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染色简史

合集下载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
植物染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古代,人们发现可以使用植物染料给布料染色,这种方法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染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染料品种,探索不同的染色方法和技巧。

在古代,植物染料被广泛用于制作服饰、家居用品和工艺品等方面。

由于植物染料来源于自然,因此其颜色柔和、自然,且对人体无害。

此外,植物染料还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调制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和质感,因此在古代很受人们的欢迎。

在中国的历史上,植物染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古代的染色工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体系。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植物染技术达到了巅峰,许多染色工艺品成为了当时的珍品。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了植物染料的位置。

合成染料虽然颜色鲜艳、易于制作,但它们对人体和环境有害。

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和重视植物染技术,希望通过它来替代合成染料,实现环保和健康的染色方式。

总之,植物染技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和文化遗产,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及其应用天然植物染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染色技术,它使用植物提取物来为纺织品和其他材料着色。

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与应用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天然植物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远古人类利用植物提取物来为衣物着色。

在古代文明中,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各种植物来进行染色,这其中包括了蓼、蓟、榖谷、茜草、木芙蓉等。

在中国,天然植物染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人使用蓝靛染料,此外还使用蓝靛、蓼、菘、茜草等植物进行染色。

在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也使用了天然植物染料。

在文艺复兴时期,天然植物染料成为了欧洲的主要染料来源,因为它们能够提供出色的颜色和稳定性。

随着化学染料的发展,天然植物染料的使用逐渐减少。

近年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的关注度增加,天然植物染料再次受到重视。

天然植物染料具有环保、可持续和对人体无害等特点,因此备受推崇。

一些植物染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提高染色效率、改善染色效果、扩大染色范围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发展天然植物染料,科研机构、企业和学术界纷纷加大了对天然植物染料的研究力度,推动了植物染料的发展。

目前,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加入了天然植物染料的推广与传承。

一些国家也在保护和弘扬天然植物染料传统技艺的方面进行了政策支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天然植物染料的应用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天然植物染料主要应用于纺织品、食品、化妆品等行业。

1. 纺织品领域纺织品是天然植物染料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天然植物染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环保和健康的需求。

天然植物染料与传统染色工艺相结合,可以为纺织品提供丰富的色彩,同时也能够为纺织品赋予独特的质感和手感。

在一些高端纺织品行业,天然植物染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天然植物染料还可以用于环保布艺、时装设计等领域。

植物染

植物染

植物染一、植物染简概植物染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是指使用天然染料染色,同时在染色过程中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而使用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对产品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

二、历史背景植物染料起源于中国,古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都说明了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已经明确分煮、渍、暴、染4个步骤染色,并设“染人”这一官职。

人们利用天然有色物质染丝、棉、毛织品等很早就开始了。

我国古代染色是采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如染青蓝色的靛蓝。

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

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植物染又一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

三、植物染的淮备工序1. 染液的淮备取材→ 晒干→ 浸泡→ 加热→ 过滤再加热→ 过滤2. 布的淮备用灰水脱浆→ 浸泡黄豆水→ 晒干备用)→ 设计图案→ 泡水3. 媒染剂的淮备灰水---草木灰加水→ 过滤醋石灰水铁媒---铁钉加盐加面粉加热水浸泡10天后过滤明矾4. 染色染色→媒染)→再放入染液中→再媒染)→ 冲水洗净→ 阴干四、植物染流程被染物:染材为1:1或1:2或1:31.先秤被染物重量(被染物重量需先经过精练处理)2.将秤取过的染材放置入清水中清洗掉表面灰尘或不纯物3.分三次萃取染液4.将洗淨后的染材放入清水中浸泡10-15分(水量为被染物总重量之40倍÷3)5.将4.移往炉火上开始第一次的染液萃取6.染液萃取时间为中火煮20分至水沸后续持温15分钟7.以相同方法进行第二.三次之染液萃取8.将第一.二..三次萃取所得染液混合为总浴量9.待染液降温1-2小时至常温时即可开始进行染色10.被染物放入染液中浸泡10-15分后开始加热升温11.染色时间为中火煮20分至水沸后持温续染20分钟(温度为90-95℃)12.关闭热源待其自动降温至常温13.取出被染物充分清洗、晾晒、完成五、植物染料与化学染料的比较植物染:不容易定量定色颜色较朴拙,且不易持久染色过程较繁复取自植物,自然,无污染化学染:容易定量定色颜色较鲜艳,持久性较好染色过程较简单化学合成染料,原料与染色过程都会产生大量污染源六、植物染发展现状目前对植物染料需求最迫切的是有机棉产品。

植物染

植物染

Y
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
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
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
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
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
2、以产品类分:服装类的婴儿装及其用品;内衣、家居服;衬 衣;家纺类的床上用品;毛巾,桌布;服饰类的围巾、袜子、 手套、帽子;美容类的敷面膜,手绢;其他类还有宠物用品等 。
3、以品种分:原棉、纱线、布匹、成品染色。 从市场需求来 看,最适合的产品应该是婴幼儿服装及其用品;内衣;家居服 ;运动装;家纺产品等。
04
「Vegetable Dye」
——植物染的应用与发展
MARKETING PROJECT
“植物染”相关应用
植物染料在纺织品上的应用:
1、以纤维分:主要对天然纤维亲和力好。在真丝上色谱全, 色泽鲜艳,牢度较好;其次是棉纤维;麻纤维;毛纤维;对于 竹纤维、牛奶纤维、大豆纤维、莫代尔都比较合适;对部分再 生纤维也有效果。
LOREM
12.1
“国内历史”
H
I
S 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
T
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
O
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
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 R
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
02
「Vegetable Dye」

中国传统草木染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传统草木染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传统草木染历史发展概述
草木染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染色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许多世纪以来一直盛行于
中国文化中。

传统的草木染是指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的技术。

它是基于人们
对自然界植物的了解和利用,设计出的一种生产工艺。

这种染色方式在历史上存在了几个
时期。

最早的染色方法是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发明的,这时人们开始采集各种野生植物来进行
染色。

这时的染料是从大自然中提取的,它们原本不是用于染料的,而是用于医药和食品的,比如柿子、红枣皮、树叶、根茎等等。

古人通常用樟皮、桔梗、茜草、青梅、苧麻等
植物材料染色,其中以青梅染布闻名天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染料需求增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类开始种植这些植物,并发
展出了一定的生产工艺。

在东周时期,已经有专门用于制作染料的药暾炼制技术了。

在唐
朝时期,染料工艺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染料生产技术和优质的染料产品。

在宋朝时期,中国的染色工艺进一步发展,染色技术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艺。

明清时期是草木染业的鼎盛时期,其行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规模化生产的趋势。


当时民间已经出现了一些染工特色职业,以原材料收集、处理、染制、贩运为专业。

草木
染既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染色技艺,也是一种传承和发展中国工艺美术文化的重要方向。

总之,草木染源远流长,它不仅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染色工艺,也是中华文化中千百年
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同时,草木染也成为当代工艺美术的一种新潮流,是对传统
工艺美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故事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故事

关于植物染的历史故事标题:植物染的历史故事简介:植物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技术,通过植物提取的颜料将纺织品染成不同的色彩。

本文将带您了解植物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

正文:植物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远古时代,人类发现了某些植物具有染色的能力,于是开始尝试使用它们来给纺织品上色。

这些植物包括蓼、苍兰、蓝莓等,它们的根、叶、花朵等部分都含有丰富的色素。

在古代埃及,植物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艺。

埃及人使用蓝莓、茜草等植物来染制丝绸和棉布,创造出了独特的蓝色和红色。

这些染料在当时被视为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拥有。

在中国,植物染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柞蚕、苍黄等植物来染制丝绸。

而在宋代,中国的植物染工艺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技术独特、色彩鲜艳的植物染作品。

在印度,木槿花被广泛用于植物染。

这种花朵具有丰富的红色素,经过特殊的处理和烘干,可以制成染料。

印度的植物染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声誉。

植物染在欧洲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世纪,人们开始使用蓼、蓝靛等植物进行染色,并发展出了许多特殊的染色技术。

这些技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为欧洲纺织品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纺织品上,还对环境和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比化学染料,植物染料更加环保,不会污染水源和土壤。

同时,染制的纺织品对人体皮肤更加友好,不会引发过敏或刺激。

总之,植物染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环境意义。

它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术,为人类提供了美丽和健康的纺织品。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天然染色历史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

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

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

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

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

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

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记载了植物染的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记载了植物染的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记载了植物染的古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植物染是一种古老的工艺,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类使用。

古籍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染的技术和历史,这些资料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植物染的探索和实践,也传承了悠久的纺织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植物染古籍的梳理和解读,探讨植物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的启示。

通过研究古籍中的资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染的起源、发展和应用范围,为今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将会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介绍植物染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2. 古籍中植物染的历史:探讨古代文献中对植物染的记载,揭示植物染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植物染的制作方法:介绍植物染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包括采集植物、制作染料、染色过程等内容。

4. 植物染的应用范围:探讨植物染在古代的应用范围及其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如服饰、工艺品等方面。

5. 结论:总结植物染的文化意义和传承发展,并探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古籍中记载的植物染技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古代植物染的历史、制作方法和应用范围的探讨,旨在揭示植物染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启示。

此外,希望通过对古籍中植物染的记载进行整理和总结,为当代人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植物染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

