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劳动与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1、【什么叫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①促进社会稳定;②保障基本生活。

(直接功能);③保持社会公平,促进精神文明;④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3、(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①权威②成本低);(2)国民收入再分配(属于二次分配,须由政府主导。

);(3)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4)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4、【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5、【社会保障制度】(1)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经历的三个阶段:早期社会成员的互济时代——慈善事业时代(宗教、民办、官办慈善事业)——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标志:1834年新《济贫法》的出台)——建立与发展(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各国效仿建立:①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国民社会保险法》。

②美国1935年罗斯福《社会保障法》。

(3)理论基础: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庇古-1920年《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社会保障制度模式:①“投保资助”型:德、美、日;②“福利国家”型:英国(“贝弗里奇计划”)、瑞典(“三高”);③“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前苏联模式);④“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新加坡、智利)。

6、【社会保险制度】(1)组织基:互助组织;(2)技术基础:商业保险的产生(15世纪海上保险(银行、放债人、抵押贷款)—17世纪中叶:火灾(英国保险公司)—18世纪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从而形成了商业保险(技术体系))7、【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1)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大规模经济(2)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3)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4)市场经济是以应用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经济;(5)任何社会中存在的先天性疾病、残障或者各种原因产生的无依无靠者需要社会救助;市场经济效率高但风险大,社会保障可以发挥减震器的作用。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笔记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笔记

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复习题第一章劳动、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名词解释1 劳动: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畴,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服务,以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 个体劳动:个体劳动是指单个人进行的劳动,如铁匠、石匠、木匠、裁缝和个体商贩等进行的劳动就是个体劳动。

3 共同劳动:所谓共同劳动,是指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又可以称为协作劳动或者群体劳动。

4 简单劳动:简单劳动一般是指劳动者都能胜任的、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就能从事的劳动,比如砍柴、挑水、清扫、搬运、看管等。

5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通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从事的劳动,比如装配电脑、修理机器、汽车驾驶、老师教书、医生看病、软件设计等。

6 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是指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7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劳动。

8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参考围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9 经济活动人口(劳动力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或者称为劳动力人口,包括全部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因而正在寻找职业的人口。

10 潜在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所考虑围全部有劳动能力人口中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论其是否有就业的意愿和就业资格。

11 现实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是指蕴藏在所考虑围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或者劳动力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12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它占劳动力资源的绝大部分,可称为“劳动适龄就业人口”。

13 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用劳动力资源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力资源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被考察围总人口数量。

14 劳动参与率:现实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可以用劳动参与率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数量÷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数量。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

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过程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2.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3.劳动者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4.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是人的特有能力,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特征。

2)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总和,同时受心理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具有潜在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的区别。

4)劳动力具有极强2)劳动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生物性资源的一种,具有再生性)3)劳动力资源具有时效性(生命周期、某一阶段)4)劳动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最根本区别、劳动力资源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者所从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过程。

具体表现在:1、主动地开发自我2、自觉地从事劳动生产,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任务并积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5)劳动力资源具有积累增值性(具有可再生性,且能够产生价值递增的效应)7.劳动参与率?影响劳动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资源中的在业人口和求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劳动参与率越高,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其影响因素也有较大差异。

一般说来,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法定劳动年龄界限,劳动就业制度,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状况,教育普及程度,社会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状况等。

8.劳动力资源的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劳动力并不必然是商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通过市场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匹配到需要他的部门和单位中去。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了商品所具有的某些属性:(1)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这就决定了劳动力不能和一定的法人所有的劳动资料直接结合,而只能采用商品形式通过市场交易才可实现(2)劳动力也有价值和适应价值,其价值表现为劳动者为维持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使用价值表现为通过使用劳动力来创造逼其自身价值更大的劳动产品价值(3)劳动力有其市场价格即工资,同时劳动力在市场上交易的时间也是采用等价交换的交易形式和规则。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讲义教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讲义教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讲义教程1. 引言劳动与社会保障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科,旨在研究劳动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权益与保障机制。

本教程将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政策,并探讨相关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 劳动力市场2.1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而劳动力需求则是指企业和机构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要求。

本节将介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原理和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技能匹配等。

同时,还将探讨劳动力供求关系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2.2 劳动力流动与灵活性劳动力流动和灵活性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

本节将介绍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和原因,包括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岗位的流动。

