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理学方向导师介绍

合集下载

上海药物所博士申请条件

上海药物所博士申请条件

上海药物所博士申请条件
上海药物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机构,拥有博士研究生培养权。

申请博士学位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申请条件:
1. 学历要求,申请者通常需要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具有相当于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

有些特殊情况下,具有本科学位但具备优秀科研能力的申请者也有可能被考虑。

2. 专业背景,申请者需要具备与所申请的博士专业相关的学术背景。

对于上海药物所来说,申请者可能需要具备与药物研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的学科背景。

3. 研究能力,申请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潜力,表现为在硕士阶段或其他科研项目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如论文发表、获奖等。

4. 推荐信,一般情况下,申请者需要提供2-3封推荐信,推荐信应由申请者的导师或其他有权威的专家撰写,推荐信内容应对申请者的研究能力、科研潜力、学术素质等进行客观评价。

5. 英语能力,对于非英语国家的申请者,一般需要提供英语水
平证明,如托福、雅思成绩。

此外,上海药物所的博士申请还可能包括面试环节,用于进一
步考察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研究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申请条件可能会因为不同的专业、不同
的研究方向而有所差异,建议申请者在申请前仔细阅读上海药物所
的招生信息,或直接与招生办联系以获取最准确的申请要求和条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硕士生名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硕士生名单

2008级硕士研究生序号 专业 姓名 性别 导师1药物化学 肖 磊 男 陈若芸 2药物化学 杨立新 男 陈若芸 3药物化学 黄跃明 男 冯文化 4药物化学 梁玉华 女 冯文化 5药物化学 罗 灿 女 黄海洪 6药物化学 邵现奇 男 黄海洪 7药物化学 张 瑛 女 李 帅 8药物化学 刘 博 男 刘 刚 9药物化学 胡 潇 女 刘 刚 10药物化学 解希雷 男 刘 刚 11药物化学 于金倩 女 秦海林 12药物化学 岳 勇 男 秦海林 13药物化学 王彦改 女 苏亚伦 14药物化学 王 佳 女 苏亚伦 15药物化学 魏金钊 男 吴 松 16药物化学 熊 路 女 吴 松 17药物化学 陈 正 女 肖志艳 18药物化学 方 成 男 肖志艳 19药物化学 袁建海 男 谢 平 20药物化学 刘晓宇 男 谢 平 21药物化学 罗济生 男 俞晓明 22药物化学 王亚丹 女 庾石山 23药物化学 李 菲 女 张东明 24药物化学 时 静 女 张东明 25药剂学 张鹏霄 女 刘玉玲 26药剂学 马 锐 女 刘玉玲 27药剂学 周 扬 女 刘玉玲 28生药学 王 康 男 戴均贵 29生药学 刘 鑫 男 戴均贵 30生药学 刘 晓 女 戴均贵 31药物分析学 邢 逞 女 吕 扬 32药物分析学 刘淑聪 女 吕 扬 33药物分析学 金 波 女 马 辰 34药物分析学 徐 婧 女 再帕尔 35药物分析学 侯金凤 女 张金兰 36药物分析学 王鹏远 男 张金兰 37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董世豪 男 朱 平38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王瑞杉 男 朱 平 39药理学 刘 岩 男 陈乃宏 40药理学 李博宇 女 陈乃宏 41药理学 唐 克 男 陈晓光 42药理学 白晓宇 女 杜冠华 43药理学 郭 晶 女 方莲花 44药理学 张 超 女 郭 颖 45药理学 刘 虹 女 胡卓伟 46药理学 李 辙 男 胡卓伟 47药理学 李 珂 女 胡卓伟 48药理学 祖 勉 女 刘艾林 49药理学 周 丹 女 刘艾林 50药理学 李林忆 女 申竹芳 51药理学 葛 莹 女 王 楠 52药理学 许 建 女 王 楠 53药理学 孔祥凤 女 王晓良 54药理学 刘智慧 女 王晓良 55药理学 韩 静 女 叶 菲 56药理学 陈 玲 女 叶 菲 57药理学 李 伟 男 张建军 58药理学 郭 亮 男 张建军 59药理学 姜微哲 女 朱海波 60药理学 高 健 男 朱海波 61药理学 孙 阳 女 朱海波。

临床药理所专业及导师介绍

临床药理所专业及导师介绍

临床药理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本学科主要由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学研究室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室组成。

