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以某种方式对企业真实盈余进行调整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成果。

一、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净利润,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效益。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满足各方面需求而进行的盈余调整行为。

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着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合法并且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范围内,对企业真实经营业绩进行调整的行为,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等;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调整盈余,例如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等,其目的是为了追求股东利益。

二、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1.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加强公司内部审计、监督和控制的力度,减少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行为,增强真实活动盈余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质量。

2. 聚集化所有制结构聚集化所有制结构通常指控股股东同时掌握公司的多数股权,极易导致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从而产生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风险。

3. 季节性财务压力季节性财务压力也是影响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的因素之一。

当企业季节性业绩下降或者债务重压增加时,企业更容易选择进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三、企业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成因1. 税务管理税务管理是企业进行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存在着避税、逃税的行为,在税收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非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会更加普遍。

2. 经营目标和奖励机制经营目标和奖励机制对企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以短期经营目标为导向的企业,往往会采取非正当的盈余管理方式来实现目标。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盈余管理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为了达到某些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公司利润或财务业绩,包括利用会计规则和会计原则的灰度地带,选择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以实现预期的财务结果等。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其对财务报表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1. 盈余管理的起源与发展盈余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公司经营者利用会计手段来改变公司财务报表的结果,以取悦股东和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紧密联系,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不断变化和升级,涉及到货币资产估值、待摊费用资产和存货计价等方面。

随着公司治理制度的落实和会计准则的制定,盈余管理也逐步被规范和限制。

然而,现代财务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激烈程度不断增加,导致盈余管理行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

2. 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手段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其类型可以分为收入管理、成本管理和资本管理三类。

收入管理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来控制收入的数量和时间,以达到提高盈利的目的,例如推迟收取费用、使用加速收入等方法。

成本管理则是在控制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减少成本或者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计算方法来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提升盈利的效果。

资本管理则主要侧重于资本的运用和管理,包括从财务角度对投资决策进行优化和规划,通过股票回购等方式来调整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及提高股价等。

3. 盈余管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盈余管理的实行往往会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信息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盈余管理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同样的业务交易在会计处理上产生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存在差别,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效益。

其次,盈余管理的存在也会影响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使得不同公司和不同行业之间的财务比较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会影响到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盈余管理的涵义、理论基础、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概括,并提出研究展望。

标签:盈余管理;动机;影响因素一、盈余管理的涵义Schipper(1989)从披露角度研究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者通过有目的的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过程进行影响从而获得私人收益。

Healy和Wahlen(1999)得出的结论一直以来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即管理者发挥专业优势以及信息优势,通过有计划的实施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行为。

不同角度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盈余管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的;盈余管理的对象是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化管理当局以及股东的利益。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信息观和机会主义三个观点之上的。

信息观则认为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不一致的存在,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关于公司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优势信息,在相关会计准则范围内选择能够最大化个人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进而产生了盈余管理行为。

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也能够将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给了投资者,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从这种观点来看,盈余管理是有利于提高公司的价值的。

机会主义观点则认为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一个“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会在会计准则范围内对会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影响。

可以看到前两种观点主要倾向于认为经营者盈余管理出发点是最大化企业价值,而后一种观点则是站在经营者自身利益角度的,但也是目前实证研究的主要观点,即盈余管理增加了经营者的个人利益,损坏了公司价值。

三、盈余管理的动机通过对盈余管理理论基础的梳理,可以看到经营者或者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是最大化利益,包括私人利益和企业价值,具体变现为:1.红利动机。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和财务报告来操纵盈余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获得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更好的显示,以便吸引投资者和股东,或者达到某些财务目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议题。

本文将综述盈余管理文献,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估计方法和假设等手段,来控制盈余的大小和时机,以使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吸引投资者和股东。

盈余管理行为通常涉及正盈余管理和隐藏盈余管理两种类型。

正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会计政策和假设,来提高盈余,以此来提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东回报率。

而隐藏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保守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延缓或减少盈余,以此来掩盖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者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和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

市场动机是指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和股东的关注,从而提高股价,推动股价上涨的目的。

