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一类电子教案
吸光光度法
A = lg(I0 / It) = a b c ; a = A / b c
式中, c:溶液的浓度 g ·L-1 a:吸光系数 L·g-1 ·cm-1
a与ε的关系为: a =ε/M (M为摩尔质量)
(3)、吸光系数的意义
a、单位浓度、单位光程的吸光物质,对某一波长的 入射光,所产生的吸光度。分质量吸光系数(a) 和摩尔吸光系数(ε )。(定义)
★ 光度分析法,根据吸光物质的不同,可分为: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子(或离子)吸光光度法。 本章主要讲授的吸光光度法,属于:分子(或离子)吸收。 吸光波长:可见和近紫外(主要在可见光区)。
二、吸收曲线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可用吸收曲线来表示!
★ 吸收曲线的讨论:
(1) 吸光度最大处对应 的波长称为最大吸 收波长λmax
吸光系数可反映出吸光化合物的吸光本性!
吸光系数定义:单位浓度、单位光程的吸光物质,对某一 波长的入射光,所产生的吸光度。
(1)、摩尔吸光系数
A = lg(I0 / It) = εb c
ε= A /bc
式中, b:液层厚度(光程长度) cm; c:溶液的摩尔浓度 mol ·L-1; ε:摩尔吸光系数 L·mol-1 ·cm-1;
① ε 是吸物光质在一定波长和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② 不随浓度 c 和光程长度 b 的改变而改变。温度和波长等
条件一定时,ε 仅与吸收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待测
物浓度无关,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③ 同一吸收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ε值是不同的。λmax处的 摩尔吸光系数最大,常以εmax 表示。εmax 表明了该
b、吸光系数是表示吸光物质 吸光能力的特征常数。吸光
系数越大,表示该物质吸光能力越强。其在吸收峰值 最大处对应的波长,叫最大吸收波长,此处吸光系数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
特点:能在可见光谱区域内对物质作定性定量分析。采用光栅单色器、具有波长精度高,单色性好等优点。采用3 位LED数字显示,T.A.C直读。波长范围:330-800nm波长精确度:±2nm
75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特点:采用全息闪耀光栅单色器,具有波长精度高,单色性好,杂散光低等优点。能自动切换钨卤灯和氘灯。采用3 位LED数字显示,具有T.A.C直读能。技术指标:波长范围:200-800nm稳定性:暗电流漂移0.5%(τ)3min
电磁波
波长范围
跃迁类型
分析措施
X-射线
10-1-10nm
K、L层电子
X射线光谱法
远紫外光
10-200nm
中层电子
真空紫外光度法
近紫外光
200-400nm
价电子
紫外光度法
可见光
400-750nm
比色及可见光度法
近红外光
0.75-2.5m
分子振动
红外光谱法
中红外光
2.5-50m
第一节、吸光光度法概述
原则系列法旳优点是仪器简朴,操作简便,而且可在复合光下进行测定.其缺陷是配制原则色阶比较费时,因为某些有色x
二、光电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
(一)、基本原理和特点1、原则曲线法光度法与目视法比较,其优点是:用光电池替代肉眼进行测量,消除了肉眼旳主观误差,提升了分析成果旳精确度.
第二节、吸光光度法旳基本原理
一、互补色光白光:复合光复合光 单色光 单色器单色光1 + 单色光2 白光 互补色光
白 光
二、物质旳颜色和对光旳选择吸收
(1)、光吸收程度最大处旳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常用λmax表达.(2)、光吸收曲线与物质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客作为物质定性鉴定旳根据.(3)、构成量度不同旳同种物质旳溶液,在一定波优点吸光度随溶液旳构成量度增长而增大,这个特征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旳根据.
