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合集下载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

第三章地下水分类及其特征3.1 地下水分类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a. 广义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及饱水带岩石空隙中的水(subsurface water––––包括soil water和ground water)。

b. 狭义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ground water)。

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学着重研究饱水带中的重力水。

现在开始重视包气带水的研究。

因为人们认识到在“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中包气带是必经之路。

由于埋藏条件,含水介质类型对地下水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有决定意义,所以按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对地下水进行划分:1.按埋藏条件: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2.按含水介质(空隙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综合分类(见P27:表3–1地下水分类表)。

如:孔隙潜水,孔隙承压水。

大 气3.2 包气带与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un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或饱和带(saturated zone )。

地下水面输送水分,获得补给。

雨季,包气带中的水以下渗为主,雨后,通过蒸发与植物蒸腾向大气圈排泄。

包气带是饱水带与大气圈联系的必经之路。

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又通过包气带蒸发与蒸腾排泄到大气圈→参与水循环。

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水体是连续分布的,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在水头差的作用下,可发生连续运动。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书上内容: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人、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2 第三章 地下水的无机化学成分

2 第三章 地下水的无机化学成分

第三章地下水中的无机化学成分地下水是一种复杂的溶液,地下水中含有70多种元素,地下水中的无机化学成分,按其存在形式和数量可分为四组:(1)大量组分一般含量大于100mg/L,主要是常规的离子形式,Cl-、SO2-4、HCO-3、CO3-、Na+、K+、Ca2+、Mg2+等,另外H+、、NH4+、NO2-、NO3-、H3SiO4-Fe3+、Fe2+等也列入大量组分。

大量组分决定水化学类型。

(2)微量组分一般含量小于10mg/L,常见的是Br、I、F、B 、Mo 、Li 、Cu、Pb 、Zn、P、As、Sr、Ba 、Ni 、Co等数十种。

微量组分不决定水化学类型。

(3)放射性组分U 、Th、Ra、Rn等。

(4)气体组分N2、O2、CO2、CH4、H2S、H2等。

第一节地下水中的大量组分一、氯离子(Cl-)1、迁移性能Cl-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能,其原因有三个方面:(1)不形成难溶化合物,Cl-离子与水中大量组分的阳离子(K、Na、Ca、Mg)所形成的化合物溶解很大,例如,30o C时,CaCl2=1020mg/L,NaCl=361.5mg/L,MgCl2=553mg/L。

(2)不被胶体所吸附。

(3)不被生物所吸附。

2、分布规律地下水中的Cl-含量从几mg/L至100mg/L以上均有。

地下水中的Cl-含量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增高而增高。

在高矿化度水中,占阴离子首位,形成氯化物水。

3、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1)有机来源:三废水、化肥、农药、动物及人类的排泄物。

(2)无机来源:盐矿、含盐的沉积物、岩浆岩中含Cl矿物、火山喷出物等。

(3)大气降水:二、硫酸根(SO42-)1、迁移性能迁移性能较强,仅次于Cl -。

SO 42-的迁移性能受下列四个因素控制: (1)水中SO 42-易与Ca 2+、Ba 2+、Sr 2+等离子形成难溶盐。

(2)热带潮湿地区土壤中的Fe(OH)2-、Al(OH)22+胶体可以吸附SO 42-。

3.地下水的分类

3.地下水的分类
几个例子: 几个例子:
山区基岩互层 较厚的含水层(互层) 一个 较厚的含水层(互层) 一个封闭的含水层—潜水 一个封闭的含水层 潜水? 潜水

开采前—潜水含水层 开采前 潜水含水层 开采后—承压含水层 开采后 承压含水层
开采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例: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三章结束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
①承压含水层 ②隔水顶板 ③隔水底板 ④ 承压含水层 厚度( 厚度(M) ⑤埋深(D) 埋深( ⑥ 测压水位线 (面)(初
见 水 位 H1 、 测 压水位H 压水位H2) D H2 H1
⑦承压高度-H 承压高度⑧补给区 ⑨承压区 ⑩排泄区 ⑾自溢区 0
3.4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1/20000
2) 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层颗粒间承受压力增加 骨架被压缩 孔隙水压力降低,岩层颗粒间承受压力增加—骨架被压缩
颗粒不变—骨架压缩 空隙体积减小(排列改变) 颗粒不变 骨架压缩 = 空隙体积减小(排列改变) ———发生释水(挤出来)水 发生释水(挤出来) 发生释水
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补给增加水量: 补给增加水量:通过水的密度加大及含水介质空隙的增加 而容纳。 而容纳。 排泄减少水量: 排泄减少水量:表现为含水层中水的密度变小及含水介质 空隙缩减。 空隙缩减。 弹性给水度 µe
剖面线方向,水位,含水层岩性、厚度、 剖面线方向,水位,含水层岩性、厚度、隔水层位置 以及它们的变化等。水文地质点位置、标高、 ,以及它们的变化等。水文地质点位置、标高、水量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河 流


