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四)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五)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历程与基本特征
提要
• • • • • 中国城市化历程及其阶段性 城市化进程: 低于工业化局面得到 扭转 关于城市规模和布局的经济学思考 半城市化: 社会排斥的结果 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
( x2 x1 )* (u p) / t 2 ( w 1) 0 t
( x2 x1 )* 0 w
Two ice cream men problem
• Other extensions
– How about more than two ice cream men? – If prices are decided by ice cream men? – If the market is characterized as a circle? – If consumers can change their locations?
城市经济学:若干前沿问题
• 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非可分性是城市产生的 重要原因 • 规模报酬递增对解释城市形成的作用 • 信息外溢式的外部性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新经济地理学”
Hotelling
Two ice cream men problem
• Two merchants selling the same ice cream at the same fixed price p • Consumers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along a linear segment of length L • Each consumer purchases one or zero unit of the good from the nearer firm. The utility function of each consumer is
城市经济学 第3章 城市经济学——城市化
LOGO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 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中国2000年人 均创造GDP第一产业3990元,第二产业2.8万 元,第三产业1.5万元)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 强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 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LOGO
第三章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城市化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 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 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二)内涵
一是“人口城市化” 二是“非农产业城市化” 三是“空间城市化” 四是“生活方式城市化”
美日法三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 单位:%)
国别
城市化水平 和就业结构
城市 化率
美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日本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城市 化率
法国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年 份
1960 70.0 1970 73.5
8.6 4.4
30.6 29.9
LOGO
(三) 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原动力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 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 体现。长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 1、总量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密切的相关关系
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市场经济工业国 世界平均 国家数 33 63 19 125 加权人均GNP(美元/人) 260 1400 10320 2340 加权平均城市 化水平(%) 17 45 78 41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3-2.1《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请你根据深圳的产业升级过程,归纳产业升级有哪些主 要表现?
以轻纺工业为主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以低附加值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以高附加值的 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1课时
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1课时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 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 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
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 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 争力的城市之一。深圳的产业结构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哪些原因影 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资源禀赋
劳动力优势丧失
政策优势
政策优势丧失
渔村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优势
资金优势形成
技术优势形成
比较优势的变化 政策的引导
产业升级的重要原因
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技术创新
1980年以前
渔村
劳动密集型产业
2018年
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
9.3
44.0
46.7
2019
7.1
39.0
53.9
读1952-2019年中国三大 产业比重数据,分析中国产 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 、第三产业转移
读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主导 产业变化比例图,分析珠三角地区 产业结构升级的特点,其影响因素 有哪些?
资源稟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产业结构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城市经济增长
01
城市输出部门和地方化部门的产业政策
02
确定城市基础部门。
03
制定扶持城市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
04
发展城市地方化部门的政策。
05
培育产业集群。
二、城市经济增长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收益政策 城市劳动力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资本投入及其报酬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政策。 城市发展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政策。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环境政策 城市投资环境的建设 商业孵化环境的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的公共服务政策
