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合集下载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

1 全球竞争格局与日本科技战略认知1.1当前国际关系与全球科技格局当前国际格局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以中美竞争为主的多极格局转变。

然而,新国际秩序的重构还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混乱和无序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

随着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将日益加剧。

当前,美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最大变量,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敏感区域采取的新政策和新行动,对世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科技合作带来了较大冲击。

世界大国日益重视科技发展,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大国之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严重,疫情也促使世界大国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权。

美国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滑32.9%,是自1947年公布季度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

全球经济衰退促使西方国家重新审视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问题,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回流,这将导致美欧等发达国家占据高科技产业链高端、中国处于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的科技产业分工格局被打破,使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战略效应受到严重影响。

在世界贸易持续低迷、传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环境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邓子立(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州 510033)摘 要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军事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美战略竞争及全球疫情新格局下,日本意图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保持中美之外“第三极”的角色。

近年来,日本提出“全球人才”战略,明确了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健全了科技人才资助体系。

本文从日本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诺贝尔奖获奖情况,以及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横向对比等角度,分析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特点及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人才战略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战略;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 C964;D73/77本研究得到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三评’背景下广东省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A101002114)支持。

浅议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议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

浅议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人力资源管理(HRM)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1、制造业人力资源的特点制造业人力资源具有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经验积累丰富等特点。

同时,制造业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合作意识。

2、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1)人才流失:由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原因,制造业面临人才流失的挑战。

(2)技能短缺:随着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技能短缺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管理难度:由于制造业员工来源广泛,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三、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1、管理体系不完善: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导致管理混乱、效率低下。

2、培训与开发不足: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导致员工技能无法提升,企业竞争力下降。

3、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制造业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制造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1、完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激励等环节,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加强培训与开发:加大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力度,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3、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激励、荣誉激励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实施人才战略: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6、注重员工关系管理: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员工福利和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7、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综合理论课程教育研究292 学法教法研究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走进教材,走进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具体地融入到高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帮助引导高中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语文课堂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教育,培养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课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使高中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可以利用具体鲜活的事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其内容、认知其内涵、掌握其要求。

(二)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活动中。

遵循“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过程,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策划出丰富多彩的小组兴趣活动,鼓励高中生踊跃参与,缓解学习的压力,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自觉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情感的熏陶当中。

(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家校合作中。

家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校应积极深入家长中开展工作,通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将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求告知家长,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力,达到教育方法、教育要求等方面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今天的高中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只有在高中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大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技能继承问题及人才培养

日本制造业企业的技能继承问题及人才培养
Sn e 2 0 , “ e eain i te b b o m” o a a , o c nr ue c oJ p n s c n l i 0 7 c g n rt h a y b o o n f p n wh o tb tsmu h t a a e et h o— J i e o y h srte u c s ina c r igt erltd s se N tr l, ' aftl rbe r a a e e g , a i d i s c e s c odn t ae y tm. aual i a po lm f p n s er n o oh e y t s a oJ e t rr e s l c nc l u c s in i ued mia tae t n e pid sr o ei e e s ne p i st r ov t h ia s c e s ,n r o n n lnsa dk e u t c mp ti n s . s oe ee o s t n y t v
赖 以建 立世界一流 制造 业的强 大支 能继承成 为 问题 ;二是高 质量 的劳 这 股 复 员潮 一 直 持续 到 1 4 年 和 97 柱 。但 是 ,伴 随2 世 纪 9 年代 以 0 O 动力不足和改变人才培养方式 问 1 4 年。从 1 4 年秋天开始 ,婴 98 96
产 业 经 济 报道 O PN 1 08 4 A (o 1)20 — 5
在现 场一 线工 作的正 式职 工 。而到 了 1 7 年 1 月 ,受 “ 93 1 石油 危机 ”
以看出日本劳动时间最长。而且,
企业人才培养结构存在问题 劳动者 每周 劳动 时间 为5 小 时 以上 O 目前 ,日本企业技能继承 问题 的比例最 高的是 日本( 占全体劳动 此 ,继 “ 团块世 代 ”之后在 生产 一 与劳动力不足问题同时存在。在劳 者 的2 .%) 81 ,美国为2 .%,英国 00 线工作的人 少。 日本 国内非常担 动 力不足 时期 ,企 业必 须提 高生产 1 .% ,德 国53 ,法 国57 55 .% .%。 心 ,这些人退休会导致各企业具有 效率 ,而提高生产效率 ,就需要培 日本不仅劳动时间长 ,而且也没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近年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人才培育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人才培育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1引言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增长范式进行了深刻反思,为应对经济危机和调整经济结构,纷纷将“再工业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制造业人才培养举措,并将其作为实现工业智能转型、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紧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构建适应新工业革命需要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

