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课程并不远-分享我的艺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公开课】制造距离感(现实空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

【公开课】制造距离感(现实空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绘画

教学题目:制造距离感(现实空间)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绘画)第四单元第1课执教人:核心素养目标:1、图像识读:了解绘画中表现空间的方法,理解不同透视的原理并运用;2、美术表现: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几种表现形式,选择和学习相关的绘画技法;3、创意实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4、文化理解:了解艺术家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时代与趣味的关系、主题与风格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技法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绘画中表现空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深入了解空间是物象存在的形态,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

课型课时:绘画课、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问法、观察法、对比法、实践法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观看AR虚拟合成中的空间效果视频。

(教师讲解:通过佩戴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备,VR或AR能带我们观赏到未曾见过的场景。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学习强国VR旅游。

2、观看冰岛地绘作品“3D斑马线”(教师讲解:冰岛西峡湾的一个小镇,艺术家把艺术画布搬到了马路上,首创了3D斑马线,提醒汽车司机放慢行驶)3、教师讲解:科技是如何“欺骗”我们的视觉的?画家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洞悉其中的奥秘了,他们运用透视原理在作品中体现真实感。

4、提问:你认为绘画艺术与数字影像的区别在哪里?哪个更吸引你?你能谈谈你对透视的理解吗?(学生回答:绘画中体现空间感的方法。

随着绘画的发展,艺术家们总结出了许多透视方法,如:纵透视、斜透视、重叠透视、空气透视、线性透视···有些绘画在如今看来显然不科学,但是不能否认,艺术家们都在试图找到一种能将内容清晰呈现且有内在条理的画面空间。

)二、讲授新课(一)透视原理1、一点透视(平行)·教师讲解:利用魔方正面看物体,面对你的4条边都不透视,看不到的边透视,称为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

(书中44页绿色图片)·学生欣赏:《雅典学院》拉斐尔壁画·师生探讨:画面采用经典的“一点透视”,所有的纵深透视线都将观赏者的目光汇聚到画面中心。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窗口-湘美版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窗口-湘美版

四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窗口-湘美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课程《窗口》。

课程旨在通过观察和描绘不同类型的窗户,让学生理解窗户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也是连接室内外空间,传递光线和风景的重要元素。

教学内容涉及窗户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在美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风格的窗户,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窗户的透视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掌握描绘窗户的基本技巧,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欣赏态度,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窗户的透视关系表现:四年级学生尚处于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阶段,准确表现窗户的近大远小透视关系是一大挑战。

2. 窗户细节的描绘:窗户的构造复杂,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并描绘出窗户的细节,如窗框、玻璃等,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窗户的图片或模型、美术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素描纸、铅笔、彩色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风格的窗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窗户的感受和认识。

2. 新授:讲解窗户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窗户的功能和设计特点。

通过示范,教授描绘窗户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教室内的窗户,尝试用铅笔画出窗户的轮廓,并在此基础上添加透视和细节。

4.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幅窗户的绘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共同评价,强调每个作品的独特之处,鼓励学生相互学习。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清晰地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窗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描绘窗户的步骤和技巧- 窗户在美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窗户,用彩色铅笔进行精细描绘,注意透视和细节的表现。

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2024年大班美术活动《奇妙的远近关系》课件

2024年大班美术活动《奇妙的远近关系》课件

2024年大班美术活动《奇妙的远近关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活动选自大班美术课程第四章《空间的奥秘》,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奇妙的远近关系”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远近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学会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大小、高低和前后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远近关系的概念,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远近关系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远近关系的表现方法,透视原理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远近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绘画材料。

2. 学具:画纸、铅笔、水彩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远近关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远近关系。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远近关系的概念,讲解透视原理。

演示运用透视原理表现远近关系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一幅运用透视原理的画作,分析其中的远近关系。

分步骤讲解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画纸上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欣赏作品,交流心得。

强调透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奇妙的远近关系》2. 内容:远近关系概念透视原理表现方法创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透视原理,创作一幅表现远近关系的画作。

2. 答案提示:选择生活中的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注意物体的大小、高低和前后关系。

运用透视原理,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远近关系的概念和表现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透视原理应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远近关系,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创作,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

近大远小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掌握物体在视觉中因距离产生的大小变化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简单场景的绘画表现。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观察、分析和表现生活中景物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在绘画中运用透视技巧,使作品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创作热情。

