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试验星计划浮出水面再入嫦娥跳跃试验发射
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
嫦娥五号探测器(Chang'e 5 detector)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个部分组成。
探测器预计在2017年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自动完成月面样品采集,并从月球起飞,返回地球,带回约2千克月球样品。
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月球取样返回,它要面对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
根据日前的设计方案,嫦娥五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着陆器将进行月面软着陆,并自动进行月面采样、样品封装等操作,将样品由着陆器的上升段携带升空进入月球轨道,与环月轨道上的轨道器对接,将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内部,最后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点火机动,从环月轨道直接返回地球,返回器将在再入大气层前分离,最后降落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上。
嫦娥五号任务主要的11个任务流程从这个轨道器、着陆器以及环月轨道对接的复杂设计方案看,嫦娥五号完全就是无人版的阿波罗登月,当前同样计划使用类似设计的深空探测器方案,是美国尚未立项的火星取样返回探测器(MSR),不过MSR最早也要2024以后发射,而我国的嫦娥五号预计2018年左右就要使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取样返回的复杂性和先进性在已有和正在研制中的深空探测器里是空前的。
当前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的变推力发动机、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的研制都在紧密锣鼓的进行中,着陆器上升段和轨道器所使用的3000牛发动机首次整机试车圆满成功,已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嫦娥五号可以携带约2千克样本返回地球,这是使用复杂的月球轨道对接设计的结果,之前的苏联Luna 16探测器整体落月,最终取回样品仅有100克。
按照我国航天的惯例,嫦娥五号肯定还有一个备份星,如果嫦娥五号任务顺利的话,它很可能赋予嫦娥六号的编号,增减部分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根据探月一期和二期的月球探测成果,选取探测价值更大区域如月球极区或是在月球背面取样返回。
不过嫦娥六号还太过遥远,很难对此做出有效的预测。
关注:“嫦娥”奔月成功
038“嫦娥”奔月成功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s Chang'e-5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3天后,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
嫦娥五号探测器重达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任务实施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与回收、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共同完成,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中“回”的主任务,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决心的集中体现。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后实施了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等动作。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留轨运行,着陆器承载上升器择机实施月球正面预选区域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结构、物理特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FOCUS ON 关注039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回顾嫦娥五号这举世瞩目的23天,人们一面为它惊险的太空之旅捏一把汗,一面为它不断传回的一条条捷报而欣喜和感动。
人们将永远铭记,2020年底这次意义非凡的太空之旅。
“惊天一落”扣人心弦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稳稳降落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风暴洋成为中国探月新地标。
嫦娥5号工作原理
嫦娥五号的工作原理引言嫦娥五号是中国的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旨在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和返回。
该任务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于2020年11月24日发射。
嫦娥五号是中国继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之后的第五个月球探测器,也是中国首次尝试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任务概述嫦娥五号任务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发射、月面着陆、取样、升空与对接、返回地球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与取样和返回地球相关的工作原理。
1. 月面着陆在到达月球后,首先需要实现精确的着陆。
为了确保安全着陆,探测器会采用分段减速降落技术。
火箭降落当探测器接近月球表面时,首先会点火并喷出火箭推进剂以减速。
通过火箭引擎喷出高速气流产生反作用力,使探测器减速并逐渐接近月球表面。
空气动力减速当探测器离地面较近时,火箭引擎将关闭,探测器会通过改变姿态和角度来利用月球大气的阻力进行进一步减速。
这个过程类似于飞机在大气中降落时的减速方式。
发动机悬停当探测器接近月球表面时,发动机会再次点火,以实现悬停。
在这个阶段,探测器需要精确调整自身位置和姿态,以确保安全着陆。
着陆腿展开当探测器稳定悬停后,着陆腿会被展开用于支撑和稳定探测器。
同时,着陆腿上的防尘罩也会打开。
2. 取样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采集月球样品。
为了实现取样,嫦娥五号携带了多个科学仪器和工具。
钻孔取样装置探测器上配备了钻孔取样装置来获取月壤样品。
钻孔取样装置由钻头、钻杆、采集管和存储容器等组成。
首先,钻头会在月表上钻孔,然后钻杆将采集管送入孔内,吸取样品。
最后,采集管会被封闭并存储于容器中。
