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共23小题)1.“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D.赵匡胤3.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历史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
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A.南北朝时期B.三国时期 C.春秋战国 D.五代十国4.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唐B.明C.汉D.宋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朝代建立的情况,搭配正确的是()A.秦朝﹣﹣﹣﹣﹣221年﹣﹣﹣﹣﹣嬴政B.唐朝﹣﹣﹣﹣﹣618年﹣﹣﹣﹣﹣李世民C.北宋﹣﹣﹣﹣﹣960年﹣﹣﹣﹣﹣赵匡胤D.元朝﹣﹣﹣1271年﹣﹣﹣﹣铁木真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 B.司马炎C.杨坚 D.赵匡胤7.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8.“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B.宋太祖C.宋真宗D.宋高宗9.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10.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 B.发动兵变 C.皇位世袭 D.组织农民起义11.《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后精练含答案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
”这是学者王立群对一位古代帝王的评价,他是( )A.秦王赢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B.大将发动兵变C.少数民族入侵中原D.外戚夺取皇位3.古代有一种观点: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哪一时期的分裂局面?( )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C.五胡十六国D.五代十国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B. 陈桥驿的兵变C.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D. 五代政权频繁更替5.为加强中央集权,破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严格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定期调换军队将领④隔断将士与地方的联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①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实施知州三年一轮换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在中央设立多重机构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④7.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为“制其钱谷”而采取的措施有( )A.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利B.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D.派文官担任地方州县长官8.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 ) A.控制地方军权B.强化中央君权C.集中地方财权 D.杯酒释兵权9.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重农抑商B .重文轻武C .和亲会盟D .闭关锁国10.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A.尚武风气盛行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C.藩镇混战割据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材料解析】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含答案一、选择题1.“杯酒释兵权”的事反映了北宋建()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 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 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 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2.如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反映了()A. 大臣决策权的变化B.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化C. 内阁制度完全成熟D. 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 知州B. 通判C. 转运使D. 宰相4.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A. 禁军B. 节度使C. 通判D. 转运使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 休养生息政策B. 重文轻武政策C. 重武轻文政策D. 对外开放政策6.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C. 派文人出任地方官D. 实行行省制度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9.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A. 分化事权B. 减少数量C. 限制自由D. 使用亲信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B.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1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选择题《邵阳市志》载,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并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
据此判断,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有关知识。
1127年金灭掉北宋,同年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1276年,南宋被元所灭。
1225年属于南宋统治时期,故邵阳被称为“宝庆”是在宋代。
ABD选项不和要求,故选C。
选择题“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跟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有关()A. 唐太宗B. 宋太祖C. 宋太宗D. 明成祖【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即宋太祖,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选择题五代政权中,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堪称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努力为结束全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一定基础。
“他”是()A. 朱温B. 李煜C. 赵匡胤D. 柴荣【答案】D【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周世宗柴荣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虽然只活了39岁,执政也只短短5年半,却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选择题宋太祖取得政权的方式是-A. 割据军阀进行叛乱B.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 朝中大将发动兵变D. 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赵匡胤即宋太祖。
所以从宋太祖上台前的身份可知,他是通过大将兵变夺权上台的。
故选C。
选择题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A. 西周B. 汉C. 唐朝D. 北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属河南),史称“北宋”。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1.下列有关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表述错误的是()A.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B.北宋是在后周的基础上建立的C.北宋以开封为都城D.北宋最终实现了对全国的再次统一2.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临安C.大都D.东京3.历史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A.赵匡胤B.李隆基C.李世民D.朱温4.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通过()A.农民起义夺权B.大将发动兵变C.外戚夺取政权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5.《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反映的是()A.隋朝建立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北宋建立6.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宋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后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7.“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
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
