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主题整合阅读--文人的山水情怀
寄情山水的文言文
寄情山水的文言文
山水之景,有苍松翠柏,有奔流急湍,有峭壁悬崖。
山势高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在这里,我心被山水的美景所感动,内心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
山上的苍松翠柏,高大挺拔,仿佛是一名顶天立地的将军。
巍峨挺立的身姿让人肃然起敬,它们似乎对过往的岁月和沉甸甸的岁月积淀有着一种深刻的理解。
苍翠的柏树则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宛若行走在童话世界中的精灵。
离奇的形状和层层叠叠的分枝,让人不禁产生对大自然巧手的敬畏之情。
山下奔腾的流水,犹如一匹勇猛的骏马,奔腾而下,巨大的声响伴随水花的飞溅,仿佛一曲激昂的乐章。
它永远都在与时光赛跑,不知疲倦地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奔去。
流水的轨迹则如同生命的舞蹈,交织出优美的弧线,使人欲罢不能。
水的波澜汹涌、一浪接着一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仿佛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提出了某种讯息。
险峭的山壁,直挺挺地耸立在眼前,令人望而生畏。
若能一步一脚印地攀登至巅峰,定能俯瞰万物,一览众山小。
山壁之上生机勃勃,山花烂漫,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古代文人的墨客之风。
这些壁上的花朵,宛如点点明珠,镶嵌在大地的宝石上,如同女子婀娜多姿的舞姿。
山水之间,岂止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心灵的寄存处。
这里的景色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着诗意和遐想。
我仿佛进入了古人的意境,感受到了他们对山水景物的向往和
赞叹。
在这片天地之间,我发觉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无比的舒缓。
山水之间,我寄情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磅礴与奇幻。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写景抒情类文言文整合复习》课件
环节三:兰心赏景
课文中的山水美景令人陶醉,你可以采用下面的句式带着大家去
赏景。
我会带着大家去游玩
,那里“
”(引用文
章原句),我们会
。
示例:
我会带着大家去游玩琅琊山,那里“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我们会看到春天的百花,享受夏天
的绿荫,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体验无穷无尽的乐趣,体悟到作者
回归课文,积累字词
文言字词的积累至关重要,刘勰在《文心雕龙》 中就有“积学以储宝”的说法,形象地将积累学习 比喻为储存宝贝。可见,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 言文的基础。同学们,让我们回归课文,巧用勾连, 开始收藏宝贝吧!
方法一:同课勾连
三峡
1、带山字旁的字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岩:巨石突起形成的山峰。
同中求异 ——写作背景不同
篇三 名
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 与朱元思书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湖心亭
夜游
看雪
郦道元, 陶弘景,字 作 字善长, 通明,自号 者 范阳涿县 华阳隐居, 介 人,北魏 南朝齐梁时 绍 地理学家。 思想家。
苏轼,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 ,北宋文 学家。“ 唐宋八大 家”之一 。
《桃花源记》
(助词,的)
感受美景,运用语言
同学们,关于文言字词的积累,老师的探究 只是冰山一角,相信大家还有更好的方法来丰富 自己文言词汇积淀。下来,让我们徜徉于字里行 间,感受作者笔下的美景,流连山水之中,体悟 自然风物之美,运用语言升华自己的心灵之旅。
环节一:慧眼识景
富
岳
春 江
阳 楼
江山如此多娇
四季顺序、对比突出 直接描写
山西省2024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文言文主题阅读寄情山水课件新人教版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 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一二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意思是“① 等到夏天江水漫
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
航 ”,描绘了三峡夏日水势之汹涌。山岚雾霭,轻烟弥 漫,耳畔偶有猿啼、鸟鸣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 句便描绘了此景,其意思是“②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去,
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
一二
【悟其境·赏山川之美】 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细读古代山水华章,不难发现中国
批注: 诗人最爱的是湖东美景,杨树成排,绿荫中穿过
一条白沙堤,让人百游不厌。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
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赞叹,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二
4. 《三峡》中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你选择其中一处加以赏 析。温馨提示: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用词等角度 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三峡》第3段中,“则素湍绿潭,回清倒 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得好。“绿 潭”“倒影”“绝 ”“怪柏”为静态之景,而“素 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态之景,动静 结合,突出了山高水清、树木茂盛的特点,妙趣无穷。
一二
【任务三:描述】 3. 小组同学觉得作者描绘雁荡山风光手法多样,请参照下表
中的范例,选择一个角度(修辞、感官、色彩等)赏析语 句,补全表格。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从文人山水到人文山水——《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简介和文本注释,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了解《赤壁赋》《登泰山记》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托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
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1.掌握基本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对比阅读这两篇写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国古代文人或显或隐地将个体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学自觉。
2.学会运用批注式鉴赏方法,文本细读,品鉴此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1.学会结合文体特点(如《赤壁赋》的“赋”)、文言字词、艺术手法等,挖掘与归纳中国古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创作特点。
2.结合中国古代文人以儒家“经世济民”思想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为精神寄托的文化传统,感受作者借山水书写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寻求突围途径,最终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实现个体自由的生命历程。
■教学说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入选本单元的篇目以此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写景抒情散文。