同时,还将讨论灵活就业的类型和影响,如临时工、兼职工和自由职业者。

2.3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歧视劳动力市场存在诸多不平等和歧视现象,这对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公平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节将介绍性别、种族、年龄和残疾等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和歧视问题,并探讨相关的政策和解决方案。

3. 社会保障制度3.1 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与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劳动者在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基本权益和福利的体系。

本节将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包括普惠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等。

同时,还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3.2 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本节将介绍这些社会保障项目的基本特点和运作机制,包括缴费、保险金支付和管理等。

同时,还将讨论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3 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是保障制度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的重要条件。

本节将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对保障制度的挑战,以及相关的改革和调整措施。

4.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4.1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代码:0515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在整个社会劳动经济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完善劳动关系、分配关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普遍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应用性、交叉性、边缘性和综合性较强性的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重点阐释以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知识点,渗透宽厚的人文精神,突出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分析以及管理方法论的普遍性,并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角度,融进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发展和新动态。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社会保障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方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自学应考者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体系,为社会保障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同时,立足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认识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定位和作用,尝试性地理解和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初步具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保障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有关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作必要的的理论准备和专门训练。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保障的概念及特征,理解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主体及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理解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及其适度性,了解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与功能,了解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

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自考知识点归纳

劳动与社会劳动、劳动力保障(一)第一章与劳动力市场1.劳动的主体:劳动力。

2.劳动力的特性:能动性,差异性,易逝性,可变性,时效性和社会性。

3.劳动的动因:人类的需要。

4.劳动的特征:(1)目的性(2)创造性(3)能动性(4)社会性(5)多样性。

5.劳动创造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劳动的结果应当能够形成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劳动成果,或者提供有用的劳动服务;第二层是指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当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效劳动,这样的劳动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6.劳动的类型:(1)个体劳动与共同劳动(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3)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7.共同劳动:许多人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劳动。

8.复杂劳动:劳动者在付出教育费用、花费一定的辛劳和时间、获得某方面技术专长以后才能进行的劳动。

9.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和复杂系数法两种方法。

10.脑力劳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2)传授和转移知识的脑力劳动(3)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4)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

11.创造知识的脑力劳动的直接成果主要是:精神产品。

12.劳动形式的发展遵循着一个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并重——脑力劳动为主。

13.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以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为基础并内在包含了知识经济。

14.从不同角度考察,劳动力有三种含义:第一,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第二,劳动力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第三,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社会劳动力,即劳动资源)。

15.劳动力资源: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者其他考察范围内的全部劳动能力的总和。

16.劳动力资源可以分为: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

17.劳动力资源的绝对量:劳动力资源数量的大小。

18.劳动力资源的相对量:计入劳动力资源量的人口占被考察范围总人口的比重。

19.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心理素质和思想素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 自考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第一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1、劳动法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答: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体(无产者和资本家),二者在分享的基础上又通过劳动关系的建立实现了结合,正是这种劳动关系才成为劳动法调整对象,劳动法也正是在劳动关系存在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劳动法产生的过程, 答:劳动法的产生经历了“劳工法规”和“工厂立法”两个阶段。

劳工法规主要包括(,)强迫被赶出土地的劳动者到资本家的工厂做工、与资本家建立起劳动关系;(,)规定最低工时和最高工资,加强资本家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10、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答:劳动法的调整对像是指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1、什么是劳动关系,答: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12、劳动关系的特征,答:a、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b、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c、劳动关系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19、什么是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答:即我国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我国劳动法适用于什么地域、什么时间和什么人。

20、《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答:包括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指劳动法的生效和失效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指对哪些人发生效力)、 21、劳动法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答:a、劳动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b劳动法是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c、劳动法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发展,促进市场经济不断完善;d、劳动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者的剥削。

最早的工厂立法是英国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1055_天津自考_劳动与社会保障章节总结

1055_天津自考_劳动与社会保障章节总结

天津自考《劳动与社会保障》章节总结第一章绪论劳动者涵义与理解:(简答、名词)4个界定条件:(多选)劳动适龄人口:(名词)素质:多选;体力有什么多选智能素质分什么人对智能的运用4个方面多简答文化素质分什么是什么素质劳动力的名词科学内涵简答特征简答劳动力资源的名词特征简答主观体现方面社会资源的具体体现是什么简答衡量指标有什么绝对量名词单选资源率参与率公式什么是资源质量的有效工具构成一般有什么性别构成的原因多选劳动者与劳动力的关系论社会保障一词出现在什么国家时间特征多选主要看强制性功能简答原则简答社会保障名词内容6个多选每个是什么纲领知道最低最高特殊的是什么单选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有哪些不作为重点就知道里面的1 2 3 4 出现的是多选福利国家理论是谁提出基数效用论是谁的序数效用论是谁的凯恩斯认为解决了什么就能保障充分就业社会保险的名词特征多选功能多原则简答什么是社会保险制度。

