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方法,主动调整和操控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以达到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目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盈余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管理行为。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机制和测度手段的前沿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原因1. 平滑盈余:平滑盈余是指公司管理者借助财务报表核算政策的灵活性,使得公司的盈余在特定时间段内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种做法。

平滑盈余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分析师对稳定盈利的需求,以提高公司的信誉和股价;另一方面是避免突发事件对公司业绩的冲击,以稳定组织内部的秩序和稳定员工的心态。

2. 市场预期管理:公司管理者通过在财务报表中提前反映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或下滑,来调控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正面盈余管理可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本;而负面盈余管理则可以减少市场对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以摆脱高昂的市场期望压力。

3. 税收规避:盈余管理也可以用来规避公司所需要缴纳的税款。

通过调整盈余的时间相对于可抵扣损失的时间来减少公司应缴纳的税额,达到税收规避的目的。

这是一种风险较高的盈余管理手段,因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会严厉打击和惩罚盈余管理行为。

4. 奖酬合约管理:公司的管理者通常会与公司签订奖酬合约,根据公司的盈余表现给予奖励或惩罚。

因此,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盈余水平,以实现其个人的奖酬目标。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1. 绩效评价:盈余作为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公司管理者绩效评价的依据。

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者会有激励去进行盈余管理,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2. 资本市场压力:上市公司面临来自外部投资者和股东的压力,要求其稳定或提高盈余以满足市场的预期。

为了避免公司股价下跌或资金流出,管理者会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摘要:只要公司存在,盈余质量问题就不可回避,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就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

现有的文献显示对于影响盈余质量的因素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正文中将作出具体阐述。

关键词:盈余质量公司治理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一)公司治理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关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大抵是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的:1、董事会特征对董事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从董事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董事会成员绝对数量开始的。

Beasley和钟文等发现董事会成员数量与财务报告欺诈现象成正相关,说明董事会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高,盈余质量越低。

在董事会成员的构成方面,一般认为外部独董所占的比例越大,盈余质量就越高。

但是,王兵发现在当时的中国独立董事并不能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独立蓝事中至少有一名会计专业人士的公司,盈余质量更高,独立董事津贴越高和兼职家数越多,会对公司盈余质最造成负面影响,表明我国独立董事在当时还没有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不过,吴清华等认同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发挥财务报告监督作用,但是提醒要避免其形式上的装饰现象。

对于审计委员会在监督财务方面发挥的作用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现在一般都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盈余质量,甚至审计委员会是否设立已经被作为盈余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替代变量。

另外,审计委员会召开会议的频率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和财务专业人员比例与盈余质量正相关,审计委员会规模与盈余质量正相关,但是,Vafeas发现审计委员会中非外部独立董事的加入将削弱盈余质量。

翟华云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可以提高盈余质量。

与此相适应,吴清华等也提醒一方面审计委员会能够发挥财务报告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其形式上的装饰现象。

更何况,洪剑峭等并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在提高会计盈余质量方面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悖的结论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还要不断进行完善。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综述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综述

关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的综述此文章为山东科技大学春蕾计划“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10azz048。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2003)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

与普通产品的质量相似,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质量同样存在着是否让信息使用者满意的问题,是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的问题。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开始实行。

时间已经过去五年,上市公司在实行了新会计准则后,其盈余质量有没有得到改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本文主要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研究做详细综述。

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理论探讨分析沈烈,张西萍(2007)对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会计准则非“因”,盈余管理非“果”;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存在持久博弈关系。

指出了新准则对盈余管理行为消极的方面,如资产减值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等。

但新准则也有对盈余管理行为积极的方面如公允价值运用面的拓宽,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增多等。

来华,黄娇丹(2009)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制约与利用的反复博弈过程,针对现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盈余管理科学建设会计准则的相关建议。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两者关系,立意鲜明,分析透彻。

二、分析新准则中某一具体准则的变化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此类研究通过对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来分析某一准则发生变化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

这方面的研究有代表意义的有: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2009)对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关注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发现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管理层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对于公司的财务稳健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探讨盈余管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为深入理解盈余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违法的,它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做出调整,也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操纵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制作和披露,来达到操纵公司的盈余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造假、积极盈余管理和消极盈余管理。

盈余造假是指公司通过虚构交易或扭曲事实,并且在财务报表上进行虚假披露,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积极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调整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消极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为规避潜在的风险和责任,通过掩盖或延迟损失和负债的确认,来操纵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内涵不仅包括操纵盈余和财务报表,还包括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和分配决策。

