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人员管理规范
医疗急救措施管理制度
医疗急救措施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确保医院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供应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订立本医疗急救措施管理制度。
二、急救基本原则1.急救行为应遵从以下基本原则:–快速:及时进行急救措施,争取最佳救治时机;–安全:保证急救过程中患者和急救人员的安全;–专业:由具备急救技能和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患者至上:依据实际情况推断进行急救,尽可能减少损害;–保密: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记录进行保密。
2.医院应建立严格的急救引导制度,及时更新急救知识和技能,保障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
三、急救人员管理1.急救人员资质要求:–急诊科、呼吸科、心血管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医务人员具备急救技能;–急救人员应参加定期的急救培训和连续教育,保持技能的更新和提升。
2.急救人员岗位责任:–急救人员应当在急救车辆或急救站内等待任务指派;–急救人员应随时响应紧急呼叫,并快速到达事故现场或患者身边;–急救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在必需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急救完成后,及时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
3.急救人员行为规范:–急救人员应依法行使职权,遵守职业道德和医疗伦理规范;–急救人员不得索贿受贿,不得滥用职权,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四、急救设备管理1.医院应配备适当的急救设备,保证急救工作的进行:–心肺复苏设备:包含自动体外除颤器、人工呼吸器等;–注射设备:包含静脉输液器、注射器等;–紧急处理设备:包含止血带、压迫绷带等;–监测设备:包含血压监测仪、心电监护仪等;2.急救设备保养和维护和修理:–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护和修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显现故障或设备损坏时,立刻报修或更换设备,确保急救设备的可靠性。
3.急救设备的存放:–急救设备应存放在专用的急救包、柜、车辆等位置,方便急救人员随时取用;–急救设备存放的位置应明显标识,易于辨认。
五、急救记录管理1.急救记录的紧要性:–急救记录是对急救过程和结果的紧要记录,对后续医疗救治具有紧要参考价值;–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救记录管理系统,确保记录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管理是针对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的情况下,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正确地采取和实施急救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管理工作。
以下是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一、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急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应严格管理急救物资和设备,确保急救设备、用品、药品的配备和保养。
3.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增强急救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急救流程和操作规程1.制定标准化急救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每次急救的操作标准化、规范化。
2.明确急救车辆的出车要求和流程,统一配备急救箱、胸外压设备等必备急救设备。
三、急救记录和信息管理1.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进行现场勘查和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治疗过程、处理措施等信息。
2.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建立急救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急救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四、急救救助协调管理1.与公安、交通、消防等部门建立联系,加强医院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2.加强与急救志愿者、专业医疗救援组织合作,协调资源,提升急救救助能力。
以上是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通过建立标准的急救操作规程、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做好急救记录和信息管理、加强急救救助协调管理等方面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为了更好的推进院前急救管理,我们需要加强和实践以下内容:(一)建立急救指挥中心急救指挥中心是协调急救资源、指挥急救工作、接听百姓求助信息与容灾信息等端口。
建立急救指挥中心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响应急救需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急救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协作,建立紧急队伍,缩短救援响应时间。
(二)提高医护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急救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职业之一,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操作和素质对于提高急救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始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要求,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急救站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急救站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急救站整体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站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站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护人员、护士、司机、管理人员等。
三、职责与权限1. 医护人员:(1)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2)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3)协助其他科室开展抢救工作;(4)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2. 护士:(1)协助医生进行患者救治;(2)做好患者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生命安全;(3)做好药品、医疗器械的保管与使用;(4)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3. 司机:(1)负责急救车辆的驾驶工作,确保患者安全;(2)熟悉急救站周边道路情况,提高行驶效率;(3)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救治。
4. 管理人员:(1)负责急救站的日常管理工作;(2)制定、修订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3)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和奖惩工作;(4)做好与上级部门、其他科室的沟通协调工作。
四、工作要求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安排;2. 遵循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患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4. 严谨工作态度,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5.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患者救治质量;6. 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隐私,保守患者秘密;7.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8. 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五、奖惩制度1. 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后果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降职、解聘等处分;3. 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急救站负责解释;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