”这一评论是针()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8.东汉建立后,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宋朝开国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二者都()A.加强了中央集权B.解决了藩镇割据C.抑制了土地兼并D.削弱了君主专制9.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10.北宋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这一举措()A.遏制藩镇割据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办事效率D.发展社会经济11.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力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C.实行三省六部制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12.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削弱相权13.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中央及京师的财政供给B.为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筹措经费C.为议和筹措充足“岁币”D.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14.北宋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其实质是()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C.加强了皇权D.防止了分裂割据15.右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4(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一。
选择题1.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是()A.北宋B.南宋C.辽D.元朝2.人物评价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下对如下图宋太祖评价正确的有()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4.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夺回幽蓟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皇权进一步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6.宋太祖去世前立遗嘱说:“你们子孙相传,绝对不能杀一个读书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A.宋代吸取前代教训,重文轻武B.宋太祖重视教育C.文人忠君思想浓厚D.宋太祖出身文人7.宋初以“重文轻武〞为根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开国功臣B.皇亲国戚C.科举考试D.地方推荐8.以下对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锋利9.以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A.削弱相权B.加强中央集权C.改革科举制度D.重文轻武的政策10.“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识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1.河南省开封市附近有一个著名景点——“陈桥驿兵变遗址〞。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1.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崇文抑武2. 在我国古代,改朝换代的方式很多。
北宋是通过哪种方式建立的( ) A.农民起义夺取政权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 D.外戚夺取政权3.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A.北方B.西南和西北 C.全国D.中原和南方4. 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5.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B.设置通判C.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D.设置转运使6.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B.提高武将的地位和待遇C.轻视武备乃至军队D.注重发展文教事业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 A.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B.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C.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D.提高进士地位8.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不包括()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9. 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A.靖康之难B.陈桥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澶渊之盟10.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担任这一要职的人往往都是皇帝的股肱之臣。
宋太祖对宰相采取的措施是( )A.扩大宰相的权力 B.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C.加大宰相军班、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1.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含答案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题1.“秦皇汉武,XXX”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
其中建立北宋的“XXX”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澶渊之盟B.郾城之战C.靖难之役D.陈桥驿兵变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将兵权收归XXX文官任知州③设节度使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减弱了中央割据的物质基础D.加强了中心对中央的行政控制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A.重农抑商B.重文轻武C.和亲会盟D.闭关锁国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很多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对联。
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XXX的()A.XXX吸XXX,贞观之治创XXX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XXX7.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
”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宋代D.唐朝8.清代学者XXX写诗说:“千秋疑案XXX,一著黄袍便罢兵。
”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元世祖9.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XXX、XXX”。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A.XXX.明C.汉D.宋10.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XXX采取的创新措施是()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C.实行三省六部制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11.XXX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XXX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
第6课北宋的政治选择题1.“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五代十国D.辽宋夏金2.“黄袍加身统天下,五代纷争从此休。
”“黄袍加身”是有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又一轮文明的复兴。
“黄袍加身”后建立的朝代是()A.唐朝 B.北宋 C.隋朝D.西汉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4.《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D.陈桥驿兵变5.京剧《铡美案》有句戏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附马爷细听端底……”,其中提到的“开封”即当时北宋的都城()A.东京 B.南京 C.西京D.北京6.《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多次分裂局面,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这些历史人物不包括()A.嬴政 B.司马炎C.杨坚D.赵匡胤7.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
“这一幕”发生在( )A.907年B.950年C.960年D.966年8.《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