但总体而言,我国仍面临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和总量短缺的问题,根据2018年7月布鲁金斯学会发布的《全球制造业记分牌》报告,在美、英、日、德、中等19个国家中,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排在第12位,其中,在劳动力素质方面,中国排在第17位,在教育支持力度、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等方面,仍落后于世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要求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向“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方向发展,对制造业人才提出新的综合性发展要求。

研究发达经济体近年来的重点人才政策,对我国打造高端制造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制造业人才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扩大制造业人才资金投入近年来,各国陆续推出鼓励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财税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财政支持和间接税收优惠,积极推动政府层面的制造业学科建设和职业培训计划,并撬动更多制造业企业扩大人才投资,在财力上为本国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

一是在资金规模上,依托人才支持计划、工程等,加大对制造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财政补贴力度,确保长期持续的投入。

美国白宫发布的联邦2019财年预算案中,劳工部的“学徒制”支出2亿美元,用于促进先进制造、信息技术领域的学徒培训;教育部的职业技术教育(CTE)支出11亿美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支出2亿美元,用于提高适龄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确保先进制造等相关领域人才培养计划的资金支持。

其中,为确保STEM赠款目标的实现,白宫规定每个财政年度确认最终拨款的30天内,教育部向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OMB主任)汇报STEM的具体支持计划,确保STEM受到支持的优先权。

日本质量界关注“企业人才培养及其社会系统”—日本召开第73次质量管理演讲讨论会

日本质量界关注“企业人才培养及其社会系统”—日本召开第73次质量管理演讲讨论会

中根 甚 一 郎教 授 演 讲 的 要 点 是 :1在 早 () 稻 田大学 研 究 院 的 亚 洲 太 平 洋研 究 科 ( 士 硕 课程 )中 实施 了 “ 学 研 究生 、教 授 、企 业 大 界 专 家 ” 位一 体 的项 目型 教 育 。 们 正 计 划 三 他 在 此 基 础 上 再 推 广 到 以技 术 和 制 造 为 重 点 的
这 次 演 讲 讨 论 会 其 间举 行 了三 场专 题 研 讨会 ,题 目出 自问卷调 查 结 果 。研 讨 会 采 用 统 一 的 模式 ,即与 会者 每 三 人一 组 ,用 2 0分
钟 发表 各 自的 意 见 ,然后 集 中交 流 ,最 后 由
研 讨会 主 持 人 作 一个 归纳 小 结 。 《 IO注 册企 业 预选 课 题 的深 化 》研 讨 对 S 会 由东 京 大 学 食 塬 悦 功 教授 主持 ,重 点 研 讨 反
会 议 举行 了演讲 、报告 、 讨 、分 组讨 论 , 研 最
后 是 总 结 报告 。在 研 讨 和 分 组会 上 都 采 用 了 专题 方 式是 本 次会 议 的特 色。

