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讲解

合集下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近年来,国家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一再提升,尤其是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及更好地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我国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本纲要主要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教育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学习及教学有关要求,进行指导和规范。

一、思想理念1、把培养信息技术素养作为中小学教育重要任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行动教育、课堂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户外实践教育、多媒体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以创新性思维及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逐步推行教学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3、在设计课程教材时,要注重素质教育,将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等综合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加深理解,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础知识内容:关于计算机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表格、数据库、图形处理、教学模拟、网络技术及应用等;2、基本技能内容:关于计算机基本技能、电子技术及应用技能、多媒体技术等;3、通用能力内容:关于信息技术文化素养、信息安全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学习及教学方式1、以课堂教学、实践演练与协作研讨、实习与报告、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户外实践为主;2、以认识论教学理论为指导,采取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检索、技能训练及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3、强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过程,来促进学生优良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4、结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资源建设,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前,我国教育部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作为一个试行纲要提出,充分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规范各地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

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教学大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是: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如鼠标、键盘)、
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 (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 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 的基本功能。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7)提供支持制作的资源 提供支持制作的丰富的资源,素材; 适时地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对一些教
学难点或者技术实现的难点以范例或提供学 习网站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 (8)客观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挥好评价 的诊断、激励、促进作用
评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坚持客观、激 励、发展性的原则。评价的内容、主体、形 式多元化。
(5)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 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 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
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会运用信息 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 通过合作促进知识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 中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应用他人观点,在利 用社会公共信息的基础上共享个人的信息资料,培 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5、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及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 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 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 础,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 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 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 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
•学会运用合适的信息处理工具或软件(如文字 处理软件、画图或图形处理软件、计算机录音 软件等),导入/插入图画、文字、表格和声音, 并进行必要的编辑或修改,设置图像和文字效 果;制作或插入表格;录制或截取一段声音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讲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讲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讲解中國附件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一、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重大意義人類即將跨人21世紀,信息社會已經來臨,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著人類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信息的獲取、傳輸。

處理和應用能力將作為人們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

以計算机技術。

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与生活方式。

工作与學習方式。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极發展信息技術,我國如不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加快發展,就會拉大与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

在全國中小學積极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促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的改革,是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指示精神,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是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划》,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和全民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計算机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在高中階段的學校和有條件的初中。

小學普及計算机操作和信息技術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絡進入全部高等學校和骨干中等職業學校,逐步進入中小學。

”因此,教育部決定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是積极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措施。

這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鞏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對于推動教育消費,促進教育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作貢獻,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与任務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与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應作為必修課單獨開設。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引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创造价值,提高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指导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 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3.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4.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合作;5. 具备信息安全和使用道德意识;6.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涵盖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2. 计算思维与编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3. 多媒体技术:学习图像处理、音频制作、视频编辑等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网络与信息安全: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使用技巧以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5.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学习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设计原则;6. 应用软件和工具:学习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和网页设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7. 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实践操作: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6. 评价和反思: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全面发展
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
跨学科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 其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个体差异
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 水平,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其自 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材施教
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 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01
02
03
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应面向全体 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素养和技 能。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 息道德等方面,是现代社 会必备的素质。
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 科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如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 基础等。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 具进行信息获取、加工、 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
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正 确认识,形成积极的态度 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其 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
目录
• 引言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体系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目录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与反馈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建议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意义
时代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中小学阶 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view/3750866.htm#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l、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新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新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新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点,并探讨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时代中主动获取并理解所需信息。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

4. 实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应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3. 编程与算法:包括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算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4.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5. 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汇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汇报+

实用文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1986年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受国际上通行的“工具论”的影响,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试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选修课名称改为“计算机课”。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9月,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教育发展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1997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到小学。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会后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文化论”的基础)的影响下,1982年,教育部决定在5所大学附中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产生了第一个以程序设计为主的试验性教学大纲。