2.正文2.1 古籍中植物染的历史在古籍中,植物染被广泛记录和探讨。

早在几千年前,古代文明就已经掌握了植物染的技术。

在《诗经》、《周礼》等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植物染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植物染料是蓝色的靛蓝,它是从靛草中提取出来的。

靛草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南部地区的植物,其染料具有良好的抗晒性和耐水性,被广泛用于织物染色。

靛蓝的制作方法在古籍中也有详细记载,如《機要方》等医学典籍中就有描述其提取和应用方法。

除了靛蓝,古代中国还使用植物染料如茜草、栀子、蓼草等进行染色。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对天然植物染色发展历史、色彩来源和色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汲取植物染色的特点和优势,对天然植物染色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标签:天然植物染色;植物染料;合成燃料;环保;生态TB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造就了中国纺织行业的辉煌,“四大名锦”、香云纱、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夹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借助天然植物染色完成的。

1 天然植物染色的发展历史天然植物染色是指提取天然生长的植物中的色素对织物进行染色。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天然的色彩,染色的染料包括矿物染料、动物染料与植物染料三种。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赤铁矿粉把麻布染成红色。

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的根、茎、叶、皮可以提取色素并且染色后的色彩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色逐渐代替了矿物染色成为主流。

20世纪初,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由于其在色光和色牢度等方面的优越性,天然植物染色逐渐被取代。

染坊开始使用进口的化学染料染色,仅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还有土靛染色存在,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几近消亡。

近年来,在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下,合成染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植物染色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2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来源和色相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提取得到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中来源都很广泛。

我国地大物博,可供染色的植物染料资源丰富,迄今已知的有四、五千种,很多植物染料都有药用价值。

古人根据植物的不同的特性创造了丰富的植物染色工艺技术,如媒染、防染等,使得传统植物染色的色谱十分丰富,一种色调就能分出几十种近似色。

红色可从茜草、红花、苏木等中提取。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茜草,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深红娟”就是用茜草染色的。

但茜草萃取出的红色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色相艳丽、纯正的“真红”。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植物染”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日用器 具、纺织品等上色,因此又称草木染等,史载染术“始 于轩辕氏之世,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 采”,可见其历史久远。 植物染料的有效成分是来自植物本身的耐久不退色的有 色物质,或者一些可以转化为显色物质的元素,大部分 的植物色素都很容易分解、消失,只有一些能耐久不被 氧化的成分才可使用。 鲜艳的色彩使人很容易察觉到这些色素的存在,但也有 一些重要的植物染材,其色素并不是那么显著的,例如: 它们可能是存在树皮、根部中一些构造复杂的化学物质, 甚至必须藉助媒染剂的作用才能显色,这些都需要人们 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反复实践。 大多数植物在生命能量最强盛的时候色素含量最多,此 时用以染色就能充分发挥染材的效力;通常植物开花会 消耗大量养分,所以选在开花前染色可以得到不错的效 果,比如狼把草、鼠尾草等夏秋之际摘取最佳,核桃青 皮要取自深秋核桃成熟之际,而马桑树的皮也要选取一 些较粗壮枝干上的,如果是取自嫩枝之上,不单可用之 材少得可怜,染黑效果也不佳。
植物染所选用的材料贵在天然,可以说离开了大自然钟灵毓秀之材,传统染织将如同 空中之阁无从谈起。然而一年有四季,万物有荣枯,因此在染织过程中人们应想方设 法顺应自然规律以尽材美。古人对大自然的物长丰衰规律了然在胸,明代宋应星在 《天工开物》中,列出了20多种颜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等,不但详细列举其 采摘时月、取材部位,还留意了这些材料的地域之分、环境差别等,植物染工艺中强 调染材“采有时月”即为这一观念的反映。 草木敷彩施色过程中所用染材、媒染剂、染物等大多就地取材, 植物生长既受一方水土的孕育,土质的不同、气候的差异等因 素必定会使它们的生长呈现明显的区域性,而染色原料的区域 性也必将使植物染的色彩呈现出“此地而非彼地”的特点:染 莨绸(其色一面黑一面红)所用的薯莨必得益于南国阳光拂照。