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授权点,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正式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工作站。

是“九五”、“十五”期间广东省重点学科。

在2004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第一。

本学科点技术力量强,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现有高级职称者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王宁生教授、王培训教授、欧明教授、宓穗卿教授、周联研究员是国内外知名专家,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王宁生教授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药理学会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全球化联盟广东省分部主席、广东省中药安全性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国家新药评审专家;王培训教授是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及广东省新药评审专家;欧明教授是WHO“草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顾问、广州中医药到大学终身教授。

硕士生导师刘启德研究员、汤毅珊副研究员和董燕副研究员是本学科的学术骨干。

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中药药物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内和国际合作的药物动力学课题研究。

完成了多种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和复方(包括开窍药、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矿物药、抗疟药等)的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血清药理学技术规范;在药物体内、体外代谢和活性代谢物分离、提纯、结构鉴定和药理活性评价有丰富的经验并拥有专利技术;在国内最早开展中药时辰药理学研究,与德国科研机构开展关于心血管药物评价的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

2.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国内第一批实施GLP规范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广东省药物非临床试验(GLP)中心,完成了数十项中药及其它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工作。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资助下建立的中药不良反应(ADR)数据库不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3项科技成果奖,1项计算机软件版权,出版2部专著。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名单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8年博士生名单

2008级博士研究生序号 专业 学生 性别 导师1药物化学 陶佳颐 女 方唯硕2药物化学 陈肖卓 女 雷平生3药物化学 郑 丹 男 雷平生4药物化学 郑朴荣 男 刘 刚5药物化学 刘 伟 男 刘站柱6药物化学 熊 亮 男 石建功7药物化学 田 冶 男 石建功8药物化学 里艳茹 女 石建功9药物化学 张 淏 男 尹大力10药物化学 张 刚 男 尹大力11药物化学 韩伟娟 女 尹大力12药物化学 李 菁 女 于德泉13药物化学 张 婷 女 于德泉 陈若芸 14药物化学 赵 芬 女 于德泉 庾石山 15药物化学 赫 军 男 张培成16药物化学 李义秀 女 张培成17药物化学 方振峰 男 庾石山18药物化学 柏 健 男 庾石山19药物化学 陈 辉 男 庾石山20药物化学 杜 丹 女 庾石山21药物分析学 徐维盛 男 吕 扬22药物分析学 侯艳艳 女 吕 扬23药物分析学 王晓雪 女 再帕尔24药物分析学 沈国庆 男 再帕尔25药物分析学 黄 江 女 再帕尔26药物分析学 吴彩胜 男 周同惠 张金兰 27药理学 楚世峰 男 陈乃宏28药理学 马开利 男 陈乃宏29药理学 李志鹏 男 陈乃宏30药理学 赵 明 女 陈乃宏31药理学 李光艳 女 陈乃宏32药理学 刘振佳 男 陈晓光33药理学 陈柏年 男 杜冠华34药理学 时丽丽 女 杜冠华35药理学 张恒艾 女 杜冠华36药理学 杨 涛 男 杜冠华37药理学 李晓秀 女 杜冠华38药理学 吕 琪 男 胡卓伟39药理学 吕晓希 男 胡卓伟40药理学 王子艳 女 胡卓伟41药理学 王晓星 女 胡卓伟42药理学 张庆颢 男 李 燕43药理学 连泽勤 男 李 燕44药理学 孔祥臣 男 刘耕陶45药理学 魏 宁 男 刘耕陶46药理学 冀呈雪 女 刘耕陶 张建军 47药理学 刘 茵 女 刘耕陶 朱海波 48药理学 高丽辉 女 申竹芳49药理学 李彩娜 女 申竹芳50药理学 陈超杰 男 王爱平51药理学 单永超 男 王爱平52药理学 李万芳 女 王爱平53药理学 路 莉 女 王晓良54药理学 杨晓娟 女 王晓良55药理学 鲁雯雯 女 王晓良56药理学 李萍萍 女 王晓良。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博士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博士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
2021年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生普通招考招生专业目录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指导教师研究方向 100701 药物化学
龙亚秋段文虎胡有洪南发俊柳红沈建华杨玉社杨春皓徐明华张翱熊兵
黄蔚沈敬山赵维民黄成钢岳建民郭跃伟宣利江叶阳钟大放陈笑艳梅
雪锋张乃霞果德安
招生人数 1 考试科目备注 1、英语一2、有机化学3、药
物化学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1、英语一2、有机化学3、药物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1、英语一2、有
机化学或分析化学 3、药物化学或药物分析学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指导教师研究方向 100706药
理学冯林音刘景根章海燕李扬高召兵楼丽广耿美玉缪泽鸿蒙凌华丁
健陈奕黄敏左建平唐炜任进宫丽��潘国宇李川王明伟谢欣冷
颖李佳李静雅王贺瑶王逸平谭敏佳赵英明杨财广蓝乐夫丁侃徐华强赵
强吴蓓丽招生人数 2 考试科目 1、英语一 2、生物化学3、药理学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
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
备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希灿 我国民族创新药物开拓者

