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桃夭》教学文案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宜其室家:“宜”通“儀”,《爾雅》:“儀,善也”。“室家”《孟子》:“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指配偶、夫妻。
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
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教学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教学课时
2+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4、时代(五):上下500年(西周初——春秋中叶)
5、“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分类)。
6、来源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4、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曹植《洛神賦》)
三、略
板书设计:
一、美嫁娘順夫家
二、多子嗣旺夫家主题:喜庆美满
三、人丁盛興夫家
2、篇数(三):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
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关雎》和《桃夭》两首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这两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节课将通过解读这两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蕴深远,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解读《诗经》古朴的语言,感受诗歌的美,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诗经》的简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魅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4.诗歌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诗歌的详细解析,解读诗歌的语言、意境等。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感受诗歌的美。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说课

Part Three
诵读课文
分节释义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华。
美丽的桃花朵朵都鲜艳如火。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对她的丈夫或夫家亲善,夫 妻和睦。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 灼 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 的样子。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表现手法
赋
兴
又称 “起兴”,是“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表现形 式,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 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比
“以彼物比此 物”,也就是 大家所熟悉的 打比方。
结构特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每章只变换几个 字,就像音乐中 的变奏。
回环往复,增强 诗歌的音乐感。
能够更充分地抒 发情感。
后世影响
徐 志
摩再
轻轻的我走了,
别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桃之 ,
桃花朵朵在枝头含苞怒放,
其
。
绿叶繁密茂盛。
之子于 ,
有位女子要出嫁,
其。
使其族人和善。
夭 夭 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蓁 蓁 (zhēn)(树叶)茂盛。 (象征收族)
归 出嫁。(古时认为夫家才是女 子的归宿)
宜 和顺、亲善。 家 人 族人。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诗经创意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掌握《诗经》中的部分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绘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背景、特点、分类等。
2. 部分诗歌鉴赏:如《关雎》、《桃夭》、《蒹葭》等。
三、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播放《诗经》主题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韵味。
(2)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关雎》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关雎》,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绘画:以《关雎》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关雎》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1. 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雎》的韵味。
(2)教师介绍《桃夭》的背景、特点。
2. 诗歌鉴赏(1)分组讨论:《桃夭》中的情感表达。
(2)吟诵《桃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表演:以《桃夭》为主题,进行表演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桃夭》的鉴赏要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作品,交流感受。
4.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经》的价值。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特点、诗歌的鉴赏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创作能力、审美情趣的提升。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桃夭》的背景和意义。
《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讲解重点词语: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无实义。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3、引导学生朗读《桃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让学生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分析《桃夭》中的赋比兴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宜室""宜家"等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 - 教案

教案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教案1引言1.1《诗经》的背景与历史地位1.1.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成书于春秋时期。
1.1.2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它对后世文学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3《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
1.1.4通过解读《诗经》中的自然美,可以深入理解古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审美。
1.2《诗经》中的自然美研究的重要性1.2.1自然美是《诗经》中的重要元素,贯穿于多个篇章之中。
1.2.2研究自然美有助于揭示《诗经》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1.2.3通过自然美的研究,可以增进对古代文学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1.2.4对现代文学创作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培养学生对《诗经》及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2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1.3.3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保护的认识。
