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实验报告格式
麦芽糖
麦芽糖MaiyatangMaltose或C12H22O11·H2O 360.31[6363-53-7]C12H22O11342.30[69-79-4]本品为4-O-α-D-吡喃葡萄糖基-β-吡喃葡萄糖,含一个结晶水或为无水物。
按无水物计算,含C12H22O11不得少于98.0%。
【性状】本品为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味甜。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甲醇中微溶,在乙醇中极微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比旋度取本品置80℃干燥4小时,取约10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氨试液0.2ml,再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126°至+131°。
【鉴别】(1)取本品0.5g,加水5ml溶解后,加氨试液5ml,在水浴中加热5分钟,溶液即显橙色。
(2)取本品溶液(1→20)2~3滴加至热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5ml中,应生成红色的沉淀。
(3)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检查】酸度取本品1.0g,加水至10ml,依法测定(通则0631),pH 值应为4.5~6.5。
氯化物取本品0.40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7.2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18%)。
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2.4ml 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4%)。
糊精、可溶性淀粉和亚硫酸盐取本品1.0g,加水10ml溶解后,加碘试液1滴,溶液显黄色,再加淀粉指示剂1滴,溶液显蓝色。
有关物质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制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10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
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为满量程的15%~25%。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5倍。
麦芽糖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格式说明(模板套用型word)
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麦芽糖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高建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麦芽糖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委托单位:XXXXXXXX有限公司项目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证机关: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号:110106013054188法人代表:杨军委项目组长;高建编制人员:白惠工程师朱光明工程师李道峰工程师金惠子工程师秦珍珍工程师审定:郝建波项目编号:ZTXDBJ-20170322-5编制日期:2017年X月关于麦芽糖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模版型)【立项批地融资招商】核心提示:1、本报告为模版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高建目录第一章总论 (10)1.1项目概要 (10)1.1.1项目名称 (10)1.1.2项目建设单位 (10)1.1.3项目建设性质 (10)1.1.4项目建设地点 (10)1.1.5项目主管部门 (10)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1.7项目建设规模 (11)1.1.8项目资金来源 (12)1.1.9项目建设期限 (12)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1.3编制依据 (12)1.4编制原则 (13)1.5研究范围 (14)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1.7综合评价 (15)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6)2.1项目提出背景 (16)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6)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6)2.3.1促进我国麦芽糖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7)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7)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17)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17)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18)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18)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9)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9)2.4.1政策可行性 (19)2.4.2市场可行性 (19)2.4.3技术可行性 (20)2.4.4管理可行性 (20)2.4.5财务可行性 (20)2.5麦芽糖酶项目发展概况 (21)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1)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1)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2)2.5.4麦芽糖酶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出及审批过程 (22)2.6分析结论 (22)第三章行业市场分析 (24)3.1市场调查 (24)3.1.1拟建项目产出物用途调查 (24)3.1.2产品现有生产能力调查 (24)3.1.3产品产量及销售量调查 (25)3.1.4替代产品调查 (25)3.1.5产品价格调查 (25)3.1.6国外市场调查 (26)3.2市场预测 (26)3.2.1国内市场需求预测 (26)3.2.2产品出口或进口替代分析 (27)3.2.3价格预测 (27)3.3市场推销战略 (27)3.3.1推销方式 (28)3.3.2推销措施 (28)3.3.3促销价格制度 (28)3.3.4产品销售费用预测 (28)3.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9)3.4.1产品方案 (29)3.4.2建设规模 (29)3.5产品销售收入预测 (30)3.6市场分析结论 (30)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2)4.1地理位置选择 (31)4.2区域投资环境 (32)4.2.1区域地理位置 (32)4.2.2区域概况 (32)4.2.3区域地理气候条件 (33)4.2.4区域交通运输条件 (33)4.2.5区域资源概况 (33)4.2.6区域经济建设 (34)4.3项目所在工业园区概况 (34)4.3.1基础设施建设 (34)4.3.2产业发展概况 (35)4.3.3园区发展方向 (36)4.4区域投资环境小结 (37)第五章总体建设方案 (38)5.1总图布置原则 (38)5.2土建方案 (38)5.2.1总体规划方案 (38)5.2.2土建工程方案 (39)5.3主要建设内容 (40)5.4工程管线布置方案 (40)5.4.1给排水 (40)5.4.2供电 (42)5.5道路设计 (44)5.6总图运输方案 (45)5.7土地利用情况 (45)5.7.1项目用地规划选址 (45)5.7.2用地规模及用地类型 (45)第六章产品方案 (46)6.1产品方案 (46)6.2产品性能优势 (46)6.3产品执行标准 (46)6.4产品生产规模确定 (46)6.5产品工艺流程 (47)6.5.1产品工艺方案选择 (47)6.5.2产品工艺流程 (47)6.6主要生产车间布置方案 (47)6.7总平面布置和运输 (48)6.7.1总平面布置原则 (48)6.7.2厂内外运输方案 (48)6.8仓储方案 (48)第七章原料供应及设备选型 (49)7.1主要原材料供应 (49)7.2主要设备选型 (49)7.2.1设备选型原则 (50)7.2.2主要设备明细 (50)第八章节约能源方案 (52)8.1本项目遵循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52)8.2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2)8.2.1能源消耗种类 (52)8.2.