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20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王涛第1章概述1.1 什么是传感器?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 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答: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电荷、电容、电阻等)输出。
1.3 传感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分别完成检测和转换两个基本功能。
另外还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1.4 传感器是如何分类的?答:传感器可按输入量、输出量、工作原理、基本效应、能量变换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技术特征等分类,其中按输入量和工作原理的分类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①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即被测参数)进行分类按输入量分类的传感器以被测物理量命名,如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②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定律、物理效应、半导体理论、化学原理等),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③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所蕴含的基本效应,可以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1.6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答:①差动技术;②平均技术;③补偿与修正技术;④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⑤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1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信号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
静态特性所描述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中不含时间变量。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迟滞、重复性和漂移。
2.3 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CH10辐射与波式传感器含答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习题及解答
第10章辐射与波式传感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红外传感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红外辐射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线B.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致在~1000μm之间C. 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但不具备反射、折射特性D. 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实现相关物理量测量的一种传感器。
2、对于工业上用的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比气室内装被分析气体 B.参比气室中的气体不吸收红外线C.测量气室内装N2 D. 红外探测器工作在“大气窗口”之外3、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A.核辐射 B.微波辐射 C.热辐射 D.无线电波4、对于工业上用的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参比气室内可装N2 B.红外探测器工作在“大气窗口”之内C.测量气室内装被分析气体 D.参比气室中的气体要吸收红外线5、红外线是位于可见光中红色光以外的光线,故称红外线。
它的波长范围大致在 ( )到1000μm的频谱范围之内。
、在红外技术中,一般将红外辐射分为四个区域,即近红外区、中红外区、远红外区和()。
这里所说的“远近”是相对红外辐射在电磁波谱中与可见光的距离而言。
A.微波区B.微红外区射线区 D.极远红外区7、红外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有三个波段透过率高,它们是~μm、3~5μm和(),统称它们为“大气窗口”。
~14μm~15μm~18μm~μm8、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参数是衡量其性能好坏的依据。
其中响应波长范围(或称光谱响应),是表示探测器的()相应率与入射的红外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
A.电流B.电压C.功率D.电阻9、光子传感器是利用某些半导体材料在入射光的照下,产生()。
使材料的电学性质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学性质的变化,可以知道红外辐射的强弱。
光子效应所制成的红外探测器。
A.光子效应B.霍尔效应C.热电效应D.压电效应10、当红外辐射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材料表面上时,半导体材料中有些电子和空穴可以从原来不导电的束缚状态变为能导电的自由状态,使半导体的导电率增加,这种现象叫()。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课后习题10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66)
第10章辐射与波式传感器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红外传感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红外辐射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线B.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致在0.76~1000μm之间C. 红外线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但不具备反射、折射特性D. 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实现相关物理量测量的一种传感器。
