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平仄入门

合集下载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中学生诗词格律入门(古诗词曲鉴赏必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十二句,或更多。
今体诗
今体诗分为两类:(一)律诗;(二)绝句。 律诗又分两类:(一)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二)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五十六个字。例如:
壹 诗词分类
唐代以后,诗分为两大类:(一)古体诗;(二)今体诗。 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今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今体诗在 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与古体诗截然不同。 我们讲格律,主要是讲今体诗的格律。

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两类:(一)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字数不拘多少。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 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 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 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 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例如: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贰 诗韵
平水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唐韵》, 《唐韵》的前身是《切韵》。《广韵》共有206韵,《唐韵》、 《切韵》应该也是206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唐初许 敬宗等奏议,把206韵中邻近的韵合并来用。宋淳祐年间,江北 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206韵为107韵。清 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又合并为106韵。因为平水 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 的是平水韵。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诗(一)五言绝句(1)平起顺黏格: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顺黏格: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偏格: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偏格: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绝句(1)平起顺黏格: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顺黏格: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偏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偏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五言律诗(1)平起偏格: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偏格: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正格: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正格: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律诗(1)平起偏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偏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正格: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入门教学

诗词平仄诗词平仄入门教学今天给各位分享诗词平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诗词平仄入门教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诗词中的平仄格式有哪些?(1)平起平收式: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秋兴其六杜甫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2)平起仄收式。

和平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平仄平平仄”,其余不变: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仄起平收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曲江对雨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

(4)仄起仄收式。

和仄起平收式相比,仅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的平仄韵律表诗词诗词平仄的平仄韵律表:在同一句中诗词平仄,平仄是交替诗词平仄的诗词平仄: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如写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如下:
1.平仄交替:在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以形成节奏感。

一般来说,上句的
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下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反之亦然。

2.平仄对立:在两句之间,平声字和仄声字要相对立,即上句的平声字对应下句的仄声
字,反之亦然。

3.粘对规律:在两联之间,下一联的首句的第二个字要与上一联对应的字的平仄相同,
这称为“粘”。

但要注意的是,粘的前提是对句的平仄与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4.避免三连平或三连仄:在句中,不能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字。

但在古诗中,特
别在一些古风或现代诗歌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音韵效果,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一规则。

5.入声字的处理: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一个特殊的声调,它不同于平声和仄声。

在古
诗中,入声字通常按照平仄规律进行处理,即遵循粘对规律和平仄交替规律。

但由于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有入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处理入声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方言或历史语音资料来判断其平仄属性。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其中,平声就是“平”,上、去、入三声归为“仄”。

简单来说呢,平声读起来比较平缓、悠长,就像你在平地上走路,稳稳当当的。

而仄声呢,读起来有起伏变化,就像你在爬山或者下楼梯,有高有低的感觉。

不过现代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了,这就有点像古代的一些特色小吃失传了一样,有点小遗憾呢。

- 比如说“妈”是平声,“马”就是仄声啦。

2. 平仄在诗词中的作用。

- 平仄就像是诗词的骨架。

它能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就像盖房子要有大梁和柱子撑着一样,平仄规则让诗词有了结构上的稳定性。

如果没有平仄规则,诗词可能就会像一盘散沙,读起来乱七八糟的。

而且平仄的交替使用可以产生一种音乐美,就像一首动听的曲子,有高音有低音,此起彼伏。

二、平仄韵律表(以五言绝句为例)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第一句“平平仄仄平”,平声起头,最后一个字是平声韵脚。

就像一个乐章的开头,用平声起了个舒缓的调调。

然后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和第一句相对,仄声开头,平声结尾,而且要押同样的韵,这就像给第一句的旋律做了个和谐的回应。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转一下,变成仄声起头,这就像音乐里的一个小变奏。

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又回到平声结尾,押同样的韵,整个诗就像一个完整的音乐小篇章,有起有伏,最后又稳稳地收住。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解析:这种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是平声起头,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不入韵。

