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琪论伤寒与温病123精品PPT课件
伤寒论绪论-26页PPT资料
![伤寒论绪论-26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afc1104b73f242326c5f0e.png)
(14)祛湿剂如茵陈蒿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15)润燥剂如麦门冬汤; (16)祛痰剂如皂荚丸、苓甘五味姜辛汤; (17)驱虫剂如乌梅丸; (18)疮痈剂如大黄牡丹汤。
2019/12/5
18
2.组方严谨精练,化裁灵活: 在组方用药时,原著既重视发挥单味药的功能,更
论》十六卷。
2019/12/5
3
2019/12/5
医圣祠
4
2019/12/5
5
(后因战乱
而散失。(竹简书写易损毁,门户之见传
播不广,不“留神医药”,不重视医药文
献整理)
2.散失期。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经过广泛搜 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十卷
以问答的形式,论述了疾病的病因、脉象、症状 及其治疗。
2019/12/5
12
三《金匮要略》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 诊疗体系
原著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学说为 理论依据,运用四诊八纲,建立了以病为纲,病 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1.重视整体,脏腑经络为辨证的核心:
(一)学习目的 1.掌握杂病诊治规律,拓宽临床思路。 2.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证的能力。 3.提高把握治疗疾病全过程能力以及阅读古医籍的
能力。 (二)学习方法 1.打好古文基本功,注意文法特点。 2.方证互测,前后联系。 3.联系《伤寒论》,结合临床实际。 4.对照“金匮要略教学大纲”,熟记重要条文。
2.据脉论理:
3.辨证论治:
4.治未病:
2019/152/.5 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伤寒论绪论》课件
![《伤寒论绪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67b363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1.png)
伤寒论的六经
02
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是《伤寒论》中用来描述外感热病病情深 浅的重要概念。
六经病证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 。
六经病证是伤寒病变过程中六种不同的病理阶段,是外感风寒之邪,邪正交争于人体六经所表现的证候 。
饮食劳倦
内伤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变 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劳累等。
02
疫疠之气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03 04
01
病机
正气不足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 下降,易受外邪侵袭。
邪气入侵
外邪通过口鼻、皮毛等 途径侵入人体,影响脏 腑功能。
脏腑功能失调
邪气入侵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03
扶正与祛邪相结合
根据病情需要,合理运用扶正与祛邪的方法,以达到最 佳治疗效果。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环境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调理肺腑
针对肺腑功能失调,采用调理肺腑的方法,改善 呼吸系统症状。
药物的使用方法
煎煮方法
煎煮中药时,应先将药物用清水 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煎煮两次 ,每次煮沸后煎煮20分钟左右,
最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
服药时间
中药的服药时间一般为饭后30分钟 左右,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药物剂量
中药的剂量应根据病情和医生指导 来确定,一般以克为单位计算。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93fca08a1284ac8504359.png)
医学课件
6
孙思邈是唐代太医,被后世尊为药王,他 研究《伤寒论》是方与法并重,以法定方,以 方分证,对《伤寒学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宋代名医韩祗和,师法仲景心法,而不拘 泥于《伤寒论》中条文和方药。他治疗疾病, 多为自拟之方,并分时候辰而用药。著有《伤 寒微旨论》。 宋代名医朱肱强调“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 识经络,不知邪气之所在。”著有《南阳活人 书》。
医学课件
45
四、误汗的救治 误汗或损伤阳气,或耗损津液,或者阴阳两伤, 故误汗救治也以回阳,救阴或阴阳两补为主。
若阴阳损伤不甚,通过机体的自稳调节,可以恢复
平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 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医学课件
46
若汗后荣虚,筋脉失养而致身疼痛, 治当补气滋阴活血通经,用桂枝加芍药生姜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62)。
医学课件 8
成无己,宋末名医,活动于金代, 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他根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说“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 为线索,以《内经》、《难经》作为依 据注释解析《伤寒论》诸证,开启了 《伤寒论》研究的新途径。
医学课件 9
明代以后伤寒学形成了三大流派: 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诸医家为重订错简一 派。他们认为仲景《伤寒论》年代久远,历代 多有讹传谬改,他们对于王叔和编集的《伤寒 论》认为颠倒错乱严重,大倡重整考订之风, 希望能恢复仲景所著的本来面目,虽然这一派 的重新考订的结束未必被后世医家所接受,但 他们对于风寒中伤,营卫虚实诸种病变,以及 仲景的立法定方思想,各有新的阐发和相应的 成就。
