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2011

合集下载

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报告——2011年7月日在成都市新都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区发展和改革局黄陈功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我区201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上半年,区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两线三带五园区,一主两翼四走廊”建设,奋力打造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新区,传承创新、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顺利完成区第十六届人大第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6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5.7亿元(预计,下同),为年计划的46%,增长16%。

三次产业比重为3.9:68:28.1。

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为年计划的33%,增长3.8%;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2.7亿元,为年计划的48%,增长18%,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95亿元,为年计划的43.8%,增长18%;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6.5亿元,为年计划的44%,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亿元,为年计划的48%,增长17.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6.6亿元,为年计划的51.5%,增长17.5%。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15.4亿元,为年计划的65.6%,增长56.4%。

——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6318元,为年计划的62.2%,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661元,为年计划的50.6%,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与控制在4%以内的年度计划持平。

2011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创建办会为契机,务实奋进,开拓进取,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8.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人均生产总值53023元,增长11.9%。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3.31亿元,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6.7%提高到57.0%。

全年财政总收入411.19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7.6%。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7.03亿元,增长27.7%。

从收入完成情况看,完成增值税14.03亿元,增长27.6%;营业税67.36亿元,增长24.2%;企业所得税17.45亿元,增长39.4%。

县域财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区达到10个,其中南昌县、西湖区超45亿元,东湖区、青山湖区超30亿元。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其中,教育支出51.13亿元,增长4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91亿元,增长8.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6.38亿元,增长38.8%;医疗卫生支出26.45亿元,增长26.6%;农林水事务支出21.40亿元,增长19.4%;交通运输支出24.32亿元,增长38.6%;科学技术支出3.72亿元,增长4.5%;环境保护支出3.90亿元,增长12.5%。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0%。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7%;服务价格上涨2.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4.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1.02%。

表1:2011年南昌市居民消费价格情况二、农业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现价总产值229.70亿元,比上年增长4.6%。

2011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3月7日)哈尔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超越自我,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民生状况逐步改善,城市建设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7.2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47.2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9.0亿元,增长12.0%。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52.1亿元,增长14.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1%。

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1.3:37.8:50.9调整为10.5:38.8:50.7。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44.2%和49.4%。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700元,增长12.0%。

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9.6亿元,增长12.9%,占GDP的30.4%,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9%。

市场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6,涨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5.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1%。

劳动就业年末城镇就业人数272万人。

全年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8.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2%,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全年为求职登记人员提供职业介绍服务35.2万人次。

全年创业培训9103人,6118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20407个就业岗位。

全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7.8%,“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100%。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0.9亿元,增长7.5%。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

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分析刘树成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2007年至今经济运行的阶段性变化,并对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整体走势可能出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预测:由于今年运行起点较高,整体经济将保持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继续加速上升空间不大。

在宏观政策层面,国家将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手段以稳定物价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

在 十二五 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等因素。

关键词:适度增长 物价稳定 宽财政 紧货币 产业转型2007年以来至今,我国经济运行态势表现出四个阶段的变化,由2007年的高位偏快,转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的大幅下滑,随后转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恢复性大幅回升,又进一步转向新一轮合理的适度增长区间。

具体分析,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走势可能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1 从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看,2011年和 十二五 时期,中国经济将在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内运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轮周期,2010年又进入了新一轮即第11轮经济周期。

前8轮周期,可以概括为 2+3=5 周期,即周期长度一般说来平均为5年左右,上升期很短,往往只有短短的一、二年,随后的调整回落期往往为3年左右,总体说来表现为一种 短程 周期。

而第9轮周期的长度延长到9年,第10轮周期又延长到10年,这两轮周期扩展为一种 中程 周期。

第9轮周期为 2+7=9 周期,即上升期和前8轮周期一样,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回落期比较平稳,每年平均回落1个百分点,平稳回落了7年,整个周期为9年(图1)。