前提条件。

单选社保与商保的关系论学习意义与方法多(略)方法分为多第二章劳动就业劳动力市场含义及怎样理解它构成要素是什么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什么在供求机制中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竞争机制中有几种竞争政府通过什么途径去调控与管理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类型是什么多选作用6个简答劳动力市场歧视名词表现多选原因多选就业名词和涵义就业率失业率就业制度名词广义狭义类型是什么其中还分什么多选行政配置就业制的特点是什么多选就业制度的作用简就业结构的涵义划分划分中按照产业演变规律多选原因多选就业水平理论届对其的观点多选就业弹性单选缩小原因多选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劳动力资源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是什么论述就业政策名词与构成多西方国家的就业政策多简答每一个国家的主要政策是什么英国重点我国的劳动力资源特点是什么多选就业体制分为什么阶段各自特点是什么城镇失业问题原因多选简答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简答第三章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含义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雇主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从2个层面里面是一种劳动管理关系另一种是权利与义务关系产业关系劳资关系雇佣关系雇工关系雇员关系劳务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论联系方面一方是劳动力提供者另一方是使用者使用者给受雇者支付劳动报酬区别在于主体不同关系不同适用的法律形式不同劳动主体的待遇水平不同合同的法定形式不同劳动关系的内容包括简答劳动关系的特点多劳动关系的类型多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方式合作突出了什么2点多外部影响因素是什么多劳动关系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计划经济下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市场经济我国现状的劳动关系特征是什么重点简答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改革实践是什么略劳动关系的主体2方其中广义中包括什么员工名词哪些不属于员工单工会名词工会特征分类智能多萌芽是什么时间一个产业工会的时间和是什么工会中华总工会的时间在哪召开的一个的工会法的时间哪年进行的修改与新的工会法时间工会的任务是什么职权是什么简答雇主的名词雇主组织的特征是什么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其中在三方机制中的作用集体谈判名词特点原则主体是什么它的资格是什么结构的名词西方市场中集体谈判划分内容包括什么什么是主要内容次要是什么多谈判的机构在什么层级上最流行模式分为几个多程序几个步骤准备时间是什么单过程4个阶段多谈判的结果决定因素有什么多选谈判技巧的2个方面是是多选政府对集体谈判的影响是什么在介入过程中的作用4个名词解释里面有单选的劳动者劳动适龄人口自然素质社会素质智能素质一般素质文化素质一般文化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劳动者心里素质劳动力潜在劳动力与现实劳动力区别简答看看劳动力资源绝对量相对量劳动力资源的构成性别文化年龄技能职业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社会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就业制度就业结构充分就业实质就业政策失业人员劳动关系雇主工会劳动关系主体集体谈判集体谈判结构三方性原则三方机制劳动关系的主体是谁集体谈判主体是谁三方协商主体是谁多什么为劳动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 课程知识点 新

劳动与社会保障  课程知识点 新

《劳动与社会保障》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者和劳动力资源第二节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第三节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意义与方法1.学习的意义:①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维护个人权利②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优化政策效果③有利于认识社会问题,理解社会政策2.学习的方法:一般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实证研究方法具体方法:1.文献分析法2.历史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社会调查法5.案例研究法第二章劳动就业第三章劳动关系第二节劳动关系主体第三节集体谈判第四节劳动管理第一节劳动合同第二节劳动争议第五章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章社会保障基金第二节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给付第七章社会保障管理第八章养老社会保险第一节养老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1.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颁布了《养老、残废、死亡保险法》。

2.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①纳入养老保险的人数逐渐增多②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③发展自愿性企业补养老保险3. 养老社会保险的制度模式:①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②福利型国家养老保险③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④国家统筹型的养老保险(国家统筹型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全部负担雇员的养老保险费,雇员个人不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4. 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A. 覆盖面不打,实施范围不广。

B. 企业缴费负担重。

C. 个人账户出现严重的空账运转现象。

D. 保险资金的运营、管理、保值和增值等方面缺乏经验第九章医疗社会保险第一节医疗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1. 1883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强制性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

