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简介微胶囊悬浮剂是农药剂型中较为先进的一种剂型,其优势是能够将有效成分包裹、降低药害风险、持效期长等优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微胶囊原理的日常用品较多。

例如,治病用的胶囊以及我们很多企业打印使用的复印纸,都是利用此原理。

一、农药微胶囊悬浮剂的定义和外观特征:农药微胶囊悬浮剂是指利用合成或者天然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核——壳结构的微小容器,将农药包覆其中,并悬浮在水中的农药剂型。

它包括囊壳和囊芯两部分,囊芯是农药有效成分就溶剂,囊壳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粒径2-50微米。

二、微胶囊悬浮剂的优点1、持效期长:地下害虫防治(一季使用一次);2、减少用药,省工省时;3、避免药害,提高产品安全性;4、消除异味;5、与不良环境隔离。

三、微胶囊悬浮剂释放原理1、扩散释放:制剂中的微胶囊由于在大量表面活性剂体系中,囊内压力跟囊外压力相同时,囊芯不向外释放,当兑水稀释施于田间时压力失去平衡,所以囊芯有效成分开始释放;2、破囊释放:微胶囊悬浮剂施于土壤或其他环境后,受到外力(机械和温度升高)或者土壤微生物破坏,有效成分向外释放。

四、农药微胶囊悬浮剂适用场所或防治对象1、地下害虫2、生长期长,难于防治的害虫3、稻纵卷叶螟4、果实干枝期和套袋前用的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5、树木害虫:如天牛、美国白蛾等6、拌种剂7、环境卫生害虫防治8、粮食储存害虫防治五、作用方式1.触杀:当害虫经过喷药区时,微胶囊会粘着在害虫的刺毛、触角、足及身体上,然后微胶囊内的有效成份会被害虫表皮吸收而使害虫中毒死亡。

2.胃毒:昆虫一般有清理触角及足的习惯,在清理时会将附着在其上的微囊摄入体内,从而中毒死亡。

3.传递:附着在虫体上的毒死蜱微胶囊悬浮剂CS也会经由昆虫身体的接触。

4.摩擦:而由一只昆虫传给其它昆虫,如此可以杀死那些没有直接接触药剂或藏匿起来的昆虫。

农药新剂型

农药新剂型

农药新剂型一、引言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可以控制和预防作物病虫害,提高产量和品质。

但是传统的农药使用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易导致环境污染、残留等,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新型农药剂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什么是农药新剂型农药新剂型是指在原有的农药基础上,通过改变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强其稳定性、减少毒性等手段进行改良后形成的新型农药。

常见的农药新剂型包括微胶囊、乳油剂、水分散粒剂等。

三、微胶囊微胶囊是将活性成分包裹在聚合物材料中形成微小颗粒而制得的一种新型农药。

它具有以下特点:1. 易于悬浮:微胶囊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适当密度,能够悬浮在水中,并保持较长时间。

2. 控释性好:微胶囊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聚合物材料的渗透性控制释放速度,延长农药的作用时间。

3. 稳定性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活性成分的稳定。

四、乳油剂乳油剂是将水溶性农药和油溶性农药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剂制得的一种新型农药。

它具有以下特点:1. 易于分散:乳油剂中水相和油相均匀混合,易于在水中分散,并能够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体。

2. 透明度高:乳油剂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不会对作物产生影响。

3. 作用效果好: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吸附能力,能够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病虫害。

五、水分散粒剂水分散粒剂是将水溶性或微溶性农药与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后制得的一种新型农药。

它具有以下特点:1. 易于悬浮:水分散粒剂中的农药颗粒小,能够悬浮在水中,并保持较长时间。

2. 溶解性好:水分散粒剂中的农药易于在水中溶解,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3. 稳定性高:水分散粒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活性成分的稳定。

六、新型农药剂型的优势1. 减少环境污染:新型农药剂型具有良好的控释和渗透性能,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 降低毒性:新型农药剂型通过改变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手段降低了其毒性,减少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农业领域中对于高效、绿色、安全的农药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农药剂型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环境友好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以改良农药剂型,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应用概况1. 纳米技术的特点及优势纳米技术是指对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物质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

纳米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小的尺寸、优异的光电磁性能等。

在农药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加速农药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速度,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浓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 纳米技术在农药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领域,可以实现农药的精准释放、缓释控释、增溶增湿、靶向性输送等功能,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目前,纳米农药在抗逆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持久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成为农药改良的热点领域。

三、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具体应用1. 纳米乳剂农药纳米乳剂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乳剂制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纳米乳剂农药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迅速渗入作物体内,实现快速杀虫、杀菌、除草等目标。

此外,纳米乳剂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缓释和控释,提高药效持久性,减少药物残留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 纳米胶体农药纳米胶体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胶体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纳米胶体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可在水中迅速形成纳米尺寸的均匀分散体系,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此外,纳米胶体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靶向传递,通过改变载体表面的性质,将农药传递到目标组织和器官,提高农药的生物有效性。

3. 纳米微胶囊农药纳米微胶囊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微胶囊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胶囊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朱雪晶;李雪莲;欧阳玲花;祝水兰;刘光宪;冯健雄【摘要】对微胶囊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中的应用进行总结,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植物源杀虫剂可提高其稳定性,通过控制释放时间及释放速度来提高其活性。

