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模板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新课改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新课改所带来的变化影响深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等方面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材选择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材的选择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旧教材过分注重知识的堆砌,缺乏深度与思考,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的整合。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仍然沿用旧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
这样一来,高中历史教学难以适应新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面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是积极推广新的历史教材。
新教材更加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当学校和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使用新教材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义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活动和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师角色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学生的监管者,而现在要求教师更多地扮演导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然而,一些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角色中,缺乏对新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应用。
这导致教师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例如,可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加强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应用。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之处,有许多的优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教材的优点1.印刷精美,原始素材插图增多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线条式图画展示形式,直接采用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而且大多数图片属于第一次使用。
这些图片取材广泛、真实,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历史氛围,使教材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实现了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以前枯燥的历史知识由此变得更加立体,这不仅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也使古老的历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2.自我检测活泼新颖新教材把“干巴巴”的练习题换成了带趣味性的“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
尽管实质上保留了“材料解析题”,但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等方面都显著加强。
在检测学生牢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改变以往所谓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固定答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和发现。
3.编排模块化和内容专题化体例的确立新教材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编排和专题化体例,把分散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系统化、规范化,以完整的概念或事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展现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单调重复,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师生重新感悟历史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热情。
同时,也在追寻某一模块的溯源与影响中推动师生要特别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一套又一套新的、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法和学法被挖掘出来。
而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编排形式,对高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
通过本人半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下我的认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
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由于中考不考或只考政、史、生合卷,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代课或兼课,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
这就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成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而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学校又非常自然地将语、数、英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宠儿”,客观上理科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越性,主观上重理轻文观念的沉淀,必然导致重理轻文的教学管理机制,数、理、化便也成为“嫡系”学科,而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便当然沦为“庶族”。
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学文科意向的学生和属于历史学科的课时,以及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时间和精力便都属于“少数派”。
因此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而高中课时紧任务重,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这可能是新课程实施者所始料未及的。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
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
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
历史新教材存在的问题郭红超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我也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以及深刻地思考。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明确改革的方向的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课程重视基础知识的优良传统。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有位老师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近年来,高中历史课程设计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课程设计在许多方面还有待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文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浅谈,旨在探讨如何优化高中历史课程设计。
首先,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
尽管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了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点,但内容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例如,在传统的中国史课程中,往往只强调历史事件的时间及因果关系,缺少对历史文化、思想与制度的深入探究。
对于世界史而言,更多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实中,缺乏对历史现象、历史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的解读。
因此,我们建议将历史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历史不只是简单地记忆历史事件,而更是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关键所在。
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传授式讲解、背诵式教学等,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的机会。
我们建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思辨与合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利用等,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
再次,当前高中历史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单一笔试形式。
这种形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更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历史文章写作、口头表述等,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兼顾学科的多样性。
此外,近年来,全球史的教学逐渐兴起,这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来说也是一次机遇与挑战。
全球史更注重对各地区历史间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探究,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
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适度引入全球史的概念与方法,将中国历史融入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
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1)
③新教科书刚刚使用,新的课程内容还 需要逐渐熟悉,新的教法还需要摸索, 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知识 体系的构建还存在着问题。
3.如何充分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突出历史 学科特点,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还存在很 大差距
