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

合集下载

政协委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政协委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政协委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一、背景简介政协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员,是党外人士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代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政协委员,我将积极履行职责,履行好自己的工作。

二、工作目标1. 提出建议和提案,为国家的发展和改革作出贡献;2. 参与政协会议和研讨活动,就相关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3.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4. 加强与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了解民意和社情民意。

三、工作内容1. 积极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参与政协会议和研讨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2. 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积极参与重大政策制定的研讨和决策过程;3. 关注民生问题,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提出改善民生的建议和方案;4. 加强与各界的联系,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各类问题提供解决方案;5.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6. 定期与群众见面,了解民意和社情民意,为群众服务,解决实际问题;7. 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

四、计划安排1. 平时工作:(1)每月参加2-3次政协会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2)关注国家的重要政策和改革措施,积极参与相关研讨和决策过程;(3)关注民生问题,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提出解决方案;(4)加强与各界的联系,开展座谈会、调研等活动,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2. 定期活动:(1)每季度组织一次与群众见面的活动,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2)每年组织一次社情民意调查,为下一年度的工作制定参考计划。

3. 学习培训:(1)每年参加不少于三次党校、研讨会等学习培训活动;(2)读书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3)与其他政协委员进行交流和学习,互相借鉴经验。

五、工作总结每年底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评估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之处,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

六、风险分析1. 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2. 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无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3. 在工作中受到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干扰,无法真正履行职责。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历史背景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

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组成。

全国政协的主要组成单位是: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工会、妇联、青联、科协、侨联、台联、友协等统一战线组织,以及特邀单位。

全国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委员会设立办公厅,专门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构的设置,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决定。

三、主要职能与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四、历年会议回顾全国政协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即通常说的“两会”,一般在每年3月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主席受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通过有关人事事项;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有关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年度协商计划等其他议程。

此外,全国政协还召开多种形式的协商座谈会、专题议政会、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

五、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重点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中指出:“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意见》和《规定》特别强调组织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无疑将对提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更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搞好人民政协工作的灵魂和基石,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政治基础,是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同时,也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以来就有着通力合作、同舟共济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其政治目的和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因此,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各项工作都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共同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

二、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积极履行三大职能。

实践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发挥作用,有所作为,就必须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并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只有这样,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才能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情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充分利用提案、调研、视察、情况通报、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努力做到履行职能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才能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人民政协诞生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民政协诞生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它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条件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对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有着不同的设想。

共产党人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主张无疑深得人心;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幻想着继续实行独裁统治,希望武力统一全国,但因为时间仓促,发动内战的准备尚不充分,加之当时召开党派会议,推动民主政治,成为舆论主流。

国民党无奈之下,不得不做出姿态,筹备于1946年1月间召开一个由各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

令国民党想不到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各民主党派大显身手,共产党广泛结交朋友和各派政治力量。

国民党方面为此追悔莫及。

而此时,有了雄厚“美援”的国民党军队内战准备已经就绪,蒋介石底气十足,干脆一把扯下了“政治协商”的幌子,撕毁民主契约,挑起了全面内战,各民主党派、团体期待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此夭折。

随着内战的爆发,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党政权的垮台指日可待。

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打到南京去”,并号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得到民革、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各路民主人士相继抵达北平。

6月15日,政协筹备会在北平成立,会议选出了由2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推举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等5人为副主任。

后来,周恩来提出:许多团体都冠以人民两字,政协何不采用?这个意见被采纳了。

1949年9月17日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主要内容:通过了相当于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将北平改名北京,并作为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8个主要内容包括:1.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作者:王森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6年第8期王森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特有的政治概念,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政协的组成界别,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无党派人士称谓的发展变化来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旧政协时称他们为社会贤达;新政协初期称无党派民主人士;改革开放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多种称谓并存的阶段;直到2000 年,中央统战部正式规范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社会贤达称谓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声望的无党无派知名人士,比如郭沫若、马寅初、李达、吴耀宗等人,被称为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双十协定》中提出“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是”。