城市投入产出表
投流量 入产出
产 出 品
中间需求
最终需求
总产出
制造业
生产服务
生活服务
消费
投资
输出
中间投
制造业
18
6
10
4
11
41
90
生产服务
18
10
3
0
10
9
50
生活服务
0
0
0
60
0
0
60
初始要素投入
27
29
44
0
0
0
100
输 入
27
5
3
12
3
50
总投入品
90
50
60
76
24
50
0
0
Db
Wb1 Wb2 Wb0
Sa
Sb
图3-3:累计因果模型的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转移
工资
工资
Lb2 Lb1 Lb0 劳动力
Da2
Db1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产业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概况
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主导工业:⑨___________→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轻纺工业
2.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产业特点、地位
区位优势
工业化初期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⑩_________基地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⑪___________;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如今,农户们不仅不再靠天吃饭,节约下的劳动力还能外出打工,自谋一份创收的职业,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富裕。乡村振兴,盘活了土地,改善了环境,让刘家堡村的村民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曾经的刘家堡村像涅槃的凤凰,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中。
刘家堡西红柿科技产业园推动了刘家堡城郊农业的发展壮大,项目完成后,预计年产量有450余万斤,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年营业收入有2 600余万元。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可解决1 0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培训家门口的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工人,让产业园成为一个集西红柿培育、种植、销售,果蔬采摘,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产业融合示范点,成为太原市城郊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2)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第三
2.作用:体现了⑤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
3.升级的原因
(1) 比较优势的变化和⑥_______________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政策主导
(2) 从全球来看,⑧___________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比例
西部地区
20 356.72
10.76
72 499.80
38.33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围绕着关键,顺延着轴线,派生出方格网,官衙、 庙社、宅第、市坊等依序各安其位,城市旳形态格 局油然而生。
(3)分区与坊里制度
• 根据《周礼.考工记》实施旳井田式方格网系统旳 城市规划分区模式。
• 自战国时产生,汉开始推广,曹魏邺城开始得到 完善。隋唐长安城到达顶峰,将城中除了宫城皇 城之外旳区域,划分为108坊和东西两市,每坊 都有坊名。
–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彻夜酒客行”——汴 河东、西水门和沿河桥头都是热闹旳市易之所 。
(2)从坊内店肆到临街店肆——
– 后周末和北宋初,迫于商业发展需要,允许沿 街住户当街开门和临街开店起楼, “街巷”格 局出现。
3. 北宋开封旳城市革命:街巷制确实立
(1)开封旳发展
– “天下漕运中心”——开封凭借其优越旳经济 地理条件成为北宋旳都城。
第三章 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旳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旳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旳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旳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城市旳产生与发展
1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旳发展-----村庄旳 出现
向阳、接近河湖水面
水
功能分区: 生/死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 定阶段旳产物
•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旳出现
– 伴随社会生产力旳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旳副 业——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 逐渐完善起来,成为许多人旳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 农业分离开来,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4)街市效应与城市进步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第一章前言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每个国家和城市都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就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展开探讨。
第二章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可以认为是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具有多种形式,包括城市化、城市重建、城市更新、城市扩张和城镇化等。
城市的发展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例如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但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等。
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政府政策。
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扩建和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越快,城市发展的速度也会越快。
科技进步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现代科技可以带来更快、更便捷的交通方式、更好的通讯、更好的医疗设备和更高效的市政管理等。
政府政策在城市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提供财政支持和决策的指导。
第三章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内各类事务的监督和控制。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保持城市内的秩序和安全,同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设施。
