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
![学校体育学简答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7c07fc9b89680202d82505.png)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③课余体育训练。
④课余体育竞赛。
(2)健康教育。
(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②家庭中的体育。
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4)具有一定曲折性。
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
(2)社会的需要。
(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
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
学校体育学(潘绍伟)
![学校体育学(潘绍伟)](https://img.taocdn.com/s3/m/0959ea523c1ec5da50e2705d.png)
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和功能; 了解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体能发展, 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并能根据中 学生的特点正确提出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 思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校体育实践中,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㈠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和科学化
㈠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 动”向“课程”的转变。夸美纽斯、卢梭、巴塞多、 古茨姆斯、裴斯泰洛奇… 各国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从此 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 ㈡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 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 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 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一、运动教育
㈠体育与健康课程 ㈡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㈢课余体育训练
㈣课余体育竞赛
二、健康教育(营养、卫生、保健)
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㈠教育活动中的体育
㈡家庭中的体育
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特征 ㈠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
㈡不同指向的方向性
㈢激励进取的前瞻性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体育—①—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②—与人体有关的身体活动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学校体 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了早 期础
体育运动是一个多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4b6d03e86294dd88d0d26bc4.png)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掌握体育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范例:
担任中学体育教学十多年的李老师可兴奋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提得多好啊!但在兴奋之余他又开始困惑了,对过去的一套教学已经习惯了,如今按新的理念、新目标又怎样上课呢?过去,体育课中应当教些什么,教学大纲早就规定得一清二楚了,李老师只要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与方法教学就行了。如今实施新课程标准,李老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怎样教,还要研究教什么。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机械执行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由于李老师了解了本次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变化的要求,因此感悟了!他首先感悟到这次课程改革和过去强调“严格执行大纲、改革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不同,这是一次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多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整体改革;李教师还感悟到教师角色的变化为教师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提供了舞台,自己可以在新的舞蹈台上大作为了。他感悟之余产生了更新观念、进一步学习课程理论的强烈欲望。
①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体育需求是不同的;
②同一年龄的学生也存在着体育需求的差异;
③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体育需求是不同的;
④体育课程可以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来认识他人与世界。从而发展他们所需的适应自然与社 会的基本素质。
(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的基础是什么?
人际交往技巧;学会承担责任;公平、公正的态度;遵守游戏的规则;
2 .教学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它并不包含课程的设计及课程标准的制定。
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1.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
(1)身体练习——反映“技艺性”的特点
(2)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反映“情意性”的特点:身体练习过程中的自然表现与 干预。
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924a6fc6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3.png)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
指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现 实情境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 实施的“现实性”表现为 “具体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历 史条件”。如果体育课程改 革不与学校联系,就不存在真 实的课程实施。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教 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与 健康课程目标、内容和方 法进行调适的过程。
2
课程改革的目的。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03
04
05
五、体育课程的科学与人学基础
体育课程作为社会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 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 面的影响,同时对社会 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即承担保存、传递和重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制定
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 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 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定义为:“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 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 要目标的课程。”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三、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的特点
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 体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
➢具体评价指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未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结合本 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建构。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2f1e3ba6c30c2259019e6a.png)
346体育综合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使考生正确认识运动训练、学校体育教育和运动生理学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业务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观、体育训练观和体育专业思想。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掌握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管理、研究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体育教学改革动态,能够不断的提升体育专业能力。