2、对于工业上用的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参比气室内装被分析气体 B.参比气室中的气体不吸收红外线C.测量气室内装N2 D. 红外探测器工作在“大气窗口”之外3、红外辐射的物理本质是()A.核辐射 B.微波辐射 C.热辐射 D.无线电波4、对于工业上用的红外线气体分析仪,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参比气室内可装N2 B.红外探测器工作在“大气窗口”之内C.测量气室内装被分析气体 D.参比气室中的气体要吸收红外线5、红外线是位于可见光中红色光以外的光线,故称红外线。
它的波长范围大致在 ( )到1000μm的频谱范围之内。
A.0.76nmB.1.76nmC.0.76μmD.1.76μm6、在红外技术中,一般将红外辐射分为四个区域,即近红外区、中红外区、远红外区和()。
这里所说的“远近”是相对红外辐射在电磁波谱中与可见光的距离而言。
A.微波区B.微红外区C.X射线区D.极远红外区7、红外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有三个波段透过率高,它们是0.2~2.6μm、3~5μm和(),统称它们为“大气窗口”。
A.8~14μmB.7~15μmC.8~18μmD.7~14.5μm8、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参数是衡量其性能好坏的依据。
其中响应波长范围(或称光谱响应),是表示探测器的()相应率与入射的红外辐射波长之间的关系。
A.电流B.电压C.功率D.电阻9、光子传感器是利用某些半导体材料在入射光的照下,产生()。
使材料的电学性质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学性质的变化,可以知道红外辐射的强弱。
光子效应所制成的红外探测器。
A.光子效应B.霍尔效应C.热电效应D.压电效应10、当红外辐射照射在某些半导体材料表面上时,半导体材料中有些电子和空穴可以从原来不导电的束缚状态变为能导电的自由状态,使半导体的导电率增加,这种现象叫()。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汇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第一章概述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 :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 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 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 1 ”和“ 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 )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250第10章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红外传感器10.1.1工作原理(1)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线,俗称红外线,因为它是介于可见光中红色光和微波之间的光线。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致在0.76~1000μm ,对应的频率大致在1411Z 410~310H ⨯⨯之间,工程上通常把红外线所占据的波段分成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极远红外四个部分。
红外辐射本质上是一种热辐射。
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就会向外部空间以红外线的方式辐射能量。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越多,辐射的能量就越强(辐射能正比于温度的4次方)。
另一方面,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化成热能。
红外线作为电磁波的一种形式,红外辐射和所有的电磁波一样,是以波的形式在空间直线传播的,具有电磁波的一般特性,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和吸收等。
(2)红外探测器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实现相关物理量测量的一种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的构成比较简单,它一般是由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信号调节电路和显示单元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红外探测器是红外传感器的核心器件。
红外探测器种类很多,按探测机理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
1)热探测器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变为热能。
热探测器正是利用了红外辐射的这一热效应。
当热探测器的敏感元件吸收红外辐射后将引起温度升高,使敏感元件的相关物理参数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物理参数及其变化的测量就可确定探测器所吸收的红外辐射。
热探测器的主要优点:响应波段宽,响应范围为整个红外区域,室温下工作,使用方便。
热探测器主要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热敏电阻型、热电阻型、高莱气动型和热释电型。
在这四种类型的探测器中,热释电探测器探测效率最高,频率响应最宽,所以这种传感器发展得比较快,应用范围也最广。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是一种检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的传感器,是根据热释电效应制成的。
所谓热释电效应就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电荷的现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胡向东著第二章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讲义
其中:
y — 输出量;
x — 输入量;
a0 — 零点输出; a1 — 理论灵敏度; a2,a3…an — 非线性项系数
静态特性曲线需要进行线性化处理
返回
上页
下页
在非线性误差不太大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直线 拟合的方法来线性化。
采用直线拟合的方法来线性化时,输入—输出 的校正曲线与其拟合直线之间的最大偏差,称为非
返回
上页
下页
解: ①理论线性度:
L
Lm a x yFS
100 %
0.2 12.05
100 %
1.66%
②端点线性度: y 1.97x 0.23
由两端点做拟合直线
中间四点与拟合直线误差:0.17 0.16 0.11 0.08
所以,
L
Lm a x yFS
100 %
0.17 12.05
100 %
1.41%
返回
下页
线性度 精度 灵敏度 迟滞 重复性 分辨率 稳定性 可靠性
返回
上页
下页
一、线性度