补排关系
3.4 承压水
3.4.1 承压水定义
充满于2个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 充满于 个稳定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 个稳定隔水层 称为承压水。 水,称为承压水。(图 P35,图3-9) , ) 层间无压水:含水层未被充满时,称为层间无压水。 层间无压水:含水层未被充满时,称为层间无压水。 潜水—承压水含水系统 潜水 承压水含水系统

0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0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影响潜水面变化的因素: i)地形——潜水面通常随地形起伏 而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较地形平缓; 山区地形切割较强烈,潜水面起伏幅 度较大,潜水面坡度较大,排泄条件 好;平原地区地形切割微弱,地势平 坦,潜水面起伏很小,排泄条件差。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的排泄方式
泉——地形低洼处,地形切割到潜水面,潜水流 出地表,形成泉水。潜水补给的泉一般又称为下 降泉。泉水出流一般很平静,没有向上喷涌的情 况。下降泉的类型有侵蚀泉(a)、接触泉(b)、 溢流泉(c、d)。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表水——潜水高于地表水位时,地表水体附近 潜水流向地表水。湖泊周围、河流中上游常见。 为散流(线状)排泄。
结合水、毛细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很有意 义。
上层滞水通常季节性存在,与地下水面脱节, 可向地下水面流动。水量小,动态变化大,一 般没有供水意义。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 (1)潜水的概念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 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iv)人为因素——人工浇灌、排水等也会 影响潜水面的高低及形状。人工浇灌可导 致潜水面的上升;而排水又可能形成潜水 降落漏斗(围绕着排水区的漏斗状的水位 下降区)。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4)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1)水文地质剖面图
编制方法:在一般的地质剖面的基础 上加绘水文地质资料编制而成。按一 定的比例尺在具有代表性的坡面线上 绘出地形剖面,然后在图上表示出水 位、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 其变化等地质、水文地质要素。

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3 流 网
四、层状非均质中得流网
层状非均质介质就是指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渗透 性为均质各向同性,但不同层介质得渗透性不同。水流 折射定律:
K1 tan1 K 2 tan 2
式中:K1--地下水流入岩层(K1层)得渗透系数; K2--地下水流出岩层(K2层)得渗透系数; θ1--地下水流向与流入岩层(K1层)层界法线之间
1、 等水位(压)线——潜水位(测压水位)相等得各点 得连线,称为等水位(压)线。 2、 流线——渗流场中某一瞬间得一条曲线,曲线上各水 质点在此瞬间得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3、 流网——在渗流场得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 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得网络。
3、3 流 网
二、渗流场性质
(一)渗流场介质类型 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2)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绘制得流线或等水头线
a、 定水头边界:相当于等水头线,等水头面。 b、 隔水边界:相当于流线。 c、 潜水面边界:无入渗补给时为流线
有入渗补给时,水面即不就是流线也不为等水头线
(3)按照“正交”原则,等间距内插其它得流线或等水头线。
3、3 流 网
河间地块流网
河间地块流网
3、1 地下水运动得基本特点
注意:
1、 自然界中地下水都属于非稳定流。 ⑴ 补给水源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大,呈季节性变化; ⑵ 排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
⑶ 径流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 2、 为了便于计算,常将某些运动要素变化微小得渗流,近似 地瞧作稳定流。
3、2 达西定律
一、实验条件
H、Darcy—法国水力学家,1856年 (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时期)通过大量得室 内实验得出了达西定律。
3、2 达西定律
2、 求水平等厚承压含水层流量与承压水头线。 承压含水层由均质等厚得砂组成,隔水底板水平,地下水做水平稳定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水文地质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区别区别::含水层与透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含水层、§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表3-1 地下水分类表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水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承压水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裸露于地表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潜水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裂隙岩层潜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土壤水,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重力水及悬留毛细水包气带水岩溶水裂隙水孔隙水含水介质类型埋藏条件§3.4上层滞水二、形成上层滞水的条件二、形成上层滞水的条件§3.4上层滞水§3.4上层滞水§3.5潜水潜水示意图§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6 承压水§3.6 承压水图3—6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2005.5.3趵突泉胜景§3.6 承压水潜水和承压水对比潜水承压水1、基本定义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地下水。

2、要素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顶板一个隔水顶板。

潜水面测压面潜水位测(承)压水位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水面水面~~隔水底板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距离。