第10轮周期走出了一个 8+2= 10 的新的良好轨迹,即上升期延长到8年,从2000年至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处于8%至14%的上升通道内,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经济周期波动中从未有过的最长的上升轨迹。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这一目标的实现,无法完全依赖自由市场机制,需要城市政府的经济增长政策。
01
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
02
确定城市基础部门。
03
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
04
发展城市地方化部门的政策。
05
培育产业集群。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入产出表
投流量 入产出
产 出 品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投资
输出
中间投
制造业
18
6
10
4
11
41
90
生产服务
18
10
3
0
10
9
50
生活服务
0
0
0
60
0
0
60
初始要素投入
27
29
44
0
0
0
100
输 入
27
5
3
12
3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0
0
Db
Wb1 Wb2 Wb0
Sa
Sb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工资
Lb2 Lb1 Lb0 劳动力
Da2
Db1

2011一季度经济数据分析

2011一季度经济数据分析

GDP:一季度GDP同比涨9.7%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2.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98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788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43亿元,同比增长9.1%。

粮食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将达到1102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0万公顷。

目前,全国冬小麦(2822,9.00,0.32%)一、二类苗比例占86%,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

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环比增长1.19%。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一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39465亿元,同比增长25.0%;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846亿元,同比增长34.1%;商品房销售面积176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22亿元,同比增长16.3%,汽车、家具等住行类商品销售有所降温。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3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187元,同比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3%。

CPI:一季度CPI同比涨5.0% 3月份CPI同比涨5.4%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其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下降0.2%。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0%。

其中,城市上涨4.9%,农村上涨5.5%。

分类别看,食品上涨11.0%,烟酒及用品上涨2.0%,衣着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6%,居住上涨6.5%。

2011年市第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2011年市第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2011年市第二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三、措施和建议
(二)有效缓减物价上涨压力,确保居民收入增长。

一是要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加强对市场交易和价格行为的监管。

二是建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价格上涨补贴,减轻物价上涨对居民日子的妨碍,力求居民收入增长别低于价格上涨水平。

(三)加大重点项目的投融资和项目建设力度。

一是加大融资力度,对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引导非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重点项目,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包装一批项目,争取国家、省的资金支持。

二是有效推进重点项目按打算工期实施建设,保证新开工项目早开工、续建项目按工期推进、竣工项目按期完成。

(四)突出财源抓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紧对处于产业链高端、带动就业好和税收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项目降地。

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引资、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哺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和产品升级。

我市传统工业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受能源和环境制约的咨询题日益突出。

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改投入,经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升级;经过节能落耗,推动企业向资源节省型和环境友好型升级;经过树立品牌意识,推动企业向科技型升级。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讲义5021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讲义5021

第五篇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规模与城市增长城市规模与城市增长城市规模与最佳规模城市经济增长及其调控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考点:5.2 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5.2.1 熟悉城市规模的基本概念5.2.2 了解城市规模的形成机制5.2.3 熟悉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5.2.4 熟悉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职能和空间布局的影响近几年城市规模与城市增长真题情况第一节城市规模与最佳规模如何解释城市的形成?三个基本原理■生产要素组合原理■规模经济原理■集聚经济原理(1)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同来说明其空间特征。

(2)规模经济原理某些生产活动,主要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具有规模越大成本越低的特点。

(3)集聚经济原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相互靠近可以提高效益。

两种情况:1)地方化经济;2)城市化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聚而形成了城市■两种力量集聚力、分散力;■四个规模城市规模、均衡规模、最佳规模、最小规模。

(1)“集聚力”:那些形成城市的原因。

(2)“分散力”:与“集聚力”相对应,制约城市无限制扩张的力量。

(3)均衡规模:集聚力和分散力达到平衡时的城市规模。

集聚力的大小与产业结构有关;分散力的大小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两力最终达到平衡,形成城市的均衡规模。

(4)最佳规模“最佳”是指经济效率最高。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说“最佳”是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上实现的。

城市最佳规模就是城市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城市的规模。

【真题】(2011)根据城市经济学原理,城市最佳规模是指()。

A.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C.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规模D.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收益的规模『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城市最佳规模就是城市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城市的规模。