1946 年1月,旧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有9 位人士以“社会贤达”身份出席了会议,他们是莫德惠、邵从恩、王云五、傅斯年、胡霖、郭沫若、钱永铭、缪嘉铭、李烛尘。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郭沫若、李烛尘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反蒋爱国民主运动;莫德惠、王云五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并因此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致使许多民主进步人士对这一称谓产生了极大反感,不愿再以社会贤达冠名。

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 年4 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 月5 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的响应“五一”号召的致电中,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

这一称谓,准确地把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而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组织的人士,同那些以无党无派面目出现、实际上依附于国民党政府的政客区分开来,反映了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重大历史关头对政治道路的正确选择,使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团结巩固。

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研讨交流发言

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研讨交流发言

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研讨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此次学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研讨会上发言。

政协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的出现与发展对于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研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我们能够深刻理解政协的性质、职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协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我想从政协的性质和定位谈一下我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理解。

政协是我国的一个特殊政治机构,它不同于国家机构,也不同于政党组织。

政协是由各级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是开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

政协的定位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协商,依法决策,民主监督,为党和国家工作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制定有助于明确政协的性质和定位,确立其作为政治参与机构的地位,推进民主决策和依法治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其次,我想从政协的职能和作用角度谈一下我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理解。

章程明确规定了政协的职能和作用,即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共商国是。

政协是由党外人士参与的,他们代表各个界别、各个阶层的人民的利益,通过政协的平台,他们可以对国家政策和重大决策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政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协是开展多党合作的平台。

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通过政协的平台,不同政党可以开展交流合作,协商共识,为国家决策凝聚智慧。

第二,政协是开展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政协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参与机构,通过政协会议、常委会会议、各种专门委员会的活动,可以广泛协商各领域的政策和问题,为国家的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

第三,政协是开展民主监督的重要平台。

政协代表委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监督活动,对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监督各方面行业的发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滞后原因初探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滞后原因初探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滞后原因初探董助才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的互相监督。

早在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强调通过互相监督,更多地听取党外人士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建议和批评。

之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注意民主监督的作用,并写进人民政协《章程》和《规定》中去,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还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却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党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民主监督相对滞后。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了合作关系,当时共产党并非处于执政地位,还谈不上互相监督。

而在陕甘宁边区则不同,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竞选,产生参议会,参议员们代表人民,制定法律,监督政府,成为我党历史上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一个典范。

解放区内民主气氛很浓,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就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并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建国之初,“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贯彻的还算可以。

后来,随着权力越来越集中和国内“反右”斗争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展,不仅民主监督软弱无力,连党内监督也不能正常,彭德怀不正是因为在庐山会议上提了几条意见而被打成反党集团的吗?到了文化大革命,党派都停止了一切活动,更谈不上民主监督了。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才又开始好转起来,但还远不如建国初期。

二、从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来看,民主监督相对滞后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

就一般来说,三大职能其本质和目的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但在运作过程中,民主监督要比政治协商、参政议政难得多,薄弱得多。

目前,各级政协一般都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上作文章,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做好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搞调查研究,献计献策,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智囊团、人才库的作用,这是对的,体现了人民政协的价值。

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

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

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五、中国政党制度中的政治协商政治协商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协商,是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治协商形成了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一种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宪法和重要法律的修改建议;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人选;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关系国家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通报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并听取意见,以及其他需要协商的重要问题等。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是:中共中央邀请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将要提出的大政方针进行协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根据形势需要,不定期邀请民主党派领导人举行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中共中央或中共中央委托有关方面召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通报或交流重要情况,听取民主党派提出的政策性建议,或讨论某些专题;除会议协商外,民主党派中央还可就国家大政方针及其他重大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建议。

中共中央同各民主党派中央政治协商的主要程序是:中共中央根据年度工作重点,研究提出全年政治协商规划;协商的议题提前通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并提供相关材料;各民主党派中央组织相关人员阅读文件,调查研究,对协商议题进行集体研究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协商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求同存异;中共中央认真研究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重要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内容不断充实,程序逐步规范。

