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合集下载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23例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分析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23例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分析
4项 或 少 于 4项 者 , 经 超 声 心 动 图 有 冠 脉
病变者或根据新发症状 , 同时排 除其他 疾 病后 , 即可诊 断为不 完全 川崎 病 : ① 发 热 5天或 5天以上者 ; ②发病 初期 四肢末 端
改变 , 包 括掌跖 红斑 , 手 足 硬 肿 及 恢 复 期
不完全 川崎 病 患儿表 现 为 发 热 ( 2 3 / 2 3)
眼球结膜充 血 , 多形性 皮疹 , 颈 部淋 巴结
非 化 脓 性 肿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川 崎 病 的 病 因 目前 尚未
退, 患 儿住 院 时 间 l 0~1 5天 , 超 声心动 图 检 查 显 示 冠 状 动 脉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恢 复 。
结论 : 不 完 全 川 崎病 患 儿 早 期 由 于 临 床 症
5 2 3 0 0 2广 东 东莞 市 妇 幼保 健 院 儿 科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7 —6 1 4 x . 2 0 1 3 .
0 5.1 6 2
选择典 型川 崎病 患儿 3 0例作 为对 照组 。 其 中男 1 8例 , 女 1 2例 , 年 龄 6个 月 ~8 岁, 平均 4± 4岁 ; 两组患儿在年龄 、 病程 、 症状 、 体征等各 方面 差异 无显 著性 , 无 统
( 6 8 . 1 8 %) ; 冠状 动脉 管壁增 厚粗 糙 7例
( 3 1 . 8 2 %) 。x线 片结 果 显 示 肺 纹 理 增 粗 1 3例 ( 5 6 . 5 2 %) ; 肺 野 有 斑 点 状 影 5 例 ( 2 1 . 7 4 %) ; 心 电图检 查结果 显示 s T —T 改 变 5例 , 窦 性 心 律 不 齐 6例 , 窦 性 心 动

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3讨

freo rcieg ieie [] ColC r il 0 13 ( ) o c np a t ud l sJ. Am i ado, 0 ,78 : c n J 2
2 5 2 38 2l — 2 .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固定性 ( 动脉粥样硬 化)或 动力 性 ( 血 管痉挛 )狭窄或 阻塞 引起心肌 缺血 、缺氧或坏死 的心脏病 ,亦称 缺血 性心脏病 】 。本病多发生在4 岁以后 ,脑力劳动者较多见 ,男 性多于 O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川崎病 (D) ,床 特 点和 诊 断方 法。方法 对 商丘市 第一人 民医院 20 年 3月至 2 1 K 的】 缶 07 00年 3月收治 的 6 例 川崎 病临床 0 资料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结果 全部病 例早期 均 有持 续 发热 ,皮疹 ,双侧球 结膜 充血 , 口腔 及咽 部黏 膜 弥散 充血 潮 红,唇 红干 裂,杨梅 舌 , 肛 周 皮肤 潮 红、脱屑 ,其 典型 症状如 较特 异的手 足硬肿 出现 较晚 。结论 川崎 病早期 临床 表现 不典 型且 缺乏特 异性 诊断 方法 ,正确 的 鉴别
支架置人术最重要的 并发症 是急性 和亚急性血 柃形成。术后注意
S -eme t lv t nJ. En l d2 0 ,4 (3 :9 —0 . Tsg n e ai [] E o N g Me ,0 13 52 ) 45 2 J 4
dJ Jl  ̄Ll 崎病6 例临床分析 O
张 雯
合理 的抗凝治疗。凡术 中未经高压球囊扩 张或高压球囊扩 张支架未达
到理 想造影结果、高凝状态 、置 人多个 支架者 ,需要严密监测P ,加 T
强抗凝 治疗 。有效抗凝指标是 :术后2 h T 4 P 要达到并维持在2 s 4 。护理 中要 给患者 应用阿司匹林+ 波立维+ 肝素等药联 合抗凝 ,其 中肝素应用