”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9.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2、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地方设置转运使3、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4、设置进士科、提高进士地位的朝代分别是()A、隋朝北宋B、唐朝北宋C、北宋南宋D、唐朝南宋5、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6、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7、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8、北宋的建立者是()A 、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9、北宋的都城是()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10、宋朝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开始的封建帝王是()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二非选择题1、简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讨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材料三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ACAB CACBA二非选择题1.(1)集权中央: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下册历史同步训练及答案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A.秦始皇B.李渊C.赵匡胤D.隋文帝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始置诸州通判”4.北宋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这一举措有利于()A.遏制藩镇割据B.强化中央集权C.提高办事效率D.发展社会经济5.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避免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适应科举制的发展C.宋朝军队人数过多D.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6.★“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C.创立科举D.重文轻武二、材料分析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当皇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而彻夜难眠。
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着手加强中央集权?(3)宋太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3 (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1.以以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2.据史料记载,1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有〔〕4.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开展文教事业.以下举措最|能表达这一治|国思想的是〔〕7.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说明当时〔〕8.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许多措施,包括〔〕①禁军掌握发兵之权②设置副宰相③知州三年一换④地方设置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根本国策,以下对这一国策的解读不准确的是〔〕10.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A.刘备B.元昊C.忽必烈D.赵匡胤11、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12、北宋的建立时间是〔〕A、960年B、936年C、959年D、965年10.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开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副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其积极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960年;陈桥驿〔2〕答案:加强中|央集权.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3〕答案:重文轻武的政策.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防止武将篡夺政权等.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1.以下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①鉴真东渡②唐太宗被尊称为 "天可汗〞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华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2.〔2021·成都〕唐朝 ,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奉献 .其中 ,借鉴汉字草书 ,创造了日本 "平假名〞的高僧是〔〕3. "玄奘西游〞和 "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不畏艰难的精神B.有高深的佛教学识C.研究和弘扬佛学的执著追求D.促进中外文化交流4.七年级|一班的黑板报设计选定的主题是 "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四个标题 ,请你指出哪一项为哪一项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5.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 ,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6.唐朝时期 ,应日本邀请 ,六次东渡日本的唐朝高僧是( )7.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存着中|国唐朝人某些风气的国|家是〔〕 .A.印度B.朝鲜C.韩国D.日本8.<西游记>中关于 "唐僧取经〞的故事广泛流传 ,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 .当时的天竺指今天( )9.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的历史 ,最|好的参考书籍是〔〕A.<史记>B.<资治通鉴>C.<西游记>D.<大唐西域记>10.以下关如玄奘和鉴真相同之处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A.是唐朝著名的高僧B.为完成使命而出生入死 ,历尽艰辛C.求取佛经精义11.唐朝时期的天竺是指今天的〔〕A.伊朗 B.伊拉克 C.印度 D.沙特阿拉伯12.以下对唐都长安的表达不准确的是〔〕A.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B.其中的皇城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C.规划严整、宫殿雄伟、市容壮观、功能完备D.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13.居住在唐都长安的刘守仁款待远道而来的朋友他可以办到的事有几项〔〕①清晨 ,去慈恩寺观看佛事活动②夜里 ,上街逛夜市 ,品尝风味小吃③下午观看马球比赛④上午 ,去东市选购茶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4.对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奉献的唐代名僧是〔〕A.阿倍仲麻侣 B.鉴真C.晁衡 D.玄奘15.被日本人民称为天平之甍的是〔〕A.唐太宗 B.怀素和尚 C.鉴真和尚 D.玄奘16.曾先后10屡次派 "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交流的是〔〕A.日本B.韩国C.印度D.泰国二材料阅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某研究生正在研究有关“澶渊之盟”的史实,下列文献中,可供其参考的是()A.B.C.D.2.如图中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度使权力,从而加了中央集权。
他是()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高宗3.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4.“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A.唐高祖B.宋太祖C.宋真宗D.宋高宗5.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A.靖康之变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D.葵丘会盟6.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是通过()A.外戚掌权B.发动兵变C.皇位世袭D.组织农民起义7.《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A.澶渊之盟B.郾城之战C.靖难之役D.陈桥驿兵变8.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史称()A.北宋B.辽C.金D.南宋9.以下通过政变、篡权建立的新王朝,维持了百年以上较长统治的是()A.篡夺皇位司马炎,建立西晋归统一B.王莽篡汉建号新,托古改制短命亡C.外威杨坚善弄权,建立隋朝代北周D.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北宋10.“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反映了北宋建立后()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
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
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B. 赵姓起源很早C. 编者姓赵D. 宋朝皇帝姓赵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C. 朱温建立后梁D. 太祖杯酒释兵权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B. 北宋定都洛阳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C. 黄巢起义D. 隋炀帝的暴政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
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B. 李世民C. 刘彻D. 嬴政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部编人教版施。
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
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