主题鲜明的演讲
I 竞争机制 ,这些人必须具有胜任大量具 体工
作 的 经 历 :3制 定 能 确保 日本 自主 开 发 产 品 () 的 优 势 地 位 的 战 略 。 在 确 立 自主 技 术 的 同 时 ,制 造 出具 有 扎 根 于 日本 文 化 的 审 美 观 或 手 艺 的深 加 工 、高 附 加 值 的 商 品或 产 品 ;4 ()
维普资讯
毒 毒 ÷ 弓
÷ ÷乏 ; 彳 舞 - }
j 芎

j 彳

米 浆寐 米・ 米

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日本制造业的崛起
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经济角度来看,日本制造业的崛起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以及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提升。

首先,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政府投资、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其次,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推出了许多先进的机器人技术,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从而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日本企业还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

日本企业还重视人才培养,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基地,从而提高了日本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从政治角度来看,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政府投资、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此外,日本政府还重视科技研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

从文化角度来看,日本企业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强调企业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

总之,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以及日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提升,是日本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原因。

基于“3T”模式的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

基于“3T”模式的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

基于“3T”模式的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基于“3T”模式进行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3T”模式即“技术、工艺、管理”的首字母缩写,它强调技术、工艺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

具体来说,技术是指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艺是指智能制造中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管理是指智能制造中的生产与管理模式。

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3T”模式下,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注重技术培养。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创新,智能制造领域需要掌握各种前沿技术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应该设置智能制造方向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

注重工艺培养。

在智能制造中,高效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生产流程规划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智能制造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而在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智能制造是一个注重实践的领域,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在智能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中,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在智能制造领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创新,推动企业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实施《中国制造2025》,人才大发展是根本前提。

为此,《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以下要求:一、人才培养目标1、建立“三支核心人才队伍”:(1)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则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2、重点培养“三类高端紧缺人才”:(1)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2)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3)既懂制造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既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又具有对智能网络高度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主要项目1、实施“一个计划”:制造业人才培养计划。

2、完善“一个体系”: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3、建立“三个基地”:(1)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3)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

4、实施“四项工程”:(1)实施“二项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①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人社部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②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程)(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组织实施)。

(2)实施“二项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资委、工信部组织实施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

④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工信部、财政部组织实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主要保障措施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日企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日企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校 外具 有 丰 富实 践 经验 的人员 为 兼职 教 师 。通 过 积 极 引进 和大力培养相 结合 ,专兼职相结 合 ,建立一 支
结构优 化 、素质 良好 、精干 而富有活力 、相对稳定 的
另一 方 面 ,虽 然 E资 企业 E益 重视 人 才 的本 地 l t 化 ,但在 实 际聘 用 过程 中 出现 的 问题 也直 接 影 响其 本地 化推进 的步 伐 。例如 ,毕业生 的 日语水平 与企业 所 要 求 的商 务 1语 能 力 尚有 一 定差 距 ,不能 在 翻译 3 方 面直接顶 岗工作 。尤 其是 电话 的应对能力 、邮件和 文 章的书写 能力 比较欠缺 。对于这 些毕业生 ,企业往 往 会 通过 多 种 形式 的培 训来 使其 熟 悉 岗位 内容和 操 作 规 范 。但 有 不少 毕业 生 由于缺 乏 对 日资 企 业特 有 文化 以及组织结 构的 了解 ,会 因为升 迁难 、工资涨 幅 慢 、加班多等原 因马上辞职 ,使 1资企 业沦为 毕业生 3 进 入 下一家 企业 的 “ 训班 ” 培 。
三 应 用 型 本 科 日语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改 革
应 用 型本 科 教育 ,其 培养 目标 是通 过教 育 让 受 教 育者 能 应 用客 观 规律 为 社 会谋 取 直接 利 益 ,其 教 育 内容 的核心 是 “ 应用 ” ,即要教 育学 生利 用某 个学 科 领域 的概 念 、定律 和 学 说去 解 决各 种 社 会 生产 中 的各种实 际 问题 。 因此 ,在 E资企业加 大力度录用 本 l 地 职员 的 同 时 ,高 校应 用 型本 科 日语 专 业 应依 照 企 业 需求 ,建 立一 套相 应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首 先 ,明确 应用 型 本 科 E语 专业 人 才培 养 的 目 t 标 定位 和 人 才规 格 要求 。应 用型 本 科 日语 专 业应 培 养德 、智 、体 、美全面发展 ,具有扎实 1语语言基 础 3 知 识和 语 言基 本 技 能 ,有 较 强 日语 语 言应 用 能力 和 跨文化 交际能力 ,富有创新精 神和 国际视野 ,能胜任 外 贸 、翻译 、管 理工 作 的高层 次 应用 型 E语人 才 。 t 其次 ,实施 “ 日语 +专业方 向模块 +综合素质 ” 的 人 才培养 模 式 。 构建 以 “ 日语 应 用 能力培 养 为主 线” 的课 程体系 ,制订人才培养 方案 。根据应用 型本 科 日语 人 才培 养 总体 目标 ,同时 结 合企 业对 人才 的 需 求和 毕业 生 今 后 的发 展 需要 ,科学 设 计 和 整合 理 论课程体 系 ,夯 实学 生的理论基 础 ,使 学生具备 较为

