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的小说《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莫言的小说《蛙》
摘要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小说。
《蛙》的文字很平实,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用讲故事的口气,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毫不留情地剖析了现代人的卑微的灵魂。
作者从“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将家族记忆、个体生命经验和想象虚构熔铸一体,表现了个体人格、人性、情感、生命、灵魂在奇特语境(比如严苛的政治文化禁忌,比如国家意志与民间伦理的矛盾)下的畸变和冲突。
关键词:莫言蛙姑姑反思书信体
Abstract
"Frog" is novel that Mo Yan brew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Also his pen IV contains three drafts, he devote himself to creating the novel.The text of the "frog" is very plain.And he wrote four long letters and a drama to the Japanese writer Sugitani.This novel use a Storytelling tone to tell us the Life experiences about Aunt - a rural obstetricians. It use a lot of Vivid and moving details to show six decades of ups and downs reproductive history in Rural China, analyzes the humble soul of modern man. Mo Yan was standing on human or humanized angle to write" human ",and combine family memories with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 express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emotion, life, soul in the unique context (such as harsh political cultural taboos, such as the will of the state and Folk Ethics paradox) distortion under and conflicts.
Key words: Mo Yan Frog Aunt self-examination Epistolary
目录
一.绪论
二.书信体叙事特点
三.对“姑姑”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四.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参考文献
一.绪论
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带有魔幻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繁复诡秘的家族传奇、天马行空的叙事链索立足“民间”的叙事姿态、模糊含混的价值立场还有戏谑混合反讽的话语修辞,给我们展示了一部说不清是非对错的计划生育史。
我们或许会心生疑问,作为21世纪的新生力量,我们没有亲生经历计划生育的那段辛酸苦累的历史,我们或许没有上一辈们那么真实的感受到计划生育给每家每户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那《蛙》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它究竟能带给人怎样的灵启迪?它的社会价值又在哪儿?
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的提醒——“小说家既非历史学家,又非预言家:他是存在的探究者”。
此次作者关心和书写计划生育,并不是致力于写一部生育史,当然更不是以此的敏感度作为招揽读者的招牌,而是莫言基于自身的成长体验、乡土记忆、历史责任感以及塑人物的需要应当且必然做出的选择。
作者无意针砭时弊、评论这一政策的功过是非,它之于作者不是主旨所在而是小说得以展开的背景。
作者关切这一历史产物,更主要的是为了对其潜在启示意义的揭示,启发世人拨开这一纠缠着意志情感、人性、生命、痛楚的历史处境的迷雾,体会到国家伦理与民间伦理之间存在的矛盾与纠结,认识到当历史浪潮缓缓退去,狂暴躁乱逐渐消隐之时唯有生命最可贵、高尚的,唯有勃勃生机最能慰藉心灵、救赎自身,促使启迪人们真真切切地去感悟、尊重和珍惜生命,这其实也是凸显在当今现实中最为严峻、最为深层次的问题。
这只是《蛙》的其一价值。
另外,小说更以犀利的笔墨将计划生育制度在信仰缺失的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怵目惊心的尴尬境地与荒诞景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改革开放后的崇拜金钱,唯利是图,人性扭曲,心理变态的丑恶的伪善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
二.书信体叙事特点
全书共五部分,四封书信,外加一部话剧;每个章节都以主人公蝌蚪(万小跑)和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通信形成对下面故事情节的某种“预叙”,又能从一个比较超然的现在进行时角度,对这些历史中发生的故事进行审视。
这种以书信体和小说形成互文的方式,在莫言的短篇小说《月光斩》中也有过类似尝试。
而在小说结尾,莫言则用戏剧的形式,对整部小说的某些故事(如陈眉代孕的悲惨经历)构成某种程度的“补叙”。
尽管小说文体别出心裁,但也有一些弊端。
例如,作为“我”倾诉对象出现的“尊敬的山谷义人先生”,除了充当置身事外的聆听者之外,在叙事中几乎不承担功能。
尽管作家在叙事主体之外引人这样一个“他者”,或许是想成就某种有距离的审视,从而有利于从差异性的视角出发对小说中的人和事进行超然观照。
初衷美则美矣,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山谷义人的存在,对叙述的推进没有施加必要的影响;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我”并没有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异邦友人的存在,
而对姑姑的故事采取不同的书写策略,也没有对自己的情感方式和价值立场进行更进一步的反思"这个神秘的日本作家,除了有可能勾连起莫言本人一难以被外人索解的私人生活体验之外,其在小说中的功能和任何一名普通读者几乎没有差别"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假想的倾听者便沦为了叙事的冗余物"。
这种书信的叙事体在结构上的创新可谓有弊有益。
但这却成为莫言小说的推动力。
正如莫言本人所说“当时写得很辛苦,为了弄清晰思路我不得不用三种颜色的笔来加以区分,写作的艰难势必带来阅读的艰难,后来我便放弃了这种写法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模式。
我想应该尽量地使这部作品回到朴素的叙述。
所以最终采用书信体的结构和话剧形式的结尾,话剧结尾给朴素的叙述插上两个翅膀。
‘调整战术’之后写作进行得非常顺畅,写到后半部分甚至体会到一种高空中飞翔的感觉,酣畅淋漓。
”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蛙》所影响的范围远远超越了老一代人,而是已计划生育为背景,深深地引发了老一辈和年青一代人得共鸣。
它所带来的震撼,已远远超越了形式的范畴,而是给人心灵来了一次大洗涤。
三.对“姑姑”人物形象进行剖析
《蛙》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一名从医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
在高密,不知道有多少个新生命经她之手来到这个世界,所以她被乡亲们视为“送子娘娘”,她是个隐去了年龄和辈分的圣母级人物。
