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共13页word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及其性质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及其解决方法的认识的产物,社会主义思潮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1516年发表以来,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思潮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革是在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其科学的理论形式,并最终由马克思的后继者们将其实践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通常情况下,人们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如恩格斯所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他紧接着写道:“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因此,如果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一个事物的话,那就是他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或者说,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这样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时才使用,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力图用新的幻想欺蒙人民,而不是仅仅运用自己的科学认识去探讨人民自己进行的社会运动。换言之,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是相对于空想社会主义之“空想”而言的。其“科学”性在于:它用科学认识(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去探讨人民自己所进行的社会运动;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从道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批判和否定”。在这种学说当中,“人性问题”是其基本的问题——不仅“是它的改造社会方案的根本依据,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空想的理论根源”。因此,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要求马克思必须对空想社会主义的“人性问题”进行扬弃——由此开启了马克
思的人学思想探索历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思想
如果将人学理解为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学说,那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形成的人学思想可看作是其人学思想探索的起点。通过对异化劳动学说的阐述,马克思在这里系统地表达了他对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人的发展的认识。
(一)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人是类存在物”、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并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在阐述以上思想的过程中,马克思使用了“类”、“类本质”等费尔巴哈的哲学用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说明。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之为人而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征,对于这种共同的特征,他指出,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但是。很难说动物就不具有一般的意识。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最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在此,费尔巴哈将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意识”规定为“由知识得名的意识”,什么地方有这种意识,“什么地方就有从事科学的才能”。人具有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所以,人“能够把别的事物或实体各按其本质特性作为对象”。因此,人的“类本质”就是每一个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东西、是“人本来的人性”。对于这种人性,费尔巴哈指出:“人自己意识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
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在此意义上,费尔巴哈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而这种“类存在物”所具有的“类本质”,即是对单个自然联系起来的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抽象。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马克思。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原因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人都把类当作自己的对象;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并且,马克思还特别地指出。正是通过劳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在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和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区别来阐明人的类特性的。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产生生命的生活”,是人的“生产生活”也即人的“类生活”。而“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劳动作为人的这种生命活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于是,人的类特性就是劳动这一“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原因在于:“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由此,劳动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这里,虽然马克思使用的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但是,马克思在阐述的过程中特别地突出了劳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发现。无论是人们在劳动中、还是在劳动产品的交换中,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相当于人的“类生活和类精神”,而“类”这一概念,“如果不是社会这一概念,那是什么呢?”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真正的社会
联系”。
(二)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把人等同于自我意识、把人看作是“非对象的、唯灵论的存在物”的观点。因为虽然“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然而,“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方面”,原因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而现实的人类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马克思在此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并进一步揭示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存在: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如果说以上思想揭示出的是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的存在状态的话,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作为类存在物又当如何存在呢?如前所述,在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看作是类存在物。将“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看作是人的“类特性”,将“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看作是人的本质,但是,现实社会中人的生活却和这种类生活严重不相符合。甚至于正好颠倒了过来——“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人的类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已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基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