唐希灿 我国民族创新药物开拓者

籍踪士风乘____________
CHAO JI YUAN SHI FENG CAI 我国民族创新药物开拓者
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男,1932年12月出生于广东潮阳,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曾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主编。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所学位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中草药内作用于神经系统有效成分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硏究。

1982年,主持硏究成功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石杉碱甲(huperzineA),是迄今从植物内发现的最独特的高效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优于国际上目前正在开发的同类药。

通过结构改造与活性关系硏究,发现新化合物“ZTT”,已在欧洲完成及国内进入II期临床验证。

对石杉碱甲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它有保护神经细胞新作用靶点,阐明它的保护神经细胞作用是通过调控凋亡基因表达。

有关石杉碱甲的硏究已在国内及国际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系列发表62篇论文,5次接受特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分会上作石杉碱甲及植物内有效成分硏究专题报告,应4家国际著名期刊主编特邀撰写4篇石杉碱甲的研究综述。

1987至4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法国国家健康及医学硏究院、美国南伊利诺以斯大学医学院及芝加哥洛约勒大学医学院开展合作研究。

参与编写初版及修订版硏究生教材《基础神经药理学》,在国际及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38篇,硏制成功6个新药。

获国家级科技奖7项、国内专利3项、美国专利2项、欧共体专利4项。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2000年授予“上海市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汕靈科枚睡]。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理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_郭宾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理学基础及其研究进展_郭宾
子结合时 , 可能产生药物之间的抑制 、诱导 、协同效 应等相互作用[ 2 ,6] 。
HSA 的分子量 为 66248 , 其一 级结构序 列分析
很早就完成了 , 由 58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 肽链(牛血清白蛋白 BSA 的氨基酸残基数为 582), 含有 35 个半胱氨酸残基(Cys), 除 Cys34外 , 其余形成 17 对二硫键[ 2] 。HSA 的二级结构包括 I 、II 、III 三个 α-螺旋的结构域(domain), 其中每个结构域又分为 A 和 B 两个亚结构域(subdomain)[ 10 , 11] 。人们采用药物
和结合(saturable binding)的特点 , 但在多数情况下满
足 K a·Cu 1 , 结合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范围内为一
常数 , 不随药物浓度而变化 ,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呈线
性结合 。根据式(3)可知 , 在一定的环境下 , 决定血
浆蛋白结合的因素有药物浓度 、血浆蛋白的结合容
量(包括结合蛋白浓度和结合位点数目)以及亲和力
情况下 , 蛋白远未被药物分子饱合 , P 可近似认为体 系中结合蛋白的总浓度[ 8] 。
简单地假设每个蛋白分子含有 n 个相互独立 、
亲和力相当(Ka)的结合位点(binding site), 由配体与
大分子表面之间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
κ1·Cu·[ 1 -Cb (n·P)] =κ-1·Cb (n·P) (2)
白结合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 以及与药效相关性之间 的相互关系的理论阐述 , 总结在常规的药物实践中 如何考虑这些重要因素 , 以明确哪些药物在什么情 况 , 才有必要进行药物的游离浓度监测 , 以及血浆蛋 白结合的药效和临床相关性研究 。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员、博导朱兴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0031)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该类疾病遗传因素及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研究表明这类疾病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蛋白有关,这些蛋白可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一系列反应,影响神经系统中某些特定的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这些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线粒体机能障碍、兴奋性毒性、免疫炎症及细胞凋亡等机理在神经细胞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药物提供了分析的途径和作用靶点。

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及/或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均有可能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

尽管目前主要依靠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模型来寻找神经保护药物,但通过这些研究很有可能找到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采默氏病帕金森病神经保护高度发达的脑是人类区别于世上其他生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人类的记忆,认知,语言,个性和喜怒哀乐等无不与正常的脑功能密切相关。