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52)8.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53)8.4主要能耗指标及分析 (53)8.4.1项目能耗分析 (53)8.4.2国家能耗指标 (54)8.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54)8.5.1工业节能 (54)8.5.2电能计量及节能措施 (55)8.5.3节水措施 (55)8.5.4建筑节能 (56)8.5.5企业节能管理 (57)8.6结论 (57)第九章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8)9.1设计依据及原则 (58)9.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8)9.1.2设计原则 (58)9.2建设地环境条件 (58)9.3 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59)9.3.1 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59)9.3.2 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 (60)9.4 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61)9.4.1 项目建设期环保措施 (61)9.4.2 项目运营期环保措施 (62)9.4.3环境管理与监测机构 (63)9.5绿化方案 (64)9.6消防措施 (64)9.6.1设计依据 (64)9.6.2防范措施 (64)9.6.3消防管理 (66)9.6.4消防设施及措施 (66)9.6.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67)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 (68)10.1 编制依据 (68)10.2概况 (68)10.3 劳动安全 (68)10.3.1工程消防 (68)10.3.2防火防爆设计 (69)10.3.3电气安全与接地 (69)10.3.4设备防雷及接零保护 (69)10.3.5抗震设防措施 (70)10.4劳动卫生 (70)10.4.1工业卫生设施 (70)10.4.2防暑降温及冬季采暖 (71)10.4.4照明 (71)10.4.5噪声 (71)10.4.6防烫伤 (71)10.4.7个人防护 (71)10.4.8安全教育 (72)第十一章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73)11.1组织机构 (73)11.2激励和约束机制 (73)11.3人力资源管理 (74)11.4劳动定员 (74)11.5福利待遇 (75)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规划 (76)12.1建设工期的规划 (76)12.2 建设工期 (76)12.3实施进度安排 (76)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7)13.1投资估算依据 (77)13.2建设投资估算 (77)13.3流动资金估算 (78)13.4资金筹措 (78)13.5项目投资总额 (78)13.6资金使用和管理 (81)第十四章财务及经济评价 (82)14.1总成本费用估算 (82)14.1.1基本数据的确立 (82)14.1.2产品成本 (83)14.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84)14.2财务评价 (84)14.2.1项目投资回收期 (84)14.2.2项目投资利润率 (85)14.2.3不确定性分析 (85)14.3综合效益评价结论 (88)第十五章风险分析及规避 (90)15.1项目风险因素 (90)15.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90)15.1.3市场风险 (90)15.1.4资金管理风险 (91)15.2风险规避对策 (91)15.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91)15.2.2技术风险规避对策 (91)15.2.3市场风险规避对策 (91)15.2.4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92)第十六章招标方案 (93)16.1招标管理 (93)16.2招标依据 (93)16.3招标范围 (93)16.4招标方式 (94)16.5招标程序 (94)16.6评标程序 (95)16.7发放中标通知书 (95)16.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95)16.9合同备案 (95)第十七章结论与建议 (96)17.1结论 (96)17.2建议 (96)附表 (97)附表1 销售收入预测表 (97)附表2 总成本表 (98)附表3 外购原材料表 (99)附表4 外购燃料及动力费表 (100)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101)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102)附表7 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103)附表8 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104)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105)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106)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107)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108)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110)附表14 借款偿还计划表 (1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糖类的显色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糖类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2. 熟悉糖类物质的颜色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3. 学会使用显色试剂鉴定糖类,区分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
根据糖分子中是否存在醛基或酮基,可以将糖类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还原糖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与某些显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糖类的鉴定。
本实验主要利用斐林试剂和苏丹Ⅲ试剂进行糖类的显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纯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 蔗糖- 淀粉- 水浴锅- 试管- 移液器- 显微镜2. 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将0.1g NaOH溶于50ml蒸馏水中,加入0.05g CuSO4,混匀。