以柯琴、钱潢、包兴言为代表的诸 医家是辨证论治一派。这一派主张,仲 景《伤寒论》,即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 体系完整的经典著作,后世学者就不必 陷入孰为仲景原论,孰为王叔和所增的 争论中,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 便值得加以研究和发扬。这一派又有以 方类证学派、以法类证学派和分经审证 三个派别。辨证论治一派是伤寒学派的 主流。
伤寒与温病
![伤寒与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04263fbaf78a6529657d538b.png)
伤寒与温病伤寒学派以《内经》、《难经》为源头,《伤寒论》、《金匮要略》为根本经典,医圣张仲景为创始人诞生于东汉,在温病学派没有形成之前,至少在金元四大家以前,是没有伤寒学派这个名称的,因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医家都是以《伤寒论》为根本经典,这一时期的中医学体系可称为古典中医学,所以彭子益著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后世医家所称的经方派。
温病学派形成后,产生了寒温之争,所以才产生了伤寒学派这一名词。
伤寒是阳被寒伤,阴不能化阳,阳郁不升而生湿,土湿则百病丛生,故有百病皆因土湿之说。
以土湿不能制水,则肾水必寒,寒水泛滥则必侮土而克火,火被水灭,土为水侮,且土湿水寒,则木气不能生发,不能生火而燥土,则火土俱败,火不能生土,则先天肾阳不能温后天脾胃,百病由是而作。
水寒土湿,木气必郁,则土为木贼,于是肝脾不升,而肺胃必不降矣,升降失常,百病于是而作也。
古人说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无他,以木克土耳,而木之所以克土者,以土湿木郁也。
故《伤寒论》必重中土之扶持,甘草之用比比皆是。
足太阴脾以湿土而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而化气,湿为本气,燥为化气,化气不敌本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且人之生理,阴邪易滋而阳气易衰,除阳明病外,一切内外杂病莫非土湿故也。
故伤寒之大略,以扶阳培土为要,扶持先天之火(火神派即以此立足),培育后天脾胃之土也。
前贤医家陈修园总结《伤寒论》的主要精要是“保胃气,存津液”,这一论点可以说只能概括阳明病的主要特点,不能代表整个《伤寒论》。
伤寒之阳明病,纯是土燥,病位则在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为主,此以肺胃不降,肺金不敛,心火不潜,热燥伤津,故有白虎承气麻仁蜜煎导诸证,清金润燥、攻下导通之法也。
所涉及脏腑经络少,病情也少,方剂也不多。
温病学派以《叶香岩外感温热病》为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辩》为标志,由叶香岩、薛立白、吴鞠通等多位医家共同努力而形成于清代,所以温病学是个很年轻的学派。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6c8793dd3383c4bb4cd249.png)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
《论伤寒与温病》课件
![《论伤寒与温病》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01ad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b.png)
分子病理学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疾病发病机制,证明中医 治病理论的科学性。
伤寒与温病的预防与控制
1
少
注意饮食搭配
饮食中各种食物的搭配及分量,对人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定期锻炼
适量锻炼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对预防疾病大有裨益。
伤寒与温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传统中医疗法的应用
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医疗法 得以应用于临床治疗。
伤寒与温病的病因与病机
气候
环境温度较高或较低,露天活动时间较长等, 都会影响人体的身体状况。
情志
情绪波动导致身体失调,例如伤心、愁闷等。
饮食
过度饮酒、厌食、摄食不当等都会对身体健康 产生不良影响。
过度劳累
长期工作紧张、身体过度疲劳等,都会削弱身 体免疫力。
伤寒与温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特点 伤寒 温病
《论伤寒与温病》PPT课 件
本次课件介绍了伤寒与温病的背景、分类、病因、治疗原则,以及预防与控 制等内容。通过本课件,您将进一步了解中医知识,帮助您更好地预防和治 疗疾病。
伤寒与温病的分类与特征
温病
属于伤寒杂病范畴,以热为主要表现,常见病症包 括热病、中暑等。
伤寒
疾病初期表现出不同程度发热、头痛、咳嗽、鼻塞 等症状。
表现 恶心、呕吐、咳嗽、喉咙疼痛、鼻塞、体重下降 寒战、发热、头痛、面部潮红、口渴、口干
伤寒与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药内服
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内部环境、 出汗解毒等,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
针刺可促进人体自我调节功能、 调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作 用,有效治疗疾病。
推拿
通过推拿按摩和推松,可以促 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 调节神经系统等。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77c966af1ffc4ffe47ac58.png)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读伤寒想温病之小得 PPT课件
![读伤寒想温病之小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f58a8e84254b35effd345e.png)
2019/9/23
1
1、什么是温病?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 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警。 时痫时契从。若火熏之。一逆尚引 日,再逆促命期。
《伤寒论》第六条原文
2
个人思考
1、医圣即已温病,那么一定治过温病,东汉 末年也一定有温病,那医圣又是如何治疗 温病的呢?
