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近年来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制品生产、药物开发等领域的科技手段。

在药物研发中,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了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1.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代谢和分解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微生物可以分解天然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这些性质使得微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药物研发中,传统的合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原料和成本,同时合成的化合物的复杂性也较高,缺乏可控性。

与之相比,微生物技术具有不同的优势。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过程产生多种复杂有机物,这些物质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功能基元,同时具有其他方法难以合成出的复杂结构。

微生物生产的化合物可以高效、可控、低成本地生产大量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在医学、生物工程和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2. 微生物技术在药物开发的具体应用(1) 微生物代谢工程微生物代谢工程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合物,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实现新化合物开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布朗运动模拟,来预测新分子和其相关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代谢途径的变化,进行微生物的代谢调整,可以产生具有新功能的化合物。

在药物研发中,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开发新型抗生素、肝脏保护剂、防癌药物等。

同时,微生物代谢工程的研究也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药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人工合成基因,利用这些人工合成的基因在特定的微生物体系中构建新的代谢通路。

基因工程的具体方法包括,提取功效项目的基因,克隆和表达基因,挑选代谢途径并改造微生物体系,产生药物前体或化合物。

基因工程在药物研发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产生各种复杂化合物,例如抗肿瘤药物、生物素、单克隆抗体等。

(3) 发酵工程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进行药物研发和生产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应用包括发酵生产抗生素、生物菌草、真菌菌物质等。

SOD1抑制剂与癌症

SOD1抑制剂与癌症

SOD1抑制剂与癌症陈长凤;谭俊;邵雷;陈代杰【摘要】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金属酶,SOD特别是SOD1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SOD1具有抗氧化,防衰老,防止细胞核内DNA损伤、调节氧和葡萄糖的信号传递等维持正常细胞活性的重要生理功能.但是,癌细胞内SOD1的高表达,由于其能够有效地清除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促进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本文对有关SOD1抑制剂与癌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期刊名称】《工业微生物》【年(卷),期】2016(046)002【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超氧化物;SOD1;抑制剂;癌症【作者】陈长凤;谭俊;邵雷;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创新药物与制药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1938年,Keilin和Mann首次发现一种带有铜离子的血铜蛋白[1]。

1969年,Fridovich和McCord在牛血红细胞中发现其具有催化超氧阴离子发生歧化反应的蛋白,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2]。

在哺乳动物中含有三类SOD:SOD1(Cu/ZnSOD)、SOD2(MnSOD)、胞外SOD3(Cu/ZnSOD)。

SOD1是SOD 细胞内的主要形式,约占到细胞内SOD总蛋白的80%[3]。

SOD1主要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浆中,后来在线粒体膜间隙和细胞核内也发现SOD1[4]。

SOD2主要存在于真核生物的线粒体中,SOD2在线粒体基质中保护线粒体基质、线粒体DNA和DNA聚合酶免受氧损伤及失活[5]。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0, 41(8)636本月全球药品研发进展取得成效的药物有52个,比上月大幅增加17个,其中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的药品数量增加最多,为11个。

进入注册阶段的有29个,比上月增加2个。

16个为全球首次注册的新活性物质和新制剂,其余13个均为在新市场补充注册。

本月全球首次注册的新活性物质有11个,其中8个为H1N1流感病毒疫苗,3个分别为特拉万星(抗感染药)、pralatrexate 和酒石酸长春氟宁(抗肿瘤药)。

另5个为首次注册的新制剂,剂型分别为全身用吸入剂、24h 内缓释制剂、局部用透黏膜制剂、固定药物复方制剂和增溶口服制剂。

本月在新市场补充注册的13个药物。

11个为新活性物质,分属抗感染药(2个)、抗肿瘤药(2个)、生物技术药物(2个,分别同属抗肿瘤药和皮肤科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精神障碍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和皮肤科用药;2个为新制剂,分别为局部用透黏膜制剂(溴芬酸,感觉器官用药)和固定药物复方制剂(氨氯地平、氢氯噻嗪和缬沙坦的复方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

