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

合集下载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蒋华良研究员荣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佚名
【期刊名称】《生命科学》
【年(卷),期】2007(19)6
【摘要】近日,据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药物所蒋华良研究员荣获了“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

蒋华良是我国药学领域有影响的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之一。

他在基于高性能计算的药物设计、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能关系、药物新靶标的发现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比较系统和有创新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影响较大。

【总页数】1页(P719-719)
【关键词】研究员;科学;梁;药物设计;药物靶标;学科带头人;性能计算;功能关系【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75.1
【相关文献】
1.王选教授荣获1995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并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技术进步奖” [J],
2.2008年度何梁核利基金颁奖大会在京举行——重庆医科大学王智彪教授荣获本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关伟
3.我院杨经绥研究员获200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4.49位科学家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5.《磁共振成像》杂志副主编田捷研究员荣获201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J], 贺光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设计从“分子”做起——访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蒋华良

药物设计从“分子”做起——访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蒋华良

技术及计算机科学 的发展 , 算机辅 计
助 药 物 设 计 也 进 入 了 一 个 崭 新 的 时 代 ,出 现 了 基 于 生 物 大 分 子 靶 标 三 维
物 信 息公 司
Rj 删
国际上药物分子设计 的趋势有
蛋 白质 组 研 究 结果 , 基 因组 和 蛋 从
(t u t r l 如下 几个方面: S r cu a 充分 利用基 因组和 I c , S I 白质组数据库中寻找 药物作用新靶 n. B) 利 用 HTVS 点线索; 超级 计算机在 药物设计 中 方 法 为 美 国 的应 用越 来越广泛 。 发展了许 多并
与物 , 国 天 正 在 申报 中 ) 中 。
先于世 界水平 , 只有这样 才能傲然
多 丸 ”是 符 滴
中 国经 过 多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 而 立 于世 界— — 推 动 中 医药 国际 化 中
j 的 最 佳 品 国 的 医药 已 通过 并 引进 了 国际 化 及 的 进 程 , 国 强 民 , 升 国 家 竞 争 上 富 提 具 有 确 切 疗 标 准 化 的 方 法 ,制 定 了 临 床 有效 、 力 。 f人 民 币 , 乙 成 安 全 的 标 准 , 行 了 国 际 药 品 生 产 执 琶, 曾先 后 进 的 统 一 规 范 。 我 们 必 须 清 醒 地 认 但
这一领 背景 :据 国际上统计 , 研制成 用前景 突出的高技 术领域 , 域的发 展 , 能带来生命 科学和药 可 功一 种新药 ,平 均需要 花费 l ~ 0
1 年 的 时 间 ,耗 资 2 ~3 亿 物研究 的革命性变 化 , 导致数字 2 .0 .5 并
美元, 并且这一费 用正 以每年 2 % 化生物学 的新体 系。 0 的速度递增 。 成这种状况 的一个 造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我最喜爱的所庆征文
获奖等级文章标题 作者 所属部门
生命的希望——八十周年所庆主题曲 成建军、厉骏、王明伟、沈敬山
戴志强、吴婉莹、徐晓萍
所庆主题曲编写小组
瞬间 李佳 李佳组
一等奖
众里寻她千百度 杨春皓 杨春皓组
我在药物所的一段特殊经历 厉骏 所领导班子成员 药以耄寿 姜一帆 黄永焯组
洞仙歌.药物所建所八十年 夏辅元 科研处
木桥上走过的年华 赵彬 段文虎组
二等奖
珍惜,做药物所人 张继稳 科研处
丹参、苦瓜与当归——我与药物所十年情缘 陶亦敏 周虎组
一段单车的距离 刘淼 果德安组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王迎庆 缪泽鸿组
第一任所长赵承嘏院士对神经药物的贡献及其后效应金国章 院士
八平方米的支撑 张周 实验动物房
药学青春 砥砺人生 张乾森 蒋华良组
三等奖
所庆颂 毛汝倩 信息中心网络部。

GPCR的新药研发

GPCR的新药研发

GPCR的新药研发当前国际新药研发进入低谷,但全球20种最畅销的12种药物都是以GPCR(G蛋白偶联受体)为作用靶标的,每年的销售总额高达2000亿美元。

日前,出席以“GPCR与重大疾病——研究与应用”为主题的第413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专家认为,虽然其他药物作用靶标问题频出,但以GPCR为靶标的药物研发却一枝独秀,引领着全球新药研发事业。

最重要的药物作用靶标库GPCR 是一个庞大的跨膜蛋白受体家族,目前已经发现800多个成员。

GPCR广泛参与感知、生殖、发育、生长、神经和精神等多种生命活动以及内分泌以及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同时,与糖尿病、心脏病、肿瘤、免疫和感染性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

基于GPCR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生物作用,这一蛋白家族也是目前最重要的药物作用靶标库,超过50%的临床用药物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都作用于GPCR。

会议执行主席、同济大学裴钢院士说,GPCR的研究已成为现代生物学,尤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

中国老一辈科学家曾在GPCR的生物学、药理学及其新药研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陆续回国的中青年科学家近年来也在GPCR研究上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全面开展GPCR与重大疾病关系基础研究以及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会议执行主席、北京大学肖瑞平教授认为,GPCR是目前最为成功的药物靶标来源,40%~50%的临床用药都作用于GPCR及其信号传道通路,曾先后有9次诺贝尔奖授予了GPCR领域的重要科学发现。