契约动机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某些财务契约或者避免违约,而进行盈余管理。

而管理层激励是指公司为了达成激励机制中设定的目标或者获得激励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及研究方法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以及投资者和股东的决策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盈余管理不当会导致财务报告失真,从而影响投资者和股东的评估,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和股价表现。

盈余管理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研究盈余管理通常采用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模型、案例分析等。

实证研究通常采用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考察盈余管理的行为和影响。

理论模型则通常以假设和数学推导的方式来研究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结果。

而案例分析则是采用具体公司或者特定行业的案例,来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影响及成因。

三、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作为财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文献。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一、引言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公司如何管理其盈余和利润分配的决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论述。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成因和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目的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高层管理者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和利润分配方式,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或者满足特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操纵盈余水平和质量来影响公司的市场表现和财务状况。

三、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经营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隐藏或透露真实的财务状况,以对投资者产生影响。

2.股东代理理论股东代理理论认为公司高层管理者为代表股东利益的代理人,可能将盈余管理作为一种行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四、盈余管理的动机1.资本市场压力公司可能面临来自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压力,要求其维持一定的盈余水平和增长率,从而激励公司高层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这些预期。

2.管理者报酬奖励一些公司通过将管理者的报酬与盈余水平和质量挂钩,激励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以获取更高的报酬。

3.避税和减税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利润分配方式来减少纳税负担,从而提高公司盈余。

五、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实践1.会计政策选择公司可以通过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如收入确认、资产计价和成本资本化等,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质量。

2.盈余平滑公司可以利用盈余平滑策略,通过调整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时间分配,以实现盈余的平稳增长。

六、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1.市场反应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公司市场表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些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提升盈余水平和质量,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投资者信任。

2.公司价值盈余管理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具体的影响因公司不同而异。

一些研究发现,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价值下降,而适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影响。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文献综述盈余管理是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在经营中实现的盈余如何分配和利用的过程。

盈余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决策,还关系到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政府等)之间的利益分配。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盈余管理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的现状盈余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盈余管理态势严重,二是盈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盈余管理态势严重。

一些企业为了实现短期盈利和满足市场预期,采取了一些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例如虚增收入、滥发股利、隐瞒亏损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盈余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盈余管理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采取了一系列严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来规范盈余的分配和利用,提高盈余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盈余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长期性。

盈余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短期的经营需求,还关系到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盈余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寻求最佳的利润分配方案。

2. 多样性。

不同企业在不同的经营环境和市场需求下,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策略和措施,例如盈余再投资、分红政策、股票回购等。

3. 公平性。

盈余管理要求企业在盈余的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保持公平和公正,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避免出现利益输送或利益冲突的情况。

4. 透明度。

盈余管理要求企业在盈余的分配和利用过程中,保持透明度,及时公布财务信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的盈余水平、盈余稳定性、盈余分配政策、公司治理结构等。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对于公司的财务稳健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探讨盈余管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为深入理解盈余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理方法,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

盈余管理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违法的,它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做出调整,也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操纵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的实质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制作和披露,来达到操纵公司的盈余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造假、积极盈余管理和消极盈余管理。

盈余造假是指公司通过虚构交易或扭曲事实,并且在财务报表上进行虚假披露,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积极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调整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消极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为规避潜在的风险和责任,通过掩盖或延迟损失和负债的确认,来操纵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内涵不仅包括操纵盈余和财务报表,还包括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和分配决策。

盈余管理不仅仅产生于会计核算过程,还涉及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它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股东权益和投资者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盈余管理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对于揭示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司特征、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

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规模、所有权结构、盈余稳定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等都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

不同规模和所有权结构的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同时盈余稳定性对于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盈余管理是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意地调整收益或费用来影响期末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市场预期或其他激励、奖励机制。

本文将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考虑: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减少税负,合法降低利润。

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机和数额,企业可以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纳税责任的最小化。

2. 资金约束:企业在面临资金短缺时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贷款融资的可能性。

通过调整账面利润、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企业可以改善自身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容易获得外部融资。