三、考试内容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3.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4.运动训练释义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6.运动训练学释义7.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8.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3.竞技能力释义4.竞技能力的构成及构成因素间关系5.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6.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三、项群训练理论1.项群的基本分类形式2.项群训练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3.不同项群在技战术应用上的基本特征四、运动训练原则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3.有效控制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4.周期安排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5.适宜负荷原则概念、理论依据、训练学要点6.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五、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5.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6.运动训练常用手段六、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4.力量素质释义5.最大力量的训练6.快速力量的训练7.相对力量的训练8.力量耐力的训练9.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0.速度素质释义11.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2.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3.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14.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5.耐力素质释义16.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17.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3.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4.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5.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及其训练八、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4.战术训练的基本方法5.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6.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7.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8.战术创新的内涵与战术创新的方法九、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1.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3.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4.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5.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6.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十、运动训练计划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5.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6.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7.运动训练计划的变更8.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9.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10.赛前中短期集训的基本实施11.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分类12.不同周训练计划类型的主要任务、训练内容和负荷特点13.课训练计划包括的内容14.训练课的种类15.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16.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17.训练课的结构18.训练课的负荷量度19.结合运动项目制订课训练计划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3.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人及其影响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三)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1.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2.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3.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1.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1.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2.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3.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1.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3.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1.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3.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我国学校体育目的2.学校体育目标(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1.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的含义2.体育课程的概念与特点(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编制了解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与本质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体育课程如何实施六、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制定3.体育教学的内容4.体育教学的方法5.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体育教学设计7.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过程与特点2.体育学习策略的含义、构成与特点3.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与指导策略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策略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与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的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3.理想体育教师的标准和原则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的内容与特点2.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与见习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1.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运动生理学的意义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其它学科的关系二、骨骼肌的机能1.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2.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产生的机制3. 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过程4. 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三、循环1. 运动训练时,循环机能的主要变化。
学校体育学试题1
![学校体育学试题1](https://img.taocdn.com/s3/m/331c2e9751e79b896802267d.png)
解释(每题2分)1;社会适应能力: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是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与学校各种教育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促使其成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3;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4;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
5;体育课程资源(狭义):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判断题(每题1分)l、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
(√)2、“苏联模式”是东欧及亚洲各社会主义国家参照的体育教学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
(√)3、体能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但与性别差异不大。
(╳)4、体育课程的编制应考虑社会因素、体育学科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5、体育课程的实施只是体育教师的份内事,无需与其他人员参与合作。
(╳)6、竞技体育项目根本不能进入体育课程,因为它是为竞赛所用,而体育教学内容则是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
(╳)7、有位体育教师说:“现在按新课标上课没有准备活动部分了”,你认为对吗。
(╳)8、课外体育活动即是学生参加校内外无组织的体育活动。
(╳)9、过程评价是在学期中段与学期末对学校体育工作较为全面的总结性评价。
(╳)10、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学生是学校体育过程构成的基本因素,学生既是学校体育的对象,又是学校体育的主体。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体育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006a8c450e2524de5187e33.png)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3
学院名称:体育学院
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体育教学(045201)、运动训练(045202)、社会体育指导(045204)
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体育综合(346)
参考书目及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为体育硕士考试大纲
体育综合 (346)
(一)《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3.西方体育和体育思想的早期传播,
4.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5.终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新发展
6.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不同学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和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675b7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9.png)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五章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58a33a54360cba1aa911da51.png)