但目前我们对GPCR的结构与功能、信号通路及其调控机制等的了解还十分有限,仍有一半以上的GPCR为配体未知的孤儿受体,其生物学功能仍不明确,因此,发现这些受体的内源性配体,鉴定它们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学功能,对药物靶标的发现和新药开发意义重大。

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说:“GPCR是药物研发的‘常青藤’靶标,将催生新一代药物研发的策略、方法和技术,也给生命科学、化学等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GPCR是改变目前新药研发窘境的切入点。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写在省武高83届校友蒋华良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校长谢建伟11月28日,中科院正式公布了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名单。

省武高83届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所长成功当选。

喜讯传回母校,师生沸腾,欢欣鼓舞。

29日上午9:30,蒋华良院士当年的班主任沈烈毅等9位省武高退休老教师齐聚公朴楼二楼会议室,畅谈蒋华良院士及83届校友的高中往事。

现代快报、常州日报、武进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与了此次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我仔细整理了各位老师的讲话,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越来越觉得蒋华良院士今日的成功来之不易,却又势在必然。

在这里,我想对省武高乃至武进区所有学校的师生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想。

象诸多成功人士一样,蒋华良先生在高中就读期间一直是一个勤奋努力、刻苦好学的学生,最终以超过进清华的成绩保送到南京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就读。

但从各位老师谈话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蒋华良先生为人淳朴的品质与专注钻研精神的溢美之词。

蒋华良当年的数学老师(原省武高副校长,常州市副市长)周亚瑜先生在听闻蒋华良入围准院士时通过微信祝贺他“寒门学子,艰难辛苦,玉汝于成”。

周老师说蒋华良为人淳朴,生活上艰苦朴素,一个月伙食费 4.5元,每天才0.15元,理发基本上是语文老师毛健林承担,但他对待老师和同学很热心、热情。

淳朴者,诚实朴素也。

为人淳朴,所以胜友良多、名师云集,蒋华良在高中读书期间就深得同学爱戴和老师的器重;为人淳朴,所以雅俗共赏、行事如行云流水,蒋华良在国内和国际生物科学上有了巨大成就后还念念不忘昔日同窗与曾经培育过他的母校。

我拜读过蒋华良写的一些散文,如《母校往事》《做咸肉蒸饭》《故乡的河》等,文字中毫不掩饰家乡自然与人文以及母校基础教育对他的深厚影响,其文字质朴真挚,毫无雕琢之感,这既是他对故乡对母校的真情,更是他诚实朴素的人生本色。

他在接受《现代快报》采访后短信给快报记者:在我的简历上永远写着“江苏常州武进人”,我永远不忘家乡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永远不忘母校武进高级中学对我的教育之恩。

蛋白质973

蛋白质973

项目名称:基于蛋白质结构与相互作用的计算生物学研究首席科学家: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围绕基于蛋白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开展计算生物学研究这一目标, 拟解决如下关键科学问题:1、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分子动力学等计算生物学方法是在原子水平上模拟蛋白质及其复合体动力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然而,现有的全原子水平MD方法在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均存在缺陷:(1)不能用于模拟蛋白质复合体等复杂体系的模拟。

虽然目前MD方法能模拟含有上百万个原子组成的体系,但要模拟神经突出囊泡这样更复杂的系统还十分困难。

为此人们发展了粗略化MD模拟方法,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丢失了许多详细的原子信息;(2)不能进行长时间(> s)模拟(图1)。

许多重要的生物和生理现象产生的时间尺度是毫秒(ms)甚至几十秒(如一些离子通道门控),理论上讲只有进行生理时间尺度的MD模拟,才能获得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

一方面目前的计算机硬件还不能进行如此长时的MD模拟,另一方面,目前描述生物体系的势能函数(Harmitonian)和算法因辛(Symplectic)不守恒,长时间模拟会造成轨迹发散。

虽然发展了SMD 和TMD等方法,在MD模拟时人为地加速蛋白质的构象变化,但因这些方法是在非平衡状态下模拟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行为,有可能得不到真实的运动轨迹。

这些缺陷严重限制了蛋白质动力学行为以及下面要讨论的生物网络形成的结构基础等研究。

因此,如何提高MD模拟的空间和时间尺度,是本项目拟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我们拟发展粗略化和常规动力学相结合(CGC-MD)等多尺度计算方法,解决MD模拟的空间尺度问题,既能模拟复杂体系,又能获得蛋白质复合体重要部位原子水平的动力学性质;运用我国著名数学家冯康院士独创的辛几何算法和著名力学家钟万勰院士(本项目的研究骨干之一)发展的精细积分方法,解决MD模拟的时间尺度问题。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化学与生活(79)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化学与生活(79)

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作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化学研究所蒋华良所长随即在差旅途中,撰写科普文章“红烧肉中的著名化学反应??美拉德反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喜爱化学。

我们期待蒋华良研究员再接再厉,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化学科普文章;我们也呼吁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在科研工作之余,一起宣传普及化学,因为——“我们爱化学”!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

例如,我们每天要吃油盐酱醋糖,这些常用佐料的制造,均离不开化学。

有人会认为糖是从甘蔗和甜菜等植物中榨取的,以为用不上化学。

其实,白糖的制造过程用到的过滤、蒸发、结晶等技术均是常用的化学技术,食盐的制造同样要用到这些技术,酱油和醋的生产主要靠发酵,其中发生了很多生物化学反应,也要用到过滤和精制等传统化学技术。

有一门化学分支,叫食品化学,与我们的饮食关系极大。

食品化学是系统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在加工工程中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有些化学反应非常有趣。