2、为什么医圣写了伤寒没有写温病呢?莫非 读好伤寒温病就会治了?治温病用伤寒就 能治了?如果是这样还学温病学干嘛?
3、为什么东汉末年医圣就有过这样的论述直 到明清温病学才诞生呢?
以寒加阳,阳气被郁,故发热而恶寒;发
于阴者,病在阴之经也,以阴加阴,无阳
可郁,故无热而但恶寒耳。夫阳受邪者,
必阳气充耳邪乃解;阴受邪者,必阴气盛
而病乃退。七日为阳气来复之日,六日为
阴气盛满之候,故其病当愈耳。然六日七
日,亦是概言阴阳病愈之法大都如此,学
者勿泥可也。
(清)尤在泾
5
个人思考
1、受邪之处分阴阳,来袭之邪亦分阴阳,则 寒为阴邪温为阳邪
2019/9/23Fra bibliotek7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 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170)
(四)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2019/9/23
15
伤寒论ppt课件共49页文档
![伤寒论ppt课件共4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62eecff4a7302768f9939ce.png)
▪ 鼻鸣干呕:鼻塞,正气抵抗于表,而不能 固护胃里。
桂枝汤服用方法
▪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 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 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 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 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 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 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 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 恶等物。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桂枝汤证
▪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 汤方证对应)
▪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表证有里 虚者.凡浮弱脉都可用)
▪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表证兼有里证,先解表后攻里)
▪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 (表实证和里实证,均可有头痛发热,其别在小便清,先攻里,不在 里,在表宜用桂枝汤)
▪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5)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cbdfa4daef5ef7ba0d3c6a.png)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中医课件】 论伤寒与温病的可通性
![【中医课件】 论伤寒与温病的可通性](https://img.taocdn.com/s3/m/38bc65d2de80d4d8d05a4fb8.png)
四 太阴病、中焦脾、气分证
因太阴寒湿,舌苔必白腻自滑,故仍在气分。中焦病包括 温邪传人阳明燥化和从太阴湿化的表现。
叶香岩: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脏腑定位上,中焦脾、气分、太阴为同一病理层次。
五 少阴病、下焦肾、气分营血证
伤寒:少阴病有肾阳不足寒湿内盛及肾阴亏损内热亢盛两 类证候
《伤寒论》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5条: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谷者……宜大承气汤 下之。”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 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 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 浮洪躁甚者,白虎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 者,大承气汤主之。”
肺部感染
中医诊断:风温病 始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始创麻杏石甘汤 温病辨证为风温病的上焦气分症,治宜清热宣肺, 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殊途同归!
伤寒中的白虎汤、承气汤、麻杏石甘汤、黄连 阿胶汤、竹叶石膏汤、泻心汤等,一直是治疗温 病的重要方剂
伤寒:以三承气汤为主,尚有桃核承气汤、抵 当汤、大陷胸汤等;温病:新加黄龙汤、宣白承 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
养阴生津、芳香开窍的创制和运用方面,温病学 补充了伤寒学之未备。
临床举例
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的理论基础都源于《内经》
《难经·五十八难》载:“伤寒有五,有中风,有 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伤寒为 广义伤寒、湿温、热病、温病都属其中。
《伤寒论》很明确地提出是撰用《素问》、《八 十一难》,可见仲景所论伤寒也是广义伤寒。
辨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伤寒少阴病从热化之黄连阿胶汤证与 温病传入下焦灼伤阴液相类似,伤寒少 阴阳虚用真武汤、四逆汤等,温病下焦 阳虚、舌白身痛、足跗浮肿,用鹿附汤、 安肾汤等,病位相同,方义亦无异。
《伤寒论》厥阴病中乌梅丸、白头翁汤 等皆为温病下焦所采用,又《温病条辨》 “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 饥不欲食,干呕腹痛,乌梅丸主之”。 “噤口痢,热气上冲,肠中逆阻似闭, 腹痛在下尤甚者,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六经、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 证并不矛盾,而是一脉相承。而温病 学又在许多方面补充了伤寒之不足, 伤寒详于寒略于温,温病详于温略于 寒,六经与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各有 所长,有一致性也各有不足之处,两 者不可偏废。
三、对寒温统一的看法
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后者 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可以 统一的。伤寒与温病既然同是外感病,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二者是 可以统一的。但是温病本身也存在各种 流派,内容非常丰富。