微胶囊技术也是植物源杀虫剂在实际应用中最能模仿自然植物灭虫过程的技术。

%The researches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in botanical insecticides in this paper. These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ca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and increase the activity by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time and release rate of botanical insecticides.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in botanical insecticides were closer to the natural defense method used by plants against herbivores.【期刊名称】《生物灾害科学》【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51-154)【关键词】微胶囊技术;植物源杀虫剂;稳定性;活性【作者】朱雪晶;李雪莲;欧阳玲花;祝水兰;刘光宪;冯健雄【作者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浙江宁波北仑出入境检疫局,浙江宁波 315807;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53.3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探索保护粮油作物及其它食用作物免受病、虫和其它有害生物侵害的方法,目前,农药即杀虫剂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杀虫方法。

微囊悬浮剂

微囊悬浮剂

微囊悬浮剂定义微囊悬浮剂是一种新型的农药剂型。

微胶囊悬浮剂农药是指利用天然或者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微小容器,将农药包覆其中,并悬浮在水中的农药剂型。

它包括囊壁和囊芯两部分,囊芯是农药有效成分及溶剂,囊壁是成膜的高分子材料。

这个剂型分为连续相和非连续相,连续相为水和助剂,非连续相是被包覆的农药微小胶囊。

优点1、残效期长,施药后农药成分缓慢释放,可维持80-120天。

2、接触毒性和异味大大降低,使作业者免受危害;3、无药害,用于拌种或灌根时可以避免药剂对种、苗危害;4、有效成分与水及碱性农药隔离,与碱性农药同时使用稳定性不受影响;5、有机溶剂用量减少30-70%,大大减少了有害芳烃对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6、果树花期用药对蜜蜂等有益生物无害,起到保护天敌作用。

7、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有利于省工、节约资源。

8、芽前除草剂可以减少淋溶,使有效成分被吸附土壤表面,有利于提高农药利用率和减轻药害、避免作物阴性减产现象。

制造方法微胶囊悬浮剂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1. 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是囊壁成膜反应发生在互不相溶的油水两相界面上,反应在常温下便可进行。

该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先将成膜反应所用的油溶性高分子单体,溶解在农药原油中构成所谓的有机相(如果农药不是油状液体而是固体,则应先将它溶解在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中)。

然后,将此有机相加入乳化剂、水在高速剪切条件下,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再向此乳状液中,添加水溶性的高分子单体。

于是,在常温条件便可在乳状液粒子的油-水界面处发生,生成囊膜的聚合反应,高分子膜将农药成分与水隔离。

反应完毕,再加入适当适量的助剂调制后,即可制得最终制剂。

2. 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是先把原药、溶剂、乳化剂及水混合后,用均质机剪切成为水包油乳液,然后将水溶性成膜剂加入到乳液状农药中,升温、加入催化剂后开始包覆成膜。

反应完毕,再加入适当适量的助剂调制后,即可制得最终产品——微囊悬浮剂。

农药制造中的新型微胶囊技术研究

农药制造中的新型微胶囊技术研究

应用案例:某农药公司采用微胶囊技术,成功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性。
效果分析:微胶囊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前景展望: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制造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降低农药残留的有效手段。
微胶囊技术可以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使其在更广泛的环境中使用。
01
冷冻干燥法:将农药与载体混合,冷冻干燥得到微胶囊
喷雾包衣法:将农药与载体混合,喷雾包衣得到微胶囊
应用:广泛应用于农药、医药、食品等领域
缺点:制备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影响
优点: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
步骤:包括分散、聚合、固化等步骤
原理: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制备微胶囊
提高农产品质量:新型微胶囊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药残留,提高食品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新型微胶囊技术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对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型微胶囊技术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添加标题
新型农药微胶囊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提高农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减少农药的挥发性和流失
提高农药的施用效率和便捷性
市场推广难度大,需要与现有农药产品竞争
技术研发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
生产工艺复杂,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环保和安全问题,需要满足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02
微胶囊的组成:包括核心物质(农药)、壁材和添加剂。
微胶囊的作用: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

微胶囊化技术及应用微胶囊化技术是一种将液体、固体或气体包裹在微小胶囊中的方法,通过包覆材料将所需物质封存在微小的胶囊内部,从而延长物质的稳定性和保护性。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业、油墨等领域,为这些行业带来了许多好处。

在食品行业中,微胶囊化技术被用于制备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维生素、香精、色素等。

通过微胶囊化,这些添加剂可以更好地被包裹在食品中,不易受潮、氧化或挥发,从而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和口感。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被应用于制备微胶囊咖啡、微胶囊鱼油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易于储存和携带的食品。

在医药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制备药物缓释剂型。

通过微胶囊化,药物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缓慢释放到人体内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效持久性,增加患者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靶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在化妆品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用于制备各种功能性化妆品,如护肤品、彩妆品等。

通过微胶囊化,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被封存在胶囊中,待使用时才释放,增加了化妆品的稳定性和保鲜性,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效果。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气味控制产品,如香水微胶囊、除臭微胶囊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持久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农业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应用于制备农药、肥料、种子涂覆剂等产品。

通过微胶囊化,农药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作用时间。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制剂等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在油墨领域,微胶囊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制备碳纸、热敏纸、复写纸等产品。

通过微胶囊化,油墨可以被包裹在胶囊中,防止油墨挥发和污染,提高了印刷品的质量和耐久性。

此外,微胶囊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热敏标签、透明标签等产品,为商业印刷提供了更加清晰、美观和持久的印刷效果。

