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评课稿
幼儿园小班科学启蒙评课稿
幼儿园小班科学启蒙评课稿幼儿园小班科学启蒙评课稿一、教学设计意图和目标本次科学启蒙评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将学习到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或者图片,引起幼儿对动物的兴趣,让他们猜测视频或图片中的动物是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 引导探索(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现场观察,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如狗、猫、鸟等,并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 观察实践(15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关于动物的拼图,要求幼儿根据拼图的形状和颜色,组合出不同的动物形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和帮助。
4. 小结回顾(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提问一些问题,巩固幼儿对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认知。
同时可以展示幼儿制作的拼图,鼓励每个小组展示并分享他们的成果。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纪录片或者阅读一本关于动物的图书,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旨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包括:- 视频或图片的导入,引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现场观察,通过观察和描述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拼图实践,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形状和颜色组合拼出不同的动物,并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 回顾小结,通过问题回答巩固和复习所学内容;- 拓展延伸,播放纪录片或阅读图书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和激发兴趣。
四、教学资源和学具准备- 视频或图片素材- 动物拼图- 幼儿园教具、黑板、粉笔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知识掌握和参与度。
- 知识掌握:观察幼儿在现场观察、描述和拼图实践中对动物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掌握情况,通过问题回答和小组展示等方式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幼儿园科学评课稿 幼儿园科学领域评课
幼儿园科学评课稿幼儿园科学领域评课《幼儿园科学评课稿》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科学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日,有幸观摩了几节幼儿园的科学课,深受启发,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评课观点。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节科学课《神奇的磁铁》。
这节课的优点非常明显。
授课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成功地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她拿出一个装有磁铁和各种小物件的盒子,问孩子们:“谁能不打开盒子就知道里面有什么?”孩子们纷纷摇头,好奇心被瞬间点燃。
在实验环节,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如铁钉、回形针、塑料片、纸片等,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非常专注,积极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
然而,这节课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在孩子们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磁铁能吸住这些东西,而不能吸住那些东西?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另外,在时间把控上,最后的总结环节略显仓促,如果能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效果可能会更好。
接下来,是第二节科学课《植物的生长》。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
她带着孩子们来到花园里,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状况。
孩子们亲手触摸泥土,感受植物的根、茎、叶,这种直观的体验让他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堂讲解部分,教师使用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和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不过,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活动组织方面,孩子们在花园里观察时,有些过于兴奋,秩序稍显混乱,教师需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孩子们有序观察。
此外,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或者动画演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再来说说第三节科学课《有趣的泡泡》。
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趣味性十足。
中班科学教案评课稿
中班科学教案评课稿一、教案概述本次评课稿的教案是一节中班科学课的教案,针对3-4岁的幼儿设计。
主要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启发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本次教案的主题是“观察和探究秧苗的生长”,课程时间为30分钟。
二、教学目标经过本次课程,幼儿将能够:1. 观察并了解秧苗的生长过程;2. 发展观察力,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3. 提高动手能力,学会用手进行简单实验;4. 培养好奇心,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了解秧苗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 秧苗:提前准备一些已经发芽的秧苗;2. 盆栽:准备几个透明盆栽;3. 水壶:用来浇水;4. 碳素笔和纸:用来记录观察结果;5. 图片或动画:用来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不同阶段的植物生长过程,引起幼儿的兴趣。
然后问幼儿们是否知道植物是如何长大的,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如何长出来的?它们的根在哪里?叶子呢?”2. 观察生长过程(10分钟)将已经发芽的秧苗分别放入透明盆栽中,让幼儿们围绕盆栽观察。
引导幼儿们观察盆栽中的根和叶子,并帮助他们用碳素笔和纸记录下观察到的东西。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幼儿们发现植物的根部和叶子,让他们认识到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叶子则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如:“根吸收了什么?叶子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秧苗的根长在下面而叶子长在上面?”等等。
3. 实践操作(10分钟)让幼儿们动手实践,观察植物生长的实验。
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一盆秧苗,他们将负责浇水和观察。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探索以下问题:a. 秧苗需要多少水才能生长?b. 如果不浇水,秧苗会怎样?c. 为什么植物的根部放在土壤里?d. 光对秧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用碳素笔和纸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大班科学评课稿范文
大班科学评课稿范文一、教学目标。
1. 明确清晰。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像灯塔一样明亮又明确。
