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

初中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2.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3.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谈论对古诗词的感悟。

在此基础上,引入本课《天净沙·秋思》,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作者介绍介绍马致远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诗歌解析(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枯藤、老树、乌鸦等,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探讨诗歌中的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如乌鸦归巢与游子漂泊的对比,以及对景物简洁生动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思乡之情的感悟。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 、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 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人,通过朗 诵和表演,深入体验诗歌 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天净沙秋 思》的风格和技巧,创作 一首小诗,培养他们的创 造力和表达能力。
04 教学重点与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秋天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感觉,并提问学生 关于秋天的思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总结词
讲解知识点、引导理解
详细描述
教师逐句讲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结合背景介绍和词语解释,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诗歌。
《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过程
创作灵感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创作灵感来源 ,探讨马致远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人 生,提炼出这首曲子的主题。
艺术手法
阐述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 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白描等 ,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特点,如平实自然、意境深远等,以及这些特点对 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VS
改进措施
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和帮助。
谢谢聆听
03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
教学手段
01
02

《秋思》的优秀教案

《秋思》的优秀教案

《秋思》的优秀教案《秋思》的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比较理解: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

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

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

此刻。

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

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

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

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自己却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课程背景“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常表达对故国的思乡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节课将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1.理解“天净沙·秋思”中的意境和寓意;2.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简单鉴赏与评价古典诗歌的能力;3.能够在古诗中体验思乡之情;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教学内容文本分析本文主要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首句表明秋天来临,草木凋零,干涸的河流和满地落叶形成了深深的孤独感;次句从时间上回到春天到来的时候,再到现在的秋天形成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强烈的思念家乡。

第三句,诗人唤起了对自己儿时生活的回忆,同样强调了思乡的情感;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对远离故土的无可奈何之感。

整个诗篇在凄凉的音乐与苍凉的诗意交织中,表达出了对故乡深深的念想和怀想。

学生体验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们能够深入体验思乡之情,了解古人怀念故乡的感情,从而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热爱家乡,并学会感恩。

学生活动通过文本讲解,学生会听取老师的普及和分析,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思乡之情。

师生可以通过短暂的阅读、了解并尝试理解、传达、分享对此的感受,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诗歌赏析学生可以进行诗歌赏析,了解本诗中的寓意,并对诗句进行理解和阐释。

老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述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天净沙·秋思”所传达的思乡之情。

语言表达学生通过分析这首诗歌,能够对诗歌的词、句、语言,以及诗歌的音乐表达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学生可以为这首诗歌进行口头表达、书写、课堂展示、校园演出等相关活动,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古代诗歌的优美音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古诗的认识和体验。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复置,连结起来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不舍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楚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天净沙·秋思》教案4 [越调]天净沙秋思(1课时)预习积累:1.查找元散曲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相关课程标准:1.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亚洲。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包括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令人难忘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所口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朗诵、默写《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隐喻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1.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经典画面,生发凄凉与思念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元曲中的旅思名作[越调]《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师生共同书写题目、作者名字)师配乐范读1遍,生齐读2遍。

解题: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秋思sì,题目,即秋天的思绪。

学积累元曲文体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第2(1)题;“语言运用”(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

了解作者: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施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基本上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生读1遍,抄写1遍,再读抄写的1遍。

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3遍:[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2021年《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①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②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这也是教学难点③背诵诗歌.2. 过程与方法:①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本节课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寓其中的情。

②启发式、合作探究式、联想法.这两首作品,语言清淡而意境悠远深邃,因此理解内容及欣赏意境上,都在教学设计上重视设置情景、抛出问题,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开联想,老师只做一点启发和点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诗这颗璀璨明珠的热爱,自觉走进诗歌的殿堂,进而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①课前预习指导: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上收集关于白居易和马致远的生平的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搜集。

(学生自己收集,能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够缩减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展开联想的翅膀)②老师收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图片、背景音乐等,并制成.课件【教学过程】①:导入新课:前几天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赏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一同去感受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去1180年前的西子湖畔看看,和唐朝诗人白居易一起去领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去找寻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原因,来感受一下这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课件:配乐欣赏西湖富有早春特佂的美景)②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1)自由朗读.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福。

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

(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马蹄 mò白沙堤dī)(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秋思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课堂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总结提升。

5.欣赏拓展教师选取类似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作业布置让学生仿写一首秋思为主题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辅导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辅导和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八、教学时间本节课为1课时。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_秋思》教案1 (1)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天净沙_秋思》教案1 (1)

?[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的根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3.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元曲的根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品味本曲遣词造句的妙处,品味本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3.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气氛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整个感知简介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现知有15种,流传至今的有?青衫泪??汉宫秋?等7种,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的优秀作品之一。

字词枯藤:枯干的藤条。

昏鸦:黄昏时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驿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知识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局部。

杂剧就是戏剧。

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

角色有旦、末、丑、净等。

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

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局部。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一样,常用于写景、抒情。

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管,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表达比拟复杂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要点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一、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①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4.小结: 5 .背诵全文三、指导学习《西江月》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学生跟读。

