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ZigBee网络节点设计 (3)2.1、1ZigBee精简协议栈简介 (3)2.2 、节点程序设计 (3)2.3、发送消息 (4)2.4、接收消息 (5)第三章温度数据采集节点的设计 (6)3.1 、DS18B20的测温原理 (6)3.2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特点 (7)3.3、DS18B20的引脚介绍 (7)3.4、 DS18B20的使用方法 (7)3.5、节点的温度数据采集 (9)3.6、 cc2430核心芯片 (9)参考文献 (10)第一章绪论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信息感知和采集的一场革命,将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入四大新技术之一,美国《技术评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未来新兴十大技术之首。
无线传感器网络经过四代的发展,综合了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使机器具备触摸世界的皮肤,使机器具备灵魂!无线传感器网络使人们Anywhere&Anytime都能获取详实、可靠的信息,实现“无处不在的计算”梦想,它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庞大的生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让Anywlan的梦想——随时随地无线——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梦,它在未来将是如此真实地存在着——在每个人的身边。
将它作为本月专题,翼望促进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实现人类生活的革命。
本专题涵盖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节能管理、数据管理、安全性与可靠性等。
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现场总线技术开始应用于传感器网络,人们用其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大量多功能传感器被运用,并使用无线技术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形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信息感知和采集的一场革命,将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及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其他节点或中心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汇聚节点:负责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压缩,然后传输给中心节点。
(3)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各个汇聚节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传输给用户。
2.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平台:ZigBee模块、ZB-LINK调试器、USB3.0数据线、USB方口线两根、RJ11连接线;软件平台:WinXP/Win7、IAR开发环境、SmartRFFlashProgrammer、ZigBeeSensorMonitor。
(2)实验步骤① 连接硬件设备,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② 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③ 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信息融合和压缩;④ 编写中心节点程序,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⑤ 测试无线传感网络性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
(3)实验结果分析①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② 传输: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和压缩,传输给中心节点;③ 处理:中心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结果;④ 性能: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总结1.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报告学号姓名班级题目指导老师目录第1章概述 (1)1.1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 (1)1.2课程设计工作进程 (1)第2章需求分析 (2)2.1委托单位简介 (2)2.2需求调查 (2)2.2.1一般状况需求 (2)2.2.2应用需求 (3)2.2.3用户性能需求 (3)2.3可行性分析 (3)2.3.1技术可行性 (3)2.3.2经济可行性 (3)2.4系统功能 (3)第3章总体设计 (4)3.1系统设计思想 (4)3.2网络总体结构 (4)3.3信息点规划 (4)第4章详细设计 (6)4.1综合布线系统结构设计 (6)4.2学生宿舍楼(或员工宿舍楼) (7)4.2.1工作区 (7)4.2.2配线子系统 (8)4.2.3干线子系统 (8)4.2.4设备间与电信间 (9)4.2.5管理 (9)4.3教学楼(或办公楼) (9)第5章工程预算 (10)5.1设备清单 (10)5.2材料清单 (10)5.3施工费用 (11)第6章课程设计总结 (12)第1章概述注意:所有格式已定义为文档“样式”,学生可以在“样式”工具栏中查到, 每个学生都要严格按本模板的格式撰写本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的标题(包括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在本模板中已作规定,所有章节、标题名称如需作调整,须征求指导老师同意。
课程设计报告的中文字符5000字以上,不含英文字符及标点。
1.1 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这里要介绍课程设计课题的主要任务。
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与实现一个校园网、企业网或者小区网络的网络工程,包括实地调研与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网络设备选型,综合布线设计,综合布线器材的预算等内容。
也可以写写施工的过程和测试验收的过程。
1.2 课程设计工作进程这里要介绍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的时间表,以及各阶段的工作内容。
工作进程需要划分阶段,注明完成时间。
详细介绍课程设计的设计步骤、实施步骤,以及每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内容。
无线传感网实训报告万能
一、实训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网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对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无线传感网实训。
二、实训目标1. 理解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3. 学习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
4. 熟悉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三、实训内容1. 无线传感网基本原理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相互连接,协同工作,实现对特定区域进行感知、监测和控制的一种网络系统。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传感模块、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
2. 无线传感网搭建与配置实训中,我们使用ZigBee模块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ZigBee模块、无线模块、传感器、电源等硬件设备。
然后,通过编程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在搭建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ZigBee模块的硬件连接和编程;-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无线通信协议的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
3. 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与传输在实训中,我们使用了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编程,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显示和分析。
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 数据的格式化和压缩;- 无线通信协议的数据传输;- 数据的加密和安全传输。
4. 无线传感网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我们分析了以下几个案例:- 环境监测:通过无线传感网对空气质量、水质等进行实时监测;- 智能家居:利用无线传感网实现对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能源管理;- 工业控制:利用无线传感网对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
四、实训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熟悉了无线传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3. 学会了无线传感网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技术;4. 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了解zigbee协议栈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流程。