18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18例小儿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2 N合并心脏杂音 ,1 N合并疱疹性 咽峡炎 。1 8 例 中有 1 5 例 院外抗生素治
疗效果不佳人我 院,有3 例仅退热对症处理 ,因症状不典型 ,病初误诊 为上 呼吸道感染6 例 ;热退后 出皮疹 ,考虑药物过敏2 例 ( 2 N均有激 素
发热 ,并 出现至少 1 项川崎病主要 临床表现者 ,即为I V I g 无反应 型。 1 . 2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 1 8 例均有发 热 ,均 以发 热为始发症状 ,体温3 9  ̄ 4 0℃,热 型不规
表现为全身性血 管炎综合 征 ,是儿童时期缺血性 心脏病 的主要 原因 。
1 9 6 7 年 由 日本的川崎富作 医师首先描述本病 ,并命名为 “ 皮肤黏膜淋
学, 2 0 1 1 , 1 3 ( 6 ) : 6 5 2 - 6 5 3 .
破使 得剖 宫产 率上升 ,行剖 宫产手 术时 ,术前 术后 要常 规使 用抗生
素 ,预 防母婴感染 ,提高分娩质量。
[ 3 】 何 菁. 8 9 例 早 产 合 并胎 膜 早 破 临 床 分析 [ J 】 . 中 国 医 学 创
肛周脱皮6 例,卡疤红 I O N。除以上主要表现外,2 N合并支气管肺炎 ,
1 8 N川 崎病患 儿 中男 1 1 N ,女 7 例 ,男 : 女= 1 . 6: 1 ,3 岁 以 内1 1
例 ,3 - 5 岁5 例 , >5 岁2 例 ,5 岁以 内占8 8 %,其 中典型 1 4 例 ,不典型4
3 . 3分娩时机的选择 孕 产妇发生胎膜 早破后 ,其 宫内羊水量 明显减少 ,官壁对 胎儿的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 o 1 . 1 2 , No . 6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于 早产合并胎膜早破 应 以预 防为 主 ,做好产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儿科。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1、持续性高热:5~11天或更久(2周至1个月),体温常达39℃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

2、发热不久(约1~4日)即出现斑丘疹或多形红斑样皮疹,偶见痱疹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但无疱疹及结痂,约一周左右消退。

3、常见双侧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出血,见杨梅样舌。

4、手中呈硬性水肿,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10天后出现特征性趾端大片状脱皮,出现于甲床皮肤交界处。

5、急性非化脓性一过性颈淋巴结肿胀,以前颈部最为显著,直径约1.5cm以上,大多在单侧出出现,稍有压痛,于发热后3天内发生,数日后自愈。

三、检查:(一)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

过半数病人可见轻度贫血。

血沉明显增快,第1小时可达100mm 以上。

血清蛋白民泳显示球蛋白升高,尤以α2球蛋白增多显著。

白蛋白减少。

IgG、IgA、IgA增高。

血小板在第2周开始增多。

血液呈高凝状态。

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正常。

类风湿因子和抗核体均为阴性。

C反应蛋白增高。

血清补体正常或稍高。

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和/或蛋白尿。

(二)心电图:可见多种改变,以ST段和T波波异常多见,也可显示P~R、Q~R间期延长,异常Q波及心律紊乱。

(三)二维超声心动图:适用于心脏检查及长期随访在半数病中可发现各种心血管病变如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冠状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

四、治疗:1、丙种球蛋白;2、溶栓治疗: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50mg/Kg。

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潮红 , 红千裂 , 梅 舌 , 周皮肤 潮 红、 唇 杨 肛
脱屑 , 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 出 其
瘢红的病例 , 持续 7—8 。有 4 天 0例病例 在病程 2~ 4天时 出现多形性 皮疹 , 中 其 1例猩红热样皮疹 、5例 斑丘疹 、4例荨 1 2 麻疹样皮疹 , 于躯 干部 多见 , 无结 痂及疱
由 E本 医 生 川 崎 富 作 首 先 报 道 而 得 t
肤移行处脱皮 的, 中 4例为 皮纹裂 开 , 其 2 2例为典型膜状 脱皮 , 持续 5~7天 。有 1 9例病例于 病程 2—5天 出现 双侧 结 膜 干性充血 , 流 泪或 脓性 分泌 物 , 无 持续 3