进入注册前阶段的有6个,比上月增加4个。

5个为新活性物质,分属生物技术药物(3个)、抗感染药和神经系统用药。

其中cethromycin (抗感染药)和taliglucerase α(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消化系统用药)为罕用药。

1个为新制剂(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干粉吸入制剂)。

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有17个,比上月大幅增加11个。

15个为新活性物质,1个为新制剂,1个为新适应证。

15个新活性物质分别为抗肿瘤药(5个)、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4个)、抗感染药(2个)、消化系统用药、生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9)Progress of Global Pharmaceutical R&D in September 2009黄志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信息中心,上海 200040)HUANG Zhihong(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040)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8255(2010)08-0636-05物技术药物(同属抗肿瘤药)、呼吸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其中哌立福新(抗肿瘤药)、belinostat (抗肿瘤药)、HPN-100(消化系统用药)和trabedersen (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抗肿瘤药)为罕用药。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

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研究进展李航;朱丽;陈代杰【摘要】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在已发现的约4500个天然卤化物中有很多在医药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抗生素.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一直认为生物卤化反应主要由卤过氧化物酶负责催化.近期在许多关于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冈簇的研究中发现FADH_2依赖型卤化酶催化的卤化反应殖是许多微生物及其它生物中的主要卤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参与抗生素生物合成的FADH_2依赖型卤化酶的发现,催化机制及各种来源的该类卤化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该类酶在组合生物合成及寻找天然卤化物等方面的应用.【期刊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年(卷),期】2010(035)001【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FADH_2依赖型卤化酶;抗生素;卤化物【作者】李航;朱丽;陈代杰【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发中心,上海,20120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5从发现第一个天然卤化代谢物到现在已有100多年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很特殊的一类化合物[1]。

直到1960年,被发现的天然卤化物才共有29个[2]。

随着该类化合物广泛的应用于医药,杀虫剂等领域,人们对该类化合物越来越感兴趣,目前为止共发现天然卤化物约4500个[3]。

该类化合物由许多不同的生物产生,且其中很多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由土壤细菌产生的万古霉素[4],由哺乳动物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素[5],由藻青菌产生的抗肿瘤物质自念珠藻环肽A等[6]。

在这些卤化物中,陆地环境中发现的主要为氯化物,而海洋生物中发现的主要为溴化物。

天然氟化物则较稀少,仅在一些植物和细菌代谢物中被发现[7]。

随着越来越多的卤化物被发现,人们对相关的卤化酶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

从1966年在Caldariomyces fumago中发现第一个卤化酶[8]以来,目前为止共有4大类的卤化酶被发现,分别为:卤过氧化物酶(haloperoxidase)[9],非血红素Fe2+α-酮戊二酸及O2依赖型卤化酶(non-heme FeII αketoglutarate- and O2-dependent halogenase)[10],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型氯化酶(S-adenosyl-L-methionine dependent chlorinase)[11]和FADH2依赖型卤化酶(FADH2-dependent halogenase)。