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50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代。
和此事有关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 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西周B. 唐朝C. 宋朝D. 明朝3.北宋的都城是()A. 中京B. 兴庆C. 开封D. 长安4.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①陈桥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削弱相权④重文轻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
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A. 陈桥兵变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杯酒释兵权D. 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6.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史料中反映的史实是()A. 削弱相权B. 夺其兵权C. 收其财权D. 文臣统兵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A. 减少宰相人数B.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官职是()A. 北宋通判B. 北宋转运使C. 秦朝御史大夫D. 唐朝节度使9.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 管理地方财政收入B. 分割知州行政权C. 监管地方司法事务D. 分割地方军事权10.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练习题一、填空题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 ,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选择题6.下图中的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
”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D )A.李世民B.武则天C.赵普D.赵匡胤7.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8.下列和宋太祖有关的事件有( D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建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文人地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9.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0.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
北宋的都城是( C )A.长安B.洛阳C.开封D.北京11.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15.宋朝时期很多人不愿做武将的原因是 (D )A.不愿参军打仗 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16.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 A )A. 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 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 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17.“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D )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8.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19.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C )A.科举制度B.三省六部制C.重文轻武的政策D.开明的民族政策20.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含解析)
人教统编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
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而北宋时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 皇权的不断加强B. 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 丞相权力的扩大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 陈桥驿兵变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 唐末农民战争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4.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这些受提拔的人主要来源于()A. 开国功臣B. 皇亲国戚C. 科举考试D. 地方推荐5.简述宋代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6.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A. 北方B. 全国C. 西南和西北地区D. 中原地区和南方7.“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史实( )A. 唐朝B. 北宋C. 隋朝D. 秦朝8.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①分割相权②地方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③文臣掌地方行政④控制地方财政⑤设通判A. ①②③④⑤B. 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⑤9.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 兼有监察和行政权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A. 统一文字B. 独尊儒术C. 创立科举D. 重文轻武11.下列有关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的知州B. 扩大科举取士的名额C. 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D.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和统一(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1 )措施(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A.杯酒释兵权B.陈桥兵变C.安史之乱D.五代更替2.北宋初期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D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3.为了防止出现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皇权,宋太祖采取了( A )①设宰相多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③设置通判④设置转运使A.①②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如果某同学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词语不能入选的是( C )A.削弱相权B.三年一换C.守外虚内D.设置转运使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5.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的是( A )A.定期换防,兵不识将B.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C.文臣统兵,主持军务D.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6.宋真宗《劝学诗》中宣扬“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体现了宋代统治阶级重视( A )A.营造科举入仕风气B.改进农业生产技术C.提高建筑工艺水平D.改善民生,以德治国7.北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含答案)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
其中“宋祖”是()A、李渊B、杨坚C、李世民D、赵匡胤2、陈桥兵变使赵匡胤做了皇帝,他取代的是()A、北周B、后周C、后汉D、后唐3、关于北宋建立方式表述准确的是()A、农民起义夺权B、少数民族人侵中原C、大将发动政变自立D、外戚夺取政权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唐朝后期潘镇割据B、陈桥兵变C、唐末农民起义D、五代政权频繁更替5、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宋太宗B、宋钦宗C、宋徽宗D、宋高宗6、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最主要目的是()A、害怕掌握兵权的大将篡夺政权B、如此可以缓和君臣矛盾C、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兵权,巩固统治D、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7、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设置了更多的宰相,宰相之下还有若干的副宰相,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A、皇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C、丞相权力的扩大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8、宋初用“分化事权”的方法达到加强集权的目的。
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①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宋太祖时,强化了中央集权,下列内容不是他实行的措施的是()A、夺将权,操禁军,军权在握B、分宰相,设机构,三权分立C、撤税权,归中央,财权一揽D、废宰相,设三司,权分六部10、宋太祖在各州设立通判,其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知州1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真理,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被枪杆子左右。