政协的职能和主题

政协的职能和主题

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和两大主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这三大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1.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主要是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就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进行的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是政治协商的重要原则。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协商会,政协党组受党委委托召开的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由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内部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主要程序是:党委根据年度工作重点或政协党组提出的建议,研究并确定在政协协商的议题;政协党组根据党委的统一部署,按照政协章程和有关规定安排协商活动;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通报情况、听取意见;政协要及时整理并报送参加会议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委和政府及有部门对政协报送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研究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

人民政协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党外代表人士的协商,而不是党委、政府、人大与政协的协商,也不是在人民政协中中共界别与其他界别、各界别中的中共党员与非中共党员的协商。

2.民主监督是人政协的重要职能。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扩大的民主”,是非权力性监督。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争取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利益维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争取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利益维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争取民主党派政治认同的利益维度作者:杨健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1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通过解决民主党派的实际困难、帮助其进行组织建设、鼓励其反映所联系阶级阶层的利益、支持民主党派人士参政履职等实践,来保障民主党派正当利益的实现与长远发展,形成了思想方面之外的另一种争取政治认同的实践维度。

这也启示现阶段党做好民主党派政治认同工作需要在利益维度注重细节,重视对民主党派人士的包容爱护;把握关键,保障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立足长远,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参政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认同;民主党派;利益维度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1-0082-03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被赋予新的身份地位。

在争取民主党派的政治认同、提升多党合作的效能实践中,党注重保障民主党派作为合法政党应有的权益,帮助其发展壮大,形成了思想教育改造之外的另一种争取政治认同的实践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内的某一个体或群体对认同客体在心理上的归属情感与行为支持。

而利益的实现可以增进认同主体对一定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的积极情感,其与政治认同具有天然的正相关性。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除了要率领被领导者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还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1]这从本质上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追随者的政治联系乃至同盟的建立,除了重视思想上的引领,还应总是要以代表、维护并实现追随者利益作为现实基础。

这也为从利益维度出发,探究党争取各方政治认同的逻辑过程提供了可能性。

民主党派在追求独立、民主的革命斗争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对党及其政策方针政治认同的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促进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与新生政权的认同,应重视保障民主党派作为政权重要参与者的基本权益与参政议政职能的实现,这是争取其政治认同的重要现实基础。

【政协意见】政协莱芜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作用的意见

【政协意见】政协莱芜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作用的意见

【政协意见】政协莱芜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作用的意见政协莱芜市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作用的意见为切实加强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的作用,根据我市政协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对开展政协工作的重要性1.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政协提高履行职能水平的客观需要。

2.切实加强人民政协组织内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合作,坚持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增进共识的原则,不断巩固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3.积极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各界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向党委、政府反映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努力营造并不断活跃人民政协团结民主、合作共事的政治氛围。

二、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履行职能中的重要作用4.政协在组织各个层面、多种形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要认真听取和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切实尊重和保障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履行政协职能中的权利。

5.重视对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案、调研报告的征集。

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本党派、本团体名义提出提案。

对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工督办落实。

探索实行以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名义开展专题调研,并视情况安排在政协全委会议上发言交流。

6.继续深入开展“转作风、勇担当、有作为”和“察民情、送温暖、促和谐”活动,鼓励支持各党派、工商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多做贡献,支持有条件的委员和党派、团体、界别开展各种公益活动,造福社会和人民。

人民政协知识

人民政协知识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有哪几个要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三个要素。
6、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涵是什么?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内涵,指出它既是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民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协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之间进行互相监督。
2、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作为政协的重要参加单位履行政协组织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二是在政协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协商合作,实行互相监督。三是在政协就各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进行协商讨论。
14、人民政协前程远大,大有可为是邓小平在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说的。
15、政协参加人员有上届常委会协商确定。
16、推动和组织委员学习要坚持学习自愿的原则。
17、政协会议会徽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主阶级大团结精神。
18、政协会议的会徽是在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制定通过,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毛泽东批准,于1949年9月21日开幕起用的。
7、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是什么?由界别组成
8、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是什么?政协委员