就像唱歌的时候,开头是个比较平稳的调,但是没有直接落在韵上。

第二句“仄仄仄平平”开始押韵了,就像歌曲进入了和谐的部分。

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又是一个转折,最后一句“平平仄仄平”押韵收尾。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基本格式平仄28式(1)

诗词基本格式平仄28式(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近体诗只用平声韵,五七绝句间有押仄韵者。”“押仄韵的五七绝,作者甚少,非绝句正格,不备格。”(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第三章 诗的声律》)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少见,实为七律损第五字,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马虎可不论,不得犯孤平和三平调。)
如: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对仗)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对仗)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怎样快速掌握诗句的平仄:(入联语)

怎样快速掌握诗句的平仄:(入联语)

怎样快速掌握诗句的平仄:(入联语)
作者 ------ 俗雅斋
平仄,是诗词对联必须要掌握的东西,起着句子阴阳顿挫的调节作用,如同音乐的乐谱,如果乐谱乱了,音乐也就失去了美感.下面我介绍一下我掌握平仄的体会,希望对新入门的朋友有点帮助.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平起平收 (首句入韵)
平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
仄起平收 (首句入韵)
仄起仄收 (首句不入韵)
五绝与七绝, 五律与七律,这四种诗体都有以上这四种平仄格式:总共有十六种平仄格式.新学的朋友没有必要去死记硬背哪一种的平仄谱.下面这四句中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七绝与七律的首句.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以上这四句平仄谱,就是一首合格的(首句不入韵)七言绝句. 五绝与五律只要去掉前两个字即可.这四句如同两副对联,这两副对联的平仄都要相对,指2 4 6位的平仄脚(看句中的红字), 第二句要与首句的平仄相对,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脚要相粘,第四句又要与第三句相对.如果写七律,再按此顺序一粘一对即可,(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虽然有1 3 5不论之说,却不是绝对的,主要是针对犯忌的"孤平", "三仄尾", "三平尾".请看下面中间的一首绝句,是针对前边带红字的平仄谱而言的.
⊙平⊙仄平平仄七言句子看中间(246位的三个红字,两平夹一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个标声两面担(与上相对,句脚三个红字两仄夹一平)
⊙仄⊙平平仄仄同仄同平同上句(与上相粘,句脚也是两仄夹一平)
⊙平⊙仄仄平平(韵) 相粘相对律成篇(与上相对,句脚平仄与第一句同)
只要熟悉了一个句子的平仄,掌握好了粘对的顺序,再作诗就是轻车熟路了.。

诗词平仄入门

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欲知平仄,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

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

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

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古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平阴平阳平上上去去入阴平、阳平、上、去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

格律诗词平仄要求(1)

格律诗词平仄要求(1)

格律诗词平仄要求(一)平仄诗二十八式(二)格律平韻詩十六式,(三)仄韻詩十二式表:注意: 1.忌犯孤平; 2.忌犯三平调; 3.尽用原式,少用括式;4.句中平仄交替,邻句平仄相对。

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忌孤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对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说明:五言绝句以仄起、首句不入韵为较常见。

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忌孤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忌孤平)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忌孤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诗词格律入门-极简易懂

诗词格律入门-极简易懂

目录(一)平仄…………………………………(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与“粘”(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二)对仗………………………………(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三)诗韵…………………………………(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四)关于词…………………………………(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平仄(01)何为平仄“平”,指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即指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只能说大致如此,并非完全。

(02)押韵律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首句例外,押韵与否都可以)。

押韵即:最后一个字的平仄、韵母必须相同,通常是压平声韵,押仄声韵的诗很少。

(03)“对”与“粘”按诗律学术语,诗中每两句为一“联”,每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每联的出句必须和上一联的对句“粘”。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便是“对”。

第二句和第三句,头两个字的平仄却是相同的。

这便是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作“失”对或“失粘”。

(04)平仄的基本格式律诗(五言)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之所以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oo”oo・,“oo”"0002"0oo”oo・,“oo”"0002"0格式中“d”示平声字,“•”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①”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诗词创作基础词句的平仄