3. 掌握zigbee网络拓扑结构、节点类型及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学会使用zigbee开发工具进行网络编程和调试。
2. 能够搭建简单的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
3. 培养学生运用zigbee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zigbee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信息技术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课程中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zigbee 技术,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zigbee基本概念与原理-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zigbee技术特点与应用场景- zigbee协议栈结构与工作原理2. zigbee网络结构与配置-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节点类型及其功能- 网络配置与优化方法3. zigbee编程与调试- 开发工具与环境介绍- zigbee协议栈编程- 程序调试与故障排除4. 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 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与融合- 无线数据传输技术5. zigbee应用案例与实战- 现实生活中的zigbee应用案例- 实战项目:搭建简单的zigbee无线传感网络- 数据分析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介绍无线传感网络与zigbee基本概念、原理第二周:学习zigbee网络结构与配置方法第三周:掌握zigbee编程与调试技巧第四周:学习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技术第五周:分析zigbee应用案例,进行实战项目设计与实施第六周:项目总结与成果展示,数据分析与优化教材章节关联:《信息技术》第四章:无线传感网络《信息技术》第五章:zigbee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实践教程:zigbee编程与实战案例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协议栈结构等内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设计一、背景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近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和研究领域,其技术架构和应用领域涉及传感器技术、通信协议、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
由于WSN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灵活性强等优势,其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医疗卫生、军事防御、生态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针对WSN这一新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 熟悉WSN的架构、通信协议和无线传感器的基本功能; * 理解WSN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医疗卫生、军事防御、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2.2 技能目标学生应具备以下技能: * 掌握WSN的基础操作和相关工具的使用;* 能够基于WSN构建一个应用,并进行实验验证; * 能够对WSN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3.1 理论学习通过教师讲授、PPT演示、课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熟悉WSN的基本架构、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的基本功能和常用工具的使用。
同时,还需向学生介绍WSN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医疗卫生、军事防御、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对WSN的应用场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3.2 实验设计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WSN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方法。
具体包括:1. WSN基础应用实验: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WSN,让学生掌握WSN的环境搭建及部署、无线通信原理和常用通信协议等基本操作; 2. WSN传感应用实验:通过构建一个在特定环境下的传感应用,如环境监测,让学生掌握WSN在传输数据和处理数据方面的能力; 3. WSN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通过对WSN传输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让学生掌握WSN数据处理方向的能力。
3.3 实验报告通过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对WSN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能够对WSN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无线传感器课设报告(完整代码)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系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物联网工程学生姓名:黄宏大学号:1200390113指导教师:林科摘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由于其具有组网快捷、灵活.且不受有线网络约束的优点.因而可应用于紧急搜索、灾难救助、环境监测等领域,只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进而使得更节能高效的路由协议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次课设首先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接着简略描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知识及其特点和性能.并对其网络结构和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做了简要分析。
然后阐述了协议的分类,并比较性的分析了当前一些较为重要的路由协议.分别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最后着重介绍了基于LEACH 的路由协议。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基于LEACH的路由协议,maltab目录第一章1.1 目的................................... .............. ... .................................................. .. (1)1.2需求分析................................... .............. .................. .................................. .. (1)1.2.1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 .............. (1)1.2.2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 .. (1)1.3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路由协议优缺点....................... .................................. (2)1. 3. 1泛洪协议(Flooding)................................ ................................... (2)1.3.3层次路由协议................................ ....... ................................... (2)1.4简单介绍LEACH协议................................ ................................... .......... . .. (3)第二章2. 1 LEACH协议的仿真详细设计过程....................... .... ..................... ................. ..32.11实现仿真的代码................................... ................................... ............. . (4)2.12仿真结果分析................................... ........ ........................... ........... (8)2.2课设总结.................................... ................ ......... .. (12)2. 3 参考文献................................ ........................ ................................... (13)致谢... ....................... ............. .................................... ................................... ..............第一章1.1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广大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其研究成梁也日益显著.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步伐。
WSN课程设计报告
