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3)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大家好
18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1、段时间大强度运动,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
量都明显增加,而血细胞容量增加较明显。 2、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血容量的改变,主
2段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更明显这种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运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 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大家好
23
(四).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
响
1、运动时红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红细 胞压机的变化。其红细胞压积值的变化基本与红细 胞数的变化相一致。
2、在一定的温度和切变率条件下,正常人红 细胞压积是影响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在正常范围 内增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将有利于更好地运 输氧,增加带氧能力。
3、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其恢复速度越慢。
4、如果白细胞数量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将对 机体免疫功能产生深刻影响。反之不会影响。
大家好
27
四.血四.小血小板板与与运运动动
大家好
28
大家好
29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稳态与调节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运动时通过机体内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2)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跃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动作单位:在接受刺激后在细胞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3)反应与适应
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或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4)反馈与前馈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具有滞后性。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位,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运动生理学(全集)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3运动生理学
3.运动训练原则名词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人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4.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
5.竞技需要原则:专项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6.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7.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的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9.周期安排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定,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10.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以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11.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12.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3.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4.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生理学3-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以脊髓为中枢形成的初级反射活动,称为脊
髓反射。 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
1.牵张反射
• 概念:当骨骼肌 受到牵拉时会产 生反射性收缩。
• 特点:感受器和 效应器都是在同 一块肌肉中
• 类型: 腱反射
肌紧张 • 意义:在于维持
身体姿势,增强 肌肉力量。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动态牵张反射) : 指快速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 运用反牵张反射的原理可有效的放松肌肉,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PNF练习法——一种放松肌肉和消除 疲劳的有效方法
• 运用肌梭和腱梭形成的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 原理,进行肌肉放松的方法。
• 方法: • 缓慢逆向运动使肌肉拉伸至最大幅度 — 保持
(6-10秒)— 稍放松 — 肌肉在抗阻下作静力 性收缩 — 保持(6-10秒)— 结束
• 讨论: 在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运动中,如果头部位置 不正会有什么后果? 举重时,提铃瞬间头应该怎样?为什么? 短跑运动员起跑瞬间头为什么要低着?
• 体操的后手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 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 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 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
• 张力不但与兴奋的运动单位数目有关,而且也与运 动神经元传到肌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关。参与活动的 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 员(简称MUI)。运动单位动员也可称为运动单位募 集。
三、前庭器、前庭反应与前庭稳定性
• 前庭器 位于内耳,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是维
持姿势和平衡的位觉感受装置。 • 前庭反应
反射叫牵张反 射。
运动生理学教案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3学时
2.视野
❖ 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 点时,该眼所能看到 的范围,称为视野。
❖ 范围:单眼视野的下
方>上方;颞侧>鼻 侧
绿
❖ 白色>黄蓝>红色> 绿色。
❖ 上方约为60~70度、
红 蓝 白
下方80度、左右为
一、 感觉器
(一)感受器的概念
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刺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冷、热)
皮肤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压力差、触觉)
外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痛觉)
化学感受器 味觉,嗅觉
感受器
声感受器 听觉
光感受器 视觉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肌梭、肌腱 内脏感受器 肺牵张、颈动脉窦感受器、 颈动脉体感受器
100度
❖ 足球运动员的视野范 围最大
3. 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 ❖ 概念:两眼同时视物时的视觉称为双眼视觉。 ❖ 特点:
①来自物体同一部位的光线,成像于两侧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经视觉中枢整合后只产生 一个“物体”的感觉。
②双眼视觉视野比单眼视觉大得多。
③双眼视觉能增加对物体距离、三维空间的判 断准确性,形成立体感。
❖ 本体感受器:肌肉、肌腱 和关节囊中有各种各样的 感受器,称为本体感受器。
❖ 功能:感受肌肉被牵张的 程度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 伸展的程度,并将这些感 觉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 统(躯体运动中枢),以 调节骨骼肌的运动。
❖ 经常参加体育训练,使本体 感受器的机能得到提高.