- 苏丹Ⅲ试剂:将1g苏丹Ⅲ溶于100ml 95%乙醇中。
四、实验步骤1. 还原糖的鉴定:- 取一定量的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
- 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混匀。
- 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 若产生砖红色沉淀,则表明该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2. 非还原糖的鉴定:- 取一定量的蔗糖、淀粉溶液分别置于试管中。
- 向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苏丹Ⅲ试剂,混匀。
- 将试管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观察颜色变化。
- 若溶液颜色变为红色,则表明该溶液中含有非还原糖。
3. 鉴定结果的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产生的沉淀或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与斐林试剂反应后,均产生砖红色沉淀,表明它们是还原糖。
2. 蔗糖、淀粉溶液与苏丹Ⅲ试剂反应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表明它们是非还原糖。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对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鉴定。
2. 斐林试剂和苏丹Ⅲ试剂是常用的糖类显色试剂,可用于糖类的鉴定和分析。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化学试剂。
2. 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误差产生。
3. 实验结果要及时记录,以便分析。
糖类的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糖类的基本性质和鉴定方法;2. 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的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本实验采用化学方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主要利用糖类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变化的现象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粉、蔗糖、葡萄糖、淀粉、麦芽糖、苹果汁、牛奶、蒸馏水、苏丹Ⅲ染液等;2.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烧杯、滴管、显微镜、研钵、研杵等。
四、实验步骤1. 单糖的鉴定(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玉米粉和1mL葡萄糖;(2)向两个试管中各加入2滴斐林试剂,摇匀;(3)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4)观察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2. 双糖的鉴定(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蔗糖和1mL麦芽糖;(2)向两个试管中各加入2滴斐林试剂,摇匀;(3)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4)观察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3. 多糖的鉴定(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淀粉和1mL苹果汁;(2)向两个试管中各加入2滴斐林试剂,摇匀;(3)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4)观察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4. 脂肪的鉴定(1)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1mL牛奶和1mL苹果汁;(2)向两个试管中各加入3滴苏丹Ⅲ染液,摇匀;(3)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4)观察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单糖的鉴定:玉米粉和葡萄糖试管中的溶液均呈现砖红色沉淀;2. 双糖的鉴定:蔗糖和麦芽糖试管中的溶液均呈现砖红色沉淀;3. 多糖的鉴定:淀粉和苹果汁试管中的溶液均呈现砖红色沉淀;4. 脂肪的鉴定:牛奶试管中的溶液呈现橘黄色,苹果汁试管中的溶液无变化。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斐林试剂的鉴定,玉米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和苹果汁均含有糖类;2. 牛奶中含有脂肪。
糖的性质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还原性、非还原性、与酸碱反应等。
2. 掌握糖类物质的鉴定方法,如银镜反应、费林试剂反应等。
3. 比较不同糖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
二、实验原理糖类物质是一类多羟基醛或酮化合物,在水解后能变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糖类物质在化学上具有醛的性质,可以与某些试剂发生特定的反应。
本实验主要研究糖类物质的还原性、非还原性、与酸碱反应等性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药品: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钠、硫酸、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等。
2.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胶头滴管、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还原性实验(1)取少量葡萄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现象。
(2)重复步骤(1),分别用果糖、蔗糖、麦芽糖溶液进行实验。
2. 非还原性实验(1)取少量葡萄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2)重复步骤(1),分别用果糖、蔗糖、麦芽糖溶液进行实验。
3. 与酸碱反应实验(1)取少量葡萄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2)取少量葡萄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3)重复步骤(1)和(2),分别用果糖、蔗糖、麦芽糖溶液进行实验。
4. 银镜反应实验(1)取少量葡萄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银氨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2)重复步骤(1),分别用果糖、蔗糖、麦芽糖溶液进行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还原性实验: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红色沉淀;蔗糖溶液不发生反应。
2. 非还原性实验: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发生反应;蔗糖溶液与氯化钠溶液不发生反应。
3. 与酸碱反应实验:葡萄糖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葡萄糖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果糖、蔗糖、麦芽糖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现象与葡萄糖溶液相同。
4. 银镜反应实验: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银镜;蔗糖溶液与银氨溶液不发生反应。