微生物农药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微生物农药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关 键 词 :微 腔 T4术 ;微生物农药; 中图分垂号:囊技 8 Q5 控制释放 文 献 标 识 码 :A
微胶 囊 技术 是一种 用 成膜材 料把 固体或 液体包 覆形 成 微小 粒 子 的技术 ,其 研究 开 始于 2 0世 纪 3 0
年代 ,5 代取 得重 大 成果 ,9 o年 o年代 以来微 胶 囊技 术 的研究 取 得 了更 大 的进 展 。微 胶囊 技 术 的应 用 范围从最 初 的药物 包 覆 和 无碳 复写 纸 扩展 到 医 药 、食 品 、农药 、饲 料 、涂 料 、油 墨 、粘 合 剂 、化妆 品 、洗涤 剂 、感 光 材料 和纺织 等各个 行 业 ,取得 广 泛的应 用… 化 学农 药微 胶囊 剂是 当今 农药 剂型 发 ・
( J
浙 江 林 学 院 学 报
20 0 2年 3月
】 【2 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壁材 亦称 包囊 材料 。壁 材是 影 响微胶 囊 性 能 的关 键 。壁 材 首 先应 具 有 成膜 性 ,能在 囊
物 质 上 形 成 一 层 具 有 牯 附 力 的 薄 膜 ,又 不 能 与 它 发 生 化 学 反 应 ,对 它 没 有 毒 副 作 用 , 还 要 考 虑 到 产
渗透和 扩散 的过 程 .透过 膜壁 释放 出来 ,释放速 度可通 过改 变壁 材的化 学组 成 、厚度 、硬 度和孔径 大 小等加 以控 制 。这种具 有 控制 释放速率 功能 的微 胶囊在 生物农 药 中的应用 将 得到 重视 。 。
1 1 微 胶 囊 的 组 成
【11 0材 .
维普资讯
浙 江 社 学 院 学 报
20 ,1 ( ) 0 0 2 9 i :19—12 I

农药新剂型之微胶囊悬浮剂CS农药登记-中国农资人论坛-农资第一互动媒体

农药新剂型之微胶囊悬浮剂CS农药登记-中国农资人论坛-农资第一互动媒体

农药新剂型之微胶囊悬浮剂CS农药登记-中国农资人论坛-农资第一互动媒体1、农药微胶囊剂的特点和功能农药微胶囊剂(Microcapsules, MC),分为微胶囊悬浮剂(Ca psule Suspensi*****, CS)与微胶囊粒剂(Encapsulated Granule, C G)、微胶囊干悬浮剂(Capsulated Dry Flowable, CDF)等。

不过目前商品化的产品绝大部份为微胶囊悬浮剂,它的国际剂型代号CS,它是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或囊膜,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将作为囊心的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囊膜的微型胶囊,并将它们以一定的浓度稳定地分散、悬浮在作为连续相的水中。

根据不同用途和制备方法,它的平均粒径一般在1-20μ,或20-5 0μ,更有大者达到100μ(0.5-2μ)和囊壁空隙度。

所包的农药活性物质称为芯料,构成囊壁的材料称为囊材。

芯料在囊壁的控制下可调节农药的逸出速度,缓慢释放,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微胶囊剂可谓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

虽然,它在农药制剂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很小,远排不上农药主要剂型的地位,但鉴于它拥有诸多极具魅力的优点和功能,已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当前,人们对于安全、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微胶囊剂的许多优点势必将成为农药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微胶囊剂也有某些不足之处,主要是:(1)生产工艺要求严格,限制了制剂生产的普及面(2)根据成套工艺不同,有时相对成本较高(3)开发周期较长等。

2. 微胶囊的结构及农药的释放释放速率囊芯物质的释放是通过囊壁的破坏或扩散作用。

物理破坏如囊壁收缩或害虫钻锥,化学破坏如水解、热作用、光或PH改变等。

释放速率由以下因素决定:(1)囊壁表面积;(2)囊壁厚度;(3)扩散系数;(4)分配系数;(5)渗透性;(6)活性成份在囊壁内外的浓度梯度差。

囊芯物质通过囊壁的释放速率还与囊壁结构(交联度),囊壁材料的类型和物理性质以及活性物质的浓度有关。

农业科技领域中农药微胶囊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农业科技领域中农药微胶囊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农业科技领域中农药微胶囊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农业生产中,农药是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农药微胶囊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农药喷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使用农药微胶囊技术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其有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农业科技领域中农药微胶囊技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微胶囊技术。

农药微胶囊技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农药,但不同类型的农药对微胶囊技术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农药时,需要了解农药对胶囊封装的反应,以确保农药与微胶囊的相容性。

同时,还需根据目标病虫害的特性,确定最适合的微胶囊技术,以提高农药的效果和持久性。

其次,正确使用农药微胶囊技术的关键是合理的喷施时间和方法。

喷施时间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病虫害而定,以最佳的防治效果为目标。

在施药过程中,要保持喷施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农药微胶囊均匀喷施在目标作物上。

此外,要注意喷雾液的溶液浓度和水量的控制,以避免喷施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第三,喷施农药微胶囊时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安全使用。

农药的喷施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和人员的安全。

在喷施过程中,要避免农药微胶囊进入水源、空气和周围环境,以防止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操作人员需要佩戴防护设备,并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以保证自身安全。

此外,要注意合理储存和处理农药微胶囊。

农药微胶囊在储存和处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农药的储存应选择干燥、通风和阴凉的地方,远离儿童和动物。

在农药的处理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农药微胶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另外,需要定期评估和监测农药微胶囊的使用效果。

定期评估农药微胶囊的使用效果有助于掌握其防治效果和问题,及时调整使用方法和策略。

监测使用后的农田和农作物对农药微胶囊的反应,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农药微胶囊剂型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优势

