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表岩移及其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

第一章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

在研究地表移动规律时,首先要确定以下几个特征点: 1.最大下沉点o:下沉值最大。在水平煤层开采时,在采区中央正 上方。 2.盆地边界点A、B:据走向边界角δ0作边界点A、B,此处下沉值 为零。 3.拐点E:拐点是指下沉曲线凹凸的分界点。拐点从理论上讲应位 于工作面开采边界的正上方,但由于工作面边界附近的顶板并不切 煤壁冒落或呈阶状弯曲,存在悬顶距,因此在四周没采情况下,拐 点E不在工作面开采边界的正上方而是略偏向采空区一侧。在地表达 充分采动条件下,拐点处的下沉值约为最大下沉值的一半。
第一章 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地表移动稳定后盆地内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第四节 采动过程中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一般规律 第五节 地表下沉盆地稳定后全面积开采沉陷分布规律 第六节 地质采矿因素对开采沉陷的影响 第七节 复杂地质条件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本章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与要求: 地表沉陷的规律是《开采沉陷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开采条件下、开 采过程中及移动盆地稳定后地表沉陷的一般规律。 课程内容: 1.移动盆地稳定后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2.采动过程中(动态)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3.移动盆地稳定后全面积的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4.地质采矿因素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5.复杂地质条件对地表沉陷的影响。 教学重点: 各种开采条件下不同采动程度的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 布规律;//采动过程中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一般规律;//地 表下沉稳定后全面积开采沉陷分布规律及各等值线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地质采矿因素和复杂地质条件对地表沉陷的影响进行 分析。
第三节
地表移动稳定后盆地内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
下沉曲线分布规律:在地表最大下沉点O处下沉值最大, 自盆地中心至盆地边缘下沉值逐渐减小,在盆地边界点A、 B处下沉值为零。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矿压显现规律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矿压显现规律
缩量采空区处理方法起决定作用。 基本顶对工作面来压影响程度与直接顶的厚度紧密相关。直接顶厚,冒落后能充满采空区,
基本顶破断后形成的结构易于平衡,或呈缓慢下沉,则周期来压较弱。反之则较强。 (二)开采深度
开采速度h→原岩应力σz→支承压力kσ 开采深度对巷道矿压显现影响很明显。深部巷道变形量大,支架损坏严重、支护困难。 对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不明显。工作面的支护强度与深度无直接关系。解释原因:岩
L初 h
2Rt q
• L与岩性、厚度、载荷有关。 统计数字:10~30m 54%
30~55m 37.5%
>55m 8.5% • 2.初次来压的显现
(1)工作面顶板剧烈下沉; (2)支架载荷增加,安全阀开启,活柱下缩; (3)煤壁片帮严重; (4)顶板的断裂声
(三)基本顶的周期来压
• 1.周期来压的形成 基本顶初次断裂后,随工作面推进,工作面上方的基本顶呈悬梁状态,当悬臂长度
以围岩运动和支架受力表现出的现象叫矿山压力显现。 • 显现的形式: • (一)顶底板移近 • (二)支架的变形与损坏 • (三)顶板破碎 • (四)局部冒顶 • (五)煤壁片帮 • (六)台阶下沉 • (七)大面积冒顶和垮落
二、直接顶的运动规律
• (一)直接顶的分类与垮落形式
(二)直接顶的运动形式
(4)与煤层的相对位置 接近采空区,支承压力变小,远离煤层支承压力变小
第三节 影响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 地质因素:顶底板、倾角、开采深度等 技术因素:采高、控顶距、采煤工序、推进速度
• 一、地质因素 (一)顶板岩层的影响 1.直接顶
直接顶的稳定性影响工作面的安全和生产效率,决定支护方式选择。 直接顶稳定性取因素1)岩层力学强度;2)层理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2.基本顶的影响 基本顶的运动是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原因。基本顶的来压强度对工作面的支护强度、支柱可

赵庄井田五盘区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赵庄井田五盘区地表岩移规律研究

2019年08月工作就技术难点进行探讨,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地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安全管理机制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安全管理机制的运行,能够保证各种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更加有序得到开展。

油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安全管理理论学习的力度,及时有效落实各种安全生产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