盈余管理不仅仅产生于会计核算过程,还涉及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它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股东权益和投资者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对于揭示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司特征、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规模、所有权结构、盈余稳定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等都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不同规模和所有权结构的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同时盈余稳定性对于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会计政策和估计刻意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出现是由于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盈余管理已成为金融研究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并不少见。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税负、提高股东回报率或者达到市场预期,常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财务报表,使其呈现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盈余水平。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也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分析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才能有效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信任,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00字】1.2 研究意义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投资者希望通过财务报表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盈利情况,而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对于公司管理者而言,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风险暴露和治理结构产生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范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学者和监管机构需要通过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来提高对市场的监管效果,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学者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支持,监管机构也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强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

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管理者、学者和监管机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字数:311】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针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和总结盈余管理相关文献,深入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盈余管理的合理性,为企业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指的是在财务报表编制中对盈余的管理和调控,以达到管理者的目标。

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会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一直是财务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启发。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对公司盈余进行操纵或调整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各种会计手段来实现,例如改变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

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公司的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的特定目标,例如实现市场预期、满足股东需求、实现年度奖励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激励合同、套利、避税、满足市场预期等。

在激励合同方面,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例如完成业绩指标、获得奖金激励等。

在套利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获得股价提升的机会,例如通过虚构收入、资产减值调整等手段来实现。

在避税方面,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税务负担,例如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来达到减税的目的。

在满足市场预期方面,公司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盈余水平,从而满足市场的预期,避免股价波动。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的激励目标,进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也可能会对公司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失真,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股价水平和企业价值。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双赢。

四、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余质量的影响,二是盈余透明度的影响。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及质量的研究:一个综述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及质量的研究:一个综述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及质量的研究:一个综述作者:王梓淇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8期摘要:盈余管理的存在影响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

在进行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时,对盈余管理计量的准确性,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适用性,从而制约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影响资本的高效流动。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及质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概括,并提出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盈余管理审计意见审计质量相关关系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

其主要代表观点有:美国会计学家 Kathehne 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Healy and Wahlen (199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分为披露管理和实际的盈余管理。

前者是通过会计途径(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选择)而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交易而实现的。

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利润的控制。

主要代表观点有: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 K. 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Levitt and Duncan (2001)、Goel and Thakor (2003)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我国会计学者魏明海(2000)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出发,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现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国内外观点梳理如下:(1) 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所持的最狭义的一种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那种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因此,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2) 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利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在允许范围内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

(3) 盈余管理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管理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 对盈余管理作如下解释:“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

这种定义较之上述概念包括了交易的规划和构造,使得那些对公司没有产生实际现金流的业务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一部分。

(4)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欺诈性行为这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的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旨在欺骗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引言:盈余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或操纵公司财务报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本文旨在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现实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1 税务原因税务原因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之一。

公司通常会通过合理的税务规划来减少纳税负担,因为税务支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很大。

1.2 合约原因公司和债权人、股东等签订的合约中通常会包含一些盈余相关的条款,如分红政策、偿债能力等。

为了满足合约条件或获得更好的合约条款,公司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措施来调整财务报表。

1.3 市场评估原因盈余是市场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司对其盈余水平进行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影响股价。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2.1 维持公司声誉管理者通常希望公司能够维持良好的声誉,以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和信任。

为了呈现出稳定和良好的盈余水平,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2.2 薪酬激励管理者通常通过公司的盈余水平获得薪酬激励,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或超越预定的盈余目标,以获得更好的薪酬回报。

2.3 避免破产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避免破产的风险。

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公司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财务困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一种更稳定的经营状况的印象。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3.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盈余管理测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比率指标,如盈利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2 离散化指标法离散化指标法是通过计算公司盈余的离散性指标,如标准差、方差等,来测度盈余管理的程度。

盈余离散程度越大,越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3 算法模型法算法模型法是使用数学或统计模型,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来预测或测度盈余管理。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盈余质量的研究能够帮助投资者采取更为优化的投资策略,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学者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从财务分析和公司治理两个方面对盈余质量的文献进行整理。

关键词:盈余质量;财务分析;公司治理从1968 年Ball 和Brown 的研究“会计盈余的经验评价”及Beaver 的“年会计盈余宣告的信息含量”证明了盈余质量的有用性之后,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这几十年对盈余质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基于财务分析角度对盈余质量的研究盈余质量,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讲,就是选择财务指标对盈余质量进行分析,如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之比,净资产盈余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净利率等。