以美国的《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了重大的进展2. 医疗社会保险的模式:A. 社会保险模式,德国起源地。

B. 商业保险模式,美国。

C. 全民保险模式,加拿大。

D. 储蓄保险模式,新加坡。

E. 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保险模式,前苏联第十章失业社会保险第一节失业与失业保险第十一章工伤和生育社会保险第一节工伤社会保险第二节生育社会保险1.生育保险:是指国家和政府针对女性生育行为和过程的生理特点,通过社会保险立法为怀孕和分娩的职业女性及时提供物质帮助和产假,以确保受保母子的基本生活,保持、恢复或增进受保妇女的身体健康及工作能力的社会保险计划。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社‎会保障的核‎心部份是—‎—社会保险‎2、1‎978年,‎我国建立了‎——民政‎部3、负‎责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的部‎门是——民‎政部门4‎、1982‎年,我国建‎立——劳‎动人事部‎5、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设作为其‎常设办事机‎构是——‎秘书处‎6、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不能‎保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的公民,提‎供满足其最‎低水平的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称为‎——社会救‎济7‎、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起始‎于——社会‎救济‎8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9、‎现代社会保‎障萌芽的标‎志是——1‎834年《‎济贫法》‎10、19‎99年国务‎院发布—‎—失业保险‎条例》1‎1、“无责‎任补偿”原‎则的保险制‎度,首创于‎——德国‎1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为本人工‎资的——1‎%1‎3失业保险‎的被保险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标准‎是以本市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的—‎—1%生‎育保险费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1‎4、职工因‎发生事故或‎职业病死亡‎的,所在单‎位均应发给‎因公死亡待‎遇。