农药微胶囊剂型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优势

农药微胶囊剂型作为高新技术成果的优势
1、降低成本。

农药微胶囊化后,原药成本可减少30—50%,介质由有机溶剂改为水,乳化剂等助剂命使用减少80%。

微胶囊水剂不怕火,不易燃,运输安全。

这就使成本大幅度下降。

2、防治效果提高。

微胶囊水剂中胶囊含量30—50%,其余为介质水。

有效成分集中在油心里,所以局部浓度高于乳油。

加之微胶囊化后持效期延长,附着力高,防效可提高10—15%。

3、对人和家畜的毒性降低。

囊皮在酸性条件下比较稳定。

人和家畜的胃内呈酸性,小肠中呈碱性,农药遇碱会分解,从而降低毒性。

研究表明,农药微胶囊化后对人和家畜的毒性可降低50—300倍。

4、适应各种水质。

我国南方水质便酸,北方水质便碱。

水质的酸碱度直接影响到农药防效。

微胶囊化后有效成分与外界隔开,基本上不受水的酸碱度影响。

5、持效期延长。

有些农药易光解,水解,氧化,挥发。

如烟碱,当气温达到30度时,植物叶片上的烟碱4小时之内可挥发75%。

微胶囊化后农药被囊皮包着,不易分解,可人为的控制缓释速度,达到事先设计的持效期。

6、减少对环境污染。

微胶囊剂型的介质是水而不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加上原药用量减少30—50%,持效期延长,用药次数减少,污染减轻。

7、使不同酸碱度的农药复配成为可能。

农药原药中,酸碱性差异很大。

不同酸碱性的农药复配会因酸碱中和而失效。

微胶囊化后则不受影响,极大的提高了复配农药的选释空间。

微囊悬浮剂在植物源农药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微囊悬浮剂在植物源农药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1世纪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了时代主题。

近些年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天然、无污染的观念深入到了各个领域,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已迫在眉睫。

在农业领域,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使得人们更加青睐环保型农药。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

其中,植物源农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植物源资源、活性成分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此外,在农药剂型上,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新剂型微囊悬浮剂的合成和改良开发等方向。

微囊悬浮剂是一种高效率的环保剂型,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工作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将微囊悬浮剂新剂型运用到植物源农药上,能够实现两者的协同,开发出高效的环保型新型农药。

因此,本文拟对这些年关于植物源农药微囊悬浮剂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促进植物源农药微囊悬浮剂的产业化,推动农业的长足发展。

1微囊悬浮剂概述微囊悬浮剂是一种利用各种高分子材料将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的微小囊状制剂,用来包裹的成囊材料称为壁材,而被包裹起来的活性物质称为芯材[2]。

相比于国外,中国对于微囊悬浮剂的研究起步较晚。

经过努力,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登记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已超过200种[3]。

尽管微囊悬浮剂与其他农药剂型相比,生产成本及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但微囊悬浮剂因具有保护有效成分不分解、提高农药持效期、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

1.1制备方法微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有几百种,目前在农药领域运用较多的有原位聚合法、复凝聚法、界面聚合法、喷雾干燥法等[4]。

此外,纳米技术这种新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原位聚合法属于化学法,是指两种及以上的水溶性物质通过聚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壁材。

它要求壁材能溶于水,而反应后的产物不得溶于水中。

常洋辉等利用原位聚合法以十四烷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促进了相变材料微胶囊的成核结晶,从而提高了壁材的热稳定性[5]。

农药常用剂型及应用

农药常用剂型及应用

农药常用剂型及应用农药剂型是指农药制剂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性质的总和,常用剂型有液态剂型、固态剂型和气态剂型。

下面将详细介绍农药常用剂型及其应用。

一、液态剂型1. 悬浮剂:悬浮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被均匀地悬浮在溶剂中,形成悬浮液。

悬浮剂具有悬浮性好、便于使用、剂量准确等优点,适用于防治多种病虫害。

常见的悬浮剂有苏力菌素、石硫合剂等。

2. 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和其他辅助成分通过混合搅拌,形成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制剂。

可湿性粉剂具有分散性好、使用方便、储存稳定等特点,适用于防治蚜虫、飞虱等。

常见的可湿性粉剂有敌敌畏、乐果等。

3. 浸膏剂:浸膏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被溶于溶剂中,形成胶状或膏状的制剂。

浸膏剂具有均匀性好、渗透力强、持效期长等特点,适用于防治果树病虫害。

常见的浸膏剂有溴硫磷、氯硫丹等。

4. 可溶性液剂:可溶性液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被完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透明或微浑浊的制剂。

可溶性液剂具有药效快、吸收率高、处理方便等优点,适用于防治病毒病、杂草等。

常见的可溶性液剂有吡蚜灵、草甘膦等。

二、固态剂型1. 粉剂:粉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通过混合搅拌形成的粉末状制剂。

根据粒径的不同,可分为超微粉剂、微粉剂和粗粉剂。

粉剂具有药效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适用于防治多种病虫害。

常见的粉剂有杀菌粉、硫磺粉等。

2. 颗粒剂:颗粒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通过混合搅拌形成的颗粒状制剂。

根据颗粒粒径的不同,可分为微型颗粒剂、粉型颗粒剂和块状颗粒剂。

颗粒剂具有药效稳定、携带方便等优点,适用于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颗粒剂有杀虫剂、杀菌剂等。

