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难点18_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PPT课件

高考复习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PPT课件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 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 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 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 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 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 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 险固的地方 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 之意。 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 腰佩 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 “ ”之意。
3.因果引申。“好”,从女从子。“子” 表男子,女子得男子为伴表示貌美。《乐府诗 集· 陌上桑》有:“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 敷。”取的就是此本义。貌美当然“好”,词 义由此扩大引申开来。“晦”,日月不明,所 以代指月末。唯其不明、晦暗,所以引申出 “隐晦、隐藏”的意义来。 4.联想引申。如“蒙”,从“屮屮 ”冡 (mēng)声。本义:玉女、茑萝一类的蔓生 草名。草性贱,丛则覆地,由此引申为“覆 盖”“蒙蔽”等义。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佛。” 蒙,覆盖之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 随着,和着 可释为“ ”。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 语动词的位置上,动作对象为“诸侯”, 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应答 “ ”。
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 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 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 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 寻求 ”一义合适,其 奴”,只有“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 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 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 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 的。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同义复用。“冲”即“幼”,“年幼”
? 6.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丢弃、抛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C)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堪:胜任
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
D、本为羁旅
羁旅:寄居
C项“纠”与“劾”同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 “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 “检举、告发”之义。
B. 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 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 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趁着
A. 摄政王
摄:代理
B. 而刘夙婴疾病
婴:缠绕
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迫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趁着
五.语境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 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 卜。”岑曰:“我夫人有娠, 弄璋 乎? 弄瓦 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 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已,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成分分析法】
?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其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和语法功能,为我们 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 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副 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方法小结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形近)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成分分析法(词性、语法) 互为辅助,互为验证。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侍坐》“夫子何哂由也?” 笑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 闲通:“空娴闲”,熟 习
3、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 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 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 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且臣岂不知 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⑤(宰相),附元忠立致族 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他日, 更引问,说对如前。 (2004年,高考湖北卷)
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2004湖南)
“和”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而 不能理解为形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 “鸣”,可知“和”应为“应和”。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 进道,往还如是。 (2000年全国高考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樵:木柴
爨:cuàn
联想推断法——联想成语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高考复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PPT[优秀课件资料]
持自己。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做的事情,别忘了答应自己要去的地方,无论有多难,有多远。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

﹙绡:丝织品﹚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缢:上吊,吊死﹚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缒师:》用绳子往下吊)
⑶.用“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 关 例句:①.﹙何瑾故、怀瑜瑾:美握玉瑜,此处《比屈喻原美列好传品》格﹚
投笔从戎
投,扔掉,舍弃。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 } 结合语境
纵横联系
以形推义 语法分析 文言对举
综合运用
联系旧知
祝同学们高考胜利!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一、以形推义法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购:悬赏征求,读重本金第收二买册﹚《荆苛刺秦王》
指出下列句中红字的意义:
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日喻》)
解析: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
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解析版)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解析版)

专题01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所谓“常见实词”是指实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

所谓“在文中”,即指语境。

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该考点考查的重点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前四种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而词类活用除积累外,还要靠理解分析。

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考查。

★★技巧点拨★★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仰:对上面,作状语。畜:抚养,养育。 凶年:收成不好的年份。
练习:解释下列词语
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 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①“沐”与“浴”相对,由“弹冠”“振衣”可推知,“沐” 是“洗头”,“浴”是“洗澡” 。 ②“殚”与“竭”相对,是“竭尽”之意。 ③由“忧劳”反义推断可知“逸豫”之意为“安逸享乐”。 ④“穰岁”与“饥岁”相对:丰年 ⑤“牧”与“御”相应:统治,治理 ⑥“治”与“乱”相对:安定,太平
文 言 文 阅 读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解释语段中红色的字: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 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 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智其益富。今 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子:女儿 倍:多出一倍
出:休回家 罪:责备
反:“返” 智:认为聪明
关键:找准了词语的对应关系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见”和“被”同义,表被动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选拔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奔驰的快马
4、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 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
“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果双生一男一女”
弄瓦:生女
⑶联系语境(上下文)巧推断
四、词汇联想推断法
1、根据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以解决 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2、依据熟悉的成语中词语的用法,相互 比照,辨其异同。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难点磁场选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父裁,镇军司马。

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

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

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

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

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

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

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

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

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皆相顾流涕。

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在水边洗濯,祛除不祥。

[试题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拜访。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学目标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再如:(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悬赏捉拿﹚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二、例题:①金就砺则利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③生而眇者不识日解析:从字形入手①"砺","石"旁。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吴丹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吴丹
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 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 是同义复用。
1、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 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2、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 雄才奋用之秋也”,
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 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 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例如:判别下列带点的词语解释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消除。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 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 或谓永曰:“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 “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可以判定这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 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 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 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 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语境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 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 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 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 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想一想:
1、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 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考点扫描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每年高考, 多个省市试卷都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 直接考查了这个考点,而全国新课标卷这 部分的分值则达3分。
此外,翻译的句子中是否具有考查价 值、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成为该句被 选择做翻译句的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来 看,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高考复习学会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ppt