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应该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还应该做好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监督工作,严抓各种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应该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打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需要企业更进一步做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这时油田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生产和发展要求、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及时对各种安全管理条例进行更新。

此外,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在油田安全管理体系当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各种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就需要保证在安全管理中的投入,提高对安全管理资金的利用率,对安全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在实际油田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到非常多的设备,这些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就有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

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做好对油田生产机械的管理工作,定期对机械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技术排除设备的故障隐患,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

为了降低设备的故障率,还应该做好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仅要做好对设备的定期维护,还应该做好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有效延长设备的无故障使用时间。

为了避免设备出现严重故障从而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可以对设备加装故障诊断设备,通过各种传感器来采集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就能够掌握设备的情况。

阳煤五矿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研究与分析

阳煤五矿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研究与分析

阳煤 集 团五 矿 位 于 阳 泉市 以南 平 定 县境 内 , 矿 井井 田面积 7 9 . 9 4 k m , 现主采 1 5 # 煤 层 。为 了充 分 合理 地开 采 煤 炭 资 源 , 有 效 地 保 护 地 面 受 护 对 象 的 安全, 在 五矿 三采 区 1 5号 煤 8 3 0 3工 作 面 上 方 建 立 了地 表移 动 观 测 站 , 本 观 测 站 观 测 资 料 分 析 的 主 要 任务 是研 究 本 矿 区 厚 煤 层 、 大 工 作 面 综 合 机 械 化 开
开 采 以及 处 理村 庄 、 土地 、 水 源 等 采动 损 害 问题 提 供 技术 依据 。观测 站于 2 0 0 8年 1 2月 1 7 日进 行 了首次 观测 , 至2 0 1 0年 5月 1 0 日最 后一 次 观 测 工作 结 束 ,
m; 煤 层倾 向大 致 向 东 ; 煤层倾角 3 。 一1 7 。 , 平 均 倾 角
均 距离 约 3 5 0 m。太 旧高速 公路 西南 侧 为北川 河 。
1 . 2 煤层赋 存 条件及 覆 岩特 性
8 3 0 3工作 面开采 石炭 系 太原组 1 5号煤 层 , 煤层 厚度为 5 . 7 4~5 . 4 2 m, 平均 5 . 6 m, 夹矸 0 . 1~0 . 3
关键 词 :观 测站 ; 移 动 变形 ;参数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T D 3 2 5 . 3 文献标 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1— 3 5 8 X( 2 0 1 3 ) 0 6— 0 0 4 0— 0 5 庄 —— 红岭 村 。太 旧公 路 在 观 测 站 的西 南 侧 通 过 , 大致 与工作 面 推进 方 向 ( 走 向) 平行 , 距 工 作 面 的平

新义煤矿大采深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新义煤矿大采深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新义煤矿大采深煤层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研究随着煤矿开采强度的增加以及开采水平的延伸,矿井开采日益深部化,伴随着煤矿区“三下”压煤量也日益增加,要实现深部开采的准确预计以及“三下”压煤的安全回采,必须深入研究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

根据新义煤矿11010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进行了现场实测,根据实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到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岩层移动的角量参数,结果表明:深部开采条件下地表沉陷影响范围和沉陷变形只均明显减小,岩
层移动各角量参数大于充分开采条件下的角量参数,地表沉陷变形趋于平缓。

提出了基于Matlab求取地表移动预计参数的方法,用此方法方便、准确地求取了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参数,为新义煤矿确定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且以新义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为原型,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采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分析新义煤矿深部开采条件下岩层破坏及地表移动规律,并且研究了开采深度、开采厚度、开采尺寸对深部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规律。

研究表明:在大采深条件下,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会有所增加,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新义煤矿深部开采及类似矿区的地表沉陷及控制、“三下”采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

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煤矿生产和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煤矿地表移动规律煤矿地表移动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采空引起的地表下沉和变形。

煤矿地表移动的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煤层厚度和倾角:煤层厚度和倾角越大,地表移动越明显。