机械臂嫦娥五号还搭载了机械臂用于辅助采集样品。
机械臂由多个关节和夹持装置组成,可以灵活地操作和移动。
机械臂可以帮助探测器定位并获取难以通过钻孔取样装置获得的样品。
激光测距仪为了确保准确的取样位置和距离控制,嫦娥五号还配备了激光测距仪。
激光测距仪可以测量探测器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并提供实时数据用于导航和定位。
3. 升空与对接完成取样后,嫦娥五号需要将采集到的月球样品升空,并与返回器对接。
嫦娥五号方案
嫦娥五号方案1. 引言嫦娥五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方案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本文将介绍嫦娥五号的任务目标、发射方案、着陆器设计、取样与返回模块以及任务进展等方面的信息。
2. 任务目标嫦娥五号的主要任务目标包括:•实现样本的采集、封装、封存和返回;•对月球外表和地下的物质进行详细的勘探和分析;•研究月球的根本地形、岩石成分、地质构造等特征。
3. 发射方案嫦娥五号任务的发射方案如下:•发射器选择: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地点: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时间:方案于2024年实施;•发射轨道:地球同时转移轨道。
4. 着陆器设计嫦娥五号的着陆器设计是该任务的核心局部,着陆器主要由三个局部组成:着陆舱、巡视器和取样与返回模块。
4.1 着陆舱着陆舱是嫦娥五号任务的下降和着陆局部,主要功能包括:控制下降速度、实现软着陆、提供应巡视器和取样与返回模块供电和通信等。
4.2 巡视器巡视器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探测工具,主要功能包括:进行探测和勘测、收集数据、拍摄照片和视频等。
4.3 取样与返回模块取样与返回模块负责月球样品的采集、封装、封存和返回任务,主要功能如下:•采集功能:利用取样装置对月球外表进行采集;•封装功能: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区封装;•封存功能:将样本高温密封并保持样品稳定;•返回功能:使用返回舱将样品平安返回地球。
5. 任务进展嫦娥五号任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已完成任务的整体设计和工程方案的初步确定;•着陆器各组件的研制工作正按方案进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验证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任务的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
6. 结论嫦娥五号是中国航天史上重要的一项任务,旨在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
本文对嫦娥五号的任务目标、发射方案、着陆器设计、取样与返回模块以及任务进展进行了介绍。
随着任务的逐步推进,相信嫦娥五号将为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研究做出重要奉献。
注:本文中的信息仅为参考,请以国家航天局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发射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月球取样返回,它要面对取样、上升、对接和高速再入等四个主要技术难题。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呢?嫦娥五号发射时间是什么时候?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什么时候开始?一起来学习吧!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嫦娥五号计划进展顺利:航空航天概念股一览承担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最后一步任务的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着陆器推进子系统正样热试车,这标志着嫦娥五号研制工作中的关键一步取得成功。
22日从负责嫦娥五号抓总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37.43 +1.77%)集团公司获悉,研制工作目前正进行探测器正样阶段的最后冲刺,开展总装测试阶段各项相关工作,嫦娥五号技术状态和质量受控,计划进展顺利。
据新华社1月23日消息,按计划,8.2吨重的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底,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此次任务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顾问兼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院士介绍,嫦娥五号包括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着陆器四部分。
到达月球轨道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绕月飞行,着陆器和上升器在月面降落。
着陆器用所搭载的采样装置在月面采样后,装入上升器所携带的容器里。
随后上升器从月面起飞,与轨道器、返回器组成的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把采集的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分离。
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飞向地球,在距离地面几千公里时分离,最后返回器回到地球。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此前表示,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
同时要在日地拉格朗日L2点发射一颗中继卫星,作为中继通信数据传输所用,为月球乃至深空探测提供服务和支持。
嫦娥五号跳跃式返回技术原理
嫦娥五号跳跃式返回技术原理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嫦娥五号,这可是我们中国的骄傲,真是太牛了!在它执行任务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酷的技术,叫做“跳跃式返回”。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在玩跳跳乐?不过,嫦娥五号可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月球和地球之间进行一场壮丽的舞蹈!那么,什么是跳跃式返回呢?接下来就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技术原理。
2. 跳跃式返回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跳跃式返回?首先,跳跃式返回其实是指航天器在返回地球时,通过特定的轨道设计,像跳跃一样,不是直线飞回,而是先飞到一个高高的轨道,然后再“跳”下来。