诗词创作基础词句的平仄

诗词创作基础词句的平仄词句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或基本上用律句。

我们在讲近体诗格律时已经介绍了五言和七言的各四种句式。

词句虽然比诗句复杂得多,包含从一个字到十一个字的各种句子,但三字以上的句子,绝大多数都是在近体诗五言或七言那四种句式上,增增减减,或者穿靴戴帽,或者掐头去尾,也有的是原封不动,照搬过来的。

在唐代,词刚登上文坛的时候,有的词就是一首近体时,如前面介绍的刘禹锡的那首《竹枝词》,还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就其格律看,都是一首七言绝句。

还有不少词调明显地是从近体诗脱胎出来的。

前面例举的《浣溪沙》42字,就是由六个七字律句组成的,象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鹧鸪天》57字,只是把颈联出句的七个字减去一字,分成两个三字句,其余句式平仄与七律完全相同。

《卜算子》44个字,就是由六个五字律句、两个七字律句组成的,很象一首仄韵五律,只是第三句和第七句多了一个音节。

有些词调句子本来是拗句,后来词人用了律句。

例如《水调歌头》第一句原来是拗句:"明月几时有"(苏轼),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三字必仄,后人将此句改用律句,仄仄平平仄,如"不见南师久"(陈亮),"才饮长沙水"(毛泽东)。

又如《菩萨蛮》上下阕的歇拍句,原来是拗句,"有人楼上愁……长亭连短亭"(李白),平平平仄平,•第一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三字必平,后人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也合辙。

如:"关山阵阵苍....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词的律句的句间关系,•大多不象近体诗那样要求相对、相黏。

学习词句平仄,重点是学好律句的应用,因为词里面的拗句有限,有限也就容易记。

而且词谱上规定的不少拗句,后人改用律句,前有车,后有辙,名人名篇中用过的,你再用也不算违例。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十五分钟学会诗词格律
嘿,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诗词格律特别高深莫测,学起来肯定很难?错啦!今天我就来告诉你,十五分钟就能学会诗词格律!
咱就拿走路来类比吧,诗词格律就像是走路的规则。

你想想,走路
谁不会呀,但要是想走得稳、走得好,是不是也得知道些基本的要求,比如先迈哪只脚,步子多大之类的。

诗词格律也是这样,它就是让我
们的诗词能走得更稳、更精彩的规则。

比如说平仄吧,“平平仄仄平平仄”,这就像是音乐里的节奏,有高
有低,多有意思呀!你看“白日依山尽”,这几个字的平仄搭配得多和
谐呀。

再说说押韵,哎呀呀,这就像唱歌得押韵一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韵押得多顺溜呀!
咱再举个例子,就像搭积木一样,平仄和押韵就是那些积木块,你
得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搭起来,才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诗词格律就
是教你怎么搭积木的说明书。

我跟你说,学诗词格律一点都不难。

你就跟着我,一步一步来。


搞清楚平仄是怎么回事,再记住一些常见的韵部,然后多看看古人的
诗词,感受一下他们是怎么运用格律的。

就这么一会儿功夫,你看,是不是已经有点感觉了?嘿,别不信呀,你试试就知道了!
十五分钟真的能学会诗词格律,只要你用心去学。

别再觉得诗词格律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啦,大胆去尝试吧!我的观点就是:诗词格律没那么难,十五分钟绝对可以入门!。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 (2)

诗词格律之平仄常识 (2)