高考复习学会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ppt


一.语境推断法 怨、质、数 如、居、数、掩、伏 二.语法搭配推断法 三.形音义推断法 伏 四.成语推断法 数 五.结构对称(对举)推断法 六.联想课文推断法 如、掩、质、数、恨 七.通假推断法 八.代入推断法 九.古代文化常识推断法
谢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成语推断法
例: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例: 善才绳之。(1997年全国)
绳:捆绑
成语比照:绳之以法 例: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薄:迫近 成语比照:日薄西山
五.结构对称(对举)推断法
例 :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这是对仗句,借助“用”推断出“以”也作“被 任用”讲。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 总结:上下句子结构对称(对举)的句子具有这 样的特点: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词义相同 (近)或相对(反)。
六.联想课文推断法
例:不以外夷见忽。
见忽:忽视我。
“见”字如何理解是关键。“见”可以作 被动理解,还可以用作动词和偏指一方用法等。 课文比照:“府吏见叮咛”=府吏嘱咐我。根 据上下推断,“见忽”=轻视我,全句=不要 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总结:对一些不能肯定的文言词语,可以 通过联想课文中曾经出现过的有关语句,相互 比照,辨其异同,然后结合语境来加以断定。
八.代入推断法:仅适用于选择题。把词义代入 原文中去理解,通过比较考查,推断出词义的 正确判断。
九.古代文化常识推断法: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 到任)、“春秋”(年龄)(1998全国)、“结发” (男子成年)(2002全国)、“用事”专指“掌 权”(2004福建) (《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 )

推断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踏) 7、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粲,càn米一类的东西)
8、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miǎo, 双目失明)
字形分析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 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如: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 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 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 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 法功能推断词义.
试一试:
• 1.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 通晓2.今姑贷汝 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 恕 3.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
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
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 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 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 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试一试: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烤)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 (lài,赏)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zī,财)
《促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 联系:成语“屡试不爽”——差错。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联系:“疾风劲草、欲盖弥彰”——疾,大;
彰,明显、显著
试一试:
4、除南清河太守 联系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意思是:授予官职 5.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把……当作偏远的边境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

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

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

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

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

文言实词推断

文言实词推断

字形推断法
五、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表意文字,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有着 密切地联系。通过对一个字形体结构的分析, 往往可以推断出其大致的意思。一般来说, “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 反映出其本义;而形声字其形旁多属象形符 号,它们虽不能直接反映出该字的意义,却 表示了该字所属的意义范围,据此我们可以 推断出其大体的意思。
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 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
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 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 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 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娴:娴熟(熟习) 却: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击退) 危:危楼高百尺(高峻) 益:圣益圣,愚益愚 多多益善 精益求精(更加) 犯:数犯边境 (触犯、侵犯)
结构推断法
三、结构推断法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 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 这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 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 知词语的词义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
信义著于四海
(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为“信用”的意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实在)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辍耕之垄上
(之,后面跟地点,这里之只能做动词讲:到)
练习:
语法推断法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 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
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方法技巧:对文言词语意义的推断,一般应结合文章大意及具体语境。①从语法来分析,以上四句中AB两句加点词前皆有副词(不、未),则可初步判断加点词为动词。C句加点词前为名词,其后亦为名词,则加点词应为句子的谓语,为动词。D项中“逐”为动词,则加点词可能为名词。②从有关知识的联系来说,课本中有比较接近的用法:“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超乘者三百乘”(《殽之战》),“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③从具体内容及情理来分析,让老弱女子上城墙,可虚张声势,可呐喊助威,可迷惑敌人……但“巡视”则明显不合适。
难点18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难点磁场
选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实词词义与用法的掌握。
解析:此项中“乘”为“登上”之意。
答案:C
错解分析:错选D,不了解“北”的含义。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实词词义与用法的掌握。
解析:A项中“竟死”指“一直到死”。B项中“将兵”意为“统率军队”。C项中“曲折”指李广行军迷路的实际情况。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B,把“广之将兵”误理解为“李广的将领和士兵”。
方法技巧:A项解释不正确。首先从文章语境来推测:①此词前为“以射为戏”,既为“戏”,死去的可能性即不大;②若死,其后却是“广之将兵……”,没有能与之直接承接的内容。 B项句子的主语是李广,若按句后的解释,则后文的主语为“将领和士兵”。C项“弯曲道路”不符合语句的整体意思。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④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选文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歼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宏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还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案例2](★★★★★)(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 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 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 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试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后去吏居家 所居治理
B.遂召上辞问 过辞廷尉于定国
C.悉召故吏五六十人 齐悉复得其故城
D.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举廉为缑氏都尉
●案例探究
[案例1](★★★★)(2001年全国高考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注: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在水边洗濯,祛除不祥。
[试题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 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 造:拜访。
C.导为政务在清静 务:务必。
D.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 要:通“邀”,约定。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