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根据你的要求,我将按照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写一篇1500字的文章。
请注意,以下文章仅为模拟示例:----------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急诊急救是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及时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救治,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120急救的管理水平,保证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发布了120急诊急救管理规范,该规范细化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流程,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内容。
1. 急救病历记录和信息管理根据规范,120急救人员在接到急诊呼叫后,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救治。
在急救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过程非常重要。
规范要求急救人员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病历记录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主观症状、体征、诊断和处理方案等。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为患者的后续救治提供参考,也是进行医学研究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数据来源。
2. 急救队伍建设和培训规范强调了120急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应资质的急救人员。
急救人员需要掌握基础急救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止血和急救药物等技术手段。
此外,规范还要求急救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其应对各种急诊情况的能力。
3. 急救设备和药品配置规范明确了120急救车辆所需的设备和药品配置。
急救车应配备急救箱、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基础设备,并储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硝酸甘油等。
这些设备和药品的准备和维护应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以确保在急诊情况下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急诊急救工作不仅仅是120急救人员的责任,医疗机构的协调与合作也至关重要。
规范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急诊急救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医院的职责和急救转诊流程。
在急救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迅速转运和就近就医,提高急诊科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
5. 急救服务的质量控制为了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规范强调了急救过程的质量控制。
医院医疗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急救水平,规范医院医疗急救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二、急救站管理制度1.各医院急救站(中心)必须服从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和调度,医务人员必须对急、危、重伤病员采取紧急措施,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2.急救站实行站主任负责制,对急救医疗管理、人员管理、车辆管理等全面负责。
3.急救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院前急救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4.遵守急救电话、车载系统的使用规定,使之时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值班人员负责随时接受并记录120调度指令,严格服从调度安排,做到令行禁止。
接到调度指令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3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6.值班人员在接受指令后出发,完成任务返回急救站,15分钟内由医师按规定内容向指挥中心报告急救情况。
7.出车执勤的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立即检查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回医院。
若病情允许,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8.急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应及时向急救指挥中心汇报,同意后方可改变。
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使时,应及时处理。
三、医院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及流程1.管理范畴: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道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
2.原则:先抢救生命,后办理相关手续。
全程陪护,优先畅通。
3.急诊抢救绿色通道流程:(1)院前急救现场进行必要的处理,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2)院内抢救:病人到达后,立即进行抢救,同时办理相关手续。
四、120急救车辆运行管理制度1.120急救车辆实行定车定人管理,按规定班次出车。
2.120急救车驾驶员上班后,检查车辆机油、燃油、水、灯光、雨刮器、轮胎、气压、千斤等,起动车辆预热3~5分钟。
卫生所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卫生所急诊急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急诊急救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急诊急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卫生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急诊急救工作原则1.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快速反应,及时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
3. 规范操作,科学救治,提高急诊急救成功率。
4. 严密组织,分工协作,确保急诊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三、急诊急救工作流程1. 接诊(1)接诊人员应具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接到患者后,迅速了解病情,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2)对危及生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抢救,并通知值班医师。
2. 诊断(1)值班医师应迅速对患者进行诊断,明确诊断依据。
(2)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治疗(1)值班医师应按照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值班护士应协助医师完成治疗工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 交接班(1)值班医师应做好交接班工作,向接班医师详细汇报患者病情、治疗情况及注意事项。
(2)接班医师应认真听取接班医师的汇报,了解患者病情,确保患者救治工作连续性。
四、急诊急救人员职责1. 医师(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工作。
(2)参加急诊急救培训,提高急诊急救技能。
2. 护士(1)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治疗工作。
(2)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3. 医技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患者的辅助检查工作。
(2)协助医师完成急诊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工作。
4. 其他人员(1)负责急诊急救工作的后勤保障。
(2)协助医师、护士完成急诊急救工作。
五、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管理1. 卫生所应配备必要的急诊急救设施设备,如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急救药品等。