吸光光度法教学
棱镜:依据不同波长光通过棱镜时折射率不同。 玻璃360~3200nm, 石英200~4000 nm
光栅:利用光通过光栅时发生衍射和干涉现象而分光 在镀铝的玻璃表面刻有数 量很大的等宽度等间距条 痕(600、1200、2400/mm )
特点:波长范围宽, 色散均 匀,分辨性能好, 使用方便
(d)
220 240 260 280 nm
A
0
0
0
0
(a) 联苯(己烷溶剂);
一些典型的紫外光谱
(b) 苯(己烷溶剂);
(c) 苯蒸汽;
(d) Na蒸汽。
第二节 光吸收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律
透光率定义:
T 取值为0.0 % ~ 100.0 %
全部吸收
非单色光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对吸收光谱而言,b 和 c 固定,
反映了 随波长变化的情况,单一波长, 固定;不同波长, 不同。因此,非单色光将导致对吸光定律一定的带通。为了避免非单色光带来的影响,一般选用峰值波长进行测定。
1 对应的 1较小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导摄像管(多道分析器)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一、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一)光源
分光光度计一般由光源、单色器(分光系 统)、吸收池、检测系统和信号显示系统五部分组成
光源应能提供足够发射强度、稳定且波长连续变 化的复合光,同时反射光的强度还应不随波长的变化 而明显改变
红外光
微波
无线电波
10-2 nm 10 nm 102 nm 104 nm 0.1 cm 10cm 103 cm 105 cm
可 见 光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粒子性
E
吸光光度法
ln T+1=0,即T=0.368, A=-lgT=0.434时△C/C最小。
由(7-5)计算可知,当△T=0.01,要使△C/C<5%,则 T应在70~10%,A为0.15~1.00;实际最好为0.2~0.8,这 就是吸光光度分析中较适宜的吸光度范围(P327)
采取措施: (1)调节待测溶液浓度(通过改变称样量和稀释 等办法 改变c); (2)选厚度不同的吸收池(改变b)。
K1b
b-液层厚度(cm)
1852年,比尔(Beer)指出,当溶液的厚度一 定时,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A lg
I0 It
K2c
c-吸光物质的浓度 (mol/l)
• 将朗伯定律和比尔定律结合起来,可得朗 伯-比尔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A lg I0 Kbc It
(7-3)
◆物理意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某均匀吸收 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吸 收层厚度成正比。
分光实验时,盛试液和参比的比色皿(吸收池)
采用相同质料和厚度的光学玻璃制成,所以Ir 基本不变。
令I0
I
' 0
Ir ,则I0
Ia
It
(7-1a)
即I0固定时,It透过光强度愈小,则Ia愈大,有 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 1 lgT
It
T
(7-2)
It--透射光强度 I0为入射光强度 T-透光度(以%表 示时称为透光率)
即溶液的透光率愈大,对光的吸收愈小;相反, 透光率愈小,对光的吸收愈大。
A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射光波长等因素有 关,如保持入射光波长不变,则A只与c、b有关。
1760年,朗伯(Lamber)指出,如溶液浓度一定, 该溶液对光吸收程度与液层厚度(吸收池厚度、 光程长度)成正比。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精品PPT课件
的颜色正是由于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作用 而产生的。例如,CuSO4溶液因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黄色而 呈蓝色;而 KMnO4溶液因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黄绿色而呈 紫色。可见,物质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或透过光的颜色来 决定的。注意:课本p.128的论述不够确切。
(Absorption curve) 或吸收光 谱(Absorption spectrum)。
D B
C
A
由图可见,KMnO4溶液对波长525 nm 附近的黄绿色 光的吸收最强,而对紫色和红色光的吸收很弱。
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叫最大吸收波长(Maximum absorption wavelength),用λmax表示。最大吸收又称吸收峰 (Absorption peak)。KMnO4的λmax=525 nm。
表8-1 物质的光和吸收光颜色的关系
物质的颜色
吸收光颜色
吸收光波长
黄绿
紫
400~450
黄
蓝
450~480
橙
青蓝
480~490
红
青
490~500
紫红
绿
500~560
紫
黄绿
560~580
蓝
黄
580~600
青蓝
橙
600~650
青
红
650~750
值得注意
绿
的是,科学实
黄
验证明:不仅
青
赤橙黄绿青蓝
紫七种单色光
由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紫外及可 见区。这种由价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光谱称为电子 光谱(Electronic spectra)。
r3 V1rrrrr′21123 V0′