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制造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尽管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和人才培养不适应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1.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学生的学术素质和理论知识的传授。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制造业的基本需求,但是未能培养出具备复杂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1.2 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战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制造业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另外,现有教育体系中教育与产业结合不紧密,学生在产业实践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二、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1 培养方案设计根据制造业的需求,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方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产业的融合。

2.2 实践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满足制造业对实践能力的需求,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加强实践教育。

可以通过推动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

2.3 行业导师制度的建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现代化产业学院可以引入行业导师制度。

通过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行业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2.4 制造业实验室的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现代化产业学院应该加强制造业实验室的建设。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实践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评估为了评估面向制造业的现代化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3.1 就业率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来评估培养模式的成效。

在华日本企业人才本土化缓慢的原因浅析

在华日本企业人才本土化缓慢的原因浅析

C ■ ■ O ■ ■ NT ● ■ ■ ■ E ■ ● M ● ■ PO ■ ● ● RA ■ ■ ■ ■ RY ■ ■ ● ■ ECO ■ ■ ■ ■ _ N O 耕 ℃ S— ■ ■ ● ■ ■ ● ■ - ● ■ ■ ■ ■ ■ _ ■ ■ ●
56 《 当 代经济} 2 0 1 3 年第 1 3 期
日 本贸易振兴机构 2 0 0 9 年的调查显示, 在华日本企业认为 经营上的问题与当地人才的能力和意识有关的占到了 5 3 . 5 %, 居第三位。 但是 , 日方同时认为中国的人才在能力、 素质上都无
法让人满意。 日 企的人才观可以归纳为“ 胸无大志 、 国家栋 梁” ,
【 关键词 】在 华 日本企业

人才本土化
缓慢
高层 经 理 人 数
外 籍 经 理
中 国及 华 人

人 才本 土 化 及 其 意 义
1 5家美国公 司
8家 日本 公 司
人 数 比例 人 数 比 例
人才本土化 , 也称人才本地化 , 是指外 国投 资( 尤 其跨国公 司 )的子公 司中的经营管理人 员 、 关键技 术人 员等主 要由东道 国本地人 员担任 。 可分为普通 员工的本  ̄4 t 、 管理层的本土化 、
的调查也显 示 , 即使在 2 0 1 2 年下半年中 日两国关系恶化 后 , 仍 有4 9 . 1 % 的企业想 要扩大 中国的市场 。
表 1 在 华 日本 企 业 高层 管 理 者 本 土化 比例 ( 2 0 0 5 )
所 属 区域
化情况 , 并对 在 华 日本企 业人 才 本 土化 缓 慢 的 原 因进 行 了分 析 。
【 摘 要】 当前 , 中日经济关 系非常 密切 , 为 了使 中 国经济能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调整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调整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调整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培养模式调整。

一、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1.1. 技术能力的提升智能制造需要掌握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制造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其精通相关技术,并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1.2. 跨学科能力的要求智能制造领域融合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制造业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进行多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1.3. 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智能制造依赖于大量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制造业需要具备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人才,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指导生产决策和优化流程。

