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资料整理
综合网上遥感15套题,为考试自己整理版。
填空2、遥感中较多的使用 可见光、红外、微波 三个波段。
3、遥感图像的分类依据是 地物光谱特征 。
5、热红外相片的色调是地物 温度 的构像。
6、白光依次透过黄、蓝滤光片后得到绿色是 减色法 原理。
7、进行信息复合前要先进行 配准 操作。
1、 大面积农作物遥感估产主要包括 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和估产模式的建立。
2,3S 技术是指 RS ,GIS ,GPS 。
三个陆地卫星 Landsat 、SPOT 、CBERS 。
2、 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 方位关系,包含关系,相邻关系,相交关系,相贯关系。
3、 感影像地图的主要特点有 丰富的信息量,直观形象性,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现势性强。
4、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有 监督分类 和 非监督分类两种方法,其区别在于 是否使用训练场地。
5、 点状地物位于线状地物的某一点,两者是 相交 关系。
6、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 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7、 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 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8、 线状地物上多点位于面状地物边界,两者是 相邻 关系。
9、 水体遥感包括水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10、 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有 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地形起伏的影响、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大气折射的影响、地球自转的影响。
11、 平滑是为了达到 去处噪声 的目的。
12、 热红外影像上的阴影是 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辐射差异造成的。
13、 遥感扫描影像的特征有 宏观综合概括性强,信息量丰富,动态观测。
14、 微波影像上的阴影是 雷达和目标地物之间存在障碍物阻挡了雷达波的传播所造成的。
15、 4三个陆地卫星 Landsat 、SPOT 、CBERS 。
16、 常用的彩色变换的方法有 单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变换,HLS 变换。
17、 地物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 方位,包含,相邻,相交,相贯 五种关系18、 地质遥感包括 岩性识别,地质构造的识别,构造运动的分析。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 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 3 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 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 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 c 不同的地理位置 d 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 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 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按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μ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方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用领域分类:土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大气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水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一帧遥感图像代表地面多大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气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米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米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6米7.遥感发展历史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行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遥感商业化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用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北航考研摄影测量与遥感复习资料整理
一、填空题1、大气的散射作用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2、1978年以后,气象卫星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主要以NOAA系列为代表。
我国的气象卫星发展较晚。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中国于1988年9月7日发射的第一颗环境遥感卫星。
3、1999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4、SPOT卫星较之陆地卫星,其最大优势是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10米。
8、遥感技术在3S技术中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即GIS数据库的数据源、利用遥感数字影像获取地面高程,更新GIS中高程数据。
二、名词解释1、遥感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
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4、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8、地物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 )×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9、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林业遥感(整理
波长 大于3000m 10 ~ 3000m 1 ~ 10m 1mm ~ 1m 0.76 ~ 1000μm 15 ~ 1000μm 6 ~ 15μm 3 ~ 6μm 0.76 ~ 3μm 0.62 ~ 0.76μm 0.59 ~ 0.62μm 0.56 ~ 0.59μm 0.50 ~ 0.56μm 0.47 ~ 0.50μm 0.43 ~ 0.47μm 0.38 ~ 0.43μm 10-3 ~ 3.8×10-1μm
《林业遥感》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
主要内容
一、电磁波、电磁波谱 二、大气窗口及遥感常用的波谱范围 三、地物波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四、地物光谱测量仪器介绍
§2.1电磁波、电磁波谱
1、电磁波定义、电磁辐射
电磁波是自然界中以“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 物质,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共同依存,交替 产生,由近及远地向周围空间的传播就是电磁 波。 举例: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等 电磁辐射:物体发射或反射电磁波。太阳是最 大的辐射体。电磁辐射有其波长和频率.
