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般称谓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C、大哥(25岁) D、二哥(22岁)
2、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 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 别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 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 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 ) A 实行了内阁制 C 实行了分封制 B 设立了军机处 D 郡县制受到挑战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夏:
1.公权力 2.王位继承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夏商与西周制度
商: 1.内外服制度 2.神权色彩 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政治制度 目的: 分封制
巩固和扩大周王统治 分土地和人民给功臣、姻亲、先代贵族等 1.形成等级贵族制度 2.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方面的矛盾,维护分封制、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大宗、小宗体 系 1.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2.证了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史
D宋朝的枢密史
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 武帝:
“推恩令”
收精兵:三衙与枢密院分掌领兵权与调兵权
宋:
削实权:1、夺权 2 、通判 3、文臣做地方官
制钱谷: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积极方面: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4.“齐人”“鲁人”“楚人”“宋人”这种表述, 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李萌一、基本概念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
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战国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
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
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从而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课件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 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特点。
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介绍,深入探讨其特点、优势和局限性。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起源于商、周两代。
商代开始形成了初步的王权集结制度,而周代以王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封建思想认为天子作为“天下之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明确的权力集中中央集权制度明确将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以天子为中心。
天子扮演着最高领导者的角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力。
欧洲历史学家孟德斯鸠曾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制度”。
3.2 中央政府地方行政一元化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地方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指派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官员完全受中央政府的指挥。
这种一元化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3.3 知识分子和士人的重要性中央集权制度中赋予了知识分子和士人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他们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精英,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对国家决策和国家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央政府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才选拔和使用。
4.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势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4.1 高效的决策和执行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和执行的时间和成本。
中央政府集中了权力,可以很快做出重要决策,并通过地方官员迅速执行。
4.2 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各地行政工作符合中央政府的要求,保持国家的统一。
4.3 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北宋中央集权的体制
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 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 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 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 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 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 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 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 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 衣卫等。
第 单元
中国古代的
中央集权制度
商周 建立了以分封制 和宗法制为核心 的早期政治制度 主要 表现 体系,将政治隶 属关系与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形 成“家国一体” 的政治框架 单元 主题 集中
秦汉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时期,秦朝最早在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中央集权制;西汉 通过解决“王国问 题” ,进一步巩固了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 窃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 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例 2】 (2012 年海南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 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 、 “五帝” 之名而称 “皇 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C.突出个人功业 ) B.承袭华夏传统 D.标榜君权神授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 直属于国’。”这一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答案:D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作用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 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总体来说,在封建社会 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 消极甚至反动作用。
(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 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为封建积极 发展创造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 展。
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 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名族间经济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 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 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 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产生庞大的官 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明初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形成条件
(1)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 集权来保护。
(2)政治条件: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 建立统一 王朝
(3)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的理论
2.概念和特点
(1)概念: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制度和中央集 权制度两个概念 ①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 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与一身。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
宗法制
中 国权 度
秦朝形成:皇帝制度 三 公九卿制 郡县制 汉 汉: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至 唐: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元 宋:参知政事 三司使(财) 枢 完 密使(军) 转运使 通判 善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中国古代的政体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 多年。
1、萌芽于战国(1)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2)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1)确立皇帝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巩固于西汉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2)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于隋唐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5、加强于北宋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皇帝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1)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三帅”统领禁军,但只负责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并无调兵和发兵之权。