吸光光度法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教学目的:掌握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光度分析条件的控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Beer 定律;光度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光吸收原理;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优点:灵敏、准确、快速、选择性好、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被测物质的分子对光具有选 择性吸收的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包括可见吸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同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灵敏度高: 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10-4%~10-5%的痕量组分准确度较高 相对误差为2-5%;操作简便快速 ;应用广泛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一、光的基本性质光是电磁波,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不需要任何物质作为传播媒介的一种能量1. 波动性 光的传播速度: c -真空中光速2.99792458×108m/sλ-波长,单位:m,cm,mm,μm,nm,Å 1μm=10-6m, 1nm=10-9m, 1Å=10-10m ν-频率,单位:赫芝(周)Hz 次/秒n -折射率,真空中为12. 微粒性光量子,具有能量。
h -普朗克(Planck)常数 6.626×10-34J·sν-频率E -光量子具有的能量 单位:J(焦耳),eV(电子伏特)3. 波粒二象性真空中:结论: 一定波长的光具有一定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光量子的能量越低。
单色光:具有相同能量(相同波长)的光。
混合光:具有不同能量(不同波长)的光复合在一起。
电磁波谱的波段如何划分?光按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成谱,称~。
γ射线→X 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微波 → 无线电波可见光:λν⋅==c V n E h ν=⋅λ=c E h作用于眼睛引起了颜色的感觉,我们把人眼所能看见有颜色的光其波长范围大约在400-760nm之间实验证明:白光(日光、白炽电灯光、日光灯光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而成的。
吸光光度法
第6章 吸光光度法教学目的:掌握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了解光度分析条件的控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Beer 定律;光度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光吸收原理;光度分析的准确度。
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优点:灵敏、准确、快速、选择性好、适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6.1 概述6.1.1吸光光度法的特点1.光的基本性质紫外光:200-400nm 可见光:400-750nm 红外:0.75-50μm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
互补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能够组成白光的两种光互称为互补色光。
见p216。
溶液呈现的颜色是它吸收光的互补色。
两互补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得到白色。
2.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由于不同的物质微粒具有不同的量子能级,其能量差也不同,因此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分子能级图,p215,图6-1。
吸收光谱曲线:A ~C 曲线。
它反映某溶液对不同单色光的吸收程度,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则灵敏度最高。
a.λmax 与c 无关b. A ∝c6.1.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 朗伯-比尔定律1760年,Lambert 用实验指出,当光通过透明介质时,光的减弱程度与光通过介质的光程成正比。
1852年,Beer 研究证明了,光的吸收程度与透明介质中光所遇到的吸光质点的数目成正比,在溶液中即与吸光质点的浓度成正比。
吸光度:0lg I A Kbc I== 透光率:0I T I = 01lg lg I A I T== 2.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1)摩尔吸收(光)系数εA =Kbc b :cm c :mol/LA=εbc ε:摩尔吸收系数,只与波长有关。
单位:L.cm -1.mol -1物理意义:一定λ下,b =1cm ,c =1 mol/L 时的吸光度。
实际工作中不能用c =1 mol/L 的溶液测吸光度(A =0.2-0.7)。
《吸光光度法教案》课件