新形势下党外代表

新形势下党外代表

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5.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 三是坚持政治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要坚持不 懈地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组织他们深 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统一战线的 理论方针政策,学习多党合作的光荣历史和老一 代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真诚 合作的优良传统。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 践锻炼,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士轮岗、挂职锻炼 等培养机制,为了解情况、磨炼意志、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党的十八大提出
•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 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 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 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 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 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 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 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 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 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 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 增强民主协商时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 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 基层民主协商。
• 5.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提出明 确要求
贾庆林出席全国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
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电视电话会议讲话的主要内容
• 要着眼全局,充分认识加强新形 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 大意义。(全国县以上党外人大代表
17.6万人,全国各级党外政协委员42.1万 人,全国机关干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 有3.1万人。)

党外人士考察材料

党外人士考察材料

党外人士考察材料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互相尊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显著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人民政协是实行这项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而紧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是我们今后一直紧持的方针,在当前,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在中国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工作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政治方向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而实践证明,人民政协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科学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们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政协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为人民政协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总原则和总要求。

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不搞多党制、两院制、“三权鼎立”。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关于文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曾经指出:“年月至年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情况会制度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情况会制度

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情况会制度一、为了有利于民党外知识分子为**的建设与发展出力、献计献策,凡**的主要工作和重大举措在实施前,必须召开民主党派座谈会、通报情况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将这些看法和建议作为**决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以促进党委和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座谈会和通报情况会的主要内容:**党支部就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重大工作部署的意见;**支部在的工作报告及有关文件的精神;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措施;专业建设、规划与方案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年度主要工作任务目标;重大活动安排;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准备出台的有关政策、条例、各项制度以及与职工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等进行通报,听取和征求意见、建议。

鼓励和支持党外人士就****等问题进行调研、考察、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一般每年召开4次,其中座谈会2次,通报情况会2次,具体时间是****召开座谈会,期****召开通报情况会,如遇特殊情况,其时间可适当提前或延迟。

传达上级党委重要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或特殊情况需临时召开会议时,可视需要及时按排。

四、参加人员一般为无党派人士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非公经济人士等,视其座谈或通报工作的内容,可适当扩大或缩小参加对象范围。

五、座谈会或情况通报会,一般由党委领导同志主持。

为了提高座谈会的质量,做到有的放矢,在每次座谈会召开之前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要将会上反映的情况、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分送领导阅示。

对党外人士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研究,及时作出处理,将处理结果尽快向党外人士反馈,做到有回音、有落实。

党外人士也可随时就***各方面的情况,向党委及有关行政部门提出建议或专题报告,也可以利用接待日进行反映。

人民政协的党派合作特色

人民政协的党派合作特色

人民政协的党派合作特色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党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单位。

在我国,除了中国共产党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产生了8个民主党派:民革、民盟、民进、民建、农工、致公、九三、台盟。

共产党是执政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

各民主党派可以政党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提案,开展参政议政的各种活动。

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履行各种职能,积极促进中国各党派之间的团结合作。

一、人民政协的党派合作性人民政协作为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以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为基础组成的。

人民政协是中国唯一有所有合法政党参加的,并以本党派名义在其中活动的多党合作组织。

人民政协这种与生俱来的党派合作性,是政协不同于其他政治组织的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

作为中国政协一大特色的党派合作性,集中表现为党派性与合作性二者的统一。

在任何存在多个政党的国家,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党派合作,但我国的多党派合作同那种各自利益至上、各以自身获得执政地位为目的狭隘的、暂时的、松散的党派联合显著不同。

在我国,党派间的合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是根本利益、根本目标一致基础上的合作;是以宪法为根本依据,遵循政协章程确定的政治原则为共同基础的合作;是以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以共产党为核心,各党派享有组织独立的合作;是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合作。

而多党派长期共存,并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合作,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正是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在人民政协里,各民主党派以政党为参加单位,它的中央、总部参加了全国政协,它的地方分部参加了地方政协,与各人民团体共同构成政协组织的基础。

