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条件分析(精品)

合集下载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自然资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死亡率
6.64 6.49 6.57 6.56 6.51 6.50 6.46
自然增长率
11.45 11.21 10.55 10.42 10.06 9.14 8.1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4.03 13.38 12.86 12.41 12.29 12.40
6.45 6.43 6.41 6.40 6.42 6.51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 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
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UNEP):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 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地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
1.3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生产的布局 作为生产主体,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作为消费者,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的影响:
1.3.1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大 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1.3.2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1.3.3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2.3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2.4 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2.5 区域劳动力分析 2.6 区域人口分布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区域人口数量=固定人口总数+流动人口 人口数量的动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国际:0-14 少年儿童组;15-64 青年或成年组;65 岁以上老龄组。 国内:0-6;7-12;13-15;16-18;男 16-59,女 16-54;60 以上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老年系数(65 岁以上)、少年儿童系数(0-14)、老少比。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

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

1949年以来,本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重要的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新的机遇。

江苏、浙江经济迅猛发展,湖北、安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90年代,以浦东开放开发和三峡跨世纪工程的建设为动力,推动本区经济实现新的腾飞。

本区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1.优越的区位条件。

8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提出要建设沿海和沿长江地带组成的“T”形国家级产业发展轴的战略,旨在通过沿江开发,延伸拓展沿海的对外开放,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长江沿岸与海岸带一级发展轴线构成的“T”形开发空间结构,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空间分布的基本框架。

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地处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及多条铁路、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良好的空间资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低山丘陵是发展经济林果、多种经营的理想场所。

低平的地势也给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带来了便利条件。

低平的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是本区空间资源的显著特征。

3.投资环境优越。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将本区连结成水运四通八达的整体。

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海上海、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组成本区水运网络的骨干,为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区重要的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京广线、京九线、皖赣线、京沪线、沪杭线、焦柳线,东西向的有南京—九江—武汉、汉丹线、襄渝线、浙赣线、湘赣线、湘黔线等,形成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网络。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

高考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在高考地理中,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与策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关键。

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而地处内陆的地区可能在交通和对外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但也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或特色的农业资源。

(2)气候条件气候对区域的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制度,影响着工业生产的能耗和成本,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而热带季风气候区则更适合种植水稻、橡胶等。

(3)地形条件地形地貌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交通建设和城市布局。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山地和丘陵地区则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到限制,但可以发展林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

(4)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支撑重工业的发展;充足的水资源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肥沃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

2、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与劳动力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对区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众多可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和资源紧张;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交通与通信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网络能够促进区域内外部的物资、人员和信息交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例如,交通枢纽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投资。

(3)市场与经济基础区域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 可更新资源:动植物资源,有生命周期和 一定的更新速度,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开 发利用。
3.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形成周期以百万年计,随着人们消费而减 少,应节约使用。
• 自然资源的特性 1. 有限性 2. 区域性 3. 整体性
•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7. 军队服役人口
劳 动
8. 其他人口
力 资