1.3.4借鉴《诗经》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知识点讲解2.1《诗经》中的自然描写手法2.1.1具体而微的景物描绘,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1.2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1.3通过自然现象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情感,如《七月》中的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
2.1.4运用象征和暗示,表达深层次的意义,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2《诗经》中的自然美类型2.2.1山水之美,如《汉广》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2.2.2花草之美,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2.2.3鸟兽之美,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2.4四季之美,如《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3《诗经》中自然美的文化内涵2.3.1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3.2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2.3.3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思考。
2.3.4展示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诗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介绍桃树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桃花的联想和情感。
2. 导入问题:你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解吗?有没有听说过《诗经》?正文:3. 诗经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位,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4. 诗歌赏析:详细解读《桃夭》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5. 诗歌欣赏:播放《桃夭》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6. 诗歌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桃夭》的主题、表达方式、感受等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7.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桃花的感受和联想,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
8.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桃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或神话故事。
总结:9. 总结回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回顾,确认他们对《桃夭》的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10.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桃夭》这首诗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案评估:11. 诗歌理解练习:设计一些与《桃夭》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1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关注他们对桃花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1. 《桃夭》的诗歌文本2. 《桃夭》的朗诵音频或视频3. 与桃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4. 与桃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或神话故事的介绍资料教案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桃花园,亲身感受桃花的美丽与魅力。
2. 邀请专家或老师进行诗歌鉴赏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桃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针对《桃夭》这首诗经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经《关雎》《蒹葭》《桃夭》《淇奥》教案

《诗经》名篇:《关雎》《蒹葭》《桃夭》《淇奥》二、《国风·周南·关雎》1、简介《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2、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白话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4、注释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
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
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
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
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
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
指日夜。
寤,醒觉。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诗经》十二章 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诗经》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内容特点;2. 熟悉《诗经》中的十二章,包括其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3. 能够分析和解读《诗经》中的诗歌作品,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诗经》的作者和时代背景:介绍《诗经》的起源和作者身份,讲解周代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2. 《诗经》的十二章:分别介绍《关雎》、《蒹葭》、《桃夭》、《赋得古原草送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鹳雀楼》、《泊船瓜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登岳阳楼》、《赤壁怀古》、《枫桥夜泊》、《九曲黄河万里沙》十二篇诗歌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3. 《诗经》的诗歌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经》中的诗歌作品,探究其中的意义、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4. 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培养:通过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激发研究动力;2. 讲授法:结合诗歌原文,讲解《诗经》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经》中的诗歌作品,解读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创作法:鼓励学生根据诗歌的灵感,进行创作训练。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观点表达和讨论能力;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诗经》的研究理解和诗歌分析的能力;3. 考试评价:进行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如识记、应用和分析能力的考题设计。
教学资源1.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2. 《诗经》原文和翻译。
教学时序本教案的十二章《诗经》教学安排如下:1. 课时一:《诗经》的作者和时代背景;2. 课时二至十三:分别介绍《关雎》至《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歌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3. 课时十四:《诗经》的诗歌分析与解读;4. 课时十五至十八:文学鉴赏与表达能力培养。
《毛诗·周南·桃夭》讲析