供养直‎系亲属抚恤‎金,根据供‎养人口按月‎发给。

供养‎1人的发给‎死者生前标‎准工资的—‎—25% ‎15‎、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 ‎1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纳基数‎17、‎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 ‎18、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20、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开始‎时间是——‎1951年‎21‎、失业人员‎失业前用人‎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18个月‎22‎、我国政府‎规定,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工种‎要提前退休‎,必须累计‎满——9‎年2‎3、孕期或‎者哺乳期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企业给予的‎假期不超过‎——2年‎24、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偿金‎,八级伤残‎的标准为本‎人工资的—‎—10个月‎25、失‎业人员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最‎长为——‎24个月‎26、‎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而‎兴办的从事‎第三产业的‎独立核算企‎业,自开业‎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时间为—‎—两年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按周‎年计算后剩‎余的月数,‎超过6个月‎的,按——‎1年计算‎27、职工‎失业期间达‎到退休年龄‎,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必须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28、职‎工因工伤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29、社‎会保障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社会化大生‎产3‎0、199‎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明确‎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31‎、按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的年龄,‎即依法判定‎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由‎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保障制‎度称为——‎养老保险‎32、在我‎国,企业年‎金来源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33、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任务要求的‎“一个统一‎”是指对社‎会保险实行‎——统一管‎理3‎4、建立健‎全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5、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必须建在‎——企业‎‎36、职工‎患有国家认‎定的特殊病‎种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后遗症‎所需医疗费‎用的支付应‎该由——社‎会统筹基金‎37‎、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自——劳‎动者个人‎38、职‎工由企业、‎事业单位进‎入机关工作‎,原单位及‎个人缴纳的‎失业保险费‎要——不转‎移3‎9、我国率‎先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是‎——上海市‎40‎、从199‎1年开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初步建立的‎工作网络有‎——六级‎41、‎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部分‎,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纳基数‎42、‎农民工患职‎业病的,其‎医疗和生活‎待遇,与城‎镇合同制工‎——相同‎43、‎社会保险基‎金的财政补‎贴收入是指‎——同级财‎政给予‎44、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是——‎劳动年限‎45、‎凡经企业管‎理机关、企‎业行政方面‎或资方调动‎工作者,其‎调动前后的‎本企业工龄‎,均应——‎连续计算‎4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时间,一‎律计算为—‎—工作年限‎4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筹集为主‎的是——个‎人缴费‎48、传‎统公费医疗‎是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公费医‎疗办公室负‎责管理,经‎费拨款是—‎—国家财政‎49‎、工伤社会‎保险是实现‎赔偿的一种‎方式,负责‎缴费投保义‎务的是——‎用人单位‎50、‎我国工伤保‎险费缴纳的‎对象为——‎用人单位‎51、‎职工因工负‎伤医疗,住‎院期间按规‎定标准开支‎的伙食费,‎由本人负担‎——1/3‎5‎2、生育社‎会保险实行‎的原则是—‎—产前与产‎后都应享受‎53、‎申请办理社‎保基金托管‎业务应实收‎资本不少于‎——80亿‎元5‎4、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其生‎活的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称‎为——工龄‎55、‎确定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的惟一条‎件是——工‎龄56‎、对民政部‎六举办的福‎利工厂和街‎道办的非中‎途转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凡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所得税可以‎——免征‎57、‎整个优抚工‎作发挥作用‎的主导因素‎是——思想‎教育‎二、多选题‎1、由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障‎项目——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区服‎务2‎、基本养老‎保险应做到‎政策的统一‎是——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3‎、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有——‎统筹分摊方‎式;预提分‎摊方式;混‎合式‎4、为了在‎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贯彻‎优抚工作方‎针,目前我‎国实行的“‎三结合”优‎抚制度包括‎的内容是—‎—国家;社‎会;群众‎5、民‎政部内设的‎社会保障机‎构及职能配‎置有——优‎抚安置局;‎救灾救济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6、我国今‎后几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主要工作‎任务中“两‎个确保”是‎指——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发放‎7、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8、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项目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9、社‎会养老保险‎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10‎、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专项基‎金;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对失业职‎工和管理和‎服务;建立‎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实‎体1‎1、失业‎保险的功能‎——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失业职‎工的再就业‎;促进和保‎证社会稳定‎1‎2、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拒‎绝治疗的‎13、‎我国社会保‎险监督体系‎的组成部份‎有——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14、人事‎部内设的社‎会保障机构‎及职能配置‎有——工资‎福利与离退‎休司;军官‎转业安置司‎3、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建立专‎项基金;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对失‎业职工和管‎理和服务;‎建立转业训‎练和生产自‎救实体‎15、企‎业通过拓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等‎措施内部消‎化和安置主‎要表现在—‎—兴办第三‎产业;开办‎就业服务企‎业;实行待‎岗和转业培‎训16、‎个人帐户用‎于支付的医‎疗费用有—‎—门诊、急‎诊的医疗费‎用;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按‎照比例应当‎由个人担负‎的医疗费用‎17、‎企业职工的‎工龄可分为‎——一般‎工龄;本企‎业工龄三‎、填空题‎1、社会保‎障发展阶段‎以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颁布为标‎志。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涵有四个要点:1.社会保障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即以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消除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全因素 2.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保障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以区别于纯粹的国家保障和用人单位保障 3.它主要以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其中既有属于共同保险性质的各类社会保险项目,亦有转移支付性质的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项目4.它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1.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2.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1.国家主导性 2.法制性3.社会性4.福利性5.人道性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国际劳工组织正式采纳的社会保障的各种要素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国家财政收入资助的福利补贴、家庭补助以及储蓄基金、还有为雇主规定的补充条款和围绕社会保障而发展的各种补充方案。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组成: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社会救助是解决社会保障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福利组成:1.公共福利事业2.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3.指员工福利4.特殊社会福利,亦称民政福利。

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待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社会保险项目和转移支付类项目的联系和区别:1.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

这种收入的横向转移发生在投保人之间,即在发生了风险的人与没有发生风险的人之间转移 2.社会保险的贡献与收益呈对称性,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05151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重点 0515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劳动权:也称工作权,是指人们享有的从事社会劳动及其劳动保障,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4、劳动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并且有劳动愿望的劳动者依法从事有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权利。

5、津贴,是对在特殊情况下工作的职工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消耗和生活费用进行合理补偿的附加劳动报酬和物质鼓励,是劳动报酬的一种补亢形式。

6、集体谈判:是指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7、失业预警制度:失业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加强失业调控,而建立的失业动态报告,其主要目的是对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

8、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9、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10、安全技术规程:是指以防止和消除劳动过程中伤亡事故的技术规则为基本内容,旨在保护劳动者安全的法律规范。

11、违反劳动法法律责任:指用人单位等行为人违反劳动法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2、工资基准:是指国家立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核算和支付劳动者工资时所应遵守的最低标准。

13、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4、劳动安全卫生基准:又称职业安全卫生基准、劳动保护基准,是指保护劳动者在劳动或者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基准制度。

15、特殊劳动保护制度:是指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制度。

16、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自考本科0515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

自考本科05151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重点知识第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一节公民、劳动和社会保障公民对国家的第一需要是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公民应有的最基本权利是劳动权和基本生活保障权。