统一战线基础知识问答

统一战线基础知识问答

统一战线基础知识问答统一战线基础知识问答(三)----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1.什么是党外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特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

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

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目前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界人士、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2.党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要求是什么?要尊重党外知识分子的劳动和创造,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鼓励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

按照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要求,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从事教育、科研等工作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努力掌握新形势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必要的载体和渠道,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

做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注重发挥留学人员联谊会等组织的作用,支持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报效祖国。

在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中,统战部门要加强同组织、宣传、教育、科技、民政、人事等部门的协作,并注意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作用。

3.什么是无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4.为什么要重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要求。

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应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的自身优势,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

5.什么是党外代表人士?党外代表人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特定概念。

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

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较深造诣或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几点思考

泛吸纳、 反 映来 自社 会各 方 面 、 各 阶层 、 群 体 的意 见、 建议 , 使 国家 的重 大 决策 既根据 多数 人 的意 志 作出, 义使 少 数人 的意 见 得 以充 分 表 达 , 把“ 人 民
当家 作 主” 落 到实处 。
形成 以中 国共 产党 领导 为核 心 的各种社 会 政治 力 量 的 团结 统一 体 , 关 系 到 中国 协商 民主 的 发 展走
渠道 , 通 过协 商达 到共识 和认 同 , 就成 为必然 的选
择。
的就在 于其具 有 代 表 性 , 即对 于 其 所 联 系 的群 众 或其 他 成 员 具有 团结 、 带动 、 示 范 和 影 响作 用 , 因
此, 代 表性是 党外 代表 人 士 的根 本 属性 。当前 , 与
我 国统 一战线 和 多 党 合 作 的 现 实需 要 相 比 , 政 治 上成 熟 、 社会 影 响大 、 综 合 素质 高 的党外 代表 人 士 仍然 相对 匮乏 , 党外 代 表 人 士 队伍 建设 依 然 任 重 道远 , 增 强党 外代 表人 士 的代表 性 , 已成 为 当前加 强党 外代 表人 士 队伍建 设 的 紧迫课 题 。
在于最 后 的表 决 , 而 在 于事 前 的协 商 和反 复地 讨
益 的出 现 , 必 然产 生各 种利 益诉 求 , 使 政 治参 与热
情高涨。 日益高涨 的政治参 与诉求 , 对现有 的政
论 。执 政 党在进 行 重大决 策之 前与 党外 代表 人士
[ 收稿 日期] 2 O 1 3 —0 1 —1 9
学术 界较 为一 致 地 认 为 , 我 国 的 民主 改 革 是 增量 民主 的渐 进式 改革 , 即在现有 的政 治框 架 内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第一篇:《政协与统战的关系》(5)政协与统战部的关系A、政协与统战部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但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B、政协与统战部工作的共同点:一是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为发展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党的总任务服务;二是都要贯彻执行统一战线的各项方针政策;三是工作范围和对象基本一致。

C、政协与统战工作的不同点:一是性质不同。

前者是统一战线组织,后者是党委的一个职能。

二是职能不同。

政协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统战部的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

三是组织形式不同。

政协是依照政协章程建立的,有全会、常委会、主席会议、专门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

统战部实行首长负责制。

四是工作方法不同。

政协是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履行职能。

统战部主要是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协调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做好党外人士的安排。

D、政协与统战部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统战工作。

一是要政协协商要避免重复。

二是委员安排要听取政协党组的意见,发挥政协常委会的作用。

三是在“三胞”接待中要一方为主,另一方配合,克服无序现象。

各级政协委员是如何产生的1、提名、汇总。

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各界别提出人选。

中共党员人选由组织部汇总,非中共党员人选由统战部汇总。

2、反复协商。

由统战部、组织部同有关党派、团体和各方面反复协商。

协商中,要考虑界别、地域、男女、民族、党派、文化层次、学科、年龄等比例结构。

拟定名单后,交政协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最后由政协常委会讨论,通过后即成为政协委员。