老师想让孩子们了解物体沉浮的现象,并且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在整堂课中,这个目标贯穿始终。
从一开始老师拿出各种物品让孩子们猜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就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了。
就像厨师做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菜,而且每一步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 符合大班幼儿。
大班的孩子正处在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想要探索各种秘密的阶段。
这个沉浮的话题对他们来说就像神秘的宝藏一样有吸引力。
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握得特别好,既不是简单到孩子们觉得无聊,也没有难到让孩子们望而却步,就像是给孩子们搭了一个刚刚好的梯子,他们能够努力往上爬,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内容。
1. 趣味性。
老师准备的教学内容那叫一个丰富有趣。
那些用来做实验的东西,像小木块、小石子、塑料玩具、金属钥匙等等,就像是从魔法口袋里掏出来的宝贝。
孩子们一看到这些东西眼睛都放光了。
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每一次把东西放进水里,就像是在开启一个神秘的礼盒,充满了惊喜。
比如说,当把塑料玩具放进水里,它浮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发出的惊叹声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这堂课把科学知识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学习中玩。
2. 科学性。
在有趣的同时,科学性可是一点也没落下。
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观察物体沉浮现象之后,还深入地和孩子们探讨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有的东西会浮。
这可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材质、形状等因素,像侦探破案一样一步步引导孩子去发现。
比如说,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金属块,因为材质不一样,一个浮一个沉,这就很科学地让孩子理解了密度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 实验法。
实验法在这堂课里那可是主角。
老师就像一个科学魔法师,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实验。
孩子们自己动手把东西放进水里,观察沉浮现象,这比看多少书、听多少讲解都有用。
因为孩子们是在亲身体验科学,他们的小眼睛就像摄像头一样,把看到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了小脑袋里。
幼儿园科学评课稿
篇一:幼儿园科学课评课评中班数学课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纵观整节课,每个环节层层连贯递进,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
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
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力强,对幼儿启发到位。
学习气氛愉悦、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评析一,教学目标方面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为幼儿制定的活动目标为: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并了解它们的形状差别及互相转动的规则2、简单了解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3、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原理目标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目标有明确要求,也体现出了学科特点;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程序方面第一,巧妙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太阳月亮地球星星等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并迅速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知探究中,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第三,教学活动步骤设置合理。
先引入问题让幼儿初步了解;再安排戴头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最后通过儿歌巩固新课内容。
第四,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
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得到合适的分配,老师比较注重幼儿自己的主动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再次,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
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四,教学效果方面幼儿认识了太阳月亮地球形状的差别以及转动的规律,了解了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了解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的原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幼儿园大班《认识生命》科学评课稿
幼儿园大班《认识生命》科学评课稿一、课堂目标分析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不同生命物体以及它们的特征和生存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1. 导入环节引导幼儿们谈论他们所熟悉的动物,问他们是否知道有哪些动物属于生命物体。
引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学习内容(1)认识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体的区别。
通过展示图片和物品,引导幼儿们辨别出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体。
(2)认识不同生命物体的特点。
通过展示不同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描述,引导幼儿们观察和辨别其特征。
(3)认识生命物体的生存需求。
介绍生命物体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幼儿们明确生命物体的生存要求和依赖关系。
3. 深化拓展(1)生命物体的繁殖。
通过生活例子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向幼儿们介绍不同生命物体的繁殖方式,如动物的产仔、植物的生根、开花等。
(2)保护生命物体。
让幼儿们了解到生命物体是宝贵的资源,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等途径,引发幼儿们对生命物体保护的思考和意识。
三、课堂组织安排1. 分组活动将幼儿们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份生命物体和非生命物体的图片/物品,一起讨论和辨别它们的特征,并归纳总结。
2. 观察实践设置观察实验台,用大容器盛放水,放入不同的生命物体(例如蚯蚓、昆虫、鱼苗等)和非生命物体(例如小石子、塑料玩具等),引导幼儿们观察它们的活动和反应,让幼儿们发现生命物体与非生命物体的差异。
3. 故事讲述通过讲述和展示有关生命物体的故事内容,引发幼儿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兴趣。
并结合故事情节,强调优秀的品质和态度,如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等。
四、评价与反思在本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清晰地引导幼儿们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生命物体。
幼儿们也在课堂中获得了深入的学习和体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避免教材的简单堆砌,更应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作者:————————————————————————————————日期:一、说活动教材:球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喜欢的玩具之一,他们乐意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去探索、感知球的各种玩法。