红烧肉是我国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菜,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吃红烧肉的。

做红烧肉时通常要加白糖和料酒(黄酒),一般认为氨基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氨基酸乙酯,这一反应显示了料酒去腥的作用,红烧肉的香味主要也是氨基酸乙酯的功劳。

其实,红烧肉的香味主要是白糖的功劳。

今天介绍做红烧肉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是红烧肉色泽、香味和好味道的主要因素。

1912年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

后来人们发现氨基酸或蛋白质能与很多糖反应,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食品的香味也有重要作用,人们将此反应称为美拉徳(Maillard)反应或非酶褐变(nonenzymaticbrowning)反应。

只要温度不高,如做红烧肉,这种反应产生的褐色物质无毒,且香气扑鼻,色泽诱人,是红烧肉、红烧鱼等成为美食的功臣。

分子动力学简介

分子动力学简介

【专业】计算物理【研究方向】分子动力学模拟【学术讲坛】1、分子动力学简介:分子动力学方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实验方法,是研究凝聚态系统的有力工具。

该技术不仅可以得到原子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观察到原子运动过程中各种微观细节。

它是对理论计算和实验的有力补充。

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和药物设计等。

经典MD模拟,其系统规模在一般的计算机上也可达到数万个原子,模拟时间为纳秒量级。

2006年进行了三千二百亿个原子的模拟(IBM lueGene/L)。

分子动力学总是假定原子的运动服从某种确定的描述,这种描叙可以牛顿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或哈密顿方程所确定的描述,也就是说原子的运动和确定的轨迹联系在一起。

在忽略核子的量子效应和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下,分子动力学的这一种假设是可行的。

所谓绝热近似也就是要求在分子动力学过程中的每一瞬间电子都处于原子结构的基态。

要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就必须知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我们一般采用经验势来代替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如Lennard-Jones势、Mores势、EAM原子嵌入势、F-S多体势。

然而采用经验势必然丢失了局域电子结构之间存在的强相关作用信息,即不能得到原子动力学过程中的电子性质。

详细介绍请见附件。

2、分子模拟的三步法和大致分类三步法:第一步:建模。

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化学建模,力学建模。

初始条件的设定,这里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步:过程。

这里就是体现所谓分子动力学特点的地方。

包括对运动方程的积分的有效算法。

对实际的过程的模拟算法。

关键是分清楚平衡和非平衡,静态和动态以及准静态情况。

第三步:分析。

这里是做学问的关键。

你需要从以上的计算的结果中提取年需要的特征,说明你的问题的实质和结果。

因此关键是统计、平均、定义、计算。

比如温度、体积、压力、应力等宏观量和微观过程量是怎么联系的。

有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分子动力学专家了。

蒋华良、李洪林等研发出预测药物疗效新技术

蒋华良、李洪林等研发出预测药物疗效新技术

SBDD简要历史的综述中所说的那样:现有药物 设计方法是“设计容易,评价难”,主要原因是 现有的理论计算方法不能准确预测药物-受体相互 作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JCo
mputAidedMolDes(2012)26:13–14)。 蒋华良课题组坚持发展新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多 年来企图解决这一难题,尝试了多种方法,例如 非平衡态分
氯化铜
/zh/cas-1012513-0.html
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科院上海药物 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配体-受体结合自 由能全景图构建方法,由自由能全景图可以获得 准确的配体-受体结合热力学和动力
学参数,预测药物的药效。相关成果公布在 PNA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 究员,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李洪林博士,以及美 国Rice大学理论
子动力学模拟,均未成功。近年来,他与华东理 工大学李洪林等合作发展了能精确预测小分子-蛋 白质结合方式的柔性分子对接方法和精确预测小 分子-蛋白质结合自由能的理论计算
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又与Rice大学 JoséN.Onuchic等合作,将原先研究蛋白质折叠 的能量全景图理论(energylandscapetheory)和研 究
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测定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蒋 华良等发展的理论计算方法可靠。 这一理论计算方法的另一优点是,能给出药物与 受体结合和解离的详细轨迹和作用机制。据此他
们提出了新的药物设计策略:改变以往仅考虑分 子与受体活性位点结合的亲和性,同时根据药物 与受体结合能量较低的活性位点和结合能较高的 过渡态位点设计化合物,获得与活性位
确的药物-受体结合自由能全景图----抗阿尔茨海 默病天然药物石杉碱甲(HupA)和乙酰胆碱酯酶 (AChE)相互结合的自由能全景图,由此预测了 HupA和AChE的

俞飚_探索糖化学的奥秘

俞飚_探索糖化学的奥秘

人物PERSONAGE30在中国糖化学研究领域,54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俞飚是一个代表人物。

他的“俞氏糖苷化反应”被国际上100多个同行实验室所使用,为中国在国际糖化学领域打出了名气。

糖与核酸、蛋白质一起被并称为三大生命物质。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该领域研究力量还相当薄弱。

1996年,在美国纽约大学完成一年博士后研究的俞飚,遵从导师惠永正教授之命,回到上海有机所,在国内开始了糖化学合成领域的开拓。

20多年来,从中草药中的糖类开始,俞飚带领研究团队不断探索糖合成的捷径。

2011年,由于在复杂天然糖缀合物上的一系列领先世界的研究,他代表团队领回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他发明了“俞氏糖苷化反应”,使得很多复杂糖分子的合成都从“不可能”变成“可能”。