WSN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WSN(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WSN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WSN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WSN的通信协议、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等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WSN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WSN系统,并进行调试和优化;具备阅读和理解WSN相关英文文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认识到WSN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WSN基本概念:介绍WSN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WSN组成结构:讲解WSN的硬件、软件及网络结构,包括传感器、通信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等。
3.WSN工作原理:阐述WSN的感知、传输、处理和通信等基本原理。
4.WSN通信协议:介绍WSN中的典型通信协议,如IEEE 802.11、ZigBee等。
5.WSN数据处理与融合:讲解WSN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融合技术和算法。
6.WSN应用案例:分析WSN在环境监测、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掌握WSN的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WSN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WSN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3.讨论法:学生针对WSN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设计、调试和优化WSN系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WSN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WSN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展知识面。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辽宁工业大学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物联网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起止时间:14-06-23至14-07-11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目录第1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1)1.1 引言 (1)1.2 总体方案论述 (1)第2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系统所需的硬件 (2)2.2 硬件系统各部分实现的功能 (3)2.3系统整体实现的功能简介 (4)第3章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系统软件的功能说明 (5)3.2 系统程序流程图 (5)3.3 系统主要代码 (6)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3)参考文献 (14)第1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1.1 引言随着智能化脚步的到来,人们已经发明出了很多用于测量的高智能产品,其中就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是通过测量由于重力引起的加速度,你可以计算出设备相对于水平面的移动速度,通过分析动态加速度,你可以分析出设备移动的方式。
加速度传感器不仅可以测量牵引力产生的加速度,甚至可以用来分析发动机的振动。
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加速度传感器可应用于地震波的检测,车祸报警的应用,还可用于高压电线的摆动监测,应用十分的广泛。
1.2 总体方案论述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协调器,PC。
首先我们将编写好的协调器代码通过IAR环境烧写到协调器中,然后修改协调器中各节点ID,此时协调器将会组建一个小范围的网络来控制各个节点协调工作。
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传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上位机的显示屏。
本次的系统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不仅通过串口通信输出到 PC 机上实时显示,而且同过无线的方式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来控电机,通过转动与停止来检测是否产生加速度。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当今物联网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其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农业监测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对这一技术,本文将结合课程设计的形式,详细介绍关于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内容。
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应用及相关技术,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ZigBe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和通信技术;3. 掌握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实践;4. 具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搭建和调试能力;5.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 ZigBee技术基础知识(1)ZigBee技术概述:介绍ZigBee技术的起源、发展和应用领域;(2)ZigBee技术标准:讲解ZigBee技术的协议栈、PHY层和MAC层等相关标准;(3)ZigBee技术特点:详细介绍ZigBee技术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优点和特点。
2.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知识(1)传感器网络概念:介绍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传感器节点:讲解传感器节点的功能和设计原理;(3)传感器数据采集:详细介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方式。
3. 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与通信(1)ZigBee组网技术:讲解ZigBee协议栈中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组网原理;(2)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详细介绍ZigBee技术在传感器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传输机制。
(1)工业自动化应用:介绍ZigBee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案例;(2)智能家居应用:详细介绍ZigBee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案例;(3)环境监测应用:讲解ZigBee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案例。
5. 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与调试实践(1)传感器网络设计原理: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原理和方法;(2)传感器网络搭建实践:实际操作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并调试;(3)传感器网络应用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传感器网络设计和调试原理。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报告姓名:胡韶辉胡衎学号:********* *********班级:物131班指导教师:***2017年1月1日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实验一、无线传感网络点对点通信实验1.实验内容此实验为验证实验,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2.实验步骤用IAR8.1打开路径:C:\Users\xs\Desktop\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无线传感网实验资料201604\感知RF2-2530WSNV1.2\代码和例子程序\Light_Switch\IDE\Light_Switch\srf05_cc25 30\Iar\Light_Switch.eww分别编译并下载至两个节点上,打开节点,左右键选择<device1>/<device2>,选择完成后按中间键确认,观察LED灯显示情况。