2. 采煤方法:不同的采煤方法对地表移动的影响也不同。

如采用长壁采煤法,地表移动范围较大;采用短壁采煤法,地表移动范围较小。

3. 采煤深度:采煤深度越深,地表移动越大。

4. 煤层岩性:煤层岩性越硬,地表移动越小。

二、煤矿覆岩破坏规律煤矿覆岩破坏是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采空引起的覆岩破坏。

煤矿覆岩破坏的规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覆岩厚度和倾角:覆岩厚度和倾角越大,覆岩破坏越明显。

2. 采煤方法:不同的采煤方法对覆岩破坏的影响也不同。

如采用长壁采煤法,覆岩破坏范围较大;采用短壁采煤法,覆岩破坏范围较小。

3. 采煤深度:采煤深度越深,覆岩破坏越大。

4. 覆岩岩性:覆岩岩性越软,覆岩破坏越大。

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的应用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还可以为煤矿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应用如下:1. 煤矿规划:在煤矿规划中,需要考虑地表移动和覆岩破坏的影响,以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 煤矿安全:煤矿地表移动和覆岩破坏会对煤矿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 煤矿开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表移动和覆岩破坏的规律,选择合适的采煤方法和采煤深度,以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强研究,以保障煤矿生产和安全。

地表与岩层移动

地表与岩层移动

所谓充分采动是指 地下煤层采出后, 地下煤层采出后 , 地表 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 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 条件下应有的最大值 。 一般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 , 当采空区 的长度和宽度均达到或 超过采深的1 倍时, 超过采深的1.2-1.4倍时, 地表可达到充分采动。 地表可达到充分采动。 凡是采空区的尺寸 没有达到充分采动的临 界值, 地表下沉也未达 界值 , 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 有的最大下沉值时, 有的最大下沉值时 , 这 种采动称为非充分采动 非充分采动。 种采动称为 非充分采动 。
2 断裂带 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 离层和断裂, 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 、 离层和断裂 , 但 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称为断裂带。 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称为断裂带 。 断裂带位 于冒落带和弯曲带之间。 于冒落带和弯曲带之间 。 断裂带内岩层不仅发生垂直 于层理面的裂缝或断裂, 于层理面的裂缝或断裂 , 而且产生顺层理面的离层裂 缝。 3 弯曲带 断裂带之上直至地表都属于弯曲带。在弯曲带内, 断裂带之上直至地表都属于弯曲带 。 在弯曲带内 , 岩层在自重力作用下产生沿层面法线方向的弯曲, 岩层在自重力作用下产生沿层面法线方向的弯曲 , 但 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仍保持其原有的层状结构 ; 岩层的移动是连续而有规 律的。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 律的 。 弯曲带的高度主要受开采深度的影响 , 当采深 很大时,弯曲带的高度将很大, 很大时 , 弯曲带的高度将很大 , 但地表的移动和变形 相对较平缓。 相对较平缓。
水平矿层开采岩层移动形态
倾斜矿层开采岩层移动形态
二、 移动稳定后采动岩层内的三带 煤层采出后, 煤层采出后 , 所产生的地表与岩层移动过程较为 复杂,为了满足采矿工程的需要, 复杂 , 为了满足采矿工程的需要 , 将移动稳定后的采 动岩层按其破坏程度不同, 动岩层按其破坏程度不同 , 分为三个不同的开采影响 即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带,即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1 冒落带 冒落带是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 冒落带是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 , 回采工 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产生破坏的范围。 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产生破坏的范围 。 其特 点是顶板岩石发生破碎, 点是顶板岩石发生破碎 , 而且越是靠近煤层的岩石破 坏愈严重。 坏愈严重 。 冒落带的高度主要取决于采出煤层的厚度 和上覆岩石的碎胀系数,一般为采出煤层厚度的3 和上覆岩石的碎胀系数,一般为采出煤层厚度的3-5倍。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3、显现特点
对采场产生明显的动压冲击,支架阻力不够易产生沿煤 壁切下的重大冒顶事故,即使不垮也会出现台阶下沉。
必须有高初撑力,其阻力能抗衡顶板沿煤壁切下,把 切断线推至控顶距之外。支架缩量按照出现台阶下沉而 不能压死支架考虑。
出现台阶下沉时支架阻力与缩量分别为:
PT A m L k k G
2LK
q
Qx
Mx
综上:老顶岩梁破坏形式有两个受弯矩作用拉断受剪力 作用剪断
二、梁式断裂时的极限跨距:
q
(一)固支情况 1、按弯矩计算:
M
任意点A 处正应力: My
Q
其中断面矩
JZ
Jz
1 h3 12
最大拉应力在梁的端部
max
M
max
h 2
Jz
1 ql 2 h 12 2
1 h3
ql 2 2h 2
12
当 max 时Rt,则岩梁被拉断裂。
说明:
1)先计算第一层载荷 q1 1h1
2)计算第二层对第一层的作用;计算至第三层时第一层载荷…… 3)一直计算到第n+1层时,第一层载荷反而小于第n层时的载荷为止 4)取第n层时的计算载荷为 q ,此值为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最大值。
四、老顶运动规律 1)老顶的初次垮落 由开切眼到老顶初次垮落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老顶的初 次垮落步距。 2) 老顶的周期性垮落 随工作面的推进将周期性地出现,称为老顶的周期性垮落。
ql 2
ql 2 M1 M 2 12
2)任意截面剪力:(D—D’)
Qx
R1
qx
ql 2
qx
ql 1 2
2x l
ql Q |x0 2
Q |xl 0 2
Q