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 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4、影响光谱反射特性的因素 季节的影响 健康状况的影响 水分和营养条件的变化 测定时传感器和光源方向的关系 传感器高度不同时光谱反射值的变化
季节的影响 由于季节的变化,尤其在叶子萌发后一个 时期内河叶子脱落期间,其细胞结构、叶 绿素等都发生了变化
(3)叶密度和植物密度
(4)林分表面积和垂直结构 光照的不同 (5)林分树种组成和混交方式 混合光谱
(6)测定植物光谱时间
(7)风速影响
§2.4地物波谱测量仪器
ASD型光谱仪
• 叶片光谱采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 ASD 手 持式野外光谱仪(FieldSpec HandHeld) 进行测定。该仪器的波长范围为 300-1100 nm,光谱采样间隔 1.6 nm,光谱分辨率在 700 nm处为 3.5 nm,外形尺寸较小 (22cm×15cm×18cm),重量只有1.2 kg,探头视场角为25°,
遥感概论期末重点[亲自整理]
遥感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狭义的遥感是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二、遥感系统的组成根据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三、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2.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如:侧视雷达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如:摄影机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受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四、遥感的特点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具有手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④经济性:能节省大量的经费、时间和劳动力。
五、遥感的发展简史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航天遥感阶段(1957-)六、电磁波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震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方向—由电磁振荡向各个不同方向传播。
七、电磁波谱【见右图】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遥感中较多地使用可见光、红光和微波波段八、电磁波性质①是横波;②在真空以光速传播;③满足:f·λ=c E=h·λ其中:E-能量,单位J; h-普朗克常数,h=6.626×J/s;f-频率;λ-波长;c-光速,c=3×108m/s④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九、勃朗源朗伯源—辐射亮度(L )与观察角(θ)无关的辐射源。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1、遥感概念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地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底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组成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传感器一般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传感器是收集、量测和记录遥远目标的信息仪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
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6、遥感的数据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7、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进行递增/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8、遥感机理:遥感是利用传感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地面目标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通过电磁波所传递的信息来识别目标,从而达到探测目标地物的目的。
9、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d<<λ)、米氏散射(d≈λ)、非选择性散射(d>>λ)。
10、自然辐射源是被动遥感的辐射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
11、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12、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13、人工辐射源是主动式遥感的辐射源。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6、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p0)×100%。
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7、地物反射类型根据地表目标物体表面性质的不同分为镜面反射、漫反射、实际物体的反射三种类型。
遥感图像处理考试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1.图像:是对客观对象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它包含了被描述物体或写真对象的信息,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
2.数字图像: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以离散数学原理表达的图像。
3.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5个部分。
4.传感器:又称为遥感器(remote sensor),是收集和记录电磁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是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如航空摄影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仪等。
传感器搭载在遥感平台上,通过传感器获取遥感数字图像数据。
5.元数据(meta data):是关于图像数据特征的表达,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6.直方图规范化:又称为直方图匹配,这种方法经常作为图像镶嵌或应用遥感图像进行动态变化研究的预处理工作。
通过直方图匹配可以部分消除由于太阳高度角或大气影像造成的相邻图像的色调差异,从而可以降低目视解译的错误。
7.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成为辐射量校正(radiometric calibration),简称辐射校正。
8.辐射通亮: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量称为辐射通量(radiant flux),单位为W。
9.辐照度: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受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m^2。
10.辐亮度:和辐射度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指的是沿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立体角上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m2.sr)。
11.反射率:是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
12.吸收率:是吸收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
13.透射率:是透射能量与入射能量的比值。
在介质内部,反射率吸收率和透射率的和为1。