工程地质学_第三章水流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学_第三章水流地质作用
坡积物与洪积物经常共存,在野外工作时,应注意二者 的区别:①由于坡积物来自附近山坡,所以坡积物一般比洪 积物成分更单纯,另外坡积物中砾石含量少,洪积物砾石丰 富;②片流动力弱而不稳定,故坡积物的分选性比洪积物差; ③坡积物比洪积物的磨圆度低,砾石的棱角较明显;④坡积 物略显层状,不具洪积物的分带现象;⑤坡积物多分布于坡 麓,构成坡积裾地形,而洪积物分布于沟口形成洪积扇地貌。
(4)对河谷纵断面的塑造
A、急流
B、瀑布
C、平衡剖面
(4)向源侵蚀与河流袭夺
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 时,还使河流向源头方向 发展,加长河谷,把河流 向源头发展的的侵蚀作用 称为向源侵蚀作用。
二、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 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 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 的侧蚀作用(或称旁蚀作 用)。 侧蚀作用是平原区河流及 河流下游的主要侵蚀形式。 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 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2)山坡型泥石流
B.按泥石流固体物质组成分类
a.泥流:由黏粒、粉粒和砂粒组成,砾石和卵石 颗粒很少,颗粒级配偏细,密度偏高,分稀性和稠 性,呈黏泥状。
b.泥石流:固体物质由大量的黏性土和粒径不等 的砂粒、石块组成,颗粒级配域宽,密度幅度域大, 分布地域广。 c.水石流 固体物质以大小不等的石 块、砂粒为主,黏性土含量较少。
大幅度弯曲的河曲在洪 水期中可能被截弯取直, 遗留的河道形似牛轭,形 成牛轭湖。
3.3 河流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一、搬运作用
河流的搬运作用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
机械搬运作用可分为推移、跃移和悬移三种。
在河流中、上游水急、颗粒较大,推移、跃移和悬移三者共 存,且推移、跃移更主要;在中下游则是跃移和悬移更主要。 颗粒的搬运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流速增大,推移可变 为跃移,跃移也可变为悬移。流速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转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包气带岩性
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
岩性:透水性越好,入渗速率越大,降水转 化为地下水的量也越大;反之则小。
地下水埋深:通过实验研究,降水入渗补给 量随地下水埋深的不同而不同。
地下水埋深
降水量
地下水埋深:直接决定其上的包气带蓄水能力。 一 般:包气带越厚,其所消耗的水量越多, 补给给地下水的有效雨量将随地下 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少。
降水历时
指降水所持续的时间。
降水强度小而历时长的雨型,如毛 毛雨,入渗的水仅能湿润包气带,而后 又蒸发返回大气,不利于补给地下水; 绵绵细雨,其降水强度中等,历时长, 降水面积广,对地下水补给最为有利。
植被 植被
植被覆盖率:植物越茂密,降水形成的坡面流的 滞留时间越长,对地下水补给越有利。
植物形成的有机物:有利于保护土层结构免受降 雨淋蚀,植物根系还可以增加表土的透水性。
佛罗里达州落水洞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量的确定
实测法 —地中渗透仪(地中蒸渗仪 ) —地中渗透计
手动调节 补水,得 到蒸发量
自动获得补水量 ,得到入渗补给 值
1-装满砂的地中渗透计;2-砾石;3-滤网;4-导水管;5-三通;6-开关;7-测压 管;8-支架;9-试坑;10-马利奥特瓶;11-漏斗;12-弯头;13-水管;14-量筒
LOGO
第三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
地下水的补给
2
地下水的排泄
3
地下水的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补给与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与外界进行水量、 排泄 能量和盐量交换的环节。
径流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内部进行水量和 盐量积累和运输的过程。
这三个环节决定地下水水量、水质 和水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其水面称为地下水位。

由于经过地层的渗滤,这种水质的物理性状较好,浑浊度小,细菌数也较少。

然而,在流经地层的过程中,它可溶解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变硬。

此外,由于水中溶解氧被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消耗,所以水中氧含量较低。

2. 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由于地层起伏不平,含水层内水位不同,某些深层地下水可受有压力,形成承压地下水。

这种水因受压力大,能沿井管涌出水面,也被称为自流井。

深层地下水由于覆盖地层厚,不易受地面污染,所以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较少、盐类含量高、硬度高,且水量较稳定,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