调发军队之权在枢密院,形成互相牵制,防止专权和兵变的发生(2)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同时设通判监督,互相牵制。
2(3)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秦朝采用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等,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2. 封建制度:秦朝之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封建制度中,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负责管理各地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事务。
3. 三公九卿制度:西汉时期,采用了三公和九卿制度,三公分别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则负责各个部门的管理。
这个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4. 八议制度:东汉末年,八议制度被采用,八议包括议郎、议监、议校、议律、议狱、议操、议禄、议秩,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工作。
5. 科举制度:唐朝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不仅管理了人才选拔,也规范了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6. 考试制度:宋朝开始实行文选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
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一种管理人才的制度。
7. 农田水利制度:古代中国的农田水利制度是管理灌溉和水资
源的重要制度,它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在不同朝代都有所
发展和改变,但总体上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管理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土地、物资、武装、人口等 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周王成 为 朝见述职、缴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诸侯国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前 1600 年〕(1)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2) 特点:消灭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 商朝〔约公元前 1600——前 1046 年〕(1) 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①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③ 关系: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2) 特点① 商王对外服的掌握力有限② 商朝是神权颜色深厚的王朝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 王朝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定都镐京2 分封制⑴目的:稳固周朝统治⑵内容:⑶作用① 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 周人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 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 宗法制⑴目的:稳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冲突⑵内容①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综体系,大小宗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⑶特点: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意义:保障了贵族的“世卿世禄”特权,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 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 以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以宗法制为核心。
② 带有深厚的部族颜色。
③以礼乐制度为工具,从思想上强化王权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权构造⑤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确实立一、秦朝的统一背景⑴春秋时期⑥ 一些诸侯擅自进展分封,小宗不断取代大宗。
⑦ 周王室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⑵战国时期① 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先后改称王② 为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除旧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一、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
在古代中国,皇帝作为国家和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享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皇帝通过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家和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国家决策更加高效,并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二、礼法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礼法制度。
礼法制度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礼仪和法律来规范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法律则是国家权力的具体体现,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礼法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了较高的秩序和稳定性。
三、州县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特点是州县制度。
在古代中国,国家将全国划分为数个州和县,每个州和县都设立了官员来管理和治理。
这种州县制度使得国家的治理分级有序,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权力的下放,保证了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四、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之一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通过一系列的考试,选拔合格人才担任官职。
科举制度以其公平、公正的特点,使得政治体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人才得以更好地发展和运用,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五、军队制度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礼法制度、州县制度、科举制度和军队制度。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具有高效性、秩序性和稳定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概念:【(1)早期政治制度(先秦):①商:内外服制度②周:分封、宗法、礼乐③春秋战国:分封崩溃(2)秦至明清政治制度:①黄帝制②郡县制监察制度选官制度地方行政中央官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文明史观看单元体系---规律远古→权利萌芽→部落酋长夏朝→凌驾于社会之上→公共权力传子制度→→→→→→→→→→→→→→→→→→→→→→→专制→→商朝→内外服制度(王畿、附属国)(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垄断神权强化王权→集权→→秦西周→封邦建国→天下共主→→→→→→→→→→→→→→→→→→→→→→→→→→→→→→的趋势→※分封制(封邦建国):(1)含义(目的、作用):保证周王室强大,广封建国,拱卫王室(2)分封对象及主体: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3)封国与天子间的关系:权利与义务(4)作用: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控制,扩大疆域。
(5)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宗法制:(1)含义(目的、实质、核心、体系):为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一种制度(2)作用:确立制度、保障特权、强化王权、贵族政治(3)与分封的关系:互为表里、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受爵)→汉武帝(察举征辟)→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南北朝(家世门第)→隋唐后(科举制)※易错点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即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指夏、商、周时的政治制度。
2、秦朝推行郡县制,但郡县最早不是在秦朝出现。
3、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但三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说每一个朝代相权都绝对的受到削弱,如元朝。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特点 ①君主专制制度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选官制度体现 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和军机处的 设置等方面。 ③君主专制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 特征。
返回目录
考点三、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拓展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及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所反映的 发展趋势 (1)不同
类别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分封制 血缘关系 诸侯王位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 应的爵位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 概不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
主题二 史料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巧思妙记] 用数字归纳法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目录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4)法律制度:呈现了细密、严苛的特点。 (5)用人制度:秦朝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
度。