《吸光光度法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吸光光度法的定义1.2 吸光光度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3 吸光光度法的原理1.4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与操作步骤第二章:吸光光度法的原理2.1 光的吸收与发射2.2 朗伯-比尔定律2.3 摩尔吸光系数2.4 吸光度的计算与单位第三章: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与操作3.1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3.2 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步骤3.3 光谱仪的使用与维护3.4 波长的选择与调整第四章:标准曲线的制备与分析4.1 标准曲线的制备方法4.2 标准曲线的绘制与分析4.3 样品浓度的计算与误差分析4.4 实际案例分析:药物含量测定第五章:吸光光度法的应用5.1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2 生物化学中的应用5.3 食品分析中的应用5.4 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第六章:吸光光度法的准确度与精确度6.1 准确度的评估6.2 精确度的评估6.3 干扰因素及其影响6.4 提高吸光光度法准确度的方法第七章:溶液的制备与处理7.1 溶液的配制方法7.2 溶液的浓度与体积的计算7.3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离7.4 样品分析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第八章:光散射与吸光光度法8.1 光散射现象的介绍8.2 光散射对吸光光度法的影响8.3 光散射的测定与分析8.4 光散射在吸光光度法中的应用案例第九章:吸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9.1 药物分析中的重要性9.2 药物的紫外吸收特性9.3 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步骤9.4 实际案例分析:药物制剂中主成分的测定第十章:现代吸光光度法技术进展10.1 光纤吸光光度法10.2 微透析吸光光度法10.3 激光吸光光度法10.4 在线监测与自动化分析技术第十一章:吸光光度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1.1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11.2 有机合成中光催化反应的监控11.3 有机物含量的测定与分析11.4 实际案例分析:有机合成产物的纯度测定第十二章:吸光光度法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1 材料科学中的光吸收现象12.2 吸光光度法在材料合成与表征中的应用12.3 材料性能与吸光性质的关系研究12.4 实际案例分析:纳米材料粒径的测定第十三章:吸光光度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3.1 生物大分子的紫外吸收特性13.2 蛋白质浓度与纯度的测定13.3 核酸的定量分析与监测13.4 实际案例分析:细胞培养中的营养物质监测第十四章:吸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4.1 环境污染物的紫外吸收特性14.2 水质分析与监测14.3 大气污染物分析与监测14.4 实际案例分析:水体中有机物的总量测定第十五章:实验与练习15.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实验操作15.2 标准曲线与样品分析的实验操作15.3 常见干扰因素的实验探究15.4 综合实验练习: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吸光光度法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吸光光度法(一)
二、 光的基本概括
400 nm
760 nm
按波长不同分类: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微波等。
1 单色光、复合光、互补光
单色光:具有同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包含不同波长的光
绿
白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
青
黄
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互补光:若两种不同颜色
青蓝
橙
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
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 两种单色光为互补光。
表达式: A
lg
I
0
3、说明
I
Ia d
(1)二者关系:A=-lgT,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溶液对可 见光的吸收程度,T越大。A越小,T=100%时, A=0。
(2)在可见分光光度法中,习惯用A
(3)为了提高准确度,A控制在0.2~0.8范围内。
吸光度 A
2 1.5 1.00.9 0.80.7 0.6 0.5 0.4
析; 2 比色法相对误差5~10%;
分光光度法相对误差2~5% (满足微量要求) 3 操作简便、检测快速; 4 应用广泛,几乎所有无机物和多数有机物均可检测。
分光光度法的用途:
1). 水中有机污染的综合指标测定 2).有机污染物监测 3).农药制剂、添加剂、防腐剂和作物提取物测定 4).药物(中药和西药)测定 5).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卤素及其二氧化氯、氨、硫化氢、 磷酸根和硫酸根、砷、硅、碲、硒、镁、钛、重金属、 稀有金属、贵金属测定