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药用微丸的制备技术及设备进展

• 其不他宜用于热敏药物制粒
微丸制备装置进展
一.流化床制备微丸的装置
原理: 1 丸芯上药 2 包衣
图 微丸制备和包衣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膜控型微丸示意图
药物骨架型微丸示意图
骨架
膜控型膜微控丸型示微意丸图示骨意架图型骨微架丸药型物 示微意丸图示意图
骨架
膜膜控控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膜控型微膜丸控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离心风机 出风处理系统
流化床机身
喷液系统
进风处理系统
控制系统
加湿器 除湿器
流化床机身的构造 扩展室 物料槽
出风过滤器腔室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进风口
流化床工艺装置
顶喷
底喷
切线喷
良好的
1. 喷枪和物料间的距离短,减少包 衣液达到物料表面前的溶媒蒸发 和喷雾干燥现象,有利于包衣液 保持良好成膜特性
2. 物料有序的循环运动, 运动方向和 喷液方向相同, 物料接触到包衣液 的几率相同, 有利于包衣均匀性
药物 药物 骨骨架架型型微微丸丸示示意意图图
骨架 骨架 骨架型微骨丸架示型意微图丸示意图
药药物物
骨骨药架物架 药物
骨架 骨架
I. 载药
微丸上药技术
• 丸芯上药法 • 挤出滚圆制丸法 • 熔融制丸法
熔融法制粒工艺特点
优点:
1. 丸芯上药法 工艺简便,全过程在密闭环境内进行;无需干燥过程, 省时,降低成本 无需溶媒,适用水不稳定药物制粒;省除三废处理及
++ +++ +
(2) 溶液上药法
• 设备:糖衣锅,底喷型/切喷型流化床等
• 药物溶液: (内可加少量HPMC,HPC或PVP等 粘合剂)水/乙醇液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探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药物开始逐渐被开发出来。

微生物药物是指从微生物生物体内提取的药物,这些微生物可以是单细胞、真菌、病毒、细菌、藻类等。

由于微生物药物具有高效和低毒副作用等优点,因而在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一、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筛选和鉴定微生物产生物质的过程中。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微生物库的组建和筛选、菌株的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首先是微生物库的组建和筛选。

微生物库是一个用于储存微生物的库房,可分为细菌库、真菌库、植物细胞库等。

在储存微生物的同时,还要进行筛选。

现代筛选技术主要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基于计算机的药物筛选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筛选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提高了筛选的准确性。

其次是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分离的核心是从环境中或已有菌株中得到新的未知菌株。

在分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得的菌株进行鉴定。

目前,鉴定的主要方法有生化鉴定、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最后是微生物药物的提取和纯化。

提取是指从微生物菌株中提取出目标化合物或其混合物以供分离和纯化。

提取的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例如水提法和有机相分配法等。

纯化则是指将药物分离出来,使其获得更高的纯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技术包括柱层析、毛细管电泳、凝胶电泳等。

二、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微生物药物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医疗、农业、工业等。

在医疗领域,微生物药物被广泛用于抗生素、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物的生产。

由于微生物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等优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很多传统药物带来的问题。

例如红霉素、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就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药物可以作为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制剂的生产原料。

这是因为微生物药物可以有效保存和弥补传统肥料的不足,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氮气固定成钾肥,使其转变成对植物更加好的形式。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5)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5)

·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0, 41(5)392本月全球药品研发进展取得成效的药物有51个,较上月减少了2个。

进入注册阶段的有23个(9个为全球首次注册,其余14个为在新市场补充注册),比上月减少了6个。

本月全球首次注册的药物为9个,其中有4个新活性物质,分属心血管系统用药、抗感染药、生殖系统用药及性激素和精神障碍用药。

5个新制剂,分别为辣椒素的局部用透皮制剂(神经系统用药)、溴隐亭的其它缓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氨氯地平+氯沙坦和盐酸吡格列 酮+盐酸二甲双胍的固定药物复方制剂(分属心血管系统用药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后者也是24 h 内缓释制剂),以及拉莫三嗪口崩片的口腔速溶制剂(神经系统用药)。

本月在新市场补充注册的药物有14个,较上月大幅降低。

其中有5个新活性物质,分属感觉器官用药、抗肿瘤药、皮肤科用药、麻醉药及其辅助用药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

7个新制剂,分别为睾酮的全身用透皮制剂(生殖系统用药及性激素)、枸橼酸芬太尼的口腔速释制剂(神经系统用药)、甘露醇的干粉吸入剂(呼吸系统药物)、Creon 的口服肠溶制剂(消化系统用药)、lanreotide 的24 h 以上缓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同时也是用于脑癌的新适应证)、地塞米松的其它制剂(感觉器官用药),以及胰岛素的全身用透黏膜制剂和速释制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