一图知晓■正常情况下:城市的均衡规模是大于最佳规模的,原因是城市的外部效应存在。

■应该知道(1)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规模;(2)最佳规模与均衡规模是动态变化的;(3)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控制城市的规模。

2011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2011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2011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2011年07月13日 11:42 来源: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介绍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陈文俊: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

今天我们请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先生,给各位介绍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现在先请盛司长介绍情况。

2011-07-13 09:46:31 盛来运:谢谢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提前两天在这里跟大家见面,为了更好的满足大家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国家统计局大幅提前了数据发布的时间,改进了数据发布的方式,原计划本月15号召开的记者新闻发布会提前到今天发布。

2011-07-13 09:53:58盛来运:这次发布会方式的改进也得到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所以在此也向各位媒体朋友表示感谢。

下面我先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

2011-07-13 09:54:54盛来运: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2011-07-13 09:55:18盛来运: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增长9.2%。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

2011-07-13 09:55:55 盛来运:一、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夏粮生产获得丰收。

全国各省市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2012年主要发展目标

全国各省市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2012年主要发展目标


西
亿元, 增长 4 %; 0 城镇新增 就业 和再就 1%, 5 固定 资产投 资增长 2 %, 0 消费 品 业 2 .万人 , 95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城 零 售总额增长 1 %,进 出 口总额增 长 .%; 6
镇 居 民人均 可支配 收入 1 6 499元 , 增 1%, 0 旅游 总收入增 长 2 %, 0 城镇居 民 长 1. 农 民人均纯收入 380元 , 35 %; 7 增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 l 农牧 民人均
21 0 2年经济社会发展 的预期 目标 制在 5 %左 右 , . 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5 . 6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 目标是 : 万人 ,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 .%以内, 农
生产总值增长 1%以上, 2 固定资产投资 村牧 区转移劳动力 10 0 万人 次, 口自 人
ZA ・A GURD N HNW NLO EI A
网 络 热 点
一 编者按 : 一月份 以来, 国省级“ 全 两会” 陆续召开 。 在各省 、 市、 区的《 政府工作报告》 对“ 中, 十二五” 开局之年的工作进行 了全面 总结 ,并提 出了 2 1 0 2年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要预期 目标 和重点工
长 1 %。 3
21 0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取 得 重 大 1年
成就
纯收入增长 1 %, 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
预计实 现生产总值 1 . 2万亿元 , 增
长 1. 完 成财政总收入 25 79 38 %; 7 . 7亿 元 , 口径增长 2 .7 完成全社会 固 同 8 %; 2
定 资产投资 1万亿元 , 增长 3 %; 0 城镇 增长 3 %以上 , 0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增 然增 长率控制在 95 。 . 以内,节能减排 % 新增 就业 4 . 万人 、失业 再就业 1 . 11 58 长 1%以上 ,地方 财政收入增 长 1% 控制在国家规定 目标以内 , 8 6 产业结构调 万人 , 登记失业率 36 城镇居 民人均 以 上 , 出 口总 额 增 长 2% 以上 , 镇 整 、 .%; 进 0 城 科技创新等方 面继续取得新进展 。 可支 配收入 达到 1 0 82 0元 , 增长 1%;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人增长 1%以上 , 6 2 农 农 民人均 纯收 人达 到 50 0元 ,增 长 民人均纯 收人增长 1%以上 , 0 2 城镇登记

2011年直辖市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2011年直辖市 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主要经济指标
5219.2
25331
43428
14551299
17963333
74836973
62060300
55636.3
865
333.8
33950600
10339107
7686
29
449702
461
29833
19795
石家庄
997
4082.7
415.0
2031.9
1635.8
13938
24273
2212284
11812500
34122000
100326200
57473.6
193
587.4
52430000
11617100
11745
39
896100
256
35638
24580
深圳
268
11505.5
6.6
5343.3
6155.7
168445
28901
13395728
15905599
21363882
74276400
北京
1278
16251.9
136.3
3752.5
12363.2
145773
24788
30062751
32452264
58515201
189162355
75834.6
762
883.9
69003246
38958314
21628
193
578633
569
69749
8633
天津
996
11307.3
159.7
5928.3
14703412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54.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7.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143.9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83.4亿元,增长12.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8755元,增长10.3%。