济阳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分析

济阳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分析

结 济 阳煤 矿 初 采 和 复 采 情 况 下 的地 表 移 动 变形 规 律 , 本 井 田 和 相 似条 件 的矿 井开 采 具 有 指 导 和借 鉴 作用 。 对
关 键 词 首 采 区 位 移 反 分 析 地表 移 动参 数 中 图 分 类 号 D 2 . F 35 4 文献标识码 P
由于五层煤与七 层煤 共用 同一观测 站 , 因此 地表 观测工 作是一 直延续 的, 据 20 依 0 8年 1 2月 8日的第 十三期 、 0 2 9年 1月 1 0 5 H的第 十 四期及 20 0 9年 3月 1 3日的第 十五期的观测结果 分析可知 , 五层 煤开采对 地表 的影 响 于 2 0 0 8年 1 2月 初 已结 束 。 由于七 层 煤 10 工作 面开始 回采 , 测站 东 端 的点 位 于 2 0 73 观 0 8年 1 2月初 已经开始下沉 。随着 工作面 的继续 回采 , 表 地 下沉量逐 渐增 大 , 形成下沉盆地 。依据 2 1 0 1年 1 2 月 3
1 2 七 层 煤 采 动 后 地 表 移 动 变Fra bibliotek形 情 况 .
多储量丰 富 , 但可采煤层 以簿煤层为主 , 地表 下巨厚松 散层 达 3 0 以 卜, 0m 采矿 条件较 为特殊 , 区域 内可借 鉴
的岩移 资料缺乏 。该 蚌兀 采 区位于井 田北 部工广 以 东, 为单 翼 采 , 面标 商 +2 地 2~ +2 m, 西 走 向 7 东 10 10 m, 北宽 6 0~70 首采 区 5 7煤 层可 5 0~ 60 南 0 0 m, 、 采储 量 14 6万 t 7. 。地 向有 3个 村序 , 前街 村 80户 0
的五 层 煤 与七 层 煤 采 后 点 位 累 计 最 大 下 沉 值 为

济阳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分析陈英

济阳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分析陈英

济阳煤矿首采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分析陈英,将成(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地质测量处,山东新泰271219)摘要该文通过对济阳煤矿首采区五层煤、七层煤的4个工作面的开采后地表观测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求出地表移动变形参数,认识和总结济阳煤矿初采和复采情况下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对本井田和相似条件的矿井开采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首采区位移反分析地表移动参数中图分类号TD325+.4文献标识码P济阳煤矿位于黄河北煤田靳家井田,可采煤层较多储量丰富,但可采煤层以薄煤层为主,地表下巨厚松散层达300m以上,采矿条件较为特殊,区域内可借鉴的岩移资料缺乏。

该井田首采区位于井田北部工广以东,为单翼采区,地面标高+22 +27m,东西走向1500 1600m,南北宽600 700m,首采区5、7煤层可采储量174.6万t。