Lev and Thiagarajans(1993)引进了计量盈余质量的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

他们区分了财务分析师用来评估盈利质量的12 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应收账款相对销售收入的变动、存货和订单的积压等等。

对样本中每个公司的12 条基本原则,Lev and Thiagarajans 分别赋予 1 分或0 分,然后相加,以其总和来计量盈利质量。

他们把样本公司按得分高低分成5组,应用回归分析检测各组的盈余反应系数(ERC),发现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其ERC也更高,从而验证了盈余质量同ERC 存在正相关。

Sloan(1996)将会计盈余分成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两部分,并通过未来会计盈余对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的回归来进行盈余质量的研究。

研究发现应计利润的系数小于现金流量的系数,从而得出结论:在会计盈余的组成部分中,应计利润的持续性弱于现金流量。

这表明,当前会计盈余中,若应计利润所占比重高,这表明盈余质量低。

Dechow and Dichev (2002)通过对应计在会计处理上的模型化分析,发现当前的应计可以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和估计错误来表示,从而构建了著名的DD模型。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文靖盈余质量是人们对美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做基本面分析的过程中演变而来的。

本文从盈余质量的含义,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盈余质量的评价体系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盈余质量的含义对于盈余质量的概念内涵,理论界和实务界迄今为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国内外学者按照各自的理解来定义盈余质量,主要从持续性、真实性、相关性三方面来界定:(1)20 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首次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Richardson认为盈余质量是在未来期间盈余能够持续的程度。

彭曼和张小军(2001)认为当期盈余是预测未来盈余的指示工具。

(2)Schipper 等定义盈余质量为净收益与实际盈余差别的大小,周建波指出应该用上市公司盈利中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占比来反映其盈余质量,而不是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实现的赢利反映。

(3)Beaver 提出盈余数字传递的是有助于投资者判断估计经济效益的信息。

陈晓、陈小悦和刘钊(199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市对盈余公告反映明显,盈余信息含量丰富的财务报告有助于投资者决策。

本文赞同相关性定义,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盈余质量影响因素人们对会计盈余的关注越来越多,有很多影响因素干扰我们对盈余质量的判断。

1.外部环境因素Gul and Fung(2004)研究了受中国法律管制但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比当地上市公司有较低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还发现交叉在美国上市的H股公司比其他H股公司有更低的盈余管理。

李小奕(2005)统计了证券监管机构及其他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者的处罚次数,发现处罚力度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侯晓红(2006)发现企业经营环境对盈余稳定性影响大,申富平、黄思远(2009)认为企业所在的行业较大程度影响企业盈余及其质量,如果是政府扶持行业,盈余质量提升快。

李丹、贾宁(2009)[5]研究发现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能够消弱盈余信息质量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进一步指出了外部环境对公司的重要性。