就像你在草地上跳跃,先是往上飞一飞,接着又落下去,稳稳当当地着陆。
这个过程可是有讲究的,得控制好每一个细节,不然可就闹笑话了。
2.2 为啥用这个技术?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飞回地球呢?这就得提到大气层的事情了。
其实,嫦娥五号在返回的时候,得穿过地球的大气层,速度可快得很,要是直接冲下去,像火箭那样一头扎下去,肯定会被烧得一干二净。
所以,使用跳跃式返回,可以让航天器在大气层外部进行减速,像给它穿上了防火衣,安全又稳妥。
3. 跳跃式返回的具体原理3.1 轨道设计接下来,我们得聊聊轨道设计。
这就像是在画一张巨大的飞行地图,航天员得提前把路径规划好。
嫦娥五号在飞回地球时,首先要进入一个叫做“月球转移轨道”的地方,这个轨道就像是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一座桥,先把嫦娥五号送到这座桥上,然后再慢慢调整方向,准备开始它的跳跃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嫦娥五号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轨道变换,就像是完成一套高难度的体操动作,每一个步骤都得精准到位,绝对不能马虎。
要是其中一个动作不稳,就可能导致“跳”不起来,或者跳偏了地方,那可就尴尬了,搞不好就成了月球的永久游客。
3.2 减速与再入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减速和再入的过程。
嫦娥五号在“跳”的时候,得通过推进器喷射出火焰来减速,这就像是在放烟花,越减越慢,最终才能安全进入大气层。
今年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迎来首飞 下半年送“嫦娥五号试验器”上天
今年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迎来首飞下半年送“嫦娥五号试验器”上天
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讨论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日在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半年,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迎来首飞,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放射任务。
梁小虹说,为确爱护送“嫦娥五号试验器”精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开展了多项技术攻关。
“身体长高”“翅膀变长”。
在原长征三号丙标准型火箭的基础上,首次进行了加长设计,“身体”——芯级火箭增高了1.5米;“两只翅膀”——两个助推器加长了0.8米,增高的部分提升了推动剂的含量,使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标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力量由3800公斤增至3900公斤。
“实时问诊”“宽带传输”。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采纳了“天基测量”技术,即通过天基中继星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这种新技术相当于给火箭配备了“实时问诊器”,可对飞行中的火箭进行全程实时测控。
此发火箭还首次采纳了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增加测量点、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增大数据传输量,犹如“宽带传输”,它与“实时问诊器”一起,保证地面技术人员即时把握火箭的飞行动态。
目前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正在进行全箭产品总装,各项工作进
展顺当。
嫦娥五号计划书
嫦娥五号计划书1. 引言嫦娥五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计划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该计划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将提升中国在探索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嫦娥五号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模块以及计划实施的时间表。
2. 主要目标嫦娥五号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样品的采集、封装和返回地球,并在返回地球后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这次任务,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样品返回任务的国家。
具体来说,嫦娥五号计划的主要目标包括:•采集月球表面上约2公斤的样品,并确保采集到具有科学价值的高质量岩石、土壤和其他月球物质;•将采集的样品封装并将其安全地返回地球;•在返回地球后,尽快对样品进行科学研究和分析,以获取有关月球起源、演化以及地球与月球关系的重要信息。
3. 任务模块嫦娥五号任务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四个主要模块组成。
3.1 轨道器模块轨道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从地球输送到月球,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提供通信和导航支持。
轨道器模块还负责监控月球表面的数据,并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流。
3.2 着陆器模块着陆器模块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部分,负责在月球表面进行样品采集和封装。
着陆器将携带一套各种类型的采样工具,通过探测和分析月球表面的岩石、土壤等物质,采集样品并进行封装。
着陆器还将在样品采集完成后,将封装好的样品安全地交接给上升器。
3.3 上升器模块上升器模块负责将封装好的样品从月球表面运送到轨道器,并将其安全地转移至返回器。
上升器将利用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先将样品运送到合适的轨道高度,然后与轨道器进行交会对接。
交会对接成功后,上升器将样品转移至返回器。
3.4 返回器模块返回器模块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最后一步,负责将采集的样品从月球带回地球。
返回器将利用火箭发动机将样品装载舱送离月球轨道,并在适当的时机点火返回地球。
返回器还将完成样品封装舱的分离和大气再入的任务,确保样品安全返回地球。
探月工程简介,20到30字