3. 经营业绩操纵:盈余管理可能是管理层为了满足市场预期或提高公司股价而进行的行为。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包括延迟公布负面消息、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等。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1. 管理层报酬:盈余管理可以使管理层的绩效看起来更好,进而实现薪酬激励和股票期权激励的最大化。

管理层通常与公司的财务指标和业绩绩效挂钩,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这些指标。

2. 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公司的股票价格。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的盈利预期,从而引起市场的反应,进而影响股票价格。

这种操纵行为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产生市场效应。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1. 离群值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盈余数据的离群值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离群值的存在可能意味着公司有意地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数据。

2. 偏度和峰度分析:通过计算盈余数据的偏度和峰度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偏度和峰度的异常程度可能表明财务报告中存在不正常的调整。

3. 福利变化分析:通过分析企业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利益相关方在公司盈余变动时可能会出现不正常的变化。

四、前沿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1. 基于人工智能的盈余管理识别: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盈余管理识别提供了新的方法。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对盈余的处理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实现经营目标。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的调节、盈余的平滑、盈余的滞后和盈余的创造等方面,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企业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前沿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研究。

在盈余调节方面,有关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的操纵、盈余质量和盈余预测等领域。

国外学者Dechow等(1995)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三种手段:会计政策选择、盈余平滑和盈余滞后,并指出这些手段会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

在盈余平滑方面,Schipper(1989)提出了盈余平滑的概念,并认为企业通过挪用盈余来降低盈余变动的幅度,以此来减少投资者对盈余不确定性的担忧。

在盈余滞后方面,Beaver等(1980)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会在未来报告期内滞后地调整盈余,以实现盈余的平滑和操控。

还有学者围绕着盈余创造、盈余管理环境和盈余管理动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盈余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企业盈余管理的前沿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盈余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等问题备受关注。

在盈余管理的国际比较方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逐步统一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全球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盈余管理实践对比有助于发现盈余管理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促进盈余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有学者发现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包括公司所有权结构、董事会独立性、监事会作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效果和动机。

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一些实证研究显示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呈现出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企业盈余管理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企业可能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需求,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从而掩盖真实状况或虚假宣布盈余,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探讨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的监管情况,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也有助于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揭示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制,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投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帮助公司更好地制定财务政策和经营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动, 影响真实现金流来实现盈余管理的 目标 ( 如削减酌量费用等 ) 。二者虽然都能达到经理人盈余 管理的 目的, 但是 由于后者真实影
响 了公司 的经营行为且可选择 的手段更多 、 更 为隐蔽 , 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 的重视 。 二、 真 实盈余管理 :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 1 9 8 9 年, S c h i p p e r 就首次指 出盈余管理应囊括真实盈余 管理 。她将盈余 管理定 义为“ 对外公布财报过程中 , 有 目的的干 预行为 , 以获得一定 的私人 收益的行为…. . 将这一定 义稍 加扩 展 , 通过适 时性 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收益 的真实盈余 管理也是属于盈 余管理 的范畴” 。 虽然早有学者这样指出 , 学术界针对盈余 管理的研究仍侧重于应计项 目 盈余管理 , 而对真实盈余管理 的研究却停滞 了很多年 , 直到本世纪初才有 了新的发展。究 其原 因 , 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 自由裁决权 , 由于会计 准则存在漏洞 、 监督不利 、 内控体制不完善等原 因, 使得公 司经理人通过操纵应计利润来操纵盈余的空间较大。随着安 然 、 世通等会
票价格下降相关 。M o o r m a n & S p e n c e r ( 2 0 0 8 ) 研究 了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新产 品发布的及时性问题 , 结果发现一些上市公 司出现棘轮
( 华 侨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摘要 : 除 了传统 的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外 , 上 市公 司还 可通 过操纵真 实经营活动来 实现 盈余 目标—— 即 真 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 管理 大多偏 离了公 司的最优 经营策略 , 并将对上 市公 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带来 负 面影响 , 最终损 害上 市公 司的价值成长。大量的调 查研 究 已经证 明真 实盈余 管理确 实存在 , 而 目前 学术界仍 花 大部分精力研究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对上 市公 司真 实盈余 管理的研 究不足。本文将对 国内外学者针 对真实 盈余管理的研 究成果进行 总结, 以为后 期学者的研 究提供参考 。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现对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国内外观点梳理如下:(1) 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管理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 K.Scott)所持的最狭义的一种观点: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那种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因此,盈余管理也被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