第五章 : 体育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 程的目标,从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体育的特点出发, 充分考虑了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并吸取我国体育课程建 设的经验教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内容标准划分为运动 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 面(领域),根据四个方面具体目标,结合体育活动内容构建 了相互关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新的内容体系。
第五章 :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三、体育课程的特点 (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 人们的认知可以分为三种:概念认知—主要是通过语言 等形成的认知;感觉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系统形成的 认知;运动认知——主要是通过人体本体感觉形成的认知。 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第三种认知。体育课程主要 是进行运动活动与身体练习,并通过这些运动活动与身体 练习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运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的特点。
第五章 : 体育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二)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为了适应学生身体发育的个体差异,更好地照顾发育较 迟缓、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和有运动天赋的学生的体育 学习的需要,以更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 生都受益。
第五章 : 体育课程的编制与实施
(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 择性 《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增加了学生选择运 动技能学习的自主性。《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学习内容 选取的标准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各地、 各校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 况合理选择具体学习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可以在学校开 设的运动技能项目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需要的学习 内容,激发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习积极性。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439ef1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6.png)
体育专业合格体育学科课程建设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学科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为了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体育人才,满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求,本方案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课程内容应遵循科学原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系统性:课程设置应覆盖体育学科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 实用性: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性:课程设计应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1. 基础课程:涵盖体育学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等。
2. 专业课程: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如篮球、足球、田径等。
3. 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运动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拓展课程:涉及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领域,拓宽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引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网络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价与反馈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2. 成果评价: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为主要评价依据。
3. 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教师意见,对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师资队伍建设1. 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进修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 引进人才: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
![潘绍伟学校体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9e7172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b.png)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73c9f8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f.png)
学校体育学复习题第一章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填空题1、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现端倪;其中“骑士七艺”的内容与形式与现代体育相似;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2、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与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3、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的标志是由德国的德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育;包括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等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史称德绍五项4、裴斯泰洛奇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5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二简答题1、简述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的特点答: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注重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课程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在教学原则上采用凯洛夫的五大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等..2、简述21世纪体育课程的新特征答:1图突破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传授;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2强调学生体育认知经验的重要性;关注学生体育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努力改变传统体育课程过于重视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3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4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改变传统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运动成绩;过于注重甄别功能的倾向..5强调课程的分级管理和教师在体育额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作用..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之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心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二、填空题1、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答:1促进智力和能力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好;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2、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答: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即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2、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二、填空题1运动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 2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型目标取向三、简答题1、学校体育目标和目的的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设计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2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布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队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周四hi、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二、填空题1、认知分为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体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运动认知..2体育课程的特点1运动认知性课程2生活教育课程3情意类课程4综合性课程3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3体能发展的适应规律三、简答题1、体育课要做热身运动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答::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是逐步进入工作状态的;有逐步上升;达到一定高度;最后逐步下降的阶段性特征..上体育课做热身运动目的是克服人体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给肌肉预热、促进血液重新分配;克服肌肉自身的粘稠度和阻力;以克服物理惰性..