学习本单元,旨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专题学习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基于第七单元内容,编写一本散文集。
各阶段学习任务均以前三篇现代文为一类专题学习,后两篇文言文为一类专题学习。
具体安排见下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任务一:读山水以感其情【情境】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共选录了五篇名家写景抒情的文章。
如果我们要以这个单元为基础,编写一本散文集,我们就把这个单元“读厚”,围绕主题分类收录课内外的相关文章。
描写山水意境的文言文
好燕南来阅读赏析1、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从一个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的声音,很像人们身上佩戴的配饰发出的声音。
心里感到高兴,砍一个竹子,开辟出一条小道,沿着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凉。
石头的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的高地、小岛、岩石等型装。
数目青青翠翠,遮掩着经络,互相缠绕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一百多条,阳光照下来,鱼的影子映在岩石上,一动不动,忽而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好似与游玩的人们相互取乐。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游看山看水,通过描写景物抒发当时的心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散去,云彩拢过来,山里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开花了,散发出芬芳的香气,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水面底下去,石头露出来,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亭记描写知州的秀美景色。
)3、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我观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远处是山,吞吐长江的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天气变化,气象万千。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文学概论论文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文学概论论文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山水摘要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可以看到多数作品都有山水的痕迹。
中国文人中,无论是诗人,词曲作者,画家,抑或是园林设计师都把自然山水作为寻找美的源泉,向自然山水学习,汲取自然山水中的万千仪态和风貌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东晋画家顾恺之自会稽游历回来,有人问及他对会稽山水的感受,他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由此可以看出,大画家在对自然美的欣赏的过程中师法自然,以获得艺术灵感,他视天地山水为艺术的源泉。
不仅是画作如此,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依恋和学习,更多的表现在文学方面,自《诗三百》开始,山水就如血脉一般,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身体中,成为文学作品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在此,我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文人拥有这样一种山水情怀的原因,以及山水的灵性在部分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字:中国古代文人,古代文学,山水情怀流水,落花,春雨,乳燕......自从有了城,有了朝,有了社稷,有了江山,这些共同成就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一个梦。
有高高的城墙,长长的宫墙连成一片,连成大大的迷宫,那些山,那些水,在文人们灿若生花的笔下愈发动人。
诗缘情,诗言志,中国古代的文人将一切情感贯注于诗文之中,而山山水水则常常被诗人以细腻而丰富的笔触记录并流传下来,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从而愈加鲜活。
不得不说,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之所以闻名遐迩,除却本身风景独绝之外,更多的是有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而这文化历史底蕴便来自于中国文人的笔。
例如庐山,中国幅员如此之辽阔,风景甚于庐山者,绝不在少数,然而,庐山虽不在五岳之中,却名气更胜。
太白的“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的“山寺桃花始盛开”,苏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将庐山独特的美与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庐山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存在。
提及山水与文学,许多人也许直接阐释为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诗作,或是唐朝时的山水田园派作品。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既然我不能在生活的潮头“争先鼓勇”,那就把我的心放在和谐纯美的山水中,静静地疗伤、静静地抚慰。
一次次不朽的失眠,创造了一篇篇光彩四溢的华章。
《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代表。
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因撰《齐春秋》,“帝恶其实录”,触怒梁武帝,遭焚书贬官。
而富春江山水却因此而大幸。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多么明丽而宁静、从容而怡然的情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你看江水是那样的澄澈、透明,一如作者的心境。
“异水”如是,那“奇山”呢?更富情趣。
苍翠连绵的青山,使人一望而生寒意,即王维所谓“寒山转苍翠”是也。
更奇的是它“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这里,连用了“负”“竞”“轩”“邈”“争”“指”诸字化静为动,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了。
更令人叫绝的是山中“泠泠作响”的泉声,“嘤嘤成韵”的鸟声,“千转不穷”的蝉声,“百叫无绝”的猿声,简直是一支大自然的交响曲。
这种美妙的情境,岂止是使吴均陶醉,亦令我们读者神往。
看着此情此景,回想起自己的身世,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鄙弃功名利禄之心跃然纸上。
有如此怡情畅性的山水美景,何必回到恶浊倾轧的官场!这种厌恶官场(甚至尘世)、遁迹山林的思想在古代文人(尤其是落魄文人)思想中具有普遍性。
如《小石潭记》《题破山寺后禅院》《饮酒》等诗文莫不如此。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
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中国文人之山水情怀□于凡宸山无水不灵,水无山不秀。
山水一体,构出了气势磅礴潇洒恬淡之雅静。
山水——一对绝妙的搭配,贯穿着历史,浸透着文人的笔墨!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明符号,它勾勒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或曲折或直达的心路历程,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之情操!山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里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山水已经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文人最大的寄托!文人是多情的,多情不免有寂寥的时候,有不得志的时候,便想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躁,来理一理纷乱的思绪,抚慰一下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环境下文人便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指引下投向了山水的怀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给予中国文人太多的灵感与情思,中国文人亦有太多的话语想对山水诉说,有太多的情感要对山水表达!山水于中国文人便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情感。
