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基础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本身收入就不高,加上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真金白银时,是不会主动上 网的。在此情况下,若要求他们按照城市居民同样的标准偿付信息费用(如宽带费等),则因成本较高, 而获得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举步维艰。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另外,组织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民不知道信息化的概念,不知道信息化对自 己生产生活的影响。大部分行政村还沿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激发农民信息化的意识和需求,信 息化程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由农民自发成立,成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意识薄弱,“什么 是信息化?如何建设信息化?”是困扰合作组织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难题。多数合作组织缺乏信息化建设规 划,信息化工作主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开展信息化工作积极性不高。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目标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内容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支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信息技术应用的 各类设备和装备,是分析、处理以及传播各类信息的物质基础,这是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基 本装备和信息安全设施、信息交换体系等部分。信息网络主要有计算 机网络、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宣传栏等信息传播网络。 信息技术基本装备主要指信息技术研发储备和推广应用所必需的设施 设备。信息安全设施指为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的设施设备和系统。信息 交换体系指为满足各层级实时信息汇集、传递、交换与共享、服务的 体系。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 机网三种基础网络体系,其中包涵了广播、电视、电话、手机、计算 机等信息终端。(中国信息界,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课题组,李 道亮)



商务应用仍明显滞后
《报告》认为,对于商务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尤其在网上购物、 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用率仅为17.6%、15.1%。 不过,在网络娱乐的应用中,农村地区网民的使用率与城镇较为接近。以网络音乐和网络游戏这两种使用率最 多的网络娱乐应用为例,城镇使用率分别为 83.8%、68.6%,农村网民使用率为82.7%和69.9%,在网络游戏的使用 率上,农村地区甚至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来源:CNNIC 发表日期:2010-04-16)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有待提升
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CNNIC《报告》对比了2007 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 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乡的发展差距在拉大。 《报告》认为,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 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 的三大原因。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和学生群体
《报告》显示,与网民总体的年龄结构相比,农村网民更加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30岁以下群体所占比例高 达69.2%,其中19岁以下年轻网民所占比重达41.1%;而在全国网民中,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61.5%。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比较明显,农村网民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 历的网民占52.1%,远高于城镇中 29.2%的占比。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网民比例达到39.5%,比城镇高17.6%。 与2008年相比,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所占比例增长了 2.7%,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地区正在向低学历人口渗透。 此外,农村网民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 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农村网民结构有待优化。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三农”问题。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都是其中的落脚点之一。事实 上,农村信息化已连续在多次的文件中被提及, 可见信息化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村发展 基础,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1
关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文件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 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表述。 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实施力度,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 最高限价。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 村延伸服务。农村信息化被提升至新的高度。 2009年的一号文件一共是五个方面28条,这五个方面28条,每一条都涉及到信息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 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 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数据收集整理规范化、 标准化。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金农”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 络互联中心。加强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启动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 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5年中央首次在一号文件中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问题,指出“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 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国家之所以一再强调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是因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 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使用网络意识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依然不足。中国 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亿,占整体网民的 27.8%。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总体来看,我国中央和省级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 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很薄弱。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农业部门尚未配臵计算机,特别是中西 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省、地、县三级农业部 门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约10亿元,仅相当于新建1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规模,远远 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围绕着互联网打造面向 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将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方面 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价值越来越突出,这也为互联 网加快向农村普及奠定了基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还显示,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 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而不能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3.5% 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同时,宽带接入和费用也是农村地区购买电 脑、使用网络面临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农村地区上网的实现。 与城市相比,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偏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 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分析人士认为,以信息化促进农 村经济发展,更具实际意义,并且显得迫在眉睫。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 ,只有电信发展远远高于当地GDP发展才能带动农村快速发展。 就电信业而言,重组后的全业务架构已搭建完成,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铺好 路,并且都在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之中央一号文件提供的政策层面支持,2010 年中国经济看农村,更看农村信息化。2010年农业工作的要求是“把改善农村民 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 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 年 1月)
随着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互联网 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 设备更加完备,推动了农村地区网 民规模的持续增长。2010 年我国农 村网民规模达到 1.25 亿,占整体网 民的27.3%,同比增长16.9%。 农户 自发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 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普及有了显著的 提升,“沙集模式”成为农村自发 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典型代表。农户 通过自发使用市场化的电子商务交 易平台,直接对接需求市场,带动 农村地区制造及其他配套产业发展,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 带动了周边地区信息化使用深度的 提高。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进 程加快,农村人口的绝对规模下降, 使农村网民的增长势头相对平缓, 低于城市网民的增长速度