3.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重构知识 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李付堂先生指出:“促成社会发展各 领域内容的融通”“实现古今历史过程 的贯通”“达成中外历史的沟通”。
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 全局。
首先教师要了解历史学科新课程的 整体教学内容,从整体上认真研究课程 标准与教科书,总体设计教学进程,并 重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之间的 内在联系。
首先,现行的高中历史新教材生动历史 史实相对较少。
其次,教师往往忽视过程的学习,往往 把学生当作单纯知识传授的对象,认知工 具。
第三,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会考和高考 缺乏了解和认识,新会考与新高考的突出 特点是新情境、新材料、反映现实问题。
5.必修课教学内容含量大,课时相对少, 课时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突出
第四,高中历史新教材新知识、新 内容、新理论较多,课程内容相对较深、 跳跃性强,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
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
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应具有一定的学 科科研能力,但从我省教师的现状看:
①年轻教师较多,教学经验不足、驾驭 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欠佳,教学中力 不从心;
生3:第8表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积极 方面是平民与贵族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但我 觉得消极方面是它还带有一些传统色彩。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历史意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的历史课程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本文将从历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浅谈,探讨如何改进高中历史课程设计,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首先,历史教材内容应更加客观、全面、深入。
目前,一些历史教材忽视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或将其简单化,助长了“狭隘民族主义”等问题。
因此,在历史课程设计中,应该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避免文化偏见和污名化。
同时,历史教材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其次,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设计中过于依赖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丧失,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在历史课程设计中,应引入更多的讨论、实践、研究等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此外,历史课程也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例如将历史与文学、艺术、地理等学科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来解读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评价体系应更加科学、全面。
目前的历史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导向。
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抛弃对历史理解和深入研究。
因此,在历史课程设计中,应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历史意识的培养。
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历史论文、参与历史研究项目、进行历史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历史素养,从而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历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仍有待改进。
通过增加历史教材内容的客观性和深入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8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河南省范围内全面铺开,至此已经整整经历了一个三年教学周期循环,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在三年的新课程实验与探索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是新课改的最终实施者,课改实验的成败系于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形势、新的需要、新的发展。
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与教材的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内容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令人关注。
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历史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笔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略陈管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太深、容量太大与现有的课时少之间的矛盾新教材用模块专题的方式来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导致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教师忙于系统的串线,课堂完不成教学任务。
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学生不知所以然。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较为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较低。
因而,初中的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历史素养普遍缺乏等,高中教师在上课时,就需要不断补充知识,使高中教学进度偏紧,课时严重不足现象严重,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而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费劲。
学生也是“被动”地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教学中新的误区。
二、“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一标多本下的教材,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本材料或一种资源,甚至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
高中历史新课本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新课本摘要: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本已经面世,与旧课本相比,它具有观点新、材料新、体系完整、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本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
本文拟结合新课本上册第一、第二章的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读性不太强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
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
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
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高中历史20__新课改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高中历史20__新课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教学事业逐渐与世界接轨,新一轮的高中课改也在全面展开。
高中历史课改一直是教学事业发展的重点,虽然教育部门很重视历史教学,认为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民主自豪感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历史老师重新思考、重新分析。
本文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并分析了新课改下进一步改进历史教学的措施。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改进措施1.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1教学目标固定化与封闭化教师在确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
这样做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
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
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次,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表现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存在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
1.2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念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存在着单一化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此外,高中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存在。
其结果是,学生被束缚着,有劲使不上,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历史兴趣大减。
1.3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由于历史中考只有五十分的卷面分,因此不少学校并不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只把它作为副科,且教师平时很少正常上课,只是考前临时准备一下。
历史(心得)之高中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历史论文之高中新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新课程教学已在我省普遍实施,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历史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即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展的潜力。
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高中新教材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尚待改进和完善,我们遇到的具体问题如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实际历史知识水平与新课程的要求差距较大。