地面有3个村庄,前街村800户2900人,解家营村320户1120人,刘岗子村280户1008人,房屋多为砖石结构。

首采区先采5煤层后采7煤层,垮落法管理顶板,5层煤布置1502工作面,走向长为944 1024m,倾向宽165m,平均煤厚1.2m,煤层平均倾角7ʎ,平均埋深482m。

7层煤布置有1703、1704、1705三个综采工作面,平均埋深515m,走向长808 1370m,3个面倾向总宽300m,平均煤厚1.0m,煤层平均倾角7ʎ,地表为村庄和农田,地面高程为22.9m。

1观测站设置及观测情况按照规程及设计要求,该观测站共设3条观测线,受地形限制沿采区地面公路、机耕路调整布设。

近似走向方向布设37个测点;沿近似倾向方向布设2条测线95个测点;控制点布设4组共11个控制点。

观测站自2007年6月开始观测,采动前进行了2次全面观测,采动期进行了5次全面观测,采动稳定后进行了1次全面观测,单独的水准测量共进行了33期。

1.1五层煤采动后地表移动变形情况五层煤开始阶段持续时间为63d左右,活跃阶段持续85d左右,下沉衰退期持续时间为6个月左右。

岩层与地表移动

岩层与地表移动
3、充分采动角(ψ1、ψ2、ψ3)
在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均匀下沉区边界点与同侧采空区边界点连线,在采空区一侧与煤层之夹角为充分采动角。在采空区下山边界、上山边界及走向边界的充分采动角分别以符号ψ1、ψ2和ψ3来表示。
4、最大下沉角(θ)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时,出现碗形盆地。在倾斜主断面上,移动盆地的最大下沉点与采空区中心连线,在下山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为最大下沉角。如果地表充分采动时,可以用均匀下沉区中心点来求最大下沉角。
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盆地的尺寸最大,移动变形值也最大,而且在主断面内的地表点基本上没有垂直于主断面的水平移动。所以,地表在主断面内所表现的移动规律是能够代表盆地的移动特征的。
开采水平煤层时,两个主断面均通过采区中心。开采倾斜煤层时,倾向主断面仍通过采区中心,而走向主断面则需根据最大下沉角θ来确定。
二、倾斜煤层及急倾斜煤层
倾斜煤层由于倾角变大,上覆岩层除有沿法线方向的弯曲外,还要沿层面向下错动,使岩层各点的移动偏向采空区下山方向。当移动稳定后,上覆岩层也会出现冒落带、断裂带和弯曲带。
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岩层移动的情况就复杂多了。当煤层采空后,顶板岩层向采空区弯曲并沿层面向下移动;底板岩层有时也会向采空区隆起,并沿层面向下滑。当上履岩层的应力超过极限强度后,同样会断裂、垮落,并充填采空区。由于充填的岩石会沿采空区底板下滑,使得采空区下部被填满、压实,而采空区上部又被垮空,于是采空区上部的上覆岩层继续弯曲、断裂、冒落,岩层的移动加剧,而下部的岩层移动趋于稳定。
一、开采水平或倾斜煤层时
在采空区上方地表随基岩下沉、弯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范围的洼地,这个洼地即是地表移动盆地,又称为下沉盆地。在移动盆地边缘的表土上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一般平行于采区的边界方向发展,其形状如楔形,上宽下窄,一般最深到地下五米左右就消失了。

煤矿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报告课件

煤矿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报告课件

56 4
3907000
3907500
3908000
3908500
3909000
dy2009/02/19 dy2009/7/1 dy2009/10/16 dy2010/3/25 dy2010/11/1 测点
12
CL线实测南北方向(沿走向)水平移动曲线图
④ 采区中部倾向观测线-AF线
AF线是位于1302s、1303s、1304s与1305s工 作面走向方向中央上方的全盆地倾向观测线,由 观测成果可知,实测最大下沉点为A18号点,最 大下沉值为520mm;
13
AF线实测下沉曲线图
实测东西方向最大水平移动点为A06号点,最大水 平移动值为291mm;东西方向最大倾斜 1.85mm/m;东西方向最大拉伸变形1.19mm/m, 最大压缩变形-1.68mm/m。
300
200
100
0
49
397000
48
397426004544-144
43 41 40 39
50 0
39074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E0 E1 E3 E4 E5E6 E8 E9 E10 E11
3907600
3907800
3908000
E12
E13
3908200
E14 E15 E16 E17
3908400
3908600
3908800
E线实测下沉曲线图
w2009/2/19
w2009/3/9
w2009/3/23
w2009/4/8
w2009/4/22
w2009/5/13
w2009/5/25