3. 泉水: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地层水方面的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3章 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3章 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
地下水的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 数量。根据透明度把地下水分为透明、微浊、混浊和极浊四级。 (4)臭味
纯水无臭味,但当水中含有某些气体或有机质时就有了某种气味 (5)口味
主要决定于水中化学成分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比重
地下水比重决定于水温和溶解盐类。溶解的盐分越多,比重就 越大。地下淡水比重常常接近于1 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即一升水含有10克氯化钠,则 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波美度与地下水比重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量)
Vg
V
4 透水性
定义:透水性是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影响透水性的因素
孔隙大小的影响:当孔隙度一定而孔隙直径愈大,则圆管通道的数量愈 少,但有效渗流断面愈大,透水能力就愈强;
理想圆管状空隙中重力水流速分布 (阴线部分代表结合水,箭头长度代表重力水质点实际流速)
理想化孔隙介质
4 透水性
影响透水性的因素
水的波美度与比重的关系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导电性 地下水的导电性取决于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盐量 Ke=1/R Ke为水的导电率; R为水的电阻率。 地下淡水的导电率为33×10-5至33×10-3之间
(8)放射性 由地下水中的气态镭射气(氡)及少量放射性盐量引起的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包气带
包气带分三带 中间带 过渡带,介于土壤水带和 毛细水带之间。厚度变化 大,从零米到几百米不等。 •中间带的土壤含水量,随 深度逐步降低。
5 包气带
包气带分三带
毛细带 由于空气和水界面上的表
面张力作用,水可沿地下水 面上升形成支持毛细水,在 包气带底部构成毛细水带。 毛细带内颗粒物大小不同, 毛细上升高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毛细水带上缘常成不规 则形状。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Vn n = (×100%) V
松散岩土平均孔隙度
0.6 0.5 0.4 0.3 0.2 0.1 0 砾石 砂 粉沙 粘土
影响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孔隙度的因素 1、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承压的含义: 含水层被顶板 底板封闭 顶板、 封闭; 承压的含义 (1) 含水层被顶板、底板封闭;(2)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顶板。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第三章 地下水的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流 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科学称为地下水动 力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 独立学科。
3.1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一)曲折复杂的水流通道
(二)流速慢(m/d) (二)流速慢(m/d)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为数m/d。 为数m/d。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饱和带(潜流带 饱和带 潜流带) 潜流带 被水充满
2.潜水
定义: 定义 潜水 Phreatic Water

探放水工培训教案

探放水工培训教案

探放水工培训教案第一章:探放水工概述1.1 探放水工的定义1.2 探放水工的工作内容1.3 探放水工的重要性第二章:水文地质基础知识2.1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2.2 地下水流动的基本规律2.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第三章:探测仪器与设备3.1 探测仪器的分类与功能3.2 探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3.3 探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第四章:探测方法与技术4.1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4.2 地下水化学勘探方法4.3 综合勘探技术及其应用第五章:放水设计与施工5.1 放水设计的基本原理5.2 放水设计的方法与步骤5.3 放水施工的技术要求与安全管理第六章:探放水资料的整理与分析6.1 探放水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2 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分析6.3 水文地质图的编制与解读第七章:探放水工的安全生产7.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7.2 探放水工的安全操作规程7.3 事故应急预案与救援措施第八章:探放水工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8.1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要求8.2 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提升8.3 工作中的沟通与合作技巧第九章:探放水工的技能提升与继续教育9.1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与学习9.2 探放水工的职业技能培训9.3 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路径第十章:探放水工的实际案例分析10.1 典型水文地质案例解析10.2 探放水工程案例分析10.3 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水文地质基础知识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理解各种地下水类型的区别和特征,如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等。

地下水流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达西定律、渗透系数的概念以及地下水流动的模拟方法。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了解地下水对建筑工程、隧道工程、水利工程等的影响,包括浮力、压力、涌水量等。

重点环节二:探测仪器与设备探测仪器的分类与功能:熟悉不同类型探测仪器(如地震仪、电法仪、钻探机等)的功能和使用场景。

探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掌握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校准和维护技巧,以确保探测精度。

第三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 即山口砂砾带,中间砂砾粘土交替带,边缘粘性土带.
(2)在铅直方向上的规律
由于洪流的季节反复性堆积,使洪积扇在纵向剖 面上呈相互叠置的倾斜沉积层。洪积扇的上游铅 直剖面上是以粗碎屑为主的厚层组合;下游铅直 剖面上是粗粒与细粒的互层,其中粗粒物质往往 愈来愈细而尖灭。
(3)在成分上的规律
• 洪流碎屑物质,一般搬运距离较近,所以 常常是磨圆度和分选性都较差,在纵向上 随着物质搬运距离愈来愈远,其磨圆度和 分选性就愈来愈好。当为冲积扇时,由于 长期水流作用,故磨圆度及分选性较洪积 物好。洪积扇中的水流经常集中的某些部 位,也会出现分选性良好的粗粒碎屑透镜 体或带状体。
(三)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绘制方法:
等水压线图绘制的方法与潜水等水位线 图相同。制作时,将各钻孔及地下水的 天然露头(泉)的承压水标高,标于一定 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然后以内插法求出 各等间距的等水压线,即得等水压线图 (图3-15)。
承压水的等水压线图:分析承压水的形 成条件,掌握承压水的补给、径流、排 泄的情况,如确定地下水流向、水力坡 度、各含水层及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含水层厚度及透水性的变化等,同时对 于工程建筑及供水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潜水面在图上的表示:剖面图,等水位线图
(1)水文地质剖面图 剖面线方向,包含水 位,含水层岩性、厚度、隔水层位置,以及它 们的变化等。如图3—9。潜水面可以是倾斜曲 线、水平线或上拱半椭圆曲线。
(2)潜水等水位线图(等高线图),图3-10
(3)潜水等水位线图的用途(1、2、3、4、5、6、7)
图3-9 甘肃古浪保和附近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三、承压水
承压水是充满在 两隔水层或弱透 水层之间含水层 中的地下水。 当这种含水层中 未被水充满时, 其性质与潜水相 似,称为无压层 间水。