探月工程简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7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贡献。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2月1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采用半弹道跳跃方式再入返回,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2022年5月6日,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宣布,自即日起公开发布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效载荷2级科学数据。
2022年12月15日,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发布“202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归来
E S T SCIEN CE嫦娥五号月球“挖土〃归来0*庞之浩2020年11月24日,我国用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成功发射了嫦餓五号月球采祥返回器在闯过月面采祥封装,上升器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超高速再人返回等一系列唯关后,嫦哦五号返回器在2020年丨2月17曰携带1731克月球祥品顺利返回地球圆满芫成探月任务.也为我国探月工程 ''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探测月球具有重大的科技、政治和经济等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在 开展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与时俱进,经过从 1990年代初到2004年约10年的酝酿,于2004年适 时开展了一系列以月球探测为起点的深空探测活动。
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制定了作为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m,预定2020年前后完成。
第一阶段为绕月探测,即在2007年起发射绕月探 测器。
原定由嫦娥一号、二号完成,二号作为一号的备 份。
后因一号表现出色,二号就改为第二阶段的技术先 导星。
第二阶段为落月探测,即在2013年起发射携带月球车的落月探测器。
原定由嫦娥三号、四号完成,四号是三号的备份。
后因三号表现出色,四号改为执行探 月第四阶段任务,并增加了发射嫦娥二号技术先导星,用于先行试验嫦娥三号需要的六大关键技术。
第三 阶段为采样返回探测,即在2020年发射月球采样返回 器,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软着陆并采样,然后将月球样 品带回地球。
原定由嫦娥五号、六号完成,六号是五号 的备份。
现在,六号改为执行探月第四阶段任务,并增 加了发射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简称嫦娥五号T1),用于突破和掌握嫦娥五号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 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
由此看出,“嫦娥工程”的每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 深化,并为下一步奠定基础:绕月探测是对月球进行全球性综合普查;落月探测是对着陆区附近进行区域性详查,包括原位探测和巡视探测;采样返回探测是对月 球进行区域性精查,科学家在实验室对月球样品进行详 细研究。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0年第12期“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成功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2200秒后,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先后实施了助推器分离、整流罩分离、一二级分离以及器箭分离四次分离。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部分组成,在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轨道器携带返回器留轨运行,着陆器承载上升器择机实施月球正面预选区域软着陆,按计划开展月面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二是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推动我国科学技术重大进步;三是完善探月工程体系,为我国未来开展载人登月与深空探测积累重要的人才、技术和物质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主要是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月球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系统、长期的实验室研究,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53次发射。
我国学者揭秘古老光合细菌光合作用机理浙江大学医学院、良渚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合作,解析了绿硫细菌古老光合反应中心的原子空间结构,揭示了独特的色素分子空间排布及能量传递机制,有助于理解光合反应中心的起源和进化,为设计光敏器件、提升植物光能利用率提供借鉴。
相关研究于2020年11月20日刊登在《科学》杂志。
光合细菌是一种35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的古老的原核生物体,在经历漫长的生物进化和多次对生物界具有毁灭性的气候大灾变后,这些古老的生物依然顽强地活着。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返回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样品返回2020年12月1日,中国顺利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在月球上采集样品并成功将其带回地球,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嫦娥五号任务的背景、发射过程以及月球样品返回的意义。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探索月球并收集样本,以增进我们对月球的了解。
该任务由嫦娥五号探测器执行,该探测器由轨道器、着陆器、上升器和返回器组成。
嫦娥五号任务的三个主要阶段是:出发、登陆和返回。
首先,在出发阶段,嫦娥五号探测器从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然后进行月地转移。
接下来,在登陆阶段,着陆器分离并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进行样品采集。
最后,在返回阶段,上升器将从月球表面升空,并与轨道器成功对接,然后返回器将携带样品安全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任务的发射过程可以分为预发射准备和发射两个阶段。
预发射准备包括任务的组装、测试和燃料注入等工作。
