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十一章小结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考:
你怎样看待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8日凌晨1时多,市公安局派人要求将尸体 运至殡仪馆,遭家属再度拒绝。 凌晨2点,武警开着消防车再次试图进入, 人群将轮胎砸穿,有七八名武警受伤。20 日下午,死者表弟王子豪把自己和冰棺关进 酒店大厅内间小屋,备上了两桶汽油,准备 随时同归于尽。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朱清时
朱清时是一位中国化学家,是中国科学院院 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技术 大学校长。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2010年12月15日,筹备三年的南方科技 大学官方网站刊登出校长朱清时“致报考南 方科大考生的家长的一封信” 。 “我们要想一步到位办成一所一流大学。我 们没有时间去做这么长的时间申请。我们只 好先行先试。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和文 凭。”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9年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 2009年6月17日晚8时许,石首市公安局 接到群众报警,该市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 具坠楼男尸。警方现场初步认定是自杀,并 要求将尸体带走解剖,遭到死者家属的拒绝 。经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本地人 ,该酒店厨师。家属对死因及遗书的真实性 表示怀疑,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大厅,引来众 多群众围观。
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
筹办三年多后,仍未获得“招生许可证”, 南方科技大学去年年底作出决定:拟自主招 生并推出其首期实验班,如果学生最终不能 获颁教育部认可的文凭与学位,南方科大将 自发文凭与学位。
毛概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概10、11、12章浓缩重点

7.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怎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0.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的处理的必然结论;2.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不能放弃我国正当权益,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10.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世界各国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第十一章毛概

3、这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 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 使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以共同物质生产生活为 基础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联 系、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具体表现
• 二、人与人的和谐 •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 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 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 同社会。
具体表现
• 三、人与自身和谐 •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 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破坏人身心和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从 一定角度可以说是欲望,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 资料占有的贪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中观:指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微观:指某一区域的社会,如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社区。
什么是社会(西方学者)
• 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 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由于社会 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社会和人类社会一 般具有相同的含义。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 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和聚居的范围,例 如是村、镇、城市、聚居点等等;广义的社会则可 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 个文化圈,例如是英国社会、东方社会、东南亚 或西方世界,均可作为社会的广义解释,也可以引申 为他们的文化习俗。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 做社会学。
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6个方面的目标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二章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为什么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二: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2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3 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五: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当前如何改善党的领导?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必须清醒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篇一: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实立 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表达有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3〕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如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老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2〕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有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按需分配〔3〕按劳分配的直接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表达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能够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毛概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之际,针对一些人因政策的调整而产生的困惑和疑虑,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毛概 第十一章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毛概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业压力上升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09年1月20日公布,20 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2007年末 上升0.2个百分点。这也是该数字自2003年以来首 次呈现上升趋势。 “这个数据看上去并不严重,但实际情况可能更严重, 因为失业的农民工和未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统计 在内。” 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其 中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
邓小平经典地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邓小平还提出,如 果精神文明建设没有 抓好,风气如果坏下 去,经济搞成功又有 什么意义呢?
江泽民强调: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 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 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 的全面发展、全部进 步这样的社会,是物 质文明、精神文明和 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 社会,也包括了促进 人民全面发展的这样 一个任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 义
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 题研讨班上,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讲话,在这 一个讲话中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这样 一种社会。这28个字,既是对我们要建一个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种描述,基本含义的 一种解释,也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提出 来的一个总体的要求。
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 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和 谐社会,它不同于以往社会形态所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那种田园的风格,也不同于空 想社会主义的那种乌托邦,它更不同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所 谓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 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 个阶梯。
毛概 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二 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 的集中体现
• • • • 三队性质表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刘: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 90年历史表明,我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 切,大于一切,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 庄严使命
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 高举爱国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 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 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 党的领导是核心,保证方向,和前途,发挥作用 • 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凝聚力和感召力,统一和振兴的动 力 • 巩固思想政治基础,——党的领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 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 16字方针
第三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族人民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 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价值的主体, 创造价值,享受价值 • 人民群众建设和创造特色社会主义,当然也是发展成果的 享受者 •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 本保证
二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特色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 1、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 马克思:未来生产力的发展迅速,生产是以所有人的富裕 为目的 • 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 以往的社会不可能实现,公有制才能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是共同贫 穷,而是共同富裕。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毛概11章14章内容总结

11章内容总结本章主题是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西方古代,西方近现代都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关的设想,但是由于各种旧制度弊端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均无法实现。
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宣言》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正确途径。
在中国,社会和谐是中共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可以有力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是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更好的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中共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且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
我的看法: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还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
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
还有垄断性行业,它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体现最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失地问题,反映了我们当前的一些政策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我们党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为改革发展所承担的代价与得到的补偿不对等的问题。
农民、产业工人曾经为改革发展承担了相当大份额的成本或代价,应当想方设法予以适当的补偿。
毛概第十一章预习笔记和心得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预习笔记:通过本章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只有社会和谐,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和谐,国民才能够幸福安康;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和利用重要的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国民,同时把我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也是我们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
时刻不忘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思路,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
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毛概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 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 观点;
•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 集中体现;
•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水平 • 培养造就新一代新型
农民 • 推动农村现代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3.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 重要的依靠力量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 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毛概第十一章小结

第十一章小结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十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多)目标或统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三大举措:○1全面深化改革○2全面依法治国○3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2、全面的内涵:“全面"讲的是发展的○1平衡性○2协调性○3可持续性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3、三大攻坚战:○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风险)○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关键一招:改革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创新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4、(多)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的改革方向(原则):○1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2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3坚持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5、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6、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推进国家A.治理体系和B.治理能力现代化7、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
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性质),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8、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了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但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又不能把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等同起来。
不是国家治理体系越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越强9、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 价值体系问题10、(多)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1处理好解放思想(邓)和实事求是(毛)的关系11、○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A.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足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B.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12、(多)○3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A.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要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B.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C.整体推进协同改革,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也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D.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改革的有力支点○4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13(多)○5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A.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B.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C.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D.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E.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F.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15、(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原则:○1关键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权益○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6、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7(多)、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2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18、(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重大创新):○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2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9、○3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首位或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20、党的建设的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1、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2、作风建设的核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3、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密切联系群众。
毛概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的科学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和谐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和谐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 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协调、适中、秩序、平衡和完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 美的存在状态的范畴,是多样性的协调和统一,表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事物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 相合、相反相成,既统一又斗争,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变化,达到动态的和谐。 和谐的价值: ★和谐的价值: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和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 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社会的重要任务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然要求。 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精品课程主持人 万泽民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章教学重点: 本章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 ★正确理解“社会”的含义;正确理解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 “和谐”的含义;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难点: 难点: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的本质属性。
毛概(新)第11章

《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若干政策和 重大项目的任务分解实施方案》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1、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 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 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一、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 要保障
不仅要保卫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安
全,而且要保护海洋、太空、网络 电磁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安全
不仅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也要维
护国家发展利益
不仅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也要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为国际和地区停供安全产品
二、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的人民军队
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 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财富悬殊的社会分层在华西不可避免地产生——最上层的是 中心村村民,年入数以百万或千万元计;中间是新村民,或打工 或找机会“发家致富”;最底层的是外来打工者,租房或住集体 宿舍,月入数千元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小结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特征、总体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
A、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B、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
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
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应当遵照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原则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