二、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2.1.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智能制造要求人才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提供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

2.2. 培养创新精神智能制造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因此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2.3. 跨学科融合教育智能制造要求人才具备多学科综合能力,因此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教育,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提供综合性的课程和实践机会。

2.4. 产学研结合智能制造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因此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实习实训、技术创新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产学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的挑战与机遇3.1. 挑战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

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

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与培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和培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1.技术创新人才需求在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对于具备前沿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这类人才不仅需要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带领企业在科技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2.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高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来完成产品设计、制造和测试等工作。

这类人才需要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制造流程和工艺,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生产过程,并具备问题解决能力。

3.市场拓展人才需求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市场拓展人才来开拓新的市场,研究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制定市场推广策略,并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工作。

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市场洞察力、销售技巧和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份额的提升。

二、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1.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目前我国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高端制造业急需的人才无法及时供应;另一方面,虽然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和课程,但由于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需求,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2.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统的专业教育为主,缺乏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度合作,无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由于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的限制,学生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所欠缺。

三、高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1.加强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与高端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先进制造业更是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点领域。

先进制造业是以高科技和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制造业,其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和高安全性等特点。

目前,全球先进制造业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趋势,已成为兼具高端和大众化的产业。

二、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人才资源是保障其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是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以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可以快速地融入企业,适应企业要求,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储备和人口普查。

2. 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也是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共同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在研究问题、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3. 跨界培养模式跨界培养模式是现代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不同行业、领域和专业的知识进行精通,从而培养出更全面、更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先进制造业中需要的人才各具特色和差异化,这种跨界培养模式可以为人才培养带来新思路和新方向。

四、技术创新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技术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促进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

技术创新可以改善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和带来环境效益等,为社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更好的效果。

1. 人工智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应用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非常依赖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

日本产学研状况及启示日本是一个以产学研结合为特点的国家,产学研三方紧密合作并形成良性循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

在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下,日本的制造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各个行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将从日本的产学研状况以及启示方面进行分析。

日本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产学研三方合作,鼓励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发。

产学研合作让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力量,融入前沿科技,实现技术创新。

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能够通过与企业合作,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得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培养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

在日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以吸引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加入企业,也能够给大学生和研究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的需求,提高实践能力。

产学研合作也有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研发时,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分配和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时保护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了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的发展。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不仅是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了与政府的合作。

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建设孵化器和科技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

这些孵化器和科技园区不仅提供场地和设施,还提供创业辅导、人才培养等支持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形成聚集创新资源的生态系统。

这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其他国家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创新和技术转化的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在政策层面上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壁垒,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专业+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为例
训 . 业迫 切希 望高 职 院校能 够培 养满 足其 用 工实 企
济 发展 方式转 变 和产业 结构 调 整要 求 . 满足 经 济社
会 对高 素质 劳动者 和技 能型 人 才 的需 要 ” 如何 完
善现 有育 人模 式 . 养适 应 当地 经济 发展 的面 向生 培
产、 建设 、 管理 和服务 第 一线 的 高素质 技 能 型人才 . 已成 为高 职 院校的一 项重 要任 务 、
[ 文章编号】 6 1 4 0 (0 )3 0 6 — 3 17 — 86 2 1 0 — 0 1 0 1
近年 来 , 高职教 育 的发展 与 当地 社会 经 济发 展
愈发 紧密 ,担 负着 为地 方培养 社 会需 要 的高 素质 、 高技 能型人 才 的重任 《 国家 中长 期教 育 改革 和发 展规 划纲 要 ( 0 0 2 2 2 1 — 0 0年 ) ( 》 以下 简称 《 国家 教育 规 划 纲 要 》 中指 出 . 展 高 职教 育 要适 应 当地 “ ) 发 经
1紧贴 当地 企业 用工 实 际. . 满足 岗位人 才 需求 () 1 岗位 人才 需求 量大 日资 企业 近些 年 对 中 国 的投 资不 断增 加 . 大面积 向中 国沿海 地 区转 移制
查发 现 . 日资 制造 型企业 对 掌握 一定 日语 知识 的机
电类 学生 就业 十分 欢迎 . 至对 此类 学生 在毕 业实 甚 习初期 即给“ 备干 部 ” 储 身份 , 准备 重 点培 养 。机 电 类 学生 在工 作 中 . 以独立 查 阅相 关 日语原 始专 业 可 技 术 手册 . 接触 第 一 手 资料 . 用 自己在 校所 学 知 利 识, 掌握 更 多专 业 技 能 . 其 职业 素 质 的 提升 及 增 为