2.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关注环境与自然,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美术学科,以绘画技巧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近大远小”的原理。

学生特点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透视技巧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1. 结合学生特点,以实例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3. 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技能。

4.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第四章《形状与空间》相关内容,组织以下教学大纲:1. 理论知识:- 近大远小原理的介绍与理解。

- 透视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实践操作:- 观察与分析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

- 绘画练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景物绘画。

3.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10分钟):导入新课,介绍“近大远小”原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

- 第二阶段(10分钟):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结合教材图片进行分析。

- 第三阶段(10分钟):示范如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 第四阶段(20分钟):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教材关联内容:- 教材第四章《形状与空间》中的第二节“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

- 教材第四章《形状与空间》中的第三节“透视与空间表现”。

立定三跳远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立定三跳远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心理因素:学生在跳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恐惧感和信心不足是教学的难点。教师需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通过鼓励和正面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教学设想
1.分阶段教学:将立定三跳远的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落地三个阶段,逐一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每个环节的技术要领。
2.变化训练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如辅助练习、模拟比赛、游戏等,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立定三跳远技能。
2.创设比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勇敢、自信的品质。
3.针对立定三跳远的技术要点,进行分解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动作要领。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动作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学重难点
1.动作技术:立定三跳远的起跳、腾空、落地三个阶段的动作要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用力顺序、身体协调性和空中姿态,以提高跳跃距离。
-起跳:强调脚部用力顺序,从脚跟到脚尖,确保起跳有力。
-腾空:培养学生保持身体紧张度和空中平衡的能力,延长腾空时间。
-落地: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落地动作,减少冲击,避免受伤。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制定不同难度的训练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恐惧,提高运动表现。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实战模拟: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在实战中运用所学技能,提高应对能力。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外C班说课稿《远方》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外C班说课稿《远方》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外C班说课稿《远方》一. 教材分析《远方》是一年级上册美术课外C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远方的向往和想象。

教材中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远方景象,如美丽的山水、异国风情、梦幻世界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具备一定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基础,但表达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创新,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的远方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对远方的向往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表达自己对远方的想象和向往。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创新,并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作品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2.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远方的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

4.采用作品展示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远方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和想象远方的美景。

2.观察与思考:学生分组观察教材中的远方景象,讨论自己喜欢的远方,并思考如何将其表现在作品中。

3.创新与实践: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并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作品中。

4.合作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一些关键的教学方法和步骤。

小学美术课《远大近小》教案

小学美术课《远大近小》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远大近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近的物体看起来大的情况?”比如,当你站在马路边,远处的车辆看起来很小,而近处的车辆看起来很大。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远大近小的奥秘。
小学美术课《远大近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课《远大近小》教案,本节课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有趣的远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学习远大近小的绘画原理,理解物体在不同距离下的形态变化。
2.观察生活中远大近小的现象,通过绘画练习表现远近关系。
3.掌握简单的透视技巧,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展示成果,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不少创意火花。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线性透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今后我需要在组织讨论时更加明确主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远大近小》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力与空间想象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关系。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

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近大远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2课近大远小》是辽海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近大远小是指在视觉艺术中,物体离观者越近,看起来越大;离观者越远,看起来越小。

这一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和运用这一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们对视觉艺术有浓厚的兴趣。

但是,对于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通过实际操作,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近大远小的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规律进行绘画创作,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发现和理解这一规律。

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近大远小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讲授法: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近大远小的现象。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站在一起的人、远近不同的景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如在绘画中如何运用这一规律,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绘画作品和实物模型,来展示近大远小的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

如画一组站在一起的人,要求离观者近的人画得大一些,离观者远的人画得小一些。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21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21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第8课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一、活动背景
折纸起源于中国,它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作品的艺术活动,是充满乐趣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通过制作各种生动有趣的纸制品,让学生走进折纸的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养成细致、认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折纸世界的无穷乐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二、教材分析
折纸是一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折纸的世界有着无穷的乐趣。

安排这一主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各种生动有趣的纸制品,走进纸的世界,激发探究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手工技能,逐步养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感受到劳动的快乐,逐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折纸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接触过折纸,对简单的折纸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折纸符号和基本方法了解得还不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识图水平和动手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四、活动目标。