制作饴糖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饴糖的制作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饴糖的制备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探讨饴糖的品质与口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饴糖,又称麦芽糖,是一种天然糖类,具有甜味、粘稠、易消化等特点。
其制作原理是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再通过麦芽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麦芽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大麦:500g- 水:1000ml- 碱水:适量- 碳酸钠:适量- 蒸发皿:1个- 烧杯:1个- 搅拌棒:1根- 温度计:1个- 玻璃棒:1根- 过滤器:1个- 烧瓶:1个2. 实验仪器:- 研钵:1个- 研杵:1个- 热水浴:1台- 电子天平:1台- 烘箱:1台四、实验步骤1. 准备大麦:将大麦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然后取出,用研钵和研杵将其研磨成粉末状。
2. 煮制麦芽:将研磨好的大麦粉末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然后用热水浴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状态约30分钟。
3. 调节pH值:将沸腾的麦芽水取出,用碱水调节pH值至6.5左右。
4. 添加酶制剂:向调好pH值的麦芽水中加入适量的麦芽糖酶,搅拌均匀。
5. 转移至烧瓶:将含有酶制剂的麦芽水转移到烧瓶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6. 加热浓缩:将烧瓶放入热水浴中,加热至80℃,保持一段时间,使麦芽糖充分反应。
7. 蒸发浓缩:将烧瓶中的液体用蒸发皿进行蒸发浓缩,待浓缩至一定浓度时,加入适量的碳酸钠,搅拌均匀。
8. 冷却凝固:将蒸发浓缩后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放入冰箱中冷却凝固。
9. 过滤:待饴糖凝固后,用过滤器将饴糖与水分离开来。
10. 干燥:将过滤得到的饴糖放入烘箱中,进行干燥处理。
11. 粉碎:将干燥后的饴糖粉碎成粉末状,即为饴糖成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品外观:饴糖成品呈浅棕色,具有麦芽糖特有的甜味和粘稠感。
2. 成品品质:饴糖成品口感细腻,甜度适中,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3. 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成功制备出饴糖。
麦芽糖发酵实验报告
麦芽糖发酵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观察酵母菌对麦芽糖的发酵作用,了解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液体和能量变化,以及提取和分析酒精的方法。
实验材料:
1. 麦芽糖溶液
2. 酵母菌
3. 实验室设备:酒精计量瓶、试管、试管架、酒精灯、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麦芽糖溶液倒入试管中
2. 将适量的酵母菌接种到麦芽糖溶液中
3. 放置于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
4.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气泡生成情况
5. 用酒精计量瓶收集产生的气体
6. 用酒精灯蒸馏提取酒精
7. 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
1. 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对麦芽糖进行发酵,产生大量气泡
2. 经过蒸馏提取,酒精含量较高
3. 显微镜下观察到酵母菌的数量增加,呈现典型的增殖特征
实验结论:
酵母菌对麦芽糖的发酵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实验得到了预期的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了解了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和产物,掌握了相关实验操作技巧,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发酵技术奠定了基础。
麦芽糖红外光谱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研究麦芽糖的官能团特征,了解其分子结构,为麦芽糖的鉴定和性质研究提供依据。
实验原理:红外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光谱,通过测量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可以确定分子的官能团和分子结构。
麦芽糖是一种二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红外光谱中,麦芽糖的官能团特征峰可以反映其分子结构。
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红外光谱仪、分析天平、样品研磨仪、干燥器、红外光谱标准样品。
试剂:麦芽糖、无水乙醇、蒸馏水。
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麦芽糖,用无水乙醇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将溶液蒸干,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麦芽糖水溶液。
2. 样品干燥:将麦芽糖水溶液在干燥器中干燥,直至水分完全蒸发。
3. 样品研磨:将干燥后的麦芽糖样品用样品研磨仪研磨成粉末。
4. 样品测试:将研磨好的麦芽糖粉末放入红外光谱仪样品池中,进行红外光谱扫描。
实验结果与分析:1. 麦芽糖红外光谱图:麦芽糖的红外光谱图显示了多个特征峰,包括C-H伸缩振动峰、O-H伸缩振动峰、C-O伸缩振动峰等。
2. 官能团分析:a. C-H伸缩振动峰:麦芽糖在2920-2850 cm-1范围内出现C-H伸缩振动峰,这是典型的糖类分子特征峰。
b. O-H伸缩振动峰:麦芽糖在3200-3600 cm-1范围内出现O-H伸缩振动峰,表明分子中存在羟基。
c. C-O伸缩振动峰:麦芽糖在1100-1000 cm-1范围内出现C-O伸缩振动峰,表明分子中存在糖苷键。
3. 分子结构分析:a. 麦芽糖在1700-1650 cm-1范围内出现C=O伸缩振动峰,表明分子中存在糖苷键。
b. 麦芽糖在900-800 cm-1范围内出现C-O-C伸缩振动峰,表明分子中存在糖苷键。
实验结论: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成功鉴定了麦芽糖的官能团和分子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麦芽糖分子中存在C-H、O-H、C-O等官能团,以及糖苷键。
这些特征峰为麦芽糖的鉴定和性质研究提供了依据。
麦芽糖中水分的测定
四、计算 实验数据记录: m /g m /g m /g
3 2 1
1 11.6835 12.6695 12.6835
水分含量(%)
2 11.6835 12.6692 12.6835 1.43%
水分含量(%)=(m1-m2/m1-m3) ×100
式中 m1——干燥前样品加称量瓶(或蒸发皿加海砂、玻璃棒)的 质量,g;
m2 ——干燥后样品加称量瓶(或蒸发皿加海砂、玻璃棒)
的 质量,g; m3 ——称量瓶(或蒸发皿加海砂、玻璃棒)的质量,g;
五、 1、在测定过程中,称量皿从烘箱中取出后,应迅 速放入干燥器中进行冷却,否则,不易达到恒重。 干燥器内一般用硅胶作干燥剂,硅胶吸湿后效能 会减低,故当硅胶蓝色减退或变红时,需及时换 出,置135℃左右烘2~3小时使其再生后再用。 2、样品加热至100℃易发生成分变化、引起误差 样品,如含果糖高的蜂蜜,宜采用减压干燥法测 定水分含量。
三、操作步骤
1、取称量瓶,放入100~105℃烘箱中烘至恒重,置 于干燥器中冷却,然后精确称重(精确至 0.001g);
注意:不可用手直接接触称量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准确称取1克麦芽糖样品于称量瓶中,连 同瓶盖放入烘箱中,先在60~70℃下烘2~3h;
注意:此时瓶盖应斜放,让 水分烘出来。