传感器的线性度是指其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关系
曲线偏离理想直线的程度,又称为非线性误差。在不考
虑迟滞、蠕变等因素的情况下,其静态特性可用下列多
项式代数方程来表示:
y a0 a1x a2 x2 ... anxn
可靠度R(t) 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P(T>t) 可靠寿命
失效率(t) 在t时刻后单位时间发生失效的概率
返回
上页
下页
2.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测量 值大小、变化规律)
周期复 正杂 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版习题解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王涛第1章概述1.1 什么是传感器?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 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答: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电荷、电容、电阻等)输出。
1.3 传感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分别完成检测和转换两个基本功能。
另外还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1.4 传感器是如何分类的?答:传感器可按输入量、输出量、工作原理、基本效应、能量变换关系以和所蕴含的技术特征等分类,其中按输入量和工作原理的分类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①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即被测参数)进行分类按输入量分类的传感器以被测物理量命名,如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②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定律、物理效应、半导体理论、化学原理等),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③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所蕴含的基本效应,可以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1.6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答:①差动技术;②平均技术;③补偿与修正技术;④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⑤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1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信号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
静态特性所描述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中不含时间变量。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迟滞、重复性和漂移。
2.3 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部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概述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1)定义: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2)共性: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将非电量转换成电量。
(3)功能:检测和转换。
(4)组成:5.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寻找新原理6.传感器的集成化第二章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线性度(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之一)(1)定义:传感器的输入、输出间成线性关系的程度。
(2)非线性特性的线性化处理:Y FSy Y FSy Y FSyo(a )切线或割线X mxo(b )过零旋转X mxo(c )端点平移X mx(3)非线性误差:γL = ± Δ L ma xY FS式中,γL ——非线性误差(线性度);ΔL m a x ——输出平均值与拟合直线间的最大偏差绝对 值;Y F S ——满量程输出。
2.灵敏度(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之二)传感器在稳态信号作用下输出量变化对输入量变化的比值。
0 S n = y x xS n = dy dx (a) 线性测量系统(b) 非线性测量系统 0S n y = f x ) dy dx = C x 0 S n y = f ( )dy x 0 S n y = f (x ) dy dx(c) 灵敏度为常数(d) 灵敏度随输入增加而增加 (e) 灵敏度随输入增加而减小3.分辨率/分辨力(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之三)分辨率是指传感器能够感知或检测到的最小输入信号增量。
分辨率可以用增量的绝对值 或增量与满量程的百分比来表示。
4.迟滞/回程误差(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之四)(1)定义: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应于同一大小的输入信号,传感器正、反行程的输出信 号大小不相等的现象。
开发新材料 采用新工艺 探索新功能具有同样功能的传感器集成化,即将同一类型的单个传感元件用集成工艺在同一平面上 排列起来,形成一维的线性传感器,从而使一个点的测量变成对一个面和空间的测量。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环境中各种参数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电信号输出的设备。
检测技术则是利用传感器对环境中各种参数进行检测和监测的技术。
以下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重点知识点总结: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是将被测物理量转化为与之成正比的电信号输出。
传感器中常用的原理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磁电效应、光电效应等。
2.传感器的分类:传感器可以根据测量参数的类型进行分类,如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也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如光传感器、声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