这些准备工作的目的是确保探测器在发射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一旦预发射准备工作完成,探测器就会被安装在运载火箭上,并准备进行实际的发射。
发射阶段是实现嫦娥五号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发射前,火箭的发射台将进行系统检查,确保所有系统都处于良好状态。
一旦发射开始,火箭会逐渐脱离地球引力,并进入轨道。
同时,不同的发动机将按计划阶段性地运行,将探测器带到预定的轨道上。
当发动机完成使命后,它们将被弃置,并进入大气层烧毁,以确保地球上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返回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这些样品将提供地球上科学家们研究月球的丰富素材和宝贵数据,并为人类未来探索月球提供基础。
此外,成功返回月球样本也证明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和技术实力,树立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国际形象。
综上所述,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并实现月球样品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这次任务不仅为人类对月球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成就。
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
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20年11月24日宣布,中国成功发射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
这是中国继2013年嫦娥三号和2019年嫦娥四号任务之后,再次开展的一项重要探月任务。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再次突破,同时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深入了解月球资源和月球背面的环境提供了新的契机。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一环。
该任务的目标是在月球表面采集样品,并将这些样品携回地球。
这项任务的成功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样品返回的国家。
与前两次任务相比,嫦娥五号任务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该任务采用了更加复杂的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模式,这使得任务的成功实施对于火箭发射、着陆器与上升器的联合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发射,离不开中国航天领域多年来的积累与努力。
自2003年成立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并成功发射了月球车进行巡视勘测。
嫦娥四号任务则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背面的软着陆与巡视勘测。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无数个日夜的奋斗与付出。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发射不仅给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骄傲和喜悦,也对全球航天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迄今为止,只有美国与前苏联成功实施过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随着中国成为第三个成功实施该任务的国家,将在人类探索月球与太空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嫦娥五号任务将利用月球车对月面进行巡视勘测,寻找理想的采样地点。
随后,任务将进行自动采样,并由上升器将采样样品送回月球轨道。
在月球轨道上,返回器将与轨道交会对接,将采样样品转移至返回器。
最后,返回器将脱离月球轨道,实施返航。
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将严格按照计划展开,以确保任务的完美成功。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对人类深入了解月球资源以及推动未来太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月球样品的研究,科学家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月球的成因和演化过程,探索月球有无可用资源,为未来的深空探索与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整个嫦娥五号作业绕、落、回三部曲及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
整个嫦娥五号作业绕、落、回三部曲及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摘要:1.嫦娥五号任务概述2.绕、落、回三部曲3.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4.总结正文:1.嫦娥五号任务概述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月面采样返回。
嫦娥五号探测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整个任务分为绕、落、回三部曲。
2.绕、落、回三部曲绕:嫦娥五号在发射后,首先进入地球轨道,然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进入月球轨道。
在绕月飞行期间,探测器对月球进行了多项科学观测。
落: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始降落月球。
通过发动机喷射和着陆腿的缓冲,探测器成功地在月球表面实现了软着陆。
回:在完成月面采样后,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球表面起飞,与返回器对接,然后返回地球。
在返回过程中,返回器在地球大气层中减速,最终成功地在预定区域着陆。
3.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嫦娥五号探测器的制造过程涉及了许多力学知识,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考虑各种力学因素,以确保探测器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
材料力学:嫦娥五号探测器需要使用高强度、轻质材料,以降低重量,提高性能。
在制造过程中,材料需要经过严格的力学性能测试,以保证其可靠性。
结构力学:探测器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力学载荷,如重力、惯性力、气动力等。