《⽑诗·周南·桃夭》讲析《⽑诗·周南·桃夭》讲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鱼部-a)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质部-et)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于归,宜其家⼈。
(真部-en)这⾸《桃夭》的出名程度实在不必多⾔了,“桃之夭夭”是⼀直挂在嘴边的,甚⾄后来还衍⽣出了“逃之夭夭”,只不过⼆者的意义就⼤相径庭了。
古今学者⼀般认为《桃夭》⼀诗的主题是“贺嫁”,顾名思义就是祝贺⼥⼦出嫁。
⼥孩⼦养⼤了,终于嫁⼈了,当然值得庆贺。
就像诗中写的桃树,桃⼦成熟了,该采摘了,如果挂枝的时间太久,就烂在树枝上了。
当下⼤龄不婚⼥青年很多,⼥孩⼦的爸妈不敢说也不敢问,突然通知下个⽉闪婚,此刻⽼夫妻的⼼情可⽐杜甫的那句“却看妻⼦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总之,《桃夭》以“贺嫁”为主题,是毫⽆置疑的。
与第四⾸《樛⽊》相似,也像是⼀⾸“婚礼进⾏曲”;与第五⾸《螽斯》的主旨也可谓⼀脉相承,象征着幸福、吉祥、美满。
《桃夭》所描绘的情境是如何呢?那是⼀⽚“桃红花灼”的炫丽缤纷。
桃花是红⾊,所以是“桃红”,漫⼭遍野的桃花林放眼望去,看到的就不再是⼀朵朵,⽽是如海的⼀⼤⽚,满⽬绚丽的红光,在阳春三⽉的⽇光下有“灼灼”之感,让⼈不敢靠太近,怕被灼伤,实在是太壮观太绚丽!有句古诗:“⼥花娇艳宜家室,绿叶成荫⼦满枝”。
⼩树苗成长起来,慢慢开枝散叶,指头上的绿叶愈发茂密,逐渐可以成荫,可以树下乘凉,这就是“绿叶成荫”。
但最重要的还是后⾯的“⼦满枝”,这就跟上⼀篇《螽斯》的主旨直接挂钩了。
⼥孩⼦嫁出去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孩⼦,传宗接代,保证家族长久,这是对祖先的交代。
最好是⼉⼦,所以是“⼦满枝”(不是“⼥满枝”),过去的⼥⼦只有为夫家⽣下男丁,才能⼊祠堂,才算是被夫家正式接纳。
传统⽂学中很多植物都被当做“多⼦多孙”的象征,最典型的是⽯榴,“闻道⽯榴最多⼦”,⽯榴打开⾥⾯密密⿇⿇都是钻⽯般晶莹剔透的“⼦”,是绝佳的象征⽐喻。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过程、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使学生能够理解《桃夭》这首诗的含义,包括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诗歌主旨。
3、引导学生欣赏《桃夭》的艺术魅力,如比兴手法的运用、韵律节奏的美感等。
4、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桃夭》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灼灼”“宜家”等。
(2)掌握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对婚姻的祝福。
2、难点(1)理解古代诗歌中一些较为含蓄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2)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吟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经》的相关知识,以及《桃夭》的字词、句意和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喜庆的婚礼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心中,美好的婚姻是什么样子的?(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婚姻的古诗——《桃夭》。
2、了解《诗经》(1)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成书年代、作者、内容分类等。
(2)强调《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桃夭》,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字词释义(1)讲解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夭夭”形容桃花怒放,“灼灼”形容桃花鲜艳如火,“之子于归”指姑娘出嫁等。
(2)结合注释,让学生尝试翻译诗句,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5、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每章的内容和重点。
(2)探讨诗歌所运用的比兴手法,如以桃花的艳丽比喻新娘的美丽,以桃树的繁茂比喻婚姻的美满。
诗经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 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 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 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 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
诗歌形式
•题目: •题目取自于句首,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句子: •基本句式是四言,朗读时一般读成“2\2” 节拍。 •结构: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 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贰桃夭
解题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明确字音; 2.把握节奏。
朗读全篇 桃之/夭夭,灼灼(zhuó)/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携手家和睦。
自学提示二:
思考 1、这首诗是做什么用的?或者说,这首诗在什么时候唱? 2、谈谈你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 3、这首诗为什么要先写桃花、桃子、桃叶,然后才表达 对女子的希望和祝愿呢? 2、针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 用笔圈画出来。
理解文意 桃之夭夭,灼灼(zhuó)其华。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归夫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学习目标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诵读《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桃夭》一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明白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有位女作家安意如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诗经》其实大多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遂去等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这份无邪的记忆流转千年,依然让人惦念和偏爱。
”下面让我们一起重温前世的记忆,一起去寻找被我们遗落在另一个时代的歌谣,一起走进《诗经》,走进《周南·桃天》二、读(一)解题1.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地方民歌,有15国风,共160篇;“雅”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是宗庙乐歌,共40篇。
(结合教材中的“国学园地”重点介绍“十五国风”)2.关于《周南·桃夭》这是一首周南地方在女子出嫁时唱的祝歌。
诗歌对婚后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祝福。
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
”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
”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二)小组互学,理解诗意①自读诗歌: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意思。
②交流归纳:组内交流,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带。
并且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③结构探究:你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吗?重章叠句:每章字数相等,句式相同,用字重复度较高,仅在固定位置调换字词。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

《桃夭》教学方案设计《<桃夭>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桃夭》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对女子美好形象的描绘和祝福。