3.实验代码及分析/*功能:查找字符在索引中的哪一个位置*//************************************************************************* *************************/static u16 lookforChar( u8 ch ){uint16 i;for( i = 0; i < FONTLISTCOUNT; i ++ ){if( fontList[i] == ch )return i;}return i;}//查中文static u16 lookforChar16( u16 ch ){uint16 i,j;u16 temp16;for( i = 0; i < fontChar16ListCount;i ++ ){j = i*2;temp16 = fontChar16List[j + 1];temp16 <<= 8;temp16 |= fontChar16List[j];if( temp16 == ch )return i;}return i;}/********************************** *************************************** *************************//*功能:在指定位置输出8*8*//********************************** *************************************** *************************/static void LcdPutChar8( u8 x,u8 y,u8 ch ){LcdBuf[y][x] = ch;}/********************************** *************************************** *************************//*功能:在指定位置输出16*16*//********************************** *************************************** *************************//*static void LcdPutChar16( u8 x,u8 y,u16 ch ){LcdBuf[y][x] = (u8)ch;//低前高后LcdBuf[y+1][x] = (u8)(ch>>8);}void LcdPutString8( u8 x,u8 y,u8 *ptr u8 len,u8 op ){u8 i,*tptr = ptr,xx = x,yy = y;u16 m;if( x > 95)return ;if( y > 1)return ;for( i = 0;i < len; i ++ ) {m = lookforChar(*tptr ++);if( m != FONTLISTCOUNT ) {m = m * 8;}elsereturn;xx += 8;if( xx > 88 )return;}}*/void LcdClearRam( void ) {u8 i;for( i = 0;i < 96;i ++ ) {LcdBuf[0][i] = 0;}for( i = 0;i < 96;i ++ ) {LcdBuf[1][i] = 0;}}void LcdClearScrean( void ){LcdClearRam();PutPic( (void *)LcdBuf );}void LcdPutString16_8( u8 x,u8 y,u8 *ptr,u8 len,u8 op ){u8 i,j,*tptr = ptr,xx = x,yy = y;u16 m;if( xx > 95)return ;if( yy )return ;for( i = 0;i < len; i ++ ){m = lookforChar(*tptr ++);if( m != FONTLISTCOUNT ){m = m * 16;for( j = 0;j < 8;j ++ ){if(op){LcdPutChar8( (xx + j),yy,font[m+j] );LcdPutChar8( (xx + j),yy+1,font[m+j+8] );}else{LcdPutChar8( (xx + j),yy,~font[m+j] );LcdPutChar8( (xx + j),yy+1,~font[m+j+8] );}}}elsebreak;xx += 8;if( xx > 96 )return;}PutPic( (void *)LcdBuf );}//显示16*16字符void LcdPutString16_16( u8 x,u8 y,u8 *ptr,u8 len,u8 op ){u8 i,j,*tptr = ptr,xx = x,yy = y; u16 m;if( xx > 95)return ;if( yy )return ;for( i = 0;i < len; i ++ ){m = lookforChar(*tptr ++);if( m != FONTLISTCOUNT ){m = m * 32;for( j = 0;j < 16;j ++ ){if(op){LcdPutChar8( (xx + j),yy,font[m+j] );LcdPutChar8( (xx + j),yy+1,font[m+j+16] );}else{LcdPutChar8( (xx + j),yy,~font[m+j] );LcdPutChar8( (xx + j),yy+1,~font[m+j+16] );}}}elsebreak;xx += 16;if( xx > 80 )return;}PutPic( (void *)LcdBuf );}static void LcdPrint8( u8 x,u8 y,u8 vl,u8 op ){u8 j;u16 m;m = lookforChar( vl );if( m != FONTLISTCOUNT ){m = m * 16;for( j = 0;j < 8;j ++ ){if(op){LcdPutChar8( (x + j),y,font[m+j] );LcdPutChar8( (x + j),y+1,font[m+j+8] );}else{LcdPutChar8( (x + j),y,~font[m+j] );LcdPutChar8( (x + j),y+1,~font[m+j+8] );}}}}static void LcdPrint16( u8 x, u8 y, u16 val, u8 op ){u8 j;u16 m;m = lookforChar16( val );if( m != fontChar16ListCount ){m = m * 32;for( j = 0;j < 16;j ++ ){if(op){LcdPutChar8( (x + j),y,fontChar16[m+j] );LcdPutChar8( (x + j),y+1,fontChar16[m+j+16] );}else{LcdPutChar8( (x + j),y,~fontChar16[m+j] );LcdPutChar8( (x + j),y+1,~fontChar16[m+j+16] );}}}}void LcdPutDispBuf( u8 x,u8 y,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 ){u8 tcount = x;OledCodeDataType *tptr = ptr;u16 temp16;if( x > 88 )return ;if( y > 1 )return;while( (*tptr != '\0') && ( tcount <= 88) ){if(*tptr < 127)//显示ASIC码{LcdPrint8( tcount,y,*tptr,op );tptr ++;tcount += 8;}else//显示汉字{temp16 = tptr[1];temp16 <<= 8;temp16 |= tptr[0];LcdPrint16( tcount,y,temp16,op );tptr += 2;tcount += 16;}}PutPic( (void *)LcdBuf );}//实现中英文混合显示void LcdPutDisp( u8 x,u8 y,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 ){u8 tcount = x;OledCodeDataType *tptr = ptr;u16 temp16;if( x > 88 )return ;if( y > 1 )return;while( (*tptr != '\0') && ( tcount <= 88) ){if(*tptr < 127)//显示ASIC码{LcdPrint8( tcount,y,*tptr,op );tptr ++;tcount += 8;}else//显示汉字{temp16 = tptr[1];temp16 <<= 8;temp16 |= tptr[0];LcdPrint16( tcount,y,temp16,op );tptr += 2;tcount += 16;}}PutPic( (void *)LcdBuf );}//从右往左输出一组字符并移运显示voidLcdPutScDispRtoL( 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u16 dl ){OledCodeDataType *tptr = ptr;u16 temp16;// LcdClearRam();while( *tptr != '\0' ){if(*tptr < 127)//显示ASIC码{memcpy(LcdBuf[0],&LcdBuf[0][8],88);memcpy(LcdBuf[1],&LcdBuf[1][8],88);LcdPrint8( 88,0,*tptr,op );tptr ++;}else//显示汉字{memcpy(LcdBuf[0],&LcdBuf[0][16],80);memcpy(LcdBuf[1],&LcdBuf[1][16],80);temp16 = tptr[1];temp16 <<= 8;temp16 |= tptr[0];LcdPrint16( 80,0,temp16,op );tptr += 2;}PutPic( (void *)LcdBuf );LcdDelay( dl );}}voidLcdPutScDispRtoL12( 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u16 dl ){OledCodeDataType *tptr = ptr;u16 i,temp16;for( i = 0;i < 12;){if(*tptr < 127)//显示ASIC码{memcpy(LcdBuf[0],&LcdBuf[0][8],88);memcpy(LcdBuf[1],&LcdBuf[1][8],88);LcdPrint8( 88,0,*tptr,op );tptr ++;i ++ ;}else//显示汉字{memcpy(LcdBuf[0],&LcdBuf[0][16],80);memcpy(LcdBuf[1],&LcdBuf[1][16],80);temp16 = tptr[1];temp16 <<= 8;temp16 |= tptr[0];LcdPrint16( 80,0,temp16,op );tptr += 2;i +=2;}PutPic( (void *)LcdBuf );LcdDelay( dl );}}//从左往右voidLcdPutScDispLtoR12( 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u16 dl ){OledCodeDataType *ttptr,*tptr = ptr;u16 temp16;u8 i,len,tempbuf[2][96];len = 12;tptr = ptr+11;for( i = 0; i < len; ){if( *(tptr)< 127 )//显示ASIC码{memcpy(&tempbuf[0][0],&LcdBuf[0][0],96 );memcpy(&tempbuf[1][0],&LcdBuf[1][0],96 );memcpy(&LcdBuf[0][8],&tempbuf[0][0],88) ;memcpy(&LcdBuf[1][8],&tempbuf[1][0],88) ;LcdPrint8( 0,0,*tptr,op );tptr --;i ++;}else//显示汉字{memcpy(&tempbuf[0][0],&LcdBuf[0][0],96 );memcpy(&tempbuf[1][0],&LcdBuf[1][0],96 );memcpy(&LcdBuf[0][16],&tempbuf[0][0],80 );memcpy(&LcdBuf[1][16],&tempbuf[1][0],80 );ttptr = tptr;temp16 = *ttptr;temp16 <<= 