2. 定期检查、维护设施设备,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
3. 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记录应完整、准确。
六、培训与考核1. 卫生所应定期组织急诊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急诊急救能力。
120急救管理制度
120急救管理制度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紧急情况下,通过采取合理的急救措施,以保护生命、减轻病情和防止病情恶化的一种紧急医疗救护活动。
为了确保急救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建立和完善120急救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二、目的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指导120急救工作,确保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范围本管理制度适合于所有从事120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急救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四、管理职责1. 医疗机构- 建立健全120急救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分工。
- 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急救人员具备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 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和摹拟救援,提高急救人员的实战能力。
2. 急救人员- 必须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 严格遵守急救操作规程,确保在急救现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维护急救设备的完好性和正常运行,及时报告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
- 积极参加急救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急救水平和专业素质。
3. 相关管理人员- 负责组织和协调急救工作,确保急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 监督和检查急救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 组织开展急救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
五、工作流程1. 急救呼叫- 接到急救呼叫后,急救中心应迅速记录患者信息,并评估病情的紧急程度。
-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派遣合适的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前往现场。
2. 急救现场- 急救人员应尽快到达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 根据病情判断,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如有需要,及时联系医疗机构协调转运工作。
3. 医疗机构接诊- 医疗机构应提前做好准备,接收急救患者。
- 根据患者病情,及时安排医疗救治和抢救措施。
- 在医疗过程中,及时记录患者病情和处理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范本下载
医院急救规章制度范本下载第一章急救管理体制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急救工作,提高急救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医院设立急救领导小组,设专职急救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医院急救工作。
第三条医院急救中心设立急救科,配备专职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24小时应急医疗服务。
第四条医院各科室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并定期进行急救演练。
第二章急救流程第五条患者在发生急救事件时,应第一时间拨打医院急救电话,并提供患者姓名、年龄、所在地点、症状等信息。
第六条医疗急救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组织急救队伍前往现场,进行急救救治。
第七条急救队伍到达现场后,首先应进行现场评估和紧急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八条患者需要转诊到医院时,急救队伍应迅速协调医院相关科室进行接诊并实施进一步的救治。
第九条急救人员应遵守“救死扶伤”的原则,全力救治患者,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第三章急救技术第十条医院急救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技术,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气道通畅等技能。
第十一条医院急救人员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技术水平。
第十二条医院急救人员应熟悉常见急救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确保急救药品的正确使用。
第四章急救设备第十三条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呼吸机等设备,并定期维护保养。
第十四条医院急救车辆应配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第五章急救药品第十五条医院应储备常用急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红细胞凝集素、血塞通等,确保急救过程中的药品供应。
第十六条医院急救人员应熟悉急救药品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品。
第六章急救演练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包括院内急救演练和院外急救演练,提高急救队伍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十八条急救演练应定期评估演练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效率。
第七章急救记录第十九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急救记录系统,记录急救过程中的患者信息、病情变化和处理结果等信息。
急救质量的管理制度
急救质量的管理制度一、总则急救质量的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急救工作的水平和效果,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和护理。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急救员等。
二、管理机构1. 急救质量管理委员会:设立急救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委员会成员由急救中心负责人、急救科主任、急救医生和护士代表等组成。
2. 急救质量管理科:设立急救质量管理科,具体负责急救工作的质量管理和监督。
科室设有质量管理专员及专职人员,协助委员会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三、质量管理制度1. 急救工作流程:制定急救工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包括急救预案、急救流程、急救协作等内容,确保急救工作有序进行。
2. 急救设备和药品管理:定期检查急救设备和药品的运行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药品有效期内。
做好急救设备和药品的采购、储存和更新工作。
3. 急救人员培训和考核:对急救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急救技能和知识水平。
确保人员熟练掌握急救操作要领,并且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4. 急救记录和评估:建立急救记录和评估制度,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和急救措施,评估急救效果。
对急救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提高急救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5. 急救质量监督和评估:建立急救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急救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定。
及时发现和纠正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急救工作规范1. 急救行为规范:遵守急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做到随时准备、快速反应、科学救治。
尊重患者隐私权,遵守医疗伦理。
2. 急救操作规范:按照标准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急救操作,做到有序、安全、有效。