盈余质量研究探讨(上)——对Dechow-Ge-Schrand(2010)文献综述的评介

盈余质量研究探讨(上)——对Dechow-Ge-Schrand(2010)文献综述的评介
成盈余数 字 的会计信 息 系统共 同决 定的 。

根 据 D S 的 定 义 , 较 高 的 盈 余 质 量 G “

引 言
是指 提 供 了 与特 定 决 策者 制定 的特定 决
策相 关 的关 于 企业 财 务业 绩特 征 的更 多
21 0 0年 1 2月 , e hw、 e和 S had D co G c rn
满 意一 诚 关 系 的影 响【】 理 世 界 ,0 6年 第 4期 忠 J. 管 20
4增强 信用卡 的安全性 .
安 全 性 也 是 青 年 人 群 比 较 关 注 的 属 性 。针 对 中 国 信 用 卡 市 场 尚 处 于 发 展 时 期 , 在 着 一 些 安 全 问 题 , 国 信 用 卡 市 场 应 该 摒 存 中
务 业 绩 以 及 反 映 了 财 务 业 绩 的 哪 些 特 征 。 因 为 报 告 盈 余 只 是 一 个 综 合 反 映 财
关 键词 : 盈余 质量 ; 盈余 管理 ; 失确 损
认 及 时 性 ; 余 反 应 系数 ; 务 重 述 盈 财
务业 绩 的数 字 ,但是 企 业 的财 务 业绩 却 包 括 许 多要 素和 特征 ,这 些要 素和 特 征
与 管 理 .9 6年 第 6期 19
3开发 免年费 的信用卡 产品 .
[] 菲利 普科特 勒. 3美. 营销 管理— —分 析 、 计划 、 执行 和控 制【 . M]上
海 : 海 人 民 出版 社 ,0 1 上 20
商业银行应该在其盈利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青年人 群在如何 免年费这 个属 性上特 别看 重 , 商业 银行 应针青 年 人群开 发出免收 年费 的信用卡 , 以促进 潜在 的办卡 人群 办理使 用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和建议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和建议
维普资讯
盈余 质量研究 : 综述和建议
李 敬 , 廖 洪
( 汉 大学 商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0 2
【 摘
要1 文章就 盈余 质量在 国外和 国内的相关研 究成果进行 了分析 , 对盈余质量研 究的关注点和主要结论进 行 了
综述 . 论 了 盈余 质 量 的含 义 和 如 何 评 估 盈 余 质 量 。并 阐述 了盈 余 质 量 与 证 券 市 场 、 讨 盈余 质量 与 审计 以及 信 息 时 代 的 盈 余
质 量 等 , 盈 余 质 量 有 关 的 研 究 内容 。最 后 , 出相 应 的建 议 。 和 提
【 键 词 l 盈余质量; 关 现金流 ; 评估 【 中图分 类号 】F 3 【 20 文献标识码 】A
金 流 . 不 是 应 计 项 目。 而
B na nG a a 是 盈 余 研 究 的 先 驱 .他 认 为 资 产 负 债 表 ejmi rh m 的 不 同 的 项 目具 有 不 同 的价 值 他 认 为负 债 是 真 实 的而 资产 的 账 面 价 值 是 有 问 题 的 。资 产 价 值 的可 信 性 列 表如 下 :
三、 盈余 质量 的 评估
盈 余 质 量 不 能 过 度 简 单 化 的认 为 . 和 坏 , 至高 和 低 . 好 甚 盈 余质量是相对 的 构 成 一 个 光谱 “ 司要 想 提 供 一 个 未 来 利 润 公
业绩 的强信 号 . 就应 该避免给人 以收益 质量 低的负面印象 。资
本 市 场 对 收 益 质 量 的感 觉 与其 收 益 数 字 本 身 是 同 等 重 要 的 ” ( 朗 西 斯 .. 尔斯 ) 弗 L艾 。通 过 一 些 反 映 盈 余 质量 的 特 征 , 助 于 有 报 表 使 用 者 正 确评 价盈 余质 量 但 通 常 人 们 在 研 究 中仍 对 盈 余 质 量 高 和 低进 行 划 分 盈 余 质 量 高 指 公 司 的盈 意 义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盈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信息,然而由于经营业绩考核的需要以及政策层面对于盈余的要求,使得盈余数据具有了神奇的色彩,也使得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有了强烈的政策动机。

投资者若要透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与潜力,及时发现公司可能面临的危机,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就需要对盈余数据及其披露系统的质量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即对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国内外有关盈余质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多,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1、理论研究综述。

自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出版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盈余质量》开始,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重视。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受到重视。

市场上许多知名刊物,如Standard & Poor、Wall Street Journal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息的盈余是低质量的。

奥格洛弗在其《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

Beaver认为,盈余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高,即ERC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好。

20XX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

Penman and Zhang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

Katherine Schipper,Linda Vincent认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即以当期或历史盈余来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

《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范文

《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范文

《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企业间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关联方交易已成为企业间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在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盈余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提高盈余质量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企业盈余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率,降低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可能对企业的盈余产生负面影响。

在关联方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的关联性,应收账款的管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和收益。

三、理论框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首先,阐述关联方交易的定义和特点;其次,分析应收账款在关联方交易中的表现形式和风险;最后,探讨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机制。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收集相关企业的财务报表和关联方交易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应收账款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五、实证分析(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本研究选取了某行业内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收集了其近五年的财务报表和关联方交易数据。

(二)实证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与企业的盈余质量呈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应收账款周转率较高的企业,其盈余质量也相对较高;而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较多的企业,其盈余质量则相对较低。

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缺乏有效的催收机制等。

六、讨论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应收账款进行定期评估;建立有效的催收机制,及时回收应收账款;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坏账损失的发生。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盈余管理论文-盈余持续性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盈余的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对未来盈余预期的准确性。