晕肿胀 同样具有 早期 诊断 价值 。另一 方 面 , 白细胞增 高 , 血 特别 是 中性 粒 细胞 增 高, 对早期诊 断来说 参考 价值 也 比较高 。
总的来说 , 去 E 除 B病 毒 感 染 、 淋 巴 结 颈 炎、 幼年 类 风 湿 病 、t e Se n—Jh sn综 合 v ono 征 、 病 毒 感 染 、 物 超 敏 反 应 、 疹 中毒 腺 药 麻
名 的川崎病 ( D 又称皮肤黏膜淋 巴结综 K ) 合征, 近年 川 崎病 发病 呈 上升 趋势 。K I D
备含发热的 4条 即可确诊 。
临 床 表 现 : 热 是 最 早 出现 的 症 状 , 发 体温 3 4 8~ 0% , 呈 弛 张 热 或 稽 留热 ,0 多 6 例 均 在 病 程 1~3天 时 出 现 , 续 6~1 持 4
麻疹 , 口腔炎 , 4例 7例上 呼吸道感染 。6 0 例 患儿均 临床治愈 。随访 了 2 0例发生冠 状动脉病变 的患 者 , 1例死亡 ,5例 在 无 1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点、 心脏彩 色超声 心动图等 临床资 料进 行 比较 。结果 : D临床诊 断指 标 中的症状 发生率 较典 型性组 I K
低,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实验 室检查指 标 白细胞 、 一 应蛋 白、 C反 血小板 及血 沉等差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I D组 二维 超声 提示 冠状动 脉受 累率 3. % , K 5 8 典型性 组为 2 . % ,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结论 : 32 差 I D冠状 动脉病变发生率高 , K 临床应 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 关键词 ] 川崎 病 , 非典型性 ; 诊断 ;儿童 [ 中图分类号 ] R 4 5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0 2 2 1 ) 1 4 .3 075 6 ( 0 2 0 - 50 0
t e r u n a e,g n e ci i e tr s lboa o x m n to s,he r oo pp e x m i n lc we n 2 g o psi g e d r, lnc f au e a rt r e a i ai n y atc lr Do lr e a ne a d ee t r adig a we e a ay e y S S 1 . ot r . R e uls: e i cde c fs mp o fc ii a a o t e c r o m r n lz d b PS 0 s fwa e r 7 s t Th n i n e o y t ms o ln c ldig si n c
们对该病认识 的不断深入 , 一些表现不典型或不完
全符 合川 崎病 诊 断标 准 的病 例 , 国 内外 的报 道越 在 来 越 多 。 日本 最 近的研 究 表 明 , K 占 K 患 儿 的 ID D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分析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临床效果分析
S t r a i t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J o u r n a l Vo l 2 9 N o . 4 2 0 1 7
较强 的镇 痛 作 用 , 并 且具 有 起 效 快、 不 良反 应 少 等 优 点 。 同时 , 术后镇痛期 间 , 再给 予患 者护理 干预 , 能够稳 定患 者情 绪, 使 机体应激反应减 轻 , 提高患 者依从 性 , 从 而 降低 不 良反
予 阿司匹林 4 0 a r g / ( k g・ d ) , 口服 , 3 d后退 热后 锐 减为 4 a r g /
( k g・ d ) , 1日3次 , 在 无 冠状 动脉 损 害 的情 况下 , 疗程 为 8
周, 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者 , 需 口服至冠状动脉恢复正 常后停
药 。研究组患者 在 对照 组治 疗 的基础 上 给予 丙种球 蛋 白治 疗, 2 g・ k g 。 。 , 静脉滴 注 , 如 果 出现静 脉丙 种球蛋 白抵 抗患儿 则 给予第二剂 I V I G治疗。运用丙种球 蛋 白的患儿 , 9个月 内 不宜进行麻疹 、 风疹及腮腺炎等疫苗 的接种 。 1 . 4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 治疗前后 临床 症状缓 解时 间对 比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情 况 。
治疗 , 冠状 动脉病变发生率 高达 2 5 %~ 3 0 %, 而及 时治疗 后 , 其发生率 可以降 低到 5 % 左右 … 。因此在 儿科疾 病 中 , 越 来
越受 到医生及 家长 的重视 , 传统 临床 使用 阿司匹林取得 一定 临床疗效 , 随着丙种球蛋 白的上市 , 对川崎病 的治疗 又取得一 定的进步 , 现就我院 7 8例川崎 病患儿 治疗后 , 取得 的很好 的
[ 3 ] 朱 海伦 , 李世 文 . 舒芬太尼复合氯诺 昔康用 于脊柱 手术后静 脉 自

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
不等低 回声光团。
6个月 1 , 月 一1岁 1 , 3岁 2 例 6个 9例 1~ 4例 , 以上 6 3岁
1 5 治疗及转归 : 有病例 均用丙种球蛋 白、 . 所 阿司匹林 治疗。
丙 种 球 蛋 白在 病 程 5~ 0d 用 , 量 04 k , 1 使 剂 . g 连用 5d 。急
(9 4年 ) 18 提出此诊断标准 j典型川崎病为符合 以下第 1项 : 及第 2~ 6项 中 4项 以上者 ; ①持续发热 5d以上 , 生素治疗 抗
无效 ; ②双侧 眼结膜充血 , 无渗 出; 口腔 及 口咽部 弥漫性充 ③
白后 2 3 4~ 6h降至正 常 ,0例均 治愈 , 1例死亡 。对并 发 5 无 冠状动脉损害的 4 3例患儿 进行随访 ,3例 3个月内完全恢 复 3
正常 , 例半年正常 , 例 1 1 2 5 年恢复正常。
2 讨论
川崎病为/J 常见 病之 一 , 严重 并发症冠 状动脉性 心 JL , 其 脏病的发病率已超过 风湿 性心脏病 而成为/ J 主要 的后 天性 Jb ,
皮, 多数 为持续高热 ,6例 (2 ) 4 9 % 患儿伴有皮疹 , 大部分 在发 热后 3— 4d出现 , 主要 出现在躯干部 , 表现为淡红色多形红斑 样皮疹 , 其余表 现为麻疹样 、 猩红热样 、 荨麻疹样皮疹 , 无水疱 及结痂 , 5~1 第 0d消退 ; 球结膜 充血 4 3例 ( 6 ) 表现 为一 8% ,
科后 天性 心脏病 的主要原因之一 …。 由于本病 的诊断主要依 据临床表 现而缺乏特 异性 的实验室诊 断指标 , 不典 型病例逐
14 1 实验 室检查 : 沉明显增 高 4 .. 血 5例 (>5 m L , R 0m / ) C P