在一次活动中,对于球的滚动孩子们觉得好玩,也引起了孩子们对球的探索,于是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眼、脑、手等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让孩子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给孩子充分分折、探索的空间,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1.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小球站稳的多种方法,体验操作中的乐趣。
2.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3.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乐于与同伴分享。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幼儿探索让小球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难点: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探索和实践的能力。
四、说活动方法: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小球站稳的多种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提供玩具,激发兴趣。
在本环节中,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球,让幼儿把球放在桌上,引导幼儿发现球会滚来滚去,容易掉下来的现象,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评课稿
大班科学教案评课稿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本评课稿旨在评价一份适合大班幼儿的科学教案,通过对教案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使教案更具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二、教案概述本次评价的教案主题为“季节变化”,旨在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教案主要包含三个环节,即课前导入、课中活动和课后延伸。
三、教案分析1. 课前导入教案采用唤醒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兴趣的方式,通过幼儿常见的季节场景图片展示,引发幼儿对季节变化的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季节的特点,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这种引导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 课中活动教案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深入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例如,春天活动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天气变化、植物发芽等现象,并通过一些实际操作如播种、植物观察等,让幼儿亲身体验春天的特点。
通过亲身实践,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增强对季节的理解。
3. 课后延伸教案在课后延伸环节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巩固幼儿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认识到季节变化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延伸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教案评价1. 教案设计合理这份教案结构清晰,环节设置合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深入了解季节变化。
教案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动手能力。
整个教案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水平。
2. 学习方式适宜教案采用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通过引导和问题设置,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意识。
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和小实验等方式,从实践中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评课稿
《捉迷藏的昆虫》评课活动背景:教研活动时间,和老师们一起在网上观摩了某幼儿园老师执教的《捉迷藏的昆虫》,为了更好的帮助老师们理清如何评课,我做了以下评课。
中班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评课稿一、评教材选择《指南》中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尤其是中班的幼儿很喜欢接近小动物、和动物们交朋友,并且对动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还有着浓厚的探索欲望。
成老师的这节科学活动《捉迷藏的昆虫》让幼儿在观察、讨论、观看视频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了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殊本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积极思考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热爱。
二、评教学方法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采用观察法、比较法这些科学活动课中最常见的方法外,还运用了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通过老师精心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幼儿的探究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幼儿和昆虫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幼儿找找藏起来的昆虫是什么,藏在什么地方,并让幼儿用激光手电点出来,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最后又让幼儿分组把“昆虫藏起来”,前后呼应。
再例如,老师针对“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这些昆虫?”这一问题,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幼儿明白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利用保护色自我保护的原因。
促使幼儿在学习中思考,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
三、评教学过程。
优点:1.教师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获得有关经验,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整节活动课让人感觉轻松、愉快。
2.活动内容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更大程度地激发起了幼儿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评课稿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评课稿一、活动背景本次评课的活动是一次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内容1. 孩子们对树叶的探究在活动现场,老师们让孩子们前往学校周边的公园,采集一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树叶。
孩子们把采摘来的树叶带回学校,对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纹理等进行观察。
老师们随后给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将树叶放入清水中,看看树叶在水中会发生什么。
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们观察到水中的树叶会随着水流进行移动,接着老师们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帮助孩子们理解树叶在水中运动的原理,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2. 孩子们对花的探究在活动现场,老师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前往学校周围的花园,在花园中,孩子们观察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朵,老师们指导孩子们了解花的各个部分,如花瓣、花蕊等,并向孩子们解释花的授粉过程。