而他们2001年发表的糖苷化方法迄今已被国际上100多个糖化学实验室使用。

迄今为止,俞飚实验室已经成功合成出了中草药和海洋生物中大多数主要类型的糖苷化合物。

2020年,其实验室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线性合成出了128个单糖的聚合物,将糖合成拓展到了多糖范畴。

这些令人眉飞色舞的成就背后,是整个研究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实验室枯燥实验、反复受挫的积累。

“有一个糖苷分子,前后四位博士生、经历20年,最近终于合成出来了!”俞飚说,只有坚信和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2021年11月18日,俞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数月前,他被国际碳水化合物组织授予2022年惠斯勒糖化学奖。

这一奖项由国际碳水化合物组织于1984年设立,每2年授予1位(偶尔2位)科学家,以表彰其对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作出的杰出贡献。

自奖项设立以来,共有23位杰出糖化学家获得该殊荣,而俞飚成为迄今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学者。

探索糖化学的奥秘年度科创人物俞 飚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雌激素受体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雌激素受体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5-04-07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3AA235031)作者简介:贵春山(1979-),男(汉族),浙江衢州人,博士,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计算生物学研究,E 2mail :csgui @mail. ;蒋华良(1965-),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化学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研究,T el :(021)50806600-1210,E 2mail :hljiang @ 。

文章编号:1005-0108(2005)05-0313-08雌激素受体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研究进展贵春山,沈建华,罗小民,朱维良,沈旭,蒋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上海201203)摘 要:雌激素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是一类重要的核转录因子,它在生殖系统、骨组织、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是治疗骨质疏松和乳腺癌的重要药物作用靶标。

已知的雌激素受体有α和β两种亚型,它们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编码组成。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是一类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对雌激素受体发挥不同调节作用的化合物,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和乳腺癌等。

对近年来有关这两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药物化学;研究进展;综述;雌激素受体;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R esearch progress in estrogen receptor and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GU I Chun 2shan ,SHEN Jian 2hua ,L UO Xiao 2min ,ZHU Wei 2liang ,SHEN Xu ,J IAN G Hua 2liang(Drug Discovery and Design Center ,S hanghai Instit ute of M ateria Medica ,Chi nese A cadem y ofSciences ,S hanghai 201203,Chi na )Abstract :Estrogen receptor (ER ),an important transcription factor belonging to the nuclear receptor super 2family ,plays a key role in reprodu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and bone tissue.Thus ,it is a key drug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breast cancer.ER comprises two subtypes ER αand ER β,which encoded by two distinct genes.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 )are kinds of compounds that exert different biological effects on ER in different tissues and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 2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breast cancer of postmenopausal women.K ey w ords :medicinal chemistry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ER ;SERMs 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人们发现骨质疏松、乳腺癌、结肠癌、卵巢癌、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与雌激素信号通路的异常有密切的联系[1~5]。

分子动力学简介

分子动力学简介

【专业】计算物理【研究方向】分子动力学模拟【学术讲坛】1、分子动力学简介:分子动力学方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实验方法,是研究凝聚态系统的有力工具。

该技术不仅可以得到原子的运动轨迹,还可以观察到原子运动过程中各种微观细节。

它是对理论计算和实验的有力补充。

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和药物设计等。

经典MD模拟,其系统规模在一般的计算机上也可达到数万个原子,模拟时间为纳秒量级。

2006年进行了三千二百亿个原子的模拟(IBM lueGene/L)。

分子动力学总是假定原子的运动服从某种确定的描述,这种描叙可以牛顿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或哈密顿方程所确定的描述,也就是说原子的运动和确定的轨迹联系在一起。

在忽略核子的量子效应和Born-Oppenheimer绝热近似下,分子动力学的这一种假设是可行的。

所谓绝热近似也就是要求在分子动力学过程中的每一瞬间电子都处于原子结构的基态。

要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就必须知道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中,我们一般采用经验势来代替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如Lennard-Jones势、Mores势、EAM原子嵌入势、F-S多体势。

然而采用经验势必然丢失了局域电子结构之间存在的强相关作用信息,即不能得到原子动力学过程中的电子性质。

详细介绍请见附件。

2、分子模拟的三步法和大致分类三步法:第一步:建模。

包括几何建模,物理建模,化学建模,力学建模。

初始条件的设定,这里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步:过程。

这里就是体现所谓分子动力学特点的地方。

包括对运动方程的积分的有效算法。

对实际的过程的模拟算法。

关键是分清楚平衡和非平衡,静态和动态以及准静态情况。

第三步:分析。

这里是做学问的关键。

你需要从以上的计算的结果中提取年需要的特征,说明你的问题的实质和结果。

因此关键是统计、平均、定义、计算。

比如温度、体积、压力、应力等宏观量和微观过程量是怎么联系的。

有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分子动力学专家了。

教授的雅号

教授的雅号

63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不了解。

于是在拍摄前,我们去和屠呦呦老师见了一面,一坐下来,她就给我们看她的记录本,一点一滴地说起了青蒿素。

我看着那些扎实的笔记和各种数据,最大的感受,就是屠呦呦老师在专业上特别严谨。

她说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眼睛发亮。

两个小时的谈话,她一直在说她的专业,没提过一句‘你要怎么演’。

我就是在这时,发现可能在性格上,我和屠呦呦老师比较相像:她在钻研医学,我在钻研表演,我们对热爱的事业都非常专注、
投入,不善言语,不爱热闹,甚至说话也有点结巴。

所以这个转换,可能让我摸到一些门路,我们在性格上比较相似。


面对屠呦呦的信任,周迅先是承认很有压力。

然后,她提到自己拜访屠呦呦的经历,朴实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屠呦呦专注的科研精神,也感受到了周迅对屠呦呦的钦佩。