文章在阅览国内外有关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学者的研究重点和观点的不同,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展望了盈余持续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应计异象;应计会计扭曲;时间序列模型会计盈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企业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保障。

而盈余持续性是盈余质量的重要指标,投资人需要合理判断盈余持续性,以保证对企业未来盈余做出合理、准确预期。

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高度重视盈余持续性研究,美国会计评论杂志更是将盈余持续性评为21世纪十大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盈余持续性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硕。

在定义盈余持续性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盈余信息含量以及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试图寻找盈余持续性的合理度量方法,运用科学手段分解出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实现对以后年度盈余的准确预期。

1.1盈余持续性概念研究国外学者早期以如何区分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为盈余持续性的研究重点。

1934年,Graham和Dodd在《证券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permanent earnings(永久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暂时性盈余)两种盈余概念。

他们认为,盈余能力的概念在投资理论中地位重要,根据盈余重复发生的频率不同,他们将盈余划分为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两类。

具体来说,能够重复地与过去类似地发生的盈余即是永久性盈余,反之则是暂时性盈余。

他们同时提出,由于永久性盈余可以重复、类似地发生,更容易对其做出合理、准确的预测,因此在投资者和分析师所依赖的信息集合中,永久性盈余起主要作用。

Ramakrishna 和Thomas则将盈余按其持续性分为三类,分别为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