3.传感器的特性:传感器的特性包括精度、灵敏度、稳定性、线性度、响应时间等。
精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灵敏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随被测量变化的程度;稳定性是指传感器输出信号在长时间内的稳定程度;线性度是指传感器输出与被测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响应时间是指传感器从检测到信号输出的时间。
4.传感器信号的处理和调节: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常常需要经过放大、滤波、校准和线性化处理后才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放大可以增大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幅度;滤波可以去除传感器输出信号中的噪声;校准可以修正传感器输出的非线性特性;线性化可以将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被测量参数之间建立线性关系。
5.传感器网络和通信技术: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传感器网络和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分布在空间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种网络可以实现大范围的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
6.检测技术的应用领域: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环境监测、医疗健康、交通运输、工业自动化等。
在环境监测方面,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含量等;在医疗健康方面,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人体的心率、体温、血压等;在交通运输方面,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车辆的速度、加速度、位置等;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生产线上的温度、压力、流量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胡向东,第2版)习题解答王涛第1章概述1.1 什么是传感器?答: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和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1.2 传感器的共性是什么?答:传感器的共性就是利用物理定律或物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将非电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输入转换成电量(电压、电流、频率、电荷、电容、电阻等)输出。
1.3 传感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答: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分为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两部分,分别完成检测和转换两个基本功能。
另外还需要信号调理与转换电路,辅助电源。
答:传感器可按输入量、输出量、工作原理、基本效应、能量变换关系以及所蕴含的技术特征等分类,其中按输入量和工作原理的分类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①按传感器的输入量(即被测参数)进行分类按输入量分类的传感器以被测物理量命名,如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②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物理定律、物理效应、半导体理论、化学原理等),可以分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敏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等。
③按传感器的基本效应进行分类根据传感器敏感元件所蕴含的基本效应,可以将传感器分为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
1.6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有哪些?答:①差动技术;②平均技术;③补偿与修正技术;④屏蔽、隔离与干扰抑制;⑤稳定性处理。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特性2.1 什么是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描述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它在稳态信号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
静态特性所描述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中不含时间变量。
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是线性度、灵敏度、分辨率、迟滞、重复性和漂移。
2.3 利用压力传感器所得测试数据如下表所示,计算非线性误差、迟滞和重复性误差。
设压量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用切线或割线拟合、过零旋转拟合、端点平移拟合等来近似地代表实际曲线的一段(多数情况下是用最小二乘法来求出拟合直线)。
第9章辐射与波式传感器共41页PPT资料
2. 遮断式微波传感器
遮断式微波传感器是通过检测接收天线收到的微波功率大 小来判断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之间有无被测物体或被测物体的 厚度、 含水量等参数的。
微波传感器通常由微波发生器(即微波振荡器)、 微波天 线及微波检测器三部分组成。
纵波、横波及表面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 质的弹性常数及介质密度。气体和液体中只能传 播纵波,其中气体中的声速为344m/s,液体中声 速在900~1900m/s。
在固体中,纵波、横波和表面波三者的声速 成一定关系,通常可认为横波声速为纵波声速的 一半,表面波声速约为横波声速的90%。
9.1.3 超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喇叭形天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以看作是波导管的延 续。喇叭形天线在波导管与空间之间起匹配作用,可以获得最 大能量输出。
抛物面天线使微波发射方向性得到改善。
(a)
(b)
(c)
(d)
常用的微波天线