从中,周迅找到自己和屠呦呦的相似点,那就是专注的品质。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
家法布尔说:“把你的精力集中
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

”专注某一项事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周迅说:“我那么努力地演戏,就是希望能够干干净净地演戏。

我无法太复杂,只能单纯下去。

”正是这份简单和纯粹,让周迅在演技上日益精进。

那些真诚坦率的话语,也进一步拉近了她和人们的心理距离,让她收获了更多的好人缘。

永远不会褪色。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

时代楷模王逸平人物事迹介绍他领衔研发的创新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造福1500多万病患。

做出“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是他孜孜以求的梦想。

然而,在与疾病抗争25年之后,在女儿毕业典礼前夕,他却倒在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上,时年55岁。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一名中药现代化的拓荒者,一个希望“再给我十年,再做出两个新药的”追梦人。

执着追求,新药研发的开拓者丹参入药,在中国有着千百年历史,在《本草纲目》等医药文献中都记载。

然而丹参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个谜。

直到有一天,王逸平揭开了谜底。

30年前,王逸平毕业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

这个勤勉好学的小伙子凭借出色的科研工作,很快成为所里最年轻的课题组长。

1992年,丹参多酚酸盐项目立项,1994年开始进入药理学研究。

“一个药把我们两个实验室紧紧绑在一起,就像父母一起培养孩子的成长。

”王逸平的合作伙伴、上海药物所宣利江研究员说。

1994年,还是博士生的宣利江,因博士论文中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了王逸平。

他俩的合作大门就此打开。

早期研究中,课题组面临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等困难,王逸平带领团队成员,借来仪器利用晚上进行检测,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忙碌着。

体重减轻了,他就自我调侃为“免费减肥”。

机缘巧合的一天,王逸平正在为同事送来的100多种丹参水溶性组分和化合物做测试,丹参乙酸镁的实验数据令他眼前一亮:它的生物活性特别强。

“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用成分。

”基于这个重要发现,此后历经13年不懈努力,王逸平带领团队刻苦钻研,提出了以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控制标准来研制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的方向。

最终的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迄今为止,该药已用于全国5000多家医院、受益患者达1500多万人,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

“我俩有一种默契,双方都明白想要的是什么。

”宣利江回忆,每当聊起受益的病患,王逸平脸上总会浮现他特有的笑容,那是一种稳稳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课外阅读]化学生物学助力新药研究模式转变

[课外阅读]化学生物学助力新药研究模式转变

[课外阅读]化学生物学助力新药研究模式转变专家们认为,这些研究不仅为肿瘤、炎症等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小分子化合物工具,也将推动疾病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发现。

“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重大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第一个重大计划,也是化学生物学领域第一个重大计划。

在该重大计划积极引导下,研究人员将小分子调控信号转导过程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发现紧密衔接,在靶标药理学功能确证中充分运用化学生物学的理念和技术,发现了若干高质量的新靶标和新颖的先导化合物。

“这些举措和成果真正推动了我国‘基于化学生物学新药研究’模式的确立和发展。

”重大计划专家组组长、中科院院士张礼和表示。

完整的“创新链”过去,新药研发更侧重应用研究、对生物学基础研究用力不够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重大计划”的引导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等在长达八年的研究中,围绕新靶点、生物标志物及先导化合物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完善了药物研发从科学理论提出、到基础研究产出、到专利申请和药物开发、直至技术转让的“全创新链”。

老药盐酸萘替芬的新用途发现研究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自2012年起,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蓝乐夫、杨财广、蒋华良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剑合作,致力于通过“抗菌不杀菌”的机制发现新类型的抗菌药物。

“这类被称为‘抗致病力药物’的抗菌新药与传统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旨在通过阻断细菌的致病环节,而非直接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达到抗菌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这一跳出传统抗生素的抗菌新思路,是积极面对全球性抗生素耐药挑战的努力尝试。

”在“重大计划”资助下,研究人员开展了化学小分子精准调节细菌致病力信号转导过程的基础研究,积极探索运用小分子化合物干预致病力的可行性。

他们发现,转肽酶小分子抑制剂不影响细菌生长,却能有效延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生存期。