从此山水与中国文人便有了丝丝缕缕挥之不去的情结!山水有了文人的眷顾,便不再孤独;文人有了山水的情愫,也不再寂寞。
山水有了文人便多了一份情调,一种韵致;文人有了山水则多了一种风情,一个知音!山水之于中国文人,如水之于鱼、草之于马,多少文人贤哲对山水寄予心灵的依托,依山傍水而居,视山水为忘年之交。
绿水青山、苍松翠柏、洞天福地、摩崖荟萃、云雾缭绕;鹤鸣鹿应、笛声悠悠、琴声瑟瑟、松振涛涛、水声潺潺。
山水亦动亦静,亦刚亦柔,文人便从中有所悟有所感,因此一卷卷馨香的文明画卷,便徐徐展现在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留给我们以无限的向往与思考!“知己难寻觅,繁星亦无数”一曲高山流水如天籁之音,向我们道出了友情的可贵,心灵的相依相偎。
“天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兮之所适”,谢灵运从山水之间触及到了生命之意蕴。
竹林七贤更是伴着那曲优美的《广陵散》,喝着那醇香的女儿红,在纵情于山水之际,传递着玄学之遗风。
真可谓“文章为案头之山水,山水为地上之文章”,可以说山水造就了文人,而文人赋予了山水以历史的永恒,山以其博大厚重之俊,水以其至善至柔至美,向我们昭示着古老与神秘的玄音。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像与文人情怀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像与文人情怀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像与文人情怀,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深远的一部分。
山水意象是中国文人创作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文人对人生、社会、命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抒发。
在古代诗词中,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艺术画卷。
古代文人常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山水的变幻、壮美和寂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他们的笔下,山川河流、峰峦古树、湖泊溪流等自然景观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思绪。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这种赞美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世界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山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还常常与文人的情感和命运相联系。
文人常以山水为背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人生的得失荣辱。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凉爽,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爱情的渴望。
这种通过山水意象表达情感的方式,使诗词作品更富有情感的厚重感。
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的交融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悟。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描绘风景的变幻和自然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这种通过山水意象来表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方式,使诗词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古代诗词中的山水意象与文人情怀,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深远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文人对人生、社会、命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抒发。
通过山水意象,文人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透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从《答谢中书书》说开去
文言文教学252019·8的参与力度,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当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新的方法读书认字,感受一件事物,感受世界,感受幸福。
学生在情境中不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认知,而且还会感同身受的产生丰富的情感,健全自身良好品格。
四、灵活运用,锻炼学生语感情境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依靠创设的情境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而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语言。
学生可在文本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灵活运用,如朗读课文、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使学生激发语感,提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赞美春天生机勃勃的课文,在他笔下的春天澄澈明净,活泼美好。
其中有大量的修辞手法,如使用反复修辞来表现盼望春天的心情。
教师在创立情境时,可以利用教学时的季节初春,结合作者笔下的春,在对比中使学生感受春天的扑来之感,想象着现实情境下的春,体会文章中叠音、拟人、排比、连环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
文章中有小草、桃花、杏花、梨等具有春天特征的植物的出现,学生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渐理解文章的意义与美。
如此,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学生快速把握知识点。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巧妙应用情境式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创立情境,使学生结合情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快速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情境式教学法可结合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通过对文本的运用,可激发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214000)透视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从《答谢中书书》说开去王小梅中国的古代诗文几乎都有“山水”的烙印,难道古代文人很悠闲,有大量的时间去游山逛水吗?其实不然,不少文人都是将他的无奈苦闷、志向乃至隐逸情怀寄托在“山水”之中,“山水”亦成了他们精神的家园。
初中语文《感悟古代“失意文人”的山水情怀》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陶冶情操,品味优美意境,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揣摩文句,领会品味古诗文名句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4.拓展思维,丰富学习内容,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2.比较两篇例文写景角度的不同
3.通过不同景物描写抒发作者何种情感?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电脑、多媒体
常规资源:音响设备
教学支撑环境:普通教室
其他:课本、练习本、笔等。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听录音朗诵,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做出圈点勾画,解决字音及断句问题,然后学生自读2-3遍,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教师范读,给学生再次纠错改错的机会。