3个新适应证,除lanreotide 外,另2个分别为甲磺酸吉米沙星(用于治疗耳炎)和盐酸吉西他滨(用于治疗宫颈癌)。

进入注册前阶段的有9个(6个新活性物质,3个新制剂),较上月减少了1个。

6个新活性物质分属呼吸系统药物、抗肿瘤药(2个,其中ofatumumab 是罕用药,同属生物技术药物)、抗感染药(2个,其中raxibacumab 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消化系统用药。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

微生物制药及微生物药物研究作者:涂永江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2期摘要:微生物制药是以一种新型制药技术而存在的,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微生物制药来催生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文首先对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再介绍了微生物制药类型以及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技术,最后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药物在医学界的具体应用这一话题。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微生物药物;概念;类型;应用1976年,荷兰著名学者虎克利用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细菌,并证实了微生物的真实存在这一事实。

在之后的1929年,作为首个抗生素的青霉素也被生物与细菌雪茄弗莱明所发明出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当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微生物制药开始被逐步应用于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当中,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与理解的加深,以及微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光明的。

一、微生物制药与微生物药物概念简述(一)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指通过对微生物技术的利用来实现对药物药品的有效生产,其主要是以微生物机体的生长繁殖和微生物的发酵反应过程为基础的,通过对高度工程化的新型的综合技术和分离纯化提取技术的充分应用来制剂成型。

作为工业微生物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微生物制药在近年来的药品研发当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例。

(二)微生物药物所谓的微生物药物,主要是指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次级代谢以及衍生物。

环境污染小、条件温和等都是微生物药物合成的显著特点,其最早始于对抗生素的利用,而随着不断发展的生物技术,微生物药物的合成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微生物制药类型与微生物药物开发技术(一)微生物制药类型微生物转化制药、菌体制药、代谢产物制药、酶制药等都是微生物制药的具体类型,下文笔者将对几种常见类型进行具体阐述:微生物转化制药:外源化合物通过对生物体系中酶或者细胞的利用,并将其当作催化剂,由此来实现有机合成的一种方法。

关注微生物来源的新药开发 - 生命科学

关注微生物来源的新药开发 - 生命科学

关注微生物来源的新药开发戈 梅1,2,陈代杰1,2*(1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040;2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上海 201203)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发现新药(以及先导化合物)的不竭动力。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以微生物为源泉的新药研发有了更多的支持,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1 微生物——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认识到微生物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有目的地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新药的历史,至今不到70年。

所谓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是指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极其微量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生物体往往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作用的一类物质。

人们主要利用不同来源的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这些微生物,通过不同的分离培养技术,让其产生多种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然后再通过各种筛选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寻找其中新的、具有各种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新药。

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人们熟悉的抗生素就是具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青霉素,随后由Florey和Chain将青霉素用于治疗并取得惊人的效果,这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到来。

1942年,美国科学家Waksman发现链霉素并很快将其用于临床。

随后,科学家又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一大批,目前还一直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和林可霉素等,以及一大批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类别的半合成抗生素,基本上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使人类文章编号 :1004-0374(2005)01-0015-04收稿日期:2004-10-29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4AA2Z3784)作者简介:戈 梅(1971—),女,博士,助理研究员;陈代杰(1957—),男,博士,研究员,*通讯作者。

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

微生物的广泛存在和多样性使其成为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极小空间中、以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体。

它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类型。

微生物具有以下特性:繁殖迅速、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代谢产物广泛。

这些特性使得微生物在医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二、抗生素的发现和开发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医药行业中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通过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中产生的抗生素,创造了一种新的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法。

青霉素的发现是抗生素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后续的抗生素开发奠定了基础。

目前,微生物筛选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使得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除了抗生素,微生物还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科学家们开发出了许多重要的药物,例如抗肿瘤药物、抗生物感染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微生物药物不仅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疗效,而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是当前医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四、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人们对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制药成为医药行业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制药可以生产出具有高效、高纯度、低毒副作用的药物。

微生物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而且将有效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五、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创新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费时费力,结果需等待较长时间。