(四)格律诗平仄的三条基本规则:
1、一句中平仄相间。即一句诗中,以音步(音调节奏)
为单位,平仄要交替。这一条规则,规定了格律诗的八 种基本平仄句式。(看黑板演示)
2、一联中平仄相对。即一联诗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要
相反。
3、两联间平仄相黏。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
仄要相同。 但实际在作诗的时候,由于受诗歌内容情感以及其 他格律因素的影响,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字都遵循以 上基本原则,所以古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的说法。不过,五言的第二字(七言的第四字)一定符 合以上三条规则。
1、失对:一联诗中出现没有遵守“平仄相对”的 情况。一般只对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七字)有平 仄相对的要求。 例: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山中问答》 (答为古入声字)
2、失黏:两联诗中出现没有遵守“平仄相黏”的 情况。
例: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把实际平仄与基本格式相对照,用圈在基本格 式或实际格式中圈出不相合的地方;
4、根据所加圈处,看有无拗救,有则说明类型(哪个字 拗,哪个字救),为方便,可用△在拗的字下做标 注,用○在救的地方做标注。(难点:记住拗救 类型)
例: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古四声在潮州话中每个调又分出阴阳两个调类,即所谓“四声八 调”。单字调共有8个,平上去入各分阴阳: 调类 1 阴平 调值 33 例字 安高开婚专低
2 3
4 5 6 7 8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55 53
35 213 11 1 5
云穷寒鹅平才 碗古口好以女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诗词平仄基本知识
古诗词中,由韵脚分割的一组句子叫作垂枝,也称作“句群”,它有3种结构类型:
1. 平仄开头结尾:该类垂枝中,句尾以平声之句开头,以仄音句结尾。

通常前半句用平仄式,后半句以仄字开头,平声之字结尾。

形如:“平居出重山,仄起萧飒飒”。

2. 仄仄开头结尾:以整句的两个句字皆为仄声调来定,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句子开头也以仄音句结尾,这种结构可以起到缓和句子之意思,使其更深一点,显得温柔柔和,形如:“仄缓景时风,仄静川端月”。

3. 平仄开头平仄结尾:以平声句开头,使以平音结尾的句子以平声句结尾,以便让句子更加和谐流畅,形如:“平远拥绮罗,平披翠幄楼”。

古文诗歌由垂枝组合而成,其平仄排列必须具备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平仄排列叫做“平仄既从”,是用平仄式,同时把前后句加以区分把握,以产生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一篇诗歌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杂句等押韵形式,即把诗句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排列,形式是按照一定的韵脚结构进行押韵。

其中押韵最为古代喜闻乐见的就是“辄从”,也就是所谓的平仄既从。

其特点是:前一句末尾音平,后一句开头仄音,以达到诗歌既有韵调,又有曲调的和谐美感,形如:“平见银河涅,仄照清秋夜”。

此外,还有“重从”,就是相同的仄音在句尾和句首反复出现的情况,通常前句用平仄式表现,后句以仄字开头,以仄音结尾,形如:“平接翠阁引,仄写清秋孤”。

平仄的运用是古文诗歌的重要原则,要想写出押韵句子,必须熟记400多音,并熟练掌握平仄既从、重从和顺从等结构。

古人运用平仄既从法调和句子,难度也是相当大的,句子排列既要承接上文,又要在下文中完成变化,这就要求古人兼顾平仄押韵和逻辑性,成就了崇高的古文精神。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
诗词的平仄韵律常识:平仄、押韵、对仗。

格式:
1、五绝:仄起、平起。

2、五律:仄起、平起。

3、七绝:仄起、平起。

4、七律:仄起、平起。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古诗词平仄入门

古诗词平仄入门

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中的平仄【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

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

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

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已经变化不少了。

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

普通话的音调没有“换调”系统。

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

平仄理论好比把四个班(四声)学生按性别(平仄)分成男女两类。

诗词平仄

诗词平仄

诗韵平仄A 部A ; 洽韵,仄; 阿.AO ;巧韵, 仄;拗. 豪韵,平;螯,鳌,嗷,骜,翱,遨,聱.A i; 灰韵,平;埃,唉,欸,哀,哎,矮,皑,呆.佳韵,平;捱.蟹韵,仄;嗳.泰韵,仄;霭,蔼,艾.队韵,仄;爱,碍,暧, 嫒. 卦韵,仄;隘。

An; 覃韵,平;庵,谙,鹌。

寒韵,平; 安,鞍. 感韵, 仄;俺. 勘韵,仄; 暗,黯。

翰韵,仄;桉,岸,按,案。

Ang; 漾韵,仄; 盎. 阳韵,平; 肮,昂.Ao; 肴韵,平; 凹,坳,熬.皓韵,仄; 袄,媪. 翰韵,仄;鏖,廒. 号韵,仄; 奥,澳,傲,懊. 巧韵,仄;拗。