永久性盈余是指预期会持续到公司未来会计年度的盈余,即以后的年度还会产生相同数额的盈余,如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量才用人。首先可以在企业内部实现人
四 、结 束 语
才的合理流动。不同部门需要的各种人才可以
对于矿业企业来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双向选择在单位内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 和充足的资金固然重要,但若不重视人力资源
动,实现个人和岗位最优化匹配。企业内部无 在企业中的作用,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
法满足人才需求状况时,可以采取社会公开招 式,也会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矿
质量,该比值越高表示盈余质量越低。总 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各项财务数据为基
储一昀与王安武从盈余与经营现金
的来说,盈余中应计利润部分越少,特别 本依据,通过一系列现金流量指标的计 流量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我国上市公
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少,经营现金流量 算,对公司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与检验, 司的盈余质量问题。他们认为,盈余质量
Yohn 等则认为,会计盈余中的现金比应 量。”另外,秦志敏认为, “盈利质量是公司 则值得怀疑。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
计利润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并以应计利 盈利水平的内在揭示,是在盈利能力评价 重只是盈余持续性分析中的一个指标,以
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值来判断盈余 的基准上,以收付实现制为计算基础,以 此来估计盈余持续性,显然比较粗糙。
培训看作是一项看不见摸不着的消费性事情;
4、健全培训体系。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
(2)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不少技工虽 重要途径。在各种投资中,对人员的培训投资
然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很难在理论上得 是最有价值和最富远见的。矿业企业应针对不
到提升;(3)职工培训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有些 同类型的员工给予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培
企业喜欢用一年办了多少培训班、培训了多少 训。(1)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企业管理人员
人次来衡量其培训效果,为了培训而培训。有 的工作重点在于决策,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更
的强调生产工作忙而以工代培,流于形式比较 趋于观念的提升。因此,对他们的培训以经营
多,缺乏系统性、实效性、提高性,资金投入不 管理知识为主,注重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
一 、国 外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1、理论研究综述。自 20 世纪六十 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格洛弗出版 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 《盈余质量》 开始,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 重视。到了 20 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 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 更加受到重视。市场上许多知名刊物, 如 Standard & Poor、Wall Street Journal 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 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 响力。 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 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一个统 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 息的盈余是低质量的。奥格洛弗在其 《盈余质量》 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 余质量的主要问题。Beaver 认为,盈余 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 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 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 应系数,简称 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 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 高,即 ERC 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 好。2002 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 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 质量被定义为, “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 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 金 数 额 的 弥 合 程 度 ”。 Penman and Zhang 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 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 盈余是高质量的”。Katherine Schipper, Linda Vincent 认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
管理 / 制度
CO- OPERATI VE ECONOMY & SCI ENCE
了改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 有正式工和临时工两种类型的员工,这两类员
方式依然影响着矿业企业的管理,许多矿业企 工的需要不同,因此激励的方式也不同。马斯
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表现在:(1)激励形式 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
Sloan 等都倾向于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 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了研究。
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而 Dechow and 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 然而,这一假定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果主
Dichev,Hribar and Collins,Whisenant and 随,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高质 营业务利润受到了人为地操纵,其持续性
部分组成,应计利润又分为可操控性应计 经营成果和未来经济前景的描述是可靠 收益质量、盈利质量、利润质量等。作者认
利 润 (DA) 与 非 可 操 控 性 应 计 利 润 和可信任的,而误导性的描述则是低质量 为,这四个概念实质上是对同一概念的不
(NDA)。盈余与现金、应计利润之间的关 的。周建波认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 同表述,而且目前研究中对这几个概念是
足,师资、设备、场地缺乏或设备高科技含量 题、控制和协调的能力。(2)对中层骨干人员的
低。同时,很多公司对于临时工的培训几乎是 培训。这部分人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
空白,尤其是技能培训。
对于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和操作技术必须十分
三、完善我国矿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 精通,还必须了解与本部门有关的其他部门的
以应计利润的变动部分来衡量盈余管理, 余是高质量的盈余。其典型代表是上海财 主营业务利润作为永久性盈余的表征变
但该方法无法控制经济情况改变对非可 经大学的储一昀、王安武,他们对盈余质 量,以主营业务利润比重(主营业务利润/
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影响;Jones、Dechow 和 量这样定义:“盈利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 利润总额) 作为盈余持续性的衡量标准,
研究文献中,国外已有的研究大多从盈余 余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 了盈余质量的理论及衡量,并就这四个方
管理角度,以盈余与现金、应计利润的关 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 面分别进行分析,并指出评价方法。但其
联程度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应计利 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周斌认 评价仍然限于基本分析,且没有将这四个
92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年 7 月号上( 总第 348 期)
管理 / 制度
CO- OPERATI VE ECONOMY & SCI ENCE
有现金流;另一方面强调盈余是否有持续
盈余质量研究综述
发展能力。艾健明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在 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 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
( 3) 同时强调盈余的现金保障性和持 有关盈利指标数值与以现金制为基础计
国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笔者分别从理论 续发展能力。即,一方面强调盈余是否伴 算的有关盈余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他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年 7 月号上( 总第 348 期)
93
润是权责发生制会计所核算的盈余和收 为,盈余质量是指会计盈余所表达的与企 方面联系起来综合评价。
付实现制会计所核算的盈余之间的差额。 业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高质量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讨论盈余
盈余由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应计利润两 的盈余是指报表盈余对企业过去、现在的 质量时,有几个相关的概念,即盈余质量、
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Healy 以总应 于盈利的真实性。
章后续部分中统一使用盈余质量来进行
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但这种方法忽略了
( 2) 强调盈余的现金保障性。侧重点 表述。
应计利润中不可操纵的部分;Deangelo 则 放在现金上,认为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盈
2、实 证 研 究 综 述 。王志台采用公司的
越多,则盈余质量越高。
对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综合 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伴随相应的现金流
二 、国 内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分析,从而反映公司获取的利润品质如何 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 的一种评价结果。”
质量,具体表现为以应计制为基础计算的
因此对于盈余质量的研究比较零散。综观
单一。主要以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 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
(2)激励失去“相对公平”。绝大多数矿业企业 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于大多数一线
没有准确、专业的岗位描述和绩效考核体系, 临时工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生存问题和安全
导致激励失去“相对公平”。(3)激励缺乏有效 问题,因此激励时要尽量满足其物质需要,主
性。激励只有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才能发挥应有 要形式有提高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此外,
的作用。由于不同员工的需求不同,所以激励 还要加强安全制度建设,保障员工生命安全,
要因人而异。在矿业企业中激励形式单一,很 满足其安全需要。正式职工更多的在考虑物
难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质、安全需求的同时,还注重精神激励和自我

工作情况。因此,培训要以技能培训为重点,辅
1、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矿业企业 以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和外语方面的培训,
首先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 使其成为“一专多能”人才。(3)对基层操作人
业战略相结合,把人力资源的“战术性”管理转 员的培训。对这部分人的培训首先要做好安全
变为“战略性”管理,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 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由于这部分人大多是临
流量的能力。”周晓苏这样定义盈余质量,
“所谓利润质量,从一个会计期间看,表现
□文 / 张瑞丽 李少轩
为账面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从长远观点 看,表现为各期利润持续发展的稳定程
度。”
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 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加以总结。
( 4) 强调盈余的决策相关性。程小可
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
1、理 论 研 究 综 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