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

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

历史与文化丝绸JOURNALOFSILK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郑巨欣(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ꎬ杭州310002)摘要:蓝染是一种传统工艺ꎬ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与各种纤维染色ꎬ也是世界许多民族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ꎮ蓼蓝㊁木蓝㊁菘蓝㊁马蓝(板蓝)是其常用染材ꎬ而别名吴蓝㊁苋蓝则为此四类所涵括ꎮ植物虽有差别ꎬ却皆含有靛苷成分ꎬ故可以直接染色法㊁水煮染色法㊁发酵还原染色法等ꎬ将靛蓝附着在织物纤维上ꎮ千百年来ꎬ人们就地取材不断积累经验ꎬ更是在融入社会生活㊁习俗与政治㊁经济因素的同时ꎬ通过广泛地交流形成独具特色的蓝染文化圈ꎮ关键词:蓝草ꎻ传统染色ꎻ染织工艺史ꎻ染色方法ꎻ蓝染文化圈中图分类号:TS193.5ꎻJ523.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7003(2024)01010911DOI:10.3969/j.issn.1001 ̄7003.2024.01.013收稿日期:20230831ꎻ修回日期:202312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项目(22VJXT004)作者简介:郑巨欣(1964)ꎬ男ꎬ教授ꎬ博导ꎬ主要从事工艺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ꎮ㊀㊀ 蓝 最初指某种染蓝的植物ꎬ如«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 ㊁«荀子 劝学»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里的 蓝 ꎮ后来ꎬ用 蓝 染色的植物品种陆续增加ꎬ且不限于中国原产ꎮ蓝染适用于动物纤维㊁植物纤维ꎬ其色彩亮丽ꎬ耐水洗和日晒俱佳ꎬ故而受到几乎世界各族人民的喜爱ꎮ如果说地球上最广阔的色彩是天空和海洋的蔚蓝ꎬ那么来自于植物的靛蓝便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广泛的馈赠ꎮ蓝染虽然遍布世界各国ꎬ但人们对其工艺的了解仍还不够全面和深入ꎬ总体来说是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跟不上实践的探索ꎮ这是因为从事染色实践的人往往不擅历史与理论ꎬ而擅长历史与理论的人又未必具有实践经验ꎮ蓝染的研究不是单纯的植物学研究ꎬ未必与染色实践相通ꎬ也非书面文章ꎬ而是需要将原理与实践相结合ꎮ在蓝染工艺中ꎬ有些神奇且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ꎬ如果没有染色的经验则难以触及要点ꎮ所以ꎬ蓝染是一门综合的学问ꎬ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ꎮ1㊀文献记载中的吴蓝和苋蓝在自然界ꎬ染蓝植物很多ꎬ但有些虽可染蓝却不常用ꎮ例如ꎬ«本草纲目»«二如亭群芳谱»中提到的 甘蓝 可用ꎬ但靛苷成分少ꎬ染色不稳定ꎬ所以不常用ꎮ«中国植物志»介绍的夹竹桃科蓝树㊁萝蘑科蓝叶藤㊁绒毛蓝叶藤㊁海南牛奶菜和假大青蓝等[1]ꎬ也可以染蓝ꎬ却不是传统的染蓝植物ꎮ本文讨论的是靛苷㊁色牢度和稳定性等达到一定程度且从古至今使用的植物ꎮ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木蓝㊁菘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2]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蓼蓝㊁菘蓝㊁马蓝㊁吴蓝㊁木蓝[3]ꎻ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茶蓝㊁蓼蓝㊁马蓝㊁吴蓝㊁苋蓝[4]ꎻ近现代杜燕孙«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载ꎬ木蓝㊁蓼蓝㊁菘蓝㊁山蓝㊁青蓝[5]ꎮ其中ꎬ青蓝的学名杜燕孙写作Isatisinmdigoticaꎬ笔者过去曾以其为南美木蓝IndigoferasuffruticosaMill之讹[6]ꎬ其实是中国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多了个 m 的笔误ꎮ问题是ꎬ文献记载五种中的 吴蓝 苋蓝 ꎬ从植物学角度难以确认ꎬ故而成为学术史上的悬念ꎮ1.1㊀吴㊀蓝吴蓝ꎬ«本草图经»载: 又江宁有一种吴蓝ꎬ二㊁三月内生ꎬ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ꎮ性寒ꎬ去热解毒ꎬ止吐血ꎮ «本草纲目»载: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 «天工开物»载: 蓼蓝㊁马蓝㊁吴蓝等皆撒子生ꎮ 这三处记载ꎬ尽管详略不一ꎬ所指却是同物ꎮ在已有研究中ꎬ以赵丰的观点最为学界认同ꎬ即 木蓝ꎬ别称吴蓝 [7]ꎮ不过ꎬ对照«本草纲目»: 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ꎬ吴人种之ꎮ木蓝长茎如决明ꎬ高者三四尺ꎬ分枝布叶ꎬ叶如槐叶ꎮ 吴蓝㊁木蓝二者显然有所不同ꎮ再结合吴蓝开白花ꎬ木蓝开蓝紫色花来看ꎬ以吴蓝为木蓝之说便值得再商榷了ꎮ其他观点如以吴蓝为蓼蓝优选后的变种ꎬ或豆科野百合等ꎬ大致不足信[8 ̄9]ꎮ结合文献ꎬ笔者以为 吴人种之 ꎬ值得细加推敲ꎮ理由如下:其一ꎬ既然吴蓝分见于宋明时期文献ꎬ说明其由来已久ꎮ而吴人种之ꎬ表明吴蓝产于江苏一带ꎮ其二ꎬ«本草纲目»载木蓝ꎬ而«天工开物»独无ꎮ此处有两种可能:一是与宋应星的疏忽有关ꎻ二是因为宋应星生活的年代已鲜见种植木蓝ꎮ笔者以为ꎬ后者可能性大些ꎮ据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吴地种之木蓝ꎬ俗谓之槐叶蓝ꎬ亦90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间种之ꎮ [10]所谓 亦间种之 ꎬ意思是不经常ꎬ有时候没有种植ꎬ想必在宋应星年代也有这种情况ꎬ故而未被载入书中ꎮ其三ꎬ最重要的直接佐证ꎬ是«本草图经»所载 如蒿状ꎬ叶青ꎬ花白 ꎬ及其吴蓝植物附图ꎮ察其图ꎬ特征与卵形尖叶蓼蓝相仿ꎬ全然不同于木蓝(图1)ꎮ北宋药学家唐慎微或以其不谬ꎬ故在所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沿用了这一图说ꎮ图1㊀«本草图经»的吴蓝Fig.1㊀IllustrationsofWuindigoinBencaoTujing1.2㊀苋㊀蓝苋蓝ꎬ«天工开物 彰施»曰: 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俗名苋蓝ꎬ种更佳ꎮ 可见宋应星认为苋蓝即蓼蓝ꎬ而赵丰[7]355相对谨慎地认为 疑似蓼蓝 ꎬ榕嘉从赵说[11]30ꎮ其他ꎬ如杜燕孙 十字花科芸苔属 系供食用之蔬菜ꎬ叶中含有靛质ꎬ此物不及上列诸种之重要 ꎬ是将染材和食材的苋蓝混淆了ꎮ还有赵翰生㊁王越平引唐慎微«证类本草» 苋实当是白苋ꎬ所以云细苋亦同ꎬ叶如蓝也 ꎬ以为今不言苋蓝是因为苋蓝非良材ꎬ与以上 种更佳 相违ꎮ其实ꎬ蓼蓝以 苋蓝 命名ꎬ除表示区别外ꎬ可能还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ꎬ蓼蓝以叶大小区分ꎬ原因在于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一般长10~15cmꎬ宽7~10cmꎮ而小叶卵形尖叶蓼蓝原产于中南半岛ꎬ叶长2~8cmꎬ宽1.5~5.5cmꎮ其二ꎬ苋蓝谓近又出蓼蓝小叶者ꎬ是其比较的对象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天工开物»初刊于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ꎬ 近又出 可理解为在崇祯十年之前ꎬ已引入种植中南半岛的蓼蓝ꎬ而约于明崇祯十年又有属性相同的蓼蓝引进ꎮ其三ꎬ«天工开物»提到的 蓼蓝 吴蓝 苋蓝 ꎬ其实都是蓼蓝ꎬ只是品种有所不同ꎮ其中 蓼蓝 指叶大偏圆的中国原产蓼蓝ꎻ 吴蓝 苋蓝 皆为原产于中南半岛的卵形尖叶蓼蓝ꎬ前者开白花ꎬ而后者开红花ꎬ这就是为什么宋应星将其作两种区分的原因ꎮ2㊀常用蓝染植物四种通过以上说明ꎬ人们知道了古代文献记载的蓝染植物尽管分为五种ꎬ但从植物学角度实则只有四种ꎮ不过ꎬ四种以下又可再细分若干ꎮ种植蓝草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农事的一部分ꎬ与时令㊁节气紧密相关ꎬ天然地保留着手工作业特征ꎮ对于工艺史研究和手工艺创作者来说ꎬ最需要了解的是它们的基本形态㊁属性㊁分布和物候特征ꎮ2.1㊀蓼㊀蓝蓼科ꎬ蓼属ꎮ主要分布在东南亚ꎬ日本也有ꎬ中国南北普遍种植ꎮ一年生草本ꎬ撒籽种ꎬ插枝亦活ꎮ旧时采摘蓼蓝一年三获ꎬ后二获ꎬ再一获ꎮ收获次数逐减与需求量有关ꎬ但各地又有不同ꎮ中国台湾种植蓼蓝ꎬ仍一年二获(5月㊁6月)ꎬ大陆则多一年一获(7㊁8月间)ꎮ染色用的蓼蓝枝叶采摘ꎬ要求在花开之前的8月左右ꎮ因为花谢之后ꎬ叶子色素锐减ꎬ不宜制靛ꎮ蓼蓝品种分开白㊁红花卵形尖叶蓼蓝ꎬ以及中国原产椭圆形宽叶蓼蓝(图2)ꎮ中国原产蓼蓝以北方种植为主ꎬ所以«诗经»«夏小正»记载的 蓝 ꎬ大抵指这个品种ꎮ但需要注意的是ꎬ«汉官仪» 葼ꎬ小蓝也 ꎬ虽以 小 称ꎬ却不同于明代«群芳谱» 小蓝 ꎮ前者是指相较菘蓝叶小的椭圆形宽叶中国原产蓼蓝ꎬ而后者是相较于中国原产蓼蓝叶小的卵形尖叶蓼蓝ꎮ图2㊀三种蓼蓝植物Fig.2㊀ThreespeciesofPolygonumtinctoriumAit0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㊀㊀日本的蓼蓝包括移植自中国的三种蓼蓝ꎬ主要种植地在德岛ꎬ统称 阿波蓝 ꎬ具体分 百贯种 和 椿叶种 ꎮ前者对应卵形尖叶蓼蓝ꎬ又分红㊁白花蓼蓝等ꎻ后者对应椭圆形宽叶的蓼蓝ꎮ2.2㊀木㊀蓝豆科ꎬ木蓝属ꎬ广泛分布于亚洲㊁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ꎮ小灌木ꎬ小枝扭曲ꎬ开粉紫色花朵ꎬ花期几乎全年ꎬ果期10月ꎮ生长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ꎬ甚至更长ꎮ因其花㊁叶㊁果与槐树相仿ꎬ别称槐蓝ꎮ撒籽种ꎬ染色用木蓝一般取上半枝为佳ꎬ一年一获或二获ꎮ木蓝亦有很多品种ꎬ但用于染色的木蓝以印度产和南美洲产最著名(图3)ꎮ印度安得拉邦的古德伯和卡努尔ꎬ一般是每年是2 