国际生产管理师(immp)认证体系介绍

国际生产管理师(immp)认证体系介绍
制造业的服务特征日趋明显,每个员工和部门都要 按照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工作;
现代制造强调在劳动中促进人类个性化的发展,强 调全员主动参与,通过外在和内在的因素来激发工 作人员的积极性。
制造业强国的高技能人才是如何培养的?
日本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外部环境的压力“逼出秘密武器”---精益生产方式
• 国家外国专家局倡导引进 • 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
术指导中心面向全国推广 • 中高集团北京五同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具
体实施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tmxk_docin ;QQ:1318241189;QQ群:175569632
主要内容
• 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与国 际OJT教育模式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是什么?
高技能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的总体差距
总量不足 缺乏核心竞争力 人才结构不合理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匮乏成为最大瓶颈
总量不足:发达国家占40%,世界平均15%,我国3.5% 结构失调:人才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人才严重短缺 年龄老化:青年高技能人才比例偏底 素质偏低:普遍缺乏通用生产管理能力的训练 培养模式:校企脱节,偏重技术培养,缺乏能力和素质训练。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2006年15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先进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定义、类型与标准
高技能人才的定义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 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艺,熟练的通用生 产管理能力,能够创造性的解决工作实践中 关键的技术、工艺和管理难题的人员。

高技能人才 总量占产业
工人比

师徒制下的日本工匠精神培育分析

师徒制下的日本工匠精神培育分析

师徒制下的日本工匠精神培育分析作者:杨帆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工匠精神是凝结在匠人及其产品中,精益求精,敬业奉献,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

本文通过日本秋山木工公司的人才培养制度,分析师徒制下的日本工匠精神培育,探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

关键词:师徒制;工匠精神培育;秋山木工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古代延续至今的师徒制是日本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方式。

一、日本师徒制在日本传统手工制造业领域,工匠工艺的传承很多都采用传统师徒制模式。

师徒制是一种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它最早出以家庭式手工作坊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领域,由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艺。

早稻田大学教授鹈饲信一指出,日本超过9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而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员工不满十人的小型企业。

这些企业中很多采用师徒制的传承模式。

二、秋山木工创立发展秋山木工是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都筑区一家专门从事家具订制的公司。

他们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可使用一百年、两百年的家具,所有家具产品均由一流工匠亲手打造。

日本宫内厅、迎宾馆、日本国会、高档酒店、美术馆等等,都在使用秋山木工的产品。

由于其精湛的工艺水准和独特的匠人培育方式,秋山木工被誉为当代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企业,受到日本乃至海内外的关注。

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1943年出生于奈良市,他从小就在木匠手艺方面展示了过人的天赋,中学毕业之后,秋山利辉成为大阪木工厂一名木工学徒,该工厂采用师徒制,在师傅的引导下,秋山进行了为期5年的木工制作学习。

26的秋山利辉已经开始为日本皇室制作家具了。

1971年,27岁的秋山利辉创立了秋山木工。

现如今该公司已发展成拥有员工34人,年销售额达10亿日元的知名家具订制公司。

三、师徒制下的日本工匠精神培育秋山利辉采用传统师徒制培养方式,他尤其重视人才品格的培养,在他看来,学徒和师傅朝夕相处,一起生活,学徒随时观察师傅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和做人的品行,只有习得礼仪、感恩、尊敬之心后才能成长为一流的工匠。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为日本的经济腾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还有许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仍保持其特性。