3. 片剂:片剂是指农药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通过混合成型形成的片状制剂。

片剂具有溶解速度慢、持效期长等特点,适用于防治病虫害。

常见的片剂有杀虫片、除草片等。

4. 微胶囊剂:微胶囊剂是指将农药活性成分包裹在微胶囊中,形成液态或固态的制剂。

微胶囊剂具有释放控制、药效持久等特点,适用于防治果树病虫害。

微胶囊剂农药在防治地下害虫中的应用前景

微胶囊剂农药在防治地下害虫中的应用前景

微胶囊剂农药在防治地下害虫中的应用前景地下害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由于其活动能力强,范围大,因此,控制时机较难掌握,防治中使用的农药往往毒性高,用量大,用药次数频繁,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危害极大。

微胶囊剂农药具有接触毒性低、有效成分稳定性好、持效性长等优点,可弥补常规农药剂型存在的防效不稳定、持效期短等不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结合微胶囊剂农药的特点,分析展望了其在防治地下害虫中的应用前景,并就在开发防治地下害虫微胶囊剂农药时应注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供微胶囊剂研究工作者参考。

1 微胶囊技术及在农药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指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或囊膜,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方法,将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制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产品 (简称微胶囊剂microencapsules) 的技术。

其包裹的活性成分 (囊心物质) 可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组分可单一,也可是混合物,囊心物质可透过囊壁向外界缓慢释放。

微胶囊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香料、染料、塑料、食品、显示材料及酶催化合成等行业和领域。

1974 年,美国 Pennwalt 公司率先将微胶囊技术应用于农药产品的研制,成功开发了甲基对硫磷微胶囊剂商品。

至今市面上已经有几十种品牌和规格的农药微胶囊剂商品,如Pennwalt 公司生产的对硫磷、二嗪磷、氯菊酯;Stauffer 公司生产的扑草灭、灭草猛、地草硫磷、杀鼠灵;Zoecon 公司生产的烯虫酯;3M、住友、杜邦、陶氏益农等公司生产的除虫菊、毒死蜱、甲草胺、乙草胺、杀螟松等。

国内采用海藻胶、明胶、阿拉伯胶和聚氨酯等囊壁材料对辛硫磷等农药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已有辛硫磷、对硫磷、倍硫磷、甲基对硫磷等微胶囊剂产品的报道,有些也已实现商品化。

近几年,微胶囊剂农药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于整个农药产业和市场来说,其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产品种类也不够丰富。

农药微胶囊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农药微胶囊剂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术, 是一种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成膜 材料把分散 的固体 、 体或气体包 液 覆使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 其 中成膜材料叫壁材 , 。 被包覆物叫芯材 , 微 胶囊粒径一般存 l 0 ~80微米 。该技术通 过密闭 的或半透性 的壁膜将 目的物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 , 从而达 到保护和稳定芯材 、 蔽气味或颜 屏 色、 控制 释放芯材等 目的 , 微胶囊 的外形通 常为球形 , 但包囊 固体 粒子 的微胶囊的外形通常形状不一 , 以是 椭圆形 、 可 腰形 、 谷粒 形 、 块状或 絮 状形态 , 也可以是多核单核等 。胶囊形态如 图 1 所示i 4 ] :

j . 分 离 方 法 2相
在 l 相分 离技术中, 为活性成分 的囊芯分散 在含有壁材 的溶 液中 , 作 通过机械搅 拌等方形 成细小颗粒的分散体系。然后改变温度 、H值 、 p 加 入电解质无机盐 、 或壁材 的非溶剂 , 或这几种 方法结合使用使 连续 相发 生分离 , 形成聚合物丰富相和聚合物缺乏相 , 丰富相 自发 聚集在囊芯表 面并包裹囊 芯 , 形成微胶 囊。相分离法可 分为简单凝聚 、 合凝聚和盐 复 析凝聚。目前 应用较 广泛的是复合凝 聚法 , 带正电的明胶与带负电 的阿 拉伯胶溶液形成复合凝聚层生产 无碳 复写纸在 5 0年代就 已发展起来 , 至今应用已相当广泛。 制备辛 硫磷 采用的也是复合凝聚法 。 相分离法虽 然 可 用 于农 药 剂 型 生 产 中 , 由于 难 以严 格 控 制 过 程 , 得 制 剂 中 活 性 但 所 成分含量较低 , 而且成本高 , 并未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 1 . 学 分 离 法 3化 该方法建立在化学反应的基础上 ,利用单体小分 子发生聚合反应 生 成 高 分 子 成 膜 材 料 并 将 囊 芯 包 裹 。 化 学 分 离 法 的特 点 是 工 艺 步 骤 比 较 简 单 , 件 不 太 苛 刻 , 膜 的 性 能 的可 以 调 控 , 可 制 取 活 性 物 质 含 条 囊 并 量 高 的制 剂 等 。 此 非 常 适 合 于 农 药 的微 胶 囊 化 。 学 分 离 法 可 分 为两 因 化 种 类 型 , 种 为 界面 聚 合 法 , 一 种 为 原 位 聚 合 法 。 一 另

微胶囊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摘要:文章对昆虫性信息素微胶囊及微胶囊农药的发展状况、制备方法,并介绍其在害虫控制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今后微胶囊的在害虫防治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微胶囊;农药;昆虫性信息素;1微胶囊技术简介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1954年美国NCR(National Cash Register)公司的B.K.Green成功地运用相分离技术制备明胶微胶囊,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无碳复写纸的生产。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50年代取得重大成果, 90年代以来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碳复写纸扩展到医药、食品、农药、饲料、涂料、油墨、粘合剂、化妆品、洗涤剂、感光材料和纺织等各个行业,取得广泛的应用(梁治齐,1999)。