在回到教室后,老师们通过观察玫瑰花、丁香花、月季花等不同种类的花,让孩子们了解花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
随后老师们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植物研究实验,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3. 孩子们对昆虫的探究在活动现场,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前往学校周边的草地,让孩子们观察不同的昆虫。
孩子们观察到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昆虫,包括蚂蚁、蝴蝶、蜘蛛等。
老师们随后带领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实验,将蚂蚁放在玻璃片上进行观察,让孩子们观察蚂蚁的行动轨迹。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蚂蚁的臭气可以让蚂蚁们沿着较臭的方向移动。
学生们通过这一实验,进一步认识了昆虫的行为特性和生物特征。
三、活动评估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实验等活动,能够成功地完成树叶、花、昆虫的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了科学现象。
2. 活动的改进点虽然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需要更具体地指导孩子们进行实验,并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
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评课稿
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评课稿评课稿:幼儿园科学实验活动一、活动简介:本次科学实验活动是针对幼儿进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科学意识、探究精神、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采用了具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生动有趣的教学示范、幼儿自主观察和实验、小组协作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法及手段,并融入数学、音乐、美术等元素,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促进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幼儿的实验思维能力。
2.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实验技巧及方法。
3.让幼儿同时感受生活中的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
4.激发幼儿热爱自然、关心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意识。
三、活动内容:1.活动一:化妆品的危害性在活动前,老师通过口头描述一些净化用品对人体的危害,例如香酥酱等。
在描述时,老师应具有生动的语言技巧,引起幼儿们的兴趣,让幼儿们理解危害的重要性。
然后,老师将拿出一些女性化妆品,给幼儿们看,并让他们自己摸、闻。
通过幼儿自己动手触摸实验,让他们对“清新柠檬”、“精油保湿”等字眼等有直观的认识。
最后,通过通过同学散发各种化妆品的怪味,来提醒幼儿们危害的危害性,以便节省童年的愉快时光。
2.活动二:种子的生长为增强幼儿们的动手实验能力,该次活动增加了“种子的生长”实验。
老师提供了一些常见的花卉种子,让幼儿们自己种植。
在活动中,老师介绍了种子的生长过程,由此引出讨论人类征孤问题,探究人类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口等问题。
种子的生长实验除了动手实验,还搭配了数学、音乐和美术。
如:在植物生长30天后,通过比较植物的高度、茎层和叶芽数量,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讨论和归纳学习到简单的数学推理;在最后挑出它们中最高大最健康的植物时,加上音乐和美术的渲染和表现,让这次实验既有教育又有趣味。
四、活动细节:1.课前安排详细事先预定好场地、活动材料和动手实验工具等。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通用12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通用12篇)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通用12篇)科学活动是指人们从事探索事物存在及变化的状态、原因和规律的实践活动,小编收集了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欢迎阅读。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篇1听了这节科学活动课后,深有感触。
首先这位教师在引题的时候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
以提问的形式让幼儿讨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在进一步探索如何测量水位,如何用什么方法让水位升高?各个环节以简单到复杂,始终以探索的形式让孩子们和老师互动。
这个故事虽然很简单,但以科学活动的形式来展示,却让我们的孩子们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大班的孩子们从活动中来看对水的特征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开始把对水的关注转移到水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上。
在活动中,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探索,在第一次操作时教师提供小石子让孩子感知石子放的越多,水位就越高。
第二次在操作时提供沙子,让孩子更进一步地感知放进沙子后水位升得越高,乌鸦也就可以喝到水啦,从而感知容量的守恒。
活动中教师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记录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
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进行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为了让孩子理解容量的守恒,教师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
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的精神。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篇2一、选材生活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幼儿生活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就象红黄蓝绿这些颜色一样。
鲜艳、美丽的颜色让孩子喜欢,颜色的变化更让他们惊叹不已。
老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及时捕捉到幼儿对变色的探索兴趣,选择《颜色对对碰》这一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操作愿望。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一、引言科学公开课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课程。
中班是幼儿教育的关键阶段,科学课能够促进幼儿的观察、探索和想象力的发展。
作为科学公开课的评课人员,我在观摩了一堂精彩的中班科学公开课后,撰写了以下评课稿,旨在总结课堂中的亮点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科学课改进提供参考。
二、课堂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在本节课中,教师设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幼儿简要介绍了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激发了幼儿们对科学的兴趣。
2. 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将班级分成小组让幼儿们合作探索科学实验。
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角色分配,使幼儿们能够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 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们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
这种观察与记录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细致观察和批判思维能力。