(2) 盈余管理是一种披露管理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利管理的评论》一文中指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在允许范围内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的概念。

(3) 盈余管理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管理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 对盈余管理作如下解释:“盈余管理是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成果”。

这种定义较之上述概念包括了交易的规划和构造,使得那些对公司没有产生实际现金流的业务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一部分。

(4) 盈余管理是企业的欺诈性行为这种定义方式是从报表上盈余信息的质量出发,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的业绩表现,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旨在欺骗报表使用者,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

国内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03-02摘要本文从关公司治理的视角,对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比较了文献的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一、引言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东通过构建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着重解决两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而形成的、以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其代表)对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干预。

公司治理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盈余管理发生的概率。

如果公司内部和外部存在有效的治理机制,就会对管理当局的信息披露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发生。

相反.若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则会使管理者有机可乘,可以根据需要作出选择性披露,即发生盈余管理行为。

目前国内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动机、计量方法和盈余管理手段上,而对于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关联交易、审计等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将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方面的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做回顾。

二、国内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研究现状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基本上都是以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估计的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计量指标,但公司治理指标的选择各异,但主要有董事会特征、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以及监事会等几个主要方面。

王生年等人(2009)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沪深两市2001—2006年间的3749个公司年样本,从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董事会特征与监事会有效性四个方面检验了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管理层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管理者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股权制衡未能制约大股东的盈余操控行为,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失效并且监事会形式重于实质。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测度方法前沿研究综述引言:盈余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或操纵公司财务报表,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本文旨在对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以及测度方法进行综述,以帮助理解盈余管理的本质和现实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原因1.1 税务原因税务原因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之一。

公司通常会通过合理的税务规划来减少纳税负担,因为税务支出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很大。

1.2 合约原因公司和债权人、股东等签订的合约中通常会包含一些盈余相关的条款,如分红政策、偿债能力等。

为了满足合约条件或获得更好的合约条款,公司可能采取盈余管理措施来调整财务报表。

1.3 市场评估原因盈余是市场评估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公司对其盈余水平进行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影响股价。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2.1 维持公司声誉管理者通常希望公司能够维持良好的声誉,以吸引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关注和信任。

为了呈现出稳定和良好的盈余水平,管理者可能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

2.2 薪酬激励管理者通常通过公司的盈余水平获得薪酬激励,因此他们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或超越预定的盈余目标,以获得更好的薪酬回报。

2.3 避免破产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避免破产的风险。

通过调整财务报表,公司可以掩盖一些潜在的财务困境,给投资者和债权人一种更稳定的经营状况的印象。

三、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3.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盈余管理测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相关比率指标,如盈利能力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可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2 离散化指标法离散化指标法是通过计算公司盈余的离散性指标,如标准差、方差等,来测度盈余管理的程度。

盈余离散程度越大,越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3 算法模型法算法模型法是使用数学或统计模型,如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来预测或测度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方式研究综述[摘要] 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这两种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盈余管理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中,会计盈余一般分为应计现金流量和经营性现金流量。

因此,从盈余管理方式看,盈余管理可以被分为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公司的会计盈余进行调节。

这种方式通常指操控应计项目,这些应计项目不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而应计项目的回转性质使得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的盈余总额产生影响,只会对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分布产生作用。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的管理层通过控制交易的发生时间,或者构造真实交易等方式,来调节公司盈余。

这种方式通常既会影响应计利润,也会改变公司各个报告期间的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增加公司的价值,长期看来甚至会使公司的价值和利益受损。

然而,由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较为隐蔽,并且计量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多数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都集中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注还较少。