小儿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32例临床分析

随访时 间 3个月 一3年 , 冠状动脉 内径 均在 热退 后 l 周 内恢复正常 , 随访开始 U G 个 月 1次 , C 1 3次 以后 每 3个 月 1次 , 均无 扩张 ; 血小 板大 多在 1 月 内恢 复正 常 , l例 个 无 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 和死 亡。
3 讨 论
( )8 3— 2 . 8 :2 8 4
( 稿 日期 :0 O一 5— 0 收 2l 0 2 )
第2 卷 第8 l 期
航 空 航 天 医 药
21年8 00 月
18 37
d J J 崎 病 3 临 床 分 析 x LI I 2例
张伟 忠 , 张维芳 , 黄
( 东 省 惠 州 市 中心 人 民 医 院儿 科 , 东 广 广

惠州 56 0 ) 10 1
摘要 目的 : 探讨 小儿川崎病 的临床特征及诊 治措施。方法 : 2 0 0 2 1 0 对 0 7— l一 00— 2治疗的川崎病 患儿 3 2 例的临床 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 予静脉 大剂量丙种球 蛋 白治疗 。随访 时间 3个 月 ~ 给 3年 , 冠状动脉 内径 均在热退后 l 内恢复正常 , 周 随访 开始 U G C 1个月 1次 , 以后每 3个 月 1次, 无扩 张 ; 3次 均 血小板 大 多在 1个 月 内恢复正常 , l 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扣 死亡 。结 论 : 期诊 断 以及静 脉 滴注 大剂 量 丙种球 蛋 白治疗 可以防 无 例 早
d i 0 36 /.s .0 5— 34 2 1.8 0 8 o :1 .9 9 ji n 10 9 3 . 00 0 . 2 s
中图分类号 :R 2 .5 75
川崎病 ( a aai i ae K 是以变态反应性 全身血 K w sk ds s, D) e 管 炎 为重 要 病 理 变 化 导 致 d J 急 性 发 热 性 疾 病 … 。其 高 ,L 发群体 常见 于婴幼 儿 。 在我 国儿童后 天性心 脏病 中是最为 普遍 的病 因。现对我 院 20 O 一 0 0— 2治疗 的 K 3 0 7一 l 2 1 0 D2 例 的临床 资料 回顾分析如下 。 l 资 料 与 方 法

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

二、发病机制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包括感染、过敏、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等。 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其中,轮状病毒是最常 见的病毒之一,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另外, 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腹泻。过敏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 包括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
感谢观看
四、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对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针对轮状病毒的疫苗已 经研发成功,可以有效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此外,新的抗感染药物和 免疫抑制剂也在不断研发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五、结论
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感染、过敏、免疫因素和营养因素等。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注意饮食治疗和补 液治疗的重要性。随着科研的深入进行,针对小儿腹泻的新药物和治疗手段正在 不断研发中,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随访和长期管理:对于川崎病患儿,需要长期的随访和管理。在急性期, 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恢复期,需要心 血管系统的长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后遗症。
三、研究展望
尽管对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已有一定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 问题。例如,对于川崎病的预防策略仍需进一步探讨,以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对于疾病的长期预后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未来, 通过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望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 用。在临床诊治方面,当前主要依赖经验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对于未来研究来 说,需要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长期预后状况,以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 疗策略。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分析