新教材是在初中历史教材的基础上的提升并拓宽加深,这就要求高一学生有很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但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是一片空白,在初中历史课开得极不正常。
在讲古代政治制度史时,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朝代的演变都不清楚,以至于在教学中不得不进行补充,还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等,往往一带而过,如专题二中列强对中国的几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学生对几次侵略战争的概况都不太清楚,对条约内容中的一些概念也有不理解,如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等,这往往都需要老师进行解释。
还有一些思考题,难度较大,甚至超过高考题的难度,靠学生有限的知识很理解,如果讲解又要花费很多时间,课后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往往又不切实际。
因此大量需要补充的内容往往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
其次,在教学中存在教材要求掌握的基础内容多,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时间严重不足,新教材按新的专题体系编排,内容特别多,一节的内容往往是把旧教材几节的内容压缩而成,在学生基础知识严缺乏的情况下要求掌握,难度较大,而教师要一堂课帮助学生把内容理解也难以完成。
况且新课程开设后,学生开设的科目也比较多,现今高考的改革趋势,语数外是重点,而在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语数外本身就是弱项,特别要重视;留给我们历史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只有课堂是唯一的主阵地,课外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对每节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只靠课堂上的时间来完成,虽然新课程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基石,既是学生由感知历史到逐渐加深对历史认识的基础,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要求。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分析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和传承,是一门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
高中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探讨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改进之处,以期推动历史教育的质量提升。
一、教材内容的改进1.参考尖端研究。
教材内容应及时更新,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界的争议话题,如新的历史解读、历史事件的后果等,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多样性与准确性。
2.注重全球视野。
历史是全球性的,应该将世界各地的历史都纳入教材,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消除国家中心主义观念。
3.关注个体经历。
历史不仅仅是宏观的统计数字,更是个体的经历。
教材应该注重挖掘普通人的历史经验和故事,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1.启发性教学。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问题解决、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3.实地调研。
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使学生亲身感受历史场景,提高学习效果。
三、评估方式的改进1.开放性题目。
在考试和评估中增加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2.任务驱动评估。
采用项目制、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评估,将学生置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
3.多元化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外,应该引入口头报告、写作、实践操作和展示等形式的评估,全面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改进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是提高历史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改进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同时,改进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的提升、教育资源的配备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倪长平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01期一、开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本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选修课本上——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省教育厅的教学指导意见开课,但仍有极个别学校我行我素,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有开选修1、4的,有开选修1、2、4的,有开选修1、2、3、4的,还有只开选修1的等。
二、教师使用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感觉到的问题。
(1)在听课、评课和与教师座谈中,老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必修模块课本编得简略,看起来书上内容很少,没有多少字,但这些文字的知识背景很多,如果不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讲起来也非常困难,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相比较而言,老师们觉得选修课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他们普遍认为选修课教材编得较好,上课容易处理,讲起来容易。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对初中所学内容大多没有印象了),高中一入学就采用专题模式讲,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教师讲起来也有很大难度,直接影响了课堂进度。
(3)学校硬件跟不上,一些学校的教师没有电脑或有电脑没有网线上不去网,教室里没有电脑操作平台,教师想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不上,直接影响了一些课堂内容的教学,使一些需要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无法用多媒体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
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采用老办法实施教学的现象还很普遍——不管什么课型,都是采用老办法,先提问旧课、再导入新课,板书标题逐目讲解,一讲到底,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2)教学手段落后。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法,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识,置身边的电脑等教学仪器于不顾,不会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这给实施新课程理念、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困难。
(3)教学资源的开发不够。
一些教师没有教学资源意识,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没有把学生、图书馆、历史遗存特别是互联网等作为教学资源,缺乏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不能够多视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无法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开课中存在的问题从2008年秋入学的高一年级始,我市的高中学校统一使用了人教版的高中教材。
到2009年秋季结束,2008届学生都进行完了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从2010年春开始,这一届学生都开始了选修模块的学习(有的上学期就开始了),然而,在选修模块的学习上,却出现了混乱的情况,虽然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省教育厅教学指导意见开课,但仍有极个别学校我行我素,想当然的开课,表现出了一定的随意性,结果选修课有开选修一、四的,有开选修一、四、六的,有开一、二、四的,有开一、三、四的,等等。
二、教师使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感觉到的问题1、在听课评课和与教师座谈中,老师们普遍反映新教材必修模块课本编得简略,看起来书上内容很少,没有多少字,但这些文字的知识背景很多,如果不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背景,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这样教师讲起来就非常困难,增加了教师讲课的难度。
相比较而言,老师们觉得选修课就不存在这些问题,老师们普遍认为,选修课教材编得较好,上课容易处理,讲起来容易。
不存在我们原来认为的选修课不好讲的问题。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初中所学内容大都没有印象,高中一入学就采用专题模式讲,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老师讲起来也有很大难度,直接影响了课堂进度。
3、学校硬件跟不上,一些学校老师没有电脑或有电脑没有网线上不去网,教室里没有电脑操作平台,老师想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不上,直接影响了一些课堂内容的教学,使一些需要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无法用多媒体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些学校领导没有课改意识,使一些老师的课改课或采用意识的课得不到学校领导的肯定评价,甚至受到指责,影响了教师进行新课改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实施教学还采用老办法的现象还很普遍,许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教材,采用老办法,不管什么课型,都是采用老办法,上课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先提问旧课再导入新课,板书标题逐目讲解,一讲到底,老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可见,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
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摘要: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教师会贯彻落实政策的要求,在讲授历史概念时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致寥寥,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地反思回顾,采纳学生的建议,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知识,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基于此,以下对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建议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应对建议引言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重要教学价值已逐渐显露,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采取科学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