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8∶45.8∶49.4。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8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487.2亿元,增长30.9%。

全年公共财政支出858.0亿元,增长12.6%。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为76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462.1万人,增加28.4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8.6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12.3万人。

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26.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见图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8%,烟酒及用品上涨3.5%,衣着类下降1.1%,交通与通信上涨0.7%,居住类价格上涨6.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4.0%。

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4.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0%。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3.8%。

2002―2011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拟合分析及发展预测

2002―2011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拟合分析及发展预测

2002―2011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拟合分析及发展预测摘要: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测度需要从多维指标进行分析。

本文从人口、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环境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发展水平指标进行化简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拟合模型、时间序列模型、Logistics模型对我国2002年至2011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趋势拟合和发展预测。

实证表明2002至2011年十年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近似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并且在人口、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环境五方面呈现不同速度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水平;拟合分析;发展预测;定量评价1.引言城市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正经历高速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确立以后,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发展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开展了大量研究。

1966年,联合国人居署提出城市发展包括五个维度,即:住房、社会发展与消除贫困状况、经济发展状况、环境管理和城市管治。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基础设施、废物处理、健康、教育和城市生产力为主题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1]。

关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分析方法和模型也相继提出,如主成分分析法[2]、聚类分析法[3]、熵值法[4]等。

王桂新和沈建法采用极差标准化和均方差决策法评价中国1997年223个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综合竞争力[5]。

诺瑟姆(Ray.M.Northam)把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6]。

饶会林对标准的S型曲线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双S 型曲线。

南宁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南宁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

南宁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一、全市经济发展加速,总量增长、财政增收、投资增速今年上半年,南宁市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发展环境年”活动,全力以赴打好工业经济振兴、五象新区开发、产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完善、打造“中国水城”五场攻坚战,有力推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全市经济呈现总量增长,财政增收,投资增速的良好局面。

(一)总量增长,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9.09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一季度加1.9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0.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59.53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539.37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贡献率达到51.43%,比上年同期提高19.1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的主要特点是:1、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兴起。

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18亿元,同比增长5.79%。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上半年,全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继续以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为带动,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优质稻、糖料蔗、甜玉米、茉莉花、桑蚕、食用菌、水产畜牧、林业等支柱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振兴工业步伐加速,轻重工业发展均衡。

上半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7.51亿元,同比增长47.03%。

其中:轻工业产值395.64亿元,同比增长46%;重工业产值411.87亿元,同比增长48.03%。

轻重工业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为49%和51%,轻重工业结构合理,均衡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加快,南宁市在振兴工业经济的战略中,突出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实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报告

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报告

关于***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年初以来,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注重民生建设,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运行总体稳健,开局良好。

一、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运行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16.1%,为年度计划的3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2.8%,为计划的16%;第二产业增加值120亿元,增长21.6%,为计划的41.4%;第三产业增加值51.9亿元,增长6.6%,为计划的37%。

三次产业比为3:67:30。

财政收入完成13.8亿元,增长25.1%,为计划的5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57元,增长11.2%,为计划的45.3%。

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6,742元,增长24.8%,为计划的7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亿元,增长82.4%,为计划的47.6%。

二、农牧业生产保持基本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2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200万亩,经济作物38万亩。

设施农业建设落实2.5万亩,食用菌落实2400万棒。

牧业年度家畜存栏148.9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2.5万头,生猪存栏76.7万头,落实新增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个。

针对117家饲料生产、销售企业,全面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

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抓好一村一品建设,积极争取双兴菌业等企业进行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

推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00万元。

通过水务、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实施,落实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