可后来,她又不得不在自己无奈的叹息声里中止一个个幼小生命的成长发育,被视为杀人的魔王。
确实,作为主人公的姑姑,是一位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终身未婚,她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化为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异人生。
她是英雄,又似乎是“罪人”,她活人无数,给无数婴儿接生;她又害人无数,用双手强制性将无数孕妇流产,甚至造成过“一尸两命”的悲剧。
小说没有简单地赞扬或者否定计划生育,而是用知识考古学般的勇气和热情,努力挖掘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细节,反思其间沉痛的人性代价与生命代价。
如果说,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生命之痛、人性之痛具有某种原罪性质的话,那这种原罪也是现代性之罪、宏大历史之罪,正如任何革命与战争都有原罪、都伴随着牺牲一样,但这种原罪不应由姑姑来承担,它与个人的善恶人性和道德无关,姑姑是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种“信仰”来执行的,她是高度符号化了的时代英雄,是以忘我的甚至无我的“螺丝钉”精神去服务革命或进步事业的,她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某种意义上她不过是制度或事业的一个工具,她其实也是受害者和牺牲者。
在那些匪夷所思甚至惨烈的计划生育措施面前,我们惊讶地发现,计划生育已成了某种“战争思维”的替代物,成了姑姑追求人生至善的职业理想。
而姑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内心坚硬的“冷血动物”,她内心的柔软与善良在“为牛接生”一章中有生动的表现,正如母亲所说:“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菩萨普度众生,拯救万物,牛虽畜类,也是性命,你不能见死不救吧!”姑姑与牛相见的一幕更是感人至深: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
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我们的眼泪也都跟着流了下来。
如此感人的场景、如此温暖的文字在莫言的小说里是少见的,但在姑姑这儿莫言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姑姑的命运也带有悲剧性。
她珍视、敬畏生命,对强制性人工流产的做法有意见却无能为力,内心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和煎熬,而姑姑从本性上说是对生命充满了尊重和关爱。
四.剖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蛙”到底象征着什么呢?那些不断鸣叫,有着旺盛的繁殖能力却又是如此“低贱平常”的生物,承载着莫言对于中国计划生育国策以及中国当代农民生命史、精神史的深刻思考。
在这些思考的背后,则是对中国现代性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反思———这也是莫言小说的一贯主题。
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力,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民国家,但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
而小说更是以犀利的笔墨将计划生育制度在信仰缺失的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怵目惊心的尴尬境地与荒诞景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在作家笔下,作为人类对自身理性约束方式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已成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发财工具,成了某些走投无路的穷人的谋生之道,成了某些有权有势的人物的“生育特权”。
有钱的破烂王用大笔的罚款可以公然漠视计划生育的约束,而当代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控制也到了骇人的地步。
袁腮利用代孕谋利甚至带有半黑社会性质,孩子成了出卖的商品,而陈眉等女子却因家庭贫困被迫沦为“孕奴”,忍受着母子分离的巨大痛苦,那在现代作家柔石笔下《为奴隶的母亲》中出现的“因贫代孕,以替富人传宗接代”的故事情节,竟然荒诞地“再次”出现在了我们当代社会,这是怎样的令人震惊!
为此,我们不禁要反思现实:或许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愈来愈模糊甚至不能明辨是非。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谁都不能够抵挡住各种诱惑,的确,人都有私欲,人性的弱点或许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正是因为人的性格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正是因为人性融合了善恶真伪,我们才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才感受到世界的真实与丰富,才会有喜乐悲欢。
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怎么留住心灵的一方净土,怎么恪守自己道德底线。
或许,我们不能做到“姑姑”那般伟大与高尚,我们反对虚伪,反对伪善,反对拜金主义,却不知不觉成为了自私虚伪的践行者。
如何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混乱的当下,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如何把持住自己不迷失在无边无际的欲望中成为值得深刻思考的话题。
五.结论
《蛙》里贴上莫言标签的种种疯语与狂言,在诙谐、戏谑、调侃、嬉闹之间,道出的却是一个个不容回避的真实)属于我们时代的真实。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无法回答,因为事物具有复杂性,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又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
莫言在《蛙》中也没有
作出回答,而是已波澜壮阔的计划生育史为背景,通过感人的细节,高度夸饰的戏剧手法呼应下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实情境,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高密东北乡人民的故事人生,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将人物的美丑善恶交给读者去评定,让读者自己建造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总有一部分能够引发你的共鸣,能够触动你的心弦,能够引导你去反思,这也是作品的伟大所在。
参考文献
1.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版。
2.梁振华,虚拟的真实与真实的虚幻——莫言《蛙》阅读札记,《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
3.张勐,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南方文坛·批评论坛》,2010年。
4.刘郁琪,莫言小说《蛙》的书信体叙事,《文学研究》。
5.李肖,悲剧的诞生———莫言《蛙》中“姑姑”形象的悲剧性分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8月。
6.夏兆林,用生命本身来救赎生命———论莫言的《蛙》,《文艺理论》
7.吴义勤,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南方文坛批评论坛》,2010 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