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

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

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以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规律为题,本文将从地表移动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表移动的原因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是指通过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将煤层分为多个条带进行逐层开采。

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煤层的移除,会导致地表产生变形和移动。

地表移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煤层开采引起的空洞塌陷: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随着煤层的逐层开采,矿井中会形成一系列的空洞。

这些空洞会向上下延伸,进而引起地表的塌陷和移动。

2. 煤层开采引起的地压变化:煤层开采后,煤柱、岩层和地层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地表承受不同程度的地压。

地压变化会使地表发生沉陷、隆起等不同形式的移动。

3. 地质构造引起的地表变形: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构造和排列方式。

地质构造的活动会导致地表发生变形和移动。

二、地表移动的特点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空间分布不均匀:地表移动的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矿井附近,随着距离矿井越远,地表移动的程度逐渐减小。

2. 时间演化过程复杂:地表移动的时间演化过程复杂多样,既有短期内的快速移动,也有长期内的缓慢移动。

同时,地表移动的速度和幅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3. 形态多样:地表移动的形态多样,主要表现为沉陷、隆起、断裂等。

这些形态的出现与煤矿开采的方式、煤层的厚度、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地表移动的影响厚煤层分层条带开采的地表移动对矿井周围环境和工程设施等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破坏:地表移动会导致矿区周围的土地沉陷、隆起以及地表裂缝的形成,进而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利用。

2. 工程设施破坏:地表移动会对矿井周围的工程设施产生影响,如道路、管道、建筑物等,可能会受到地表沉陷和隆起的影响而破坏甚至倒塌。

3. 地下水位变化:地表移动会对地下水位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地表下沉或隆起导致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岩层与地表移动

岩层与地表移动
理论研究法主要有:①用连续介质力学的理论计算法,近期也采用有限元法,但必须选用相适应的岩石力学 指标。②用随机介质理论。应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所用参数来自实测。在中国煤矿以随机介质理论使用较 广。
模拟试验法一般用相似材料模型、砂子模型和明胶模型等试验方法。研究周期短、形象化,可按需要条件重 复试验。本法主要用做定性研究,有助于理论的探讨,与以上两法结合,可得较好效果。
研究规律方法
岩层与地表移动实地观测法建立由一系列测点组成的观测线或观测。在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和移动稳定后观 测测点的位移,计算出地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和变形,找出其变化规律,建立地表下沉和变形最大值的 经验公式,主断面内移动和变形分布的典型曲线或剖面函数,以及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移动与变形的计算方法。此 法实用、可靠,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和检验手段,但工作量大,研究周期长,应用也有局限性。
下沉盆地的移动分布特点与采空区宽度有关。当采空区宽度为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称临界开采,地表 达到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应有的最大下沉值。当采空区宽度小于开采深度1.2~1.4倍时,称次临界开采, 地表为非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的最大值小于应有的最大值。当采空区宽度远大于开采深度的1.2~1.4倍时, 称超临界开采,地表为超充分采动,下沉盆地中央出现平坦的无变形区。一般以下降10mm的点作为地表下沉盆地 的边缘点。在主断面内地表下沉盆地边缘点至相应采空区边界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称边缘角。用δ0表示走向、 用β0和α0分别表示下山和上山方向的边缘角。边缘角大小与岩性有关。由软岩到硬岩,边缘角逐渐变大。
影响因素
岩层与地表移动有采矿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岩性、采深、采厚、采空区大小及形状、矿层倾角、重复开采 次数、地质构造、地层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等。充填采矿法与条带法开采可使岩层与地表移动缓和并减小。 工作面匀速推进,可减小地表的动态变形。最终回采边界是造成地表永久性静态变形的原因。岩性包括岩块和岩 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目前按岩块抗压强度将岩层简化为软弱、中硬、坚硬三类。软弱岩层中移动过程的发展快于 坚硬岩层。岩性对冒落带、断裂带的发展高度有明显影响。塑性软弱岩层中冒落带和断裂带高度小于脆性坚硬岩 层。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采场岩层移动与控制
4、破断特征:破断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同步破断, 引起大范围的岩层移动;
5、承载特征:“梁”的结构形式为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 的承载主体,形成砌体梁结构
5
覆岩关键层位置的判别:
6
7
关键层复合破断规律:
8
6.3 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一、有关概念:
岩层移动和破坏过程
煤 在地下煤层被采出之前,岩体在地应力场作用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1
(3)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引起地表沉陷, 导致农田,建筑设计的毁坏。
“三下一上”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承压水上
传统的开采模式引起的采动损害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尽 快形成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 基本出发点:防治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 源的不良影响。 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Wn Hn0 Hnm 单位:mm
(2).水平移动
Ln0、Lnm分别表示初次观测和第m次 观测时地表n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 水平距离。通常用u表示。
Un Lnm Ln0 单位:mm
15
(3).倾斜变形
地表倾斜变形是指相邻点在竖直
方向的相对移动量与两相邻点间水
平距离的比值。
i23
W3 W2 l23
i34 i23
1 2
l23
l34
2i234 l23 l34
倾斜的变化。
它反映在观测线断面上的弯 曲程度。通常用k表示。
单位:mm/m2
符号规定:上凸的曲率为正, 下凹的曲率为负。
17
18
(5).水平变形
地表水平变形是指相邻两点的水平移动差值与两点 间水平距离的比值。
它反映相邻两测点间单位长度的水平移动差值。由 于相邻点的水平移动量不相等而引起的,用ε来表示。