14.反照率:不同于反射率,指的是界面反射的辐照度与内部的反射的辐照度之和与入射的辐照度的比值。
15.几何精纠正:又称为几何配准(registration),是把不同传感器具有几何精度的图像、地图或数据集中的相同地物元素精确地彼此匹配、叠加在一起的过程。
遥感概论知识点整理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遥感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局限性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普朗克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常见的大气散射及特点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米氏散射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特点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无选择性散射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大气窗口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大气窗口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大气窗口 气象卫星发展阶段、特点及作用特点1轨道:低轨和高轨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实时性强、成本低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气象卫星2,1970—1977第二代气象卫星3,1978后气象卫星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应用1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2气候研究和气候变迁的研究3资源环境其他领域资源环境其他领域 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及像点位移规律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
遥感思考题整理
1.什么是遥感?遥感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不与物体、区域H标或现象直接接触,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分析,揭示出目标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空间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由哪儿部分组成?(5个)组成部分: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2、信息的获取。
3、信息的传输与记录4、信息的处理、解译和分析。
5、信息的应用3.从工作平台、工作方式、波段、应用领域、空间尺度儿方面对遥感进行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
按应用领域分:从大的领域可分为外层空间遥感,,大气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军事侦察等。
从具体应用领域可分为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
林业遥感, 气象遥感,城市遥感等。
按空间尺度分: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和城市遥感。
4.与其他技术相比,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宏观性、时效性、连续性、多尺度性、综合性和可比性、普适性、局限性、经济性5.写出Wien位移定律,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在一定温度下,绝对黑体的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X和绝对温度T的乘积为一常数,即X (m) T二b (微米)。
它表明,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升髙时,辐射本领的最大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位移泄律仅与黑体辐射的实验曲线的短波部分相符合。
6.大气散射现象有儿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有穿透云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2.米氏散射,3.无选择性散射。
对于可见光,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色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云雾对可见光遥感影响也较大。
对于微波,由于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属于瑞利散射,而其Iu X-4,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列举儿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遥感考试重点整理
遥感课程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技术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3)周期性、时效性。
第二章电磁波谱与地物波谱特征1、遥感如何辨别地物的,其基础是什么: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主要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之上的。
2、维恩位移定律: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λmax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且在一定的温度下,绝对黑体的温度与辐射本领最大值相对应的波长乘积为一常数,即)(λ(维恩常量)。
m=Tb3、辐射功率:单位时间内,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所发射的总辐射功能,也称为幅出度。
一种以辐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功率。
物体的总辐射功率:4、电磁波谱、波谱响应曲线的概念与二者的区别: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波普响应曲线:根据遥感器对波谱的相对响应(用百分数表示)与波长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绘出曲线。
区别:5、解释下面这张图图中描绘了黑体在5800K时的辐射曲线,在大气层外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照度曲线以及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后在海平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照度曲线。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XXX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XXX新版)第一章】遥感导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上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而狭义上是指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
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
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5、遥感的特点遥感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等特点。
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XXX的提出:美国学者XXX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XXX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