人脑一旦出现病变,这些功能就严重受损。

由于脑内受损部位及病变机理的不同,病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神经症状,形成不同的神经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疾病。

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neumde.generati。

n)是它们的共同点。

该类疾病主要包括阿尔采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帕金森病(Pakinson’sdisease,PD),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dis—ease),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alcerebeIlarataxiaS),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核萎缩(dentatonIbropallidoluySianatrophy),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及脊髓肌萎缩症(spinaImuscularatrophy)等。

张昌绍

张昌绍

生平概况
中国药理学奠基人
1946年,40岁的张昌绍被升为一级教授,全面负责药理学教研室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当时上海医 学院16位一级教授中年龄最小。张昌绍是一位卓越的药理学家,为新中国的药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做了许多开拓和奠基工作。 被誉为“中国药理学奠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张昌绍的学术贡献和才华,使他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他除担任药理学教授兼教研室主任外,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与政协委员,还担任中国科学院药物 研究所学术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兼新药组组长。曾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 和药理学科规划的领导工作。1964年2月12日,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全国 血吸虫病防治药物研究组织和领导工作 ,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药物组组长,主持制定卫 生部颁布的药理学教学大纲,主编了药理学统编教材。他还于1953年,作为全国科联代表团团员 访问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举办了多次药理学师资班,招 收了许多研究生和进修生。
张昌绍当时的研究课题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他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科学研究,于1940年获得伦 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学业成绩优异且科研成果丰硕,他还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协会会员。
人物履历
1940—1941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 1941—1946年 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兼中央卫生实验院药理研究室主任。 1946—1949年 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兼科主任。是从中药研究抗疟药的先驱,1946年和 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 杂志上发表了《关于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 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对后来“青蒿素”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和借鉴意义。 1949—1967年 任上海医学院(后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名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兼教研室主 任;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

药学类院士汇总探讨

药学类院士汇总探讨

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沈家祥男北京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与细胞工程学专家甄永苏男北京工程院院士临床药理学桑国卫男北京工程院院士药理学专家秦伯益男北京工程院院士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于德泉男北京工程院院士军事化学陈冀胜男北京工程院院士药用植物学家肖培根男北京工程院院士生化药理学家刘耕陶男北京工程院院士药物合成安静娴女东北工程院院士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女上海工程院院士药学专家侯惠民男上海工程院院士中草药开发唐希灿男上海工程院院士药理学家池志强男上海工程院院士避孕药物研究李瑞麟男上海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周后元男上海工程院院士微生物制药专家许文思男上海工程院院士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姚新生男沈阳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彭司勋男南京工程院院士生药学专家徐国钧男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家祥教授著名制药工程专家。

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早年留学英国,1949年获伦敦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回国参加工作。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聘为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现为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主要的学术成就:沈教授主要以本国资源为基础,从事抗生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以及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化学合成生产研究,是开发我国医药工业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197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1982年)。

在天然药物研究方面,他曾首次用全合成方法证明鹤草酚的独特化学结构,并以托品类和丹参醌类为题培养博士研究生。

中药药理专家鲁海生简介

中药药理专家鲁海生简介

中药药理专家鲁海生简介
鲁海生(Lu Haisheng)是一位著名的中药药理专家,他在中药药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鲁海生教授毕业于国内知名的药学院校,并在中药药理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

他在中药药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并受邀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鲁海生教授在中药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对疾病发病机制的影响、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运用等诸多领域。

他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积极探索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药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除了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鲁海生教授还积极参与中药药理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中药药理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深入浅出地讲解中药药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启发。

总的来说,鲁海生教授是一位在中药药理学领域有着丰富经验
和深厚造诣的专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教学贡献都为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嵇汝运简历

嵇汝运简历

嵇汝运,药物化学家。

主要致力于新药的创制和研究,研制成抗血吸虫病、抗疟疾及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多种临床药物。

在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中造诣颇深。

倡导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为我国“化学药理学”的创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注重药物的构效关系(SAR)研究,为把传统的、经验的寻找新药的方法转变为药物构效理论指导下的药物设计新方法,是我国在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中公认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嵇汝运,1918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

自小聪敏,勤奋好学。

1934年,在江苏省松江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江苏松江高级应用化学科职业学校,自此便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7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