注意卫生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3. 急救协作规范:做好与各部门和机构的协作配合,提高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及时传递信息和数据,减少信息沟通的误差。
五、急救安全保障1. 急救安全意识:提高急救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其人身安全和工作安全。
急诊科规范制度范文
急诊科规范制度范文急诊科(Emergency Department,简称ED)是医疗机构中的一种特殊科室,负责提供医疗急救和抢救服务。
作为医疗急救的门户,急诊科的规范制度对于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份针对急诊科的规范制度,供参考:一、人员管理1.1人员配备:急诊科应根据工作量和患者需求合理配备医师、护士、技术人员等。
1.2人员培训:急诊科全体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急救技能、知识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1.3值班制度:急诊科需建立科室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实时响应急救需求。
二、设备与设施管理2.1设备配置:急诊科应配备应急药品、急救设备、检查仪器和仪表等必要设备,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2设施规划:急诊科的布局应合理,包括分诊区、急诊区、观察室、手术室等,以满足不同环节的医疗需求。
2.3设备维护:急诊科设备定期检修、维护和消毒,确保设备工作正常。
三、医疗质量管理3.1临床路径:急诊科应建立标准化临床路径,根据不同疾病制定一揽子诊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3.2诊疗记录:急诊科医务人员需及时、准确地完成患者的诊疗记录,包括病历、医嘱等,便于后续医疗工作的展开。
3.3不良事件报告:急诊科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医疗过程中的意外事件、错误和失误进行及时报告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四、急诊疾病管理4.1疾病预警:急诊科应关注近期疫情、疾病流行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医务人员加强防控和应急处置。
4.2多学科合作:急诊科应建立与其他专科的协作机制,加强多学科间急救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对复杂病情的处理能力。
4.3急救技术更新:急诊科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了解最新的急救技术和处理方法,提高医疗水平。
五、患者服务5.1急救流程:急诊科应建立规范的分诊制度和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5.2患者知情同意:急诊科医务人员应详细告知患者病情和处理方案,尊重患者意愿,取得知情同意书。
急救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急救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患者在急救科得到及时、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维护医疗秩序,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院急救科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包含急救科的人员管理、医疗设备管理、急救流程管理等内容。
第二章人员管理第三条急救科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持有有效的执业资格证书。
第四条除常规增补岗位人员外,急救科应设立专职医生、护士、技师等职位,专人负责急救工作。
第五条急救科医务人员应具备应急处理本领,熟识急救流程,掌握基本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六条急救科医务人员应每年参加相关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水平。
第七条医务人员有责任对待患者和家属,供应温暖、有效的沟通和关怀。
第八条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守医疗纪律,不得违反医德,不得滥用职权,不得索要、接受患者和家属的财物和礼品。
第三章医疗设备管理第九条急救科所使用的医疗设备必需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定期的安全检测和维护保养。
第十条急救设备应有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设备完好、齐全,并依照规定检查消毒,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第十一条急救设备的采购、更换应遵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照相关程序进行。
第十二条急救设备的使用应有专职人员引导,确保操作规范和正确。
第四章急救流程管理第十三条急救科应订立认真的急救流程,并将其在科室内明示,以便医务人员操作。
急救流程应依据患者病情分级,进行相应的紧急处理。
第十四条急救科应建立急救病历和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妥当保管。
第十五条急救科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急救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本领和效率。
第十六条急救科应建立与其他科室和医院的协作机制,保证急救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转诊和接收。
第五章医疗质量管理第十七条急救科应建立科室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确保医疗服务的优质和安全。
第十八条急救科应加强与相关学院、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提高医疗水平。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制度规范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制度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在医疗机构外,对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需要紧急医疗救治的患者进行的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医疗监护等医疗活动。
为了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急救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规范。
一、组织管理1.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领导,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急救站(点)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完备、运行规范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2.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正常运行。
3. 急救中心(站)应当配备专业的急救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急救员等,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服务流程1.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流程,明确急救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接警、出动、现场救治、转运、交接等,并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衔接。
2.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健全急救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3.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健全急救药品和物资的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和物资的充足和有效。
三、质量控制与评价1.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制度,定期对急救服务进行质量控制与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果评价制度,对急救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3. 急救中心(站)应当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信息管理1.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信息服务系统,实现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的统一管理和服务。
2. 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安全性。
3. 急救中心(站)应当对院前医疗急救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改进和决策提供依据。
五、法律法规与伦理1. 急救中心(站)应当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相关规定。