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存在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情况。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中的主要问题在对高中历史课堂展开调研后能够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会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其时间、经过和结果,并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死记硬背。
在此模式下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较为浅显,对历史事件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判断,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学习积极性会被磨灭殆尽,且高中阶段学习节奏快,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科学习压力较大,教师采用不当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地讲解历史知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也会起到阻碍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大多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出优化调整,以口头讲述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中兴致寥寥,部分历史教师在讲述完章节内容后会进行归纳总结,带领学生梳理章节学习的重点,及时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不足,并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此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若高中历史教师延续口头讲述,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消极的影响。
高一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总结
高一历史新教材使用情况总结我校于2019年9月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
经过高一年级一年多的摸索使用,积累了经验,也存在困惑。
现将使用情况做以下总结。
(一)基本做法:初识新教材,雾里看花,困惑多多。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上富有特色,通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马上就能感受到新教材十分突出的特点,“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上册有28.3万字,下册有22.5万字。
我组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教才材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课时不够用,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开学前我们备课组进行了试水备课,开学用一周时间进行讲课操作,果真没有一课时能够完成一课教学内容的。
赶课时成了最关键的任务,留给探究问题、涵育素养的空间就很少了。
有限的时间和庞大的信息量形成了矛盾,必须改!!任务已经明确,该怎么做困扰着我们。
再识新教材,渐趋明朗,收获多多。
经过多次观摩省市县的教学示范课,多次的教学实践和集体研讨,我们做了以下尝试:(1)加强培训和教研:加大培训力度。
我们先后参与了省级新教材网络培训课程的学习和市级主办高一历史研讨会;备课组还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和观看有关新教材的网络研修课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加大教研力度。
制定好组内教研计划,确定每周五下午为组内教研时间,加强集体备课,坚持“个人先自主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三轮备课模式,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
每个教学周都举行公开课,课后进行研讨、分析得失和二次上课,打造精品课程。
鼓励教师进行“磨课”,同课异构,积累优秀教学案例。
依托市级研讨会和县级研讨会,构建基本教学流程和模式。
(2)搞清几个定位学段定位:高一年级,面向合格考,教学层次的1和2。
学情定位:高一学生,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有一定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自学、探究能力,思维活跃。
教情定位:新教材新老师,新体系新知识,“和学生一起学习”。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浅议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与过去的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之处,有许多的优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下面,我就新教材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新教材的优点1.印刷精美,原始素材插图增多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线条式图画展示形式,直接采用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而且大多数图片属于第一次使用。
这些图片取材广泛、真实,不仅能生动直观地反映历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历史氛围,使教材有了艺术欣赏价值,实现了教材与学材的统一。
以前枯燥的历史知识由此变得更加立体,这不仅符合高中生的性格特点,也使古老的历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现,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度。
2.自我检测活泼新颖新教材把“干巴巴”的练习题换成了带趣味性的“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
尽管实质上保留了“材料解析题”,但在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等方面都显著加强。
在检测学生牢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进行识记、理解、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改变以往所谓的“统一化”、“标准化”的固定答案,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和发现。
3.编排模块化和内容专题化体例的确立新教材在初中通史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模块编排和专题化体例,把分散呈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同一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系统化、规范化,以完整的概念或事件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展现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尽量避免了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单调重复,让人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师生重新感悟历史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热情。
同时,也在追寻某一模块的溯源与影响中推动师生要特别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此,一套又一套新的、适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法和学法被挖掘出来。
而新教材丰富的内容和崭新的编排形式,对高中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枯燥。
很多历史教材侧重于文字叙述和简单的记忆,缺乏足够的图表及实例支持。
这使得学生很难与历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难以深入。
因此,改进教材内容,使其更加生动有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可以通过增加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场景的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增加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第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低。
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例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三是考试导向过重。
由于当前考试制度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往往以应试为目的,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应该合理调整历史考试的形式与内容,注重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可以采用开放性题目、论述题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来让学生展示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第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四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明确。
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和发展。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辅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也随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但同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难点。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知识内涵、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探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知识内涵1.知识点繁多、难度较大。
新课改中,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点繁多,涉及到了从古代到现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且往往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地理、政治、文化等背景知识。