微胶囊剂就是利用微胶囊技术将固体、液体农药等活性物质包覆在囊壁材料中形成微胶囊的囊状制剂.由于微胶囊制剂中农药等活性成分被包覆在密闭或半透性的壁膜中,因此微胶囊化的农药制剂、性信息素制剂具有如下特点:(1)降低药剂对人、畜的毒性和刺激性.扩大了农药的使用范围.(2)囊膜具有控制农药性信息素的有效成分释放的功能,大大延长了相同剂量农药等的持效期,节约药剂的消耗量.(3)降低药剂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对土壤和水源资源的污染.(4)提高药剂的稳定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如光照、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及其它化学物质)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氧化、降解。

环境意识、资源保护、使用成本以及人类自身安全都促使人们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和技术。

而开发农药新剂型的研制费用远低于开发农药新品种,农药微胶囊技术已成为农药新剂型的一个发展趋势。

农药新剂型的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种治虫技术。

由于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益虫等优点,国内外对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都很重视。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微胶囊制备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NCR公司在1954年首次向市场投放了利用微胶囊制造的第一代无碳复印纸,开创了微胶囊新技术的时代。

微胶囊是一种能包埋和保护某些物质的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

微胶囊化就是将固、液、气态物质包埋到微小的胶囊中,在一定条件下有控制地将其释放出来。

被包埋的材料称为芯材,包埋材料称为壁材。

简单地说微胶囊成形的过程就称为微胶囊化。

1、微胶囊化的特点(1)改变物态,能将液体或半固体物料转变为干燥的粉末状态,以提高其溶解性、流动性和贮藏稳定性;(2)保护敏感成分,使芯材免受外界不良因素如光、氧气、温度、湿度、pH的影响,以保护食品添加剂原有的特性;(3)降低挥发性,较好地保存易挥发的风味物质,延长其风味滞留期;(4)保持活性,能保持食品中微量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的活性作用;(5)隔离组分,将相互反应的组分分别微胶囊化后,稳定地存在于同一物质中;(6)控制释放,控制香精香料等物质在最适时间以最适速率缓慢释放;(7)掩蔽不良风味,如臭味、辛辣味、苦味、异味等;(8)防止和延缓食品的腐。

2、常见微胶囊化的方法2.1 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是利用雾化器将料液分散为细小的雾滴,并在热干燥介质中迅速蒸发溶剂形成干粉产品的过程,一般喷雾干燥包括四个阶段:(1)料液雾化;(2)雾群与热干燥介质接触混合;(3)雾滴的蒸发干燥;(4)干燥产品与干燥介质分离。

料液的形式可以是溶液、悬浮液、乳浊液等泵可以输送的液体形式,干燥的产品可以是粉状、颗粒状或经过团聚的。

我国常用的物化形式有三种:气流式喷嘴雾化、压力式喷嘴雾化、旋转式喷嘴雾化。

雾化形式的选择取决于料液的性质和最终产品所要求的特性。

喷雾干燥法是目前制造香精香料微胶囊最普遍的方法,其优点是可连续化生产;生产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环保;设备是常规设备;产品得率较高,颗粒均匀,且溶解性好。

其缺陷是颗粒太小,使得流动性较差;操作控制不好时,会有较多的香料吸附在胶囊的表面发生氧化,影响风味;而且,在干燥过程中,为了迅速把水蒸发,干燥温度会比较高,容易造成高挥发性香料的损失。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新型农药应用技术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新型农药应用技术

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新型农药应用技术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品质,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棉花的病虫害,农药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农药应用技术的出现为棉花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新型农药应用技术及其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一、微胶囊技术微胶囊技术是近年来农药应用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

通过封装农药成微胶囊形态,可以改善农药的稳定性、生物利用率和释放速率,从而提高防治效果。

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微胶囊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农药的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保护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将杀虫剂生物拟除虫菊酯(Emamectin benzoate)封装为微胶囊,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花害虫,提高棉花产量。

二、复合剂型技术复合剂型技术是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农药共同制剂成一种剂型,使其具有协同防治的效果。

这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多种农药的优点,提高棉花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例如,将杀虫剂和杀菌剂复合制剂,可以同时控制棉花的虫害和病害,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三、生物农药技术生物农药是指以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其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的农药,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

近年来,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农药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棉花的病虫害,同时不会对土壤和作物产生持久的污染。

例如,利用昆虫杀菌真菌进行病害防治,可以在不影响棉花生长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棉铃虫等害虫的繁殖。

四、调控剂技术调控剂技术是指通过调节作物的内源物质代谢和功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在棉花病虫害防治中,调控剂技术可以增强棉花的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例如,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抗逆性,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新型农药应用技术为棉花病虫害防治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胶囊技术在农药剂型中的应用微胶囊剂可谓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

虽然,它在农药制剂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还很小,远排不上农药主要剂型的地位,但鉴于它拥有诸多极具魅力的优点和功能,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3]。

特别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人们对于安全、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微胶囊剂的许多优点势必将成为农药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1 微胶囊剂的特点和功能[4~6]微胶囊剂(microcapsules,MC),严格说应是微胶囊悬浮剂(capsulesuspensions,CS)。

它是以高分子材料作为囊壁或囊膜,通过化学、物理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将作为囊心的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半渗透性囊膜的微型胶囊,并将它们以一定的浓度稳定地分散、悬浮在作为连续相的水中。

