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不一,早已不是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窃取革命果实的纯粹负面人物了。回溯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更是有其阶段性,有不小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袁世凯的一生经历;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不同文献全面的了解袁世凯的一生;查找学术界在不同时期对其不同的评价,同时根据观点分类;分析不同观点的关系,尝试找到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得到影响历史人物的主次因素。
四、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评价的变化
1.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反帝反封;中国变革;国民觉醒;外强欺辱。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势头正劲,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已成国家观念,是大势所趋。但袁世凯称帝,就是逆时势而为,给历史开倒车了。当时的条件,是不容许中国再有皇帝出现的。袁世凯此举,必定要失败,在当时更是遭举国声讨。这个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自然都是完全否定和负面的。
梁启超认为,袁世凯缺乏现代国家观念、法制观念薄弱、专制成癖、骄慢自大、任用小人,只能算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2.新中国初期。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思想政治化;文革对知识分子的破坏;此时袁的形象仍为纯粹负面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氛围是极其僵化的。当时的学者们教条一般地解释与批判历史。袁世凯包括国民党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反动派”的帽子,其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被一概忽视。
陈伯达认为,袁世凯是“反动派为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途”而锻造出的一个“不平常的人物”,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
结晶,一个集中的黑暗影”
李宗一认为,袁世凯“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3.20世纪80年代至今。时代背景:改革开放;思想开放;重视文化。
此时对袁的评价虽仍以批驳为主流,但是已有学者放下教条主义的成见,以史实出发,从考证的角度看待袁世凯的历史活动,并对其在清末民初于政治、教育、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的改革给予肯定。有些学者甚至矫枉过正,生拉硬拽,赋袁以美名。无论如何,此时学术氛围较自由、开放,对袁的评价能从史实出发,客观看待袁在近代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
……任何法学家、历史学家都不能否认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位合法的正式大总统。——他比他的继任“总统”——从黎元洪到李登辉——都更为“正式”,更为“合法”。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第二部分:得到一个客观评价
袁世凯最有争议的事件无疑是其称帝。很多史家把袁世凯称帝当作他的个人野心膨胀,其实过于片面。联系到历史背景,当时实行了几年共和制的中国仍有很多问题没能解决,袁世凯也看到了一个仿照美国建立的代议政府收效甚微,从而有了放弃民主共和,转君主立宪的想法。甚至其年号“洪宪”也是弘扬宪法的意思。(孙中山之后亦觉共和之不可行,而转而以俄为师。)只是此一称帝的行为实在太过反时势,结果袁氏众叛亲离,遭举国声讨。待到其后悔再想回来当总统时,反袁的势头已不可逆转。
当时的中国,是不具备仅由一次革命就由封建专制转换为民主共和的条件的,其中必然有其转型期。而其中必然包含武力统治与独裁统治。晚年的孙中山与蒋介石亦是遵循这样的路线。袁亦是如此,只不过被称帝这一事件抹了黑,导致其之前担任临时大总统、终身大总统都被当成篡夺革命果实,签订《二十一条》,甚至之前的戊戌告密都被拿来大批特批,这就有点不客观了。
那么该怎样客观评价袁世凯呢?我们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观念,尽量做到全面、客观。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包括主张立宪、废除科举、训练新军、开发实业等等,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而袁世凯更促使清帝和平退位,此举虽自重的成分居多,但仍不可否认其对民国成立的贡献。但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废约法、重组内阁,强行当选为终身大总统后又遣散国会,搞坏与国民党的关系,这些都是有害于国家稳定的,甚至使南北分裂、军阀混战之局持续十余年,再加上最后的称帝,这些都是阻碍国家发展,给历史开倒车的行为。
总的来说,袁世凯是处在中国由帝制转向民主政体的转型期中的旧式官僚,其所处的时代条件与个人的智力条件注定无法引导这一转型,反而做出了称帝这样的荒谬之举,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方面袁固然难辞其咎,但是后世学者因这一事件针对袁世凯个人,做出了不少偏激、欠公平的评价,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