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护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科护理操作规程

一、一般洗手技术

二、脉搏、呼吸测量

三、无创血压的测量

静脉留置针技术

氧气吸入法

经鼻/口腔吸痰法

一、一般洗手技术

【目的】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方法及标准】

一般洗手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100分

【注意事项】

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5.用于洗手的肥皂或肥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定期清洁和消毒,使用的肥皂应保持干燥。

6.采用流动水洗手,医院的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二、脉搏、呼吸测量

【目的】

1.测量患者的脉搏、呼吸频率、节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脉搏、呼吸变化。

【方法及标准】

1.测量前如患者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应先休息15~20min后再测量。2.除桡动脉以外,可测颞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等。

3.不可用拇指测脉搏,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4.当脉搏细弱难以触诊时,可用听诊器听诊心率1min代替。

5.为偏瘫患者测量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6.测量呼吸时宜取仰卧位。

三、无创血压的测量

【目的】

1.测量、记录患者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2.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况。

【方法及标准】

1.保持测量者视线与血压计刻度平行。

2.血压监测应在患者平静时进行,遵循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3.测量肢体的肱动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卧位时平腋中线,坐位时平第四肋。

4.偏瘫患者选择健侧上臂测量。

5.测量前需检查血压计的有效性,定期检测、校对血压计。

6.如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时,应重测;先驱净袖带内空气,使汞柱降至零点,稍休息片刻再行测量,必要时做对照复查。

四、静脉留置针技术

【目的】

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连接高压注射器,推注造影剂

【方法及标准】

【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下肢静脉不作为成年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2.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择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3.输注2种以上药物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不应在输液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5.定期换药,如果患者出汗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血,可选用纱布敷料更换透明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6.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生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应拔管重新穿刺静脉套管针保留时间为3-5天最长不超过7天。

五、氧气吸入法

【目的】

提高患者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缺氧程度的判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结果是用氧的重要依据,具体见下表

缺氧程度PaO2

(mmHg)

SaO2(%)临床表现

轻度51~70>80无发绀或轻度发绀、神志清

中度30~50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神志清或烦躁重度<30<60明显发绀、三凹征明显、嗜睡【方法及标准】

中心供氧鼻塞吸氧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100分

【注意事项】

1.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气道湿化。

2.保持吸氧管路通畅,无打折、分泌物堵塞或扭曲。

3.面罩吸氧时,检查面部、耳廓皮肤受压情况

4.吸氧时先调节好氧流量再与患者连接,停氧时先取下鼻导管或面罩,再关闭

氧流量表。

5.注意用氧安全,尤其是使用氧气筒给氧时注意防火、防油、防热、防震6.新生儿吸氧应严格控制用氧浓度和用氧时间。

六、经鼻/口腔吸痰法

【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方法及标准】

经鼻/口腔吸痰操作方法及评分标准:100分

【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

3.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2~3min,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4.如患者痰黏稠,可以配合翻身叩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发绀、SpO2低于90%、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5. 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