(一)、肌梭
❖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 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的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的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第三章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
1. 肌肉收缩,肌肉在受到神经冲动的刺激下缩短并产生力量的过程。
2. 肌纤维,肌肉细胞内的纤维,包括肌原纤维和肌球蛋白。
3. 肌原纤维,肌肉细胞内的细长纤维,包含多个肌球蛋白。
4. 肌球蛋白,肌肉中的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5. 神经肌肉接头,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之间的连接点,传递神经冲动以引发肌肉收缩。
6. 肌肉纤维类型,根据代谢特点和收缩速度不同将肌肉纤维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7. 肌肉疲劳,肌肉在持续或高强度使用后的功能下降和疲乏状态。
8. 肌肉酸中毒,肌肉在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乳酸积聚导致的酸性环境。
9. 肌肉营养,肌肉细胞获取能量和营养的过程,包括糖原储存和脂肪氧化等。
以上是一些可能在运动生理学第三章中涉及到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运动生理学(第3课时)-第一章-肌肉的活动2018.8.21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所以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随着钾离子外流,细 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钾离子的继续 外流,当促使钾离子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的向外扩散力与阻 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钾离子的静移动量就会等于零。 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 位。由于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达到平 衡时的电位值,所以又把静息电位称为钾离子平衡电位。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
性增高。 2.钙离子进入接头前膜内,接头前膜释放乙 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 位,引发肌膜动作电位(肌肉兴奋)。
4、兴奋后乙酰胆碱被接头间隙和终板模上的 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产生原理
因此,如果细胞膜允许离子自由通过的话,它们将以扩散的方式顺浓 度梯度产生钾离子和有机负离子的外流(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动)以 及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内流(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流动)。但是细胞膜对 离子的通透是有选择的。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 通透性大,而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仅为钾离子通透性的1/100-1/50, 面对有机负离子则几乎没有通透性,所以就行成在静息时钾离子向细 胞外流动。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着电荷的转移,结果使细胞内因丧失 带正电荷的钾离子而电位下降,同时使细胞外因增加带正电荷的钾离 子而电位上升,这就必然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动作电位的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就沿着细胞膜向各个方向传播,直 到整个细胞都产生动作电位为止。这种在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叫做 传导(conduction)。如果发生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运动生理学真题答案
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09、11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09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11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 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09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09、10、11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3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3第二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红细胞比容2.体液3.内环境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5.细胞外液6.血液的粘滞性7.渗透8.渗透压9.等渗溶液10.高渗溶液11.低渗溶液12.碱贮备13.循环血量14.贮存血量15.血容量16.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17.血红蛋白的氧离作用18.红细胞压积19.红细胞流变性20.白细胞分类计数21.血液凝固22.纤维蛋白溶解23.运动员血液24.红细胞溶解25.假性贫血二、单项选择题1.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约为()。
A.35%~55%B.50%~60%C.40%~50%D.37%~50%2.血清与血浆虽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但内容不完全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而血清则不含有。
A.纤溶酶B.血小板C.纤维蛋白D.纤维蛋白原3.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
A.外环境B.内环境C.稳态环境D.细胞环境4.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变化D.出现不同变化5.血浆中最为重要的缓冲对是()。
A.碳酸氢钾(KHCO3)/碳酸(H2CO3)B.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C.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D.磷酸氢二钾(K2HPO4)/磷酸二氢钾(KH2PO4)6.血浆渗透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变动。
在进行剧烈肌肉运动时,渗透压()。
A.暂时升高B.暂时下降C.变动不明显D.持续升高7.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对循环血中红细胞总数的影响表现为()。
A.红细胞总数明显下降B.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C.红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D.因人而异8.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不会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总血容量增加B.血细胞容量明显增加C.血浆容量明显增加D.循环血中红细胞总数明显下降9.血液属于()。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组织液D.淋巴液10.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减小,表示()。
A.脆性增大B.脆性减小C.膜通透性增大D.膜通透性减小11.维持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是()。
运动生理学3
(十一)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有氧工作能力1.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概念:指人体在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活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耗氧量。
·指标: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四)最大摄氧量在运动时间中的意义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高度相关·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2.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运动过程中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时,心肺的功能达到极限水平,因此,最大摄氧量的大小可较客观的评定心肺功能3.选材的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以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4.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最大摄氧量强度作为100%最大摄氧量强度,然后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最大摄氧量强度,使运动负荷和更客观实用,为训练服务。
1.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乳酸阈概念: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
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它反映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指标,乳酸阈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
·注意: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的供给是从有氧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连续过程·个体乳酸阈的概念:个体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二).测定方法:1.乳酸阈测定:·方法: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液(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运动生理学》简答题(三)
1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参考答案】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
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
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参考答案】(1)血浆:长时间耐力运动,出汗较多,从而使血浆容量减少。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2)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是,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3)白细胞: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
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很小。