[课件]地下水基本知识PPT

[课件]地下水基本知识PPT

3、岩土颗粒形状
岩土颗粒形状度也愈大。 4、粘土
粘土的孔隙度往往可以超过上述理论上最 大孔隙度值。粘土颗粒表面常带有电荷,构成 颗粒集合体,可形成直径比颗粒还大的结构孔 隙。此外,还发育有虫孔、根孔、干裂缝等次 生空隙。
二、 渗透系数 即透水性,是指岩石透水的能力。表征岩土透水 性的定量指标是渗透系数。 影响岩土透水性的因素 1、孔隙大小 松散岩土孔隙通道边缘上是不运动的结合水, 其余是重力水。边缘上的水流速为零,中心处流 速最大。孔隙直径愈小,结合水所占据的空间愈 大,中心处最大流速愈小,实际渗流断面平均流 速就愈小,透水性就愈差。孔隙直径小于两倍结 合水层厚度时不透水。
第二章 含水介质
岩土中的空隙:孔隙、裂隙和岩溶孔洞。
2.1 孔隙
松散岩石颗粒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孔隙 介质的性质,包括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和 渗透系数,直接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特征。 一、孔隙度 指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 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Vn n (100% ) V
松散岩土平均孔隙度
潜水面
u在潮湿气候区, 潜水面的位置较高 (离地面较近)
潮湿气候区
u在干旱气候区, 潜水面的位置较低 (离地面较远)
干旱气候区
潜水面位置的 季节性变化 潜水面的位置在雨季 较高而在旱季较低 季节变动带或暂时饱和带
地形与潜水面
3.承压水
定义:
承压水 Confined Ground Water
三种类型地下水: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运动
2.3 溶穴 溶穴(隙) 可溶的沉积岩(岩盐、石膏、石灰岩、 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比值
V k K ( 1 0 0 % ) k V

第三章 地下水

第三章  地下水

一、地下水及含水层
强结合水 结合水 弱结合水 毛细水 液态水 重力水 土中水 非结合水 气态水 固态水
1、毛细水 定义:存在于细小孔隙中(直径0.002~0.5mm), 受毛细作用控制的水。毛细水上升高度与土粒大 小相关,细小的土粒,水位上升越高。P120表5-1 为土层毛细水通常上升高度。毛细水对工程建筑 意义: (1)产生毛细力。 (2)导致土内产生封闭气体。 (3)助长地基土的冻涨现象;地下室受潮;危害 房屋基础及公路路面;土的沼泽化、盐渍化。
2、重力水 、 定义:存在于较粗大孔隙中,在重力作用 下自由流动的水。 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潜蚀。 含水层: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的重力 水的岩层或土层。如碎石土、碎屑岩。 隔水层:不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的重 力水的岩层或土层,或给出并透过水的数 量微不足道的岩土层。粘土层、页岩
二、岩土的水理性质
上层滞水 包 气 带 水 饱 和 带 水
潜水面 潜水
承压水
二、潜水 定义: 定义: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连续稳定的隔水层 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1、潜水特征 、 (1)潜水面以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大气降水 )潜水面以上无稳定的隔水层存在, 和地表水直接补给。水位受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和地表水直接补给。水位受气象要素影响较大。 (2)潜水自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在山 )潜水自水位较高处向水位较低处渗流。 脊地带潜水位的最高处可形成潜水分水岭。 脊地带潜水位的最高处可形成潜水分水岭。
2、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主要气体成分有:O2、N2、CO2及H2S。一般情 况下,地下水中气体含量在几毫克/升到几十毫克/ 升,可反映地球的化学环境。 地下水中CO2含量越多,则溶解碳酸盐的能力越 强,如地下水中含有CO2气体,水体会对钢筋混 凝土产生侵蚀。 3、地下水中的胶体成分与有机质 以碳、氢、氧为主的有机质,常以胶体方式存在 于水中。难以离子状态溶于水中的化合物,常以 胶体型式存在于水中,如Fe(OH)2。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水文地质学全书知识点

南京工业大学工程水文地质学全书知识点

第一章地下水自然界的水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彼此密切联系,经常不断相互转化,这种彼此转化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反映了地球水分不断转化的过程,蒸发、降水和径流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环节根据岩石空隙的成因不同,可分文: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的空隙是地下水储存的场所和运输的通道。