急救人员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急救人员的管理,提高急救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包括医护人员、驾驶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急救人员应遵循“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团结协作、科学严谨”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急救技能。
第二章急救人员职责第四条急救人员应具备以下职责: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执行急救操作规程;2. 熟悉急救知识、技能和设备,能够熟练进行急救操作;3. 负责急救车辆、设备和药品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4. 接到急救指令后,迅速出诊,按照急救程序进行处理;5.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6. 及时向医院报告急救情况,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7. 参与急救培训、演练,提高自身急救水平;8. 维护医院形象,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章急救人员培训与考核第五条医院应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六条急救人员培训内容包括:1. 急救理论知识;2. 急救技能操作;3. 急救设备使用;4. 急救法律法规;5. 急救沟通技巧。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急救人员考核制度,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1. 急救理论知识;2. 急救技能操作;3. 急救设备使用;4. 急救法律法规;5. 急救沟通技巧。
第八条考核不合格的急救人员,应接受再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第四章急救人员管理第九条急救人员应遵守以下管理规定:1. 严格遵守医院作息时间,不得迟到、早退;2. 严格执行急救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3. 不得擅自离岗、脱岗,确保急救工作连续性;4. 不得泄露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权益;5. 不得收受患者或家属的财物,维护医院形象。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急救人员考核、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急救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规定的急救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
卫生部急救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急救管理工作,提高急救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中心(站)、医疗机构以及其他承担急救任务的单位和人员。
第三条急救管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四)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五)科学管理,持续改进。
第二章急救机构和人员第四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急救科室,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急救机构应当配备具备相应资质的急救人员,包括医师、护士、驾驶员等,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六条急救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医学、护理等相关专业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二)具备扎实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四)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急救工作。
第三章急救工作流程第七条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机构应当立即派出急救车辆和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赶到现场。
第八条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当迅速评估伤者病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并立即向医疗机构或者有条件的场所转送。
第九条急救车辆和人员应当配备通讯设备,确保在急救过程中与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站)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保持联系。
第十条急救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急救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十一条对于传染病患者,急救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第四章急救资源配置第十二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急救资源配置的投入,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三条急救资源配置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当地人口密度、地形地貌、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规划;(二)优先保障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急救资源配置;(三)提高急救资源配置的利用效率。
第五章急救培训和演练第十四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急救人员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院前急救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安全管理,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急救人员的人身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健康监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医疗救护员等。
三、安全管理原则1. 保障患者和急救人员的人身安全,预防事故发生。
2.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
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4.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四、安全管理措施1. 人员选拔与培训(1)选拔具有相关专业学历、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对新入职的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安全知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
(3)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急救技能和安全知识。
2. 院前急救车辆管理(1)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急救车辆,确保车辆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2)驾驶员应具备驾驶证、行驶证等合法证件,熟练掌握车辆操作技能。
(3)车辆应定期进行保养、维修,确保车辆性能稳定。
3. 院前急救操作规范(1)严格执行院前急救操作规范,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在急救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3)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减轻患者紧张情绪。
4. 应急处置(1)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2)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确保患者和急救人员安全。
5. 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1)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院前急救车辆、设备、人员等进行全面检查。
(2)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整改,确保安全。
(3)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实行闭环管理。
五、安全责任1. 院前急救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安全工作负总责。
2. 院前急救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履行安全责任。
