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 (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七 桃花源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十七 桃花源记

陶渊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线索思路。

2.整体把握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⒊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2.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当我们来到一个风光明媚、氛围宁静的去处时,往往会听到人们发出这样和赞叹:“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世外桃源“是个成语,它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出自《桃花源记》这篇课文里,这篇课文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写的,他描绘了一幅环境优美、与世隔绝,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理想社会。

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

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的呢?让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吧。

2.质疑自探(1)了解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七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七课《桃花源记》(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写X子骥是否多余?
(像X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不足为外人道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理清问题的性质 记忆重要内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找问题的能力
与中考对接,熟悉相关题型,打好应试硬仗
授后小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说一说: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如何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进入桃花源
所 见
所 闻 所 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 (环境良好)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避秦时乱, 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陶渊明,名潜,字元 亮。世号靖节先生,别 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 的诗人,文学家。 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少 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 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 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 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 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 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 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 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 经五十七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 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此文。


1.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 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 的美好地方。 2. 落英缤纷 :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3. 鸡犬相闻: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 指人烟稠密。也指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4. 怡然自乐: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 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 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 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 6.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今指一下子 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 道理。 7.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

•掌握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和详略安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法,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文言文理解能力。

•运用品读法和复述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题。

•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采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以及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2.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以及文中反映的社会理想。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提问:“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谁能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来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或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年轻时曾胸怀大志,但因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活。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介绍写作背景:《桃花源记》写于陶渊明晚年,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初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如“缤纷”“豁然开朗”“平旷”“俨然”等。

•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

17 桃花源记(电子课文).doc

17 桃花源记(电子课文).doc

17 桃花源记(电子课文)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课件
“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 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
成为传世名篇。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 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例如《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字词积累 huò
豁然开朗
黄发垂ti髫ǎo
诣yì 太守
yǎn
屋舍俨然
便y要āo还家
刘子骥jì
qiān
阡陌交通
j间ià隔n
无人问j津īn
正其 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
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走近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 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自然、质朴、情景交融
作品介绍
文体介绍
本文选自《陶渊明 “记”,是古代的一种 集》,原是《桃花源 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诗并序》前面的小序, 物,并通过记事、记 因为语言清新自然, 物,写景、记人来抒 想像新颖独特,后来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独立成篇,以“记”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露暗烟浓草色新, 一翻流水满溪春。 可怜渔父重来访, 只见桃花不见人。
--李白桃花源记来自陶渊明中文名 名 字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职业 流派 私谥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作品风格
个人档案
陶渊明
相片

元亮
五柳先生
汉族
浔阳柴桑
文学家,诗人,辞赋家
田园诗派
靖节
田园诗派创始人
《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 兮辞》《桃花源记》
请同学们结合文意, 任选角度,或渔人, 或桃源人,或刘子 骥,或……合理的 复述课文。
说一说
渔人的结局……
请拿起你的笔,运用合理的想象, 生动、流畅的语言,续写渔人的结 局。
写一写
小结:
这节课伴随着墨香,我们仿佛走 进了蝶飞蜂舞、宁静祥和、神奇 迷离的桃花源,我们仿佛看到了 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心灵 家园的陶渊明。我们心醉于桃源 的美景,我们折服于陶公的高洁。 朝气蓬勃的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 远方,那便快马扬鞭,朝着我们 的理想桃源进发吧!
作业: 1、背诵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小练笔:用生动的语言, 合理的想象,完成《桃花源 新篇》的创作。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 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 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 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 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 削和压榨。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说课稿

桃花源记.说课稿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说课稿市一中张宝红开头语:蒹葭苍苍,随风摇曳,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撑一支长篙溯游而上。

忽然一片红霞扑入视野,极目远眺桃花林,几百步以内没有别的树。

树上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清风拂来,落英缤纷。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中,像眼睛,像星星。

如此美景何处寻?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桃花源记》。

说课流程: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定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一、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这样的要求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背诵优秀诗文。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各单元课文前都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

两册书九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每篇课文后“探究.练习”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提高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

这种设计既扩大了学习的容量,又增强了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有利于全面而扎实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这样编排就启示我们要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让各种读书方法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

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

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

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招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阅读理解复习专题(含答案解析)一、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7.下列各项中加粗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_绝对完整_精心编辑)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_绝对完整_精心编辑)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5《以虫治虫》6《梵天寺木塔》7《论语八则》8《狼》七年级下册69《赵普》10《黄鹤楼》11《于园》12《黔之驴》13《爱莲说》14《两小儿辩日》八年级上册5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18《记承天寺夜游》19《治水必躬亲》八年级下册7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九年级上册7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册8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1《田忌赛马》七年级上册课文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去拿尺码。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幼时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及课文解析(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及课文解析(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文翻译及课文解析(苏教版)Section targeting 初三上学期文言文译文一、《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第一部分(1-----1)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道被人家雇佣耕地。