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也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是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2.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的管理方式对于人才的长期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老员工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在职培训提供了巨大的知识财富,这种体系也有益于企业文化的传播。

日本人还认为,以论资排辈的原则评估员工的工作成就可以去掉许多评估中的不客观的因素。

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以白领阶层为主的金融服务行业,论资排辈的管理方式,打击了专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金融业在金融风暴中受到重创的主要原因。

3.注重在职培训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对员工,特别是在制造业工作的蓝领阶层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公司文化、统计知识、生产体系及质量管理的培训。

这种培训的过程是工人接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也被学者们称为“蓝领工人白领化”。

由于重视在职培训,工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和丰富了技术知识,促进了对企业的忠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对增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加企业的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重视通才的培养日本企业与美国不同,更重视通才的培养。

日本企业分工粗放,员工往往接受多方面的知识,并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轮班训练。

他们认为这种通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中的创造力和凝聚作用。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日本银行发现这种“重通才轻专家”的倾向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作者:万陈芳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0年第02期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纲领。

要振兴制造业就要采取相关举措鼓励制造业经营者和相关组织努力提升制造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提高制造业从业者的能力。

文章简要分析了日本在促进制造业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探讨了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举措,包括实施基于项目的培养模式、工程临床项目、寓教于研和套餐式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典型案例和主要成果,并提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建议,如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使制造企业和大学能够开展有机合作,产学合作应持续关注制造人才的特点,创新机制以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日本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1]。

《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

而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3]随着我国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专业化,以及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制造业也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对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雇佣形式、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

高等学校也要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并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善,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我国的邻国,日本自然资源稀缺,制造业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为了培养能够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人才,日本在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对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以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为主要产业;90年代,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制造业进入萧条期,不得不将大批产品转移到海外生产。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全球化,日本产业结构和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业在日本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幅下降。

作为日本的核心产业,制造业的发展态势令人担忧。

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并保证作为基础产业的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日本于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以期通过法律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引导制造业朝健康方向发展。

[4]21世纪以来,日本的制造技术和生产不断向海外转移,与海外共同开发的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制造业不断智能化、复杂化,对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技术、具备较强语言能力、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高层次制造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人力供给方面,随着资深技术人员的高龄化以及年轻人对制造业的兴趣逐渐降低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制造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振兴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法》的要求,日本于2000年制定了《制造业基础技术基本计划》,希望通过推进制造业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企业和大学合作、加强对制造业失业的预防、改善就业环境、充实高等院校的理工人才培养等具体措施,全面振兴制造业。

近年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日本的产业结构急剧变化,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2016年,日本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并提出建设超智能社会(社会5.0),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日益衰退,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日本开始加大大学教育改革的力度。

其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能够活跃于世界的人才,不断创新培养模式、充实高等教育,强化政—产—学合作等,已经成为日本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为回应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日本的产业界和教育界也在不断调整合作教育策略:一方面发挥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充实高等学校的实践教育、学生的就业体验,不断强化制造业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通过产学合作加强制造业基础技术开发,鼓励企业利用学校资源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以此全面提升制造业人才的职业胜任力、创造力和技术水平。

二、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和模式(一)项目型教育模式2007年,金泽工业大学设立了“新形式的项目型教育模式的开发与实践”项目,以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

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和参与企业的开发生产过程,熟悉制造业技术的操作流程和产业的生产实际情况。

在教育方案的制定以及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大学教师共同参与指导。

同时,由金泽工业大学的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组成了金属锻造、金属焊接、激光传感器、软件等多个领域相关项目的协调委员会,以保证产学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的顺畅运行。

学生在校企双方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太阳能汽车和方程式赛车项目用车焊接作业技能提高”实践项目等。

[5]该项目的实施,加深了大学和企业在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强化了双方的合作机制。