1941年,大学毕业后;在成都电信器材修造厂从事电化学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从事油脂化学试验工作,担任技士。

1947年,他考取留美公费实习生,先在美国NOPCO化学公司的试验室实习,学习从油脂制取维生素及分析工作,半年后,他通过中英庚款基金会留英的全国统考,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转入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大学化学系主修生物化学。

节假日他经常独自在实验室专心致志地从事课题研究。

1950年夏,他的《氨基葡萄糖化学的研究》和《Mannich反应》论文出色地通过了论文答辩,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被校方聘任为药理系研究员,开始了在神经系统药物研究领域的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

在此期间,他寻找到一种局麻作用比普鲁卡因强10余倍的新化合物,论文在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国外同行学者的刮目相视。

1953年,正当我国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嵇汝运放弃了在英国名牌大学任职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

嵇汝运回国后,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赵承嘏的带领下,积极地同高怡生等一起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开创了新药合成研究的新领域,使我国药物研究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他为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当时血防工作的迫切需要,嵇汝运领导课题组开展了血吸虫病药物研究的工作,合成了百余种抗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实验药物。

陈凯先

陈凯先
左旋氧氟沙星是优良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我们采用CoMFA方法对该化合物的 类似物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预测了高活性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在此基础 上,设计了一些新化合物。经合成和药理测试,发现其中3个新化合物对一些重要 致病菌的抑制活性超过氧氟沙星。现已申请专利。
承担项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创新药物研究的现代理论与方法攀登计划预选 项目,项目主持人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若干 方法与应用研究 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子项目,项目负 责人 2.基于AchE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863”项目,项 目负责人 3.新型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药物分子设计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4.基于生物大分子和配体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设 计上海市科委项目,项目负责人
谢谢!
人生经历




1968.10-1970.5 安徽省霍丘县 城西湖军垦农场 劳动锻炼 1970. 5-1974.3 湖南省邵阳市 化工部中南制药厂,工人、技术员 1974. 3-1978.9 湖南省邵阳市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技术员 1988.6-1996.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 合成室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等职。1993年 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6.4-2004.1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1996.4-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新药研 究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药学会等多个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自然科学进展》 、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报》等多种学报编委,“973”专 案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并被复旦大学、交 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1999.10-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8-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2005.1-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3-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2008.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他领衔研发的创新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造福1500多万病患。

做出“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然而,在与疾病抗争25年之后,在女儿毕业典礼前夕,他却倒在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上,时年55岁。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一名中药现代化的拓荒者,一个希望“再给我十年,再做出两个新药的”追梦人。

执着追求,新药研发的开拓者丹参入药,在中国有着千百年历史,在《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中都记载。

然而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谜。

直到有一天,王逸平揭开了谜底。

30年前,王逸平毕业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

这个勤勉好学的小伙子凭借出色的科研工作,很快成为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1992年,丹参多酚酸盐项目立项,1994年开始进入药理学研究。

“一个药把我们两个实验室紧紧绑在一起,就像父母一起培养孩子的成长。

”王逸平的合作伙伴、上海药物所宣利江研究员说。

1994年,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博士论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了王逸平。

他俩的合作大门就此打开。

早期研究中,课题组面临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等困难,王逸平带领团队成员,借来仪器利用晚上进行检测,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忙碌着。

体重减轻了,他就自我调侃为“免费减肥”。

机缘巧合的一天,王逸平正在为同事送来的100多种丹参水溶性组分和化合物做测试,丹参乙酸镁的实验数据令他眼前一亮:它的生物活性特别强。

“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

”基于这个重要发现,此后历经13年不懈努力,王逸平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方向。

最终的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迄今为止,该药已用于全国5000多家医院、受益患者达1500多万人,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我俩有一种默契,双方都明白想要的是什么。

”宣利江回忆,每当聊起受益的病患,王逸平脸上总会浮现他特有的笑容,那是一种稳稳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楼丽广简介

楼丽广简介

楼丽广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
【年(卷),期】2005(21)8
【摘要】楼丽广,男,1967年2月出生。

199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药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药理学博士学位。

1996~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年8月起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

2000~2002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Pittsburgh药理学系接受博士后训练。