4.意义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 贵族分封制 ,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统的____________ 础。 (2)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 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返回目录
2、清:设军机处 雍正 年间。 时间:清________ 原因: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职权地位: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 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 了行政效率,专制皇权 ________高度发展。 (2)认识:皇权加强,不断提高决策效率;皇权加强, 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中央集权之功
京 杭 大 运 河
最早的国道
长城
四、中央集权之功
材料:历史上各朝政府从一开始就成为救灾活动 的责任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官办救 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 政治: 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华文明的延续。 经济: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办大型公共工程, 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民族:
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五阶段:元完善
元:行省制 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秦 汉 唐 宋 元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二、中央集权之路
朝代 针对问题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秦 分封之弊 郡县制 汉 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唐 安史之乱 封节度使、科举制 宋 藩镇割据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元 疆域辽阔 行省制,加强边疆管理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二、中央集权之路 第二阶段:汉巩固
1.王国问题的由来? 郡国并行 2.晁错的削藩建议导致什么问题?七国之乱 推恩令、设刺史、察举制 3.汉武帝如何破解难题?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国小则无邪心. —贾谊<治安策>
全国划13州,置刺史,刺史秩六百石,所察对象 郡守为二千石.监察内容:郡守对抗中央,欺压百姓; 郡守贪赃违法,乱杀无辜; 郡守任人唯亲,不举贤 能;郡守拉帮结派;郡守勾结豪强.不奉政令。
有告之者曰:“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或告之曰: “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封建社会之 历史耳,虽至今犹然,一切病痛尽在是 矣.”……使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 实之了解 .。 ——钱穆《国史大纲》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与演变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与演变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政治制度,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朝代和历史时期。
这种制度的本质是将国家统治的主要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并通过各级政府的管辖和管理,对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权力和管理机构高度集中,具有强大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度缺陷。
优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高度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
在古代中国,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运行都需要经由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指导,而这种管理和指导需要由中央集权制度来实现。
中央政府可以调度全国各地的资源和力量,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统筹和安排,从而使国家运行更加顺畅和有序。
此外,中央集权制度还可以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中,许多时期都面临着各种内外因素的挑战,如民变、外族入侵、自然灾害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来统一指挥和调度,国家会面临着分裂和崩溃的危险。
因此,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了维持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关键因素。
缺点尽管中央集权制度具有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制度漏洞。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过度集中的权力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腐败和失灵。
由于中央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各级政府和官员很容易为谋取私利而弃公背义,导致国家的治理失效。
此外,中央集权制度可能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负面影响。
中央政府过度集权,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自主权大大受限,对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如果地方政府仅仅成为了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而没有权力和自主性,势必会导致地方长期停滞和落后。
演变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呈现了一个逐渐强化和完善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的早期时期,国家各地的统治者之间的权力分散往往会导致战争和混乱。
随着秦国嬴政的登基,秦朝开始采用中央集权制度,通过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机构,巩固了国家的中央控制。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并由中央政府全面统治各地区。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封建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权力由君主掌握,君主通过中央政府来管理全国各地。
早期的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官员,对各地实行严格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逐渐成熟并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力。
汉武帝推行的郡县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一定的行政区域,将地方政权归中央政府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改革。
每一位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唐朝时期,太宗贞观年间实行的察举制,通过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选拔,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明朝时期,洪武帝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这些改革不仅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央政府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力。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有利于国家做出统一决策,并对各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中央集权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首先,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治权和自主权,导致地方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其次,中央政府难以全面了解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导致决策可能存在局限性。
此外,由于权力高度集中,中央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和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 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 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 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秦开创中央集权体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 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为基础; 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 郡县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 有俸禄没有封地. 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 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 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中央----君相之争
七,清朝 1,中央机构组成: ,中央机构组成: 清初明制设内阁,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 清初明制设内阁,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权 力过大,皇权受到威胁. 力过大,皇权受到威胁.) 康熙时增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权力互相牵制 权力互相牵制, 康熙时增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权力互相牵制,皇 帝得以集权. 帝得以集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掌管国家机要. 雍正时设军机处,掌管国家机要. 2,决策方式: ,决策方式: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要员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要员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评价: ,评价: 提高了行政效率, 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2.建立(1)皇帝制的创立:帝国的最高统治着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1、“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即“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