微胶囊剂从外观看,很像水乳剂(EW),也是以水作为基质的非均相体系,活性成分包含在分散的油相之中,所不同的是在分散的油相粒子外层,包以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极薄的囊膜。

正是此囊膜,赋予该剂型许多重要的功能:①它将油相和水相隔开,因此有些对水不稳定的农药活性成分如有机磷等,难以制成水乳剂和微乳剂(ME),却可制成微胶囊剂。

②抑制了因许多环境因素(如光、热、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和其他化学物质等造成的分解和流失,提高了药剂本身的稳定性,有利于生态和环境。

③囊膜可抑制农药的挥发性、掩蔽其原有的异味,降低它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减轻它对人畜的刺激性和对鱼类的毒性等。

④引入控制释放的功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延长其持效期,从而可减少施药的数量和频率,改善农药对环境的压力。

⑤为多种不同性能的农药活性物质的有效复配提供极大的方便。

⑥囊膜的存在也改善了制剂的胶体和物理稳定性。

不难看出,微胶囊的上述功能,无论对于现有农药品种的改进和完善,或是促成新农药品种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都将是极其重要的。

2 微胶囊的制备技术[5~10]2.1 物理法、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微胶囊的制备技术可分为三类,即物理法、相分离法和界面聚合法。

属于物理法的有离心挤压、喷雾干燥、流化喷雾涂层等方法。

前者的缺点是难以制得小尺寸的颗粒后两种方法的缺点是制得的胶囊不具备高的质量经常出现作为囊壁的高分子材料中间无农药心料或是作为心料的农药活性物质未被高分子囊壁包裹。

这类方法很少用于农药制剂。

属于相分离法的有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等。

其共同特点是都须将不溶于水的农药活性物质乳化分散于水相中。

单凝聚法是指水相中溶有用作囊膜的高分子物质,待所处条件发生变化(如pH改变或添加盐类和其他非溶剂物质等),溶解的高分子便在水相中析出,并随即优先包裹在分散其中的农药活性物质上。

复凝聚法是指水相中含有的水溶性单体或前聚体,在条件发生变化(如添加酸化剂)时,便在水相中聚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并析出,优先包裹在分散其中的农药活性物质上。

常用的单体或前聚体有甲醛和尿素或氰脲酰胺、明胶和阿拉伯胶等。

相分离法虽可用于农药制剂,但鉴于过程难严格控制,所得制剂中活性物质含量较低以及成本较高等原因,并未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目前应用于农药的微胶囊技术,主要是界面聚合法。

2.2 微胶囊化的界面聚合法这里所说的界面聚合法(interfacial polymerization),严格说应是界面缩聚法(interfacial poly-condensation),而不是界面加成聚合(interfacialad-ditionpolymerization)反应。

在界面加成聚合反应中,所用的都是不饱和单体,难适用于农药。

因为在农药原药中,存在较多的杂质,它们会干扰其中的催化反应。

界面缩聚反应则颇适合于农药的微胶囊化。

其特点是工艺步骤比较简单,条件不太苛刻,囊膜的性能可以调控,并可制取活性物质含量高的制剂等。

界面缩聚法还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

其中之一常简称作界面聚合法,参与该缩聚反应的有二类单体,分别溶解在油相和水相中。

另一种常称作就地聚合法(in-situpolymerization),反应的单体或前聚体只在油相中存在。

2.2.1 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是目前农药微胶囊剂采用的主要方法。

其特点是缩聚反应发生在互不相溶的两相界面上,反应在常温下便可迅速进行。

该方法的基本过程相当简单。

首先,需将缩聚反应所用的第一种单体,即油溶性单体,溶解在农药原油中构成所谓的有机相。

如果农药不是油状液体而是固体,则应先将它溶解在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中,再溶入第一种单体。

然后,将此有机相分散在作为连续相的水中。

因为水相中已含有乳化分散剂,故在搅拌均化条件下,得已形成粒子尺寸符合要求的乳状液。

再向此乳状液的水相中,添加水溶性的第二种单体。

于是,在常温条件便可在乳液粒子的油-水界面处发生,生成囊膜的缩聚反应。

如此,便获得微胶囊悬乳液,再经若干辅助性的步骤,即可制得最终产品——微胶囊剂。

该法对于农药和成膜单体自然都有一定的限制。

农药必须是不溶于水的油性液体或有机溶液,且不与成膜单体发生反应;两种单体必须分别溶于油相和水相,其间的反应速度务必远大于与溶剂或其他成分之间的副反应。

最常用的油溶性单体是多异氰酸酯和酰氯,最常用的水溶性单体是多元胺,生成的界面缩聚物则为聚脲或聚酰胺。

倘若选用其他合适的单体,则可生成不同种类的缩聚物,诸如聚砜酰胺、聚氨基甲酸乙酯,甚至聚环氧化物。

有时,还可用混合单体生成的混合缩聚物作为囊膜。

如此,不仅可以通过调节微胶囊的尺寸、囊膜的厚度来控制释放速率,还可利用囊膜的材质和交联程度等控制释放速度。

2.2.2 就地聚合法该法与前述的界面聚合法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只使用油溶性的单体或前聚体;缩聚反应需在稍高的温度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反应比较缓慢,生成的囊膜有其不对称结构的特点等。