蛤蟆沟煤矿30104工作面地表岩移及变形规律分析

蛤蟆沟煤矿30104工作面地表岩移及变形规律分析

2021年4月2021年第4期煤炭地下开采必然伴随着围岩及地表移动变形,为有效保护地表建筑物免受破坏,合理留设矿区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获取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移动变形参数具有重要意义[1-3]。

本文主要针对山西蒲县蛤蟆沟煤矿30104工作面开采进行地表岩移及变形规律分析研究。

30104工作面设计开采3#煤层,工作面煤层稳定,走向长度144.1m ,倾向长度127.8m ,煤层平均厚度2.5m ,煤层倾角3°。

在工作面上方地表设计建立剖面线形式的开采沉陷观测站,通过监测其变形破坏[4-5],结合FLA C 数值模拟,研究蛤蟆沟煤矿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和破坏规律,分析开采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破坏机理和规律。

1观测站设置30104工作面布置了一条走向观测线。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6-8]有:走向移动角δ、倾向下山移动角β、倾向上山移动角γ,移动角修正值Δδ,Δβ,Δγ及最大下沉角θ等。

各观测线的总长度、分段长度以及点间距和点数如表1所示。

30104工作面变形观测站共设走向主断面观测线1条,变形监测点19个,控制点数目3个,观测站测点总数为22个。

观测线设计时工作测点间距离为20m ,控制点间距离为50m ,且控制点距采空区边界的水平距离大于0.7H (H 为开采深度)。

表1观测线长度点间距和点数明细表注:由于地形比较复杂,为选择设点位置,点间距可适当变化,因而实际观测线长度和实际点数也可能略有变化。

2观测成果分析2.1观测线地表移动变形分析按30104工作面观测站A 观测线历次观测求取的移动变形值绘制的移动变形曲线如图1、图2所示。

按图1对30104工作面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变形进行相应的分析。

2.1.1下沉分析由图1地表移动下沉曲线可以看出,走向主断面下沉量与范围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向前逐渐扩展,初始阶段出现的下沉幅度小,曲线也较为平缓。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下沉幅度与盆地范围逐步增大,呈现出边缘较陡、底部较狭窄的“V ”形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10 2009.3.8 2009.4.5 2009.5.6 2009.6.3 (0.200)
(0.100)(0.300) 点名 NhomakorabeaV.
0.006 0.004 0.002 0.000
K(mm/m/m)
地表曲率的发展规律
工作面走向线曲率曲线图
2008.9.28 2008.10.25 2008.11.26
走向观测线的设计
倾向观测线设计 监测点间的间距设计
数据采集
连接观测 全面观测
日常观测
规律分析
I. II. III. IV. V. VI.
地表各点受开采影响移动过程
地表水平移动发展规律 地表下沉发展规律 地表倾斜发展规律 地表曲率的发展规律 地表下沉速度的发展规律
I.
地表各点受开采影响移动过程
II.
15.000
地表水平移动发展规律
工作面走向线水平移动曲线图
10.000
5.000
U(mm)
2009.1.13 2009.6.3 0.000
R7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2 4 6 8
(5.000)
(10.000) 点名
III. 地表下沉发展规律
工作面走向线下沉曲线图 10.000 点号 0.000
R7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2 4 6 8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W(mm)
2008.9.28 2008.10.25 2008.11.26 2008.12.23 2009.1.13 2009.2.10 2009.3.8 2009.4.5 2009.5.6 2009.6.3
结论
最大下沉值 最大倾斜值