结构工程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仿真,以确保探测器的结构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流体力学: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一些部件,如发动机喷嘴、气动舵等,需要考虑到流体力学的影响。
流体力学工程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计算,优化这些部件的设计,以提高性能。
4.总结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绕、落、回三部曲及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展示了我国在探月领域的强大实力。
最新“嫦娥五号”作文素材(考点、角度、时评……)
最新“嫦娥五号”作文素材(考点、角度、时评……)11月24日凌晨4时30分,承载无数人希冀的目光,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我国的月球探索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2月3日23时许,月球坑洼不平的灰色表面上,点缀着几朵绽放的深色“花朵”。
那是嫦娥五号完成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后,留下的新鲜印记。
摘回一片“明月”,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随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翩然落月,一切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嫦娥五号“落月”有四大看点这是16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
跟以往的探月任务不同,这一次,“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最终任务,就是采集2到4公斤的月球土壤与岩石,最终带回地球。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成功从月球带回样品的国家只有两个:美国和前苏联。
“嫦娥五号”的月球之旅一旦成功,意味着时隔近半个世纪,全人类终于又等来了一次月球采样的重要时刻。
看点一:“选址准、落得稳”嫦娥五号任务的落月和近月制动一样,有且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成功。
由于涉及采样后上升器的月面起飞,所以,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
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这需要着陆区域内无太高的凸起、无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
为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五院502所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
着陆上升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100米时会悬停一下,通过对选定区域拍照,精确识别选好落点。
之后,着陆上升组合体再斜向下飞行,边下降边注意避障,飞到选定着陆点的正上方后竖直下降,在距离月面较近时提前关闭主发动机,然后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
嫦娥五号打水漂用的原理
嫦娥五号打水漂用的原理嫦娥五号是中国的一次深空探测任务,旨在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成功在月球表面采集岩石和土壤样品后,嫦娥五号需要将这些样品通过着陆舱返回地球。
那么,嫦娥五号打水漂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嫦娥五号打水漂的原理与返回地球任务的整体设计密切相关。
嫦娥五号探测器分为轨道器、着陆器和返回器三个部分。
在完成样品采集后,着陆器会与月球表面分离并返回轨道器。
返回器再次与轨道器交会,将采集到的样品从轨道器中转移到返回器。
完成转移后,返回器将进入地球返回轨道。
其次,打水漂的原理主要涉及到返回器的进入大气层和减速降落。
一方面,返回器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再次进入大气层。
这个过程中,嫦娥五号会利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助推,通过复杂的引力刹车和高速飞越月球的轨道设计,将返回器引导进入地球附近,准备进入大气层。
另一方面,进入大气层后,返回器会遇到地球大气层的阻力,从而产生气动热和巨大的压力。
为了降低速度,保证返回器安全降落,设计中会使用热防护材料和降落伞等装置,以控制返回器的速度和热量释放,最终实现安全着陆。
此外,嫦娥五号打水漂的原理还牵涉到航天器的轨道调整和精确控制。
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航天器需要进行轨道调整,以保证正确进入大气层。
通过推进剂的使用,航天器可以控制自身的速度和轨道。
在进入大气层之前,航天器需要脱离返回器,以减低整体质量和提高安全性。
此外,返回器的大气进入角度和速度也是打水漂的原理之一。
大气进入角度过陡,航天器的速度会过快,可能导致失控或逆行;而大气进入角度过小,则可能导致过多的动能无法充分消耗,无法实现安全着陆。
因此,对于嫦娥五号来说,需要对大气进入角度和速度进行精确控制,以确保安全返回。
综上所述,嫦娥五号打水漂的原理主要涉及返回地球任务中的整体设计、轨道调整和精确控制、进入大气层和减速降落等多个方面。
这些原理都是为了保证嫦娥五号能够成功返回地球并安全降落,以完成月球样品返回任务。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月器
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月器2020年11月24日晚8时43分,中国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月器,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的探月计划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从2007年的嫦娥一号开始,到现在的嫦娥五号,中国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太空的奥秘。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重头戏”,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领域的一项里程碑事件。
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任务是采集月球样品,并将这些样品带回地球,这是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的又一大突破。