孔隙度(n)是孔隙的体积(V 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

岩石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颗粒的大小,岩石的密实程度即分选型裂隙主要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受力破裂形成的空隙。

岩石中的地下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熔岩水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中的裂隙经水流长期溶蚀扩展而形成的空隙,称为溶隙。

岩石中的水的赋存形式: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

气态水:水汽存在于未饱和的岩石空隙中。

结合水:在岩石颗粒的静电吸附能力的作用下,水分子能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水分子薄膜。

毛细水:赋存在地下水面以上毛细空隙中的水。

重力水:岩石颗粒表面的水分子增厚到一定程度,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颗粒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

固态水:当岩石的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储存于岩石空隙中的水便冻结成冰,从而形成固态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含水层和隔水层。

含水层: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含水层不但储存有水,而且水可以在其中运移。

隔水层:指那些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或者这些岩层给出与透过的水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

透水性的大小跟孔隙的大小有关。

岩石颗粒排列越松散越均匀岩石颗粒的空隙直径便越大,地下水受阻力较小,水从中透过的能力越强。

细颗粒土由于结合水占据了大部分空隙,粒间孔隙极小,地下水流动阻力极大,所以透水能力差。

第二章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思考题答案 第三章

第3章水资源量评价1、决定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

2、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地下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岩石的空隙性;(2)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3)具有储水与给水功能的含水层。

3、地下水的分类?各类地下水的定义及其特点?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1)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水量受季节影响特别显著。

(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潜水面之上一般无稳定的隔水层,具有自由水面;由潜水位较高处向潜水位较低处流动;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相连通;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都随着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水量较丰富,水体易受污染和蒸发影响。

)(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存在,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静水压力。

地下水按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

孔隙水呈层状分布,空间上连续均匀,含水系统内部水力联系良好。

(2)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

裂隙水分布不均匀,水力联系不好。

(3)岩溶水:赋存于岩溶空隙中的水。

水量丰富而分布极不均匀。

4、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内容?(1)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2)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3)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4)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5)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6)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分析。

5、如何推求某一频率下的设计年径流量?1)有实测资料情况下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①分析实测资料有无代表性,对少于20年的短系列必须加以延展(可采用相关分析法);②计算经验频率,绘制经验频率曲线;③计算径流量均值及C v和C s;④用适线法确定理论频率曲线;⑤推求不同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适线时注意P>50%部分与经验频率点据的符合情况。