4. 激发思考和讨论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幼儿们思考实验的结果和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索答案。
这种激发思考和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5. 结合实际生活在科学实验结束后,教师巧妙地引导幼儿们将实验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
三、改进之处1. 课堂组织稍显混乱尽管教师在实验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上,部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有些混乱,缺乏组织性。
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指导和组织,确保课堂的秩序性。
2. 需加强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了幼儿一定的指导,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更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们在实验中进行更自主的探索和研究,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缺乏综合评价本节课中,教师只对幼儿们的实验记录和表现进行了简单的点评,缺乏综合性的评价。
教师可以在评价中综合考虑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面地评价幼儿的科学学习情况。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
中班科学公开课评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中班科学教材《自然科学》第五章“地球和天空”,具体内容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太阳、月球和地球的运动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四季变化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推理出地球的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四季变化的原因。
难点:通过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推理出地球的运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月球仪、太阳仪、四季图片、地球运动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太阳,记录太阳的位置变化。
2.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用地球仪、月球仪、太阳仪等教具,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四季变化的原因:通过四季图片,讲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地球运动模型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运动模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画出地球的运动轨迹,并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6. 答案讲解:对学生的练习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地球自转四季变化地球公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画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轨迹,并写一篇关于四季变化的小作文。
2. 答案:地球自转运动轨迹: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公转运动轨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
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角度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四季变化的原因。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操作地球运动模型,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所学内容,能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
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幼儿园科学活动评课稿1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老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材料选择合理有效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
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此活动我们尝试了多种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莴苣这些材料在盐水中很容易浮起来,对盐越多浮力越大,很难让孩子感知,而土豆块虽实验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但由于是切开的很容易吸收盐份,浮起来的土豆块吸收盐后又会沉下去,这里面的知识很多,对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反而会让孩子混肴。
最后我们选择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对幼儿更具诱惑力,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
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
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
材料的投放是一门艺术,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适量和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材料,那么科学活动一定会让幼儿感到更精彩。
二、活动过程自主开放老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氛围,积极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首先让幼儿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后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让葡萄浮起来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老师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葡萄在另一只杯子中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
接着进行了两次实验,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
一次次的实验让孩子获得了一次次的惊喜,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精神。
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欲望。
幼儿园教研活动评课稿(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们幼儿园开展了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涵和特点;2. 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3. 提高教师组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技能;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内容1.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涵和特点2. 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3. 案例分析:优秀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享4. 教师互动:探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四、活动过程1.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2.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讲解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内涵和特点3. 