通过热身运动可以改善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水平逐步提高机体内部的能量供应;适应运动负荷的逐步提高以克服生理惰性..2、简述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当身体承受运动负荷时;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下降;身体进入工作阶段;当身体休息和调整之时体内的同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上升;进入相对恢复阶段;当进一步经过调整和休息之时体内的能量超过原来水平;进入超量恢复阶段..3、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答:1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填空题1从体育课程实施内部看;包括体育课程采用;体育课程调适和体育课程应用三个环节..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第六章体育教学一、名词解释1体育教学:是在学生和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2、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和学方式的总称..3、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薛恒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4、教案:也叫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二、填空题1、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身体运动性、健身性、娱乐性和非阶梯性..2、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和科学性..3、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学习领域..4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与竞赛法..5、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的评价等..6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条件等..7探究式教学步骤包括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验证方案、评价与提高..8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包括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发现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以及领会学习法..9、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实施应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三、简答题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应注意事项答:1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2有教育价值3目标描述要准确4充分考虑学生实际5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6合理的目标分类..2、简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答:1用教育的观点审视现有的体育素材2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合3选择运动项目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5可行性分析..3运用游戏法应注意的事项答: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采取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在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认真做好裁判的评判工作;要客观公正评价游戏的结果;包括胜负;以及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4、探究式学习法的注意事项答:1合理设置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内容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给与应有的包容与理解3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4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解决学生会不会的问题;同时注意安全..5、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答: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洁明了..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答:1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一、名词解释1、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二、填空题1、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包括心理激活策略、制定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2、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3、体育学习策略构成体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形成策略、体育学习的资源管理策略..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包括认知与定向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熟练阶段..三简答题1、运动技能形成后不易遗忘的主要原因答:第一运动技能是经过大量练习之后获得的..第二连续性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第三运动技能保持主要依靠小脑和脑低级中枢;比大脑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2、如何进行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答: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体育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论述题1、论述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28-292、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和基本要求P31——34。
小学体育学科教案的编写与实施
![小学体育学科教案的编写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e33d7c3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0f.png)
关于小学体育学科教案的编写与实施小学体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教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体魄、增强身体素质、锻炼身体协调性及重视运动的习惯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特长,根据不同年龄和特点,编写适合学生的体育教案,让体育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编写小学体育教案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骨架和核心,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学校教学大纲、省、市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相关规章制度,将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分析学生特点学生是参与体育教重要的主体,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性格、认识能力均不相同,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计划。
其中,需要重点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肌肉骨骼、生长发育等方面,以及学生的运动爱好、运动特长、运动习惯等。
3.设计课程内容学科内容是教师设计体育教案的基础,教师应该理解课程内容,并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设计教案的内容和步骤。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注意,思路清晰,信息充实且易于理解,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4.制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教育目标等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讲授、实践、示范、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最佳。
5.编写教学材料体育教材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获取到量身定制的教学材料,以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教学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具体需求。
二、实施小学体育教案一个好的教案需要有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合理的教学步骤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和感受体育教学的乐趣,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前提。
2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2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5a97e61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d.png)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目录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是根据生理学新陈代谢规律提出的——“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工作阶段超量恢复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运动过程中,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由逐步上升进入工作状态,达到一定的高度,再逐步下降。
这是体育课典型结构的依据。
物理惰性:身体特别是肌肉需要预热,通常被成为热身运动。
热身运动能促进血液流通,特别是能对全身血液流量进行重新分配,使得肌肉克服粘稠性和阻力,有利于进一步从事运动。
生理惰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从而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
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身体成分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反应时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体能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各种体能的发展变化也有其特殊的个性,只有遵循体能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遵循学生的动作发展规律。
体育运动中学生通过运动技术或技能的练习产生丰富的身体体验,获得对自身的认识。