2 盈余管理方式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操纵应计项目;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则主要指公司通过安排实际交易来操纵盈余的方式,如关联交易、资产销售等。

2.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2.1.1会计政策变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很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进行选择。

例如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运用年限平均法可以降低折旧提高盈余,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方法则会增加当期折旧以降低盈余。

然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来调整盈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同时,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愿性政策变更和强制性政策变更往往很难区分,对公司盈余的影响也更难确定。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范文参考一、盈余管理定义美国k.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披露管理,它是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进行干预以谋取私利。

美国会计学者w.k.scott对盈余管理做了如下定义:它事实上就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后果,但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根据都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p.m.healy与j.m.wahlen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回顾时,对盈余管理做了定义同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他们认为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层运用一些方法对财务报告进行一些修饰,从而引起了利益有关者做出错误性的决策。

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有着自己的懂得。

魏明海的观点如下:盈余管理事实上就是管理层为了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做出决策,而在编制报表时进行交易构造或者者会计选择的过程。

刘峰与章永奎把盈余管理当做是一种有目的的操纵行为,要紧是对盈余进行操纵。

张祥建与徐晋认为盈余管理首先的在政策法规及会计原则同意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层运用一些手段对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要紧是为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的优化。

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我对盈余管理有了自己的见解,盈余管理实质上就是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促使下,在法律与会计准则同意范围内对利润进行操纵与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要紧是为了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回顾时。

大致发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要紧是为了下列几大类动机:(1)契约动机,(2)资本市场动机,(3)监管动机。

(1)契约动机。

契约动机要紧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债务契约,另一方面是管理层的报酬契约。

所谓债务契约动机是指管理者为了降低违约风险而进行的盈余管理。

债权人与管理者存在着代理关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资金安全,即为了到期能收回利息与本金,会在债务契约中加上一些限制性的条款,而这些条款会增加企业的一些经营风险或者者丧失一些投资机会,管理者为了迎合债权人的要求或者者降低违约风险都会进行一些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 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对
其研究还不到十年 的历史。到 目前为止, 国内资本 市场 的盈余 管理 现象愈 演愈 烈 , 其研 究依 然热行 。 对 本文对我国学术界在盈余管理 的概念、 特征、 动机、
方法 方面 的研 究进行 回顾 、 理 , 梳 并探讨 盈余 管理 的
以会计 政策 的可选择性为前提来修正财务报 告
采取规范 、 引导方式
一种短期行为 , 根据 地编造业绩 , 毫无 危害极 大
蓄意改变会计 政策与估计
依 法处 理
盈 余管理 、 会计政策选择和财 务舞弊 的关 系
项目
会计政策选择 过 多地确认损失和准备
收 稿 日期 :0 6 2—2 2 0 —1 1
作者简介 : 涂云友( 9 5 ) , 1 6 一 男 四川绵 阳人 , 副教授。从事会计学与财务 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6 ・ 0
维普资讯
我 国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谋划策) 。所以, 企业管理 当局是盈余管理 的主体,
项目 盈余管理
应对盈余管理承担责任。
会计政 策选择 备 注
盈余管理与会计政 策选择 的联 系、 区别
联系
管理 当局动机 区别 采用会计方法 目的
盈余管理的重要 方法是会计政策选择 , 会计政策选择 的
结果可能影响公司盈余 管理当局主观可能 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利润表 的盈余数字 会计具体选择结果可能 会计方法 不一定是盈余数 字 识别难 度大
“ 企业管理 当局在不违 反会计准则 的前提 下, 目 有
的、 有预谋地采取各种手段, 达到管理 当局和信息使
用者 所期 望报 告盈余 水平 的行 为” 。 2 盈 余 管理 与盈 余操 纵 、 余 管理 与 会计 政 策 、 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国内研究综述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会计关注的话题,也是实证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与程度、盈余管理的研究角度等方面,对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述评,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研究角度盈余管理一直是国内外会计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魏明海(2000)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研究发现,盈余管理是管理者企图改变会计信息其他使用者对公司报表数据的理解,或扭转基于经营状况的契约结果,通过构造部分事项、改变财务数据而在编制财务报告时作出会计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自此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基于什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采用何种手段来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学者都从那些角度进行研究,盈余管理具体受到那些因素影响?对国内现有的研究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盈余管理问题。