提高学生美术作品质量的近大远小教案

提高学生美术作品质量的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是美术中的一项基础技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美术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讲述如何通过近大远小教学来提高学生美术作品的质量。

一、认识近大远小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是指物体在离视觉中心点较近处显得比较大,而在较远处显得比较小的现象。

这种视角上的透视效果,在美术中被广泛应用于描绘建筑、风景、人物等。

通过运用近大远小技法,可以使画面更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让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二、近大远小教学的目标和方法1. 目标近大远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基本概念,培养良好的视角感知能力,以及在绘画过程中的运用技巧。

同时,也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质量的要求和追求。

2. 方法近大远小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完成:(1)课堂讲解和演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近大远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在绘画过程中运用近大远小技术。

(2)实践练习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近大远小的运用方法。

通过不断练习,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近大远小技法,提高他们的美术作品质量。

(3)课外拓展老师可以通过安排画廊参观、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艺术鉴赏能力,更好地理解近大远小技法的重要性。

三、方案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近大远小技法,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案设计:1. 课堂教学(1)讲解近大远小基本概念。

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视角效果,描述近大远小在美术中的应用。

(2)演示近大远小技巧。

通过示范画面的绘制,向学生展示近大远小技巧的运用方法,让学生领略近大远小的艺术魅力。

(3)学生实践练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近大远小绘画练习,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近大远小技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2. 课外拓展(1)参观画廊。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和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技法在实际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和效果。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辽海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 近大远小|辽海版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近大远小|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理解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学会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画面布局和构图。

(3)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

(2)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3)通过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应用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3. 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画面布局和构图。

2. 教学难点: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美术创作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发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近大远小吗?它在美术创作中有什么作用呢?2. 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1)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欣赏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分析其艺术效果。

3. 探索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1)教师示范近大远小的绘画方法,并讲解注意事项。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近大远小的绘画技巧。

4. 实践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画面布局和构图。

(2)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创作思路和心得。

(2)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近大远小的应用、画面布局、构图等方面进行评价。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原则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3.6里程表(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6里程表(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册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本节课将基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继续深入学习里程表的概念及应用。通过讲解、实例演示和互动练习,使学生掌握如何读取里程表、计算行驶距离,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里程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在实践活动环节,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这表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是成功的。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导致自信心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答案:汽车行驶250公里,每100公里耗油8升,所以消耗的油量为8升/100公里× 250公里= 20升。
3.换算题:一辆汽车的平均速度为80公里/小时,将这个速度换算成米/秒。
答案:80公里/小时= 80 × (1000米/1公里) / (3600秒/1小时) ≈ 22.22米/秒。
4.实际情景题:小华每天步行去学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800米,如果他每天往返两次,计算他一周步行的总距离。
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Fra bibliotek方法:(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里程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Unit1RelationshipsLesson3SoCloseYetSoFar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

Unit1RelationshipsLesson3SoCloseYetSoFar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

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 RelationshipsLesson 3 So Close, Yet So Far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Unit 1 Relationships Lesson 3 So Close, Yet So Far。

这一课程主要以家庭关系为主题,探讨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差异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

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差异,分析背后的原因。

2.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对于家庭关系的描述和讨论。

教学重点:1. 学会描述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差异。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家庭关系差异背后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英文描述家庭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大部分都是高一学生,他们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和经历。

但是对于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差异可能了解较少,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们的英语水平整体中等偏上。

教学策略:1.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设立小组讨论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听力训练:学生听取关于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的录音,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

2.阅读训练: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家庭关系差异的背后原因。

3.口语训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写作训练:学生撰写关于家庭关系的文章或信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设计,本节课能够使学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家庭的关系及其差异有更深入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导入环节(约5分钟):导入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主题,并检查学生对该主题的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