城市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例如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
城市交通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交通状况直接影响城市内人们的生活。
好的城市交通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出行,同时也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灯等都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和管理,尽力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城市内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复习-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选必2复习课件
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城市
区域
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
资源等
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发展的依托
二.城市功能的类型:生产、服务、集散、管理、创新(城市等级越高,其职能越多,服 务范围越大,城市数量越少,彼此距离越远)
3、路径:(1)产业延伸:深加工 附加值 (2)产业更新: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3)综
合发展:产业多样化
(4)技术突破:高技术产业
4、制约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产业投资的增长空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人才问题;
环境容量与资源约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 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 “江苏地形图”。
2、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根本)
3、路径:(1)产业延伸:深加工 附加值 (2)产业更新: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新兴产业 (3)综
合发展:产业多样化
(4)技术突破:高技术产业
4、制约因素: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产业投资的增长空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人才问题;
环境容量与资源约束
•(2)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第
三、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群(带)(或区域)的核心城市,为区域的交通枢纽中心 2、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升级后,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产业转型,促 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3、为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支持,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
•提供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经验,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协作; 利用便捷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扩 大东西部经贸往来;进一步扩大开放 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起到示 范和引领作用。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复习课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熟期或衰退阶段的产业,从事产品加工业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不同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 特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比, 其发展特点方面存在异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5)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 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 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6)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 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 位;人们消费的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 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 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 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 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 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 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 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 能力。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 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 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2.区域工业化发展方向分析
电大最新《城市管理学》课件第三章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 5.改变现行政策,强调市场与企业价值 相结合的文化。
• 6.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持续进行组 织的变革。
• 7.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 组织
• 8.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做法
• 1.专业化管理---让公共管理者承担责任 • 2.明确的绩效标准及评估 • 3.强调产出控制----以结果为导向 • 4.公共部门分权----利用合同制和服务外包 • 5.公共部门引入竞争机制 • 6.引入私人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 7.强调资源利用的纪律性和约束性
第三章
现代城市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新公共管理理论 促进城市体制管理创新的基石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内涵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背景
• 1.自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 国家”制度。它们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指导国家的经济活 动,试图依靠政府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不足。然而过了多年, “福利国家”制度并未取得如愿的经济增长和社会满意度。
(三)增长极对城市管理的启示