10
3
最大曲率值 最大水平移动 最大水平变形 最大下沉速度
-73mm 0.3mm/m -0.22mm/m 0.005/m -0.01/m 13.6mm 0.13mm/m -0.17mm/m 0.55mm/d
在18号点上 在7-8号边上 在22-23边上 在10号点附近 在20号点附近 在10号点上 在5-6边上 在14-15边上 在21点附近
10 15
开采深度 (m) 200-300
>300
点间距离 (m) 20
25
作业基点点与相邻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在50— —100m范围内选定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R7
2008.12.23 2009.1.13 2009.2.10 2009.3.8
2
4
6
(0.002) (0.004) (0.006) (0.008) (0.010) (0.012) 点名
8
2009.4.5 2009.5.6 2009.6.3
VI. 地表下沉速度的发展规律
(70.000) (80.000)
IV. 地表倾斜发展规律
工作面走向线倾斜曲线图 0.400
0.300 2008.9.28 0.200 2008.10.25 2008.11.26
i(mm/m)
0.100
2008.12.23 2009.1.13
0.000
R7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2 4 6 8
工作面走向下沉速度曲线 0.600
0.500 2008.9.28 0.400 2008.10.25 2008.11.26
V(mm/d)
0.300
2008.12.23 2009.1.13
0.200
2009.2.10 2009.3.8 2009.4.5
0.100
2009.5.6 2009.6.3
0.000
2008.9.28 2008.10.25 2008.11.26 2008.12.23 2009.1.13 2009.2.10 2009.3.8 2009.4.5 2009.5.6 2009.6.3
W(mm)
(70.000) (80.000)
0.000 R1 (10.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R2
-0.41mm/m
0.54mm/d
在9-10边上
在11号点附近
感谢曲国庆老师的悉心指导 感谢测绘系的各位恩师和同学 三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祝各位恩师和同学: 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开采深度与监测点间距关系表
开采深度 (m) <50
50-100 100-200
点间距离 (m) 5
R7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2 4 6 8
(0.100) 点号
工作面走向线下沉曲线图
10.000 点号 0.000
R7
R5
R3
11
13
15
17
19
20
22
2
4
6
8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煤矿地表岩移及其 规律分析
专 业:测绘工程 学生姓名:杨秋 指导教师:曲国庆
主要内容

目的和意义


观测站布设 数据的采集
规律分析
目的和意义

目的:对煤矿地表移动进行监 测,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意义:减少煤矿事故,减少国 家损失,减轻矿难给人们带来 的不必要的痛苦

地表岩移观测站的布设

② ③
工作面倾向线下沉曲线 点名
(20.000) 2008.10.25 2008.11.26 2008.12.23 2009.1.13 2009.2.10 2009.3.8 2009.4.5 2009.5.6 2009.6.3
(30.000)
W(mm)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最大下沉值
最大倾斜值 最大曲率值 最大水平移动 最大水平变形 最大下沉速度
-72mm
0.45mm/m -0.58mm/m 0.011/m -0.013/m 24.5mm
在11号点上
在7-8边上 在14-15边上 在16号点附近 在12号点附近 在7号点上
-17mm
0.72mm/m
在14号点上
在5-6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