(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在田埂上心中愤愤不平了好久,说:“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

”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是给人家当雇工的,哪能富贵呢?”陈胜长叹了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第二部分(2--2)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秦始皇二帝元年七月,朝廷派遣九百名贫苦百姓去驻守渔阳,临时停驻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戍边的队伍里,并担任领队。

正巧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都要被砍头。

(第一层:写起义的原因)陈胜、吴广就商量说:“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好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好久了。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继位做皇帝,应当继位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把他杀死了。

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但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有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已经逃走了。

现在果真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倡导天下人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吴广认为他讲得很对。

(以上是第二层:突出一个“谋”字,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

)于是就去占卜。

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

然而你们还是把事情向鬼神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听了很高兴,考虑(占卜人所说的)卜鬼(这件事的用意)”,说:“这是叫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

”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网的鱼的肚子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十七 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十七 桃花源记课件 苏教版
十七 桃花源记
一二三
一、字音字形
1.识记生难字
俨.然( yǎn ) qiān mò( 阡陌 ) 垂髫.( tiáo )
怡.然( yí ) 邑.人( yì )
诣.太守( yì )
骥.( jì ) 2.找出通假字
间.隔( jiàn )
便要.还家( yāo )
便要还家要ຫໍສະໝຸດ 邀意思:_邀_请__ _
一二三
食物味道好、浓
一二三
三、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 风光和他热爱田园生活、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作品构思奇 特,语言清新,质朴自然,个性鲜明,具有独特风格。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 的“记”。“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 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 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古今异义区分
(1)阡陌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运输事业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3)来此绝.境. 古义: 与外界隔绝的地今方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义: 更不必说
今义: 不管,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芳草鲜.美. 古义:(指色彩)鲜艳美丽今义:
二、重要词语
1.一词多义辨析
(1)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 不久
)
(2)舍 便舍船( 舍弃
)
屋舍俨然( 房舍

【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

【关键字】教案桃花源记教案(精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资料。

5.学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熟知课文资料。

2.透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完美的地方。

此刻我们一齐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

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完美的世界。

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

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此刻我们一齐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桃花源记》导学案清潭中学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透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完美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完美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提纲(10分钟左右)
1、划出描写桃花林的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些 方面描写?有何作用?
2、找出文中描写桃花源中环境和村民精神、 生活状态及民风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3、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4、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说说你的理由。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
循,沿着 从前的,旧的 动词,做标志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 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到 晋谒,拜见 像这样 名词,标志
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 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 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
《桃花源诗》
•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 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 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 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 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 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 议论。
二、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章 内容(注意红色字的用法和意思)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 牵强暗记。”
——朱熹 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曾 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 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 园式的隐居生活。是我国文学 史上第一位____ 田诗园人。后人 称其为“靖节先生”。别号 “五柳先生”。
背景:东晋末年,封建国 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赋税徭役繁重,老百姓生活在 水深火热之中。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 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5)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 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课堂练习:字词注音
给下列蓝题字注音:
1、此中人语云( yù )
2、缘溪行( yuán xī )
3、便舍船( Shě )
4、豁然开朗( huò )
5、屋舍俨然( shè yǎn ) 6、阡陌( qiān mò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
妻子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 也没有出去,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 朝和晋朝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消失
发现
离开
刚刚,仅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看 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 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 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敞亮的样子
全,都
指老人小孩
快乐的样子
借代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 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 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竟然
完全,详细地 通“邀”邀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 来的。(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子里的人听说有 这样一个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1、划出描写桃花林的语句,说说作 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计划前往
不久
问路、寻访。津:渡口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 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 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三、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 林的经过。
桃花源记
( 东 晋 )
陶 渊 明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 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自学提纲: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 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结合注释,试译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之 远近。
作为 沿着
的 偏义复词,仅指远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繁多的样子 对……感到诧异
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 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 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再往 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 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
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离开
yÙ 语:告诉
值得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 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 源以外的人说。”

交错相通
整齐的样子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 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 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 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7、黄发垂髫( tiáo )
8、便要还家(yāo huán )
9、遂与外人间隔( suìjiàn )10不足为外人道( wèi)
11、及郡下( jùn )
12、诣太守( yì)
大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课外作业: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主题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辨析词语古今义,掌握一词多义现象。 2、学习巩固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等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 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