而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微生物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将有助于提早发现和诊断感染性疾病,以及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_尚新艳

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_尚新艳

文章编号:1001-8689(2007)05-0263-05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尚新艳1 阮丽军2,3 许激扬1,* 陈代杰2,3 (1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南京210009;2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上海200040;3上海来益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中心, 上海201203) 摘要: 随着细菌耐药的不断升级,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高度耐糖肽类抗生素的金葡菌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开发新型糖肽类抗生素刻不容缓。

人们对万古霉素等天然糖肽类抗生素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衍生物,其中oritavancin 、dalbav ancin 和telavancin 已进入Ⅲ期临床和新药注册。

本文对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药效学与药动学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第二代糖肽类抗生素; O ritav ancin; Dalbavancin; T elav ancin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Advance of research on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Shang Xin-y an 1, Ruan Li-jun 2,3 Xu Ji-yang 1 and Chen Dai-jie 2,3 (1Depar tment o 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 gy ,China Pharmaceutical U niversity ,Nanjing 210009;2Shang hai Institute of Phar macuetical Indust ry , Shang hai 200040;3Health Cr eat ion Center for Biopharm aceutical R&D, Shang hai 201203) ABSTRACT Developm ent of resistance to antibacterial agents,especially the advent of vancomy 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and glycopeptide-resistant Stap hy lococcus aureus (GRSA)is a mounting problem that continues to compromise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nti -infectious drugs .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new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Three of these new derivatives obtained by sem i -synthesis starting from natural compounds ,are now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oritavancin and telavancin,as derivatives of vancom ycin;and dalbavancin,as a derivative of te-icoplanin).T he review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s,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 namic parameters and the clinical research status related to the second -generation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KEY WORDS The second-generation g lycopeptide antibiotics; Oritavancin; Dalbavancin; T elavancin 收稿日期:2006-03-14 修回日期:2006-07-12作者简介:尚新艳,女,生于1979年,在读硕士研究生。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7)

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7)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10, 41(6) · ·477全球药品研发进展(2009.07)Progress of Global Pharmaceutical R&D in July 2009吴霖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信息中心,上海 200040)WU Linping(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formation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anghai 200040)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1-8255(2010)06-0477-04本月全球药品研发进展取得成效的药物有46个,较上月增加了1个。

进入注册阶段的有31个(13个为全球首次注册的新活性物质和新制剂,18个为在新市场补充注册),比上月增加了6个。

本月全球首次注册的药物为13个,其中有5个新活性物质,分属骨骼与肌肉用药、抗感染药(2个)、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同属生物技术药物)和心血管系统用药。

8个新制剂,分别为paliperidone的纳米制剂和24 h以上缓释制剂(精神障碍用药),芬太尼(fentanyl)的其它缓释制剂、局部用透黏膜制剂和全身用透黏膜制剂,盐酸多奈哌齐凝胶(donepezil hydrochloride jelly)的其它口服制剂,芬太尼(fentanyl)的全身用透黏膜制剂,舒马普坦(sumatriptan)的无针头非胃肠道制剂(4个均属神经系统用药),treprostinil sodiums的其它吸入剂(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顺铂(cisplatin)的脂质体制剂(抗肿瘤药;同时也是新适应证,用于治疗鳞状细胞癌)以及Bioerodible Mucoadhesive film的制剂技术(制剂)。

微生物制药研究状况及应用展望

微生物制药研究状况及应用展望

微生物制药研究状况及应用展望作者:张宁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7年第12期摘要:近几年,生物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作为新型制药技术的一种,微生物制药技术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未来社会的技术发展中,微生物制药所占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高,因此,微生物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医药产业发展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概念、发展过程、类型以及现实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展望作为微生物的制药与生产大国,我国每年的微生物制剂生产量十分巨大,其中抗生素所占的比例最大。

这种情况促进了微生物制药技术的飞速发展。

但需要表明的是,我国的微生物制药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部分企业对眼下的制药生产过分的重视,忽视了微生物制药的未来发展。