分组讨论:教师们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进行深入探讨4. 案例分析:分享优秀科学探究活动案例,让教师们学习借鉴5. 教师互动:针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6. 总结与反思: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教师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五、活动评价1. 专家讲座:专家的讲解深入浅出,使教师们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分组讨论:教师们在讨论中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案例分析:优秀案例分享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4. 教师互动:教师们在互动环节中坦诚交流,共同解决了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六、活动总结1. 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们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教师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3.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的组织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技能得到了提高。
4. 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5. 希望今后幼儿园能继续开展此类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幼儿园大班自然科学教育活动评课稿
幼儿园大班自然科学教育活动评课稿一、活动背景及目的本次自然科学教育活动是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进行的,旨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促进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并引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二、活动内容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四季变化”,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掌握初步的季节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手工制作活动。
1. 季节知识的引入首先,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幼儿介绍四季的概念并帮助他们区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能够初步理解不同季节的差异,为后续的活动做好准备。
2. 观察天气和季节变化接着,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观察,观察天气的变化以及季节的转换。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云彩、阳光、风的方向等现象,并与他们交流发现的规律和感受。
3. 季节手工制作在观察活动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季节手工制作。
根据不同的季节,幼儿使用纸张、贴纸、彩笔等材料制作相应的季节作品,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太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等。
通过手工制作,幼儿能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
4. 季节歌曲活动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与季节相关的歌曲。
在欢快的音乐中,幼儿可以跟着歌曲的节奏活动身体,同时通过歌曲中的歌词,进一步加深对季节的印象和理解。
三、活动评价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四季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够区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差异。
在手工制作和歌曲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对季节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本次活动通过引入、观察、实践和歌曲等多种形式进行,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设计合理。
教师的引导和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和交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乐趣。
3. 教师的指导是否得当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通过适合幼儿年龄的引导方式,教师帮助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园大班科学评课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评课稿导语: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科学课程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本评课稿将以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程为中心,探讨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
第一部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科学是一门反映客观规律和解释现象的学科,通过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激发。
幼儿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机。
在科学课程中,幼儿不仅能够获取自然界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1.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大班幼儿而言,亲身体验和参与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教室应该设置各种难度适宜的实验装置和工具,例如放大镜、显微镜、磁铁等。
还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和图书,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制定启发式问题在课程设计中,引导教师制定一些启发式问题,如:“为什么冬天会下雪?”,“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好奇心,让他们自主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实施探索实验科学实验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大班科学课程中,可以选择简单易行的实验,例如: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的轨迹和速度有什么变化?用水果和蔬菜制作简单的电池等。
通过实践操作,幼儿能够亲身体验,感受科学的奥妙。
4. 整合跨学科资源科学课程并不是与其他学科隔离的,可以借用艺术、语言、体育等学科的资源,创设综合性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可以进行绘画创作,制作动物模型,配合教师的指导,提升幼儿的跨学科能力。
第三部分:评估与反思1. 有效的评估方式在科学课程中,评估幼儿的学习成果非常重要。
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既包括观察记录,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来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
2. 定期的教师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并进行改进。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泡泡评课稿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泡泡评课稿引言:神奇泡泡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科学实验,不仅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科学的奥秘。
本评课稿将对一节关于神奇泡泡的大班科学教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之处。