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XXX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1930年,美国开始全国航空摄影测量;1937年,出现了彩色航空像片。
3)航天遥感阶段: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意义重大;70年代美国的陆地卫星、法国的Spot卫星;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中国,印度,巴西等。
卫星遥感包括Landsat、Spot、NOAA、EO-1等。
XXX used in China's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
1.名词解释基本概念(30分)遥感的定义作为一门综合技术,遥感是指不直接接触对象,从远处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受目标物体的信息(电磁波),经过对信息(遥感影响)的处理和分析,从而识别地物的属性及其分布特征的技术。
P3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这是遥感的信息源。
遥感探测的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P15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磁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满足公式p16;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不需要媒介质也能传播;与物体发生作用时会有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从同一规律】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该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真空状态下:光速c=频率×波长)】p19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
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辐射。
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绝对黑体、太阳黑体的定义p19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2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可以认为太阳常数是在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太阳光谱:太阳的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光球发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是连续光谱且辐射特性与绝对黑体基本一致)P29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
(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者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会发生,波长越小,散射越强)三种情况: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氧分子等引起,特别是对于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非常明显)(主要可见光近红外)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主动式遥感知识点整理
主动式遥感知识点整理●微波遥感物理基础●Passtive Remote Sensing & Active Remote Sensing●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雷达、SAR、InSAR、LiDAR●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受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微波辐射计、可见光相机、热红外相机●云层雾霾遮蔽影响严重●微波●定义: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的电磁波●波段顺序●依次递减,普鲁士蔡徐坤坤卡●定律:●普朗克辐射定律:热辐射理论最基本定律,黑体辐射的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和波长(λ)的关系。
●斯玻定律: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温度的函数。
黑体总辐射能量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它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随着黑体温度的增加,其产生的热辐射的峰值频率将变得更高(波长更小)●自然界所有物体●都可以发射和吸收微波●发射的微波能量较弱,等效亮度温度衡量●等效亮度温度是观测物体电磁辐射强度的度量值●特点:●波长较长的微波可以穿透大气层,云雾、干沙土等,但是不能穿透强降雨●影响目标和微波相互作用是物体的物理、结构特性,而不是颜色●关于波●相位:一次循环中所处的位置●极化:●纵波震荡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声波)●横波震荡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电磁波)●极化是横波的特性!!●水平、垂直表明在直线进行震荡;此外还有圆极化和椭圆极化●非极化光可向极化光转换(偏振、反射折射散射)●干涉:波的叠加●相干性:具有不随时间变化的相位差●初始相位、频率相同时叠加:干涉增强●频率相同,初始相位相差半波长:反射干涉(相消或干涉条纹)●微波与离散目标的相互作用●衍射●波在穿过狭窄缝隙、小孔之类的障碍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即会偏离原来直线传播,波长与障碍物尺寸相当或大于时明显●重要性:用来收集雷达回波以供检测的单元是孔径,发射和接受波会被衍射扭曲;许多目标尺寸与微波波长相当●散射●目标对入射电磁能量的转向●分类:●瑞利散射(小于入射光波长)●米散射(接近或大于)●体散射(某些条件下,雪冰植被等都可以看成散射体);离散目标和分布式目标●重要性:●微波雷达中对后向散射,即散射方向与入射方向相反更感兴趣●感兴趣目标的回波有可能会散射进入视场,也可能出视场●表面散射和体散射●思考:●蓝色天空、夕阳如血?●·天空颜色实际上是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将太阳光散射到了人眼●太阳光中的蓝色光与其他色光相比受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的散射作用更加明显(瑞利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经过厚的大气层的重重散射,能到达我们眼中的所剩无几,剩下受到散射比较弱的红光●微波穿透云雨土,可见光不行?●因为微波波长适中,通常是微米量级的。
微波遥感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优秀版
秀版地形起伏较小区域的几何校正叠掩畸变、地形起伏移位畸变可以忽略;主要的几何畸变类型包括:近地距压缩畸变,由飞行器飞行高度、航线、飞行姿态变化引起的畸变,地球曲率变化引起的畸变;校正方法:利用有关入射角、入射角在地距方向上的变化等相关知识,选择合适的地面控制点,构造映射多项式进行图像校正;校正难点:由于斑点(speckle)效应,使得定位自然的地面控制点比较困难。
解决方案:利用人工地面控制点。
成像前在地面上布置反射器件。
飞行器经过这些地面点时记录器件的反射。
用GPS / GNSS可以精确定位地面控制点位置。
常用反射器件有:被动、主动校正器(passive and active calibrators)。
在剧烈起伏地区地距位移引起的图像几何畸变尤为强烈。
基于数字地形图(DTM = Digital Terrain Map)的几何校正DTM 找到与像素点匹配的地面点及与之相应的高程像素高程分布计算与像素点相应的局部入射角(local incident angle)r = h cos重新定位像素位置辐射畸变指遥感传感器在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辐射能时,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输和传感器测量中受到遥感传感器本身特性、地物光照条件(地形影响和太阳高度角影响)以及大气作用等影响,而导致的遥感传感器测量值与地物实际的光谱辐射率的不一致。
雷达图像的辐射畸变主要来自斑点‘噪声’。