劳动权和保障权属于社会法范畴。

一、公民与劳动(一)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劳动劳动产生劳动力,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

它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并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1)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

(2)劳动力是生产要素。

具有商品属性;劳动力是特殊商品。

(三)劳动者1.劳动者的定义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相应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四)劳动权1.公民劳动权的定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

2.公民劳动权的意义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

公民劳动权及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

具体内容如下:1.就业权2.结社权3.参与权.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自考知识点汇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考知识点汇总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录第⼀章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4.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5.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6.社会保障制度的项⽬构成7.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的界定及其分类管理8.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点和区别9.社会保障制度主体10.适度社会保障⽔平的内涵1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12.社会保障的定位与功能。

13.国家、⽤⼈单位、受保⼈个⼈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1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16.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17.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18.分析如何确定适度社会保障⽔平19.分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济贫法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2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预理论27.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28.社会保障制度的产⽣及其历史背景29.贝弗⾥奇报告与英国率先建⽴福利国家30.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31.⼆⼗世纪七⼗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临的挑战32.社会保障制度改⾰的探索与实践33.社会保障制度改⾰的争论与风险34.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改⾰的背景3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前期改⾰的基本实践3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的⽬标模式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的思路、路径与策略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8.公平的内涵及其多维度性39.效率的具体形式及其适⽤条件40.产权的内涵及其对效率的影响41.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42.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协调⽅式43.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机制44.社会保障是⼀种应强制消费的优效品45.外部效应的存在和交易费⽤的节约46.政府承担社会性风险的能⼒⼤于市场47.规避投保⽅的逆向选择倾向48.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之外的再分配职能49.政府⼲预社会保障领域的有效性在⼀定条件下⽅可成⽴50.政府转移⽀付项⽬的产出和质量难以度量51.政策⽬标与政策效应产⽣偏离52.社会保障领域政府⾏为与市场⾏为的选择53.逆向选择的机理54.道德风险的内涵55.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关系56.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57.规避逆向选择的基本⽅法58.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规避路径第四章养⽼保险59.养⽼模式的分类60.社会养⽼保险制度的特点61.基本养⽼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涵62.贝克尔的家庭⽣产理论63.扩⼤基本养⽼保险覆盖⾯必要性64.扩⼤养⽼保险覆盖⾯的近期⽬标是灵活就业⼈员参保65.基本养⽼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66.分析基本养⽼保险制度模式的深化改⾰与做实个⼈账户的关系67.基本养⽼保险基⾦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全国统一自考 方便携带

劳动与社会保障复习资料 全国统一自考 方便携带

劳动法部分第一章劳动的产生和发展1、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劳动法作为独立的部门法产生于19世纪初期2、最早的工厂立法是英国1802年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3、英国在1824年颁布法令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罢工的权利并于1871年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4、法国在1864年解除了罢工禁令并于1884年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权利5、20世纪以前的劳动立法正在逐步走出工厂立法的范畴6、劳动法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劳动法作为一个主要以劳动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是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为产生的前提的,但是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7、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2)劳动法的产生是维护自由平等竞争的需要3)劳动法的产生是劳动者长期斗争的结果8、初期劳动法的特点:1)初期劳动立法绝大多数是从改善童工和女工的劳动条件开始的 2)初期劳动立法适用范围狭窄3)初期劳动立法虽然规定了对部分劳动条件的改善,但还是一般缺少监督条款和责任条款,没有明确的监督检查机构,也缺乏对违法者法律责任的具体规定和追究,劳动法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施第二章劳动法基础理论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法的概念:广义上的法包括所有法律规范;狭义上的法在我国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会颁布的法律。

法:人们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基本特征:是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意志的体现,是社会规范,属上层建筑范畴。

核心问题:权利和义务。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劳动法与劳动法学的概念狭义的劳动法: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公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一般以法典形式出现。

广义的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总称。

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的特征:1)劳动法的劳动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2)劳动法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有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双方具有从属关系。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范本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是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者的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共同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档旨在提供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条例、政策及制度的详细说明。