运动后的白细胞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3 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参考答案】(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3)体温适度升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的血流,防止体温升高。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4 何谓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有何特点与实践意义?【参考答案】(1)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到原来水平。
(2)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运动生理学练习题及答案三
一、单选题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离心肌力B.动态肌力C.超等长肌力D.静态肌力正确答案:D2、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爆发力B.肌耐力C.最大肌肉力量D.快速肌力正确答案:C3、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三磷酸腺苷含量B.肌糖原含量C.收缩蛋白D.脂肪正确答案:C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5、采用强度较低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主要是发展()。
A.无氧耐力B.静力耐力C.速度耐力D.有氧耐力正确答案:D6、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有关。
A.蛋白质贮备量B.三磷酸腺苷贮备量C.脂肪贮备量D.糖原贮备量正确答案:D7、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A.代谢产物堵塞学说B.能量衰竭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正确答案:A8、青春期前后骺软骨逐渐骨化,骨骺与骨组织合为一体,()岁骨化完成,身高不再增长。
A.25-28B.20-25C.17-18D.18-20正确答案:B9、在儿童少年时期,宜采用()。
A.短时间速度性练习B.长时间静力性练习C.大负荷力量性练习D.长距离耐力性练习正确答案:A10、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A.力量-速度-耐力B.速度-力量-耐力C.力量-耐力-速度D.耐力-速度-力量正确答案:B11、最佳心率范围约在()之间。
A.100-110次/分至170-180次/分B.110-120次/分至170-180次/分C.120-130次/分至160-170次/分D.100-120次/分至160-180次/分正确答案:B12、以下哪项不属于热病()。
运动生理学第三、四章必背题目答案
第三章必背题目1.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2.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
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
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运动生理学习题03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填空题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
2.神经元的两种特征结构是和。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将神经元信息传出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4.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5.神经元依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6.电突触的传递是定型化的快速传递,化学突触的传递则具有性和性。
7.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光的部位是、。
分别感受视觉和亮光视觉。
8.人体如果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即称之为,要是对某一波长的光线敏感性比正常人弱,则称之为。
9.外膝体是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中继站,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叶。
10.声音刺激的机械能是通过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来传递声音信息的。
11.听神经第一级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全部终止在脑干的核、核和耳蜗前腹核之内。
12.人体对声音的分辨是多层次的,除的作用外,也涉及各级听觉中枢细胞的活动13.声音通过外耳道、、及镫骨底板传到外淋巴后,部分机械能量推动外淋巴从前庭阶经蜗孔及鼓阶到。
14.在声音频率分析中遵循着两个原则,即部位原则和原则。
15.人体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随着声音强度的加大,首先是单根听神经神经纤维上放电频率增加;其次是空间上的数目增多。
16.躯体运动由控制和调节。
根据控制情况,习惯上将躯体运动分为和。
17.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和,它们的轴突经脊髓直达所支配肌肉。
18.脊髓是有关躯体信息的传入和传出的。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尤其是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20.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纤维。
21.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和变化的信号。
22. 是肌梭内的一种肌纤维,它可分为和。
23.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24.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4、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全血的比重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粘滞性
1.定义:血液在血管运行,其液体内部各种物 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粘 滞性。 2.血液的流行性与粘滞性通过血液的粘度来表 示,流行性与粘滞性互成反比关系。 3.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 蛋白的含量以及红细胞形状和在血流中的分布特点, 表面结构和内部状态,易变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等。 例如:登山运动,长跑运动。
运动生理学
13体教2班 石陈太郎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浆 血 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白细胞
(二):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六).血红蛋白与运动
1、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由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存在个体差异,不 能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 含量,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2、血红蛋白指标与运动员选材 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 型。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 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偏低 波动小者。
3、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相对于运动员来说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 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这种现象在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中较为常见。 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 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 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值、血红蛋白含 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 物质代谢
2 能量代谢
3 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 人体的糖储备
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3 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 人体的脂肪储备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
(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5 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
(一)运动性蛋白尿
(二)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3 生长激素
4 胰岛素
5 睾酮
(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
2 分类
3 危害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
1 视调节
2 视野
(二)听觉与位觉
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
1 肌梭
2 腱梭
(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 牵张反射
2 状态反射
第九章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
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需氧量
2 摄氧量
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
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概述
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
1 力量素质的概念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3 功能性肌肉肥大
4 力量素质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
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 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 灵敏素质
2 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
2 第二次呼吸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
1 真稳定工作状态
2 假稳定工作状态
(四)运动性疲劳
1 概念
2 产生机制
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五)恢复过程
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
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与运动
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高原训练
(二)热环境与运动
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运动系统
2 氧运输系统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
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