3.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医院科室急救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医院临床各科室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救治质量,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二、急救物品及设备管理1. 各科室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及设备,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
2. 急救物品及设备应实行“五定”管理,即定位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定期消毒、定期保养。
3. 定位放置:各种急救物品及设备应放置在易取放的位置,标识明显,不得随意挪动。
4. 定人保管:各科室指定专人负责保管急救物品及设备,确保其安全。
5. 定期检查:每班专人清点记录,开机检查,保持性能良好。
6. 定期消毒:每日由主班以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75%酒精进行擦拭等表面消毒,电缆、传感器和仪器的所有附件每次使用后需要250-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75%酒精擦拭。
7. 定期保养:专人保养,保养者每周清洁保养一次并记录。
8. 定期检修:设备科协同所在科室专管人员,对急救物品及设备进行定期检修。
三、急救人员管理1. 急救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
2. 急救人员应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急救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3. 急救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抢救。
四、急救流程管理1. 病人入院后,首诊医师应立即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是否需要急救。
2. 如需急救,首诊医师应立即通知护士和急救人员,启动急救流程。
3.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迅速评估病情,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4. 在抢救过程中,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更多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
5. 急救过程中,各部门和各科室应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遵守医院多学科协调机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置的原则开展急救患者诊疗活动。
五、绿色通道管理1. 医院设立急诊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急危重症患者实行优先救治。
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急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了规范急救医疗服务,提高病人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权益和安全,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医务人员,包含急救医生、护士、技术人员等。
第三条急救医疗服务宗旨本院急救医疗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生命至上,快速、准确、专业供应医疗服务,做到及时赶到及时处理及时转运。
第四条急救医疗服务原则1.保证急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靠性;2.坚持急救医疗服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和要求;4.减少急救医疗服务的不平等性和不公平性;5.保护急救医生和医护人员的权益和安全。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流程第五条急救呼叫1.病人或目击者发现急救情况后,应尽快拨打本医院急救电话。
2.呼叫中心接到呼叫后,应及时手记病人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和住址等紧要信息,并快速派出急救车辆。
第六条快速响应1.急救车辆接到呼叫后,应立刻前往事发地方,安全驾驶,减少时间损失。
2.急救人员应依据病情紧急程度,设置优先级,确保最需要急救服务的病人得到最快的响应。
第七条现场抢救1.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快速评估病人生命体征,推断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急救人员应与病人和现场目击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供应必需的安顿和解释。
第八条运输就医1.急救人员在现场抢救后,应依据病情将病人及时、稳妥地转运至合适的医疗机构。
2.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紧密察看病人病情变动,做好护理和急救处理。
第三章急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第九条人员素养要求1.急救医生应具备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具备急诊医学、急救医学专业知识。
2.护士、技术人员等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证书。
第十条紧急医疗设备管理1.医院应定期对急救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2.急救设备应按规定进行配备和摆放,方便使用和管理。
第十一条紧急医疗药品管理1.医院药品管理部门应负责急救药品的采购、存储和发放。
急救人员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急救人员管理,提高急救队伍素质,确保急救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急救站点的急救人员。
第三条急救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热爱急救事业;2. 具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技能,取得相应的急救资格证书;3. 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急救工作;4.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章急救人员培训与考核第四条新入职急救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理论、技能操作、职业道德等。
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五条急救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新技术、新理念、新法规等。
培训结束后,由所在单位进行考核。
第六条急救人员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应参加补考,补考仍不合格者,视情况予以调整或辞退。
第三章急救人员岗位职责第七条急救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八条急救人员应熟练掌握急救技能,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第九条急救人员应做好急救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急救措施、用药情况等。
第十条急救人员应保持通讯畅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到达现场。
第十一条急救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类急救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章急救人员奖惩第十二条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急救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急救人员,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罚款、停职检查、调离岗位等处分。
第五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制度由医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医院急救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急救服务管理,提高急救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急救服务的科室、部门和个人。
第三条我院急救服务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二)科学规范,服务优质,提高急救服务效率。
(三)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急救服务团队。
(四)持续改进,完善制度,不断提高急救服务水平。
第二章急救服务组织架构第四条我院设立急救中心,负责全院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第五条急救中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中心下设急救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负责具体急救服务。