近10年来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很大,199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 随后又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标志着我国发达地区公 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情况下,目前农村信息化基 础环境建设重点已经向农户信息化装备的提升转移,表现出如下四个明显的特点:①固定电话和电 视机的家庭普及率普遍较高;②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总体水平较高。③计算机家 庭普及率和宽带入户率呈良好的发展势头,④信息化装备的代际差不断缩小,宽带入户率和计算机 家庭普及率基本相同。固定电话和电视机仍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信息通讯及接收方式,移动电话和 有线电视的应用不断增强并有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计算机和宽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普及势头迅 猛,呈现出由传统信息通讯及接收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的总体趋势。





沙集模式

沙集镇处于徐州市东南部,徐连经济带的中心区域,是江苏省规划建设的三大特大城市圈之一——徐州特大城市圈 “一城两翼”的重要一翼。面积1773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人,全县辖16个镇。



Hale Waihona Puke 沙集模式是农村经济中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典型。具体讲,沙集模式的核心是 “网络+公司+农户”。其中,农户是主体,公司是基础,网络是龙头。在“沙集模式”中,家庭经 营的农户是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实体公司是农村产业化的基础,而电子商务平台所代表的互联网 则是带动农村产业化的引领力量。沙集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现代化道路 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和推广价值。 沙集模式中,农户不再与大市场相隔离。以前靠别人提供信息时,只是一个弱小的生产者,而利用 网络直接对接市场,主动掌握信息,则能够成为自主按需经营的市场主体和手握订单的产业引领者。 沙集农户组建的公司,也不再是外加给农村经济、控制农户生产,与农争利的传统公司,而是土生 土长的农户变身而来的新公司,以此为基础结合其他的市场要素构成了为农户网商服务的新生态。 网络也不是我们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官办的平台,而是市场化公共电子商务的交易网络。 当前全国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解决民生和民富问题,沙集模式是自我改善民生,不用国 家投入来解决民富,可以说既具有经济价值,也有社会和谐价值。我们到当地看到,释放人员没时 间去犯罪了,因为挣钱还挣不过来,由此当地的治安也好转了,这就是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在国 家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农民把自己的就业问题解决了。 沙集模式鲜明的特点是,农民牵着公司的鼻子走,抓住了市场,抓住了订单,使得在整个产业链上 农民第一次发挥了主导作用,主体作用,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沙集模式是以家庭经营 起步,是一种“宅经济”,在产业发展、技术发展和文化方面,门槛都相对较低。初中、小学水平 拉一根网线,在一个空白地带发展出了一个产业。而中国有着许多有着地方特色经济和产业的农村, 这具有很好的复制性。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目前,中央电视台卫 星频道和省级卫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分别达到89.4%和 64.7%,广播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 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7部、移动电话96.1部、电视机 109.1台、电脑5.4台;到2009年底,全国99.3%的乡镇能 上互联网,98.6%的乡镇通宽带,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 了上网条件。(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 工作通讯,2010年第12期)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 年 1月)

《报告》显示,农村网民使用台式机作为上网终端的比例下滑至68%,而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 使用率达67.3%,与之相比,在 2.77亿城镇网民中,城镇手机上网用户1.6亿,使用率为57.5%。 以上数据显示,手机正成为农村网民主流上网终端,同时也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2、使用费用过高,负担过重 3、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 全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 计算机5.4台 20台 • 手机在农村已经达到96.1 部/百户 100;
广播电视网 电信网 计算机网 ……
• 中央电视台卫视频道在农 村的覆盖率达到89.4%, 省级卫视频道在农村的覆 盖率达到64.7%。 全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