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山行)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枫 于 首
1、补充诗句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2)(
2、组词。 于( ) )花 )诗 首( 一( 一(
),
) )歌 )枪
正是橙黄橘绿时。
枝( 一( 一( ) )枫叶 )白云
3、写上合适的词。
一( 一(
金秋时节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苏轼
秋夕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zèng liú
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fēng wăn shuāng yú
hán
jìng
xié
tīng
枫 晚 霜 于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石径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qí ng
擎 菊 残 犹 君 须 橙 橘
ào shuāng zhī jì gài

cán
yóu
jūn

chéng jú
傲 霜 枝 记 盖
我会读
橙色 橙子 橘子 必须 忘记 姓刘 菊花 赠送 风景 荷花 残枝 君子 秋霜 记住 尽情Fra bibliotek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优秀PPT课件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优秀PPT课件

二月花
.
38
这经霜打过的枫叶,比 二月的鲜花还要红火。
红于:比······还红 霜叶:经霜打的枫叶
霜叶红于二月花。
.
39
赞美枫叶不畏严寒,傲
然独立的高洁品质。
.
40
1.“刘”,音节是(liú ),共(6
2.“枫”,音节是(fēng ),共(8 ⒊“首”,音节是(shǒu ),共(9
)画,第二笔是(━
一条弯弯曲曲的 小道由山下通向 远处的山顶
寒山:深秋时节 的山
径:小路
斜:弯弯曲曲
.
32
白云生处有人家。
抬眼望去,白云升腾
的地方,隐隐约约地
有几户人家。
生:产生,出现
.
33
停车坐·爱枫林晚·,
坐:因为
晚:傍晚 因为喜爱这傍
晚的枫树林,
不由得停下车
来观赏。
.
34
.
枫树35
.
枫叶36
枫叶
.
37
赠刘景文
.
1
.
2
zèng liú qíng gài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jú cán yóu 菊花 残枝 犹有
jūn bìxū chéng jú 君子 必须 橙色 橘子
jìng xié fēng yú 小径 歪歪斜斜 枫树 于是
.
3
刘擎菊 残
犹君须 橙
橘 斜径
枫于
.
4
首 记

枫 径






23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一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一《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一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课前透视: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

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

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案教学设计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意 境和情感,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 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合作、个人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 性。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PPT展示古诗的背景、意境和重 点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古诗 大意。
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两首古诗的异同 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和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传承意识。
感受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 智慧。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02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背景
时代背景
01
02
03
04
诵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 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加深
对诗意的理解。
讲解法
对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 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
含义和意境。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 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 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 诗中描绘的场景,增强对诗意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诗都创作 于宋代,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 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
作者背景
苏轼和杜牧是唐宋时期的著名诗 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文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秋景的描绘,表达了时光 荏苒、友情难忘的主题;《山行》则通过对秋天的山林景色进行描绘,表达了 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本文是关于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赠刘景文山行学习目标1会认生字。

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优秀教案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设计加教学反思(两份)

优秀教案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设计加教学反思(两份)

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背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第二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中生字1、字音、字形、字义2、指导书写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4.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山行》
zâng liú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qíng
荷尽已无擎雨盖,
jú cán yóu
菊残犹有傲霜枝。
jūn xū
一年好景君须记,
chãng jú
正是橙黄橘绿时。
zâng
liú
qíng
gài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jú cán yóu
菊花
jūn
残枝
犹有

bì xū chãng
君子 必须 橙色 橘子









苏轼 刘 残


君 残

须 擎
本诗中写了哪几种植物? 用 标出来。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擎雨盖
● -----荷叶 举着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尽已无擎雨盖,

傲霜枝
傲霜枝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仍然
一年好景君需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 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jìng
xié
fēng





石径
倾斜
石径
石径
倾斜
重于泰山
枫林
枫林
石径
倾斜
枫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于泰山
霜叶
霜叶
石径
倾斜
枫林
重于泰山
霜叶
石径
斜坡
枫叶
停车
远近
于是

赠刘景文 山行

赠刘景文 山行
古诗两首Βιβλιοθήκη 靳文慧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 残 犹 有 傲 霜 枝 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径 斜 枫 于
远 上 寒 山 石 径斜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白云生处有人家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我停下来是因为要欣赏这枫林的景色
霜叶红于二月花
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请同学们把字词解释写到课本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 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 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通关
Jìng
xié
fēng


斜 枫 于
我会认:
我会写:
于(于是)(乐于) 首(首都)(一首歌) 枝(树枝)(残枝) 枫(枫树)(枫叶) 记(记住)(忘记)
刘(姓刘)(刘备)
谢 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和《山行》这两首古诗描写的均是深秋时节的美丽景色。

虽已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描绘的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继而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本应衰败枯黄的深秋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学习时应注意对难词的理解,如“擎雨盖”指荷叶。

还应注重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山行》勾勒出的深秋景色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这首诗语言简洁直白,色彩明丽,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一诗一画”的特点。

“一画”,就是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

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有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歌的意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本课设计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走入诗境,做到眼中有画,心中有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张思维、深化认知,,使其情感得到积淀和升华,对秋天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

学习古诗,也重在朗读与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与意境之美。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建议2-3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爽”,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秋天是多彩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那么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又会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2.今天我们要学习,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拼音诵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3—4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学生互读1—2遍)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相互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词语或者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古诗,了解大意,在交流学习中理解字词,使学生形成一定自主学习能力。

]
三、研读诗句
(一)《赠刘景文》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带读;齐读。

交流识字方法,如:利用姓氏记住“刘”、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等。

3.你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老师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课件出示古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4.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课件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看图指出“擎雨盖”)
(2)菊花与荷花在枯萎时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朗读诗句。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5)课件出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6)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5.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诵读全诗。

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

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 6.指导写字。

(1)出示“刘、首、记”生字卡片,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老师范写,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描红,再练写。

(二)《山行》
再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1.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课件出示诗句,引导学生自读,读到朗朗上口为止。

3.品读悟意:
(1)词语点拨: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坐、二月花(相机认读生字:径、斜、于;出示生字词卡片,带读,齐读。

)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3)出示文中插图: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诗人停车前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4)这样的景色美吗?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看图理解:石径斜、白云生处
(5)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第一句诗,齐读。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迷人的景色?请学生概述句意。

(6)而这一路上,让诗人停车观看的最为喜爱的景物还是——(生答,板书:枫林)相机学习生字:枫。

(7)这是怎样的一片枫林?学生看图,面对这片枫林杜牧想到了什么?
(8)你能说说在你的印象中二月花是怎样的吗?
二月花的确是娇美、艳丽动人,可诗人眼前的枫林好似沾着露珠的红玛瑙,又仿佛山坡上飞过的一团团流火,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读: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霜叶
(相机学习生字:于;并理解字义。

)
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比一比,赛一赛。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可以强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更易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 4.诵读全诗。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课件出示诗。

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

(2)配乐背诵。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生背第一句诗句。

)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不禁停车欣赏,流连忘返!(生背第二句诗句。

)
(3)配乐齐诵。

5.指导写字。

(1)出示“枝、枫、于”三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

(2)老师范写,学生观察。

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3)学生描红,再练写。

6.朗读、背诵古诗。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苏轼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