(2)掌握“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深层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中对女性品德和婚姻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典故、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春天桃花盛开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桃花的美丽姿态,提问学生:“看到这些桃花,你们能联想到什么?”(2)简单介绍《诗经》,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桃夭》。
2、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讲解诗歌(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夭夭”“灼灼”“之子于归”等字词。
(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兴”手法,如以桃花的鲜艳美丽比喻女子的青春美貌,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比喻女子出嫁后家庭的繁荣昌盛。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女子出嫁的祝福,以及对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期望。
4、深入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所描绘的女子形象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让学生思考:在古代社会,婚姻对女子意味着什么?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文化观念?(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首诗歌对我们今天的婚姻观和家庭观有什么启示。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经》中的典型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中的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诗经》选本或全文本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课时)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选篇学习(2课时)2.1 教师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进行讲解。
2.2 分析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2.3 讨论篇目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 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探讨(1课时)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与拓展(1课时)4.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4.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诗经》,阅读全文本或其他相关资料,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经》篇目的理解和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与他人的合作。
4. 课后拓展:检查学生在课后对《诗经》的研究和阅读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桃夭教学设计

《周南•桃夭》教学设计同学们,下午好!课前罗老师给大家放了一首来自音乐诗人李健的《在水一方》,歌声可谓是余音绕梁,而歌词同学们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没错,这首《在水一方》正是由《诗经》中的名篇《兼葭》改编而成。
这么美的诗歌,大家还会背诵吗?老师起个头,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诵一遍,好吗?a n j i a)苍苍,白竟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D)^ (hu 从之,道阻且长;浦游从之,丸在水中央・■*第裁墓萋(q T),白露未晞(x T).所谓伊人,在水之潟(m6 i)・(chf)。
Hit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A溯泗从之,道阻且跻■(jT );溯游从之,丸在氷中城人,在水之浚(si ) .△潦泗从之,道阻J■右;滂游从之,宛在水中注(zhT).同学们的声音很洪亮、清脆,唯一不足的是情感稍微欠缺了些。
如果是单独朗诵,老师一定会感受到连绵起伏的山峦.除了《兼葭》之外,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哪一篇经典之作?对了,是《诗经》中的第一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关雎》。
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单独朗诵。
关关雎協,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猿差存莱,左右流之.窃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摄转反侧.參差存莱,左右采之•窈范淑女,琴昱友之。
参差若莱,左右笔之.窃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位同学的朗诵如春雨般滋润人的心田,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请坐!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关雎》、《萊葭》,很高兴和大家和我要开始一段新的《诗经》之旅。
在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准备好了吗?1、《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诗经》存目31 1篇,实际存诗则为305 篇。
2、《诗经》实为乐歌总集.《诗》305爲皆入乐可歌,古籍早有明确记栽。
3、所谓“六义”,又称“六诗",即指“风"、"赋"、“比”、“兴”、"雅”、“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夸父逐日
神话故事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 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 邓林。
-----《山海经》
蟠桃会:
民间传说
相传三月三王母诞辰。是
日,开盛会,以蟠桃宴仙人。
三千年一果,得道成仙。
六千年一果,长生不老。
九千年一果,与天地同寿。
元日
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zhuó
tiáo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然自乐。
---《桃花源记》节选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美人
唐宋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诗经·周南·桃夭
灼............
宜其..........
桃之夭夭 有............. 之子于归 宜其..........
其.............
宜其..........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士
shè yǎn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qiān mò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宋 王安石
民间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朵
朵
桃 桃
花
诗经·周南·桃夭
诗
中
开
yāo
诗经·周南·桃夭
zhuó huā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fén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zhē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之夭夭 逃之夭夭
夭
花朵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样子。
走
奔
灼灼其华huā 花
華
荣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
诗经·周南·桃夭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归夫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桃花象征意义:
东晋 隐逸
唐宋
美人
报春使者
..........
•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诗经·周南·桃夭
灼灼其华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其叶蓁蓁
宜其家人
花繁
生机勃勃
果大
家族兴旺
叶茂
福荫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