第六条各科室设立急救小组,由科室主任负责,负责本科室的急救工作。
第三章急救服务流程第七条急救服务流程分为以下步骤:(一)接诊: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启动急救响应,询问患者病情,确定救治方案。
(二)出诊:组织急救人员迅速出诊,携带必备的急救药品、器械和设备。
(三)救治:在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救治,必要时进行现场急救,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四)转运:将患者迅速转运至医院,途中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救治。
(五)入院:患者到达医院后,立即进行病情评估,转入相应科室进行进一步救治。
第四章急救服务人员管理第八条急救服务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具有临床工作经验。
(二)掌握急救技能,熟悉急救设备的使用。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九条我院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以下管理:(一)定期组织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
(三)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四)对急救服务人员进行定期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
第五章急救服务设备管理第十条我院急救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设备性能稳定,符合国家标准。
急救管理制度
急救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急救管理制度是指一套旨在保障急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
它的实施可以提高急救反应的速度和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急救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急救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急救人员管理1.1 培训和认证要求:制定明确的急救人员培训和认证要求,确保急救人员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对各类急救情况。
1.2 人员配备和编制:根据急救需求和工作量,合理配置急救人员数量和编制,保证在任何时刻都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进行急救工作。
1.3 岗位职责和权限:明确急救人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各个环节的工作衔接和责任分工,避免信息传递和指挥层级的混乱。
二、急救设备管理2.1 设备采购和更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设备采购和更新计划,确保急救设备的及时更新和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适合性。
2.2 设备清单和维护记录:建立设备清单和维护记录,对急救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有效使用。
2.3 设备存放和管理:制定设备存放和管理规范,确保急救设备的安全性和易取性,避免设备的损坏和丢失。
三、急救流程管理3.1 急救指南和流程:制定详细的急救指南和流程,包括急救的基本步骤、药物使用和操作技巧等,确保急救过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
3.2 信息采集和传递: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和传递机制,确保急救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急救延误。
3.3 急救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急救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急救人员的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急救工作的实战能力。
四、急救质量管理4.1 急救效果评估:建立急救效果评估机制,对急救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急救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4.2 事故报告和处理: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急救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3 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励急救人员积极投入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急救人员管理规范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老龄化,人们对医疗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当受到意外伤害或患了危、重疾病时,希望得到及时的救助。
按照医学治疗的要求,针对严重的外伤或患危重病的病人,应进行及时的抢救,以求达到最佳的医疗效果。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国的院前急救有了快速的发展。
院前急救就是由从事急救的专业人员,为呼救的急、危、重病人提供快速、正确、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
这种把急救送到病人身边的服务方式为急、危、重病人提供良好的救治条件,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从起源上讲,院前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延伸和发展,但与院内急救又有很大差别。
其主要不同处在于:第一,到达现场的医疗急救资源有限;第二,现场或途中的急救的医疗环境差;第三,诊断抢救的时间有限;第四,病情危重,且难以分检。
这就要求从事院前急救人员具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和方式。
武汉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很快,为了使院前急救工作适应当前形势,有必要对院前急救的行为进行规范,为此我们编写了“院前急救规范”,希望能对所有的急救人员有所帮助。
“院前急救规范”突出院前急救特点,其中心是规范武汉市的院前急救工作,体现快捷、高效与优质的服务宗旨。
本规范共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章:院前急救职业道德规范;第二章:院前急救技术规范;第三章:院前急救工作程序;第四章:直升机空中救护工作程序;第五章:水域急救工作程序;第六章:院前急救人员职责、管理制度与规定;第七章:急救工作规范;附录。
由于编辑的时间有限,难免存在诸多的问题,欢迎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院前急救的职业道德规范院前急救医师的业务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医德)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
危、急、重病人有获得优先抢救的权利,这是社会赋予这类病人的特权,它早已被全社会所接受。
病人的权利就是院前急救医师的义务。
义务即属于道德的范围。
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其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既受一般社会道德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
医德的特殊性表现在:1. 职业的特殊性:它调整的是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和医疗机构与社会的关系;2. 内容的特殊性:医疗是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切身利益。
要求急救医师心地善良、医德高尚、技术精良、同情病人,具有高度的事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医德在历史上比其它道德产生更早,而且将永远存在下去。
一、医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一)医德的基本原则: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
(二)医德的基本规范:医德基本规范是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医患之间的医德规范(1)把病人当亲人,竭尽全力救治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2)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忠于职守,对病人极端负责任,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
(3)廉洁奉公,对病人一视同仁,不谋私利。
(4)尊重病人人格和隐私,保守医疗秘密。
(5)在医疗中,做到举止端庄,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文明礼貌。
(6)尊重科学,积极钻研,精益求精,严谨求实。
2. 医际之间的医德规范(1)同志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主动支持,共同完成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任务。