他汀类调血脂药物的潜在新作用——抗骨质疏松

他汀类调血脂药物的潜在新作用——抗骨质疏松
[ ] < 促进成骨细胞分化而促骨形成 。
结论
综上所述, 细胞、 器官和整体水平的实验研究
及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他汀类调血脂药可 促进骨合成代谢,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 ! " # $ % 的活性 有关。这一作用具有抗骨质疏松、 治疗骨折及防止 皮质激素性骨坏死等的潜在应用价值, 值得引起重 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别是通过严格设计的临床 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辛伐他汀和美伐他汀在体外可诱导人骨肉瘤 M L [
[收稿日期] 1 2 2 4 : 2 ; : 4 < [作者简介] 姚 [联系人] 姚 . A $ ! # $ A 8 D C 0 , [接受日期] 1 2 2 4 : 2 5 : 4 9 朗 ( ) , 男, 湖北人, 主管药师, 医学博 4 5 < 2 :
[/]H) , , ( II P + = M ( IQ + K = . (H P A 4 6 6 ST 3 7 9 8 6 1 7 1 ; G 6 1 R U9 U [ ] , , P A PW 2 8 & 2 G 9 1" 7 S) G G 2 T / ? ? < G ; 7 8 2 6 S $ 6 1 S V T 7 S2 G ; 7 2 2 8 2 G 6 G R ( ) : ? * / 0 < B ? $ < ? % A [% ] , , , + M DX H) ( II P K M+ + ! "# $A Y 7Z ; ; 2) V E 8 9 1 T) [ 9 8 S A 4 2 \ 9 G ; 9 ; 6 1R 8 7 \ 7 1 ; G G ; 7 8 2 6 S 6 1 S V T 7 S9 S 6 2 7 1 7 G 6 G 9 1 S2 G ; 7 2 1 7 T 8 2 G 6 G R U [ ] , , ( ) : P A + 3 6 1Z 8 ; Y 2 / ? ? @ , * * B $ / ? A R [,]"M , ( J N I,I ) ’ ’ . - ’,= ) ’ ’ D KK ! "# $A K ; 6 & V 3 9 ; 6 2 12 E [P ] , F 2 1 7 E 2 8 & 9 ; 6 2 1% &’ % " ( )9 1 S6 18 2 S 7 1 ; GF ; 9 ; 6 1 G A K T 6 7 1 T 7 ]G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A [* ] , K M I D N )") " Q Z J )")-, Q Z ( D K = DQ, ! " # $A + 2 & 9 T ; 6 1 R , , 9 1 S G 6 & \ 9 G ; 9 ; 6 1 F V ;1 2 ;R 8 9 \ 9 G ; 9 ; 6 1 6 1 S V T 7F 2 1 7& 2 8 Y 2 7 1 7 ; 6 T R U [ ] 8 2 ; 7 6 1 $ %6 1Y V & 9 12 G ; 7 2 G 9 8 T 2 & 9T 7 3 3 G P A ! 6 2 T Y 7 &! 6 2 Y G’ 7 G R R ] , , ( ) : 0 0 0% @ /, > B B $ > ? % A + 2 & & V 1% [<]") . J ) -,") K M ( M") ),Q )H) ( .-, ! "# $A K 6 & \ 9 G $ ; 9 ; 6 1R 8 2 & 2 ; 7 G2 G ; 7 2 F 3 9 G ;S 6 E E 7 8 7 1 ; 6 9 ; 6 2 19 1 S& 6 1 7 8 9 3 6 : 9 ; 6 2 16 1 [ ] , , " + , , $ . /T 7 3 3 G P A ! 6 2 T Y 7 &! 6 2 Y G’ 7 G+ 2 & & V 1 % 0 0 / % B 0 R ] ( ) : , B @ * $ B @ @ A [ >] , + = ) (Q ), ) ( J ’ ) J .K . ! Z 4 . K", ! " # $A D 1 Y 6 F 6 ; 2 8 G 2 E Y $ ] S 8 2 ^ & 7 ; Y 3 3 V ; 9 8 3 $ T 2 7 1 : & 7)8 7 S V T ; 9 G 79 1 S8 6 G _2 E E 8 9 T ; V 8 79 $ ] ] U ] ] [ ] , , ( ) : 4 9 1 T 7 ;% 0 0 0, < ?? % % % % / B < $ % / B B A & 2 1 3 S 7 8[ 2 & 7 1P A U2 [@ ]" . D . ’+ ’,K + = 4 D . ( I . ’’ I,Q ’ ) . ( ‘ 4 D (" ., ! "# $A [ ] ="I $ + 2 )8 7 S V T ; 9 G 7 6 1 Y 6 F 6 ; 2 8 G 9 1 S; Y 78 6 G _2 E E 8 9 T ; V 8 7 G P A P ) $ , ( ) : % 0 0 0 % B , % * , % 0 < $ , % / 0 A "), [ B] , H) ( I# K K Z 4 Z"Z (J =, "Z I M (=, ! " # $A ="I $ + 2 )8 7 $ S V T ; 9 G 7 6 1 Y 6 F 6 ; 2 8 G9 1 S; Y 78 6 G _2 EY 6 8 9 T ; V 8 7 G 6 17 3 S 7 8 3 9 ; 6 7 1 ; G RE ]R [ ] , , ( ) : PA P )") % 0 0 0% B ,% * , % / / $ , % / > A [? ] , , . JH) ’ J K+ P = ) ’ -J P K # . + Z ’JA Z 8 9 3 G ; 9 ; 6 1 G 9 1 S 6 1 $ [P] T 8 7 9 G 7 SF 2 1 7 $ & 6 1 7 8 9 3S 7 1 G 6 ; 1R 2 G ; & 7 1 2 9 V G 9 3[ 2 & 7 1 A ]6 R , , ( ) : 4 9 1 T 7 ; % 0 0 0 , < < ? % % % % % / B $ % % / ? A [ ] , , / 0 + = M ( IN K 4 . . "J 4 . .K Q, ! "# $A="I $ + 2 )8 7 S V T ; 9 G 7 [ ] 6 1 Y 6 F 6 ; 2 8 G 6 1 T 8 7 9 G 7! "J6 1 ; 7 %S 6 9 F 7 ; 7 G& 7 3 3 6 ; V GR 9 ; 6 7 1 ; G P A P ] R , , ( ) : + 3 6 1. 1 S 2 T 8 6 1 2 3" 7 ; 9 F % 0 0 0 B < , / / , @ $ / / * % A [ ] / / # ’ D + = . -P HA K ; 9 ; 6 1 ; Y 7 8 9 S 7 T 8 7 9 G 7 G ; Y 7 8 6 G _ 2 E 2 G ; 7 2 1 7 T 8 2 $ R ] [ ] , , (, : P A + 3 6 1Z 8 ; Y 2 % 0 0 / B >) G 6 G 6 1R 9 ; 6 7 1 ; G 8 7 T 7 6 \ 6 1 ; 7 8 2 6 S G R UG / @ , $ / @ B A [ ] , / % ’ . D JD ’, = ) I M . H, . " ! . ’ K Z (P ! " # $A . E E 7 T ; 2 E 8 9 \ 9 G $ R : ; 9 ; 6 12 1 E 8 7 V 7 1 T 2 E E 8 9 T ; V 8 7 6 1 ; Y 74 D # D JG ; V S G 7 T 2 1 S 9 8 9 1 9 3 $ a ] ] ] G 6 G 2 E 9 8 9 1 S 2 & 6 G 7 S T 2 1 ; 8 2 3 3 7 S ; 8 6 9 3 A 4 2 1 $ ; 7 8 &6 1 ; 7 8 \ 7 1 ; 6 2 1[ 6 ; Y ] U