2)缺乏实测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可借助频率曲线来估算设计年径流量。

水资源评价(第三章)详解

水资源评价(第三章)详解
秦岭以南年Cv值——0.5以 上, 淮河流域大部分——0.6~0.8之间; 华北平原地区——Cv>1.0,
东北地区山地——<0.5以下, 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0.8以上; 黄河流域——0.6以下, 内陆河流域,山区的Cv——0.2~0.5之间,盆地——0.6~0.8, 高原西部——>1.0,最大可达 l.2以上。 (3)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关键取决于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和变化规律.
Re = u ⋅ d < 1 ~ 10 r
式中 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d——孔隙的直径,m; γ——地下水的运动粘滞系数,m2/d
(2)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大孔隙、大裂隙、大溶洞中及取水构 筑物附近流动时,不仅雷诺数大于10,而且常常呈紊流状态。 紊流运动的规律是水流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这称为哲才公式,表示式为:
(二)径流
1.河流径流的补给 河流径流的水情和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
(1)雨水补给 雨水补给是指降水以雨水形式降落。
(2)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河道的水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5%~
30%。
(3)冰川、融雪水补给 平均年径流量约50km3,约占全国年径流量的 1.9%
2.径流的时空分布
(1)径流的区域分布 (2)径流量的动态变化 降水补给的河流>冰川、融雪 、降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地下水补给的河 流Cv值。
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
因此,在讨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时, 重点讨论构成地表水资源的河流资源的形成 与分布问题。
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 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 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水层透水性强,水质良好,多为 HCO3-Ca型, 矿化度常小于O.5g/L 。
某河谷阶地剖面图
1-粘土;2-砂;3-亚粘土;4-砂及细砾石;5-基岩
(2)河流中游丘陵、半山区河谷冲积层 水文地质特征
河床纵向坡度变缓,河流的垂向下切与侧向 侵蚀同等重要,河流弯曲,河床加宽,冲积层 逐渐加厚,阶地发育。
洪积扇的扇顶在山口,扇缘向平原散开, 面积大小不一,由数十至数千km2。 如果有经常性的河流参与,就称为冲洪积扇。
在山前地带,若干洪积扇互相叠连, 形成山前倾斜平原。
其分布规律:
(1)纵向上(即沿扇形轴的方向上)的规律; (2)在铅直方向上的规律;
(3)在成分上的规律;
(1)纵向上(即沿扇形轴的方向上)的规律
洪积扇的上述地质结构,决定了其中地 下水的埋藏、分布、水质、水量等相应变 化规律。
据此,将洪积扇分成三个不同的水文 地质带:
(1)埋藏带(或称补给径流带、溶滤带)
(2)溢出带 (3)垂直交替带
(二)冲积层中地下水 河流是在河谷中常年流动的水流,河流作用
形成的冲积层是地球上分布很广的一种沉积物。 凡是有河流的地方都有冲积物的分布。随着河流
(2)与土壤水区别,底部有隔水层,作村民供水 水源;土壤水多以悬挂毛细水的状态存在于土壤 中,一般仅能作垂直方向运动(渗入和蒸发),不 能保持重力水,无供水意义,仅对植物生长有作 用。
(3)上层滞水形成:
§在某些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局部岩性变 化;在可溶岩中夹有非可溶性透镜体(或透镜层) 时;
§在松散沉积物(冲积、洪积)中,夹有粘土 层或亚粘土层透镜体;一般地形坡度较小的 地区,地表径流较弱,大气降水较少随地表水 排走,易形成;
黄河下游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1-粘土; 2-亚粘土; 3-砂; 4-地下水位线
二、裂隙水 裂隙水是二指、储裂存隙在水坚硬基岩裂隙中的
地下水。 具有不均匀性;裂隙发育的地方含水可能
丰富;裂隙不发育的地方含水就很少。
根据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特征,可分为:
1.面状裂隙水
2.层状裂隙水
3.脉状或带状裂隙水
2.潜水面的表示方法及潜水等水位线图的意义 潜水面在图上的表示:
(1)水文地质剖面图 剖面线方向,包含水位,含水层岩性、厚度、
隔水层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等。潜水面可以是 倾斜曲线、水平线或上拱半椭圆曲线。 (2)潜水等水位线图。
图3-9 甘肃古浪保和附近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
1-亚砂土; 2-砂砾卵石层; 3-砾岩; 4-泥岩; 5-浅变质的砾岩及砂岩; 6-逆断层; 7-地下水水位
§在坡度较陡峻的山区,由于岩性的突变及 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滑坡、坡积物及废石堆 下部。
(4)动态变化极不定, 动态决定于气候和隔水层的位置、分布 范围、厚度及透水性等。当隔水层的分布 范围小,厚度不大, 隔水性不强及离地表 较近时,变化大。 (5)矿化度较低,易受到污染,对工程 建筑有妨害,其上直接与地表相通。
存在,它主要靠大气降水
的渗入、水汽的凝结及
潜水补给。
2)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
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图13-透-1水层上; 层滞2-水隔水埋层藏; 图
一般分布不广。
3-含水层(B-上层滞水; r-潜水)
上层滞水特征:
(1)最接近于地表,和气候、水文条件的变化密切。 接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补给,补给区与分布区 一致(范围很小),排泄体现蒸发和向下渗透补 给潜水。水量随季节变化,在补给量较多的季节 水量多,在干旱季节枯竭。
1、 面状裂隙水 §分布: 在各种基岩表面风化裂隙中,及某
些巨大的交叉裂隙带。 §水质: 较好,多为低矿化的重碳酸型水;
水量的大小,取决于气候条件、风化裂隙的密度、 风化壳的厚度、补给面积的大小及所在地区的地貌 特征;埋藏取决于风化壳的厚度(深度)及其组成, 其埋藏不超过风化壳的深度。
§风化带的表层全风化带,弱分化带;岩层 风化剧烈,呈土状,裂隙中常为粘土充填,故含 水亦不多,水量小。
当这种含水层中未被水充满时,其性质 与潜水相似,称为无压层间水。
区补 给
承压区