减 少 , 营养性 贫血 , 以治 疗原 发 病 在 M 的治疗 起 所 A 中 占重 要 地 位 。本 组 M A患 者 T P明 显 低 于 R A患
者 , 是 由 于 胃肠 道 疾 病 导 致 长 期 营 养 不 良引 起 。 正
MA骨髓 中的 主 要 病 理 生 理 改 变 为 无 效 性 红 细 胞 、
本文 4 2例 M 中 1 A O例 F A缺 乏 ,6例 Vt 2 i , B 缺
乏 ,A和 Vt】 F i 2 B 联合 缺乏 者仅 6例 。MD S血 清 中 F A 和 Vt1 平显 著 高 于 M i 2 B水 A患 者 , 与 M S的病 情 且 D 发展变 化 有 关 [ 。R A属 于 M S中 的一 种 疾 病 , D 本
者, 明 M 说 A患者 的髓 内溶 血效 应要 高 于 R A患者 。
参考 文献 :
[] 1邵宗 鸿 , 施
[] 之南 , 2张 沈
或全 血 细 胞 减 少 … 。本 文 检 测 显 示 , MA 红 细 胞 MC V和 MC 明 显 高 于 R 而 两 者 M H H A, C C和 R W D 则无 明显 差异 。红 细胞 参数 中 MC V和 M H在 诊 断 C
均, 陈桂彬 , . 等 白血病前期患者临床 及实脸室特征
悌 , 编 .血 液 病 诊 断 及 疗 效 标 准 [ . 2版 .北 主 M] 第
M A上的重要价值。M A是营养性贫血 , 属于单纯性
大细 胞性 贫 血 , 大 细 胞 阳性 率 达 到 10 其 0 %。尽 管 部分 MD S的病态 造 血会 表现 为 细胞 的 巨幼 样变 , 仅
是众 多病 态造 血类 型 中 的一 种 , 病 态 造 血 可 不 表 其

小儿川崎病36例临床治疗分析

小儿川崎病36例临床治疗分析
wih K D ,a he a e f o - on h— d t i - a- l t tt g r m 2m t ol o s x ye ro d, we e a r dmit d t r hos t 1 W e e r s c i e y te o ou pia . r t o pe tv 1 r v e d t c i c l e i we he lnia da a t of he t 36 hid e w ih c l r n t KD 。 s m a ie d t o c ii a m a f s a i s n um rz d a a f ln c l nie t ton a d
C n .( 0r 0 hia C r
ga to uh r:WANG Bo,Emai:d . n b @ 1 3 c ?) l r wa g o 6 .on
[ sr c] Obe t e To a ay e ciia nfsain , da n ss a d tet n a u e f 3 Ab tat jci v n lz l clma i tt s ig o i n rame tme s rs o n e o 6
ChnJOb ttGy e o da r( eto ), g s 0 Vo. No 4 i se n c lPe it Elcr n Ed Au u t2 2, 18, . 1

论 著

&, J 崎病 3 例 临床治疗分析 J LI I 6
苏海浩 王 波
探 讨 川 崎 病 ( D) 儿 的 临 床 表 现 、 断及 治疗 方 案 。方 法 K 患 诊 选择 20 0 7年 9月 至 2 1 00 【 要】 目 的 摘 年 6月 本 院 收 治 并 诊 断 为 K 且 常 规 接 受 口服 阿 司 匹 林 治 疗 的 3 D, 6例 患 儿 的 临 床 病 历 资 料 为 研 究 对 象 。

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

性腺轴的变化。

皮质醇在人体的作用非常复杂,本试验所观察到的皮质醇升高难以确定是否为原发,推测在发生产后抑郁的病人中,存在着可能与原发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相似的因素在起作用。

由于本试验的例数、时间不足,今后的研究将集中在神经内分泌、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来分析大脑皮质、网状系统、丘脑及下丘脑情绪反应中枢产生的病态心理,即产后抑郁症,以及这些情绪变化对体内中枢神经和内分泌影响,以期寻找防治产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1] 常娇娥.产后抑郁症[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4,5:17-19.[2] 蒋新春,戴耀华.产科抑郁与儿童发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5,6(1):1-3.[3] Handley J S m ith Psychoneuro Endocrinology,1995,17(6):213.[4] 杨权.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2):9.[5] 迟松,林文鹃.抑郁症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进展及心理治疗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78-80.[6] Dorn LD.Ps ychoneuro Endocrinol ogy,1993,18(3):128.(收稿日期:2007-07-04)【经验交流】小儿川崎病30例临床分析周玲玲(辽宁省锦州市妇婴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369(2008)03-0228-01 川崎病(K awasaki dis ea se,K 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多趋势,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

现对我院儿科近年来收治的K D患儿主要就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个月~6.5岁,其中<1岁2例,<3岁21例,<6.5岁7例。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亚洲地区。

它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医生川崎清描述,故而得名。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全身多系统炎症反应,最常累及心脏、血管和淋巴结。

目前尚无确切的病因,但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和免疫异常有关。

川崎病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难点之一,本文将就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一、川崎病的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持续高热、结膜炎、口腔黏膜炎、皮疹、手足红肿、淋巴结肿大等。

持续高热是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热程一般在5天以上,可持续1-2周不等。

结膜炎常伴有结膜充血、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

口腔黏膜炎表现为咽喉充血、咽部肿胀、咽峡红斑等。

皮疹多呈弥漫性,粉红色,多见于躯干、四肢和面部,伴有手足底红斑。

手足红肿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局部温度升高、肿胀疼痛等。

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关节炎、心脏炎等表现。

2. 实验室检查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多不具有特异性,但常见的改变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