留美基因芯片学者成峰:小芯片里有大世界

留美基因芯片学者成峰:小芯片里有大世界

留美基因芯片学者成峰:小芯片里有大世界[]为留学生全程报道海外留学相关新闻:《留美基因芯片学者成峰:小芯片里有大世界》08月12日报道。

也许是父亲当医生的缘故,从小我就对医药很感兴趣,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一些事情一直是我的梦想。

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之后,我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进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面的研究。

在蒋华良研究员和陈凯先院士的指导之下,我开始对现代药物发现模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传统药物发现来源于大量临床的数据,但是对于药物作用的机理人们却并不十分明了。

也就是说,人体就像一个黑箱子,我们知道放入什么样的药物,会得到什么结果。

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却不太明了。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蛋白组学的迅猛发展,大量与人类疾病相关基因被发现。

很多这些基因以及其编码的蛋白可以作为药物分子作用的靶标。

人体这个黑箱子将逐渐打开,人们开始知道药物在人体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众多药物靶标的发现也使得传统的药物发现模式渐渐向基因组学为基础的现代药物发现模式转变。

分子水平上的药物设计已作为一种实用化的工具介入到了药物研究中。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药物靶标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药物筛选,选择出一些能和这些靶标相结合的药物分子,我们甚至可以像拼积木一样设计出新的药物分子。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计算和数据分析的速度和精度。

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功。

在药物所,我成功应用了许多药物分子设计方法,如基于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分子对接( )方法、基于药物小分子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和数据库搜寻方法( )等筛选2个药物靶标——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过氧化酶体活化受体,得到了上百个有希望成为药物的候选分子。

到了美国之后,我进一步扩展了研究的思路,将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基因芯片结合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基因研究。

基因芯片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基因检测方法,它把大量DNA分子识别探针集成在一个微小的固体基片表面,这使得科学家能够快速地检测比较成千上万个基因在不同生物体系、不同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蒋华良院士喊你吃面!

蒋华良院士喊你吃面!

蒋华良院士喊你吃面!人生中第一次吃到正宗的焖肉面是什么体验?正当令的三虾面如何吃?听蒋院士把秘诀一一道来。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朵朵花开淡墨香,作者为中科院院士蒋华良,原题为《苏州的面》。

移居上海近三十年,发现了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西方人带来了科技和建筑,广东人带来了金融和商业,扬州人带来了三把刀(淮扬菜厨师的菜刀、理发师的剃头刀和浴室服务员的扦脚刀);宁波人带来了裁缝和30%左右的语言,绍兴人(主要是嵊州人)带来了越剧,常州人带来了现代工业和高等教育,山东人带来了管理(解放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南下干部大部分是山东人);苏州人带到上海元素较多,衣食住行一应俱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另外30%左右的语言(余下40%的语言是本地方言)、评弹和面条。

上海方言快要消失,新上海人基本不说上海话了,八十岁以下的人几乎不听评弹,唯有苏州面条(俗称“苏式汤面”)在上海依然生命力旺盛,男女老少都喜欢吃。

据不完善统计,80%以上的上海面馆主营苏式汤面,甚至一些有名面馆的名称也与苏州百年老字号同名。

要品尝正宗的苏式面条,当然要去苏州当地的面馆。

我第一次到苏州吃面是1987年,大学毕业,一位老同学分配到苏州化工厂工作。

工作几个月后,我从常州赶往苏州看望这位老同学,他陪我观赏苏州的风景,中午在拙政园附近的一家小面馆吃面。

经营这家面馆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而且只卖一种面——焖肉面。

我第一次吃焖肉面,感觉味道不一般,面条筋道滑爽,面汤清鲜,特别是那块焖肉,色泽透明,皮红肉白,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透出淡淡的酒香。

我这等好吃之人,是绝不会放过学习机会的。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思想淳朴,面馆的老板娘把做焖肉面的全套流程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

焖肉面的精华都集中在那块焖肉上,焖肉要隔夜提前制作。

根据小面馆老板娘的方法,我在家做过多次,有些体会,现公布于众。

上好五花肉氽水冷却后清洗干净,砂锅中垫好生姜片和葱段,整条五花肉盘在砂锅中,加冰糖、盐(要多一些)和少量酱油,最后加大量黄酒和少量水(不加也可以)至将肉刚好浸没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药物研究所蒋华良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

这一研究成果由蒋华良课题组罗成副研究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Paul M. Lieberman教授合作完成。