【总页数】1页(Pi0003-i0003)
【关键词】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药理学;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科研工作;博士后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R563.1
【相关文献】
1.皕宋楼藏书聚散专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丽宋楼藏书流布及宋元版追踪》评述 [J], 荣方超
2.中西合璧满福楼--香港万丽海景酒店满福楼设计创意 [J], 桦叶
3.再现清代广造钟表神韵——记广钟料石花铜楼钟的修复 [J], 亓昊楠
4.卢广:影像是我与外界沟通与信使佳能专业喷墨打印机PRO-100助卢广影像更上一层楼 [J],
5.解密“广园东·东方名都现象”系列三骄傲的房子——广园东·东方名都首期交楼现场实录 [J], 蝴蝶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健院士所长研究方向: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DNA 损伤与修复机制;抗肿瘤转移研究;肿瘤代谢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化学创新药物研发体系建设(No.2009ZX09301-001, 2012ZX09301-001-00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建设2009.1-2010.12;2012.1-2015.12针对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发现及其机理研究(No. 30721005,81021062)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2008.1-2010.12;2011.1-2013.12土槿皮乙酸对新生血管生成和微管抑制作用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No.3073010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008.1-2011.12治疗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的药效学平台建设(06DZ22912)上海市科委2006.11-2008.09分子靶向抗肿瘤候选新药的研发(07DZ05906)上海市科委2007.12-2010.10癌症预防诊治的转化型研究(KSCX1-YW-22)中国科学院2009.07-2011.05冯林音研究方向:G 蛋白偶联受体(GPCR) 参与神经系统的各类功能活动,也是重要的药物靶标。

用免疫共沉淀、细胞表面生物素化、Western Blot 和基因突变等技术, 探讨GPCR 异聚复合体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分布和在病理情况下的特征,寻找其作为药物靶点的作用机制。

左建平研究方向:从事肿瘤免疫学、病毒学以及药理学研究,致力于从中草药和天然产物中寻找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抗病毒活性药物的研究。

李川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药药代研究及相关多成分复杂生物样品分析技术研究;新药发现与创新药开发中的药代研究。

科研成果: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李川研究员重点从“发展适合中药特点的药代关键技术”和“建立先进可行的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模式”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针对“中药复杂化学系统”,围绕“液-质联用”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发现“低浓度电解质效应”、发明“脉冲梯度洗脱色谱技术”,显著改善了液-质联技术应用于中药药代研究的“可测性”和“可用性”。

提出中药“药代Markers”概念,建立了一套适合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模式。

揭示了丹参、三七等中药活性成分的体内暴露情况和变化特征,为开展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目前在中药药代动力学方面已呈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格局。

在化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以参加“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建成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新药临床前药代研究公共技术平台,目前该平台的研究功能已扩展成涉及“支持药物早期发现的候选化合物药代筛选”、“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三方面。

近五年先后有7个I类新药在完成了药代研究后获得SFDA颁发的“新药临床试验批件”。

同时还围绕药代动力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工作,重点在体内微量药物分析新技术、人种差异与药物代谢、药物吸收与体内转运等方面做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任进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按照国际最新“fail early, fail cheaply”理念,以药物毒理学引导创新药物的开发,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已先后完成了国内外研制的160余种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其中我国创新药物43个,递交审评的28项均通过国家审评,从无退审记录。

如完成了石药集团治疗脑卒中国家I类新药丁苯酞多项系统安全性评价研究,包括两种动物长达6和9个月试验,为其顺利通过国家SFDA审核、取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起到关键性作用。

据统计,目前已经有16.3万脑卒中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这是国内第一个在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获得专利授权的I类新药。

为我国新药评价达到国际标准、进入国际主流市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实验中发现药物具有严重毒性及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共6项,包括可引起严重胃肠道反应、急性肾损伤、明显过敏反应等,其中5个中止了研发,1个提出警示,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863”、中科院、上海市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

同时,针对药物可能诱发的肝脏、肾脏的毒性,从分子、细胞、整体水平上,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毒性机理研究。

沈旭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药物设计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楼丽广199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肿瘤药理的研究工作,实验室主要开展二方面的研究:1)肿瘤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多药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尤其是以上过程的信号转导机制;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

2)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发展,已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分子、细胞、动物水平的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模型。

肿瘤模型几乎包括所有常见的肿瘤类型;能够提供不同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如传统细胞毒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的筛选和评价;课题组已经利用这些肿瘤模型为国内、外制药企业完成了20多个抗肿瘤创新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其中有10多个药物已成功进入临床试验。

王逸平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和分子机理研究,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及调控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抑制剂研究;胆固醇脂转移蛋白抑制剂研究。