如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 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薛 生白《温热论》,余师愚《疫疹一得》, 雷丰《时病论》。
吴又可《温疫论》,阐发外感戾气而致 病、邪伏膜原证有九传之论。
戴麟郊著《广温热论》,倡五兼十夹学 说。
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更明于辨疫, 力倡杂气为病,列以升降散为主的十五 方,以苦寒泻热解毒为法。
温病的辨证、方剂治疗大大地丰富 了外感热病的内容,较《伤寒论》有了 大的发展。
如热病出现神昏谵语,《伤寒论》有经 证、府证,分别用白虎汤、承气汤治疗; 温病增补了热闭心包、神昏谵语,舌红 绛,脉细数,用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 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类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交热中……”, “气大凉交至,寒气行,因而民病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 温病乃作……”,“……寒乃去,候乃 太温……温病乃起……”。
——此外邪性质为温,因而民病温厉, 为热性传染病最早记载。
《伤寒论》有不少条文,系温病用 辛温解表而致误。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反映了 外感病证治规律,有些是相同的,有些 则是相互补充的。
伤寒太阳表证与温病卫分证,虽有表寒、 表热的不同,但皆属表证,在病位上并 无差异。
伤寒阳明病为里热实证,与温病中焦气 分实热证又是一致的。
伤寒少阳半表半里与温病邪入膜原气分 证又相同。 温病中焦寒证与伤寒太阴病亦相符。 温病传入下焦与伤寒少阴厥阴二经证多 有近似。
柳宝诒《温热逢源》,突出了邪伏少阴, 伏气为病,论多精湛。
张风逵《伤暑全书》、王孟英《霍乱论》 等各家学说林立,反映了各自的特点, 形成了温病学说,存在着各种流派绝非 一家所能替代。
如果能撰写一部外感病专著,能熔 各家学派之特长于一炉,将是对中医治 疗急性热病一大贡献。不然只将《温病 条辨》或《外感温热论》与《伤寒论》 某些内容合二而一,称之为寒温统一, 势必挂一漏万,因叶、吴只能是代表一 家之言,上述温病学家见仁见智,各有 千秋,对其不同的学术观点,应兼容并 蓄,使之共存并发扬光大,不能强求统 一而遗弃精华。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 温……”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 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 膏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晋王叔和《脉经》论述了伤寒与温病 的不同脉象。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伤寒、时 气、温病,斑毒症病诸候,从证候学 进行了系统阐发。
二、六经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伤寒六经辨证是以经络脏腑定位和 八纲定性为基础,外邪由表入里,由经 络入脏腑,由三阳入三阴,反映了外邪 传变层次与治疗规律。温病的卫、气、 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同样是阐发外 感病邪由表及里,由上焦、中焦至下焦 的浅深层次和治疗规律。伏气温病则由 里达外,由血→营→气→卫,与外感温 病正好相反。
四、寒温纵横与展望
外感六淫性质不同,在表或侵犯上焦 应针对其外邪性质不同论治,如伤寒温 病在表,有辛温、辛凉解表之不同,辛 温解表宜桂枝汤、麻黄汤,辛凉解表宜 桑菊饮、银翘散。
外邪性质不同,发病初期治疗有别, 及其传变以后随证候施治,则无甚差别。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 其中囊括温病在内。
杨栗山认为属于杂气为害,戾气、杂气 非六淫之气,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
吴氏、杨氏突出的贡献是对疫毒致病的 认识,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法方 药的治疗规律。
明清时期可谓温病学鼎盛时期。
以叶桂、薛生白、吴瑭、王孟英等为 代表的温病学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 证和三焦辨证等,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方药,大大丰富了外感温热病的 辨证论治内容,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 与《伤寒论》学派相媲美,构成了祖 国医学外感热病的诊疗体系。
刘河间创立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 明确主张“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 医”创立了双解散、凉膈散等表里双解 法。
成无己对《伤寒论》详加注解,著有 《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明清时期,温病有了飞跃的发展。
吴又可创立了戾气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学 说,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温,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千金方》,《外台秘要》二书中载 有较多防治温病的方剂。
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起源于《内 经》,而后汉、唐、晋历代医家在 《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 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其中张 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 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 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
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新局面,促进了伤寒、温病学突飞猛 进的发展。
论伤寒与温病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张琪
伤寒与温病为祖国医学论治 外感病两大流派,二者的关系是 中医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之一。一则认为伤寒与温病有别, 不能强求统一;一则认为温病是 伤寒的延续,寒温应该统一。
一、伤寒与温病的形成和发展
伤寒与温病均溯源于《内经》、 《难经》,当时的温病概括在伤寒之 内。张仲景《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 而在太阳篇中分别列举了伤寒、中风、 温病的证候可见该书中所称之伤寒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两者之分在于外 邪性质的不同,即寒与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