3、取出称量瓶,置于有吸湿 剂和变色硅胶的 干燥器中冷却,称重;再 继续烘0.5~1h后,冷却、 称重,直至连续两次重量 差不超过2mg为恒重。 注意:取称量瓶时应戴好手套取出,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药品:
烘箱、分析天平、麦芽糖、 玻璃称量瓶、干燥器、
一、实验原理:
将称重后的硬糖试样,经磨碎、混匀后, 置于常压100~105℃的恒温干燥箱内加热使 水分蒸发,烘至恒重。加热前后的质量差 即为水分含量。为防止食品中某些成在 100℃以上加热发生分解、氧化等产生误差, 一般先在60~70℃烘至恒重。
细菌糖类分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对糖类的分解能力及其代谢过程。
2. 掌握糖类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细菌对糖类的分解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可以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通过酶的作用将糖类分解为较小的分子,进而进行代谢。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果糖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细菌对这四种糖类的分解情况,了解细菌对不同糖类的分解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糖类: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果糖- 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乳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麦芽糖蛋白胨水培养基、果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试剂:甲基红试剂、酚红试剂、溴甲酚紫试剂、pH试纸2. 实验仪器:- 培养箱- 灭菌锅- 移液枪- 试管- 滴管- 酒精灯- 玻璃棒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材料进行无菌操作,分别接种到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乳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麦芽糖蛋白胨水培养基、果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
2.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3. 每隔24小时观察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菌生长速度和颜色变化。
4. 使用甲基红试剂、酚红试剂、溴甲酚紫试剂检测培养基中的pH变化。
5. 使用pH试纸检测培养基中的pH变化。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大肠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呈红色,pH下降。
2. 乳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pH下降。
3. 麦芽糖蛋白胨水培养基:枯草芽孢杆菌在麦芽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呈绿色,pH下降。
4. 果糖蛋白胨水培养基:大肠杆菌在果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呈红色,pH下降。
六、讨论与分析1. 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果糖的分解能力存在差异。
2. 大肠杆菌在葡萄糖和果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说明其对葡萄糖和果糖的分解能力较强。
麦芽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麦芽糖的提取方法。
2. 掌握麦芽糖的鉴定方法。
3. 学习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麦芽糖是一种二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可以被水解成麦芽糖。
本实验通过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提取麦芽糖,并利用化学反应对其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淀粉酶、无水乙醇、碘液、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盐酸、氯化钠、活性炭等。
2. 实验仪器:锥形瓶、烧杯、玻璃棒、滴定管、移液管、水浴锅、电子天平、pH 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淀粉酶处理(1)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淀粉溶液。
(2)将淀粉溶液置于水浴锅中,预热至50℃。
(3)加入适量的淀粉酶,搅拌均匀,保持50℃水浴反应30分钟。
(4)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取出淀粉酶处理后的溶液。
2. 麦芽糖提取(1)将淀粉酶处理后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
(2)将滤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搅拌均匀,静置沉淀。
(3)取出沉淀,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3. 麦芽糖鉴定(1)还原性鉴定将麦芽糖滤液滴加到硫酸铜溶液中,若出现蓝色沉淀,则说明麦芽糖具有还原性。
(2)旋光度测定使用旋光度计测定麦芽糖溶液的旋光度,若旋光度为正值,则说明麦芽糖为右旋糖。
(3)分子量测定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麦芽糖的分子量,若分子量为342,则说明麦芽糖为麦芽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还原性鉴定:麦芽糖滤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出现蓝色沉淀,说明麦芽糖具有还原性。
2. 旋光度测定:麦芽糖溶液的旋光度为正值,说明麦芽糖为右旋糖。
3. 分子量测定:麦芽糖的分子量为342,符合麦芽糖的分子量。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提取了麦芽糖,并通过还原性、旋光度和分子量等指标对其进行了鉴定,证明所提取的物质为麦芽糖。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淀粉酶处理时间对麦芽糖提取效果有一定影响,适当延长处理时间可以提高麦芽糖提取率。
麦芽发酵实验报告模板
1. 了解麦芽的发酵过程及原理。
2. 掌握麦芽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析麦芽发酵过程中的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麦芽发酵是利用麦芽中的淀粉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实验中,我们将麦芽与水混合,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糖化,使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类,然后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最终得到酒精和二氧化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 麦芽:100g- 锥形瓶:250ml- 烧杯:200ml- 玻璃棒:1根- 温度计:1支- 酵母粉:10g- 滤纸:1张- 滤器:1个- 移液管:1支- 秒表:1个2. 实验试剂:- 水:适量- 碳酸钙:适量- 碘液:适量1. 麦芽糖化:- 将麦芽与水按1:10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煮沸,保持沸腾状态10分钟,期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 煮沸结束后,用滤纸和滤器过滤,得到麦芽汁。