一、教案设计及目标分析:教案的设计非常合理,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制作泡泡液和观察泡泡的特点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案的学习目标也非常明确,包括学生能够了解泡泡形成的原理、观察泡泡的特点以及制作泡泡液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评价:1. 导入环节: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运用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但是故事的时间可以适当压缩,以免过长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2. 实验步骤讲解:教师对实验步骤进行了详细讲解,确保了学生的理解和操作的正确性。
但是在讲解时可以利用图片或实物进行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
3. 学生亲自制作泡泡液: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泡泡液的环节非常符合本课的目标,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学生不够细心和认真,导致实验出现一些小问题。
因此,在实验前可以提前强调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 观察泡泡的特点:教师设计了观察泡泡的特点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泡泡,体会泡泡的特点。
这一环节非常出色,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建议在活动中增加学生描述观察到的泡泡特点的口语表达,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还是不错的。
他们能够理解泡泡形成的原理、观察到泡泡的特点,并且成功制作了泡泡液。
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对泡泡形成的原理理解上存在困惑,需要加强巩固和复习。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积极性:整节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踊跃参与讨论,亲自操作,并且展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幼儿园科学课评课评中班数学课这堂课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纵观整节课,每个环节层层连贯递进,落实有效,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有独创性。
教学设计张弛有度,实施过程中有水到渠成的衔接。
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力强,对幼儿启发到位。
学习气氛愉悦、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教师的教学方面评析,教学目标方面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为幼儿制定的活动目标为:1、认识太阳月亮和地球,并了解它们的形状差别及互相转动的规则2、简单了解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3、认识月亮形状变化的原理目标包含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目标有明确要求,也体现出了学科特点;目标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教学程序方面一,巧妙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上的太阳月亮地球星星等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图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体现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的情境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并迅速将学生思维引入新知探究中,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第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第三,教学活动步骤设置合理。
先引入问题让幼儿初步了解;再安排戴头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最后通过儿歌巩固新课内容。
第四,课堂结构安排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恰当,讲与练时间搭配合理。
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得到合适的分配,老师比较注重幼儿自己的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再次,整个活动以游戏化、情节化的形式展开。
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游戏情节,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具,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孩子始终在积极的状态中自主地学习。
,教学效果方面幼儿认识了太阳月亮地球形状的差别以及转动的规律,了解了白天黑夜更替的原理,了解了月亮形状变化的规律的原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达成。
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幼儿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方面(2)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学语言的语调要有高有低,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3)操作:老师运用各种教具熟练,教学过程流畅连贯(4)老师关注孩子个体和全面的发展,既有个别学习,又有集体活动,满足不同孩子的要求,教师的提问形式多样、有效,具有开放性和针对性,值得学习!幼儿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方面评析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
从这堂数学课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开心愉悦,积极性较高,乐于参与思考、动手操作。
学习结束后,预设的学习目标达成,幼儿获得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认知水平得到发展,学习兴趣被激发。
人认为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缺点,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幼儿带头饰自由排序玩开火车的游戏绕场一周,然后将火车换头,再沿原路返回。
在老师的提示下,幼儿观察到了数字的变化,老师只是告诉幼儿说,因为换了方向,所以数字是不一样的。
篇二:李敏评课稿科学活动让孩子感受孩子身边的科学——区幼儿教育集中培训会评课稿宜宾市青年街幼儿园李敏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我们已从成人理性、冷静的理解中走出来了,把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落在了让幼儿“乐学”与“会学”上,放在了萌发幼儿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态度,支持探究过程中,让幼儿去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获得经验等方面。
一、用心挖掘孩子身边的科学与每个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老师选择顶纸板这个有趣的活动,正是珍视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所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当每个孩子看到多媒体展示的杂技,并欣赏到老师平衡表演时,已经有了一种尝试的渴望(连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探究”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已成为孩子自身的需求,并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这是活动在内容选择上的成功之处。
当然,几十分钟的活动背后,教师的负出是艰辛的:为了弄清关于平衡与重心的科学原理,她们还请专家上了物理课。
二、让幼儿学习科学的方法,自我建构相关经验所谓“科学方法”,大致有观察、比较、归纳、推理、预测、验证等等,由于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让思想自由弛骋的天地,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假设、实际验证,最后获得结论,发现规律。