随着国家对微生物制药方面关注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也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评估。

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 概念的描述微生物制药的概念指的是借助微生物技术的优势,满足药物产品生产的需求,其应用基础为微生物的发酵反应过程与微生物的机体生长、繁殖、代谢,以高度、新型的工程化综合技术与分离提纯技术为依托,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成型制剂。

作为工业微生物组成的重要部分,微生物制药在近年来新药研发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微生物药物的概念指的是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与其衍生物。

微生物制药合成条件的特点主要包括污染小、条件温和等。

抗生素的制取是最早微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领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制药技术将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得显著的效果。

2 发展历程的描述1676年,荷兰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球状、杆状与螺旋状的细菌,从而证实了微生物的存在。

英国人弗莱明在1929年发现了青霉素,并且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了林可霉素、红霉素等。

1950年开始,在氨基酸与核酸发酵过程中,代谢调控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微生物制药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其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

高通量筛选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高通量筛选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进展
在 H1N1 神经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过程中,Lin 等[14]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截短型 H1N1 神经酰胺酶基因克隆到 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化至毕赤酵母中,获得了能够分 泌表达截短型 H1N1 神经酰胺酶的重组菌株,构建了新 型神经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利用此模型对 20 000 多个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进行了筛选,获得 6 种活 性提取物。
高通量筛选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①采用基 于细胞的分析筛选方法,可直接在活细胞内检测化合物,提 高筛选的准确性;②采用精确的检测技术,使之能够在相同 的分析过程中兼顾效率和特异性;③基于功能基因组学的药 物高通量筛选逐渐受到重视并应用;④开始分析和处理工业 中的实际问题。该系统在后基因组时代研究和药物发现之间 架起桥梁,将很快渗入到未来市场中,打破从基因到药物研 发链条中的瓶颈[5]。
规模和水平来讲,我国的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已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8, 10]。
3 高通量筛选在微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高通量筛选技术不仅推动了创新型化学类新药的研发 进程,近年来,在创新型微生物类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应用也 日趋广泛。以下主要介绍近年来高通量筛选技术在微生物制 药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两个方面——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 菌种筛选。 3.1 在微生物来源的先导化合物发现中的应用 3.1.1 针对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 针对 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过程一般为首先构 建适宜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再利用微量滴定板对微生物代谢 产物库中的化合物进行高通量筛选,通过相应的检测技术筛 选目标化合物,最后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验证,以获得可 供进一步开发的先导化合物。
由此可见,以微生物代谢产物化合物库为对象的筛选, 与组合化学品库的高通量筛选虽然筛选对象不同,但原理与 方法基本相同,所以该方法较为成熟、规范。 3.1.2 针对微生物发酵液提取品库的高通量筛选 微生物 代谢产物中含有大量不为人知的新型化合物,在现有的微生 物代谢产物化合物库中不能保证完全收纳。同时,不同类型 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药理活性会有所侧重,在针对某一靶点 筛选先导化合物时,选择特定类型的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提取