在大多数情况下,像素覆盖很多散射特性各异的散射单元,像素强度为这些散射单元返回信号的组合。
每个散射元返回信号的相位各异,总体来看,组合后的像素强度具有随机性。
因此,雷达图像呈现斑点,称为斑点效应(现象、噪声)多视技术(multi-look): 将接收线性调频调制信号的频谱分割若干段,每一部分称为一个视(look)。
对每个视单独进行相关性操作,得到与其相应的压缩脉冲并生成子图像。
将所有的子图像平均得到最终的SAR图像,称为多视SAR图像。
多视图像的获得是以牺牲方位分辨率(azimuth)为代价。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与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获取和分析地面上的影像和数据来了解和监测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农业、环境、气象、城市规划等领域。
以下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重点:
1. 遥感基础知识
- 遥感的定义和分类
- 遥感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类型和特点
- 遥感图像的特征和解译方法
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
-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遥感图像的增强和特征提取方法
- 遥感数据的分类和变化检测方法
-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
3. 遥感在环境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 遥感在植被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
4. 遥感在农业和气象领域的应用
- 遥感在农作物生长监测和农业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土壤质量评估和农田排水管理中的应用
- 遥感在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 遥感在极端天气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以上是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你复习
和理解相关知识。
请自行查阅教材和资料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准备。
遥感(rs)复习整理
遥感定义: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系统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应用。
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遥感数据的类型: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数据。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紫外遥感数据等。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数据。
遥感的特性:(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
(3)时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传感器组成: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
描述电磁波特性的指标:波长、频率、振幅、位相等。
电磁波波谱从内到外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
特点:不同波段反射率是不同的;可以测定;与地物的表面颜色、粗糙度和湿度等有关。
地物的热辐射:地物的发射率与地表的粗糙度、颜色和温度有关;表面粗糙、颜色暗,发射率高,反之发射率低。
地物的辐射能量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比热、热惯性大的地物,发射率大。
微波(1mm~1m)遥感特性: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
大气结构:对流层(7~12 km),温度随高度而降低,天气变化频繁,航空遥感主要在该层内;平流层(12~50 km),底部为同温层(航空遥感活动层),同温层以上,温度由于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强吸收而逐渐升高;电离层(50~1 000 km),大气中的O2、N2受紫外线照射而电离,对遥感波段是透明的,是陆地卫星活动空间;大气外层(800~35 000 km ),空气极稀薄,对卫星基本上没有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遥感:(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系统: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平台。
遥感的特点:1.宏观性综合性;2.多波段性,全天候;3.多时相性,重复观测,动态分析;4.经济性;5.局限性。
遥感技术(探测)系统包含:1.太阳辐射;2.电磁波大气作用;3.地物;4.传感器;5.技术。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1mm~1m:微波;0.76~1mm:红外线;0.38mm~0.76mm:可见光;1nm~0.38mm紫外线。
电磁波的性质:1.横波;2.在真空以光速传播;3.满足:E=h乘f;4.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福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即普朗克公式,适用于绝对黑体辐射,出射度,与温度成正比。
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积分)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度M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维恩位移定律:(左移)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基尔霍夫定律:每个物体向外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必然相等;瑞利金斯定律:不同地物在微波段发射率差异比在红外时明显得多。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的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1360W/m2;可以认为太阳常数是在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直径远小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
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的强度与波长无关。
散射造成太阳辐射的衰减。
当波长进入红外波段后,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
折射:电磁波穿过大气层时,除发生吸收和散射外,还会出现传播方向的改变,即折射。
反射: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若通过两种介质的交界面,还会出现反射现象。
大气窗口: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波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地物反射波谱曲线: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反射率。
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平台: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气象卫星的特点:1.轨道分低轨和高轨,低轨就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800~1600km),高轨指太阳同步轨道(即轨道与太阳保持同一角度),轨道高度36000Km左右;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陆地卫星:美国Landsat(多光谱扫描仪MMS),分辨力83m;法国SPOT(TM扫描仪,主题绘图仪),分辨力30m;陆地卫星的特点:1.近圆形轨道,700~900km;2.近极地轨道,增加观测范围;3.太阳同步轨道,与太阳保持相同角度;4.可重复轨道,可多次观测同一个地区。