• 劳动力的质量
1. 比数量更重要
2. 对劳动力来说“30个臭皮匠也顶不上1个 诸葛亮”
• 六、人口的分布分析 • 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1. 自然因素 2. 经济发展 3. 战争、政治运动等 4. 民族、宗教
• 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反过来 影响人口分布
• 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 二、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规模
• 人口质量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 域生产结构
• 人口的迁移影响消费市场的变动与分布
• 三、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 区域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分析 1. 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构
• 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 1. 环境友好标准 2. 社会和谐标准 3. 经济发展标准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 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 理性
4. 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1. 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保证程度,常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2. 关于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一定生产部 门的适合程度
3. 关于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影 响特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次序、开发利 用的成本和效率和地域产业结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源 要素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供定需” ,寻求适 度开发强度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模和速度。方法如下: ➢1.单因素评价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 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区域内单一资源的承载力。忽视了各种资源之间的耦 合关系。 ➢2、多目标决策法
将自然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选取 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列出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约束 条件,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具体要构建指标体系,确定 指标权重,计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第四节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二章 作业 1. 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 说明它们的特征? 2. 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5. 说明生态补偿的主题、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一、自然条件优势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相望.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广州有中国"南大门",“来武汉两个月”之称.2、气候特征:地处南亚热带,其气候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作物的生长,但自然灾害威胁也较大,台风、暴雨、寒潮、雷电、雾霾等灾害性天气,常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不利的影响. 季风气候突出.冬夏季风的交替是广州季风气候突出的特征.冬季的偏北风因极地大陆冷气团向南伸展而形成,天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偏南风因热带海洋暖气团向北扩张所形成,天气多温热潮湿.夏季风转换为冬季风一般在每年9月,而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一般在每年4月.3、生物资源:广州市的自然条件为多种生物栖息繁衍和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是全国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大类、40科、77属、132种和变种共500余个品种,更是荔枝、橙、龙眼、乌(白)榄等起源和类型形成的中心地带.蔬菜向以优质、多品种著称,共有14类400多个品种.花卉包括观叶植物、鲜切花、盆花、盆景、盆桔、观赏苗木、工业用花等,传统品种和近年引进、开发利用的新品种共300多个.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也很多,且不乏名优特品种.4、矿产资源: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6种,矿产地794处,其中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的43种,探明有储量的29种.在探明有储量的矿产中,规模大、中型以上的15种,矿区111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耐火粘土、石英砂、芒硝、霞石、正长石、大理石、矿泉水和地下热水等,其中,建筑用花岗岩储量210816万吨,水泥灰岩储量37604.97万吨,陶瓷土储量2449.53万吨.区内燃料矿产和金属矿产十分短缺,规模均属小型且零星分散.一、经济条件的优势1、产业优势: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精品)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和黄田镇),尤以精锡、“汉白玉”大理石享誉国内
外。

(六)农副产品多样
展 平桂管理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多样,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
优 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给农、林、牧、渔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盛产公会晒烟、芳林马蹄、栗木莲藕、鹅塘油粘米、
势 青梅、大平腐竹、旺牌食用油等优质农产品,品质纯正,美名远扬,
3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三、区域联系分析
34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五)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1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优势的确定
2
一、区域优势
(一) 区域优势概念 (二)区域优势特点 (三)区域优势类型
3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
• (一)、区域优势概念
• 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 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 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 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 保持在较高水平。
•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8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二)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
9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区域规划与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规划与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分析方法:
2)区位商: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它由哈盖特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Q=(N1/A1)/(N0/A0)
含义:Q值越大、该地区这个部门所占比例相对较高,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在考察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Q<1表示产业在某地区属于劣势产业,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Q值越小,比较弱势越明显。Q=1表示该产业为一般水平。
注意事项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恩格尔系数统计数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中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
3、系统功能
经济发达地区 、 经济欠发达地区 、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划分 ,生态环境恶化地区 、 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 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地区之间等 ,都是从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 ,对不同功能地区进行划分的 。
3、系统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
区域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但功能也对结构有反作用。Eg:上海——系统结构决定功能代表,凭借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各产业部门形成物质交流和技术协作联系——具备了强大的加工能力、进出口、引进外资、消化国外最先进技术的能力。深圳——国家赋予它开放窗口的功能要求,并给予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使其躬耕逐渐完善,这种功能反过来促使其外经、外贸业的发展和涉外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结构在功能的诱导下逐渐完善。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答题模式高三地理组2008.12.17国家从20世纪末开始实行了“西部大开发”,21世纪初提出了“中部崛起”,中部、西部地区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缓解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异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对某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优势)条件分析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在答题时常出现纰漏的现象,这里的区域主要包括经济(特)区、城市群、城市新区、开发基地等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

以下以我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岛为例分析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区位优势:其中相互位置的分析,要简明扼要地阐述该区域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位置关系。

2、资源优势:(1)气候资源:光照——热带北缘,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积温8400℃~9200℃,冬季温暖,最冷月气温超过16 ℃,夏季高温,最热月气温在25 ~29 ℃之间,可以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我国栽培橡胶的最适宜地区,也是我国唯一可种植油棕、可可、腰果等典型热带作物的地方。