8;ttptr = tptr-1;temp16 |= *ttptr;LcdPrint16( 0,0,temp16,op );tptr -= 2;i += 2;}PutPic( (void *)LcdBuf );LcdDelay( dl );}}voidLcdPutScString( 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u8 rl,u16 dl ){switch( rl ){case LIFT_SC:LcdPutScDispLtoR12( ptr,op,dl );break;case RIGHT_SC:LcdPutScDispRtoL12( ptr,op,dl );break;default:break;}}void LcdPutPic( u8 x, u8 y,u8 w,u8 h,OledCodeDataType *ptr,u8 op ){u8 i;OledCodeDataType *tptr = ptr;if( (x > 95) || ((x + w) > 96) )return;if( (y > 1) || ((y + h) > 2))return;for( i = 0;i < w; i ++ ){if(op){LcdBuf[y][x + i] = *tptr ;if( h == 2 )LcdBuf[y+1][x + i] = *(tptr+w);tptr ++;}else{LcdBuf[y][x + i] = ~*tptr ;if( h == 2 )LcdBuf[y+1][x + i] = ~*(tptr+w);tptr ++;}}PutPic( (void *)LcdBuf );}//整屏滑动显示void LcdPutScPic( OledCodeDataType *ptr, u8 op,u8 qp,u16 dl ){u8 i,j;u8 tempbuf[2][96];if(qp){for( i = 0 ;i < 96; i ++ ) {tempbuf[0][i] = *ptr++;}for( i = 0 ;i < 96; i ++ ) {tempbuf[1][i] = *ptr++;}}else{for( i = 0 ;i < 96; i ++ ) {tempbuf[0][i] = ~*ptr++;}for( i = 0 ;i < 96; i ++ ){tempbuf[1][i] = ~*ptr++;}}switch( op ){case RIGHT_SC: //右边for( i = 0; i < 8; i ++ ){for(j = 0;j < 84; j ++ ){LcdBuf[0][95-j] = LcdBuf[0][83 - j];LcdBuf[1][95-j] = LcdBuf[1][83 - j];}for( j = 0;j < 12; j ++ ){LcdBuf[0][11-j] = tempbuf[0][95 - j];LcdBuf[1][11-j] = tempbuf[1][95 - j];}for(j = 0;j < 84; j ++ ){tempbuf[0][95-j] = tempbuf[0][83 - j];tempbuf[1][95-j] = tempbuf[1][83 - j];}PutPic( (void *)LcdBuf );}LcdDelay( dl );break;case LIFT_SC: //左边for( i = 0; i < 8; i ++ ){for(j = 0;j < 84; j ++ ){LcdBuf[0][j] = LcdBuf[0][j + 12];LcdBuf[1][j] = LcdBuf[1][j + 12];}for( j = 0;j < 12; j ++ ){LcdBuf[0][95-j] = tempbuf[0][11-j];LcdBuf[1][95-j] = tempbuf[1][11-j];}for(j = 0;j < 84; j ++ ){tempbuf[0][j] = tempbuf[0][j+12];tempbuf[1][j] = tempbuf[1][j+12];}PutPic( (void *)LcdBuf );}LcdDelay( dl );break;default:break;}}void LcdPutString16_8_R( u8 *ptr,u8 op){u8 i,x=0;for(i=0;i<12;i++){x=88-i*8;LcdPutString16_8( x,0,ptr,i+1,op );LcdDelay(100);}}4.实验总结此实验室实现两个节点间的通信,可以输出中文或英文,或中英文混合输出。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模板
摘要老人摔倒及时报警装置年级:13通信1班姓名:卞易婕学号:130803002一、方案概述1.1 背景及应用现在是一个老龄化问题现象普遍存在的时代,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无论是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还是随着年龄增长必须要面对的健康问题,都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调查,在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目前已经有超过33%的人受到了来自跌倒的威胁,而跌倒会对老年人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甚至是死亡。
时下,“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频频发生。
一方面我们听到对“世风日下”的集体谴责,另一方面却是“好人难当”的无奈感叹。
1月10日早上,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许大妈去菜市场途中摔倒。
年过60的她因膝关节不灵活,自己爬起来很费力。
当她向周围的人投去求助的眼神时,却无人愿意上前搀扶。
最后,她不得不用了很多时间才自己挣扎着站了起来。
类似的事情或许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这种美德不仅没有发扬,而且还被质疑。
这背后是无奈,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小锡说。
所以当面临家中老人外出时可能摔倒的情况,子女们不免担忧,怕未能及时知道和发现老人在外遇到的突发事件及所在位置,甚至可能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我所设想的老人摔倒及时报警装置就是由此而来的。
1.2 产品特点需要设备如下:可穿戴的传感器,相关电路,智能手机APP。
设计产品特点:(1)体积小、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把各功能部件集中,内部采用总线结构,减少了各芯片之间的连线,大大提高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
另外,其体积小,对于强磁场环境易于采取屏蔽措施,适合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2)低电压、低功耗采用低功耗蓝牙技术,纽扣电池就能带动起来(3)优异的性能/价格比由于构成的硬件结构简单且便宜、开发周期短、控制功能强、可靠性高,因此,在达到同样功能的条件下,用此硬件开发的控制系统比用其它类型的微型计算机开发的控制系统价格更便宜。
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2. 使学生掌握无线传感网在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3. 帮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物联网中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无线传感网技术设计简单应用方案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无线传感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无线传感网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无线传感网技术概述- 引导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无线传感网的技术特点及其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2. 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 介绍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协议等;- 分析各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3. 无线传感网架构与协议- 讲解无线传感网的基本架构,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用户节点;- 介绍常见的无线传感网通信协议,如ZigBee、IEEE 802.15.4等。
4. 无线传感网应用案例分析- 分析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无线传感网应用案例;-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无线传感网技术设计实际应用方案。
5. 无线传感网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无线传感网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组网;-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无线传感网络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场景。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协议。
3.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无线传感网络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设计、搭建和优化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技能。
3. 培养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对无线传感网络进行仿真、测试和性能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传感网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项目实践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和协作。
3. 引导学生关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电子信息类学科,涉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针对学生年级特点,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线,逐步拓展至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要求:1. 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关注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