定义: 测量某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 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即为吸收光谱。
说明: 1.广泛性: 在所有波长处均有吸收 2.选择性:在不同波长处吸光度不同,最大吸收 波长λmax(光吸收程度最大处的波长)。 3. 不同浓度的溶液所得的吸收曲线都相似;浓
第三节吸光光度法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一、测定原理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分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本章重点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
有些物质的溶液是有色的,例如4KMnO 溶液呈紫红色,227K Cr O 水溶液呈橙色。
许多物质的溶液本身是无色或浅色的,但它们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后生成有色物质,例如3Fe +与3Fe +生成血红色配合物; 2Fe +与邻二氮菲生成红色配合物。
有色物质溶液颜色的深浅与其浓度有关,浓度愈大,颜色愈深。
如果是通过与标准色阶比较颜色深浅的方法确定溶液中有色物质的含量,则称为目视比色法,如果是使用分光光度计,利用溶液对单色光的吸收程度确定物质含量,则称为分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试样中的微量组分,具有以下特点:(1)灵敏度高。
常可不经富集用于测定质量分数为210-~510-。
的微量组分,甚至可测定低至质量分数为610-~810-的痕量组分。
通常所测试的浓度下限达510-~610-1mol L -⋅。
(2)准确度高。
一般目视比色法的相对误差为5%~l0%,分光光度法为2%~5%。
(3)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
不仅用于测定微量组分,也能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及配合物组成、化学平衡等的研究。
如农业部门常用于品质分析、动植物生理生化及土壤、植株等的测定。
(4)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快速。
近年来,由于新的、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显色剂和掩蔽剂的不断出现,以及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常常可以不经分离就能直接进行比色或分光光度测定。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光的基本性质光是一种电磁波,同时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光的传播,如光的折射、衍射、偏振和干涉等现象可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
描述波动性的重要参数是波长()m λ、频率()Z H υ,它们与光速c 的关系是:341310cc J sm s E h h λυυλ--=⨯==c λυ= (10.1)在真空介质中光速为2.9979810⨯1m s -,约等于81310m s -⨯还有一些现象,如光电效应、光的吸收和发射等,只能用光的微粒性才能说明,即把光看作是带有能量的微粒流。
第 八 章 吸 光 光 度 法3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I 0 = I a + It + I r
比色皿材料相同,反射光强度相同
I0 = I a + It
吸光度: A = lg
I0 It
透光率:
It T= 100% I0
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
1 A = lg = - lg T T
朗伯指出:如果溶液的浓度一定,则光的吸收程度与 液层厚度成正比。 I0 A = lg = K1b It 比尔指出:当液层的厚度一定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 液的浓度成正比,这个关系称为比尔定律。
' '
0.434T
lg T T (lg T ) '
lg T 0.434 0
lg T 0.434
T lg T
2
0
即A=0.434或T=36.8%。此时误差最小。
从左到右,仪器的测量相对误差↓ 透光率T ↑,吸光度A↓ 从左到右,仪器的测量相对误差↑ 透光率T ↑,吸光度A↓ 仪器的测量相对误差为最小时,所 对应的T=36.8% ,A=0.434 若要满足微量组分或痕量组分测定 的要求(误差≦5%),则选定A为 0.2~0.8为适宜的测定范围。
0.0880 103 3 5 c( Fe ) 3.15 10 mol / L 55.85 0.0500
A 0.220 6981 3+ 5 bc (Fe ) 1 3.15 10
2.桑德尔(Sandell)灵敏度S 桑德尔灵敏度S表示:规定仪器的检出极限 A=0.001时,单位横截面积液柱内能够检出的物 质最低含量为桑德尔灵敏度。 g / cm2 单位: 3. 摩尔吸光系数与桑德尔灵敏度之间的关系: M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度计的读数标尺上透射比T的刻度是均匀的, 故透射比的读数误差∆T(绝对误差)与T本身的大小 无关,对于一台给定的仪器它基本上是常数,一般 在0.002-0.01之间,仅与仪器自身的精度有关。
但光度分析的目的是通过T测得溶液的浓度c,由 读数误差∆T引起的被测组分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用 ∆c/c表示(其中∆c为浓度的绝对误差)。
显色剂:能与被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物质的试 剂称为显色剂。
2、显色反应分类: 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络合反应两类。