• 1.依据增长极理论,政府应该在条件较好地区选 取较好的产业进行集中
• 2.增长极理论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是处理区域 内城市关系、城乡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关系时,要 加强城市沟通协作,避免出现两极化。
第三节:重复性囚徒博弈理论 -----促进区域协作的根基
• 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 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 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 误的情况。
• 2.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经济滞胀、政府扩大支出产生高税 收、政府公共服务无效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最终导致意 识形态变革。
• 3、1979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 “财政管理创新”为中心的改革,主要内容是国有 企业私有化,外包制,公共事务市场化。政府引人 企业管理模式。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融合、产城互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城市化程度。
新型城镇化将人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实现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资源、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互通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向生产、生活、休闲多元化城市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求将生态优先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提高了城市化程度,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其次,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城市产业的集聚和优化。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城市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通过统筹城市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资源,构建出标准化、智能化城市空间。
提高城市的安全、便利性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形象。
3.促进城市人口转移。
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和投资水平的提高,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4.推动城市融合发展。
《城乡规划原理》-第三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空间自组织: 是指在城市演化过 程中, 在其内在机 制的驱动下,自行 从简单向复杂、粗 糙向细致方向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复
杂度和精细度的过 程。城市空间结构 进行着转化。
———— 宏观上,城市空间发展表现出同质空间聚集的整体有
序性。
Page 19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特殊动力机制
一、新区开发
Page 28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一、新加坡:全球化挑战的城市应对 1. 寻求城市“原动力”
2.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公平社会
3.城市“原动力”的支撑体:重大项目
背景: 1.新加坡人分为:世界主义者、地区主义者,存在阶层冲突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 2.新加坡的主要产业都与全球化竞争息息相关。
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案例城市
2.形成综合竞争力: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950年代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两大重点。 (1)发展制造业。
1961年,设经济发展局,向欧美日招商引资。
1968年,建设裕廊工业区(东南亚最大工业区)。 1970年代,基本达到全民就业,甚至部分产业员工短缺,为此推动高附加值产业 发展,电子产业成为制造业龙头, 1981年,设立科学园区。 (2)公共住房建设 1964年,公布“居者有其屋计划”。
城市经济学第三章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 展质量。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优 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发 展质量。
03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城市经济增长指的是城市地区生产总 值的增加,反映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 水平。
特点
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空间聚集性、非均 衡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同时受到产 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政策 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空间布局产 生影响。
人口规模与分布
人口规模和分布决定了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 。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空间布局的集中程度越 高。
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和布局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布 局。
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影响,合理 的空间结构能够促进经 济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城市人力 资本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开放合作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吸引外资 和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城市的 国际影响力。
城市群的发展与合作
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 通过产业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和市场融合实现共同 发展。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优化目标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旨在提高经济效 益、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升级路径