海洋遥感:以微波为主。
摄影: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
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
数字摄影: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原件,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的影像。
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度以内;航空摄影测量和制图大都是这类相片。
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度。
中心投影和垂直投影的区别:1.投影距离的影像: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像,相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距离越大,比例尺越小;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仅表现为比例尺放大,相片上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上相片相对位置改变;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产生投影误差。
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1.地面物体是一个点,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一个点;2.与像面平行的直线,在中心投影上仍然是直线;3.平面上的曲线,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仍为曲线。
像片的比例尺:f/H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这种现象成为像点位移。
彩色胶片:天然彩色片和红外彩色片。
天然彩色片:分两层乳剂和三层乳剂两种,均能较真实地还原出被摄物体的天然色彩亦称真彩色片。
红外彩色片:三层乳剂,其中一层对红外敏感。
由于红外光对眼睛没有色感,故赋予红外敏感区的颜色是假彩色,所以红外彩色片是假彩色片。
扫面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其探测波段包括紫外、红外、可见光、和微波波段。
有三种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在扫描仪前方安装光学镜头,依靠机械传功装置使镜头摆动,形成对目标地物的逐点逐行扫描。
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间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总视场角:扫描带的地面宽度程总视场。
固体自扫描成像:用固定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探测元件排成一个阵列进行刷式扫描,更精确。
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波谱多,可以使扫描仪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也能获取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这种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
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微波遥感的特点:1.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3.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5.分辨力较低,但特性明显;主动微波遥感:主要传感器是雷达,还有微波高度计,微波散射计。
被动微波遥感:微波辐射计。
雷达: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雷达:成像雷达和非成像雷达。
作用:测量位置,方向,距离,速度。
成像雷达: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合成孔径侧视雷达。
真实孔径侧视雷达:实际孔径天线进行工作的侧视雷达雷达。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的侧方,相对运动得到影响,相当于增大了孔径,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
侧视雷达的特点:范围大,立体感。
侧视雷达分辨力: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在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遥感图像的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遥感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同一地点经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颜色的性质是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的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数字量和模拟量的根本区别是:模拟量是连续变量而数字量是离散变量。
图像数字化:对图像的位置变量进行离散化和灰度值量化,即将连续的图像变作等间距的抽样和量化,通常以像元和亮度值表示。
像元:数字化图像时,数字图像在空间位置上取样,产生离散的x值和y值,则每一个有x 和y构成的小方格称为一个像元。
像元是数字图像中的最小单位,每一个像元对应一个函数值,即亮度值。
数字图像处理: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图像及资料进行各种技术处理过程。
优点:1.快捷准确客观提取遥感信息;2.适应GIS发展。
辐射畸变: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除了太阳辐射和地物反射,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一改变的部分就是需要校正的部分,称为辐射畸变。
引起辐射畸变的两个原因:1.传感器光电变换;2.大气影响;3.光照条件。
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1.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2.回归分析法;几何畸变:当遥感图像在几何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畸变。
几何畸变产生的原因: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几何校正过程:1.选取控制点,即若干个已知点(原始和校正后坐标都已知);2.列方程;3.通过最小二乘法求系数;4.确定范围(max和min);5.确定新图像的行数和列数;6.取得新图像各亮度值对图像进行重采样。
重采样:新图像的像元会回计算到原始图像陈列中间,必须用适当的方法把中间该点四周像元值对该点贡献的累积计进行算,这个过程称为重采样。
最近邻法:哪个点距离近就去哪个点亮度值。
双线性内插法:梯形公式。
控制点的选取原则:1.容易识别;2.均匀分布;3.数量足够;地面控制点(GCP):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依据,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制点。
数字图像增强:当一幅图像目视效果不太好或者有用的信息突出不够时,就需要作图像增强处理,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有利于分析判读或作进一步的处理。
对比度转换(辐射增强):将图像过于集中的像元分布区域(亮度值分布范围)拉开扩展,扩大图像反差对比度增强图像表现层次。
是一种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善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法。
也称为辐射增强。
对比度转换:对比度线性变换和非线性变换。
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和像元出现的频率或出现个数的分布图。
对比度线性变化:1.最大值最小值变换;2.分段线性变换;3.线性饱和变换对比度线性饱和变换:两端非线性,中间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