二、教学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教材第一章内容2. 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 传感节点、汇聚节点、管理节点的作用和关系- 教材第二章内容3. 无线传感网络的关键技术- 传感器节点的设计与优化- 无线通信协议和数据融合算法- 教材第三章内容4. 无线传感网络协议- MAC协议、路由协议、数据收集协议等- 教材第四章内容5. 无线传感网络应用案例- 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工业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教材第五章内容6. 无线传感网络仿真与实验- 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网络仿真和性能评估- 设计实际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材第六章内容7. 课程项目设计与实践- 分组进行项目设计,涵盖无线传感网络的各个环节-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完成项目搭建、调试和优化- 教材第七章内容教学进度安排:- 课程共安排16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概述(2学时)、体系结构(2学时)、关键技术(4学时)、协议(3学时)、应用案例(2学时)、仿真与实验(2学时)、课程项目设计与实践(1学时)教学内容组织:-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定期进行课程项目汇报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对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和协议等内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技术,它以低成本、小体积
以及高信令容量为特点,主要应用于环境检测、家庭自动化、工厂信
息系统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正在逐渐成熟,已经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们深入学习无
线传感器网络,从而掌握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将从原理与技术入手,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
结构、无线传输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处理和传感性能,引
入相关技术来完成实验。
接下来,本课程将重点介绍实际应用,如环
境监测、家庭自动化、工厂信息系统等,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实际
应用中的各种问题。
接着,便是实验,如果学生们能在实际环境中应
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并应用这门课程。
本课程将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如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计算
机网络等,参与者们需要具备必要的学习基础,以便能够真正理解并
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
本课程也将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数据来完
成实验。
学生们在上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具备以下能力:①掌握无线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原理与技术;②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
用的层次结构;③参与实际实验,并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设计、实现及实际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掌握有
关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从而帮助他们在今后
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传感网课程设计报告
传感网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传感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传感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传感网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掌握传感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了解传感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能够运用传感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5.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网系统。
6.能够分析传感网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感网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运用传感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以及传感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网概述:介绍传感网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传感网原理:讲解传感网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
3.传感网技术:介绍传感网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通信协议和数据融合。
4.传感网应用:分析传感网在智能家居、环境监测、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传感网的应用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感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网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传感网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感网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4.实验设备:准备传感网实验所需的设备,如传感器、通信模块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它能够实现对环境和物体的监测和控制。
它在环境监测、军事侦察、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课程以ZigBee技术为基础,着重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构架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掌握ZigBe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构架;4.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ZigBee技术概述(1)ZigBee的介绍和特点;(2)ZigBee技术的工作原理;(3)ZigBee网络的构架和通信方式。
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构架(1)传感器节点的组成和功能;(2)传感器节点之间的通信方式;(3)数据采集和处理。
4.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1)环境监测中的应用;(2)智能家居中的应用;(3)军事侦察中的应用;(4)医疗保健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介绍ZigBee技术的工作原理与通信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2.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深入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3.实验操作设计相关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ZigBee技术的应用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课程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设项目,包括系统设计、搭建和调试等环节。
五、教学过程1.第一阶段: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概述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其重要性。
2.第二阶段:介绍ZigBee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六、评价方法1.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实验操作的表现、课程设计的进展等。
2.作业布置相关的理论作业和实验报告,检验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