(a) 扇形喇叭天线; (b) 圆锥形喇叭天线; (b) (c) 旋转抛物面天线; (d) 抛物柱面天
▪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的波,称为 横波。它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 表面波——质点的振动介于纵波与横波之间,沿着 表面传播,振幅随深度增加而迅速衰减的波,称为 表面波。表面波质点振动的轨迹是椭圆形(其长轴 垂直于传播方向,短轴平行于传播方向)。表面波 只能沿着固体的表面传播。
9.1.2超声波的传播速度
9.2 超声波传感器及其应用
压电式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 应原理来工作的。 压电式超声波发生器是利用逆压电效应的原理将高频 电振动转换成高频机械振动,从而产生超声波。当 外加交变电压的频率等于压电材料的固有频率时会 产生共振,此时产生的超声波最强。 ▪ 压电式超声波接收器是利用正压电效应原理进行工 作的。当超声波作用到压电晶片上时引起晶片伸缩, 在晶片的两个表面上便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这些 电荷被转换成电压经放大后送到测量电路,最后记 录或显示出来。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而是将被测量的相关能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主要有:压电式、磁电感应式、热电式、光电式)又称能量转化型;(2)有原型:需要外加电源才能输出电量,又称能量控制型(主要有: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式)。
6、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1)开关型(二值型):是“1”和“0”或开(ON)和关(OFF);(2)模拟型:输出是与输入物理量变换相对应的连续变化的电量,其输入/输出可线性,也可非线性;(3)数字型:①计数型:又称脉冲数字型,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脉冲发生器所发出的脉冲数与输入量成正比;②代码型(又称编码型):输出的信号是数字代码,各码道的状态随输入量变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知识总结1: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检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一、传感器的组成2: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及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①敏感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物理量,并以确定关系输出另一物理量的元件(如弹性敏感元件将力,力矩转换为位移或应变输出)。
②转换元件是将敏感元件输出的非电量转换成电路参数(电阻,电感,电容)及电流或电压等电信号。
③基本转换电路是将该电信号转换成便于传输,处理的电量。
二、传感器的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按被测量对象分类(1)内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内部的位置,速度,力,力矩,温度以及异常变化。
(2)外部信息传感器主要检测系统的外部环境状态,它有相对应的接触式(触觉传感器、滑动觉传感器、压觉传感器)和非接触式(视觉传感器、超声测距、激光测距)。
2、传感器按工作机理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1)物性型传感器是利用某种性质随被测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主要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
(2)结构型传感器是利用物理学中场的定律和运动定律等构成的(主要有①电感式传感器;②电容式传感器;③光栅式传感器)。
3、按被测物理量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如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位移,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温度。
4、按工作原理分类主要是有利于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
5、按传感器能量源分类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无源型:不需外加电源。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课件
市场前景
1 2 3
工业领域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推进,辐射与波式 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市场潜力 巨大。
医疗健康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辐射与波式传感器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将逐渐增多,如监测人体 生理参数等。
环境监测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辐射与波式传感器在环境 监测领域的应用将逐渐增多,如监测空气质量、 水质等。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转换原理
传感器将输入的物理量(如压力、温 度、湿度等)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
敏感元件
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一 定关系的物理量(如位移、电阻、电 容等)的元件。
转换元件
将敏感元件输出的物理量转换成电信 号的元件。
测量电路
将转换元件输出的电信号转换成便于 处理和显示的形式。
传感器的分类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传感器类型与特性
回顾了辐射和波式传感器的核心概念,包 括电磁波、声波和光波的传播原理,以及 它们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辐射与波式传感器 ,如红外、微波、超声波和光纤传感器, 以及它们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点。
按工作原理分类
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 电式、热电式等。
按被测量分类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 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按输出信号分类
模拟式传感器和数字式传感器 。
按制造工艺分类
集成传感器、薄膜传感器和厚 膜传感器等。
03