农网改造升级稳步推进,20%国家投资计划已下达,下半年着手施工计划。

人工造林完成4万亩,落实沙地葡萄为主的经济林面积2.5万亩。

劳务输出达12万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89%。

三、工业经济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上半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0亿元,增长24.7%,完成市目标值的50%。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统计信息网 2012-2-23 9:39:02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12年2月23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之年。

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扩内需、惠民生,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701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22.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53.58亿元,分别增长2.5%、9.8%和11.0%。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5∶47.8∶48.7调整为2011年的3.3∶47.4∶49.3。

非公经济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6.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个体私营经济持续活跃。

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8.11万户,增长12.0%,从业人员163.67万人,增长12.4%;个体工商户31.17万户,从业人员70.31万人,分别增长4.3%和7.7%。

十大产业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8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5.15亿元,增长17.0%。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07.20亿元,增长14.1%;营业税240.94亿元,增长8.9%;企业所得税327.20亿元,增长31.9%;个人所得税127.65亿元,增长3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依然发生的 原因?(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与贸易
• 比较优势建立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基础上。如果一国生 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生产上有 比较优势;反之,如果生产某种商品机会成本高于其它国 家,则缺乏比较优势。
• 一国即便每种商品生产都不具备绝对优势,它仍会在某些 领域享有相对比较优势,经济间可以依据比较优势进行贸 易并增加福利。
• 一国即使在所有产品上都比其它地区拥有更高的生产率, 它仍然需要与其它国家进行贸易;一国即便在所有产品上 生产率都比较低,也仍有理由参与国际贸易。
贸易条件
–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 产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贸易条 件决定贸易利益在参与方之间分配。
– 例如,1担大米交换2担棉花对中国有利,因为用本国 土地生产时放弃1担大米只能换来1担棉花。然而,如 果贸易条件变成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对中国更有利。 事实上,这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创造的全部利益都流 向中国。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有因为 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时它通过用3担棉花交换1担大米, 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3担棉花来获得1担大米,贸易收 益与国内生产机会成本正好相等。 – 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1担大米交换1担棉花时,贸易 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
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因为个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所以需要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 劳动的交换导致了工作机会的集中和市场上丰富的消费品和服务。 (工作机会和丰富消费品及服务正是城市所供给的)。 工作机会集中的三个原因: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scale economies) 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 economies)
城市化经济
• 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生产总量的上升而下降,就出现 城市化经济。 •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是单单某一个行业的 规模。 – 城市化经济为整个城市中的企业带来利益,而非只针对某一个行 业中的企业。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产生的原理与地方化经济一致
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 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 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 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 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
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
• 工业城市发展的两个条件: – 农业剩余足够的多; – 规模经济相对交通费用足够的大,从而存在贸易的可能。 • 城市的规模由工厂工人的数量决定,而工厂工人的数量依赖于工厂的 总产出。如果工厂能够设法使价格低于更多的家庭生产者,就能够进 一步增加产量。因此,工厂的产出的净成本)而增加。
规模经济和毛纺厂
• 工业有规模经济,促进工业城市的发展 • 规模经济:随着产量的上升,单位产量需要的劳动力在下降。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 专业化分工 • 生产过程分解为几个步骤,不断的重复性劳动中可提高老劳动 技巧,节省了转换不同的劳动所需的时间。 – 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 投入具有最小的效率规模,如果将不可分割的投入分为两半, 两部分的总产出将小于整体投入的产出。如设备不能有效地缩 减以被单个工人使用。 • 随着产出的增加,工人使用不可分割的投入越来越多,生产力就 越来越高。
运输规模经济和贸易城市
• 运输的规模经济:每公里每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随运 输量的增加而下降。 • 贸易公司出现。 • 贸易公司的选址决定了城市的出现:港口、路口、交 通节点。 • 人口密度的变化。
商贸城市发展的三个条件
• 有剩余品出现。 • 比较优势大得足够承担交通成本而让贸易成为可能。 • 贸易规模经济和中心市场的出现。