需要排除其他类似表现的疾病,如儿童感染性疾病、药物热等。

3.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是川崎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2周内出现心脏异常表现,如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等,这些病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川崎病的治疗效果分析1. 高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采用高剂量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IVIG的推荐剂量是2g/kg,静脉滴注10-12小时。

大多数患儿在使用IVIG后,体温可在24-48小时内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IVIG还可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和减轻心脏损害。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论文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论文

小儿川崎病7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

方法:对10年来收治的7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由于应用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3组疗法平均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静注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疗效近年来,川崎病已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超过风湿型心脏病而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1]。

为此,对10年来收治的72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1999~2009年收治川崎病患儿72例,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2]。

男45例,女27例,男女之比1.66:1;年龄3个月~5岁57例,5~10岁9例,10~14岁6例,5岁以内占79.2%。

按入院后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不同分为三组,三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全部病例白细胞均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68例血沉轻至中度增快,c反应蛋白增快,5例尿蛋白(±),白细胞少量,2例出现脓尿,4例肝功能有改变,抗“o”均正常。

②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按照冠状动脉扩张(cad)及分度标准[3]。

应用ivig治疗前(发热4~10天),均做ucg检查,结果发现,最早在发病第3天就可观察到cad,第4~6天形成动脉瘤。

72例中合并cad者17例,发生率23.7%。

治疗方法:均于入院后(10天以内)给予静注ivig,其中应用ivig 0.4g/(kg·日),连续5天静注22例;1.0g/(kg·日),单日1次,连续4~6小时完成静注40例;2.0g/(kg·日),单日1次,连续8~12小时完成静注10例。

抗凝治疗应用急性期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2周时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

小儿川崎病72例治疗分析

小儿川崎病72例治疗分析
别 是 楔状 缺 损 的 充 填 。 本 文 结果 显 示 I 仅 有 2个 充 填 体 脱 组 落 ,未 出 现边 缘不 密 合 及 继 发 龋 的 病 例 ,但 仍 有 l O个 充 填 体有 不 同 程度 的 缺 损 ,这说 明 G ui X玻 璃 离 子 水 门 汀 物 cF j I 理机 械性 能及 耐 磨 强 度 虽 然 比普 通 的 玻 璃 离 子 水 门 汀 强 多
3 2 0 固化 复合 树脂 具 有 天 然 牙 的色 泽 ,修 复 牙 色 MZ 5 光 泽 理 想 ;机 械 性 能 良好 ,有 较 高 的 耐 磨 性 和 较 好 的抛 光 性 。 它 通 过 酸 蚀 使 牙 体 硬 组 织 脱 矿 ,在 牙 釉 质 利 牙 本 质 表 面形 成
粗 糙 面 ,使 复 合 树 脂 更 好 地 渗 入 形 成 树 脂 突 ,加 大 机 械 锁 扣 及 摩 擦 力 。但 光 固 化 复 合 树 脂 还 存 在 着 聚 合 收 缩 、线 胀 系数
子水 门 汀 充 填 修 复 楔 状 缺 损 的 成 功 率 高 于 3 2 0光 固 化 复 MZ 5
合树 脂 ,经 统 计 学 分 析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0 0 ) .5 。 但 在 耐磨 性 和 色 泽 、美 观 上 比 3 2 0光 固 化 复 合 树 脂 差 。 MZ 5 因其 操 作 方便 ,牙 体 预 备 少 ,防 龋 等 特 点 不 失 为 一 种 很 好 的 充 填 材 料 。 临床 上 医生 可 以 根 据 患 者 的 年 龄 、性别 、缺 损 牙 位 和 严 重 程 度 及 对 美 观 的要 求 程 度 选 择适 当 的 充 填 材 料 ,以 达 到 满 意 的治 疗 效 果 。 参 考 文 献
大 于 天 然 牙 的 特 点 ,对 于 楔 状 缺 损 的 治 疗 , 由于 牙 颈 部 釉 质 比较 薄 且 多 为 无 釉 柱 釉 质 和 牙 本 质 ,故 粘 结 效 果 比较 差 ,易

川崎病临床分析40例

川崎病临床分析40例
随访 。 结 果 : 联 合 应 用 丙种 球 蛋 白及 阿 司 匹林治疗 , 4 0例 患 儿 中 发 生 冠 状 动 脉 病
高约 8 5 %L 4 。 。本 组 病 例 中 不 典 型 K D 1 7 . 5 %, 小 于文献 报道 , 可 能 存 在 漏 诊 及 误诊 , 需要增 强 对不 典 型 K D 的 认识 , 注
0 9.1 66
全, 故诊断困难。且不典型病例逐渐增 多
( 2 0 % ~3 0 %) , 可 能 丁 得 不 到 及 时 治 疗,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发 生 率 比完 全 K D 患 儿