3月播种ꎬ在7月或8月未等开花便收割ꎬ取上枝制靛ꎮ南美木蓝的主产地在墨西哥和秘鲁ꎬ其与印度木蓝同种ꎬ形态亦相仿ꎮ但是相较而言ꎬ南美洲木蓝的枝略高ꎬ茎偏灰绿ꎬ荚果不是像印度木蓝的荚果那样为线形(背缝线具皮刺)ꎬ而是镰状弯曲(镰刀状三棱形)ꎮ图3㊀二种木蓝Fig.3㊀TwospeciesofIndigoferatinctoriaLinn郭义恭«广志»载 有木蓝 ꎬ与贾思勰«齐民要术»载 今世有苃赭蓝也 ꎬ二者或有联系ꎮ过去有人认为苃赭蓝是蓼蓝ꎬ笔者也曾以为是ꎬ但仔细想来却未必如此ꎮ«广志»记载的是岭南木蓝ꎬ«齐民要术»的意思是ꎬ岭南有木蓝ꎬ黄河下游也有ꎬ只不过名叫 苃赭蓝 而已ꎮ苃即草根ꎬ赭即红褐色ꎬ符合木蓝的根部特征ꎮ2.3㊀马㊀蓝爵床科ꎬ板蓝属ꎮ多见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南方山地ꎬ故有南板蓝㊁山蓝之谓ꎮ日本也栽马蓝ꎬ称琉球蓝ꎮ马蓝为灌木状草本ꎬ多年生ꎬ一次性结实ꎬ可种籽繁殖亦可栽种(图4)ꎮ栽种马蓝在年前收种ꎬ开春以宿根育苗ꎮ留蔸栽培ꎬ能连续生长三年ꎮ花期9 11月ꎬ腋生淡紫色ꎬ用作染材要于开花前ꎮ目前台湾㊁贵州等地一年二获(6月㊁10月)ꎬ浙江一年一获(10 11月)ꎮ马蓝的记载较少ꎬ名物错杂ꎮ如«尔雅 释草»曰 葴ꎬ马蓝 ꎬ郭璞注: 今大叶冬蓝也ꎮ 又ꎬ«本草图经»云: 有菘蓝ꎬ可以为淀者ꎬ亦名马蓝ꎮ [2]其实ꎬ此二马蓝者ꎬ皆非今谓之马蓝ꎮ李时珍曰: 苏恭以马蓝为木蓝ꎬ苏颂以菘蓝为马蓝ꎬ宗奭以蓝实为大叶蓝之实ꎬ皆非矣ꎮ 原因是ꎬ古人之谓 马 ꎬ是如图4㊀马蓝Fig.4㊀Baphicacanthuscusia(Nees)Bremek罗愿所释: 凡物大于其类者ꎬ多以马名之ꎬ今人言亦然ꎮ [12]所以ꎬ«尔雅» 马蓝 本义是大叶的蓝草ꎬ非植物的马蓝ꎮ而郭璞注ꎬ则又将菘蓝与马蓝混淆了ꎮ马蓝在«天工开物»中有明确说明: 近来出产ꎬ闽人种山ꎬ皆茶蓝ꎬ其数倍于诸蓝ꎮ 此处的茶蓝ꎬ即今之所谓马蓝ꎮ马蓝从植物学角度或可更名为板蓝ꎬ前者为别称[8ꎬ13]ꎬ不过从历史学角度ꎬ将板蓝称马蓝ꎬ已然约定俗成ꎮ2.4㊀菘㊀蓝十字花科菘蓝属ꎬ欧亚大陆和非洲都有ꎮ二年生草本ꎬ种籽繁殖ꎬ露地越冬ꎮ第一年生长的菘蓝形如生菜ꎬ古代中国人称白菜㊁菘ꎮ第二年经过春化后抽茎㊁开花ꎬ花色嫩黄ꎬ如油菜花ꎮ果期在5 7月ꎬ形为短角㊁扁平㊁矩圆形ꎬ结实后枯死ꎮ中国原产菘蓝与欧洲菘蓝的形态有所不同(图5)ꎮ二者的根㊁叶统称板蓝根㊁大青叶ꎬ只是中国原产菘蓝的根就叫板蓝根ꎬ欧洲菘蓝的根另有小叶板蓝根的叫法[14]ꎮ国产菘蓝上部多分枝ꎬ光滑无毛ꎬ基生叶具柄较大ꎬ叶片为长椭圆形ꎮ«本草纲目»载 菘蓝ꎬ叶如白菘 ꎬ«农政全书»载 大蓝 ꎬ皆指中国原产菘蓝ꎮ其中ꎬ 大蓝 或指是菘蓝栽培品种中叶较大者ꎮ欧洲的菘蓝全株有白色柔毛ꎬ基生叶为深绿色ꎬ叶质相对肥厚ꎬ叶子长势稍有向下弯曲ꎬ果实相对短小ꎮ考虑到二者的种间过渡杂交与渐渗现象比较明显ꎬ现在已不太强调将中国原产与欧洲菘蓝加以专门区分ꎮ图5㊀三种菘蓝Fig.5㊀ThreespeciesofIsatisindigoticaFortune1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用作染材的欧洲菘蓝略优于中国菘蓝ꎬ染色用菘蓝叶ꎮ在欧洲ꎬ菘蓝采摘的时间通常在第一年的6 10月ꎬ一般可采摘4~6次ꎬ以第一批品质最好ꎮ次年抽茎开花后再长叶ꎬ含靛量明显减少ꎮ唐代«新修本草»载: 菘蓝为淀ꎬ惟堪染青ꎮ蓼蓝不堪为淀ꎬ惟作碧色尔ꎮ 可能就是因为菘蓝相较蓼蓝的靛苷不易于在水中酶解ꎮ3㊀蓝染的原理与方法蓼蓝㊁木蓝㊁菘蓝和马蓝四种蓝草都拥有足够用作染色的靛苷含量ꎮ靛苷是吲哚酚和葡萄糖的缩合物ꎬ也叫配糖体ꎬ透明无色ꎮ其中用于染色的是吲哚酚ꎬ所以制取染料需要将靛苷上面的苷健断开ꎮ靛苷能溶解于水ꎬ在水中浸泡时ꎬ靛苷上的葡萄糖会水解产生糖酶和稀酸ꎬ促使苷键断开ꎬ让吲哚酚从植物细胞中游离出来ꎬ故而制靛采用将蓝草置于水中浸泡发酵的方法ꎮ游离出来的吲哚酚在热水或者弱碱性溶液中会迅速氧化成靛蓝ꎬ呈现为不溶于水的悬浮物状态ꎬ最终徐徐下沉积淀ꎮ«天工开物»载: 每水浆一石ꎬ下石灰五升ꎬ搅冲数十下ꎬ淀信即结ꎮ水性定时ꎬ淀沉于底ꎮ [4]93即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ꎮ然而ꎬ靛蓝只有微弱的溶水性ꎬ染色时需要将其还原为靛苷ꎮ传统方法是用酒糟㊁草木灰与靛蓝在水里混合进行还原ꎬ其中酒糟的作用是通过发酵令靛蓝还原出靛苷ꎬ草木灰的作用是创造碱性环境使靛苷处于活态中ꎮ在此条件下ꎬ微生物在发酵产生的氢气ꎬ能让靛苷成为可溶于水的隐色体靛白ꎮ隐色体靛白在弱碱环境里呈豆绿色ꎬ接触空气后发生氧化作用ꎬ遂重新还原成为靛蓝而附在织物纤维上ꎮ所谓的 青ꎬ取之于蓝ꎬ而青于蓝 ꎬ就是通过观察染色过程的变化所得出的结论ꎮ尽管蓝染的原理相通ꎬ但具体方法还是有一定的灵活性ꎮ3.1㊀直接染色法直接用生鲜蓝草叶子染色的方法又叫缩合染色法[15]91ꎮ具体操作可以将蓝草叶子与织物一同揉搓ꎬ或是将蓝草叶子放在织物上加以锤打ꎬ或是先将蓝汁榨出来用以浸泡织物ꎮ其目的是通过破坏蓝叶的叶绿体ꎬ让靛苷从叶绿体细胞的破损处游离出来进行染色ꎮ此时ꎬ缩合在靛苷里的β ̄葡糖苷酶(BGL)会水解葡萄糖基团ꎬ释放出吲哚酚并在空气里被氧化ꎬ变为靛蓝ꎮ木蓝㊁菘蓝㊁马蓝和蓼蓝皆可用鲜叶直接染色ꎬ在笔者为协助复原唐代缭绫染色的研究中ꎬ发现采用蓼蓝鲜叶直接染色ꎬ可以染出碧绿和靛蓝的色彩ꎮ相对来说ꎬ染出碧绿的技术难度较大ꎮ本文以染碧色的缭绫织物为例(图6)ꎬ具体步骤是:取蓼蓝鲜叶捡摘27gꎬ加水270mLꎬ进行榨汁㊁过滤ꎻ织物浸泡ң明矾前媒染ң拧干ꎮ织物与蓝叶之重比为1︰3ꎬ织物与染液比为1︰100ꎻ浸揉时间约8minꎮ染后清洗晾干ꎬ注意用吹风速干ꎬ不宜日晒ꎮ如果染蓝色ꎬ相对容易ꎬ只需加大蓝叶配比ꎬ多更换几次新鲜染液便可以染成不同深浅色阶的蓝色ꎮ相对于制靛染色ꎬ用生鲜蓝叶染的蓝色和绿色较为清丽透彻ꎮ图6㊀直接染色的步骤Fig.6㊀Stepsfordirectdyeing3.2㊀水煮染色法水煮鲜叶染色自古就有ꎬ但现今已少见采用ꎮ如«天工开物 诸色质料»载: 月白㊁草白二色ꎮ(俱靛水微染ꎮ今法用苋蓝煎水ꎬ半生半熟染ꎮ) 王像晋纂辑«二如亭群芳谱»载: 小蓝每担用水一担ꎮ将叶茎细切ꎬ锅内煮数百沸ꎬ去渣ꎬ盛汁于缸ꎮ每熟蓝三停ꎬ用生蓝一停ꎮ摘叶于瓦盆内ꎬ手揉三次ꎬ用熟汁浇ꎬ挼滤相合ꎮ以净缸盛用以染衣ꎬ或绿或蓝或沙绿蓝ꎬ染工俱于生熟蓝汁内斟酌ꎮ [16]均为水煮染色法(图7)ꎮ20世纪70年代ꎬ吉岡常雄[17]㊁松本宗久[18]㊁山崎和树等在复原«延喜式»中的深缥㊁中缥㊁次缥㊁浅缥色的染色实验中都用过这种方法ꎮ吉岡常雄的实验是:取蓼蓝鲜叶500g捣碎ꎬ加15L水静置约1hꎬ用过滤出的染液可染约6m丝织物ꎮ常温下染带灰的浅蓝色ꎬ徐徐加温至60ħ时放入织物ꎬ再继续加温到70ħ可染带有紫光的靛青色ꎮ山崎和树的实验是:用20L水煮1000g鲜叶ꎬ染200~300g丝织物ꎬ染出浅缥色ꎬ添加鲜叶可染深缥色ꎮ杨建军等[19]15 ̄16煮染真丝绡的工序是:前处理(4L㊁70ħ水加10mL中性洗衣)ң煮鲜叶的染液(织物质量与蓝叶质量之比为1︰12ꎬ4L水ꎬ沸后煮10min)ң榨取鲜叶汁(700mL水ꎬ40g蓼蓝鲜叶ꎬ搅拌1min)ң浸染(把2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鲜叶汁倒入已冷却至40ħ的染液里充分搅拌ꎬ浸入真丝绡染色30min)ң氧化ң水洗ң晾晒ꎮ用水煮染色法的染色量和色牢度较好ꎬ但蓝色的光泽鲜亮㊁明快程度又略逊于生鲜叶直接染色法ꎮ图7㊀«二如亭群芳谱»书影Fig.7㊀PictureofErrutingQunfangpu3.3㊀自然发酵还原染色法发酵制靛方法有沤水发酵制靛㊁堆积发酵制靛两种ꎮ前者以印度为代表[20]ꎬ中国(浙江温州)[21]也有类似方法ꎮ后者以法国酵制菘蓝球为代表ꎬ日本(以德岛阿波蓝堆肥法为例)有类似方法ꎬ但各自又有所差别ꎮ沤水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8㊁图9):建池(印度建池有蓄水池㊁浸泡池㊁打靛池㊁蓄靛池ꎻ中国则将浸泡㊁打靛合一使用ꎬ另建蓄腐叶池)ң浸泡鲜叶(将鲜叶放入浸泡池ꎬ注水溢过鲜叶ꎮ印度做法是ꎬ在鲜叶上面压放横木桩加以固定ꎻ中国则用竹耙子挤压鲜叶让水没过后ꎬ放任浸泡ꎮ待发酵完毕)ң击打靛水(印度做法是将浸泡池里的发酵水排放至打靛池里后ꎬ人进入靛池内用脚击水ꎻ中国则是将浸泡池内的腐叶捞至蓄腐叶池后ꎬ用木耙击打浸泡池里的发酵水)ң制作蓝靛(印度做法是ꎬ将靛水排入打靛池外的小坑ꎬ然后舀出过滤ꎬ再将泥状靛放在钢锅内沸煮ꎬ再次取出过滤后放进压榨机挤去水分ꎬ再经切块㊁晒干㊁存放ꎻ中国则通过在靛水池里加蛎灰ꎬ沉淀蓝靛ꎬ然后排去浮水ꎬ舀出淀泥ꎬ经过滤后ꎬ直接保存)ꎮ图8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一)Fig.8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Ⅰ)图9㊀印度靛蓝工艺流程(二)Fig.9㊀Indianindigoprocessflow(Ⅱ)㊀㊀堆积发酵制靛工序大体是(图10㊁图11):收割蓝草(法国每年6 10月收割菘蓝ꎬ其间多次ꎻ日本收割蓼蓝也每年6月份左右ꎬ但要看蓝叶长势后再定第二次㊁第三次收割)ң蓝草加工(法国做法是ꎬ将蓝草置于通风处晾干ꎬ再碾碎ꎬ然后堆积候其干燥ꎬ再后续加工ꎻ日本则将蓝草自然晾干㊁切碎后ꎬ借风吹分离茎㊁叶ꎬ取其叶用草袋装好ꎬ然后等秋天取用)ң蓝草自然发酵(法国做法是ꎬ堆积蓝草期间ꎬ择时浇水约一周时间ꎬ令其发酵至黑褐色后ꎬ用木模或手工揉成圆球状ꎬ晒干ꎻ日本则将蓝叶堆积ꎬ每隔四五天一次ꎬ适量洒水浸醒ꎬ维持堆积状态)ң添加发酵料制作靛蓝(法国做法是ꎬ将菘蓝球碾碎ꎬ加入石灰㊁粪水或尿搅拌ꎬ由糊状结成块状ꎬ晒干并制成小碎块的靛蓝成品ꎻ日本则拌以草木灰或石灰等ꎬ通过不断翻搅来提升蓝草的发酵温度ꎬ之后用土炼机将其制成方块的靛蓝成品)ꎮ法国和日本堆积发酵㊁制靛的工序有些不同ꎬ主要原因与所用蓝草不同有很大关系ꎬ因为法国用的是菘蓝ꎬ而日本用的是蓼蓝ꎮ311Vol.61㊀No.1Traditionalindigo ̄dyedplantsanddyeingmethodsandthecrafthistory图10㊀法国制靛工艺流程Fig.10㊀Frenchindigoproductionprocessflow图11㊀日本制靛工艺流程Fig.11㊀ProcessflowofJapaneseindigoproduction㊀㊀中国古代先有类似堆积发酵制靛的制药丸法ꎬ如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 七月七日ꎬ遂作曲ꎬ是日也ꎬ可合蓝丸及蜀漆丸ꎮ 缪启愉辑释作 蓝靛或蓝烧灰或蓝根晒干为末ꎬ均可为散剂或丸剂 [22]ꎮ不过此与染色无关ꎬ另见«玉烛宝典»«初学记»«太平御览»等记载ꎮ明代有堆积发酵制靛法的记载ꎬ如«本草纲目»载: 亦可干收ꎬ用染青碧ꎮ 更具体的记载见于«北京地名典»: 明永乐年间ꎬ这里地洼水清ꎬ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㊁山蓝和菘蓝草ꎬ草出后ꎬ将其叶子铺在板上ꎬ渍之以水ꎬ使起酵发热ꎬ待至干燥ꎬ上下搅和ꎬ又渍水发酵ꎬ如是多次ꎬ至酵全息ꎬ则呈暗青黑色ꎬ谓之蓝靛ꎮ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ꎬ故称靛园厂㊁打靛厂和蓝靛厂ꎮ [23]类似还见于清代杨巩撰«中外农学合编»等ꎮ还原染色以中国多见使用的靛泥为例ꎮ建蓝气温适宜在20~30ħ条件下进行ꎬ制作染料使用的缸ꎬ分地面置缸和挖地埋瓮两种方式ꎬ后者和好处是即使冬天里也能维持保暖ꎮ原料的配置ꎬ以靛泥2kgꎬ合灰汁(草木灰与石灰质量以5︰1比例混合)20kgꎬ麦芽糖200gꎬ米酒100g的原料为例ꎮ将以上原料放入缸底(靛泥捏开用水兑解后加入)ң添加少量合灰汁㊁麦芽糖㊁米酒ң第三㊁四天发酵ң继续每天搅拌3次ң第六㊁七天搅拌时会浮起大量泡花(染液变为豆绿色ꎬ泡花蓝紫色ꎬpH值维持在10~12)ꎮ建缸过程中要观察染液的变化ꎬ如果染液为明显的绿色或紫黑色则表明发酵出现问题了ꎮ新缸建成后ꎬ如有旧缸ꎬ可与在使用中浓度较高的蓝缸交换液体ꎮ旧蓝缸习惯称 主缸 ꎬ交换液约为新建染液量的1/5ꎮ交换完毕ꎬ需在新㊁旧染缸中各加少量煮过的麦麸水ꎮ旧缸是搅拌后加麦麸ꎬ新缸不用搅拌ꎬ直接加入麦麸水即可ꎬ不过这道工序最好在液体交换后6h进行ꎮ4㊀养缸与蓝染的美建蓝之后ꎬ养缸颇不易ꎬ不过真正掌握染色本领是涉及从培育蓝草㊁生产靛泥㊁建蓝到养缸的一整套工夫ꎬ忽略其中一个环节ꎬ便无从区别多种显色不同的原因ꎮ一般来说ꎬ工坊一次建成的蓝缸不是一次用完ꎬ每次染布后ꎬ都要根据用量大小适量补充靛泥㊁烧酒补充营养ꎮ为使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继续活跃繁衍ꎬ停工期间要每天搅缸ꎮ妥善管理蓝缸能真正体现匠人价值ꎮ诚如志村福美所言: 每个蓝瓮ꎬ都蕴蓄着蓝的一生ꎮ从木灰水的选择 那代表了蓝的体液ꎬ抑或血液 到蓝靛原料(发酵的蓼蓝叶)的状态ꎬ建蓝之人的心态㊁天候㊁季节 无以计数的条件聚合在一起ꎬ构成了一个蓝瓮的一生ꎮ蓝从诞生走向终焉ꎬ与人的一生何其相似ꎮ [24]旧时每人管理缸的数量为16个左右ꎬ如果有缸100个左右ꎬ需专职人员5~6人ꎮ管缸的人在每天结束染色后要检查这16个缸的状态ꎬ如果碱量不足(标准为pH10~12)要补充营养ꎬ同时还要通过添加石灰抑制杂菌繁殖以维持温度ꎮ如果要交换液体ꎬ要及时交换ꎬ以保证缸内发酵正常ꎮ夏天室内温度迅速升高时就要打开门窗㊁放下遮光帘调节ꎮ染色时ꎬ坯布要先过水ꎬ晾至半干后入缸ꎬ这样易于染匀ꎮ坯布要徐徐浸入染缸ꎬ缓缓舒展开并翻动ꎮ染色深浅㊁色泽等ꎬ取决于时间长短㊁次数与蓝液发酵程度ꎮ然而ꎬ即使想染淡的蓝色ꎬ用一411第61卷㊀第1期传统蓝染的植物和染法及其工艺简史两次染成也是不行的ꎮ高品质的淡蓝色要用专门染浅色的缸ꎬ先预染2次ꎬ水洗干燥后ꎬ再在浅色缸中染色3次ꎬ如此才能染出较好的淡蓝来ꎮ如果染绀色ꎬ最好也从色浅缸开始ꎬ再用深色缸ꎬ再用更深的缸ꎬ最后用最深的缸ꎬ至少染20多次ꎮ其间要重复进行7~8次水洗㊁干燥工序ꎮ靛蓝的色相大致区分为青㊁蓝㊁碧色ꎮ青即靛青ꎬ一种蓝中带紫或偏紫的蓝色ꎻ蓝即靛蓝ꎬ一种普蓝中略含黑㊁苹果绿的蓝ꎻ碧也即碧绿ꎬ是一种青绿或蓝绿的颜色ꎮ不过ꎬ蓝染的色阶远不止于此ꎮ最浅的蓝接近白色ꎬ如映青的淡水蓝色ꎻ稍深的蓝色ꎬ如隐含在薄冰中的葱茎色ꎬ可谓冰青蓝ꎻ再深的蓝ꎬ湖山相依的湖水ꎬ于冰青蓝中略显微黄ꎬ称碧水色ꎻ较碧水色更深的蓝ꎬ如尼罗河深处的水色ꎬ为绿中带青的尼罗蓝ꎻ较尼罗蓝还要深的深蓝叫缥色ꎬ具有东方情调ꎬ色彩介于葱绿和青紫之间ꎬ属于典型的中国蓝ꎻ较缥色再深的蓝叫绀色ꎬ其由蓝与黑过渡ꎬ是与普鲁士蓝相仿的藏青色ꎮ一般来说ꎬ染蓝至绀色已经是极致ꎬ再深就成接近于黑的深绀色ꎮ不过ꎬ每个人内心向往的蓝色是没有统一名称的ꎬ理想的蓝色需要经历等待ꎬ这种蓝不妨称作 伺蓝 [25]ꎮ5㊀蓝染工艺的源流蓝染起源于何时何地ꎬ至今还是一个谜ꎮ通常认为ꎬ它可能与生活和劳动有关ꎬ也可能与某种信仰有关ꎮ不过ꎬ在生产劳动中偶然发现损坏的蓝草叶从绿色变成蓝色ꎬ一定会让人感到惊诧ꎬ或此即为起源的契机ꎮ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蓝染织物ꎬ来自于秘鲁北部海岸线附近的普雷塔遗址(图12)ꎬ它表明早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南美原住民已经在进行蓝染尝试ꎮJeffSplitstoser和JanWouters的测试证实了若干标本带有靛蓝与靛玉红分子ꎬ它来自于一种由豌豆科灌木叶子的靛蓝染料ꎮ欧洲的蓝染历史也非常悠久ꎬ如德国多瑙河河谷中部霍赫多夫墓葬ꎬ出土有古代凯尔特文化时期的菘蓝织物残片ꎬ法国罗讷河口省的阿达伍斯特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发现有使用过菘蓝的证据ꎮ此外ꎬ流行于南亚地区的印花布纹样图12㊀公元前4000年秘鲁的蓝染布Fig.12㊀Blue ̄dyedclothfromPeruaround4ꎬ000BC(图13)ꎬ其与巴基斯坦境内摩亨佐达罗文化遗址出土 祭司国王 服装上的 星星 纹相仿(图14)ꎬ后者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ꎮ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埃及室陈列有古埃及第十一王朝贵族所穿过的套头衣ꎮ套头衣由亚麻材料制成ꎬ纤细的质地洁白㊁纯净令人赞叹ꎬ而蓝染是作为套头衣的装饰条纹部分出现的ꎬ表明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古埃及也已出现蓝染ꎮ但是并不清楚以上蓝染织物所采用的是何种染色工艺ꎬ但概率比较大的是直接染色工艺ꎮ图13㊀近现代南亚民间印花布图案Fig.13㊀FolkfloralclothpatternsinModernSouthAsian图14㊀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 祭司国王 Fig.14㊀The PriestKing unearthedfromtheArchaeologicalRuinsatMohenjo ̄daro直接染色法或是蓝草叶捣碎涂染在织物纤维上ꎬ或是将纤维与鲜叶放在一起搓揉ꎬ或将鲜叶放在布面上碾压捶打染色等ꎮ但是ꎬ为了避免损伤纤维ꎬ染色不匀及清洗黏附在纤维表面的蓝叶渣杂质等ꎬ可能是先将蓝草鲜叶放在容器内捣碎ꎬ再加水合成染液进行浸染的方法ꎮ但是从蓝草种植到采摘染色是一整套需要连续作业的工艺流程ꎮ植物染色在中国一直是与物候㊁节气相关的农事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为此中国很早就建立了染料生产管理方面的制度ꎮ如«周礼 天官» 染人 (图15)ꎬ其职事为: 掌染丝帛ꎮ凡染ꎬ春暴练ꎬ夏纁玄ꎬ秋染夏ꎬ冬献功ꎮ «周礼 地官» 掌染草 的职事是: 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ꎬ以权量受之ꎬ以待时人而颁之ꎮ [26]前者是治掌事务的官ꎬ后者是具体指导事务的官ꎮ可见最晚到汉代初期ꎬ中国已经有了指导征收蓝草ꎬ令其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ꎬ以待用时交给染人的专门分工ꎬ较为完备的管理植物染色生产的系统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诗经 采绿»: 终朝采蓝ꎬ不盈一襜ꎮ 很多人认为ꎬ«采绿»描写的是妇人思夫ꎬ期逝不至而怨511。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
植物染使用的染料来源于天然植物,相较于化学染料,对环 境的污染较小。同时,植物染的废弃物可以通过自然降解, 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可持续发展
植物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植物染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纺织行业 的绿色转型,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现代染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物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 代社会的需求。
新技术应用
现代植物染技术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如纳米技术、生物技 术等,提高了染色效果和品质,同时也扩大了植物染的应用范围。
发展趋势
未来植物染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功能性,如开发天然 抗菌、防紫外线等新型植物染料。
时尚产业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保的关注度提高,植物染在时尚产业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植物染的颜色和纹理具有独特的美感,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意空间。
家居应用
家居装饰
植物染可用于家居装饰,如床单 、窗帘、桌布等,能够为家居环 境增添温馨、自然的氛围。
家居用品
植物染的家居用品,如餐具、茶 具等,不仅美观,而且安全环保 ,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
植物染的前世今生
目录 CONTENT
• 植物染的起源 • 植物染的工艺与技术 • 植物染的应用与影响 • 植物染的传承与创新 • 植物染的未来展望
01
植物染的起源
古代起源
植物染技术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 文明时期,如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 中国等。
古代的染色技术不仅用于纺织品,还 广泛应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
这些古代文明通过使用天然植物色素, 如靛蓝、茜草红和槐黄等,为纺织品 上色,开启了植物染的先河。