(2)土地资源:地形——近似椭园,中间高四周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

(3)生物资源: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

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中,生长繁衍着众多的植物和动物,其中很多是珍稀物种。

有利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海洋生物资源中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0多种,虾类近千种,贝螺类100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

生态系统有红树林、珊瑚礁、河口等,是海洋高生产力区和生物多种性区,可提供食品资源,并可作为旅游观赏区。

(4)海洋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近30万平方千米,渔类品种多,800种以上、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适宜远洋捕捞业;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适于发展人工养殖业,是我国热带海洋渔业基地。

(5)海洋油气资源:沉积盆地广,油气远景储量大,估计有几十亿立方米天然气和几百亿吨的石油远景储量,成为我国未来的油气基地。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二)区域经济发展各条件之间的关系
1.诸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综合地共同发挥作用
2.诸多条件对区域转换。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1.概念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 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 境因素和条件。
按照系统工程思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是由 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单一指数值不断转换为高一级生 态环境特征指数或生态环境总体指数的过程。 在此,我们称为单一指数、分类和综合指数。 首先:单一指数。单一指数是把反映生态环境 指标状态特征或数值转换为该指标评价指数值的过 程。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为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和布局的 保证程度。 总量评价:
资源密集度、人均资源拥有量
资源综合优势度:
Pi=(mn-∑dij)/(mn-m)
Pi为i地区的资源综合优势度;m为被研究的资源种类 数;n为对比的地区个数; ∑dij为i地区被统计的资源种
类数占上级区域的位次之和。
3.地理分布、地域组合特征评价
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和开发 利用的成本及利用的效率。 地域组合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其对区域生产力 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进行分析。
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 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 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 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甘肃区域分析

甘肃区域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发展条件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两个方面,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分析这些条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甘肃位于中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是山地形高原地貌。

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

(2)气候特征: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关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年平均气温在0-14℃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

年平均降水量300mm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mm 之间,主要降水集中在6-9月。

甘肃省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加。

(3)自然资源:a.土地资源: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

农用地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

人均占有土地26.3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

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

b.水利资源:甘肃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河流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潜,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但总体处于缺水状况。

c.矿产资源:甘肃省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

截止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的74%。

2.社会经济背景条件2008年,甘肃实现GDP317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110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同比增长18.82%。