第一章:劳动法律法规1.1 劳动合同法1.1.1 劳动合同的定义及要求1.1.2 劳动合同的签订1.1.3 劳动合同的变更与解除1.2 劳动争议调解法1.2.1 劳动争议的定义1.2.2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与机构1.2.3 劳动争议的仲裁程序与机构1.3 社会保险法1.3.1 社会保险的种类及适用范围1.3.2 社会保险的缴费和待遇1.3.3 社会保险的管理体系及责任第二章:劳动合同管理2.1 劳动合同的订立2.1.1 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2.1.2 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与要求2.1.3 劳动合同的附加条款2.2 劳动合同的变更与解除2.2.1 劳动合同的变更条件与程序2.2.2 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与程序2.2.3 劳动合同的终止与解除的法定情形第三章:劳动争议处理3.1 劳动争议的类型3.1.1 个人劳动争议3.1.2 集体劳动争议3.2 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3.2.1 谈判协商3.2.2 资源调解3.2.3 仲裁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4.1 基本养老保险4.1.1 参保条件及缴费规定4.1.2 养老金待遇计算方式4.1.3 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与管理4.2 医疗保险4.2.1 参保条件及缴费规定4.2.2 医疗保险的待遇范围和支付方式4.2.3 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监督4.3 失业保险4.3.1 参保条件及缴费规定4.3.2 失业保险金的申领和支付4.3.3 失业保险的补充规定附件:1. 劳动合同示例2. 劳动争议调解申请表格3. 劳动争议仲裁申请表格4. 社会保险参保登记表格5. 养老金计算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劳动合同:雇主与劳动者之间订立的书面或口头协议,约定双方权益和义务的法律文件。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名词解释: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

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2)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提出劳动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__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A 终止劳动关系B 劳动争议发生C 调解不成D 仲裁委员会决定受理2、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的,除了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外,还可责令支付__。

A 赔偿金B 违约金C 滞纳金D 罚金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__。

A 解除合同B 终止合同C 变更合同D 续订合同4、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____规定。

A 企业规章制度B 劳动合同C 法律法规D 集体合同5、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__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一年B 六个月C 一个月D 十五天6、劳动争议调整委员会主任由__担任。

A 职工代表B 工会代表C 用人单位代表D 三方面选举产生的代表7、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条件出现,劳动合同__。

A 解除B 自行解除C 撤销D 终止8、工会与企业签订的以劳动条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为主要内容的合同是__。

A 集体合同B 经济合同C 民事合同D 劳动合同9、支付__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

A 临时工的劳动报酬B 加工承揽的劳动报酬C 轮换工的劳动报酬D 雇佣工人的收入10、某女职工遇到难产,按劳动法规定应给予的产假为__天。

A 56天B 90天C 105天D 120天二、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1、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工。

()2、社会保险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其免受或摆脱人生的各种灾害。

()3、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

()4、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指出下列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每题10分,共20分)1、劳动关系、劳动行政关系2、劳动合同、劳务合同四、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1、我国对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是如何规定的?2、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五、案例题(16分)某邮电部门的女工,因拒绝周日送报,被认定为旷工,遭到用人单位的违纪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151劳动与社会保障-目录第一章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保障的概念2.风险与保险的联系3.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4.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5.社会保障制度结构的总体框架6.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构成7.两类不同性质保障项目的界定及其分类管理8.分析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点和区别9.社会保障制度主体10.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1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12.社会保障的定位与功能。

13.国家、用人单位、受保人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14.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特点15.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16.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17.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功能18.分析如何确定适度社会保障水平19.分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0.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社会经济根源2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4.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5.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6.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与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27.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28.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29.贝弗里奇报告与英国率先建立福利国家30.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31.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3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3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争论与风险34.我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改革的背景3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前期改革的基本实践36.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3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路径与策略第三章社会保障基本的分析范畴38.公平的内涵及其多维度性39.效率的具体形式及其适用条件40.产权的内涵及其对效率的影响41.机会均等与平均主义42.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协调方式43.重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机制44.社会保障是一种应强制消费的优效品45.外部效应的存在和交易费用的节约46.政府承担社会性风险的能力大于市场47.规避投保方的逆向选择倾向48.政府具有市场效率之外的再分配职能49.政府干预社会保障领域的有效性在一定条件下方可成立50.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的产出和质量难以度量51.政策目标与政策效应产生偏离52.社会保障领域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选择53.逆向选择的机理54.道德风险的内涵55.道德风险与委托代理关系56.社会保障中的道德风险57.规避逆向选择的基本方法58.道德风险的成因和规避路径第四章养老保险59.养老模式的分类60.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61.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内涵62.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63.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必要性64.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近期目标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6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66.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深化改革与做实个人账户的关系67.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来源和结构。