王明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药筛选和基础药理学研究俞强研究方向:目前主要从事肿瘤生长机理的细胞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以及抗肿瘤和抗炎症药物的筛选和开发。

刘景根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阿片类药物耐受、成瘾的细胞和分子机理研究。

耿美玉1980.9-1986.7 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学士研究方向:受体酪氨酸激酶c-Met、ALK及其抑制剂肿瘤代谢及其抑制剂微环境、EMT与肿瘤转移蛋白激酶糖基化修饰与肿瘤肿瘤生物标志物冷颖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的发现和作用机理探索1.利用分子、细胞、组织和转基因动物模型,发现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并进行临床前药理研究。

2.以发现的活性化合物为探针,研究其分子机理,寻找治疗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的新靶标。

3.2 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的机制、胰岛素增敏剂对其改善作用以及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细胞中糖脂代谢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研究。

李佳研究方向:这一能量代谢调控的关键分子及相关信号网络进行活性调控机制研究;围绕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系统化克隆、表达、纯化和基因转染相关分子靶点,建立分子家族筛选平台和疾病靶向组合筛选模型平台;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研究先导化合物和靶标相互作用模式;结合RNA 干扰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方法开展活性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靶点研究缪泽鸿研究方向:肿瘤药理学。

从事抗肿瘤新药研究研发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着重围绕肿瘤DNA损伤修复、缺氧、异常转录和耐药展开创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及相关机制研究。

李静雅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代谢型疾病相关的药物筛选、先导化合物发现及药效评价、和抗糖尿病活性物质的作用机制研究。

刘璇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

所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包括蛋白质双向电泳、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等,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及心血管活性的中药活性成分。

谢欣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新药发现及干细胞化学生物学研究,聚焦在以下几个方向:1、GPCR在重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以及药理学干预;2、GPCR新药筛选平台的建设及新药发现;3、干细胞命运调控小分子的发现、机制研究及在疾病中的应用。

杨财广研究方向:化学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在核酸表观遗传调控以及(抗耐药菌感染等)药物靶标筛选/确证研究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1. 蛋白质/核酸,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调控研究;2. 小分子/多肽对重要基因生物学功能的化学干预。

章海燕开展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开发及作用机理研究,寻找治疗早老性痴呆(AD)、抑郁、中风的活性先导化合物,开发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并深入研究它们的作用机理,以及继续深入研究石杉碱甲的作用机理。

蒙凌华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靶向PI3K-mTOR通路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刘东祥研究方向:采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以这些蛋白质为靶标,设计全新化学结构的抑制剂或激动剂,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

发展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药物分子设计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利民研究方向:离子通道及膜转运体分子机制的研究及其调节剂的发现。

离子通道及转运体可选择性通透离子及体内小分子营养和代谢物质,在诸多生理过程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其功能因药物或基因突变引起改变可导致多种疾病,因此是重要的药物靶点。

我们早期工作发现了介导通道亚单位间特异性作用的分子基团(Science 257:1225 & 285:1565; Cell 103:169),以及影响膜蛋白表达的重要信号区域(Shikano et al., 2003 & 2005)。

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采用荧光、分子生物、电生理等技术对膜蛋白的Trafficking、Regulation及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以化学小分子为探针研究离子通道和转运体的分子机制和以离子通道和膜转运体为靶点的药物研发工作。

利民教授领导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Johns Hopkins Ion Channel Center)专注于发展以离子通道为靶点的新型高通量筛选方法以及新型离子通道药物,并积极开展相关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为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所属七个筛选中心之一,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同领域的学者及工业界药物研发专家组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拥有多套基于高通量筛选平台(FDSS,Epic,BD-Pathway等)、全自动电生理平台(Ionworks,Q-patch等)以及全自动样品处理系统,中心还拥有包括30万个小分子化合物的化合物库,现已完成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代谢等起关键作用的11个离子通道筛选工作,相关结果发布在PubChem上(hERG (AID:1511), Kir2.1 (AID:1672), Kv7.2 (AIDs: 2156 & 2239) and TrpC4 (AIDs:2227, 2237 & 2247)),资料全球共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离子通道中心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服务,已与美国、中国及国际上众多科研机构、公司建立合作或伙伴关系。

王贺瑶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失调性疾病的新药发现与药理药效学研究,以及代谢失调性疾病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和药物新靶标确认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