植物染历史

植物染历史

植物染历史植物染,曾在大工业发展时期被遗忘在角落的古老工艺。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植物染也渐渐地走到大众的眼前并被深深喜爱着。

社会在高速发展,但是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自然是越来越高。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植物染,不仅避免化学染料的严重污染,还符合了符合现代人自然、质朴、环保的生活理念。

它独特的艺术美感,是现代机器染织无法企及的。

植物染|延续千年的技艺植物染始于中国,历史悠久。

周朝的时候便有了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植物染在古代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青青子衿”“绿衣黄裳”,荀子《劝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描述的就是植物染料的提取和应用。

植物染色|科普小讲堂植物染料是指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我国古代将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比如说绿、紫、粉等色),称为“间色(多次色)”虽然我国植物染料传承千年,清朝文献《雪宦绣谱》更是记录了七百多种颜色,但在日常使用中,国产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蓝色染料——靛蓝;红色染料——茜草、红花、苏枋(阳媒染);黄色染料——槐花、姜黄、栀子、黄檗;紫色染料——紫草、紫苏;棕褐染料——薯莨;黑色染料——五倍子、苏木(单宁铁媒染)乾隆时期,有人曾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足可见当时植物染料发展的繁荣之态。

中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古代的印染颜色多,不仅色泽艳丽和色牢度好,而且不易褪色。

安全环保又健康,是千年智慧的结晶。

中国染料发展史

中国染料发展史

中国染料发展史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染料工艺独具特色,历经了从天然染料到化学染料的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染料的发展、近现代染料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全面梳理中国染料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染料的发展1.天然染料的运用自古以来,我国就开始使用天然染料。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草木染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用茜草、苏木、靛蓝等植物染红色、蓝色和黑色。

2.草木染料的技术进步唐代以后,草木染料技术逐渐成熟,染色工艺更加丰富。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了多达30余种的草木染料及其染色方法。

此时,我国染料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丝绸制品的染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3.染料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传统染料工艺的基础上,我国民间艺术家不断创新,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染料技艺,如著名的贵州苗族蜡染、云南白族扎染等。

这些传统染料技艺在现代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近现代中国染料产业的发展1.染料产业的起步近现代以来,随着纺织工业的兴起,我国染料产业逐步发展。

20世纪初,上海、天津等地先后建立了染料厂,开始生产化学染料。

2.化学染料的引进与自主研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化学染料生产技术。

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染料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成为全球染料生产的重要基地。

3.染料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染料产业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染料产业已形成了从原料、染料、助剂到设备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种类丰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中国染料产业的现状与挑战1.产业规模及地位目前,我国染料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

染料产品种类繁多,覆盖了纺织、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2.环保政策的压力与机遇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我国染料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绿色发展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环保型染料的研发和生产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

中国植物草木染简介

中国植物草木染简介

中国植物草木染简介植物草木染,源于自然,是中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也是东方美学的代表性符号。

它以天然植物为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具有独特的色彩和纹理。

本文将对中国植物草木染的起源与历史、染料种类、染色技术、应用领域、文化意义、保护与传承、国际影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起源与历史中国植物草木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天然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染色技术不断发展,植物草木染逐渐成为主流染色工艺。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植物染料的记载,如《诗经》、《齐民要术》等。