在“顶纸板”的绘画式记录表中,张老师支持幼儿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
孩子们一次次执着地尝试,并画出操作结果,给规则的(忽略了厚度、均质的、平面的)或不规则、均质的纸板找到了重心,在对各种工具进行比较后,有的孩子推翻了自己的设想,比如发现了“吸管原来比铅笔更困难”,有的应证了自己的设想。
他们学习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借助于记录,将原有的认知与实际操作作对比,从而调整原来的经验,促进了新的经验的建构。
、采取有效策略引领幼儿主动探索在幼儿的自由探索中,教师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并必须是适时适度的。
活动中,张老师首先提出了第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你能顶起纸板吗?幼儿作第一次自由探索:找顶起纸板的秘密。
接下来,他们用水彩笔在顶起的点上作记号,有了感性的经验,但孩子们却并不能表达清楚。
这时教师抛出第二个开放式问题:哪种工具更容易顶起纸板?同时,老师投放了几种不同工具:纸筒、铅笔、吸管、胶棒,它们的顶部面积不同。
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尝试,他们先猜想、再验证。
教师发现很多孩子的猜想都不准确,但并未加以指责,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
这样,让孩子有自己发现错误的机会。
最后,幼儿大多能按实验结果排序:纸筒1、胶棒2、铅笔3、吸管4。
最后,教师抛出第三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能用各种东西表演杂技吗?这时,教师投放的材料有了更大的区别,有各种大小、厚薄、质地不同的纸板,还有其它不规则的立体的东西:篮子、玩具、积木??幼儿作了第三次探索。
1、物体都有重心。
4、不同质地、形状的物体重心不同。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幼儿获得成功活动中,张老师原想让幼儿两人共用一张记录表,促进交流合作,后来发现,有的孩子喜欢独立完成任务,有的喜欢冷静思考,便改为让幼儿自由选择合作或独立完成。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今天的活动亮点多多,应该说为大家提供了非后,是我的一点思考:记录表中的工具栏可留点空格,让孩子选择了其它工具后,有记录的空间。
篇三:幼儿园主题艺术活动评课稿二实验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唐装》评课我对第二实验幼儿园比较了解,一是因为曹牧园长和我是同学,二是我经常下到实验二园听课。
二园“参与、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园理念中,让孩子“参与”是做的特别到位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孩子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活动孩子们参与的都特别投入。
本次我们听的是姜一帆老师执教的主题活动:《美丽的唐装》。
本课从整体上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二园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关注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遵循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激发出了幼儿对美的感受与对艺术的喜爱。
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
本次教学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根据幼儿的学习要求和艺术学科特点,教师自己进行精心设计,层层诱导深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开放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本次听课,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姜一帆老师教学态度的严谨认真,也感受到了她对孩子的亲切与关爱,更感受到了她不一样的教育机智和思想内涵,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年轻教师,也是一位很有创新意识、很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
一是她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
当然,在赏评的同时,我也有以下思考:张卫民在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中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是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
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幼儿接受艺术教育的起点,它在陶冶幼儿审美情感,挖掘幼儿艺术潜能,启迪幼儿智慧,发挥幼儿想象力,养成幼儿健全人格等方面,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篇四:谢晓清评课稿《科学童话趣味教学》学童话趣味教学——《我是什么》评课稿谢晓清我们听了周金玉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的十分钟片段教学。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是科学童话。
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并结合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的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科学童话语言生动、通俗、优美、易懂,常采用拟人、夸张、比喻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它富有诗一般的韵味。
周老师执教的是《我是什么》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课文讲述了水的变化:“结成小水珠落下来??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变成小花飘下来”,周老师就引导学生通过“小水珠”、“小硬球”、“小白花”的描述来想象雨、雹、雪的形态、重量和下来的速度;抓住“落”、“打”、“飘”三个动词来体会雨、雹、雪落到地面的情景,在教学时还大胆地作换词练习,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
再让学生加动作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
二、融入角色,趣味指导科普性的文章难就难在既要让学生懂得科学道理,又要知道我们是在上语文课,我们的课堂学习不能脱离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而周老师却非常巧妙地处理好了两者的关系。
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
周老师富有童趣地引入“水娃娃”这个角色,抓住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富有童趣。
如:“可爱的水娃娃,你们还会变成什么啊?”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去阅读课文,去发现水的“变化”。
虽然是十分钟的片段展示,周老师还是渗透了练习说话,“水娃娃还会变成什么呢?谁也能学着介绍介绍?”这次的练说应该是有难度的,当孩子们说的句子不够准确时,周老师说:“我送给你一个字,放进去再说说。
篇五: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分类》评课稿大班科学活动《垃圾分类》评课稿:近年来,在我们周围出现了许多的分类垃圾箱,但似乎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能,原因很多,有社会的因素,还有圾分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分类标准的不了解。
本次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且对幼儿未来阶段。
设计思路清晰,由一个分类垃圾箱引出话题,然后教师以一个无知者的身份乱扔垃圾,随即播放录音,以垃圾箱的口吻提醒大家观。
设计了一个与幼儿生活非常紧密的细节。
自然,教学风格平实。
我觉得我们应该提倡这样一种教态,那就是:无他人。
就是说,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得:你是为你的学生、你的孩子上课,而不是为听课的人上的。
周老师在这次活动中就表现出了一种从容和淡定,这的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孩子的反映去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较灵活地处理出现的各种状况,顺利完成与孩子间语言和思成新的知识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挖掘得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