这几篇优秀散文之所以具有超凡的艺术魅力,甚至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既与作者独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手法及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有关,也与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失意文人,有密切关系。这也是我们选题的两个出发点和依据。据此本单元分两个专题:专题一学习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以《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为例;专题二探究古代“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主、客观原因——知人论世,感悟情怀。
本单元的学习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体会学习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在学习方式上,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初中语文2023中考复习文言文主题分类整理(山水篇+人物篇+道理篇+说明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主题分类整理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题阅读 寄情山水作业
盖亭之所见,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⑧。昼则舟楫出没于其
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
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此其所以为“快
哉”者也。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江:长江。②肆大:形容水流壮阔。③沅(yuán) 湘:沅江、湘江。④汉沔(miǎn):指汉江。⑤浸灌:形容水 势浩大。⑥清河:张怀民的家乡。⑦齐安:地名。⑧阖: 闭,意为天阴。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三峡》(见课本) 【乙】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
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 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①相对,俗传两郡督邮 争界于此,宜都督邮厥势②小东倾,议者以为不如也。江水 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 飞鸟所不能栖。
4. 【甲】【乙】两文各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答案:【甲】文作者以诗的笔触描绘了秋夜月光图,表达 了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1分)【乙】文描写快哉亭的雄奇景色,抒发 了作者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1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2024·宁夏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贺兰山,回斜四百余里。高冈耸萃,为镇之壁。其蹊径
可驰入者,五余处。而赤木口尤易。入岁久,关敝,敌得轻
进。二年渐次修复惟赤木口关不能固盖山势至此散缓溪口可
容百马。其南低峰仄径,通敌人者不可胜。塞麓有古墙可蹴
(选自《贺兰山赤木隘口记略》,有删改) 【注释】①董:监管;督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醉翁亭记》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教学:-教案
《醉翁亭记》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合教学: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醉翁亭记》的作者及创作背景1.1.2文章的历史及文学地位1.1.3文章主题与自然景观的关系1.1.4文章主题与人文情怀的关系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理解《醉翁亭记》的自然景观描写1.2.2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人文情怀1.2.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1.2.4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文的关系1.3教学方法1.3.1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和文章主题1.3.2讨论法:分析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1.3.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文章氛围1.3.4读写结合法:通过写作练习深化理解二、知识点讲解2.1自然景观的描写技巧2.1.1描述性语言的使用2.1.2景物与情感的关联2.1.3景物描写中的节奏与韵律2.1.4景物描写中的象征意义2.2人文情怀的表现手法2.2.1人物形象的塑造2.2.2对话与独白的使用2.2.3情感表达的直接与间接方式2.2.4人文主题的深度挖掘2.3自然与人文的融合2.3.1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交织2.3.2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情感的载体2.3.3人文情怀在自然景观中的映照2.3.4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三、教学内容3.1文章整体结构分析3.1.1开篇的景物描写与情感基调3.1.2中间的情节发展与情感变化3.1.4整体结构的对称与平衡3.2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案例分析3.2.1具体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关系3.2.2景物变化与人物情感波动的对应3.2.3人物情感在自然景观中的体现3.2.4自然景观对人物情感的影响3.3学生参与与互动环节3.3.1学生分享对文章自然景观的理解3.3.2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人文情怀3.3.3学生创作自己的自然景观描写3.3.4学生分享创作体会,互相评价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准确复述《醉翁亭记》的故事情节。
4.1.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文章中的关键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的山水情怀
复习篇目
《答谢中书书》导读篇目
《小石潭记》 精读篇目
《三峡》
强化篇目
复习目标:
赏析景物描写,体 会文人情怀。
学法指导----精细阅读法 第一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 子,融入想象边读边译。
第二步:结合常见写景手法 赏析句子。
第三步:着眼于一个词语, 体会其表达效果。
古诗文中写景常见手法: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2、烘托(多指侧面烘托); 3、动与静的结合; 4、以动衬静; 5、多感官描写; 6、虚与实的结合; 7、观察角度的变化; 8、修辞的运用。
陶弘景,十六岁梁代齐而立,他辞官隐 居句曲山。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 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南北朝 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 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 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 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 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 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 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 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