这一任务的完成对于人类的了解月球和月球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悉,嫦娥五号将在月球表面落地,进行数天到两周的采样工作,然后将样品装载到返回舱中,返回地球。
由于月球表面温度较高,采集样品的过程需要较快的速度,因此嫦娥五号的任务时间相对较短。
中国探月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实力,也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
自主创新一直是中国科技领域的重要目标,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证明了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突破,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水平。
在嫦娥五号的探测任务中,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攻关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
例如:自主研制了新型竖起式起飞器、集成方案设计、评估和控制等技术;采用了新一代火箭“长征五号”,其推力比前代火箭增加了30%以上,升空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嫦娥五号还搭载了多种科学探测装备,包括激光测距仪、自主导航、月壤探测仪等。
这些技术的实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发展。
此外,嫦娥五号的探测任务也有助于中国推进太空科学研究和资源探测。
月球是地球最近的天体之一,也是人类未来太空探索和利用的重要基地,因此对月球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嫦娥五号的月球样品回收和数据分析,有望为人类了解月球和宇宙提供更多的数据和参考。
总之,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阶段,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中国将继续努力,积极推动太空科学研究和太空资源开发,让世界见证中国科技的进步。
整个嫦娥五号作业绕、落、回三部曲及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
整个嫦娥五号作业绕、落、回三部曲及制造过程中的力学
知识
摘要:
1.嫦娥五号的任务背景和重要性
2.嫦娥五号的"绕、落、回"三部曲
3.嫦娥五号制造过程中的力学知识
4.结论
正文:
嫦娥五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成功发射和执行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进步。
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任务是实现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
这次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也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任务之一。
嫦娥五号的任务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
首先,嫦娥五号需要绕月飞行,对月球进行全面的探测和研究。
然后,嫦娥五号将在月球表面着陆,进行月球表面的采样。
最后,嫦娥五号将带着样品返回地球,完成整个任务。
在嫦娥五号的制造过程中,力学知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为了确保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安全着陆,工程师们需要对月球表面的重力、地形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精确计算嫦娥五号的着陆速度和着陆点。
此外,嫦娥五号的返回舱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力学设计和测试,以确保在返回过程中能够承受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和高压。
总之,嫦娥五号的任务不仅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挑战,也是对月球力
学研究的深入探索。
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在几月几日
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在几月几日嫦娥五号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很多人就问嫦娥五号什么时候发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嫦娥五号发射时间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由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
嫦娥五号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英文:Chang'e 5 lunar probe),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航天器。
其计划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样返回任务,是该工程中最关键的探测器,也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
嫦娥五号探测器全重8.2吨,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四个部分组成。
嫦娥五号将完成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
嫦娥五号将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并携带月球岩石样本回到地球,预计任务飞行时间在13天左右。
通过嫦娥五号的研制和实施,中国将突破月表自动采样、样品的封装与保存、月面动力上升、采样返回轨道设计、地球大气高速再入、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多目标高精度测控通信、月球样品储存和地面实验室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具备月球无人采样返回的能力,首次实现中国月面自动采样返回,实现航天技术的重大跨越;完善中国的月球探测航天工程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的工程管理方法,为后续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工程服务。