由此开始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历程。

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李劲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1986年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后,受国际上通行的“工具论”的影响,原国家教委颁发了第二个试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增加了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等应用软件,开课年级向初中发展,选修课名称改为“计算机课”。

1994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同年9月,确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18所第一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实验学校,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教育发展中起示范和带头作用,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1997年又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把计算机课程分为可选的若干模块,开课年级从高中到初中,一直到小学。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三个重要文件。

课程的名称正式由“计算机课”改成定位更加准确、内涵更为宽泛、更国际化的“信息技术课程”。

会后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商业、科学研究等领域正在大规模应用到中小学教育当中,信息技术教育对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搭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学生发展潜力,优化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已经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把内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拓展思考模式,发展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的新趋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培养理解力、探究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人类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的重大作用。

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发布,必将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可以在教育理念上实现实践,更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创新,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主要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主要指出: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强调学生的活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潜力。

(2)以探究、实践、创新为主要内容,完善学生技能的体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当前信息技术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3)强调与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效性,并促进学生优秀作品的创作。

(4)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调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重要措施(1)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满足教育活动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修订版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根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开展与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根底。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开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表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展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与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开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展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开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与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

教学内容分为根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开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如此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附件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一、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建設的重大意義人類即將跨人21世紀,信息社會已經來臨,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著人類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信息的獲取、傳輸。

處理和應用能力將作為人們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

以計算机技術。

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与生活方式。

工作与學習方式。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极發展信息技術,我國如不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加快發展,就會拉大与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

在全國中小學積极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促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教學的改革,是貫徹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指示精神,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需要;是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划》,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綜合國力和全民素質,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早在1984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計算机普及要從娃娃做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在高中階段的學校和有條件的初中。

小學普及計算机操作和信息技術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絡進入全部高等學校和骨干中等職業學校,逐步進入中小學。

”因此,教育部決定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建設,是積极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措施。

這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鞏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對于推動教育消費,促進教育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作貢獻,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若干重要問題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性質与任務信息技術課程是中小學一門知識性与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應作為必修課單獨開設。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

傳輸信息。

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為他們适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課程目標信息技術課程設置應考慮學生心智發展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

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教學和學習內容安排應有各自明确的目標,并要体現出各階段的側重點。

各階段都要注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

各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小學階段(1)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机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机的興趣和意識。

(3)初步學會用計算机處理文字。

圖形的技能。

(4)養成良好的計算机使用習慣。

初中階段社會的影響。

(2)了解計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

圖形的處理技能,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

(3)樹立正确的知識產權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高中階段(1)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2)理解計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絡的基本知識,學會信息獲取、傳輸、處理、應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學會數据處理的基本方法。

(3)了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4)樹立正确的科學態度,自覺依法進行与信息有關的活動。

3.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當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宜以計算机和网絡技術為主,其教學內容見附件。

附件中所列教學內容分為基本模塊和拓展模塊,各地區可根据課程目標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在以上兩類模塊中選取适當的內容以完成課程目標。

教學內容的選取應考慮信息社會對公民的基本要求,既要符合中、小學教育規律,又要体現時代特征。

課時安排:小學、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一般為70一148學時。

上机課時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

4.教材編寫原則(1)實行“多綱多本”,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各省級教育部門可以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根据當地的具体情況,制定本地區使用的教學大綱,指導編寫或選用教材。

(2)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應以培養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為主線。

教材內容以基本知識。

基本操作和應用為主。

(3)教材体系應以“模塊化”結构組織教學內容以适應技術的發展。

(4)教材內容安排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注意采用學生所樂意接受的方式,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5)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材內容應從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務”著手,通過講解或操作實踐使學生完成“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5.教學評价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評价的方式應靈活多樣,可以采用考試。

考查和評估學生作品的方法。

不論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評价都應鼓勵學生創新,使檢查學生學習質量的手段和方法象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一樣充滿活力。

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在中學列入畢業考試科目。

在條件成熟時,也可考慮作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科目。

三、組織与實施(1)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提高思想認識,明确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