要 目的 : 探 讨 小儿 川 崎 病 的 临床 特
点 与预 后 方 法 : 对4 0例 川 崎 病 患 儿 的 临床 特 点及 治 疗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并 进 行

多形性 , 不痒 , 无疱疹 及结 痂 。球 结膜充
血3 4例 ( 8 5 %) , 多 出 现 于 起 病 后 3 ~5 天, 无 分 泌物 及 畏 光 、 流 泪 等 情 况 。3 6例 患 儿 出现 口唇 充 、 干燥皲裂 、 杨梅舌 、 口 腔 黏 膜 及 扁 桃 体 弥 漫 充 。 淋 巴 结 肿 大 3 0例 ( 9 0 %) , 非 化 脓 性 。手 足 硬 肿 3 0例 ( 7 5 %) , 多 见 于 发 热 后 3~5天 , 严 重 者 s b J [ , 双 足不 能 触地 , 无 法行 走 。指 ( 趾)
变 6例 , 随 访 2年 ,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均 恢 复
正常。结论 : 对 川崎 病 患 儿应 争取 早 期 诊 断并进行综合治疗 , 以减 少 冠状 动脉 病 变
后遗症 。
肛周 脱皮 、 卡介 苗接 种处 十 耳现 红 斑 、 7天 后 m 小板 显 著 增 加 、 C R P、 E S R 明 增 加 、 心脏 杂 音 、 冠 状动 脉壁辉 度增 加 、 低 蛋 白 血症等。本组病例 中有 6 0 % 患 儿 存 在 肛 周 红 或 卡瘢 冉 现 充 【 f 『 【 , 8 5 % 患儿 C反 应 蛋 白升 高 , 9 0 % 血沉 增 快 , 提示 且 T 周红 、 卡 德 再现充血 、 C反 应 蛋 白 丌 高 、 m沉 增 快 对 早期诊断 K D有 一 定 价 值 J I l 崎病的治疗 t要是控 制 全身 非特 异性 『 f f L 管炎症 , 防 止 冠 状 动 脉 瘤 形 成 及 血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具有多系统表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皮疹、结膜充血、唇炎等症状。

本文将从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前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炎症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并发症的处理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本文指出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未来应当加强针对川崎病的治疗方向研究,提高其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

【关键词】川崎病、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并发症、研究背景、进一步研究、治疗方向1. 引言1.1 川崎病的定义川崎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又称混合性疾病。

在日本,该病被命名为川崎病,以纪念首次发现该病的日本小儿科医生川崎病。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

该病主要影响儿童,特别是亚洲人种,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

患者通常在5岁以下发病,但也有报道成年人发病的情况。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高热、结膜炎、皮疹、唇舌红肿、手脚红肿等。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川崎病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对预防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2 研究背景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亚洲儿童。

自1967年日本医生川崎英夫首次报道以来,川崎病逐渐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

截至目前,川崎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经认识到它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川崎病病例被及时诊断和治疗,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川崎病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给患者带来延误治疗的风险。

深入研究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的分析入手,探讨川崎病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小儿川崎病64例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64例临床分析
【 关键词 】 黏膜皮肤淋 巴结综合征 ; 阿司 匹林 ; 丙种球 蛋 白类
【 分类号】 R2.Z 4 91 ; 7; 7. 【 献标识 中图 7 5 0; 7 1 9 R 7 5 1 R .R 3 9 6 文 码】 A 【 文章编号】 lI 2921 0— 1 一2 i2 6 ( 0 7 1I ( X— 1 0) ( 1 3
川 崎病 (a aai i ae K 又名皮肤黏膜淋 巴结 kw sk ds s , D) e 综合 征 , 是一种原 因不 明的免疫 性血 管炎综 合征 , 幼儿 高 发 。可形成冠 状动 脉瘤 , 引起 血栓 性梗 死 、 窄 , 致 心 狭 导 肌梗死 、 死 , 我 国小 儿 后 天性 心 脏 病 的 主要 疾 病 之 猝 为
疹疫苗注射 至少 要推迟 1 1个月 , 其他 免疫 接种 可照常进
本厚生劳 动省川 崎病研究协作组 2 0 0 0 2— 2第 5次修订诊 断标准 J 。其 中男 3 4例 , 3 女 0例 , : 男 女为1 1 : 。 .3 1 12 临床表现 . ①发 热 6 4例 , 程较 长 , 热 5~1 , 均 9d平