2. 发酵:- 将麦芽汁冷却至室温(约25℃)。
- 在麦芽汁中加入酵母粉,搅拌均匀。
- 将混合物转移到锥形瓶中,用碳酸钙调节pH值至5.5。
- 将锥形瓶密封,放置在室温下发酵,每隔24小时观察并记录发酵现象。
3. 检测酒精含量:- 在发酵过程中,每隔24小时用移液管取少量发酵液,滴加碘液。
- 观察碘液与发酵液的颜色变化,记录酒精含量。
4. 发酵结束:- 当发酵液不再产生气泡,且颜色变为橙黄色时,表示发酵结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现象:- 在发酵过程中,观察到锥形瓶内产生大量气泡,表示酵母菌正在发酵。
- 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气泡逐渐减少,发酵液颜色由淡黄色变为橙黄色。
2. 酒精含量:- 通过滴加碘液,观察到发酵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酒精含量逐渐增加。
3. 结果分析:-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麦芽发酵过程,发酵液中含有酒精和二氧化碳。
- 通过控制麦芽汁的pH值,可以影响发酵速度和酒精含量。
六、实验总结1. 麦芽发酵实验是酿酒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酿酒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观察植物组织的实验报告
观察植物组织的实验报告实验器材与试剂:1. 麦芽糖溶液:将10g麦芽糖溶于100mL蒸馏水中,制成10%麦芽糖溶液。
2. 需要观察的植物材料:我这里选择的是鲜芦笋。
3. 切片刀、玻璃片、载玻片、毛细管、荧光显微镜、苏木精溶液、盐酸、甘油、氯酸红。
实验过程:1. 取一根新鲜的芦笋,切取其中一段,然后用锋利的切片刀在芦笋的顶端处将芦笋剖成两半。
注意要做好取材过程,不要损伤组织结构。
2. 在玻璃片上涂上适量的10%麦芽糖溶液,取一小块芦笋组织,放在涂有麦芽糖溶液的玻璃片上。
3. 用针将组织大小调整到合适的大小,然后将载玻片放于组织上,轻轻压紧,使得组织均匀地分布在载玻片上。
4. 用毛细管吸取苏木精溶液,将其滴在载玻片上,湿润组织。
放在荧光显微镜下,用红外光源照亮,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聚焦使得组织清晰地展现在荧光显微镜中。
5. 观察组织的结构和形态,记录发现。
结果展示:1. 观察结果:经过观察,在芦笋的组织结构中发现了以下三个不同的部位:茎、根和叶。
茎的组织结构:茎是植物的叶柄,具有支持和传输植物的营养的作用,并在一些植物中存储了水分和营养。
经观察,我们发现茎的表面有许多长长的细胞,叶的基部还有许多组成茎内部的柔组织。
根是植物主要的营养和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部位。
经过观察,在芦笋的根中,我们发现根表面有许多由导管和组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小分枝。
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位。
在芦笋的叶子中,叶的表面有很多小气孔,气孔里面有许多叶绿素,这是完成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叶柄中具有类似茎的柔组织。
2.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了植物组织结构,并发现了茎、根和叶三个不同的部位。
分析组织结构会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态环境的研究具有帮助。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于大自然的了解更加深入,对于科研工作者的研究也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自制麦芽糖 实验报告
自制麦芽糖实验报告英文回答:Introduction:In this experiment, I will demonstrate how to make homemade malt sugar. Malt sugar is a type of sweetener that is commonly used in baking and confectionery. It is made by breaking down the starches in malted grains, such as barley or wheat, into simple sugars. The process involves germinating the grains, drying and roasting them, and then extracting the sugars. Homemade malt sugar can be a fun and rewarding project, allowing you to have control over the ingredients and flavors.Procedure:1. Germination: Start by soaking the grains in waterfor about 12 hours. Then, drain the water and spread the grains on a tray. Keep them moist by spraying water on themtwice a day. After a few days, you will notice sprouts emerging from the grains. This indicates that germination has occurred.2. Drying and Roasting: Once germination is complete, dry the grains in an oven at a low temperature for several hours. This will stop the sprouting process. After drying, roast the grains in the oven at a higher temperature to develop the desired flavors. The roasting time will depend on your preference, but be careful not to burn the grains.3. Sugar Extraction: Grind the dried and roasted grains into a fine powder using a blender or food processor. Then, transfer the powder to a large bowl and add warm water.Stir the mixture well to dissolve the sugars. Let it sitfor a few hours to allow the sugars to fully dissolve. Finally, strain the liquid to separate the malt sugar from any remaining solids.4. Storage: Store the homemade malt sugar in anairtight container to prevent moisture absorption. It can be kept for several months if stored properly.Conclusion:Making homemade malt sugar is a fascinating processthat allows you to create a unique sweetener with your desired flavors. By germinating, drying, roasting, and extracting the sugars from malted grains, you can enjoy the satisfaction of knowing exactly what goes into your homemade malt sugar. It can be used in various recipes, such as cookies, cakes, and candies, adding a rich and distinct flavor.中文回答:引言:在这个实验中,我将演示如何制作自制麦芽糖。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麦芽糖的作文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麦芽糖的作文前几天我突发奇想,决定自己来做个关于麦芽糖的小实验,这可太有意思啦!我先把材料都准备好,麦芽呀、糯米呀,还有一些锅碗瓢盆啥的。