就地聚合法虽不如界面聚合法应用广泛,但因该法也有其自身的长处,故目前也有不少商品制剂采用此法生产。

其制备的基本过程首先也是将成膜单体或前聚体溶解在农药原油中。

农药如果是固体,则应将它先溶解在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中。

再溶入成膜单体或前聚体,构成所谓的有机相。

水相的制备是向水中加入乳化剂和胶体保护剂,倘若采用氨基塑料前聚体,尚须加入具有表面活性的磺酸类催化剂。

然后,在边搅拌均化的条件下,将有机相加至水相中,生成平均粒径为2~5Lm的水包油乳液。

提高乳液的温度至50℃并维持3h,以实现并完成囊膜的生成反应。

最后,冷却至常温并添加各种辅助助剂,即成最终产品。

此成膜反应始于50℃,首先是异氰酸酯单体在乳液粒子的界面上以缓慢的速度发生水解生成胺,而后此胺随即与未水解的异氰酸酯单体在界面上生成聚脲囊膜。

此界面聚合只发生在两相界面的油相一侧,而且是因水分子的参与始发的。

鉴于水分子是从水相向油相扩散,浓度逐渐降低,故生成的囊膜具有不对称的结构。

膜的外层很薄(约0.05Lm),但致密,承担控制释放的作用;内层较厚(约0.5Lm),但疏松,主要起机械支撑的作用。

3 微胶囊的释放机制[6,8,9]微胶囊中农药活性成分的释放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一种是通过囊膜的扩散渗透,它具有控制释放的功能;另一种则是囊膜的破裂,促成局部胶囊中活性成分的完全释放。

显然,前一种机制对于微胶囊剂而言是最为本质和重要的。

但后一种机制,对于微胶囊杀虫剂和杀鼠剂,也具有明显的意义。

由于害虫或鼠类的咀嚼或践踏,造成部分囊膜破裂,将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囊膜破裂的难易取决于膜材、膜厚(D)和囊径(d)。

对于一定的膜材而言,dD越大囊膜越容易破裂。

不过,目前用界面聚合法制得的微胶囊趋向于囊膜有较高的强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破裂的。

为适应不同释放速率和用途,释放速率常要求能在很宽的区间,即在若干个数量级的范围内变化。

欲实现此目的,最实用的途径是调节渗透性,即变化溶解系数和扩散系数。

胶囊的内外壁半径虽然也可变动,但因受到工艺过程和物理稳定性的限制,变化范围较窄。

例如,微胶囊的平均直径常为2~15Lm,膜厚常在0.1Lm以下。

溶解系数和扩散系数将同时取决于释放速率和囊膜。

对于指定的释放速率,扩散系数和溶解系数分别随囊膜的交联密度和化学性质而变化。

比如变化PMPPI和TDI的比例,可调节囊膜的交联密度。

PMPPITDI的比值越大,交联密度越大,扩散系数便越小。

溶解系数则与释放速率在囊心(油相)和囊膜中的分配系数有关。

囊膜的化学性质越是接近释放速率,溶解系数便越大。

利用它们的极性常可作大致的判断。

4 商品化的微胶囊制剂[8~10]自1974年美国Pennwalt公司率先推出甲基对硫磷商品微胶囊剂以来,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数十个品牌和规格的商品,它们采用的都是界面缩聚或就地界面缩聚法,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除草剂和杀虫剂,而且据称以除草剂甲草胺的规模为最大。

1 界面缩聚法生产的商品化微胶囊制剂活性成分商品名囊膜材质生产厂商除草剂甲草胺 Micro-tech 聚脲 Monsanto甲草胺 Bullet 聚脲 Monsanto甲草胺 Partner 聚脲 Monsanto茵达灭Capsolane 聚脲Zeneca杀虫剂毒死蜱 Empire20 聚脲 DowElanco毒死蜱 Pyrinex 聚脲Mahkteshim毒死蜱 KayatachMC 聚脲 NipponKayaku毒死蜱 Pennphos 聚脲 ElfAtochem二嗪农 Knox-Out2FM聚酰胺聚脲 ElfAtochem二嗪农 NO-Roach 聚脲 KedemChems杀螟松 KareitMC 聚氨酯Sumitomo地虫硫磷DyfonateMS 聚脲 Zeneca对硫磷 Penncap-E 聚酰胺聚脲 ElfAtochem甲基对硫磷Penncap-M聚酰胺聚脲 ElfAtochem甲基对硫磷Parashoot 聚脲 Cheminova氯菊酯Penncapthrin200聚酰胺聚脲 ElfAtochem甲基嘧啶磷ActellicM20聚脲 Zeneca七氟菊酯TefluthrinCS 聚脲 Zeneca2 就地界面缩聚(异氰酸酯)法生产的商品化微胶囊制剂活性成分商品名主要适用作物微胶囊化目的除草剂茵达灭 (EPTC) Capsolane(36CS) 谷物降低挥发性,减少施药量氟咯草酮RocerME(25CS) 向日葵减轻药害乙草胺 TopNotch(38.4CS) 谷物延长持效期阿特拉津Fultime(28.8CS19.25SC) 谷物延长持效期杀虫剂地虫硫磷Dyfonate(43CS) 冬小麦降低经口和经皮毒性七氟菊酯ForceSeedTreatment(30CS) 冬小麦减轻皮肤刺激性七氟菊酯 ForceSeed Treatment(20CS) 甜菜减轻皮肤刺激性氯氟氰菊酯 Icon或Demand (10CS) 卫生延长持效期减轻皮肤刺激性氯氟氰菊酯Karate(25CS) 棉花、森林、园艺减轻皮肤刺激性注:36CS代表360gl活性物质含量的微胶囊剂,其他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