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技术人员有机会将技术经验传授给在校学生。

通过在企业的实习或实验,学生对制造业技术的整体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大学的指导教师也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工程临床计划20世纪90年代,工学院大学工程学部机械制造工程学科开始探索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力的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并创设了工程临床计划(Engineering Clinic Program,ECP)。

该计划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使学生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临床实践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培养兼具实践能力、创造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工学院大学将学生在医院的真实环境下面对患者从事医疗活动的方式应用于工程师的培养中,使学生能够在有企业技术人员监督指导的生产环境中,从事针对企业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

[6]工程院大学的工程临床计划主要以企业的前沿技术开发等实际问题为主题,由企业派遣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联合指导,从题目的确立、理解到实施方案的策划以及过程中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一般情况下,学校在大三学年的上半学期向学生发布从企业实际问题中提炼的课题,学生用2~3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观摩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和问题发生的实际环境,通过实地考察来把握课题的细节,并利用大三学年下半学期和大四学年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策划和实施。

每个主题由5名左右学生组成的团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每个团队选派一名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负责和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技术指导教师进行联系。

企业指导教师每2~3周来学校1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而大学教师主要负责学习指导。

企业和大学的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答疑和指导,不会代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或者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由学生、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形成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包括月报告、学期报告和期末汇报,评价重点是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以及创造力和管理能力等的养成。

参加ECP的学生需要整合、重新建构、综合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并通过获得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深层次学习,才能顺利完成课题并真正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在团队合作完成企业实际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特别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为了培养能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人才,工学院大学在原有的ECP基础上设立了国际化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是培养既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电气、信息等专业知识,又具备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创造力和管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该项目创立于1997年,至今仍在实施,参与ECP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左右,就业领域广泛,涵盖制造业和服務业,并且企业评价极高。

同时,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获得满意度也很高。

(三)寓教于研二战后日本关于制造企业的生产、开发、采购等环节的研究非常匮乏,这也是导致日本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日本东京大学成立了制造经营研究中心,该中心也是日本集成制造系统的研究基地,主要从事集成制造系统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研究。

该研究中心基于产学合作和国际合作的两个基本原则,致力于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和世界的开放的研究中心,以实现日本制造业知识的体系化,促进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转移,拓展日本制造产业的海外发展空间。

目前已经与丰田、松下、索尼、佳能等近20家企业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商学院等知名大学合作,进行了包括企业品牌实力、销售能力、收益能力、竞争力等方面的研究,并不断拓展与经济产业省等政府部门的合作。

制造经营研究中心还致力于培养有胜任力的制造业人才。

为实现育人目标,该中心依托自身的研究成果和产学合作基础,在东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了本—硕贯通的五年制高级管理项目。

同时,面向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开设了新生商学院课程。

此外,还开办了制造业论坛,由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定期开展与制造业经营和管理相关的讲座。

[7](四)套餐型实践教育模式冈山理科大学工学部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设置了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实践教育项目套餐,套餐中包括实践引导、项目设计、工程项目研讨课等环节。

新生入学后,学校提供实践引导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与制造业相关的讲座、参观等,使学生对制造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技术工作者所需的知识和技术有初步的了解。

在随后的“项目设计”环节中,学生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了解制造业必要的加工技术、材料特性等。

这一环节使技术工作者的形象进一步具体化,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使学生对制造行业有理性的理解,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此外,工学部还设置了工程项目研讨课环节,通过完成工程项目,锻炼学生的策划方案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例如,通过制造简易机器人,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材料、力学、计算机、制图等交叉学科知识。

套餐式的实践教育模式,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逐渐强化。

使学生由感性认知,逐步升华到理性认知,最终提高了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8]三、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启示(一)产学合作教育需要政府的引导创新的源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创造知识的大学与前沿产业的有机结合,与产业界的合作已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

但对于一些大学,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构建产学合作机制是比较困难的。

同时企业的运行机制与经营理念,都与大学有很大差异,其与大学合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进。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税收减免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大学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充分意识到与企业合作育人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