A city operates as a large unified labor market where firms compete for workers and workers compete for jobs. The spatial proximity of workers who have different specialized knowledge provides spill-over effects and stimulate innovation. 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一个整体的劳动力市场,公司可 以找工人,工人也可以找工作。拥有不同专业知识 的工人因集中在一起于是产生间接影响与发动人们 的创新。
集聚经济
• 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 称聚集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聚集经济效益 • 大型工业城市的发展是由于在生产中存在聚集经济。聚集 经济有两种类型: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 正的外部效应:由于彼此距离接近,使得企业以更低的成本 生产。(正外部性) – 某单个工厂的生产成本随着其他工厂生产量的提高而 降低。
城市经济学——关于空间的经济理论
02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
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比较优势、专业化与贸易 规模经济和城市规模 聚集经济和城市规模 最佳城市规模 大城市的形成 魏成 博士 weicheng@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比较优势、
为什么城市会存在?
规模经济
• 推动城市发展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 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 降低的事实。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 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 本下降。 • 农村家庭是规模报酬不变。不存在规模经济。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 的特征:1个劳动力每小时生产1码毛料,而不考虑共生产出多少毛料。 同样地,每小时生产出来的小麦也独立于小麦的总产量。 – 往来时间。地区内的往来交通完全靠步行。
绝对优势只考虑表面的优势,但比较优势是考虑相对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两种物品上皆拥有绝对优势,根据亚当斯 密,两国不会有贸易。但大卫·李嘉图认为, 这两个国家仍然 有机会会出现贸易,并且可以互相得益。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或城市生产某物品的机会成本最低。
绝对优势
– 比较优势是与绝对优势对应的概念。绝对优势建立在生 产绝对成本比较上。如果一国生产单位数量某种商品使 用的资源绝对量较少或效率较高,它在这种商品生产上 具有绝对优势。 – 很容易理解绝对优势与国际贸易存在联系。各国需要通 过贸易获得他们很难生产的产品:加拿大人需要进口咖 啡,日本需要进口石油,科威特需要进口飞机,中国需 要进口棕榈油等。




集聚经济与城市规模
• 聚集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的,不是集中的规模愈大愈好。 当企业和居民过分集中,即城市规模过大时,同样会产生和 扩大外在的不经济,明显地增加生产和流通费用,造成环境 污染,破坏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最终导致聚集经济效益 的下降,甚至出现负效益。 • 所以,城市企业和居民聚集存在一个合理的“度”,也就 是需要一个最佳的城市规模。
农村地区模式(分散、自给自主的状态)
• 假设甲村与乙村都生产米和布,如果每个村民的 生产能力相同,则交换不会发生。 • 由于两村在气候、土壤或劳动技巧上有所差异, 甲村每小时劳动生产米的能力是乙村的2倍,布 的生产能力是乙村的6倍,则甲村较乙村在生产 力上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 生产一种物品时所需要投入的量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生产 这种物品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以改进 绝对优势理论的一些不足。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
城市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空间集中带来经济优势
• Economists define the advantages provided by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the following way (quoted from S. Malpezzi):
经济学家认为空间集中的优势的定义就是(根据 S. Malpezzi):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uses trade. Trade requires contact. Cities lower transactions costs 比较利益 产生贸易。贸易需要联系方式。城市减 少交易成本。 – Internal scale economies; concentration of people in factories and offices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when isolated. 国内规模经济;人口集中到工厂与办公室比单独 国内规模经济 的工作更有生产力 –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t the city level, the complementarities of different specialized activities increase innovation 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集聚经济:在城市的层面,不同的专业活动提高 集聚经济 创新力与生产力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贸易带来利益
– 由于两国各有绝对优势,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获得 利益。
– 两国生产它们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中国专门生产大 米,印度专门生产棉花。
– 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能使两国消费水平超出他们原有资源和 生产能力限制。如果考虑运输等成本,贸易利益程度会减 少,但仍可能带来互利结果。
贸易条件
• 可见贸易虽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然而双方获利 多少,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同而变化。
• 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1比1”与“1比3”之间变化时, 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利益。如果超出上述 比例数范围,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互利贸易可能性取 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超过这一范围,互利条件会 被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