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重要物理学史(考前必备)教学教材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
高中物理学史教案一、教学内容:物理学史二、教学目的:1. 了解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物理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史的背景和重要性;2. 教会学生如何将物理学史的知识与实际物理问题相联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简要介绍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
第二步:讲授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1. 讲述古希腊时期的物理学思想和发展;2. 分析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3. 介绍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
第三步:讨论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1. 分组讨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2. 各组成员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第四步:实验探究老师示范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理学史上的某一重要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第五步:总结老师强调物理学史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多读原著,深入了解物理学史。
七、课堂作业:1. 阅读相关物理学史著作,了解更多科学家及其贡献;2. 撰写一篇文章,讨论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重要性,掌握了物理学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贡献,激发了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对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终身学习和追求。
高中物理学史高考必背
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必修部分: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4、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8、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9、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0、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11、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二、相对论:12、物理学晴朗天空上的两朵乌云:①迈克逊-莫雷实验——相对论(高速运动世界),②热辐射实验——量子论(微观世界);1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的发现。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是一本适用于高中物理课程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
发展历史和重要的学科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起源、演变和核心概念。
该教材的内容涵盖了物理学的不同领域和重要的学科内容,包括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原子物理等。
通过
对物理学史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科学家的贡献和
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学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
学素养,通过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总的来说,该教材以物理学史为线索,全面介绍了物理学
的起源、发展和学科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高中物理学史ppt课件
湿,然后让排球从规定的高度自由落下,并在白纸上留下球
的水印.再将印有水印的白纸铺在台秤上,将球放在纸上的
水印中心,缓慢地压球,使排球与纸接触部分逐渐发生形变
直至刚好遮住水印,记下此时台秤的示数即冲击力的最大
值.下列物理学习或研究中用到的方法与该同学的方法相同
的是 ( ).
A.建立“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5
科学家
主要贡献
普朗克
量子论的奠基人.为了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了能量量子假说,提出 德国 黑体辐射中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
物理学带入量子世界.
提出光子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 爱因斯坦 德国 提出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
质能方程:E=mc2.
10
考试说明中有要求但少考的内容 1.自感和涡流:通过导体或线圈本身的电流改变,线圈本 身会产生自感电动势,其大小与其自身电流变化的快慢有关. 由于导体在圆周方向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故而自感 产生的自感电流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故称为涡流. 2.核力:一种区别于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之外的只作用在核 子之间的力.在约 0.5×10-15~2×10-15 m的距离内主要表现为 引力.大于2×10-15 m就迅速减小到零;在小于0.5×10-15 m 又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斥力,使核子不能融合在一起.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物理学史高中教案
物理学史高中教案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课时:1节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学史的重要事件及发展过程。
2. 掌握物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3. 能够理解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物理学史的发展过程。
2. 物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3. 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物理学史。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史为什么重要?为什么需要了
解物理学史?
二、讲授(30分钟)
1. 物理学史的起源:讲解古代的物理学思想,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
2. 物理学史的发展: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的物理学家们的贡献。
3. 物理学史的里程碑:讲解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重要事件。
4. 物理学史的影响:讲解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以及物理学史对科学方法的启示。
三、讨论(15分钟)
与学生讨论物理学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引导学生分析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理学史对于了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作业:
1. 阅读相关物理学史资料,了解更多物理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思考并总结物理学史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教学反馈: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继续关注物理学史的发展,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
(课件)高中物理学史选讲专题(共35张PPT)
•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 (包括数学演算)和谐地结合起来。
• 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 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 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 真正开端。”
• 牛顿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
2、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 在伽利略理想实验和迪卡尔的补充等工作 的基础上,牛顿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 应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的牛顿第二定律是力 的瞬时作用规律。表达式是F=ma,同时规 定了力的单位。
• 牛顿第三定律阐明了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 系。
3、万有引力定律
• 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及胡克等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牛顿用数学方法(自创的 微积分)导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 牛顿把地球上物体的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 到一个基本的力学体系 中。
• 引力常量G是1798年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 验测量出来的。卡文迪许由此被称为第一 个测量地球质量的人。该实验也被评为十 大经典实验之一。
的电磁辐射。
• 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 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 镭(Ra)。
3、电子的发现
• 1897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 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指出阴极射线是高 速运动的电子流。说明原子可分,原子有 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 早在1858年,德国普吕克尔首次观察到阴 极射线,1876年,德国戈德斯坦命名了阴 极射线。对阴极射线的本质的认识有两种 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 辐射(如赫兹);另一种观点认为阴极射 线是带电微粒(如汤姆生)。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人教版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新人教版)必修部分:(必修1、必修2 )一、力学: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查德威克
发现中子(α粒子轰击铍核)
贝可勒尔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原子核结构研究的序幕)
皮埃尔·居里夫妇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和钋
约里奥·居里夫妇
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发现正电子
伦琴
发现X射线
高中重=9×109N·m2/C2
原子物理
普朗克
为解释黑体辐射,提出不连续的能量子观点,量子论的奠基人
爱因斯坦
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质能方程,(相对论)
德布罗意
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动性(德布罗意波、物质波)
汤姆生
发现电子(揭开原子结构研究的序幕),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错误观点)
密立根
油滴实验测定电子电量
卢瑟福
1、α粒子散射实验2、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3、发现质子(α粒子轰击氮核),首次实现人工核转变4、预言中子的存在
可见光波长约400nm—800nm(1nm=10-9m)
(了解:电子质量me=9.1×10-31kg质子质量mp=1.6726×10-27kg中子质量mn=1.675×10-27kg)
元电荷e=1.6×10-19C1eV=1.6×10-19J
真空中光速c=3×108m/s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
氢原子基态能量E1=EP+EK=—13.6eV,r1=0.53×10-10m
原子质量单位1u=1.66×10-27kg(1u对应能量931.5MeV)
原子大小数量级10-10m原子核大小数量级10-15m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m
高中重要物理学史(考前必备)
力学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点)
伽利略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正确观点)
牛顿
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光的微粒说(错误观点)
开普勒
行星运动定律
胡克
胡克定律
卡文迪许
利用卡文迪许扭秤测定引力常数G
电磁学
库仑
库仑定律,利用库仑扭秤测定静电力常量
奥斯特
电流磁效应(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安培
右手定则,左手定则,分子电流假说
洛仑兹
洛伦兹力
劳伦斯
发明回旋加速器
法拉第
研究电磁感应(磁生电)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
楞次定律
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麦克斯韦
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建立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赫兹
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最早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多普勒
多普勒效应
光学
斯涅耳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托马斯.杨
双缝干涉测光波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