CATALOGUE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的应用
工业领域的应用
温度检测
辐射式传感器利用物体热辐射的特性 ,能够非接触地测量物体表面的温度 ,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陶瓷等行 业的温度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0第10章 辐射与波式传感器(知识点)知识点1 红外传感器10.1.1工作原理(1)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线,俗称红外线,因为它是介于可见光中红色光和微波之间的光线。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大致在0.76~1000,对应的频率大致在μm 之间,工程上通常把红外线所占据的波段分成近红外、中红外、远红1411Z 410~310H ⨯⨯外和极远红外四个部分。
红外辐射本质上是一种热辐射。
任何物体的温度只要高于绝对零度(-273℃),就会向外部空间以红外线的方式辐射能量。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来的红外线越多,辐射的能量就越强(辐射能正比于温度的4次方)。
另一方面,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化成热能。
红外线作为电磁波的一种形式,红外辐射和所有的电磁波一样,是以波的形式在空间直线传播的,具有电磁波的一般特性,如反射、折射、散射、干涉和吸收等。
(2)红外探测器红外传感器是利用红外辐射实现相关物理量测量的一种传感器。
红外传感器的构成比较简单,它一般是由光学系统、红外探测器、信号调节电路和显示单元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红外探测器是红外传感器的核心器件。
红外探测器种类很多,按探测机理的不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
1)热探测器红外线被物体吸收后将转变为热能。
热探测器正是利用了红外辐射的这一热效应。
当热探测器的敏感元件吸收红外辐射后将引起温度升高,使敏感元件的相关物理参数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物理参数及其变化的测量就可确定探测器所吸收的红外辐射。
热探测器的主要优点:响应波段宽,响应范围为整个红外区域,室温下工作,使用方便。
热探测器主要有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热敏电阻型、热电阻型、高莱气动型和热释电型。
在这四种类型的探测器中,热释电探测器探测效率最高,频率响应最宽,所以这种传感器发展得比较快,应用范围也最广。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是一种检测物体辐射的红外能量的传感器,是根据热释电效应制成的。
所谓热释电效应就是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电荷的现象。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带电粒子(电子、原子核等)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总体上讲,正电荷趋向于阴极、负电荷趋向于阳极,其结果使电介质的一个表面带正电、相对的表面带负电,如图10.2所示,把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电极化”。
对于大多数电介质来说,在电压去除后,极化状态随即消失,但是有一类称为“铁电体”的电介质,在外加电压去除后仍保持着极化状态。
P一般而言,铁电体的极化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极化s强度降低。
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极化将突然消失,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温度”或“居P里点”,在居里点以下,极化强度是温度的函数,利用这一关系制成的热敏类探测器称s为热释电探测器。
5~50μm热释电探测器的构造是把敏感元件切成薄片,在研磨成的极薄片后,把元件的两个表面做成电极,类似于电容器的构造。
为了保证晶体对红外线的吸收,有时也用黑化以后的晶体或在透明电极表面涂上黑色膜。
当红外光照射到已经极化了的铁电薄片上时,引起薄片温度的升高,使其极化强度(单位面积上的电荷)降低,表面的电荷减少,这相当于释放一部分电荷,所以叫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
释放的电荷可以用放大器转变成输出电压。
如果红外光继续照射,使铁电薄片的温度升高到新的平衡值,表面电荷也就达到新的平衡浓度,不再释放电荷,也就不再有输出信号。
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的电压响应率正比于入射光辐射率变化的速率,不取决于晶体与辐射是否达到热平衡。
近年来,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在家庭自动化、保安系统以及节能领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热释电型红外传感器常用于根据人体红外感应实现自动电灯开关、自动水龙头开关、自动门开关等。
2)光子探测器光子探测器型红外传感器是利用光子效应进行工作的传感器。
所谓光子效应,就是当有红外线入射到某些半导体材料上,红外辐射中的光子流与半导体材料中的电子相互作用,改变了电子的能量状态,引起各种电学现象。
通过测量半导体材料中电子能量状态的变化,可以知道红外辐射的强弱。
光子探测器主要有内光电探测器和外光电探测器两种,内光电探测器又分为光电导、光生伏特和光磁电探测器三种类型。
半导体红外传感器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领域,如红外制导、响尾蛇空对空及空对地导弹、夜视镜等设备。
光子探测器的主要特点: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响应频率,但探测波段较窄,一般工作于低温。
10.1.2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1)红外测温仪红外测温技术在产品质量监控、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20年来,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
比起接触式测温方法,红外测251252温有着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如在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期间,曾在一些窗口单位(如机场、港口、车站等)大量使用红外测温仪。
图10.4常见的红外测温仪方框图。
它是一个光、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测温系统主要由下列几部分组成:红外光透镜系统、红外滤光片、调制盘、红外探测器、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和温度传感器等。