看着这些东西,我心里那叫一个兴奋,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成为一个超级厉害的科学家啦!我按照网上找到的方法,先把糯米蒸熟,哇,那蒸熟的糯米香喷喷的,闻着就馋人。
然后呢,把麦芽切碎,这麦芽可不好切呀,黏黏糊糊的,费了我好大的劲呢。
接着把切碎的麦芽和蒸熟的糯米混在一起,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再加上一些水,嘿,这就开始发酵啦!我就眼巴巴地守在盆子旁边,等着它发生变化。
过了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看看,哎呀,好像没什么动静嘛。
我有点着急了,这得啥时候才能变成麦芽糖呀。
我隔一会儿就去搅一搅,嘴里还嘟囔着:“快点变呀,快点变呀!”就好像我这么念叨着它就能快点变成我想要的麦芽糖似的。
等呀等呀,终于,我看到盆子里开始冒出一些小泡泡啦,哇,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戏啦!我更加兴奋了,眼睛都不眨地盯着盆子看。
又过了一段时间,盆子里的水变得有点浑浊了,我想,这应该是快要成功了吧。
我迫不及待地把盆子里面的东西过滤出来,把滤液放在锅里煮呀煮。
这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个大厨一样,在精心烹饪一道美味佳肴。
煮着煮着,锅里的液体开始变得浓稠起来,颜色也慢慢变深了,哈哈,麦芽糖要出来啦!等煮到差不多的时候,我把火关掉,让它稍微冷却一下。
然后呢,我就用筷子蘸了一点,放进嘴里尝一尝,哇塞,甜甜的,就是麦芽糖的味道呀!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成功啦!我看着自己亲手做出来的麦芽糖,心里那叫一个美呀。
这个小实验让我感受到了动手的乐趣,也让我知道了原来麦芽糖是这么来的。
现在每次看到麦芽糖,我就会想起我做的这个小实验,想起我当时那着急又期待的心情。
这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呀,以后我还要做更多有趣的小实验呢!。
糖类消化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糖类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 掌握观察糖类消化过程的实验方法。
3. 分析糖类消化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在人体内,糖类通过消化酶的作用被分解为单糖,再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为人体提供能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淀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唾液、胃液、胰液、水。
2.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烧杯、酒精灯、玻璃棒、温度计、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1. 将淀粉、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分别溶解于水中,形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
3. 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唾液,第二支试管中加入胃液,第三支试管中加入胰液。
4. 将三支试管置于37℃水浴中,观察并记录各试管溶液的变化。
5. 将三支试管取出,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混匀。
6. 使用显微镜观察三支试管溶液中的糖类分解情况。
五、实验现象1. 淀粉溶液中加入唾液后,溶液逐渐变浑浊,说明淀粉开始被分解。
2. 蔗糖溶液中加入胃液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3. 葡萄糖溶液中加入胰液后,溶液无明显变化。
4. 使用显微镜观察三支试管溶液,发现淀粉溶液中的淀粉颗粒逐渐减少,蔗糖溶液和葡萄糖溶液中的糖类颗粒无明显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被分解为麦芽糖。
2. 蔗糖在胃液的作用下,无明显变化,可能需要胰液进一步分解。
3. 葡萄糖在胰液的作用下,无明显变化,可能需要其他消化酶进一步分解。
七、实验结论1. 糖类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口腔、胃和小肠。
2. 口腔中的唾液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3. 胃液和胰液中的消化酶可以分解蔗糖和葡萄糖。
4. 蔗糖和葡萄糖的消化需要多个消化酶的协同作用。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溶液的浓度,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实验操作要规范,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过程中要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为实验结果分析提供依据。
麦芽糖实验报告格式
分数《麦芽糖、饴糖及生物降解口香糖制作》2011开放实验(报告)学院名称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名称林学班级梁希林学101学生姓名章鸣浩学号 201001010217指导教师周存山职称/学位副教授/博士2011年11月28日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制表一、实验室名称:食品分子机能学研究室二、实验室地点:学16-209三、实验目的①掌握麦芽糖、饴糖及生物降解口香糖制作②了解可降解口香糖的概念四、实验原理口香糖作为一种休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口香糖胶基的不可降解性以及它的强粘附性,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
小麦面筋和可可粉,两种材料都是以蛋白质为主的产物。
通过这两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口香糖,经过混合、水浴、挤压、冷却切割、老化和包装等工艺,开发出了一种风味良好,有保健功能,同时又是可降解的口香糖。
五、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小麦面筋、可可粉、山梨酸钾、β-环糊精、香精、木糖醇等六、实验内容实验路线:1实验路线:2七、实验步骤1.淀粉酶的制备:①选取种子(本组为小麦种子)浸泡24H。
②选取合适的器皿,并在器皿上铺上一层淋湿的干草。
③将小麦种子均匀的洒在干草上面,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下发芽生长。
④每隔一两天浇水一次,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当种苗长到3—5CM的时候,将种苗上部分(不包含种子)均匀的剪下。
⑤然后将剪下的苗洗干净,用剪刀剪碎或用刀切碎(越碎越好)。
⑥将苗碎片放进冰箱保鲜。
2.饴糖、麦芽糖的制取①选取玉米并将其煮熟。
②将煮熟后的玉米(也可以是红薯等),放入搅拌机内搅碎。
③根据玉米的质量加入小麦种苗(种苗:玉米=1:10)并彻底均匀的搅拌在一起。
④选一干净可以密封的容器,将搅拌之后的玉米盛在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密封发酵3—4天。
⑤当发酵顺利完成后,用纱布将发酵之后的溶液过滤出来,取得洁净滤液。
3.可降解口香糖的制作①主要原料的混合:将小麦面筋18克、可可粉3克混合均匀搅拌均匀3--5分钟②辅料和添加剂的混合:加入β-环糊精1.6g、香精120微升木糖醇10g水25ml将粉末和水混匀。
麦芽糖质量指标的测定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学生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课程食品分析实验实验项目麦芽糖质量指标的测定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开课学期2015至2016 学年第一学期时间2015 年月日实验装置示意图3.实验设备及材料(1)实验材料:①浓硫酸(分析纯);②硫酸铜(分析纯);③硫酸钾(分析纯);④40%氢氧化钠溶液;⑤0.01mol/L盐酸标准溶液;⑥2%硼酸溶液;⑦混合指示剂:0.2%甲基红乙醇溶液1份与0.2%溴甲酚绿乙醇溶液5份,临用时混合。