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3、发证、公布。

常委会讨论通过后通知本人,并在同级党报上公布名单。

以后工作主要由统战部承担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六课围绕着我国的政党制度展开,学完本课之后学生最难把握的和最容易混淆的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表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权力的机关人民政协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具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和监督权;②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方式联系①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二者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表2.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的产生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的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政治力量。

基础不同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坚实的阶现阶段,民主党派的成员以各界知级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识分子为主。

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

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亲密友党。

①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相互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作用事业的领导核心。

不同联监督的关系;系②在组织上,他们是相对独立的;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③在法律地位上,他们是平等的关系。

地位表3.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是国务院即中我国的执政最高国家权力机央人民政府,是最是党,是我国社会关高国家权力机关主义事业的领导的执行机关,是最核心高行政机关人民政协与党外人士的关系它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拥有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它负责贯彻执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决定的行政工作部分,主要行使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它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它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

它不是国家机构,不能行使国家职能。

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作不能履行国家职用能,它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了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联②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和做出的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系③一般情况下,是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建议和意见,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提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主要是指?A. 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B. 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咨询、弹劾C. 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D.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E. 担任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始终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为自己的主要职能。

这三项主要职能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中国政治体制中参与国事、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是人民政协区别于其他政治组织的重要标志。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及时有效地改正工作。

当然,人民政协不同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因而它的民主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检查、质询、弹劾等权力,更谈不上对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

参政议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

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篇:《党外知识分子与无党派代表人士区别》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与区别党外知识分子和无党派人士这两个概念如何理解以及联系与区别的问题,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而要完全清楚这两个概念,可以从考察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演变人手。

一、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在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时期。

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的出现和使用与我党的成立和发展相伴生,与我党统战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相关联。

其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我们党成立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党的工作和政策视野的,我们党关注更多的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分子群体,而不是分党内和党外。

所以,“知识分子”概念常被使用,而“党外知识分子”一词用得较少。

第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1956年我们党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印发了《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关于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计划的报告》。

此后知识分子党员人数逐渐增加,党内与党外知识分子的区分成为必要,因而“非党知识分子”概念应用也逐渐频繁。

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特别强调“非党知识分子干部,这是大量的”,并将非党知识分子干部作为专门一个方面的统战对象确定下来。

这一阶段,“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也开始出现。

但总体上看,非党知识分子概念使用更多一些。

第三,党外知识分子概念阶段。

1988年底中央统战部六局成立后,正式冠名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此后党外知识分子概念使用频繁,并逐渐取代了非党知识分子概念。

党外知识分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

狭义的党外知识分子概念,系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

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局所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主要是狭义上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二、无党派人士概念的历史演变和界定无党派人士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党派人士概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社会贤达概念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

抗战胜利后,《双十协定》写明“由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各党派代表及社会贤达共商国事”。

1946年旧政协会议召开,郭沫若、莫德惠等9位代表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会议。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后,“社会贤达”发生了分化,其中郭沫若等人反对内战,参加了民主反蒋活动,莫德惠等人则依附于国民党,参加了伪国民大会和伪国民政府,败坏了社会贤达的声誉。

至此,“社会贤达”这个称谓为不少民主人士所反感。

第二,无党派民主人士概念阶段。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郑重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致电毛泽东主席,以响应“五一”号召。

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便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概念。

1949年筹备新政协时,我们党经与各方协商,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郭沫若、马寅初等12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会议。

什么人是民主人士呢?中央统战部1951年在复西北局统战部函中做了回答:“民主人士?是对参加人民民主运动的某些党外人士(包括有党派和无党派)的一种政治称号。

一般的说“民主人士?应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一是解放前参加过人民民主运动(包括起义在内),或在解放前采取善意中立态度而在解放后参加人民民主运动。

二是在中间阶层或民主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此看出,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个历史概念,有特定含义,是对解放前后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组织而参加了人民民主运动的知名人士的称谓。

第三,改革开放后多种概念并存阶段。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因而改革开放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出现,形成了多种概念并存的局面,比如无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