3. 细读: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之吼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四、学生自学《天净沙秋思》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天净沙 秋思》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天净沙 秋思》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天净沙秋思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2. 了解“曲”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2)“诵读古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能在诵读中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曲中的意象,体会蕴藏的作者的情感。

(3) 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评价任务:(1)有感情的诵读,尽快实现“披文入情”。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层层深入探究文本。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经典画面,看看能否写出作者那样的凄凉与思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语道出了诗人杜牧豪爽向上的心境。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短短28字,又会道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中去感受。

二、预习检测:完成助学P29文学常识积累。

(1)元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散曲的主要形式有套数和小令两种。

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2)马致远是元代人,他与关汉卿、白朴、X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三、诵读诗歌,意会诗意:1、诵读:(1)学生带着预习时体会到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2)师生互评,提示节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小令,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这首小令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两首歌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天净沙秋思北师大版七年级数理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成功学习(一)成功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唐诗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叙述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成功自学1、宝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内部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孩子们,下面快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学术著作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无茎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方法论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口语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3、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说说画作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的关系。

宝贝们,再想想小令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核心理念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3吧!4、孩子们,相信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已经会背诵这首文言吧?快把它默写下来吧!同桌互评,解决目标《天净沙·秋思》赏析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

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西风塞上胡笳。

月明马上琵琶。

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

李陵台下。

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注释,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里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天净沙·秋思》的历史、社会背景及文学价值。

2、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的音韵、意境、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3、通过诵读、模仿等方式,学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作品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共七十二句,是唐代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乐府之一。

这首诗在诗意、语言、韵律等方面均十分出色,是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作。

2、作品分析1)文学价值《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诗人用丰富的意象、精细的语言、优美的音韵描写秋天的思绪和景象的优秀的作品。

在表达情感方面又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2)诗歌技巧全诗采用七绝的韵脚,一、二、四、五、七句平韵,三、六句仄韵。

每二句为一组,除了第一组与第七组外,其余各组之间还采取了换韵的方式。

3)诗歌内容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秋天的神韵,从而引发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离愁、乡思等情感的表达,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篇。

3、学习方式1)教师朗读《天净沙·秋思》全诗。

2)学生跟读《天净沙·秋思》全诗,体验其中音韵、诗境和情感。

3)学生小组分数朗读出整首《天净沙·秋思》。

4)学生自然地分别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并介绍该小组分数朗读中的得失。

5)设计小组合作,同步较量《天净沙·秋思》情感描写中各小组的差异。

6)学生自行编写一首乐府诗歌,学生可以参考古代乐府的体裁和风格,也可以结合当代语言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4、教学重点1)掌握《天净沙·秋思》的音韵、意境及诗意。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学习掌握乐府诗歌的体裁和技巧,学会创作自己的诗歌。

5、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和意境。

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韵律等技巧进行创作。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1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

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3篇)北师大版初中初一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

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

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

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完成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天净沙·秋思》(2课时)课前预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作者的信息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散曲。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掌握本小令中烘托、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评价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三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检测目标四的达成度4、通过与《天净沙》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思念,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亲人、家长等长久不见面而产生的渴望再见到的感情。

思乡,是与思念亲人、故居,对童年、青少年生活及那时朋友的追忆的结合。

如果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为世界人民所共有,那么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恐怕最浓。

让我们来共同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感受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浓浓乡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简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常识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2、学生简介“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三、交流研讨。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感受意境美1、一首好的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完课文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将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表现出来?“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朗读)教师小结:这篇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请用“我最喜欢(词或句),因为它”的句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最喜欢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它在色调上与前句有明暗的差别,带给人温馨之感,想必此时此刻,屋中人正围着圆桌吃着晚饭,享受天伦之乐,这更衬托了游子的清冷氛围。

我喜欢“天涯”一词,因为它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成语“日暮途穷”,加重了悲戚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四、课堂总结:本首小令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本小令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五、检测点拨:(一)基础题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二)综合题1、从前三句中挑选一句,描述一下画面,说出景物特点。

2.此曲哪一句点明了主旨?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六、反馈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七、作业设计:1、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2、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第二课时一、导入展示:这首经典之作,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自主学习: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5句28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2、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有没有困难?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要好?请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明确:“意向并列”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1、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的自由;2、独立的景象(意象)之间存在构成某种同一情景的内在联系;3、在有限的字数中增加了意象数,增加了信息量。

三、交流研讨:1、《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作品中的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2、阅读下面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越调]天净沙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越调]天净沙无名氏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教师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另外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

马致远的《秋思》的情绪、情感特征(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适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

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

“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

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

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情愁往往更能打动人。

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四、检测点拨:1、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点拨:不一致。

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2、在[越调]天净沙中,无名氏写“新雁”,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点拨:以动衬静。

3、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天净沙·秋》白朴《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者描写的景物画面呈现的色彩给画面配一名称作者表达的情感两首曲的相同点五、教师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六、作业设计: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白朴《天净沙•秋》,完成50字赏析文章。

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七、教学反思: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在这节课上重视朗读教学。

我首先在设计上摒弃了诗句上的翻译,腾出时间放手让学生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融入本诗所独有的情境中,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那一幅幅悠远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体会到参与创作的乐趣。

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讲的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

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