现对河北 省秦皇岛市妇 幼保 健 院 2 0 0 6—1 -2 0 2 09—
0 7共 6 4例 K D住院患儿进行 回顾 性分析如下 。
1 资 料 与 Βιβλιοθήκη 法 11 一 般资料 .
6 4例均 为本 院儿科住 院患儿 , 均符合 日
菌性脑膜炎 等 , 应密切观察及 时处理 ; 受 I I 接 V G治疗者麻
例 ,3例分类以 中性 粒 细胞 为主 ; 、 4 轻 中度贫 血 3 6例 ; 血
本 组患儿除 1 例外 均 临床治 愈 , 随访 至 2 1 0 0 0— 3未 发现冠状 动脉瘤等并发症 的 出现 , 因患儿 年龄 尚小 , 还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5-03-16T11:28:27.7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张玉芹
[导读]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张玉芹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人民医院 151900)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44例KD中典型32例,不典型12例,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增强对川崎病的认识,以免误诊,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川崎病;患儿;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120-0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

最严重的危害是冠状动脉损伤所引起的冠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形成,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80%在5岁以下,成人罕见。

男多于女,男:女约为1.5:l。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4例均为住院患儿,采用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典型KD32例,不典型KD12例。

其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个月~7岁。

1.2方法
1.2.1控制炎症
1.2.1.1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4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步减量,热退2周左右减至3~5mg/(kg·d),维持6~8周;如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

1.2.1.2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剂量2g/kg于8~12小时左右静脉缓慢输入,宜于发病早期(10天以内)应用,可迅速退热,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发生,应同时合用阿司匹林,剂量同上。

如果IVIG治疗后仍发热(>38℃)持续48~72h及CRP等检查未改善者,即对IVIG治疗不反应,应再追加IVIG1~2g/kg,一次静脉滴注,并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治疗(见下述)。

1.2.1.3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不用。

如合并全心炎,无法得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对IVIG治疗不反应且病情难以控制时,可考虑与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潘生丁)合并应用[2]:常选用泼尼松,剂量1~2mg/(kg·d),热退后逐渐减量,用药2~4周。

病情严重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剂量为15~2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天,然后改为泼尼松2mg/(kg·d)口服,复查血清CRP正常后泼尼松减为
1mg/(kg·d),两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1.2.2抗血小板聚集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3~5mg/(kg·d),分2次服用。

KD并发一个或多个巨大冠状动脉瘤、或多个小到中等冠状动脉瘤但无冠状动脉闭塞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华法林抗凝治疗。

1.2.3其他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心肌梗死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

2 结果
经过临床诊断和正规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合并冠脉损害者随访1年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川崎病病因未明。

大量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表明,川崎病是由感染因素引起的。

川崎病所具有的区域性流行、明显的季节性、疾病自限性以及高发于婴幼儿而成人罕见的特点,高度提示川崎病的病原是一种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它能够引起大多数个体无症状感染,从而在成人期具有获得性免疫[3]。

但近30年来,许多研究者通过血清学和先进的培养技术均未找到病原体。

而川崎病的发热和主要临床表现与一些明确由细菌毒素引致的疾病有重叠之处,例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猩红热。

并且川崎病具有大多数发热出疹性疾病所没有的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的特点。

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川崎病异常的免疫激活,是细菌或病毒毒素以超抗原介导机制所引起的。

这类细菌毒素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类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oxlcshocksyndrometoxin,TSST)和表皮剥脱性毒素(exfoliativetoxin,ET)、链球菌致热外毒素(streptococcalpyrogenicexotoxins,SPE)等。

基于川崎病患儿对结核菌素(BCG)试验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试验的超敏反应性,有学者认为,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的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65抗原模拟宿主自身抗原HSP63因而活化自身免疫有关。

TSST-1、SPE等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和细菌HSP65模拟宿主自身抗原的致病作用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

不明原因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1)周围肢体的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2)多形性红斑;(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4)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呈草莓舌;(5)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直径大约1.5cm)。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主要表现,除发热为必备条件外,上述其他5项主要表现中具备4项者即可诊断本病。

如5项主要表现只具备3项或3项以下,则需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亦可确诊。

本病呈自限性经过,多数预后良好;未经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者可达20%~30%;即使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治疗,仍约有15%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经及时诊断治疗,目前病死率已降至0.5%左右;约1%~2%患儿可再发。

并发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有:①男孩;②年龄<6个月或>3岁;③发热持续2周以上或再次发热;④心脏扩大,有心律失常;⑤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0g/L,且持续不恢复;白细胞>16×109~30×109/L;血小板>1000×109/L;血沉>100mm/h,或持续5周以上仍不下降;⑥复发的病例。

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1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检、ECC和超声心动图等);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应密切随访,即出院后1个月,3个月和半年均应做随访检查,半年后每6~12个月复诊一次,直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消失。

应用IVIG
的患儿11个月内不宜进行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的预防注射。

参考文献
[1]杜忠东.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3):307.
[2]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 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1-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