二、染料种类植物草木染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种类繁多。

常见的染料有靛蓝、茜草、红花、苏木等。

这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位都含有丰富的色素,可用于染色。

不同植物染料具有不同的颜色和特性,可以组合出丰富的色彩效果。

三、染色技术植物草木染的染色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

主要包括染色前的准备工作、染液的制备、染色方法、后处理等步骤。

其中,染色方法是关键环节,包括直接染色法、媒染法、还原染色法等。

染色过程中还需注意温度、时间、PH值等影响因素,以保证染色效果的最佳。

四、应用领域植物草木染因其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在古代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草木染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涉及到服饰、家居、艺术品等领域。

如今,植物草木染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符号,受到广泛欢迎。

五、文化意义植物草木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染色工艺,更是一种美学和哲学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色彩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喜庆、吉祥;蓝色代表沉静、高雅。

植物草木染的色彩运用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同时,植物草木染的工艺过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六、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染色工艺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业染色所取代。

植物染色

植物染色

紫色染料植物
紫草根、紫草、软紫草
扎染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扎结 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 染色方法.
扎染制作
染 色
晾晒
生活中的扎染艺术运用
扎染围巾
扎染体恤衫
扎 染 长 裙
扎 染 牛 仔 裤
扎 染 长 裙
扎染的制作方法
撮扎法 卷扎法 打结法 折叠法 夹板法 缝扎法
靛蓝泥500g
还原剂25g
纯碱250g
食盐250g
白酒500g
扎染的操作步骤
1、设计图案 2、捆扎 (捆结实) 3、洗 (目的,洗湿退浆) 4、染色 (时间20分钟 ) 5、固色 还原颜色(时间20分 钟) 6、重复染色,多遍 7、冲洗 (洗掉浮色) 8、展示作品
蓝色染料植物:板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战国荀子《劝学》
浸泡
打肝、利胆、降压、镇静、 止血、消肿等作用。
黄色染料植物: 槐米

凉血止血、清肝降火、降低血压
红色染料植物
茜草:别名拉拉秧子根 、血见愁、入骨丹 、 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
植物染色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纺织品染色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植物染的详细文字记载周专设染人官职从染草的分类种植采集到染色都有详细的管理制度
植物染色
——草木染
植物染色: 植物染, 也叫“草木染”,采用天然植物、 中药材、花卉、蔬菜等制成染料,为织物染色。植 物染色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纺织品染色方法,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关于植物染的详细文字记载, 周专设染人官职,从染草的分类、种植、采集到染 色都有详细的管理制度。植物染常用的材料有:板 蓝、茜草、红花、苏木、桅子等。东汉《说文解字》 中有39种色彩名称。草木染取法自然,无污染,染 出的织物色泽纯净柔和,散发草木清香。

试谈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历史发展

试谈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历史发展

试谈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历史发展话题:休闲阅读物质文化草木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五帝及五帝以前)、发展(夏朝——南北朝)、繁荣(隋朝——清代中期)、衰退(清代晚期——民国)四个方面来探索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历史演进及嬗变。

关键词:草木染;艺术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演进、嬗变是伴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变化的。

同时也是表现民族特性较完整且具体的媒介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讲,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材料相结合才能实现。

一、中国传统草木染艺术的兴起(五帝及五帝以前)一般的认为:中国的染色活动大约是和纤维织品的起源同步。

中国是“丝”的发明国,纤维(丝)的发展很早,丝染色也很早。

但是笔者认为从染色概念上讲,可以溯源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

从图腾崇拜开始,人类就用树叶、野果、花卉的色汁在人体、配饰和生活用品上染出丰富的色彩,涂画出符号与图象;在懂得燧木取火后,人们用火煮食、取暖,又用燃烧后的木炭灰染出灰色、黑色。

这些原始材料的应用,为草木染艺术孕育了染色技术。

据可考的资料记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戴都用赤铁矿染过”,他们还懂得在装饰品的石珠子上染色。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4000—5000年)。

我们的祖先便开始用天然的色素进行染色,他们把麻布染红,用草木颜料在器物上染出“装饰图案”。

不过,这些只是山顶洞人撒红抹粉(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和进一步的发展,审美和艺术仍然未独立和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原始巫术与礼仪的图腾活动之中。

直到轩辕黄帝时代,人们才用草木之汁来染色,制做成衣。

这些用草木染色制作的衣服,成为了最早真正为审美而制作出的草木染艺术。

传说我国在三黄五帝时就有了服制,古代的“玄衣、黄裳”也都证明了这点。

据上分析,也能看出草木染艺术一般都要通过其它形式的再创造或者与其他工艺相结合才能实现,如仰韶文化时期,人们把草木灰和矿物颜料结合在日常生活的用具上进行染色活动。

植物染色简史 序

植物染色简史 序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千百年的历史底蕴积聚成浩淼烟波,它不仅限于平面化的文字表达,从身边任何事物都能觉出何为文化底蕴。

这种被岁月深深铭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事物带着它特有的硬度,在历史长河中琢磨出最适合的形状,留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角落。

中国的植物染色便是如此。

中国染色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而关于植物染色的信史是从周朝开始有了较多的文献记载,也是从周起始,出现了专于染色的职务和机构。

《诗经》中明艳的色彩是旧时贵人的专属,而平民们着黑、赭、青色耐脏且便于劳动,染色和取材倒也容易,用烧黑的榛树皮涂抹就可。

后来的春秋秦汉,植物染色工艺也在深深浅浅的历史车辙下绵延着,长久岁月后破碎纤维间仍留存着斑斓的色彩。

及至唐朝,植物染色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唐六典〞也有记载服饰颜色多是由草木的花叶茎实所染,也是在唐朝,蓝染传往日本。

发展到后来,植物染色也不仅仅用于服饰,也能用于器物,到清朝,色彩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不同的定义,被赋予了情感的意味。

中国的植物染色跋涉过遥远的历史流传至今,带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在过往的岁月里曾盛极一时,然而时至今日,这一门艺术却渐渐被人们遗忘,还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看那已被现代科技代替,被现代社会束之高阁的斑斓色彩。

有人说植物染色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经济社会,只能被淘汰,但我想这千百年历史传承的意义不该限于经济效益它所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臻炼,总还有人在坚守。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

植物扎染简介

植物扎染简介

植物扎染
植物染料的染色在中国古代又称草染,早在夏代,就使用蓝草来进行染色。

商周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草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从染草的品种、采集、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方面,都形成了完善成熟的管理制度。