体育运动内容十分广泛,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刺激,学生在多样的刺激中感受到的情感体验往往与身体认知相伴相生,体育运动中各种角色的变换与社会实践中角色的个性化要求相一致,因此,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得到发展。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相结合,能促进学生个体与能力的充分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体育运动能促进人们健康地生活、愉悦地工作;体育的法规和规则,又能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个体形成遵守社会规章制度、遵循道德规范的意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个团体性很强的社会角色演练场所,个体在运动中感受到角色的各种变化,为以后更加顺利地投入社会提供了平台,因此,体育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
体育课程的编制
![体育课程的编制](https://img.taocdn.com/s3/m/e42eea0590c69ec3d5bb7596.png)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编制影响因素和过程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工作者应结合学校体育的特点和学生与社会需要编制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编制过程不仅只是某一阶段的体育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而是包括根据一定教育目的,确定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并组织和实施体育课程,并根据对体育课程的评价,进一步改进体育课程的总称。
体育课程编制不同于体育课程设计,一般来说,体育课程设计是指选择什么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如何组织教学内容,体育课程编制除包含选择和组织体育教学内容外,还包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和评价。
体育课程编制过程是将预期的体育课程目标转化为预期的体育课程过程,它起着转变、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如果说体育课程目标是“灵魂”,那么预期的体育课程就是“躯体”。
而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则是将“灵魂”附于“躯体”的中间环节。
一、体育课程编制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一)社会需求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需求而不断地的改变着自己。
这个改变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指人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发展需求的空间维度。
二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发展需求的时间维度。
人类社会发展迄今经历了或即将经历三种经济形态,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鲜明得时代特征,即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智力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在一个高速变换的时代里,要求我们能用发展的眼光、明天的要求、促进今天的变化;其次,世界的多元化使得人的生存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状态,要求人学会选择;最后,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知识总量也在迅速的增加,人们只有选择学习需要的东西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由此可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编制上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89f7cbc589eb172ded63b7da.png)
体育教育《体育概论》课程标准(本科)一、课程概述《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体育概论》是体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宏观上、总体上对体育有概括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人类、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体育观,为学习体育专业其它各门课程打下初步的认识基础。
课程目标通过下列的课程任务实现:1、知道《体育概论》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学科前列动态。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尤其是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实施体制,培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有关问题的能力。
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巩固专业思想,初步树立体育教师的光荣责任感。
4、养成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体育现象的关注兴趣,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善于把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体育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掌握——指运用己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体育事件和现象。
学会——能从宏观上、整体上综合研究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知道理解掌握学会绪言《体育概论》研究目的与对象课程的建立与发展简况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体育的概念“体育”名词的由来及概念体育的分类中外体育概念的比较概述体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体育与物质文明建设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体育我国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目的任务的一般概述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简述“体育的功能体育的健身、娱乐功能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体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我国体育的体制我国体育的组织领导体制体育干部培养体制几项基本体育制度和措施体育的基本手段——身体运动身体运动技术结构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身体运动的分类及运用动作质量和效果的评定国际体育国际体育组织简介国际体育活动发展简况我国国际体育活动概述√√√√√√√√√√√√√√√√√√√√√√√√√√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体育概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选修教育模块)的必修课程,系的主干课程。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https://img.taocdn.com/s3/m/da3419a33c1ec5da51e27036.png)
体育专业基础综合一、考试目的全面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学原理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论证以及解决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二、考试要求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三门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来分析有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能够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体育概论0、引论1. 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范畴2. 体育概论的学科定位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 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一、体育概念1. 体育概念的演变2. 体育的基本概念3. 体育本质的概念4. 从身心关系看体育本质二、体育功能1. 体育功能2.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3. 体育的结构质功能4. 体育的系统质功能5. 体育的经济功能与体育产业发展三、体育目的1. 我国体育目的与目标及其关系2. 确定我国体育目的的依据3. 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目标的要求4. 家庭体育功能的历史变化四、体育手段1. 体育核心手段2. 身体运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3. 体育运动技术4. 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分类五、体育科学1. 体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2. 体育科学的三维视角3. 体育科学体系4. 体育、体育科学与体育学科的辨识六、体育过程1. 体育过程的本质、目标及其特点2. 体育过程的要素3. 体育过程的结构与控制七、体育文化1. 体育的文化属性与含义2. 体育文化的功能3. 奥林匹克文化4.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八、体育体制1. 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2. 体育体制的特点与作用3. 中外体育体制的比较4. 结合足球改革分析我国体育体制改革5. 举国体制的历史评析6. 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评析7. 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发展九、体育发展趋势1. 从人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体育心理学一、体育心理学概述1. 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3. 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二、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1.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2. 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3.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三、运动兴趣1. 运动兴趣的概念、特性及分类2. 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性3. 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四、运动动机1. 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与种类2.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五、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1.