教学内容:介绍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非同步远距教学计画讲解课件

非同步远距教学计画讲解课件

他电子媒介进行非实时的教学。
02 03
互动性
传统教学有较高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而非同步远 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通常是通过论坛、邮件等方式进行,互动 性相对较低。
适用性
传统教学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需要实时反馈的学生。而非同步远 距教学更适合那些有特定学习需求的学生,如在职学生、居住在偏远地 区的学生等。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优秀的教师可以同时为成百上千的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适应不同学习需求
无论是全职工作还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 非同步远距教学进行学习。
促进教育公平
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 机会。
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01
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是面对面的实时教学,而非同步远距教学则是通过互联网或其
特殊教育
总结词
适应个性化需求、提高教育公平性、增强教学效果
详细描述
对于特殊儿童,非同步远距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供更加灵活 和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特殊教育的效果和教育公平性。同时,非同步远距教学也可以为特 殊儿童提供更加安全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06
非同步远距教学的未来展望
02
非同步远距教学的技术基础
网络技术
互联网技术
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使得 远距教学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 任何时间进行连接和交流。
局域网技术
在校园或机构内部,局域网技术 可以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数据 传输,支持大容量、高清晰度的 多媒体教学资料的传输和存储。
多媒体技术
语言学习
总结词
个性化、自主性、跨地域

跑出自己的艺术路线:织网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路径探索

跑出自己的艺术路线:织网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路径探索

跑出自己的艺术路线:织网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路径探索艺术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幼儿丰富想象力、创新思维、自我表达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幼儿园的美术课中,如何将艺术教育这一优秀传统贯穿进去,引导幼儿探索、创造、表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此,笔者将分享一次以幼儿园“织网”大班为主体,探索美术教案路径的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了幼儿的兴趣点和阶段需求,紧密联系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教案,引导幼儿走出自己的艺术路线。

探索课前准备在教育实践中,课前准备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对于织网幼儿园的大班美术教案,我们首先选择了“物品升级”这一主题。

笔者认为,物品升级不仅可以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取物、搜集资料、制作物件的过程,更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案的准备过程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张物品升级表格,这张表格上罗列了许多常见物品的图片和名字。

在课前,我们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每一件物品的存在价值和极限使用方式,再想象和制作它们的新版本。

通过讨论和思考,幼儿们的想象力被激发,创造力得以释放。

直观教学过程进入美术教室后,幼儿们先要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积木搭建出自己想要的物品,并用彩纸等材料为其进行“升级”。

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遇到困难时及时解答,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

根据制作的物品不同,老师会引导幼儿用颜料和素材进行绘画。

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将关注幼儿们的思考方式和艺术审美,帮助他们进行艺术品评价,以此进一步引导幼儿走出自己的艺术路线。

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通过讲解和展示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向幼儿们介绍不同的艺术元素和风格,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梳理课后反馈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循环过程,课后的反馈与落地是教学成果实现的关键,同时也是明确是否还需改进的重要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帮助幼儿自我总结,并让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制作和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10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10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第8课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2、能够对作品(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充满了设计”。

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进行描述。

能将本课所学习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难点: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

评价设计:1、通过学生观察和分析,达成目标1,达成度95%。

2、通过对幻灯片资料和课本知识的学习,感受创作和动手制作的乐趣达成目标2,达成度90%。

3、通过课堂作业的表现达成目标3达成度90%。

方法习得:
在游戏、探究、创作、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五趣”课道学习流程
问题激趣(3分钟)。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20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20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第8课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是个充满设计的世界。

2.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3.能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认识到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想象才会有好的设计。

2新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比较,揭示本课主题。

1.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2.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小结:像这样设计精美,美观而实用的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揭示主题。

二、观察比较
出示2个储钱罐,请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

1.出示2个储钱罐图片利用魔术笔放大。

2.找一找,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3.点击翻板,揭示正确答案。

4.小结:色彩、造型、材质和功能,是设计师在设计物品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设计元素。

初步感受艺术设计之要素。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3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8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A3

小学美术人美版(常锐伦)三年级上册《第8课身边的艺术设计》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到身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设计的世界,认识设计的基本知识,即造型、色彩、材质、功能等。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作品从以上几个知识点综合运用过去学习的美术知识(冷暖色、对比、协调等)进行描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美妙的多彩世界来自人们精心的设计,优秀的设计会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更精彩,只有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才能体会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才会有好的设计。

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的去设计身边的物品,只有善于观察、思考、想象才会有好的设计。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充满了设计”。

2、学生能够从物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功能上描述并以个人的观点描述。

3、能将本课所学的设计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能将实用功能与造型色彩有意识的结合。

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课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活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为。

六年级上册美术《远去的路》新授课观课感(教学两篇)