68.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率水平的合理界限与调整69.确定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与待遇标准的依据和原则70.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标准的两种调整机制71.分析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72.法定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73.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影响因素74.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思路75.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及其省级统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76.分析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第五章就业与失业保险77.失业的概念78.失业率标准79.失业类型的划分80.失业保险的类型81.我国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对象82.失业保险受保人的享受资格83.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84.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是市场调节机制的内在要求85.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与区别86.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来源87.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88.失业保险管理的三种类型89.失业保险基金的费率水平90.失业保险津贴给付标准的实施原则91.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比例和给付期限92.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原则和管理重点93.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94.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压力与挑战95.分析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和相关对策第六章医疗保险96.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97.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98.社会医疗保险的复合性功能99.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100.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背景101.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原则102.分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功能103.社会医疗保险承保的项目范围104.“统账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财务机制的框架结构及设计特征105.“起付线”、“封顶线”和“共付法”的应用106.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特点与功能107.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范围选择原则108.医疗保险覆盖人群范围和承保项目范围的不同价值取向109.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内容的界定110.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机制及其选择基准111.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各类支付方式的比较研究112.分析医疗费用与医疗保险费用膨胀及其原因113.医疗保险领域道德风险的特殊性及其外溢影响114.建立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约束机制的路径选择第七章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115.工伤的内涵116.工伤保险的特征117.工伤保险的功能118.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特殊分支119.工伤归责的发展阶段120.社会工伤保险对雇主责任制的取代121.工伤保险的实施原则122.有关工伤保险的国际公约123.工伤保险覆盖的人群范围124.工伤保险承保的事故范围125.因工负伤的认定126.职业病的范围界定及其认定127.有关过劳死和境外工伤事故的处理原则128.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129.工伤保险基金的费率机制130.劳动能力鉴定的概念131.工伤保险待遇的内容132.工伤预防的内容133.工伤康复的内容134.生育保险的特征与功能135.生育保险的待遇内容136.分析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内容第八章社会救助137.社会救助的概念138.社会救助的特点和作用139.社会救助的对象140.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141.最低生活水平的含义142.社会救助的历史演进历程143.贫困的成因及其恶性循环144.社会救助体系的分类145.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内容146.贫困线的划定147.分析反贫困的重要意义与实现途径148.分析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及其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149.社会救助资金的筹集来源150.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原则151.社会救助待遇的支付方式152.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153.贫困救助的管理154.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第九章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155.公益性福利156.职工福利157.妇女和儿童福利158.老年人福利159.残疾人福利160.住房福利161.分析公益性福利与职工福利的内容与比较162.分析住房福利的特征以及政府的住房政策调控163.社会优抚制度的内涵和体系164.社会抚恤制度和优待制度165.退役及离退休安置制度166.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第十章农村社会保障167.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168.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169.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170.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17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目标172.老农保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173.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紧迫性174.农村医疗保障的指标体系1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176.农民失地以后的补偿方式与收入能力变化177.分析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思路与设想178.分析农民在失去土地以后如何建立可持续生计的政策体系179.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180.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企业年金181.企业年金的概念182.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成183.企业年金的性质与运行条件184.企业年金的计划模式185.企业年金的覆盖面、享有权及其可转移性186.企业年金的保障水平187.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四方主体188.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两层关系189.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托管人独立机制190.企业年金基金运作模式及其分类191.企业年金基金的风险控制192.政府制定有关法令法规193.政府对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机制的监控干预和信息公开化194.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计划的协调和衔接195.政府制定有关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196.企业年金和通货膨胀第十二章社会保障基金运行197.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198.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概念199.缴费制的概念200.非缴费制的概念201.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机制的内容202.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的影响因素203.缴费性社会保险计划的结构分析204.现收现付制的运行机理与特征205.完全积累制的运行机理与特征206.部分积累制的运行机理与特征207.不同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机制中的代际赡养关系与相关理论208.分析个人分担社会保险费用的经济效应209.受益基准制的概念210.缴费基准制的概念211.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与保值增值的必要性212.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特殊性21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政策目标214.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结构215.社会保障监督的主体216.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模式217.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的必要性218.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的内容第十三章社会保障基金与其他经济变量的联动效应219.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的类型220.社会保险的征缴与税收课征相结合的主要原因221.社会保险税在税收结构中的定位222.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223.不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机制对储蓄的影响224.分析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体制的“费改税”问题225.社会保障项目分类管理与工资的劳动属性的相关分析226.社会保障与工资的转化227.不同财务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