承压水埋藏分布图
承压水的特征:
①承压水具有承压性能 当钻孔揭露承压含水层时,在静水压力的作 用下,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
②承压水的补给区常小于分布区
因具有隔水顶板,大气降水、地表水不能 直接补给,补给区处于地形较高的含水层出露 位置,排泄区位于地形较低的位置。 ③承压水的水量、水质、水温等稳定
排泄的情况,如:确定
地下水流向、水力
坡度、各含水层及
地表水之间的水力
联系、含水层厚度
及透水性的变化等,
同时对于工程建筑及供水 都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图3—15等水压线图
1-地形等高线;2-等水压线; 3-含水层顶板等高线;
第二节 不同介质中的地下水
一、孔隙水 二、裂隙水 三、岩溶水
一、孔隙水
是埋藏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由于孔隙具有分布密集,均匀且连通性好的特 点,故孔隙水的基本特征:呈层状分布,均匀连 续、有统一的地下水面,透水性和给水性受岩性 的控制。 松散沉积物具有多种成因类型(洪积、冲积、 湖积、风积、冰积、海相沉积等),其岩性和分 布不同,导致孔隙水的埋藏、分布、水化学特征 及富水程度不同 。
洪积扇在从山口到平原的流向上,一般表现为由粗碎 屑沉积渐变为细的碎屑沉积的水平分布规律。
在山口,首先堆积粗大的磨圆度差的砾、卵石, 夹少量的砂和粘土成分;随着水流向外扩展、漫流、 分叉,堆积物逐渐变细,形成砂土成分为主的沉积物, 其中夹有从扇顶伸延的舌状分布的、磨圆度较好的 砾石层,再往外,到洪积扇的边缘,堆积物则是更细的 粉砂、轻亚粘土、亚粘土和粘土物质组成,其中也夹有砂 的夹层,在洪积扇的外缘,便形成淤泥质的沼泽沉积, 它是洪积扇边缘的标志。
潜水特征 : ①具有自由水面的潜水流:
当用钻孔揭露潜水时,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一致, 潜水可能有局部承压现象。靠重力流动,一般潜水流 的水力坡度都很小,常为千分之几至百分之几。 ②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潜水通过包气带与地表相联通。大气降水、凝结水、 地表水通过包气带渗入,直接补给潜水。 ③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潜水易受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即潜水的水位、流量、 化学成分等。水质易受人为因素或其它因素的影响。 ④潜水常为民用水源及工农业供水水源。
二、潜水 (一)潜水的概念及其特征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 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一般多埋藏在地表的第四纪松散 沉积物中,也可以形成于基岩中。
潜水的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潜水面至地表的距离 称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称为该点的 潜水位,潜水面至隔水底板的距离称为含水层厚度。
(二)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1.潜水面的形状及影响潜水面形状的因素 形状反映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反映潜水
流的特点(如:流向、水力坡度、流速及潜水埋藏 深度等)。
影响潜水面形状的因素: (1)地形地貌的影响; (2)大气降水的渗入及水文网特征的影响; (3)含水层的岩性及其厚度的影响; (4)隔水底板的形状对潜水面的影响。
第三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第二节 不同介质中的地下水
第一节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一、上层滞水 及其特征
二、潜水 三、承压水
地下水的类 型
一、上层滞水及其特征 位于地下水面以上的地带称为包气带,
包气带中的水主要有:
(1)土壤水:是指位于地表
以下土壤中的水,主要以
结合水和毛细水的形式
根据上述沉积规律,可把洪积扇从 山口到平原的岩性特点划为:
①山口砂砾带; ②中间砂砾粘土交替带; ③边缘粘性土带。
(2)铅直方向上的规律
由于洪流的季节反复性堆积,使洪积扇 在纵向剖面上呈相互叠置的倾斜沉积层。 洪积扇的上游铅直剖面上是以粗碎屑为主 的厚层组合;
下游铅直剖面上是粗粒与细粒的互层, 其中粗粒物质往往愈来愈细而尖灭。
受气候影响较小,仅补给区有点影响。
④受地表污染少。
(二)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径流 1.承压水的补给条件
一般在承压含水层出露地表,且在地形 上和构造上较高的部位,有大气降水补给, 或地表水补给。
2.承压水的排泄条件
形式:当承压水排泄区有潜水时,直接 排入 潜水;当水文网下切至承压含水层时, 承压 水可排泄于河流或泉;还可通过导水 断层 排泄。
(一)洪积层中地下水
1.洪流堆积和洪积扇的特征: 山区流域汇集地表径流大量水体,形成洪流,它 侵蚀并携带大量碎屑物,一出山口,地貌显著 变化(地形开阔,坡度变缓,水流脱离山沟束缚),水 流分散,流速骤减,加之部分水体消耗于渗入 和蒸发。 能量骤减,大块碎屑物停积于山前,形成轴厚边 薄的扁平、上凸的锥状扇形体,称为洪积扇。
等水压线图绘制 的方法与潜水等水位 线图相同。制作时, 将各钻孔及地下水的 天然露头(泉)的承压 水标高,标于一定 比例尺的地形图上, 然后以内插法求出 各等间距的等水压线, 即得等水压线图。
地形等高线;
图3—15等水压线图
等水压线
承压水的等水压线图用途:
分析承压水的
形成条件,掌握承压
水的补给、径流、
水质随之变化,补给包括补给来源、补给量、影响 补给的因素等内容。
2.潜水的排泄条件 潜水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称为潜水排泄。在
排泄过程中,潜水的水量,水质、水位都随之发生 变化。
3.潜水的径流 自然界地下水从补给到排泄是通过径流来完成
的,因此,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组成了地下 水循环。
地表水与潜水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之关系
厚度的变化及地下隐状构造。 ⑦确定地下水给水工程位置,及其它工程
施工是否需要采取排水措施。
图3-11从潜水等水位线图上判读潜水与地表水补 给关系 (a)潜水补给河水,(b)河水补给潜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