通过实施嫦娥五号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国在月球科学研究方面将更进一步,开展着陆点区域形貌探测和地质背景勘察,获取与返回样品相关的现场分析数据,建立现场探测数据与实验室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对月球样品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着陆点月表物质的结构、成分、物理特性,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嫦娥五号的功能创新嫦娥五号和嫦娥三号相比其中一个巨大跨越是嫦娥五号由4个器组成,着陆器、上升器、轨道器、返回器,4个器加起来质量很大,全部的所有发射场都已发射不了,必须要到新建的海南发射场发射,还要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发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嫦娥五号试验星计划浮出水面再入嫦娥跳跃试验发射
典型的地月轨道
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和双曲线轨道再入技术按照叶院士的介绍,“试验器”飞行到距离地球5000千米左右的空间实施轨道调整。
之后轨道器和返回舱分离,此时返回舱的速度已降到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的10.7千米/秒。
如果调整失败,探测器将会跟地球擦肩而过成为一颗人造太阳卫星。
返回舱采用“跳跃式再入”,当返回舱下降至距地面60千米高度时通过调整再入迎角再度弹回太空,然后第二次再入并通过伞降方式返回地面。
“跳跃式再入(skip entry)”并非什么新奇概念,美苏在探月任务中都曾用到这种再入方式。
由于预定着陆场的天气不佳,“阿波罗”11号做了一个“准跳跃式再入”,使得落区向前延伸了2700千米。
一个标准跳跃式再入包含一段二次大气层外滑翔的过程,“阿波罗”11号虽然在再入后有一个拉起动作,但并没有出大气层,因此它有个专门的名字叫double-dip entry。
只有在再入
路径超过3000km时“阿波罗”飞船返回舱才需要进行跳跃式再入。
而苏联则是在“探测器”5号因100K星敏感器故障导致返回舱弹道式再入并溅落到印度洋后,于“探测器”6号任务中首次实现了跳跃式再入。
这种再入方式不但将再入过载减小到人体可以承受的4~7g,还成功的延长了再入飞行路径,实现了在苏联境内回收返回舱的计划。
采用“跳跃式再入”主要出于两点考虑:1.如果直接采用弹道式再入,返回舱的再入迎角过大,会导致高过载(苏联“探测器”5号的返回舱再入过载高达十几g)和高热流,不仅对返回舱的结构强度和防热层提出更高要求,更超出了人类的过载承受能力。
即使是不考虑人员过载限制的无人探测器,由于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返回舱不可能随着再入速度的增加一味的增大、增重,这就需要一个满足上述条件约束的返回方案。
采用“跳跃式再入”可以拉长再入距离,减小过载和总热流。
可以满足现有设计的再入要求。
2.在选择嫦娥五号主着陆场时,叶培建院士曾提到西南地区是最优选择,“但西南多山区,担心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难以寻找,所以最终选择落在北部草原地区,但要为此进行更多技术攻关。
”这个攻关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返回路径的重新规划,由于着陆场的变更,返回舱需要走更远的路才能着陆,而“跳跃式再入”恰恰可以延长再入路径,使返回舱落到中国北部草原。
此外,如果主着陆场遭遇天气突变,需要临时调整着陆场。
也可以通过这种再入方式调节再入路径,让返回舱落到备用着陆场。
即便采取了特殊的再入方式来降低返回舱的设计难度,但远高于近地轨道的再入速度依然会带来很多问题。
再入初期,由于飞
船防热层与大气粒子的强烈作用,不但会有气动加热,还会有辐射加热。
这两种加热方式的比例随飞行器的速度和高度而变化。
速度较低时,气动加热是主要的,当飞行速度高于9千米/秒时,头部激波层气体变成对飞行器加热的强辐射体,辐射加热随着速度的增加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辐射加热的主要机制是再入飞行器由于高速再入,头部形成高温激波层,对返回舱形成辐射加热。
如何减小这种额外的加热量,就需要在防热层材料成分的配比上加以考虑。
“跳跃式再入”的轨迹
阿波罗11号的准跳跃式再入发射时间关于这颗“试验器”的发射日期,在前文引述的新华社英文报道中,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曾提到在2015年前实施发射。
由于2013年只进行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我们现在可以确定这颗“试验器”将于2014年发射。
叶培建院士所做的讲座中也明确提到“今年嫦娥三号落月,明年大家可以看到它(试验器)绕过月亮再飞回中国。
”发射载具如果这个“试验器”的最终方案采用了胡浩总师所说的构型,鉴于嫦娥二号卫星所采用的东方红二号平台自重达2320千克,再加上一个质量不轻的返回舱,直接打地月转移轨道恐怕已超出长征三号丙的运载能力,笔者猜测会用到长征三号乙基本型运载火箭。
名字截止笔者发稿前,航天部门仍未公布这个神秘探路者的名称。
笔者根据我国航天器命名习惯,得出两种命名可能:1.“试验器”未被编入嫦娥序列中,考虑到该航天器属于技
术验证航天器,有可能被编入“实践”卫星的序列中;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搭车”命名的情况。
1977年,航天部门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实践二号”空间科学卫星的基础上提出再加两颗卫星,实现一箭多星发射。
当时“实践二号”已进入初样,而另两颗卫星才刚刚开始研制,显然不是一路人。
但后者还是被分别命名为“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
“试验器”虽然不会和“嫦娥四号”挤在一个整流罩里奔月,但他们都是嫦娥三期先导星,有可能被赋予“嫦娥四号甲”这样的名称。
意义美苏两国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对载人探月还是很谨慎的。
从“探测器”5号到“探测器”8号,苏联人共进行了四次无人绕月飞船发射,飞船上携带了海龟、细菌、植物种子、果蝇,选用这些小动物,以检测地月空间中的辐射和其他一些潜在因素是否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而美国则先后实施了两次载人绕月任务“阿波罗”8号和10号,前者是不带登月舱的绕月飞行任务,在绕月10圈后返回地球;后者则首次以全系统状态验证了除登月操作之外所有的探月程序并顺利返回。
美国在“阿波罗”11号任务前共计进行了7次不同状态的轨道飞行,待跑通整个操作、测控流程后才实施了“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探测任务。
由此可见,美苏均把绕月飞行看做是正式登月前的练兵;从载人登月任务流程上讲,绕月飞行还可以看作登月任务故障模式——如果载人登月飞船近月制动失败,飞船将绕过月球直接返回地球。
笔者认为,我国实际上是把美苏的载人飞船绕月飞行提前到了无人探月阶段实施,免去了专门发射“神舟”飞船实施绕月验证飞行。
这样就用较小的成本、较少的发射
次数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这样既保持了嫦娥工程的技术连贯性和继承性,也符合中国航天界一直强调的低成本、高质量、高回报的航天发展模式。
尾声到目前为止,大家对这个“试验器”的工程进度还一无所知,外界甚至连“试验器”的名字都不知道。
考虑到2014年就要发射,目前应该处在正样产品总装的尾声或者是出厂前测试的阶段。
文:米格本文专供腾讯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