疱疹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潜伏感染能够诱导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胃癌和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淋巴细胞源性和上皮细胞源性的恶性肿瘤的产生。

在全球范围内,有90%以上的人感染过EBV。

因此,EBV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致癌病毒。

到目前为止,EBV 感染引起的致癌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防止或治疗,世界上尚未有可有效用于治疗与EBV所诱导的相关疾病的药物或针对EBV潜伏感染的疗法。

因此,寻找可作为清除EBV潜伏感染的理想靶标,进而用于药物设计研究成为一直以来是当前EBV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罗成副研究员带领博士研究生李宁针对EBNA1/DNA复合物晶体结构(EBV nuclear antigen 1,EBNA1,EBV核抗原1)与Lieberman教授开展药物设计、分子细胞生物学及病毒学研究。

EBNA1是一种EBV编码的DNA结合蛋白,它表达于所有与EBV相关类型的肿瘤细胞内,是病毒潜伏期DNA复制、游离基因维持和永生化初级B淋巴细胞所必不可少的。

这项研究不仅首次发现一类新型的小分子能够通过抑制EBNA1结合DNA的功能进而抑制EBV复制。

同时,它也证明了EBNA1可以作为治疗EBV潜伏感染的理想靶标,为将来抗疱疹病毒的药物发现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该研究标志着上海药物研究所已经在预防和治疗EBV潜伏感染所诱导的恶性肿瘤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且该研究为开发出能够阻止EBV进入潜伏期或打破潜伏期维持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其次,该成果为目前药物设计研究的难点(针对蛋白质/DNA或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的药物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策略,也将为其它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

这项研究将极大地促进治疗EBV病毒潜伏感染的抗病毒药物的发现。

最后,该研究也表明,实验科学与理论科学的有效整合,将极大地促进药物发现研究。

文摘Discovery of Selective Inhibitors Against EBNA1 via High Throughput In SilicoVirtual ScreeningNing Li1#, Scott Thompson2#, David C. Schultz2, Weiliang Zhu1, Hualiang Jiang1,Cheng Luo1*, Paul M. Lieberman2*1 Drug Discovery and Design Cente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Research,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2 The Wistar Institut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ackgroundEpstein-Barr Virus (EBV) latent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uman malignancies and is a causal agent of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during immunosuppression. While inhibitors of herpesvirus DNA polymerases, like gancyclovir, reduce EBV lytic cycle infection, these treatments have limited efficacy for treating latent infection. EBNA1 is an EBV-encoded DNA-binding protein required for viral genome maintenance during latent infection.MethodologyHere, we report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class of small molecules that inhibit EBNA1 DNA binding activity. Thes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virtual screening of 90,000 low molecular mass compounds using computational docking programs with the solved crystal structure of EBNA1. Four structurally related compounds were found to inhibit EBNA1-DNA binding in biochemical assays with purified EBNA1 protein. Compounds had a range of 20–100 μM inhibition of EBNA1 in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s and were further validated for inhibition using 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shift assays. These compounds exhibited no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an unrelated DNA binding protein. Three of these compounds inhibited EBNA1 transcription activation function in cell-based assays and reduced EBV genome copy number when incubated with a Burkitt lymphoma cell line.ConclusionsThese experiments provide a proof-of-principle that virtual screening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pecific inhibitors of EBNA1 that may have potential for treatment of EBV latent infection.作者简介:蒋华良,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

蒋华良研究员198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师从嵇汝运院士和陈凯先院士,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随后留在药物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等职。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长期规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蛋白质科学研究”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专家组成员。

蒋华良研究组发展和应用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深入开展药物设计、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药物靶标构象变化与药理功能关系等研究,他带领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在国内较早采用超级计算机进行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以及药物设计研究;发展了系统化的新一代分子模拟、药物设计和靶标发现方法和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行算法、高通量虚拟筛选方法、集中组合库设计方法、ADME/T 分析方法、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方法和新靶标预测方法,建立了“ 分子模拟? 药物设计? 化学合成? 生物测试? 结构生物学研究” 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对20 余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特别是在模拟跨膜蛋白和蛋白质构象变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与同事合作,应用上述药物设计和药物筛选平台,针对感染、代谢性疾病、早老性痴呆症等8 种疾病的30 多个重要靶标进行了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研究。

根据药物设计的结果,共对1,500 种天然产物和3,000 多个合成化合物进行相应的靶向筛选,获得活性化合物1,000 余个,一些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

与同事合作,整合分子模拟、药物设计平台以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结构生物学技术,建立了药物作用新靶标发现与功能确证平台,进行了靶标发现和功能确证研究,发现15 个疾病相关新基因,对5 个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确证,测定了相应蛋白的晶体结构。

蒋华良领导的研究组在PNAS 、JBC 、JACS 、JMB 、J. Viol. 、Chem. & Bio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等杂志共发表SCI 论文200 余篇,合作编写专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原理及应用》,在国内影响较大;参加8 本专著的编写;主持翻译了J. Licinio 和M.-L. Wong 主编的《药物基因组学-寻求个性化治疗》;申请专利52 项;应邀为Drug Discovery Today 、Curr. Med. Chem. 、Curr. Pharmcuet. Design 等杂志撰写综述8 篇。

蒋华良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任国际“ 第九届胆碱酯酶国际会议(The IX th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holinesterases)” 共同主席,4 次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他的研究项目被列入欧盟F6 框架研究计划;组织了蛋白质模拟和药物设计EMBO 研讨班,为我国的药物设计和蛋白质模拟研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