六年级上册美术《远去的路》新授课观课感(教学两篇)

六年级上册美术《远去的路》新授课观课感“教育”好景君须记最是“切磋琢磨”时——《远去的路》新授课观课有感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

在学校教导处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很荣幸聆听了樊x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上册的美术课《远去的路》,听完这节课后,我受益匪浅。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课程开始前,樊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包括多幅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公路示意图、直尺等。

这些材料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这些原理绘制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这种明确的目标设定,为整堂课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二、教学方法多样,互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观察、演示、欣赏和尝试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法国油画家西斯莱的《塞夫勒道路》和现代画家韦启美的《新线》等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近大远小等视觉现象。

此外,教师还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让学生亲身体验视觉变化,从而加深对透视现象的理解。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三、注重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樊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还鼓励他们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不同的视觉变化。

这种观察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在创作环节,学生可以选择绘画或拼贴的方式表现具有视觉现象的路,这种开放性的创作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四、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整堂课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透视现象及其规律,并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更体现了他们对透视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遠距課程」並不遠
--分享我的藝術課程設計
應用華語文系 林翠雲
A
1
中國藝術專題與賞析
• 課程設計理念 • 教學策略運用 • 學習內容呈現方式 • 線上班級的經營 • 課程架構 • 建議學習流程 • 交流時間
A
2
幾項重點:
一、我的課程設計 1、課程設計理念 2、結合e-course重點:(1)數位教材與互動設計 (2)課後討論及作業
二、e-course支授我的課程的重點功能 三、我常用的幾個軟體:Powerpoint、Frontpage、Captivate、
Powerdirector
A
3
課程設計理念
• 藝術性 • 焦點性 • 互動性 • 關連性 • 情境性 • 勉勵性
A
4
課程設計理念
• 藝術性:具有藝術特質的課程風格
– 設計例舉:letter
A
15
課程架構與學習流程
A
16
課前準備 課程內容 課後學習
導引動畫 授課方式 靜心音樂 學習目標
Captivate 講解影片 議題討論 文物賞析 線上練習
A
進階學習網頁 線上討論 個人/分組作業 相關學習資源
17
交流時間
A
18
– 設計例舉:
•導引活動引發學習動機 1 2
–學習情境融入分組討論或作業
• 重要角色介紹:
– 翠雲老師 – 詩晴、畫憶、Sophia
A
11
課程設計理念
• 勉勵性:隨時穿插勵志畫面及言語
– 設計例舉:
A
12
教學策略運用
• 「虛擬教室」教學類型
• 模擬實體課程的學習流程
• 學習內容設計確保學生進入學習
• 翠雲之舞 • 靜心音樂 •tea time •藝術短片(欣賞與討論)
A
5
課程設計理念
• 焦點性:學習者吸收核 器物、繪畫、雕塑、傳藝、數位博物館之旅
•賞析活動-3個單元
– 學習觀賞方法(母題、構圖、皴法等)
A
6
課程設計理念
• 互動性:以學習者為導向
• Powerdirector
–Producer:講解影片結合Powerpoint
–Powerpoint、Frontpage
–Flash動畫製作
A
14
線上班級的經營
• 班規的建立 • 師生通訊方式確切掌握(多緒交談訊息) • 分組制度及互動討論/作業(互動結構) • 線上助理的協助 • 學習歷程的記錄與輔導 • 奬懲制度的建立 • 線上諮詢與即時回饋
• 例舉:
–影片重點提問/摘要/書寫心得
–Producer簡報缺頁補充 – 隨機穿插線上練習並於面授日抽考
• 核心及反覆學習(藝術風格分析法)
• 問題與討論藉以學習賞析方法
A
13
學習內容呈現-常用的幾個軟體
• Captivate互動式教學軟體:
– 可在投影片中穿插各式練習(青銅Captivate1) – 可示範操作過程 – 可錄製講解作品畫面
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
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
– 設計例舉:
• 賞析活動
※線上討論
•線上測驗/練習
‧議題討論 •互動遊戲
A
7
課程設計理念
• 關連性:與其他藝術網站連結
– 設計例舉:
• 數位化的藝術廊道 • 國科會數位典藏藝文網站
(融入學習活動) • 藝術相關網站
A
8
A
9
A
10
課程設計理念
• 情境性:學習情境引發藝術的親近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