升级路径包括技术升级、产品升级、组织升 级和功能升级等。技术升级指通过研发和创 新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升级指开发新产 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组织 升级指通过企业并购、集团化等方式提高产 业组织效率;功能升级指从产业链低端向高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梳理)-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2019)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的作用: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4.城市体系与关联网络考点2. 纽约的发展及辐射功能1.区位: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2.发展:伊利运河开通,大量的商品通过伊利运河很便捷地运往纽约港,纽约的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3.辐射功能纽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带动了周边城市不断发展。
以沿海发达的陆海空交通干线为轴,在大西洋沿岸中部出现五个大都市。
形成“波士华城市带”,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
4.影响:考点3. 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4. 产业结构的升级1.趋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体现: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1)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概括:
第三章第三节《中国大地的红星在照耀》是一篇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的文章。
本节主要从农村合作化的发展、城市工业建设的壮大,以及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在农村,本节首先提到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这一运动通过组织农民共同
参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民能够集中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
合作社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本节还强调了城市工业建设的壮大。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城
市工业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文章指出了国内外投资的大量涌入,城市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节还提到了教育和科技进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全民的学习和思想进步,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技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给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农村合作化、城市工业化到教育和科技进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经济学(part3)
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公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想想自己小时候和现在家庭的生活。 延伸阅读:英国大学生在上海:高呼中国才
是真正的发达国家 2、使再分配易于进行,促进收入分配平等
蛋糕大了,就好分配了 将国民产出的增量进行再分配,不去拔 公鸡的毛
(一)积极影响 3、促进生活方式转变
(2)城市系统 (1)6个城市(A、B、C、D、E、F),每个 拥有100万劳动力;
(2)城市系统
每 70 个 68 工 人 的 效 59 用 (美 元) M H
S
1
2
3 每个城市的工人数量(百万)
(2)城市系统
每 个 工 人 的 效 用 (美 元) M
70
68 60
H
59
57
S
A城
D城
1
2
C 等级 b N
C:常数 N:人口 b:不同城市不同,在29项研究结果中,b值2/3为 0.8-1.2,中值为1.09
存在的问题: 所研究的对象并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而是行 政意义或统计意义上的城市。
二、城市的经济增长 关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既无开头也无结尾的乐章,它仍在奏 响。 E. J. Hobsbawm 中国经济增长一枝独秀,成为令世人瞩目的焦点。 为什么会这样? 研究经济增长因素 经济增长,想说爱你不容易 经济增长有副作用
2)本地产品与城市规模 如果产品的人均需求量与生产该产品的规模经济 没有相关性,那么这些产品将只会出现在那些消 费者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 歌剧院、复杂的脑科手术
(3)城市规模的差异
3)本地就业规模与城市间的差距
18 15 12 12
总就业
9 6 3 3 0 0.5 1 城市S 3 城市M 城市B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2
城市经济增长(Uuban Economic Growth)是 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 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包括社会产品增长和 生产能力增长两种内涵。社会产品增长的内 涵习惯上认为是城市GDP数量的增多,这与 国民经济的衡量类同。而生产能力增长的内 涵则比较复杂,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自然 资源、资本积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技术水平 的高低,还包括空间状态的土地经济和自然 资源利用上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地方化 经济(行业规模经济)、城市化经济(城市规模 3 经济)等内容。
14
在税率不变时,乘数取值完全取决于(b-d)的大 小。即居民消费本地商品边际倾向与消费外地 商品边际倾向的差异。这种差异越明显,乘数 值越大。 原因在于:相对较高的本地商品边际消费倾向 意味着更多的城市居民收入将进入本地区厂商 和本地消费者的商品循环。这样乘数效应会更 加明显。如商品房。 另一方面,区别还在于关于投资外生给定的条 件。城市投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本地收 入,除利率和通货膨胀因素外,投资项被修正 为:投资方程 Iu=I0+eYu(1-t) (3.16)
式3.14整理后得到: Yu=(a-c+Iu+Gu+Xu)/[1-(b-d)(1-t)] (3.15) 现在城市经济增长乘数是: 1/[1-(b-d)(1-t)] 即地方投资、政府支出或出口增加一个单位, 则地区总需求就会按这个量的乘数增加: △Yu=△Iu/[1-(b-d)(1-t)] (或者△Gu,△Xu)
7
由式3.3只要基础部门的就业人口出现的△B 变化,整个城市经济的就业人口就会发生△T 的变化,而且乘数越大,这个连带的变动关 系就越明显。 实际上,影响总就业人口变动的因素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①△B本身变动意味着△T变动, ②△B变动间接影响非基础部门劳动力需求 因此:系数n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出口联系” 参数。
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显然要比国民经济增长的 内涵要丰富得多。表现如下: 其一,城市经济增长的特殊属性之一可以归因 于规模报酬递增,而研究国民经济范围内经济 增长的新古典模型往往限制递增规模经济,对 于由规模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增长研究甚少。 其二,国民经济增长理论往往进行的是抽掉空 间因素后的动态分析,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讨 论却必须考虑空间因素,即考虑作为“城”的 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 是公共产品),与作为“市”的城市一般产品 (主要是竞争性的私人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人口 4 规模要相适应。