浅谈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浅谈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贵 州
都 匀
5 5 8 0 0 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物信 息工程的不断进步 , 微 生物 药物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 阶段 , 微 生物技 术是 可持 续发展 的一个重要 支撑 , 是解决 资源危机、
生 态环境危机和 改造传 统产业的根本技术依托。x - 3 , k 微生物 的发展使现代 生物技 术渗透到包括 医药、农业、能源、化工、环保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 ,并扮 演着重要 角 色。本 文通过对研 究微 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和前景的综述 ,介绍 了微 生物制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可能对人类 医学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旨在进一步 明确 生物制 药在
2 0 1 4年 9 月第 9 期
、 l u J ±口 £ I
F a mi I y p s y c h o I o gi c aI d o c t o r
药物 ・ 临床
浅 谈 微 生 物 药 物 研 究进 展 与发 展趋 势
张志红
( 贵 州省 黔 南州食 品药 品检 验 所
社会发展过程 申重要地 位。 关键词 :微 生物制药;生物制品 ;抗生素 【 中图分 类号 】R 9 7 8 . 1
引 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0 9 - 0 1 5 5 - 0 1
微生物药物作 为重要 的临床药物 , 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 的地位 。 微生物来源 的药物也被称为生物 药物 , 是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 中产生 的 , 能 以极低浓度 抑制或影 响其他生 物机能的低 分子量代谢物 。 微 生物制药在医药工业 中占有重要 地位 , 半个世纪 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 制中一系列突破 陛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 造 了巨大 的医疗价值 和经济效益。 目 前 全世界微 生物药物的总产量 占医药工业总 产值 的 1 5 %左右 ,是 医疗工业 的支柱行业 之一。 1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微 生物药 物的研究进展 ,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的内容 : 1 . 1 菌种 的获得 菌种 获得 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 可 以向有关科 研单位 、 相关菌种冷藏部 门索 取或 购买, 也可 以从大 自 然 中分离筛选新 的微 生物菌种。 新菌种 的分离是要从混 杂 的各 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 、 菌种 的特性 ,采用各 种筛选方法 , 快速 、 准 确地把 所需要 的菌种挑选出来 ,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 这些特性包括形态 、 培养 特 征 、营养要求 、生理生化特性 、 发酵周 期、产品 品种和产量 、耐受最高温度 、生 长 和发酵最适温度 、最适 p H值 、提取工艺等 。 1 . 2 高产菌 株的选 育 由于基因突变发生的特殊性 , 人们倾 向于选 用经诱变剂处理过的细胞 , 该种 细胞 内存在突变型菌株 。 况且 , 在突变型菌株 中又只有一小部分是理想 的正 突变 体 菌株 , 而有害突变体往往 占很大 比例 ; 另一方面 , 从 自然界筛选得来 的菌株 药 物 代谢合成能力低 , 野 生型菌株 由于长时间生长在非最适条件下 , 大多只产 生不 带 1 0 m g / L 产 物 ,而对于工业生产来说 ,如果不尽心改 良,势必造成 成本 过高 , 因而没有工业生产价值 ; 即使是 以用 于工业生产 的菌株 , 为 了不断提高产量、降 低 成本 , 菌株改 良也是手段之一 。 要想使菌种产量不 断提 高 , 最 根本的还是要依 靠 本身 固有的遗传特性 , 这就必须不 断地进行军 中选育 、 改 良。工业菌种 的育种 是运用遗传 学原理和技术对 某个用于特定 生物技术 目的的菌 株进行 的多方 位的 改造 。通过改造 ,可使现存 的优 良性状强 化 ,或去除不 良性质或增加新 的性状 。 育种 的方法包括 : 自 然选育 、杂家育种 、基因工程技术改 良菌种。 1 . 2 . 1 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也称 为 自 然分 离 , 是指不经过人工处理而选育 的方法 , 主要是对菌 种加 以纯化 , 以获得遗传背景较为均一的细胞群体 。 一般菌种 经过多次传代或长 期保存后 , 由于 自发突变或异核体和多倍体 的分离 , 使有些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 改变 , 造成菌种 不纯 , 生产能力下降 , 亦 即菌种退化 。因此 在工业生产和发酵研 究 中要经常进行 自然分离 , 纯化菌种。但微 生物的 自发突变频率很低 , 正突变频 率更低 , 因而通过 自然选育虽能提高菌种生产力或获得某种优 良特性 菌株 , 但一 般来说 ,效率低 、 进展慢 ,效果不显著。因此 ,经常将 自然选育和有变育种交替 使用 ,这样 可以收到良好 的效果 。 1 . 2 . 2 杂交 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将不同种群 、 不 同基 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 , 并在后代 中选取纯合 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包括准l 生 生殖 、 接合 、 原生质融合。其中原生质融合包括选 出标记菌株、 两亲株分别制备原生质体、 原生质体的再生 、 融合子 的选择四个步骤。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