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2. 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3. 体育活动中的团队目标设置六、运动归因1. 归因理论2. 运动中的归因3.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4. 归因训练七、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1.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2.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3.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及干预4. 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八、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1.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2. 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3.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九、注意与运动表现1. 体育运动中的注意种类及测量2. 注意控制训练的方法和技术十、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1. 心境状态与体育锻炼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 心境状态与运动状态的监测十一、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十二、心理技能训练概述1. 心理技能与心理技能训练的意义和作用2. 心理技能训练计划、方案与实施十三、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1. 渐进放松训练2. 自生训练3. 生物反馈训练4. 系统脱敏训练5. 模拟训练十四、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1. 表象训练2. 认知训练3. 暗示训练4. 自信训练十五、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1. 团体凝聚力概念、特征、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2.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3.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4. 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十六、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1. 领导的特征2. 教练员领导行为概述3. 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十七、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1. 运动中道德的形成和发展2.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3. 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4. 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十八、运动技能的学习1. 运动技能的概念、组成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4.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5. 运动技能的迁移十九、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1.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2. 体育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心理学原理3.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4. 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二十、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1. 体育能力的差异2. 智力因素的差异3.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4. 体育差生的心理第三部分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1.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4.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2.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3.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4.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5. 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 学校体育的结构2. 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3.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4.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5.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1. 体育课程的特点2.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3. 体育课程的编制4.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五、体育课程的实施1.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与体育课程类型2.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3.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六、体育教学1.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2.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3. 体育教学内容4. 体育教学方法5.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6.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7. 体育学习评价七、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原则、特点2.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3.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八、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九、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2.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3.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十、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2.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十一、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2.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十二、理想的体育教师1.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2.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3.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十三、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1.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2.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3.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4.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5. 学校体育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课程,即教育的一种行动计划。
体育课程的前提性问题之一,是体育课程的编写者、研究者、实施者都能明确地意识到体育课程是什么?体育课程具有什么功能?学习目标:1.了解体育课程理论的性质,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2.掌握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
3.了解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第一节体育课程特点一、课程的含义(一)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1.盖伦·塞勒将课程定义为一种为教育者提供一系列学习计划。
2.拉尔夫·泰勒和希尔达·塔巴等人课程计划都是预先按顺序安排好的。
课程计划有起点,有终点并有过程,以便能由起点推进到终点。
3.乔恩威尔斯课程,即学习计划,由目标去决定什么样的学习是重要的。
”(二)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人本主义课程学家赞成这种定义。
1.波德和雷根认为:“课程由儿童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不间断的经验所组成。
”课程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环境……用于帮助儿童通过在学校中的实际参与来达到自我实现”。
2.埃斯纳指出:课程“是(学校)提供给他的学生的一种计划”。
它由“一系列预先安排好的教育情景”和“儿童在学校中的全部经验”所组成。
(三)课程即研究领域课程即研究领域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研究领域即是对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领域,研究的理论、原理等知识进行解释。
持这种定义的人对课程所做的讨论,通常是学术性和理论性的,而不是实际性的,关注的是广泛的历史、哲学或社会方面的问题。
(四)课程即学科容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用数学、科学、英语、历史等学科或容组成来定义课程。
人们还从不同的年级水平讨论学科容组成。
然而,从这种观点出发,人们强调的是特定学科或学科群的事实、概念和归纳性结果,而不是一般的、涵盖整个课程领域的课程编制和原则。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1.有的认为课程是教学科目;2.有的注重理论及书本知识的研究;3.有的强调课程应包括全部学习的经验;4.有的把课程看作为计划和策略。
课程不仅仅是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而应该包括动态的学习过程。
因此,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活动。
课程也不只是教学容,还有对容的安排和实施课程应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编制的目的、原则、容和方法,如何制定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课程理解为: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