基于ZigBee技术中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并且掌握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搭建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ZigBee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具备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知识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和特点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2. ZigBee技术介绍2.1 ZigBee技术的原理和特点2.2 ZigBee协议栈结构2.3 ZigBee技术的应用场景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参与传感器节点的设计与制作、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搭建和调试、以及对实际场景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和实现。
五、课程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小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项目,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王明、李华主编2. 软件:ZigBee网络模拟软件、ZigBee应用开发软件3. 硬件:无线传感器节点、ZigBee通信模块、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板。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报告(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题目安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指导老师班级目录1需求分析2传感器网络概述2.1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2.2传感器网络协议栈3数据传输方式4设计4.1主要数据结构4.2 课程设计的条件5测试6使用说明6.1应用程序功能的详细说明6.2应用程序运行环境要求6.3输入数据类型、格式和内容限制6.4各模块程序段说明7总结提高7.1课程设计总结7.2课程设计评价1 需求分析1.1 功能与技术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逐渐来临,物联网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为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提供了完善的路径,而无线传感网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成为物联网建设的关键。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微型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网络。
它具有资源非常受限、无线通信链路质量不稳定和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等诸多显著特点,与现有的互联网和其它无线网络存在较大差别,向可靠数据传输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在数据传输可靠性保障方面,采用了加密算法保证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2 传感器网络概述2.1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典型的传感器网络结构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管理节点。
随即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网络。
传感器节点的监测数据沿着其他节点逐跳传输,监测数据可能被多个节点处理,经过多跳后被路由到汇聚节点,最后通过互联网或者卫星到达管理节点和用户。
管理节点对传感器网络进行配置和管理。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如图所示2.2传感器网络协议栈与互联网协议栈(TCP/IP)的五层相对应,传感器网络协议栈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另外协议栈还包括时间同步、节点定位、网络管理、QoS保障、移动管理、任务管理、能量管理和安全机制等。
物理层提供信号调制、无线收发和相应的密码服务:数据链路层负责信道接入、拓扑生成、差错控制、介质访何控制、数据成帧以及数据帧监测等;网络层主要负责路由生成,路由选择和拓扑管理等;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时间同步、节点定位、网络管理、QoS 保障、移动管理、任务管理、能量管理和安全机制等通常跨越多个网络协议栈层次3 数据传输方式传感器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其网络连接传输分为三个层次:传感器网络层、传感器网络汇聚互联层以及管理和用户层.。
【免费下载】 无线传感网报告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பைடு நூலகம்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工业大学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课程设计(论文)题目: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物联网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职称:起止时间:14-06-23至14-07-11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目录第1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1)1.1 引言 (1)1.2 总体方案论述 (1)第2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2)2.1 系统所需的硬件 (2)2.2 硬件系统各部分实现的功能 (3)2.3系统整体实现的功能简介 (4)第3章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5)3.1 系统软件的功能说明 (5)3.2 系统程序流程图 (5)3.3 系统主要代码 (6)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 (13)参考文献 (14)第1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1.1 引言随着智能化脚步的到来,人们已经发明出了很多用于测量的高智能产品,其中就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是通过测量由于重力引起的加速度,你可以计算出设备相对于水平面的移动速度,通过分析动态加速度,你可以分析出设备移动的方式。
加速度传感器不仅可以测量牵引力产生的加速度,甚至可以用来分析发动机的振动。
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加速度传感器可应用于地震波的检测,车祸报警的应用,还可用于高压电线的摆动监测,应用十分的广泛。
1.2 总体方案论述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协调器,PC。
首先我们将编写好的协调器代码通过IAR环境烧写到协调器中,然后修改协调器中各节点ID,此时协调器将会组建一个小范围的网络来控制各个节点协调工作。
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的方式传给协调器,协调器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上位机的显示屏。
本次的系统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不仅通过串口通信输出到 PC 机上实时显示,而且同过无线的方式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来控电机,通过转动与停止来检测是否产生加速度。
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1.1所示图1.1 系统总体框图第2章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2.1 系统所需的硬件加速度数据采集系统所需的硬件包括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协调器,电机传感器节点,PC机,烧写代码的工具。
其实物图如下:图2.1 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图2.2 烧写代码工具图2.3 协调器图 2.4 电机传感器节点2.2 硬件系统各部分实现的功能2.2.1 数据的采集与发送部分实现该部分功能的部件是加速度传感器节点,该节点中的敏感元件将测点的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进入前置放大电路,经过信号调理电路改善信号的信噪比,再进行模数转换得到数字信号,最后送入到其嵌入的的单片机中,单片机再进行数据存储与控制。
当传感元件以加速度a运动时,质量块受到一个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发生与加速度成正比a的形变,使悬臂梁也随之产生应力和应变。
该变形被粘贴在悬臂梁上的扩散电阻感受到。
根据硅的压阻效应,扩散电阻的阻值发生与应变成正比的变化,将这个电阻作为电桥的一个桥臂,通过测量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可以完成对加速度的测量。
其框图如图2.2:图 2.2 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框图 2.2.2协调器节点部分协调器是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主要包括协调建立网络,还包括检测网络状态、发送维护信号、发送采集命令,其他功能还包括:传输网络信标、管理网络节点及存储网络节点信息,并且提供关联节点之间的路由信息;此外,网络协调器要存储一些基本信息,如节点数据设备、数据转发表及设备关联表等。
其框图如图2.3:图 2.3 协调器节点框图 2.2.3 结果的表达与输出部分该部分包括两部分,一是电机节点,二是PC 机的显示屏。
由加速度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最终将通过串口输出数据显示在屏幕上,还有通过电机的转动与停止来观察数据。
图 2.4 数据显示在屏幕上2.3系统整体实现的功能简介各个节点的代码及协调器的代码烧写完毕后,对加速度传感器进行一定动作后,在协加速度传感器 无线单片机 (CC2430) 外围匹配电路 系统电源 电源监测电路以及相应的指示电路开始初始化 建立网络有节点加入网络 分配网络地址调器所组建的这个小网络下将进行数据的无线传输。
协调器接收到数据后通过串口将数据上传到显示屏上,电机接收到数据后会开始转动。