至明清两代,染料植物的种植,制备工艺,印染技术等方面均到鼎盛时期。

清代,植物染料不仅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

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古称绞缬。

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

十世纪,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

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

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

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

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

“现代扎染是针对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这三种传统染色工艺提出的一
个全新概念:即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成衣上运用现代防染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手法,创造出区别于传统“三染”、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的具有现代审美意义的平面、立体或单色和多色交融新图形的可产业化的艺术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文化,与传统扎染一样,现代扎染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还在本质上体现出自身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传达不同时代气息的特征,具有“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石涛语)的开放性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朝
在中国虽然很早就出现了以蚕丝制衣的记载,染色的记载却出现的比较慢。到周朝以后就有较明朗与丰富的文献记载,并且在政府机构中,也出现有专司染色的机构。在西周时代,周公旦摄政时期,政府机构中设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官。在天官下,就设有〝染人〞的职务,专门负责染色的工作;另外在地官下,有设有专管染色材料的收集工作的。如在〝周礼〞上记载着管理征敛植物染料的〈掌染草〉和负责染丝、染帛的〈染人〉等的官职,影响到秦代也设有〈染色司〉的官职,之后的各朝也都分别设有〈司染署〉,唐代设有〈染院〉,在染院里也设有〈染人〉一职。到了最近的清代是设有〈蓝靛所〉、〈江南织造局〉。
关于染色的文字记录上,由中国的古籍〝诗经〞中的〈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扬,为公子裳。」其意思就是七月伯劳鸟鸣叫,八月时开始忙着纺织,纺的有黑色的、也有黄色的,其中最漂亮的朱色衣裳最给公子穿的。很清楚地道出当时就已经出现了黑色、黄色、朱色的染色技巧,而这些衣服是做给公子们穿的,不是给一般平民穿的。从在这段话里,也可以说明当时对色彩判断,朱色是比黑色与黄色漂亮的,最起码诗经的作者是如此的认为的。其次,在青铜器〝颂壶〞中,也有一段记载着周王赏赐的文字:「…赤市朱黄」,〝周礼〞中亦有出现「绿衣素纱」之描述,绿色的与白色的纱布搭配的衣服是贵族专用的礼服色彩;「衮衣赤舄」,就是穿着礼服与红色的鞋子的意思。可以推测穿着如此的华丽的衣服,是不可能是从事种田等需要粗重劳动才能过活的百姓所能够穿的。
中国植物染色简史
2010-06-04 03:09:10 来自: 如是宣和(中国格物美学的典范)
在色彩的领域中,染色是不能不谈的。染色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生产事业的典型代表,也是民族特性表现的最完整且具体的媒介物。借着染色的发展除了可以看出民族的色彩特性之外,也是生活状况、社会系统的重要凭仗。可是,传统的染色事业随着合成染料的进展,也逐渐呈现没落的状态,代之而起的是机械量产的、合成的染色技术;传统的依水漂染、染房等的染色过程景象,已不存在于现在的社会。连大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配色,也逐渐被合成染料所侵袭影响下,色相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台湾的原住民栀情况,亦可以感觉得到情况。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色彩的式微,虽然让人觉得有些惋惜之处,也只有说那是时代的洪流、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少数民族的染色配方一直被当作是秘方,不愿意公布或留诸于文字记录等,更加速了其凋零的速度。尽管如此,传统染色技术所染出的沈稳色调,更是由于长期的使用结果,对中国人的色彩感觉起了潜移默化的功能。
关于实际的染色方法,考工记中亦多所记载,其中也出现有媒染剂的记录。如「以涅染缁」,缁就是黑色的意思;涅的意思,根据汉末高诱注:「涅,矾石也。」涅就是现在的矾石的意思,石矾又称为青矾、皂矾、绿矾,是含硫酸亚铁的矿石。现在一般的明矾是硫酸钾铝,溶于水时,是呈现酸性。矾石的作用是让许多植物性染料产生黑色沈淀,只要反复浸染其可得到黑色,这也是中国古代染黑色的方法之一。至于「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中之纁为大红色的意思,緅为深青透红,缁则是黑色的意思。当时的红色染料多使用茜草,茜草根中含有染色的主要色素茜素与茜紫素。茜素是多色性染料,不使用媒染剂时,是出现浅黄色,浸过明矾媒染剂后,才会出现红色。一样的染料出现两种不同的色相,而且是差异极大的色相。在染料中的红花也会出现黄色与红色之色相,一般拿来泡茶喝的洛神花所出现的色相,则是差异极大的蓝色与红色。蓝草一般都是被使用来染蓝色的染料,事实上在染料中也隐藏着红色的色素在内,也可以染红色。染红或染蓝等的色相变化与媒染剂也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媒染剂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关系着色相出现的证明。媒染剂除了绿矾、明矾之外,也使用椿木灰;战国时的齐的紫草也是透过椿木灰的媒染的红色染料。另外,还有乌梅、碱等等,可以被用来当作媒染剂。近年,陆续出土的许多遗物中,不乏战国时期的丝织品。丝织品有些是以丝的本色出现的,有些是有经过染色的,如三色锦。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破脆的纤维间,还是可以发现深棕、浅棕、棕红、绛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槐黄、湘绿、钴蓝等的色相。
在〝尚书〞中亦出现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这里的五彩就是青、黄、赤、白、黑等五个颜色。〝诗,郑风,出其门〞中亦有:「缟衣綦巾」,「缟衣茹」,綦就是暗绿色的意思,茹就是草的名称,茹是一种可以取得红色的染料植物。在〝礼记,祭仪〞中,也记载有:「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在当时既然有朱、绿、玄、黄等字的出现,相信也一定有如此的相对应的染料或颜料存在。
在周朝时的黑色、赭色、青色大致上是一般百姓或劳动者所穿着衣服的色彩,一方面这些色彩在活动中较不容易显出脏的感觉;再者,这些色相的染料大都是坚牢度较高,且染色过程不困难,素材取得也较容易。如以烧黑的榛树皮来涂抹即可完成。相对地,而贵族的衣着不必考虑那么多,色彩的使用上则是丰富多了。其中,以朱砂染成的朱红色为最高贵与受欢迎的,因为朱砂的取得较不容易,因此价格也较贵。也因为稀少性,形成特殊的阶层才负担得起,具有阶级的标示作用。其它如较明亮的色彩、较容易弄脏的色彩,如黄色也是贵族喜欢使用的服装色彩之一。
刚开始染色时,最早的出发点,根据人类学家的推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实),是从泥染与炭灰开始的。当人们还是穿着兽皮时,在河边活动时,和上了河里的泥巴。泥巴中的矿物质就附着在兽皮上,不容易掉色;泥巴的颜色不同,染的色彩也不同。另外,炭染就是以煮食后,所剩余的黑色木炭就是最好的染料。虽然这些染料的坚牢度都不是很高,拍拍即会掉落;但是取材容易,只要再涂染一次即可。这时的染的概念还没成熟,只是停留在有限度的染;或者称之为广义的染色,也是包含了涂抹的累积性着色方法。涂抹的染色方式在中国,一直到汉朝还在使用,如此的证据是民国可以从61、62年开挖出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和三号墓的遗物中,就出现有使用颜料来上色的丝制品。这些用来涂抹上色的染料有矿物性的或动物性的,大部分是以植物性染料来染成的。在1981年新疆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南弯,于相当于商周时期的古墓里,所挖掘倒的古铜镜、铜斧上,就沾附着绛紫色菱纹绮残片。
中国的染色起源
中国的染色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约是和丝织品的起源同步的,如果以广义的染色来说的话,可以推溯到洞穴文化发展时期了。那时候的人们利用生火煮食、取暖之后,所余留的木炭就是很好的涂涂抹抹的材料。
或许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中国人使用染料较早的证据。中国汉字的起源一般说来,较有系统及较接近现代汉字的文字,一般都认为是是甲骨文;而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均是以象形为起点,所发展出来的居多。甲骨文的呈现方式是以线条的方式来做象形的表现的手法,这也是汉字重要的特征之一。具体的物体的表达可以藉由物体的特征来获取沟通的普遍性;可是,较抽象的意义沟通则必须寻求其它的表达方式。色彩的表达就是属于较抽象的部份,因为没有具体的形,色彩只是视觉上的感觉而已。因此借物、比喻等的表现模式就开始出现了。如有许多与早期的染丝、染麻有关的字出现,如青、幽、玄字。玄字的甲骨文字体造形就如同两股的纤维相互绞纽在一起的形状,而玄的色彩就是纤维燃烧后的灰黑色相就叫做玄。这些都是借着某些物质的现象来表达的;之所以如此,是借用了物质的现象的普遍性,在大家都知道的基准点上出发的。另外这些与色彩有关的文字中,与染色有关的纟字偏旁的色彩文字是不少的。在说文解字中,与色彩有关的汉字共有75个,其中就有红、紫、绿、素、缁、缇、练、绛、绯、缥、缟、缃、綟、绀、緅、綦、縓、纁等等。虽然这些文字的出现有些是在后来才有的,但在这些字被造出来时,相信在当时已经存在有相当水准的染色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染色的使用状态,可以从〝荀子〞的〈劝学〉、〈王制〉、〈正论〉中,所提到的色彩相关叙述,了解到当时的色彩使用状况一二。如荀子讲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就是说:青的颜色是从叫做蓝这种植物所提炼出来的,却比蓝的植物还要青;后来逐渐引伸到比喻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提到许多的染料与色彩,如紫草、空青、赭色、涅色等。紫草是染紫色、空青是青色、赭色是红色的意思、涅色则是黑色。〝礼记〞里的〈玉藻篇〉中,有如下的记载:「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斋冠也。」从此句话中,可以知道天子的帽子与诸侯帽子的色彩是不同的,在礼记的时代就已经利用色彩作为朝廷官阶的管理符征。其次,也可以知道朱与丹之色彩是不一样的,按照国语大辞典的解释:朱是指深红色,丹是赤铁矿、赤色也。也有出现「用朱色涂物。(春秋)『丹桓宫楹』」,也就是词典中出现的丹是和朱色是有混摇的情形,而在礼记中出现的服饰制度中的朱与丹是不一样的色相的。在〝周礼〞中的〈夏官〉也有记载着当时掌管天子的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等五冕,冕就是帽子。帽子的颜色都是「玄冕朱里」外表是玄色,里子是朱色。并且使用五彩的缫,诸侯则是使用三彩缫。帽子是以「玉笄朱纮」系住,纮是系帽子的带子的意思,朱红就是红色的帽带。可见朱色是天子专用的色彩。另外,〝礼记〞中的〈深衣篇〉里「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彩者。」的深衣之色相,根据周锡保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的解释,深衣是指白色的布衣服之意思。白色的衣服也是一般人民穿着中的吉服,诸侯贵族夜间穿着的次等衣服。
〝礼记〞的〈玉藻〉篇中,记载着:「君子狐青裘豹褒,玄绡衣以裼之。」白话的意思为君子穿着有豹皮袖口的青色狐裘,外面加上玄色的绡衣使得青裘若隐若现。在此的玄色是黑中透红的色相,绡是一种轻薄透明的生丝织品。〈玉藻〉篇中,亦有如下的色彩在服饰上的使用记载:「士不衣织。无君者不贰彩,衣正色,裳间色。非列彩不入公门。」在文中出现的正色与间色,根据武敏在其著作〝织绣〞书中的说法,正色是青、赤、黄、白、黑,间色是指绿、红、碧、紫、留黄(烟色或棕色)。武敏在文中亦说「赤其实即红色」,赤和红分属于正色与间色,又说赤与红是相同的,实在有些矛盾之处。到底染色与服饰上的正色与间色是指何种色相?令人感到困惑。
另一方面,因现代的染色技术,追求纯白的效果,在脱色过程中,也由于药剂的使用造成了水质的污染;更为了增强白的效果,添加了对皮肤有所影响的荧光剂等之化学药剂。这些都是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的便利之同时,所引起的种种负面的影响之一。当然如此说的意思并不是在强调过去的都是美好的,更不是在发散怀旧情绪。新时代定有其时代的特征,可是所引起的问题也必需积极的面对,寻求解决之道。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对现代化,也只会被时代淘汰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