早在一千年多前,赵匡胤就做到了。
他采取的政策是()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C、颁布《唐律疏议》D、重文轻武12、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包括()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⑤科举制度僵化,限制人才培养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年间,帝王凡易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普曰:“…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⑴“太祖”指何人?⑵“数年间,帝王凡易姓”指的是哪一历史现象?⑶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⑷太祖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如何“夺其权”的?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台。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
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材料二北宋改革其军事领导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与统兵权分而为三: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
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摘编自人教网《宋朝的基本国策》(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材料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政策对北宋政权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答案】1、D2、 B3、 C4、 A5、 A6、 C7、 A8、 C9、 D10、 D11、D12、 A13、(1)赵匡胤。
(2)五代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掌控的士兵。
(4)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14、(1)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应试入仕范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俸禄也极丰厚。
(2)防止武将专权。
(3)影响:积极: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培养了爱国人才;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两点即可)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解析】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宋祖”是赵匡胤、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故选D、本题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切入点,考查宋太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赵匡胤建立宋朝、2、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成五代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故选B、本题考查陈桥兵变的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掌握宋朝的建立、3、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的建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年号建隆,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C 项符合题意。
故选C。
4、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藩镇,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故选A。
5、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相关知识。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故选A。
6、本题考查的是“杯酒释兵权”的目的的相关知识点。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7、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常常因为大权独揽对皇权形成威胁,因此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分散相权的根本目的就是皇权的加强即专制主义的加强。
故选A。
8、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分化事权”的措施。
北宋采取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枢密院和三司使以分割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宋朝时期的通判,在各州设通判,分割知州权力,与知州形成互相制约,从而消除地方割据,巩固中央集权。
结合题干信息,故①③符合题意。
故选C。
9、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据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宋太祖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D废宰相,设三司,权分六部是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符合题意,故选D。
10、略11、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相关内容。
重文抑武或重文轻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国策,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建立了宋朝,且当时五代时期下属推翻上司夺权称帝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对武将非常不放心,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丰厚的待遇以解除他们对中央皇权的潜在威胁,由于宋太祖不信任武将,重文轻武,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
这样虽然确保了王权的稳固,但也带来了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对抗击辽,金等北方强敌产生了不良后果。
故选D。
1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关知识的掌握。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利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导致了北宋政府过分集权,但是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等。
所以BCD不对,故选A。
13、(1)本题考查的是赵匡胤的相关知识点。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
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本题考查的是五代国的相关知识点。
依据材料“数年间,帝王凡易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出现了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
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余个割据政权统称国。
(3)本题考查的是宋朝时期“权”“钱”和“兵”的相关知识点。
这里的“权”指的是地方节度使掌握的兵权。
这里的“钱”指的是宋朝时期的财权。
这里的“兵”指的是能够掌握,调动的士兵。
(4)本题考查的是杯酒释兵权的相关知识点。
宋太祖即位后,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在席间,他说“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人惶恐,宋太祖让他们交出兵权,回家享乐。
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兵权后,将地方的政权、财权以及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14、(1)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太祖是如何重视文人的。
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
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可以归纳出,宋太祖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扩大了应试入仕范围;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文人俸禄也极丰厚。
(2)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统治者进行军事改革的直接原因。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唐末以来藩镇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威胁到了中央的统治或者是防止武将专权。
(3)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回答此题,需要从两方面来回答,例如:积极的影响是扭转了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社会读书风气,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培养了爱国人才;杜绝了武将专权和兵变,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消极的影响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两点即可)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