其实现的功能如下图所示:第3章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3.1 系统软件的功能说明主程序是系统的监控程序,主要对系统中各部分进行初始化工作,使整个系统在上电后进入初始化状态,,主要工作流程是:系统在上电后首先完成CPU和外部端口的初始化,采集节点会将采集到的数据在ZigBee网络中广播,协调器将收到的数据上传上位机,电机收到数据后发生转动,这就是系统软件实现的功能。
3.2 系统程序流程图开始处理器初始化各功能模块初始化3.3 系统主要代码3.3.1 加速度传感器节点代码void SerialApp_Init( uint8 task_id ){halUARTCfg_t uartConfig;static uint8 deviceID;SerialApp_TaskID = task_id;afRegister( (endPointDesc_t *)&SerialApp_epDesc );RegisterForKeys( task_id );Init_I2c();ADXL345Init();IReadData(ADXL345_ADDR<<1, WHO_AM_I, &deviceID); //0xD3if(deviceID == 0xE5){}else{while(1);}UART0_Format.Header_1 = 0xee;UART0_Format.Header_2 = 0xcc;UART0_Format.NodeSeq = 0x01;UART0_Format.NodeID = Accele;UART0_Format.Tailer = 0xff;SerialApp_TxAddr.addrMode =(afAddrMode_t)Addr16Bit;//发送地址初始化 SerialApp_TxAddr.endPoint = SERIALAPP_ENDPOINT;SerialApp_TxAddr.addr.shortAddr = 0xffff;TXPOWER = 0xf5;}void SerialApp_Init( uint8 task_id ){halUARTCfg_t uartConfig;static uint8 deviceID;SerialApp_TaskID = task_id;afRegister( (endPointDesc_t *)&SerialApp_epDesc );RegisterForKeys( task_id );Init_I2c();ADXL345Init();IReadData(ADXL345_ADDR<<1, WHO_AM_I, &deviceID); //0xD3if(deviceID == 0xE5){}else{while(1);} UART0_Format.Header_1 = 0xee;UART0_Format.Header_2 = 0xcc;UART0_Format.NodeSeq = 0x01;UART0_Format.NodeID = Accele;UART0_Format.Tailer = 0xff;SerialApp_TxAddr.addrMode =(afAddrMode_t)Addr16Bit;//发送地址初始化void SerialApp_ProcessMSGCmd( afIncomingMSGPacket_t *pkt ) //处理接收到的RF消息{static UART_Format *receiveData;switch ( pkt->clusterId ){case SERIALAPP_CLUSTERID1: //处理各个传感器节数据receiveData = (UART_Format *)(pkt->cmd.Data);if((receiveData->Header_1==0xcc)&&(receiveData->Header_2==0xee)&&(receiveData->Tailer==0xff)) //校验包头包尾{if(receiveData->NodeID == Accele) //地址{HalLedBlink(HAL_LED_2,1,50,600);}}break;case SERIALAPP_CLUSTERID2:break;default:break;}}3.2 协调器节点主要代码void SerialApp_ProcessMSGCmd( afIncomingMSGPacket_t *pkt ) //处理接收到的RF消息{UART_Format *receiveData;/*UART_Format rsp;rsp.Header_1 = 0xcc;rsp.Header_2 = 0xee;rsp.NodeSeq = 0x01;rsp.Tailer = 0xff;*/receiveData = (UART_Format *)(pkt->cmd.Data);int8 receive_rssi;receive_rssi = pkt->rssi;switch ( pkt->clusterId ){case SERIALAPP_CLUSTERID1: //处理各个传感器节数据if((receiveData->Header_1==0xee)&&(receiveData->Header_2==0xcc)&&(receiveData->Tailer==0xff)) //校验包头包尾{if(receiveData->Command == MSG_PERIOD) //如果是周期消息{receiveData->Data[0] = receive_rssi;}HalUARTWrite(SERIAL_APP_PORT, (uint8*)receiveData, sizeof(UART_Format)); //通过串口发送给网关if(receiveData->NodeID == LED_PWM){PWM_TxAddr = pkt->srcAddr;}}break;case SERIALAPP_CLUSTERID2:break;default:break;}if (afStatus_SUCCESS != AF_DataRequest(txaddr, //发送地址(endPointDesc_t*)&SerialApp_epDesc, //endpoint描述cID, //clusterIDlen, p, //发送数据包的长度和地址&SerialApp_MsgID, 0, AF_DEFAULT_RADIUS)){}else{HalLedBlink(HAL_LED_1,1,50,600);}void SerialApp_ProcessMSGCmd( afIncomingMSGPacket_t *pkt ) //处理接收到的RF消息{UART_Format *receiveData;/*UART_Format rsp;rsp.Header_1 = 0xcc;rsp.Header_2 = 0xee;rsp.NodeSeq = 0x01;rsp.Tailer = 0xff;*/receiveData = (UART_Format *)(pkt->cmd.Data);int8 receive_rssi;receive_rssi = pkt->rssi;switch ( pkt->clusterId ){case SERIALAPP_CLUSTERID1: //处理各个传感器节数据if((receiveData->Header_1==0xee)&&(receiveData->Header_2==0xcc)&&(receiveData->Tailer==0xff)) //校验包头包尾{if(receiveData->Command == MSG_PERIOD) //如果是周期消息{receiveData->Data[0] = receive_rssi;}HalUARTWrite(SERIAL_APP_PORT, (uint8*)receiveData, sizeof(UART_Format));//通过串口发送给网关if(receiveData->NodeID == LED_PWM){PWM_TxAddr = pkt->srcAddr;}}break;case SERIALAPP_CLUSTERID2:break;default:break;}}3.3.3 电机节点代码void SerialApp_Init( uint8 task_id ){halUARTCfg_t uartConfig;SerialApp_TaskID = task_id;afRegister( (endPointDesc_t *)&SerialApp_epDesc );RegisterForKeys( task_id );Motor_Init();LED_Init();uartConfig.configured = TRUE;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baudRate = SERIAL_APP_BAUD;uartConfig.flowControl = FALSE;uartConfig.flowControlThreshold = SERIAL_APP_THRESH;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rx.maxBufSize = SERIAL_APP_RX_SZ;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tx.maxBufSize = SERIAL_APP_TX_SZ;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idleTimeout = SERIAL_APP_IDLE;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intEnable = TRUE; // 2x30 don't care - seeuart driver.uartConfig.callBackFunc = SerialApp_CallBack;HalUARTOpen (SERIAL_APP_PORT, &uartConfig);UART0_Format.Header_1 = 0xee;UART0_Format.Header_2 = 0xcc;UART0_Format.NodeSeq = 0x01;UART0_Format.NodeID = Motor;UART0_Format.Tailer = 0xff;SerialApp_TxAddr.addrMode =(afAddrMode_t)Addr16Bit;//发送地址初始化SerialApp_TxAddr.endPoint = SERIALAPP_ENDPOINT;SerialApp_TxAddr.addr.shortAddr = 0x0000;TXPOWER = 0xf5;}void SerialApp_ProcessMSGCmd( afIncomingMSGPacket_t *pkt ) //处理接收到的RF消息{static UART_Format *receiveData;static UART_Format Rsp;Rsp.Header_1 = 0xee;Rsp.Header_2 = 0xcc;Rsp.NodeSeq = 0x01;Rsp.NodeID = Motor;mand = MSG_RSP;Rsp.Tailer = 0xff;switch ( pkt->clusterId ){case SERIALAPP_CLUSTERID1: //处理各个传感器节数据receiveData = (UART_Format *)(pkt->cmd.Data);if((receiveData->Header_1==0xee)&&(receiveData->Header_2==0xcc)&&(receiveData->Tailer==0xff)) //校验包头包尾{if(receiveData->NodeID == Accele) //地址{Motor_Control(FRONT);Rsp.Data[0] = FRONT;}else{Motor_Control(HALT);第4章课程设计总结为期三周的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课程设计即将结束,这次的课设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很贴近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真的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