一、盈余管理动机(一)首发股票或上市后配股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只能取得有限的融资配额,其他获取资金途径如银行借款或债券发行等很少,因此配股再融资的愿望强烈。

为了限制过度配股,引导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优质公司能进人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证监会对申请配股的公司进行了资格限定,只有关键绩效指标达到要求的公司才有资格申请配股。

这样的高门槛使得许多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操纵关键指标的动机,许多研究都通过数据为上市公司在其配股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证据。

徐晋和张祥建(2005)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中,配股当年及其前三年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金额都非常高,并且配股后的业绩与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之间显著的负相关。

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具有不可持续性,配股后公司业绩急剧下降。

也就是说,这些上市公司为了使公司业绩达到配股要求而操纵应计利润。

魏涛和陆正飞(2006)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配股前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配股后在无后续触资行为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下降。

1998年至2001年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表明配股后操控性应计利润发生反转,公司会计业绩下降。

章卫东(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新股前一年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且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类型有关。

当增发对象是其控股股东或其子公司时,进行负盈余管理,当增发对象是其他机构投资者时,则进行正余管理。

(二)避免亏损报告或退市我国的上市公司通常都会尽量避免首次报告亏损,从外部来看会引起股票市场的消极反应、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预期等,内部也会对公司高管的晋升和地位等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若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证券市场为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而在其股票名称前冠以st。

据公司法暂停上市的相关规定,如果被st的上市公司继续亏损,则将面临退市风险,达到证券管理部门规定的暂停上市要求的公司股票将被暂停上市。

亏损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上市公司定会想出各种应对办法,通过盈余管理来扭亏为盈,以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

目前,不少研究提供了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亏损报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陆建桥(1999)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目的是避免受到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的管制和处罚,主要手段是在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通过将收益调增或调减。

王亚平等(2005)利用2001年至2003年间亏损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发现,在阈值0点上进行了盈余管理的公司比率高达64.4%。

(三)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根据代理理论,股东拥有企业所有的控制权。

由于现代公司中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表面上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的形式主要保留对董事会成员的选择权和重大事项的终极决策权,而将剩余控制权委托给董事会拥有。

但实质上管理者承担的成本和其获得的收益不能等同,这就意味着股东不能从盈利行为获得全部的报酬,但却要承担经理行为的所有成本。

为了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使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保持一致性,股东往往采用如支付给管理者股票、股票期权和红利等的激励措施,这种奖励往往与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挂钩。

公司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有利用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

吕长江和赵宇恒(2008)研究发现,权利较弱的管理者为达到薪酬考核的目的,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来虚构利润。

朱星文等(2010)研究结果表明,发生高级管理层变更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当年存在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降低政治成本或满足债务条款为了约束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股东和管理者收益而牺牲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在债务契约中经常会附带一些债务条款或条件,如限制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保持量、要求债务人维持一定的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如果企业违约则会付出很大代价。

因此一旦企业发现其会计报表数字接近或已经违反借款条款时,就会运用盈余管理对报表数据进行操纵,从而减少违反债务契约的可能性。

除一些特殊行业的公司外,规模庞大的公司比较容易成为政治家和公众的关注对象。

基于政治成本的考虑和为了避免被指控暴力和垄断,这些公司往往趋向于报告较低的会计利润,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利润的均衡。

二、盈余管理方法选择(一)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现行的会计模式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公司的净利润分成应计利润总额和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从理论上讲,企业操纵盈余可以从操控应计利润额或操控经营现金流量两个方向操作。

一般来说,经营现金流量往往是由公司的收款政策和具体营销策略来决定的,而与会计选择关系并无很大关系。

因此,通过操控经营现金流量在实务中很并不是很可行,反而应计利润项目相对弹性较大,比较容易成为公司盈余管理的实现途径。

应计利润项目根据性质可以分为操控性项目和非操控性项目,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初期以操控性应计项目作为检验和计量盈余管理的依据。