同时,教材中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较为抽象和难理解,可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可以采取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记忆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需把握教学节奏,不仅仅要讲清楚知识点本身,还需注重如何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标准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拓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缺乏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的高中历史课程相对于之前的教学,更注重史料来源的监管与教育、学生探究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强调将历史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人际关系中。
这方面教材安排了一定的体现,但要实现深度和广度的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学生的时间紧迫,不能深入探究的知识点需要资源的支持与梳理,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较全面地涉及历史课程。
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可以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历史活起来》这一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探究。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创造力,为判断历史事件提供多样化的视角。
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社会活动,结合实践探究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历史学毕业论文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本已经面世,并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学校使用。
与旧课本相比,它具有观点新、材料新、体系完整、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本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
本文拟结合新课本上册第一、第二章的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可读性不太强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
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
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新课本编写者出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本有不同知识、能力分工的考虑,有意淡化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却忽视了全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要求参差不齐、中考不考历史以及初中世界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未必能全面、系统落实的现实,也忽视了高中生理解理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必须以相当的感性材料、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其结果未必会是乐观的。
其实,即便是在大学的历史专业里,历史课本的编写也好,历史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都是十分注重感性材料的引用,注意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课本还有待完善
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新课本已经面世,并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在学校使用。
与旧课本相比,它具有观点新、材料新、体系完整、能力要求高等特点,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充分发挥学科功能,培养跨世纪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新课本中有些问题还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还有待完善。
本文拟结合新课本上册第一、第二章的实际,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
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
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新课本编写者出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本有不同知识、能力分工的考虑,有意淡化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历史发展过程,强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但却忽视了全国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与要求参差不齐、中考不考历史以及初中世界历史中的基础知识未必能全面、系统落实的现实,也忽视了高中生理解理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必须以相当的感性材料、形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心理特征与认识规律,其结果未必会是乐观的。
其实,即便是在大学的历史专业里,历史课本的编写也好,历史教师的课堂讲授也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都是十分注重感性材料的引用,注意历史发展过程的描述的。
大学课本尚且注重可读性,高中课本则更应如此。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
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
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
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
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
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
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
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
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
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
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
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历史概念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质的反映,因此,课本中重要概念的表述是否完整、准确,这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质、形成规律性的历史知识非常重要。
但新课本在这方面却有些不尽人意。
比如,在第一章第三节中,对文艺复兴运动性质的表述是“这是14至16世纪反映欧洲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表述既累赘,又欠准确,没有体现时代特征和运动的本质。
如改为“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思想文化运动”,则更为简洁和恰当。
又如对文艺复兴意义的表述,新课本是“当时,人文主义在人
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如改为“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欧洲天主教宗教神学的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唤发了人们的自信,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去创造,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这样既准确,又具体明了。
再如宗教改革的性质,新课本的表述是“宗教改革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这种表述突出了宗教改革的社会性,但却忽视了它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如改为“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倡导的、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则两方面都能兼顾。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
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
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
”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
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
人类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总是体现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并以一定的人物活动为内容。
如果离开了具体、准确的历史人物、时间和地点,就没有历史事实,也就谈不上历史科学。
然而,在构成历史事实的时间概念上,新课本有些地方有前后矛盾之嫌。
比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课本叙述了18世纪英法争夺殖民霸权后,接着讲到英国在美洲从法国手中夺取到一些殖民地。
课本大字讲法国丧失了加拿大以及路易斯安那,而课本“1763年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插图则表明:法国此时丧失的是新法兰西而非路易斯安那。
而且,在课本第三章第四节“美国的领土扩张”插图中,也表明路易斯安那是1803年从法国购得,新法兰西是1783年归美国。
在这里,路易斯安那、新法兰西何时归美国,大字与插图、插图说明与插图说明之间说法不一。
又如,在第二章第五节“法国的初步改造”这一子目中,引用了国民公会第三个土地法令的部分材料。
在材料的括号里,标明该法令是1792年7月17日颁发的,
但在“吉伦特派当权”这一子目中,明确讲到国民公会是在1792年9月瓦尔密大捷之后开幕的。
在这里,国民公会开幕的时间和国民公会土地法令颁布的时间不合逻辑。
课本中时空概念上的前后矛盾,对教学中讲清基础知识、形成历史概念是很不利的。
新课本增加了许多插图,这是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时空概念的形成,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的。
但有些插图因缺乏必要的说明,因而,其作用便难以发挥。
比如,在第二章第一节“议会审判查理一世”插图中,因没有说明,故从图中难以确定哪个是查理一世;“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插图也因没有说明,看了半天,哪个是克伦威尔仍不清楚。
凭着感觉去猜,也有可能猜到,但这种做法毕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
万一猜错,岂不是闹笑话?像这样的插图,如果配上简要的说明,读图时就很方便。
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的确有它的独到和可贵之处。
假如能在现有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一些能力要求,适当增加一些材料以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并注重表述的严谨性,那末,新课本也就可望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