上海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现状及展望摘要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包括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是上海市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优化科技创新布局的重要内容。

作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高地,在政府大力支持推动下,经多年建设和整合,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具有“覆盖范围广、技术水平精、服务能效高”的特点。

本文对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基地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平台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展望。

ABSTRACT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in Shanghai includes R&D public platform,research center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key lab of Shanghai. They ar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enter and optimizing innovation layout. As the highland of biomedical innovation in China,Shanghai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precise level of technology,high efficient services’after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and promo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medical R&D infrastructure in Shanghai,and proposes the idea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KEy WORDS biomedicine;R&D infrastructure;public platform;engineering technology center;key lab上海市生物醫药研发基地是在市科委长期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在国内的优势所在,也是推动上海乃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病药物的研究现状

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病药物的研究现状

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病药物的研究现状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现状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寻找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微生物制药作为一种新颖的药物生产方式,为研发抗糖尿病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前景。

一、微生物制药在抗糖尿病药物领域的应用微生物制药利用微生物菌种,通过基因工程和发酵技术,生产具有特定药理效应的活性物质。

在抗糖尿病药物领域,微生物制药可以通过生产和提取酶类、多肽类、多糖类等活性物质,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1. 酶类药物酶类药物是一类通过模拟胰岛素的活性或者增强胰岛素的转化作用来降低血糖的药物。

目前,通过工程微生物菌株生产胰岛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研究人员通过转化外源基因,使大肠杆菌等常见微生物菌株产生胰岛素前体蛋白,再通过相应的裂解和提纯工艺,得到活性胰岛素。

2. 多肽类药物多肽类药物是以多肽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

由于多肽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低毒性,因此在抗糖尿病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微生物制药方法,可以通过工程菌株合成多肽类药物。

例如,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重要的胰岛素受体激活剂,通过转化外源基因,可以使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产生IGF-1前体蛋白,经过后续的纯化和处理,获得高纯度的多肽类药物。

3. 多糖类药物多糖类药物作为一类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对于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和促进胰岛素增生具有重要作用。

利用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通过培养、发酵微生物,产生富含多糖的菌体或发酵液,从而制备多糖类抗糖尿病药物。

以polysaccharide-Ⅱ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发酵真菌Aspergillus flavus,提取纯化多糖,证实其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二、利用微生物制药生产抗糖尿病药物面临的挑战尽管微生物制药在抗糖尿病药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近年来,微生物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微生物药物是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能力,生产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如抗生素、疫苗等。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生产过程,以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微生物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过程。

首先,科研人员需要通过对不同微生物的筛选和鉴定,找到具有生物合成潜力的微生物菌株。

随后,针对目标药物的合成途径进行优化和改造,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来提高目标产物的生产效率和纯度。

在微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中,控制微生物菌株的生长条件十分重要。

合适的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合成目标产物的能力。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对菌株的生长条件进行严密的监测和调控,以确保微生物菌株的健康状态和稳定性。

二、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可以分为实验室规模和工业规模两个阶段。

在实验室规模下,科研人员通常使用小型发酵罐或培养皿来进行菌株的培养和产物的生产。

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研发的可行性和优化生产工艺。

当科研人员确定了最佳的生产工艺后,微生物药物的生产就会进入工业规模的阶段。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建立大型发酵罐或连续发酵设备,以实现大规模的菌株培养和目标产物的生产。

此外,为了确保生产的质量和稳定性,科研人员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确保生产的微生物药物符合药品的标准。

三、微生物药物的应用前景微生物药物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由于微生物菌株的特殊能力,可以利用微生物合成途径生产出复杂多样的药物,拓宽了临床治疗的选择范围。

其次,微生物药物具有较高的效果、安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相较于化学合成药物,微生物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更小。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微生物药物有望在抗感染、抗肿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随着个体化医疗的推进,微生物药物也有望应用于治疗个体化的疾病,为病患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