B 部Ba; 麻韵,平; 巴,吧,扒,叭,芭,粑,笆,疤. 黠韵,仄; 八,捌,拔. 曷韵,仄;跋,魃.马韵,仄; 把.祃韵,仄;霸,灞,靶,耙,把,坝,爸,罢.麻韵,平; 罢.支韵,罢,读pi.Bai; 陌韵,仄; 百,白,伯,佰.蟹韵,仄; 柏,摆.掛韵,仄; 败,佰,拜,稗.Ban; 删韵,平; 班,般,颁,斑,扳. 寒韵,平;搬,癍. 潸韵,仄;版,板,坂。

旱韵,仄;伴。

翰韵,仄;半,拌,绊。

谏韵,仄;办,扮,瓣。

Bang; 江韵,平;邦,梆。

阳韵,平;帮。

庚韵,平;浜。

养韵,仄;绑,榜,膀。

讲韵,仄;棒。

漾韵,仄;蚌,傍,谤。

Bao; 肴韵,平; 包,苞,胞。

豪韵,平;褒。

觉韵,仄;剥,雹。

药韵,仄;薄。

浩韵,仄;保,宝,褓,堡,葆。

巧韵,仄;饱,鲍。

号韵,仄;抱,报,暴。

效韵,仄;豹,爆,趵。

灰韵,平;杯。

支韵,平;碑,悲,卑,陂。

职韵,仄;北。

置韵,仄;被,备。

霁韵,仄;惫。

泰韵,仄;贝,狈。

队韵,仄;背,倍,辈,悖,焙。

贿韵,仄;蓓。

Ben; 元韵,平;奔。

阮韵,仄;本,苯,笨。

Beng; 庚韵,平;绷。

蒸韵,平;崩。

敬韵,仄;蹦,迸,泵。

Bi; 职韵,仄;逼,愎。

置韵,仄;鼻,避,臂,痹,毖,庇。

纸韵,仄;比,俾,鄙,婢,秕,彼,匕,妣。

荠韵,仄;陛。

质韵,仄;笔,毕,弼,必。

学习诗词必备的资料:格律诗十六式式平仄例举。值得收藏

学习诗词必备的资料:格律诗十六式式平仄例举。值得收藏

学习诗词必须掌握的格律诗十六式平仄例举作者:郑万才对于已经入门的诗人来说,或者说对精通格律的诗人来说,格律是小道,这无疑是对的。

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诗词,格律关,是必须要过的。

别看是小道,却难倒了不少人。

试想一下,如果连小道都不能过,我们还能指望入大道吗?可见,学习诗词,还得先从小道开始。

只有熟悉了小道,过了小道,才有入大道的可能。

因此,大家不要轻视这个小道,一个小道,会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甚至有很多人,可能一生也没有弄明白,这条小道。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格律诗的十六式吧!一、五言绝句(四式)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押韵)说明:这里的⊙,表示可平可仄。

平,即平声字,古汉语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即是。

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即是。

仄,指仄声字,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即是。

现代汉语的上声、去声即是。

用古汉语标准写的诗词,叫用古声韵,用现代汉语写的诗词,叫用新声韵。

韵,就是韵脚。

押韵,就是去押前面的一个韵脚。

所有例诗,皆为古汉语标准。

下同。

例诗: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山黄叶飞。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押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押韵)例诗:卢纶《塞下曲》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押韵) 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

(押韵)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押韵) 例诗: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七言绝句(四式)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押韵) 例诗: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
欲知平仄,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一、二、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

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

比如一、六、八、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

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
古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
平阴平
阳平
上上
去去
入阴平、阳平、上、去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

如果是多音字,还得注意字义上的区别。

四声既明,平仄易懂。

平仄是诗词格律里的一个术语,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硬要探究这个词组的意思,那就权作“平和不平”(仄的字义为不平)解释。

作诗填词者把古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为平类,上、去、入声为仄类。

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有人把普通话的阳平也划为仄类,就阳平的个别字而言可以如此,因为今古音的变化,不排除有的字古音为上、去或入声,今音已变为阳平,但把普通话的阳平划作仄声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格律诗句一般为五言、七言(言,代指字数),一般是两字一顿作为一个音节的节拍,节奏点在每个音节的第二字上。