陆建桥(1999)分别采用了四个模型来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他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了再修正,提出了扩展的模型,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目的是避免受到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对于连续三年亏损公司的管制和处罚,主要手段是在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通过将收益调增或调减。

后续国内的许多研究都沿用了琼斯模型及其修正模型,采用操控性应计利润来估计盈余管理。

(二)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以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的损益,如财政补贴、财政返还、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减值或处置损益和债务重组损益等。

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会将账面出现亏损的时间尽量推迟,在确实难以实行的情况下,他们会选择操控非经常性项目的确认时间,当年确认很大的亏损同时为以后年度扭亏留下空间,也就是”大洗澡”或“洗大澡”行为。

管理层会特意选择在亏损年度确认一些非经常性损失项目,如处置不良资产、资产减值等;而选择在需要扭亏年度确认一些非经常性收益项目,如财政补贴、债务重组收益等。

公司一旦亏损,如果不能及时扭转,造成连续两年甚至三年亏损,就会被证券监管部门处以特别处理或暂停上市,甚至其股票将被摘牌。

由于证监会并没有要求对st、pt 公司的盈利指标计算时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所以许多公司通过调整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时间来进行盈余管理。

在采用非经常性损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方面,蒋义宏、王丽琨( 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为回避“连续三年亏损要暂停或终止上市”的退市机制,选择以控制非经常项目交易时点为主要手段,在首次亏损年度确认巨额非经常性损失,在扭转亏损年度确认巨额非经常性收益。

单宏伟、陆正飞等(2007)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手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无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倾向于选择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并首次使用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指标,实证结果还表明,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帮助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利润平滑等目的,而且相比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关联交易盈余管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自身知识层次的提高和识别能力的增强,投资咨询服务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采用调整线下项目实现盈余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容易被察觉。

因此,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采用安排关联交易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开始向线上项目转移。

高雷等(2008)选取了a 股所有上市公司三年的面板数据,对线下项目、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使用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基于避免亏损目的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计入线下项目的关联交易;基于获取配股资格目的的上市公司则主要选择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属集团内公司或控股股东位于绝对控股地位时表现的更严重。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为从母公司剥离改制而来,为上市公司安排与母公司和集团其他成员公司之间关联交易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孟焰(2006)通过对2001年至2004年间财务报告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关联交易,这种交易主要是利用关联方从上市公司将利益转出。

(四)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盈余管理通常是以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为依托的,而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又是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必然为盈余管理手段创造了新机会。

赵春光(2006)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减值前亏损的公司存在以转回和计提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代冰彬、陆正飞和张然(2007)也实证发现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并且减值类型的选择受到盈余管理动机不同的影响。

管理层变更和平滑公司只选择对长期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扭亏和大清洗的公司则会选择长期资产或短期资产等各种类型减值准备来进行盈余管理。

叶建芳等(2009)从金融资产的分类和后续计量出发,研究了管理层在面对新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时的自选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持有较高比例的金融资产时,为了降低利润受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在初始确认时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划分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管理层为了避免利润下滑,往往在短期内又将这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

(五)安排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以上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于通过会计方法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操控性应计项目还是线下项目或线上项目来计量,都不能对盈余管理进行精确的度量。

另外一种改进研究的方法就是试图通过对公司某些真实交易安排的分析来研究盈余管理。

如果可以判断,则真实交易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就是盈余管理,也就不再需要通过估计非预期应计利润来估计。

白云霞等(2005)以1996年至1999年间数据为样本,通过考察控制权转移公司的后续资产处置行为,来研究中国控制权转移公司的后续盈余管理行为。

实证结果表明,业绩低于阈值(盈亏临界点和控制权转移之前的业绩)的控制权转移公司,会选择资产处置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使公司报告业绩高于阈值;控制权转移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之后的第0年和第1年通过资产处置达到扭亏的程度显著高于第二年和第三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