(3)尊重同行,敬老爱新,互敬互爱,互相关心,维护整体利益,爱护急救中心荣誉。
3. 医疗机构与社会之间的医德规范(1)树立面向社会的整体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不仅要对病人真诚和热情,而且要体现对社会事业和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作好现场急救知识的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使群众在碰到意外情况时能开展自救互救。
(3)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加以防病治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发挥表率作用。
二、医德的基本范畴医德范畴是反映医德关系和医德行为的基本概念。
如义务、情感、良心等。
(一)医德义务,是社会道德在医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院前急救医师的职责、责任、使命。
医德义务的内容是:对社会卫生事业一片忠心,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敬业爱业精神,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
(二)医德情感,是按一定的医德标准,评价院前急救医师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而产生的情感。
其内容是责任感、同情感和事业感。
它表现在对病人、对社会的态度上。
它是院前急救医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院前急救医师的仁爱精神和同情心。
(三)医德良心,是隐藏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意识。
它与医德义务密切相联,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个人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能力。
良心即“仁义之心”,它要求院前急救医师“慎独其身”,无论是否有人监督,无论是病人是否知情,都能做到全心全意,一丝不苟地为病人服务。
每个急救人员在院前急救中只要尽心尽责进行抢救,必然会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三、院前急救的职业道德院前急救处在医疗的“最前线”,担负着危、急、重病人的现场抢救和途中医疗监护的任务。
院前急救能否及时、准确、有效,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和预后。
因此,院前急救医疗中的医德更为重要,它是社会对医疗评价的最敏感指标。
(一)院前急救的特殊性1. 院前急救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病人病情的特殊,危、急、重病人发病急,病情危重,发展变化快,如不及时、有效地给予救治,会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并有可能导致终生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2. 病人及家属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常常表现为焦虑、烦躁、恐惧、依赖或绝望。
3. 院前急救现场和途中环境差,条件简陋,时间紧迫,给施救带来的困难较多。
基于以上原因,这就需要院前急救人员有高尚的医德风范。
(二)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医德行为要求医德行为是医德基本原则、基本规范指导下的,在医德情感、医德意志和医德信念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和习惯。
它是衡量医德的客观标志。
行为通过人的表情、声音、动作、姿态表现出来。
医德行为要求院前急救医师做到:1. 表情:镇定自若,不显露焦急、惊慌,使病人安定。
2. 声音:语言清楚,声调柔和、亲切,禁止粗暴、刺耳。
3. 动作:灵活、温柔,使患者及亲属感受到同情、温暖、体贴和关怀。
4. 姿态:端庄、稳重、充满自信心。
当每个急救人员做到以上几点时,其抢救工作自然会有条不紊,会得到病人和在场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三)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基本要求1.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组织性,纪律性,服从指挥、调度。
2. 要有高尚的医德,不怕脏,不怕累,不怕承担风险,独立工作,自觉地全身心投入抢救病人。
3. 随时作好出诊准备,不断地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4. 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在抢救中达到准确、熟练、迅速、合理、有效。
5. 密切协作,相互支持、配合默契。
6. 必须尊重危、急、重病人的优先获得救治的特权。
在病人需要的情况下,禁止推诿病人,以免延误病情,影响病人的抢救。
第二章院前急救技术规范第一节概述一、制定规范的必要性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院前急救医疗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致残率。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统一的院前急救医疗规范,制定规范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总体水平。
同时更规范的服务可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规范的基本特性诊断治疗标准的“院前急救医疗规范”必须具备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规范尽量使用最新、最有效的药物和器械诊治,使其具备先进性,各操作程序方案设置力求符合最新理论和强调可操作性,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不能兼顾时,把实用的放在规范里,把先进的放在说明部分。
在急诊医学和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只有不断的修订“规范”才能使其保持先进、科学和实用特性。
三、规范的定位规范的定位是急救医疗的核心,定位过高达不到要求时就会形同虚设,定位过低时就会阻碍业务发展,当前国内外急救医疗大致有四个定位等级:即院前急救的BLS(基本生命支持)、ALS(进一步生命支持)、急诊科常规和急诊监护病房常规。
本规范定位在BLS、ALS等级水平。
四、规范确定的救治目的维持和挽救患者基本生命,减轻患者剧烈痛苦,预防继发损伤和安全转运,这样的目的是和ALS水平一致,也和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医疗体系第一环节的功能相一致,只有坚持这样的目的,才能在尽力院前抢救,不耽搁时间的基础上,为院内救治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伤病员的康复。
五、救治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院前急救的特点是时间短暂,环境不稳定,无更多辅助设备和技术援助,体力强度大等等,在现场很难明确诊断。
因此在院前,以对症治疗为主既符合理论又符合实际,对症治疗为主的原则要求医务人员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作出大致的诊断,然后立即进行治疗挽救患者的生命或减轻剧烈痛苦。
这样的救治原则也与ALS•水平的定位相一致。
六、规范的说明(一)编排为了充分体现以对症治疗为主原则,规范采用常见疾病和症状为主线编排。
应用时重点只要采用对号入座办法,是哪个症状就按哪个方案处理,操作者只要在现场确定主要症状就能应用。
(二)内容规范中每项内容大多数分诊断依据、救治原则和注意事项三个部份,少数为救治原则和注意事项二部份。
(三)症状叠加当患者同时具有几种症状时,先执行哪个操作方案?这是实际问题,一般而言,先执行改善危及生命的症状的治疗方案,无生命危险时先执行改善患者最大痛苦的方案,然后执行其它方案。
有治疗矛盾时,执行改善主要症状的治疗方案;无治疗矛盾时,可一起执行改善几个症状的操作程序。
(四)注意药物、器械的禁忌症在按操作规范进行治疗时,尤其是症状叠加时,一定要注意药械的禁忌症,除心跳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外,只要对其中某一种症状有禁忌,这种药物或器械就不能使用,不管对其它症状有多大作用。
(五)儿童的药物剂量急救儿童时要按有关规定减少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成人常用量。
(六)气管内给药气管内给药剂量加倍,用5-10ml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气管导管,然后立即用力挤压气囊3至4次。
(七)开放静脉通道危重病人大多数要静脉输液,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输液或给药,而是开放静脉通道,一旦病情变化时,可以及时通过静脉给药。
院前急救患者的病情重,变化快,事先开放静脉通道可以有备无患,因此必须执行。
(八)执行规范的现场时间由于院前急救特点和目的定位,在现场原则上以完成急救操作程序为限,尽量快速,无特殊情况不要超过半小时,不要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再运送,第二节常见疾病诊疗技术规范一诊断治疗总表(一)注意点1. 随车医师接诊的每个伤病员(包括病人由医院送回家及救护车刚到达时伤病员立即抬上车)都必须按“诊断治疗总表”顺序检查。
立即区分心跳、呼吸是否停止,以便进入相应规范项目处理。
2. 判断有无意识,有无动脉搏动,有无呼吸,是决定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依据,在不能确诊时,可以检查瞳孔和脸色,听诊心脏,或参考心电图,若瞳孔散大,脸色苍白,心音消失,心电图有相应变化则支持心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