3、显色剂分类: 可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两类。
选择显色反应或显色剂的注意事项: 1、选择性好。 2、灵敏度要高。 3、对比度要大。指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两者的 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别要大,一般要求相差60nm以 上。 4、有色化合物要稳定,组成要恒定。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以 mol·L-1 为 单 位 时 , K 用 ε表示,称为摩尔吸收 系数,其单位为L·mol-1·cm-1。此时朗伯-比尔定 律表示为
A= εbc
(3)桑德尔灵敏度S 定义:当光度仪器的检测极限为A=0.001时
(即仪器所能检测出的最小吸光度值),单位 截面积光程内所能检出的吸光物质的最低质量,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对于解离度小的络合物, 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2、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此法的做法是保持CM和CR的浓 度保持不变,即CM + CR = 常数, 连续改变CM和CR的比值,在选定 的仪器条件和波长下测定溶液的
吸光度A。
以A对CM/CR +CM作图。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定络合物组成
基于上述特点,吸光光度法被称作现代分析化学的 “常规武器”。
§8-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 收的原因 2、物质的颜色与光吸收的 关系
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取决于 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的物质因其分子结构不同而 具有各自特征的吸收曲线,据此也可以进行物质的 定性分析。
第八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
§8-1概述
吸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 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又称分光光度法,简称 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 外吸收光谱法等。
本章主要讨论:溶液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其测 定对象以金属离子为主。
可见分光光度法: 是根据物质对可见光区某一波长光的吸收程度
曲线的转折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即为配合物的 配位比。即CM:CR=m:n
随着络合剂量逐渐增加,生 成的络合物便不断增多。当络 合剂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吸光 度不再增大,如右图所示。
图中曲线转折点不敏锐,是由于络合物解离造 成的。运用外推法得一交点,从交点向横坐标作 垂线,对应的[R]/[M]比值就是络合物的络合比。
As=KbCs
Ax=KbCx 因 Cx > Cs , 两式相减,得:
Ax-As=Kb(Cx-Cs)=Kb△C △A=Kb△C 即两溶液吸光度之差与浓度之差成正比。用 △A对△C作图,可得一条工作曲线。这就是 差示光度法的工作原理。
三、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如果一种有机化合的酸性官 能团或碱性官能团是发色团的 一部分,则该物质的吸收光谱 随溶液的pH值而改变。且可从 不同pH值时所获得的吸光度测 定该物质的高解常数。
其单位为 gc。m2
S与ε的关系:
S=M/ε
例题: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铁。已知溶液中 Fe2+的浓度为500 ug·L-1,比色皿厚度为2cm,在 508nm处,测得吸光度A=0.190。求吸收系数a,摩 尔吸收系数ε和桑德尔灵敏度S。
三、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在实际分析中,需作标 准曲线,据A=εbc应得一直 线。但情况可能如右图所 示。
对于同一物质,浓度 不同,其吸收曲线的形状 和最大吸收波长的位置不 变,只是在同一波长下吸 光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 大,据此可以进行物质的 定量分析。
显然,在最大吸收 波长处测量吸光度的灵 敏度最高,因此吸收曲 线是吸光光度法选择测 量波长的依据。
如果没有其它干扰, 一般都是选择最大吸收 波长为测量波长。
三、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1、朗伯-比尔定律的由来
1729年和1760年;布格和朗伯: 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与吸收层厚度之间的 关系。
Ak1b
1852年;比尔: 阐明了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 系。
Ak2c
由比尔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得到布格-朗伯-比尔 定律,一般叫做朗伯-比尔定律。
2、非平行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尔定律要求采用平行光束垂直入射。 若入射光束为非平行光,就不能保证光束全部垂 直通过吸收池,可能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大于吸 收池厚度,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将大于理论值,从 而产生正偏离。