因此,一般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点:第二、四和最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节奏点:第二、四、六和最末一字。

因此,平仄与节奏点有直接关系。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句中交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


“句中交替”,意思是说,每一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第二字用平类声调的字,则第四字用仄类声调的字,第六字又换平类声调的字;反之亦然。

这样平仄交替,目的是使声音有高有低,灵动又悦耳。

符合该标准的称律句,否则称拗句。

“句间相对”,意思是说,一对句子的上下句之间,句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在声调上要相对。

即如果七言句中上句节奏点上的字(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是“平仄平”,那么下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同位置,即第二、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就应该是“仄平仄”,反之亦然。

符合该标准的称为“对”(即平仄相对),违反了则称“失对”。

“联间相粘”,我们知道,绝句一共四句,律诗一共八句(排律除外),按照两句为一联的说法,绝句第一、二句组成一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所组称为尾联。

而律诗除首联和尾联(第七、八句)外,第三、四句称颔联,第五、六句称颈联。

故“联间相粘”的意思,就是本联的末一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句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

这称为“粘”。

违反了称为“失粘”。

粘对是包含在平仄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声调跌宕起伏多样化。

既知平仄,可看格式。

以这首七绝为例来看看格式:
欢歌唱罢舞翩跹(1)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2)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3)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4)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交替:
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

余不一一。

句间相对:
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

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

联间相粘:
本联[首联<第(1)、(2)句>]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

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

从上例中可以印证:
1、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

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

2、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习惯称“平脚”,把头尾结合起来,称为“平起平收”式,有的又习惯称为“平平脚”。

3、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

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

4、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

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

5、“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1、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

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

6、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

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
曲。

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避免孤平。

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

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

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

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

词的平仄:
可以说,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格律诗,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押韵、平仄等规则。

由于词的形成与格律诗有密切关系,并且有些词是从格律诗演变过来,词到后来又与所合的音乐分离,以律句作词句无形中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总的来说,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般的,词也适用。

但差别也有:
一是在于因为词是“长短句”,在“粘对”上得因词牌的不同而灵活应用。

二是有的词牌中对平仄的要求比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还严格。

简单的说,是因为词与音乐分离了,为了保证分离后的词仍然具有音乐美所致。

格律诗中,平类只平声,仄类有三:上、去、入声,实际意味着凡是规定用仄类声调字的位置,上、去、入声三种字用哪一种都行。

而在词中,规定用仄声字的位置,有的词牌规定更细,细到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用平声字的位置还得分别阴平还是阳平-------平分阴阳最早即是如此而来。

如李清照论词就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分五声,就是平分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三声。

如此过细的规定,在〈宋词三百首〉里有迹可循,如周邦彦一改初期词只分平仄不问四声--------和格律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样--------精密的运用四声平仄。

但是这样过分的拘泥却又害得词不达意,既不如苏辛词,又不如婉约派。

然而也因此形成并延续了一些词牌中必须分阴阳辩五音(唇、齿、喉、舌、鼻五个不同发声部位)的仔细。

词中避免孤平,一般的主要指五字句以上的词句,五字句以下除四字句比较特殊外,一到四字句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格律诗只限于五、七言,最短的律句是五言,少于五字的在诗中不作律句要求(六言格律诗虽有,但少见,在本文中不提)。

词不仅和格律诗一样要避免句末(三字尾)三连平和三连仄,而且还因词中有三字句,故三字句也得遵守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规则。

词中也有拗句现象。

自从词和音乐分离以后,词句中的平仄一般就按律句来处理了,故词中凡是不合律的句子都是拗句,不能因为前人词中用了拗句,就当作固定的词的格式了,词也总得按照词谱的平仄格式来,否则和新体自由诗没什么差别吧?方文山的自由诗歌还一韵到底呢。

词虽然和音乐分离了,但由于词整体上也遵守平仄格律,故词的音乐美依然存在。

由传统诗词特别讲究音乐美来看,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乐天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