(3.2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24)
23
Ru K 3 4 5 g i t 1 R t 1
* ut
其中,L*和K*表示劳动力和资本的增长速度, W和R分别表示全国平均的工资与资本租金水 平,(gi)t-1表示城市i和其他城市经济增长率的 差异。 同时对基本城市增长方程进行回归:
这就意味着每个城市劳动力的增长应该包括本 地劳动力的自然增长量和由于要素价格差异而 从外部地区吸引过来的劳动力数量。对于资本 也有类似情况。最后假定要素市场的调整机制 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从长期看:生产要素的流动能够消除城市间要 素价格差异。如:在劳动资本比例高的城市, 工资水平低,资本租金高,从而劳动力外流, 资本流入;在劳动资本比例低的城市,工资水 平高,资本租金低,从而劳动力流入,资本外 流。最终劳动资本比例将会趋同。
其三,城市层面上的经济增长分析与国民经济 增长分析相比较,更重视制度和政府政策的作 用。后者往往把制度性、政治性因素作为既定 前提,其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技术经济分析。这 在城市层面上是很不够的。在城市经济增长的 分析中,制度、政治、政府、政策是无法回避 的重要决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城市 政策和城市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影响。 其四,城市经济增长的动态规律与国民经济范 畴的经济增长规律不同,后者遵循经济周期的 一般规律,而城市经济增长虽然受国民经济一 般运行周期的影响,但其增长状态不完全决定 5 于此,城市往往有自己的增长规律。
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在理解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概念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城市经济增长模型和内在
机制,理解城市发展的含义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明确城市产业结构几种分类的意义,理解城市结构
转换和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深刻理解城市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标和政策。
1
第一节 基本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21
如果假定资本对要素市场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更 高,那么低工资的城市将会因为劳动力流出慢 和资本流入快而获得更多的生产投入品,它们 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高于那些高工资水平的城 市。最终所有地区的工资水平会趋向一个稳定 的均值。 这方面的大量研究已证明这一收敛情况,当然 也有一些例外,如有些地区工资率一直高于其 他地区,而且它们的增长速度也更快。
19
假定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那么在均衡状 态,工资将会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利率将会 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我们得到: Y Y Rut Pt (3.22) Wut Pt (3.21) K ut L ut 这里,Pt是产出品的价格,而且它也被假定其 在各城市取值相同。 很明显,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将会决定城市间的 要素价格差异。因此,有理由假设资本和劳动 力会根据要素价格的差异在不同城市之间进行 流动。 20
9
式3.4变形为:T= O1/(1-n1)+ B/(1-n1) (3.5) 整理上式可得: △T=1/(1-n1)△B (3.6) 式3.3与式3.6乘数表达一样,由此表明,即使 非基础部门的部分就业是由基础部门的就业 部分外生决定的,在非基础部门的就业边际 增量是基础部门规模某个固定比例时,经济 基础乘数就不会发生变化。 但是,我们也可以假设基础和非基础部门的 边际产出联系是非线性的。比如,城市内基 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的联系系数本身就是当 地基础部门规模的函数。 10
22
盖里等人的模型同时包括了另一个重要的要 素流动的分析。他们认为,地区增长速度的 差距可能暗含着在现有工资条件下的就业可 能性和那些劳动力与工资流动中的影响因素。 生产投入方程改写为:
Wu L 0 1 2 g i t 1 W t 1
* ut
1.2 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首先,用城市总需求方程分解地区的GDP: Yu=Cu+Iu+Gu+Xu-Mu (3.10) 上式中,Yu表示城市总收入,Cu表示城市消费 量,Iu表示城市总投资水平,Gu表示城市政府 支出,Xu表示城市向外出口商品,Mu表示城 市从其他地区进口商品量。 同时,定义消费方程Cu=a+bYu---(3.11),并 假定Xu外生给定,定义输入方程Mu=c+dYu--(3.12),其中a是外生的城市消费水平,b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c代表外生的城市进口量,a、 12 b、c不变,d是边际进口倾向。
a c I 0 G0 X u Yu 1 b d e f 1 t
(3.19)
与(3.15)式相比较,此时乘数分母增加了一项 (e-f),通常被称作本地投资的边际倾向,反 映了和本地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本地投资规模, 进而假定e>f,这时本地的收入增长速度和私 人(e反映)与公共部门(f反映)的投资差距(e>f 的增幅)呈正相关关系。(3.19)既包含了城市 居民与厂商之间商品流动(b-d)传导机制和又 包含了地方投资(e-f)传导机制的乘数。一般 被理解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复合乘数”。 17
8
若城市产业关联度高,其主导产业的产出变 化会带来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这些地方的n 值一般会比较大。相反,对于那些以农业生 产为主的城市,基础产业和非基础产业产业 关联不紧,n比较小。 2.拓展 : T=B+(O1+n1T) (3.4) (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不一定呈简单线性) 其中O1代表了给定基础部门的就业量时就肯 定会具有的非基础部门就业量。
Y R K 1 L
* ut * ut
* ut
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的重要区别, 如,城市进口不仅包括国际进口,也包括国 内其他地区购买产品。 总需求函数比国家范围内的总需求函数在内 容上要更加宽泛一些。 政府行为:支出Gu,征税:税收方程 Tu=tYu (3.13) 这样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变为Yu(1-t),把式 3.11、式3.12和式3.13全部代入到5.10,就得 到: 13 Yu=a+bYu(1-t)+Iu+Gu+Xu-[c+dYu(1-t)] (3.14)
1. T=B+O (3.1) 其中,T是就业总就业人数,B是基础部门就 6 业人数,O是非基础部门就业人数。
设O=nT , n∈(0,1),它表示非基础产业就 业人数对整个城市经济就业人数的关联度。 将O=nT代入式3.1得: T=B+nT 或 T(1-n)=B 即 T/B=1/(1-n) (3.2) 定义上式中的T/B值为经济基础乘数,它代表 基础部门就业人口的变动对整个城市就业人 口变动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可进一步表 达为: △T=1/(1-n)*△B (3.3)
1.3 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作为主流城市经济增长研究方法,经济基础模 型和凯恩斯乘数模型都侧重于把需求变动看成 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而另一类研究城市 经济增长的模型是从供给角度分析这个问题的。 盖里、秋山和藤原(1978)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柯 布-道格拉斯式的城市部门生产函数:
Yut Ae K ut L
rt
1 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