3、介质不均匀引起的偏离(入射光被散射)
朗伯-比尔定律要求吸光物质的溶液是均匀非 散射的。若溶液不均匀,如产生胶体或发生浑浊, 当入射光通过该溶液时,除了一部分被吸收外, 还有一部分就会因散射而损失,使透射比减小, 实测的吸光度偏高。此时该吸光物质的浓度越大, 对光的散射现象越严重,实测吸光度值偏高得越 多,从而使标准曲线的上部偏离直线向吸光度轴 弯曲,即对朗伯-比尔定律产生正偏离。
§8-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在光度分析中,一般需先选择适当的试剂与试样中 的待测组分反应使之生成有色化合物,然后再进行测定。
因此,分析条件的选择包括反应条件和测量条件的 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剂 1、概念:
显色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反应称 为显色反应。 M + R = MR
二、化学因素 1、平衡效应 2、酸效应 3、溶剂效应
§8-3 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计的种类和型号虽然众多,但基本都由以 下五部分组成:
一、光源:6-12V的低压钨丝灯;400-2500nm 二、单色器(分光系统):棱镜或光栅 三、吸收池:规格有:0.5cm,1cm,2cm,3cm四种 四、检测系统:光电转换;光电倍增管 五、显示系统:显示信号;吸光度或透光度
来确定含量的分析方法。 与化学分析法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灵敏度高。常用于含量在1%一10-3%的微量组分的 测定,甚至可测定低至10-4%一10-5%的痕量组分。 (2)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快速。 (3)准确度较高。一般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一5 %;若使用精密仪器,误差可降至1%一2%,完全能够 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4)应用广泛。该法不仅可以测定绝大多数无机离子, 也能测定许多有机物;不仅用于定量分析,也可用于 某些有机物的定性分析,还可用于某些物理化学常数 及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作图法测定离解常数
四、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1、摩尔比法(饱和法)
设配位反应为 mM+nR=MmRn
此法是固定一种组分(通常 是金属离子M)的浓度,改变 络合剂(R)的浓度,得到一系 列[R]/[M]比值不同的溶液, 并配制相应的试剂空白作参比液,分别测定其吸 光度。以吸光度A对[R]/[M]作图。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1、测量波长的选择 2、吸光度范围的控制 0.150-0.800 3、参比溶液的选择
§8-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依据1、吸光度具有加合性;
2、K= ε(λ)
即总吸光度为各个组分吸光 度的总和,如右图所示。
在每一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下测量总吸光度时, 它们有下列的关系:
两个方程6个未知数, 其中四个摩尔吸光系数可 以从M和N的标准溶液获 得。
二、差示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测定试样中的微量组分。当 用用于测定高合量组分时,会产生很大误差。利用 差示分光光度法,就可克服这一缺点。
差示光度法:是用一个比试液浓度稍低的标准溶 液(Cs)作参比溶液与试样溶液(Cx)进行比较。根据 朗伯-比尔定律,得:
原因较多:有来自仪器 方面的;有来自溶液方面 的;还有其它方面的,等 等。
其主要原因是测定时的 实际情况不完全符合使朗 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 件。
一、物理因素(主要来自仪器方面)
1、单色光不纯(非单色光)所引起的偏离 朗伯-比尔定律的重要假设条件之一是入射光
为
单色光,但实际上用各种方式从光源分离出来的 都是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谱带,以它作为人射 光,就有可能导致对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二、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光度法的误差除各种化学因素外,还有因仪器精 度不够,测量不准所带来的误差。
(一)仪器测量误差 仪器测量误差是指在测量吸光度或透射比时所产 生的误差。它来源于很多方面。如光源和检测器的 不稳定性、吸收池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读数的不准 确性等。普通分光光度计主要的仪器测量误差是表 头透射比的读数误差。
AKbc
2、朗伯-比尔定律 的推导(数学表达 式)(略)
3、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1)吸收系数a(吸光系数a ) 当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吸光物质的浓度c以
g·L-1为单位时,K用a表示,称为吸收系数,其单 位为L·g-1·cm-1。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
A=abc
(2)摩尔吸光系数ε 当液层厚度b以cm为单位、吸光物质的浓度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