红外线通过固定焦距的透射(也有采用反射的)系统、滤光片聚焦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面上,红外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步进电机可以带动调制盘转动将被测的红外辐射调制成交变的红外辐射线。
红外测温仪的电路包括前置放大、选频放大、发射率(ε)调节、线性化等。
现在还可以容易地制作带单片机的智能红外测温仪,其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更高。
图10.4 红外测温仪原理框图2)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红外线在大气中传播时,由于大气中不同的气体分子、水蒸气、固体微粒和尘埃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红外线都有一定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形成不同的吸收带,称为“大气窗口”,从而会使红外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减弱。
由图10.5可见:CO 气体对波长为4.65附μm 近的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CO 2的吸收带位于2.78、4.26和波长大于13的μm μm μm 范围。
空气中的双原子气体具有对称结构、无极性,如N 2、O 2和H 2等气体;以及单原子惰性气体,如He 、Ne 、Ar 等;它们不吸收红外辐射。
红外线被吸收的数量与吸收介质的浓度有关,当射线进入介质被吸收后,其透过的射线强度按指数规律减弱,由朗伯-贝尔定律确定,即:I (10.3)0cl I I e μ-=式中:,-分别为吸收后、吸收前射线强度I 0I -吸收系数μ-介质浓度c253-介质厚度。
l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利用了气体对红外线选择性吸收这一特性。
它设有一个测量室和一个参比室。
测量室中含有一定量的被分析气体,对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参比室(即对照室)中的气体不吸收红外线,因此两个气室中的红外线的能量不同,将使气室内压力不同,导致薄膜电容的两电极间距改变,引起电容量变化,电容量的变化反映被C C 分析气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
图10.6是工业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的结构原理图。
该分析仪由红外线辐射光源、滤波气室、 红外探测器及测量电路等部分组成。
光源由镍铬丝通电加热发出3~10的红μm 外线,同步电机带动切光片旋转,切光片将连续的红外线调制成脉冲状的红外线,以便于红外探测器检测。
测量气室中通入被分析气体,参比室中注入的是不吸收红外线的气体(如N 2等)。
红外探测器是薄膜电容型,它有两个吸收气室,充以被测气体,当它吸收了红外辐射能量后,气体温度升高,导致室内压力增大。
测量时(如分析CO 气体的含量),两束红外线经反射、切光后射入测量室和参比室,由于测量室中含有一定量的CO 气体,该气体对4.65的红外线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而参μm 比室中气体不吸收红外线,这样射入红外探测器的两个吸收气室的红外线造成能量差异,使两吸收气室内压力不同,测量边的压力减小,于是薄膜偏向定片方向,改变了薄膜电容两极板间的距离,也就改变了电容量。
如被测气体的浓度愈大,两束光强的差值也愈大,C 则电容的变化量也愈大,因此电容变化量反映了被分析气体中被测气体的浓度大小,最后通过测量电路的输出电压或输出频率等来反映。
图10.6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结构原理图图10.6中设置滤波气室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干扰气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知识点2 微波传感器微波是介于红外线与无线电波之间的一种电磁波,其波长范围是1~1,通常m mm 还按照波长特征将其细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波段。
254另一方面,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它具有电磁波的所有性质,利用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人们制成了微波传感器,即微波传感器就是利用微波特性来检测某些物理量的器件或装置。
10.2.1 工作原理(1)微波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微波传感器的基本测量原理:发射天线发出微波信号,该微波信号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被测物体时将被吸收或反射,导致微波功率发生变化,通过接收天线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转换成低频电信号,再经过后续的信号调理电路等环节,即可显示出被测量。
根据微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将其分为反射式和遮断式两种。
(2)微波传感器的组成 微波传感器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微波发生器(或称微波振荡器)、微波天线及微波检测器。
(3)微波传感器的特点1)优点·微波传感器是一种非接触式传感器,如进行活体检测时,大部分不需要取样;·其波长在1~1,对应的频率范围为,因此有极宽的频谱;m mm 300MHz~300GHz ·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如高温、高压、有毒、有放射线等,它基本不受烟雾、灰尘、温度等影响;·频率高,时间常数小,反应速度快,可用于动态检测与实时处理;·测量信号本身是电信号,无须进行非电量转换,简化了处理环节;·输出信号可以方便地调制在载波信号上进行发射和接收,传输距离远,可实现遥测、遥控;·不会带来显著的辐射。
2)缺点·存在零点漂移,给标定带来困难;·测量环境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如取样位置、气压等。
10.2.2 微波传感器的应用(1)微波液位计 如图10.8所示。
微波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相距,相互成一定角度,波长为的微波s λ从被测液面反射后进入接收天线。
接收天线接收到的微波功率的大小随着被测液面的高低不同而不同。
接收天线接收的功率可表示为:r P (10.4)22244t t r r PG G P s d λπ⎛⎫= ⎪+⎝⎭255式中:-两天线与被测液面间的垂直距离d -两天线间的水平距离s -发射天线发射的功率和增益,t t P G -接收天线的增益。
r G 当发射功率、波长、增益均恒定,且两天线间的水平距离确定时,只要测得接收功率就可以获得被测液面的高度。
r P d图10.8 微波液位计原理图(2)微波湿度传感器 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在常态下形成偶极子杂乱无章地分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