要加強領導,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計划地使此項工作順利開展。

(2)全國普通高級中學最遲于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

城市初級中學最遲于2001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于2003學年開始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其他地區的初級中學最遲于2005學年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程。

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地區的小學最遲于2005年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其他地區的小學最遲于刀10學年普及信息技術教育。

各地各校應積极創造條件,因地制宜,爭取盡快實施上述規划目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提前實現以上規划目標。

(3)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

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据財力情況,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經費用于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并保証隨著經濟的增長逐年有所增加。

專項經費來源可明确規定為:財政撥款、部分教育設備費。

部分城鄉教育附加費。

部分勤工儉學收入。

還可采用多种方式籌集經費(如貸款),爭取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4)要做好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培訓工作,使教師能夠适應新的課程教學的要求。

各地要根据文件精神和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培訓大綱和培訓內容,編寫培訓教材。

要建立國家。

地方和學校的三級培訓体系,利用多种渠道進行培訓。

附件教學內容以下模塊分為兩類,不帶星號“*”的為基本模塊,帶星號“*”的為拓展模塊。

小學模塊一信息技術初步了解信息技術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計算机、雷達。

電視、電話等。

了解計算机各個部件的作用,掌握鍵盤和鼠標器的基本操作。

認識多媒体,了解計算机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一些應用。

模塊二操作系統的簡單操作(1)掌握操作系統的簡單使用。

(2)學會對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基本操作。

模塊三用計算机畫畫繪圖工具的使用。

圖形的制作。

圖形的著色。

圖形的修改。

复制、組合等處理。

模塊四用計算机作文(1)漢字輸入。

(2)文字處理的基本操作。

(3)文章的編輯、排版和保存。

*模塊五网絡的簡單應用學會用瀏覽器收集材料。

學會使用電子郵件。

*模塊六用計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多媒体作品的簡單介紹。

多媒体作品的編輯。

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模塊一信息技術簡介信息与信息社會。

信息技術應用初步。

信息技術發展趨勢。

計算机在信息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計算机的基本結构和軟件簡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操作系統的基本概念及發展。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文件和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构及基本操作。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漢字輸入。

文本的編輯、修改。

版式的設計。

*模塊四用計算机處理數据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

表格數据的輸入和編輯。

數据的表格處理。

數据圖表的創建。

*模塊五网絡基礎及其應用网絡的基本概念。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信息的搜索、測覽及下載。

電子郵件的使用(5)网頁制作*模塊六用計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多媒体介紹。

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編輯。

作品中各种媒体資料的使用。

作品的組織和展示。

模塊七計算机系統的硬件和軟件數据在計算机中的表示。

計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計算机的軟件系統。

計算机安全。

計算机使用的道德規范。

計算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高中模塊一信息技術基礎信息与信息處理。

信息技術的應用。

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計算机与信息技術。

計算机的基本結构和軟件簡介。

模塊二操作系統簡介操作系統的概念和發展。

用戶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文件。

文件夾(目錄)的組織結构及基本操作。

系統中軟硬件資源的管理和維護。

操作系統簡單工作原理。

模塊三文字處理的基本方法漢字的輸入。

文本的編輯。

其他對象的插入。

特殊效果的處理。

版式設計。

模塊四网絡基礎及其應用网絡通信基礎。

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務。

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

測覽和下載。

電子郵件的使用。

因特网上其他應用。

网頁制作。

模塊五數据庫初步(1)數据庫基本概念。

(2)數据庫的操作環境及其操作。

(3)數据的組織与利用。

模塊六程序設計方法問題的算法表示。

算法的程序實現。

程序設計思想和方法。

*模塊七用計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其特點。

(2)各類媒体資料的處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發布。

模塊八計算机硬件結构及軟件系統信息的數字化表示。

計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軟件系統簡介。

討算机的安全。

計算机使用道德規范小計算机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