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二、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础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三、课程与教学的异同教学与课程,都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样评价?作为教学主要是解决怎么教,而作为课程,主要是解决教什么。
四、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
体育专业教育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
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则是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门课程。
(一)宏观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体育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体育的哲学基础;当时是从教育学、生物学和哲学三个维度对体育加以认识。
“从体育的研究对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体育的对象即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它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这使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双重属性。
从此以后,体育的学科性质被视为一门综合学科(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体育理论中对体育性质的阐述)。
五、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点,既要反映这类课程和基础教育的一般文化课的区别;又要与以获得优异成绩为目标的运动训练过程有区别。
(一)反映“技艺性”的特点——身体练习体育课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
体育实践类课程与运动训练有很大的区别:从事身体练习是两者共同的特征,但是,运动训练过程重视的身体练习按照专项的要求形成了严密的结构程序,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身体练习容多种多样,具有较大的可替换性;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练习要承受大强度练习,其负荷要求直至极限,而体育实践类课程中的身体练习达到和本人能力相适应的负荷即可,有时还会出现负荷极小的养生锻炼。
(二)反映“情意性”的特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意类课程是指通过课程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其中就有很多偶然的无序的因素。
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进一步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思维又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但主观世界却是通过生活的体验,在一系列的情感冲突中不断升华。
这些情感的升华,会对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正是情意课程所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等。
体育学习不论是身体认知过程(技能掌握)还是一般的认知过程(概念掌握),它们均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
但是,体育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相比较,由于体育课有直接的经验体验与身体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
因此,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这是其他一切文化课无法比拟的。
(三)反映“自然性”的特点——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的重要特征,因为在体育课上,只有承受一定的负荷,才能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实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
体育课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作为以夺标取胜为目的的运动训练过程也要承受一定的负荷,但这两种负荷是有显著区别的。
(四)反映“人文性”的特点——个体的社会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作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的身体发展规律来指导学校体育的一切具体工作。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不仅是加强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指导整个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不仅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更为全面地反映了体育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课堂情景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与一般文化课相比较有显著的特点:沟通更加畅通;学生学习条件的变化多种多样;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变化多端,这一切均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
这种人文环境有利于在体育课上加速个体的社会适应。
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课程的功能是根据社会发展及儿童发展的自身需要,对体育功能合理、选择和组合的结果。
它的发挥取决于体育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它同时又取决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体育课程增强体质的功能是由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体育课程价值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地影响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同时还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容、实施和评价。
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有效地完成了对体育课程功能的选择和整合,使体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更有针对性,从而成为指导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
一、体育课功能1.我国有学者把体育功能拓展到了健身、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情感、教育、政治6个方面;2.有人把体育的效能归纳为生物效能和社会效能两大类,生物效能具体包括了健身、健美、保健、延寿4种;社会效能包括了教育、娱乐、政治、经济4种。
3.体育课程的功能包括本位功能与延伸功能,本位功能4个方面:(1)促进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特征的知识和技能;(2)提高学生体能、机能和适应能力;(3)促进学生与智力因素(知识、技能)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4)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即知识技能、身体发展、情感意志和社会适应4大功能。
建国以来,我国学习了联的凯洛夫教育理论,学科中心论一直占课程论的统治地位。
与学科中心论相一致的是学校教育提倡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课程领域,时而反映为以知识技能为中心,时而又反映为以增强体质为主。
总之,考虑的是体育学科的自身性质和特征,未能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领域,由于体育价值观的变化,体育课程本位功能的中心也发生了变化。
体育课程本位功能转向了学生;由知识和技能转向了学生的主体发展。
二、体育课程价值的导向作用(一)价值取向的重点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观在处理运动手段和学生身心发展关系时均把价值取向的重点集中于学科本身或作为手段的运动项目上。
但对于这些技术或运动项目是否有必要进行选择和改造?这些运动技术或运动项目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这些运动技术或运动项目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等未能做出明确回答。
目的论体育观及人本主义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位,把价值取向的重点定位于运动本身或运动中的人,强调学生体育实践的主体参与性,同时又必然地考虑到满足个体需求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开发,这利于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行为主体的地位教育行为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主体性就是说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具有实施课程标准的能力,同时又是一个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容进行选择的开发者;学生的主体性表明,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体育课程是为了满足其需求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个体的发展领域手段论价值观重视的是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发展领域,忽视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忽视了学生的情意和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
情意和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互动的教学空间,要求教师改变以技术和学科为中心的手段论价值观念,也促使手段论向目的论价值观的转化。
(四)体育容的结构学校体育课程容的分类十分广泛,学科中心论要求每个运动项目都要学习,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如走马观花,难以学会学精某一运动专项。
人本主义课程论建立的体育容分类体系是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的分类,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中罗列的容体系中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这体现了教学容多与少的辩证统一。
(五)课程实施的途径学科中心论和手段论体育观强调正规化的课堂教学,但忽视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目的论体育价值观和人本主义课程论主注重体育课程的自我体验和促进自我发展的价值,以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其身心协调发展。
第三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所谓体育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体育课程目标、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
体育课程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基础的学科为在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