完成出口总值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7%。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2020/3/1
17
➢ 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使用量达到5000万吨(折纯)左右,约占世 界化肥消费总量的1/3 ➢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对发展我国种植业生产、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60000
6000
化肥用量
粮食产量
50000
5000
粮食产量(万吨) 化肥用
20000
2000
10000
1000
0
0
1949
1956
1963
1970
1977
1984
1991
1998
2005
2020/3/1
18
规模空前的资源转化
我国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钢铁产量
2.2亿吨
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
27
3.3亿吨
4.2亿吨
水泥产量
7~8亿吨
2.95亿吨
3.065亿 1吨9
水泥
2008年水泥产量达到13.88亿吨,而2008年全世界的水 泥产量总和才为26亿吨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我国经济总量只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却消耗了世界50%多的水泥。30年间我 国水泥产量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2020/3/1
20
2020/3/1
2020/3/1
36
2.年龄构成
概念与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
表示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
逐组龄人分组口:占0岁总组人(不口足的1岁百)分,1数岁来组,表2岁示组。……;
5岁一档分组:0~4岁,5~9岁,10~14岁,……;
年龄组的划
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 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
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
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14
人口比重/% 0~14岁 15~49岁 >50岁
少年儿童比重/% >40
30~40 <30
表2—1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40
26.5
50
50
10
23.5
表2—2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
老年人口比重/% <4 4~7
>7
中位年龄/岁 <20
20~30 >30
减少型 20 50 30
16
4. 民族构成
概 念 是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以百分数 来表示。民族不同于种族,它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分 析 在民族构成分析中,除对各民族人口数量占区域人口比例的分析 外,还应对各民族在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解, 以便为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4 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 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 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表格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 且后者更为直观、常用。
13
衡量人口年龄 构成的指标
影响年龄构成 的主要因素
年龄构成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
老比数构对的所构年例、成类做成人人,平的型的与口口 即 均 特 类 人(本比老年点似口表身重少龄。划再2再—、比等分生生1少)。产(产)年、这的表的。儿抚些关2影在—童养指系响人2比指数。:口)重数都①统。、(从瑞计这老又不典学两年称同人中种指负的口,划数担侧学②分(系面家方按又数说桑法年称)明德都龄老、了巴反构人年人的映成、龄口人了和儿中年口人中童位龄再口位生年年产龄龄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5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自然资源。
6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 .自自与方效自自然然地式应然然资资域或的资 资源源组 方 评源源质的合向价开开的地特的发发评理征评利利价分的价布评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特价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 (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10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1.性别构成 2.年龄构成 3.职业构成 4.民族构成
11
1.性别构成
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 成。
表示方法
①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②以男性人数
12
2.年龄构成
概念与表示
年龄组的划 分与表示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
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 口逐龄的分百组分:0数岁来组(表不示足。1岁),1岁组,2岁组……;
5岁一档分组:女00~4岁,5~9岁,10~14岁,……; 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 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64 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我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0~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12 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为适龄初中组,16~18岁为适龄高中 组,男16~59、女16~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岁以上为老 年人口组。
区域分析与规划
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 技术条件
2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3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
1.概念:
影响因素
男女分令死亡率:在我国由于重男轻女等社会意识影响,针对女婴的人工 流产、溺婴,以及“生男为止”的生育观念等,使0~1岁人口的性比例比 这个比例要高出很多。以后由于社会分工、战争等原因,在各年龄组中, 男性的死亡率要比女性高,使性比例差距逐年有所缩小,
人口迁移和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的选择性:劳动力的跨区域迁移多以青年 男性为主,使迁入区人口男性比例上升,迁出区男性比例下降。重工业 采 矿业 林业 渔业 交通 建筑 地勘等生产部门男性比例较高;而纺织 缝 纫 手工艺制品等生产部门则女性比例较高。
对出生女婴性儿人性数比的例百:分据比研究表,示受,胎即时以男女性性与人女性口为数1为201:0010,0所左右对,应由的于片 男男胎性在人妊口娠数期表间示流。产、在死区胎域的人机口率分较析大中,到,出除生总时人,口性性比别例比降为例1外0,5上下。 新无论出古生今人中口外性,别这比个出和生各性年比龄例组都人是口基性本恒别定比的也,是上分下析波的动重幅度要很指小标。。
17
(二)人口增长分析
1.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自然增长分析 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18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增长率分 析
增长类型 分析
人口增长 惯性分析
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人口
15
3.职业构成
概念 国际划分 我国划分 影响因素
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 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它代表经 济一活般动将人经口济的活就动业分分为布九个,部从门一定,角即度:反①映农了业区,域包经括济林发业展、和狩和猎 生业产和布渔局业特在征内。;②采矿、采石业;③制造业,或称加工工业; ④将经电济力活、动煤分气为和1供6水个;部⑤门建,筑即业:;①⑥农商、业林和、服牧务、业渔(业旅;馆②旅采游 业掘业等;)③;制⑦造交业通;运④输电业力和、邮煤电气业及;水⑧的金生融产保和险供业应;业⑨;公⑤共建和筑社 会业;服⑥务地。质并勘将查上业述、①水部利门管称理为业第;一⑦产交业通,运②输、、③仓、储④及、邮⑤电称通为 第讯二业产;业⑧,批⑥发、和⑦零、售⑧贸易、、⑨餐称饮为业第;三产⑨业金融。保险业;10房地 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业。并将①部 门生(产农力业发)展称水为平第; 一生产产业方,式②特、点③; 、不④同、部⑤门、劳⑥动部生门产(率工变业化); 称科为技第发二 展产; 物业质,消其费余;部劳门务为交第换三水产平业;。经济政策; 历史 地理因 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