⑧0.1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12.5g Na2S2O3·5H2O于250mL烧杯中,用新煮沸且已放冷的蒸馏水溶解后,移入500mL棕色瓶中,加入0.1gNa2CO3,用上述蒸馏水稀释至500mL,摇匀,放暗处7~14天后,用重铬酸钾标准液进行标定。
⑨2%可溶性淀粉溶液:准确称取2g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倾入8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透明,冷却后定容至100mL。
⑩pH 4.3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称取30g分析纯醋酸,加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另取34g乙酸钠溶解并稀释至500mL,将两溶液混合。
⑪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0g氢氧化钠,用水稀释至1000mL。
⑫1mol/L 硫酸溶液:量取30mL浓硫酸,缓缓倒入适量水中并稀释至1000mL,冷却,摇匀。
⑬0.1mol/L碘溶液:称取13g碘及35g碘化钾,溶于100mL水中,稀释至1000mL,摇匀,保存于棕色具塞瓶中。
⑭茚三酮显色剂:称取100g磷酸氢二钠、60g磷酸二氢钾、5g水合茚三酮和3g果糖,用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此溶液在低温下用棕色瓶可保存2周,pH应为6.6~6.8)。
⑮碘酸钾稀释液:称取2g碘酸钾溶于600mL 水中,再加入96%乙醇400mL,摇匀。
⑯甘氨酸标准溶液:称取0.0200g甘氨酸于100mL水中,0℃贮藏(此液含α-氨基酸200mg/L)。
糖的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糖的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糖的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糖的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糖的还原指的是糖因受到还原剂的作用而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
在还原反应中,还原剂通过失去电子来还原其他物质。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则通过接受电子来氧化其他物质。
在
糖的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可以将糖分子中的羰基还原成羟基。
这时,糖的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呈现出还原物质的性质。
实验材料:蔗糖、麦芽糖、葡萄糖、酵母粉、硫酸铜、氢氧化钠、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白瓷砂钳、滴管及滴定管。
实验步骤:
1.将硫酸铜的2ml溶液加入到试管中,再加入氢氧化钠的2ml
溶液。
2.将糖类物质分别取出少量,加入到各个试管中。
3.将带有试管夹的试管放置在酒精灯上进行加热。
4.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的变化。
如果液体呈现出深蓝色,则糖
类物质没有还原,反之则还原成功。
5.用酒精灯加热酵母粉溶液,然后将其加入糖类物质的试管中。
6.再次观察液体颜色的变化。
如果液体由深蓝色变成了浅蓝色
或绿色,则说明糖类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加热后未发生颜色变化的糖类物质
为蔗糖;加热后呈现出浅蓝色的为麦芽糖;加热后呈现出深蓝色
的为葡萄糖。
在酵母粉的作用下,蔗糖和麦芽糖也发生了还原反应,呈现出绿色的颜色。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糖类物质与还原剂的反应性
不同,葡萄糖有着较强的还原性,而蔗糖和麦芽糖则需要酵母粉
的作用才能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结果还表明,糖的还原反应可以
通过观察颜色的变化来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
《麦芽糖、饴糖及生物降解口香糖制作》2011开放实验(报告)
学院名称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名称林学班级梁希林学101
学生姓名章鸣浩学号 201001010217
指导教师周存山职称/学位副教授/博士
2011年11月28日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制表
一、实验室名称:食品分子机能学研究室
二、实验室地点:学16-209
三、实验目的
①掌握麦芽糖、饴糖及生物降解口香糖制作
②了解可降解口香糖的概念
四、实验原理
口香糖作为一种休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口香糖胶基的不可降解性以及它的强粘附性,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
小麦面筋和可可粉,两种材料都是以蛋白质为主的产物。
通过这两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口香糖,经过混合、水浴、挤压、冷却切割、老化和包装等工艺,开发出了一种风味良好,有保健功能,同时又是可降解的口香糖。
五、实验材料
小麦种子、小麦面筋、可可粉、山梨酸钾、β-环糊精、香精、木糖醇等六、实验内容
实验路线:1
实验路线:2
七、实验步骤
1.淀粉酶的制备:
①选取种子(本组为小麦种子)浸泡24H。
②选取合适的器皿,并在器皿上铺上一层淋湿的干草。
③将小麦种子均匀的洒在干草上面,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下发芽生长。
④每隔一两天浇水一次,并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当种苗长到3—5CM的时候,将种苗上部分(不包含种子)均匀的剪下。
⑤然后将剪下的苗洗干净,用剪刀剪碎或用刀切碎(越碎越好)。
⑥将苗碎片放进冰箱保鲜。
2.饴糖、麦芽糖的制取
①选取玉米并将其煮熟。
②将煮熟后的玉米(也可以是红薯等),放入搅拌机内搅碎。
③根据玉米的质量加入小麦种苗(种苗:玉米=1:10)并彻底均匀的搅拌在一起。
④选一干净可以密封的容器,将搅拌之后的玉米盛在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密封发酵3—4天。
⑤当发酵顺利完成后,用纱布将发酵之后的溶液过滤出来,取得洁净滤液。
3.可降解口香糖的制作
①主要原料的混合:
将小麦面筋18克、可可粉3克混合均匀搅拌均匀3--5分钟
②辅料和添加剂的混合:
加入β-环糊精1.6g、香精120微升木糖醇10g水25ml将粉末和水混匀。
加入前保持容器的干燥,防止粘壁造成原材料的损失。
③配料与主料的混合:
溶解好辅料和添加剂的水溶液加入混合均匀的面筋和可可粉中。
充分搅拌使其均匀。
胶基糖的搅拌温度在50-60℃时,其在组织中几乎不发生原料相互
间的热融化,若搅拌时间过长而使温度超过60℃,会引起部分糖熔融,使胶基变硬、香味逸散而减弱。
在60℃的水浴中搅拌,由于剪切作用,可使胶基分散均匀,加快辅料的吸收。
本研究,选择55℃的水浴锅来加热混合均匀的口香糖,并保持30 min,目的是使其中的成分分散的更均匀,组织更柔软。
加热好的糖坯,在室温下冷却,大约30℃时,可以成型,压成组织结构均匀、表面光滑的饼状糖坯。
④干燥及老化:
将饼状糖坯放入电热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老化,老化条件:45℃,8-10 h。
降低糖坯中的含水量,降低到20%-30%,确保它的柔软性和良好的口感。
经过试验得出,含木糖醇高的口香糖的柔软性良好,水分含量可以降低到较低水平(20%);而含木糖醇较低的口香糖,需要含水量保持相对较高水平(30%)才能得到良好的柔软性。
⑤冷却、切割和包装:
将风干之后的口香糖初品取出来,压成一定厚度,并且用刀均匀的将口。
香糖切整齐,一般3克一块,并用涂蜡铝箔纸保装。
八、结果与分析
由正交试验结果可知,β-环糊精是影响可可生物降解口香糖的最主要因素,接下来依次是香精、木糖醇、可可粉、小麦面筋。
从而得到一组最合适的质量即小麦面筋18g、可可粉3g、香精120µL、β-环糊精1.6g、木糖醇10g。
并由极差分析确定,影响口香糖风味及品质的主次因素顺序为:β-环糊精> 香精>木糖醇>可可粉>小麦面筋。
九、总结与体会
十、对本实验过程及方法、手段的改进建议
制作发酵过程时间间隔不宜太长,导致制作出来的麦芽糖、饴糖发臭,或
者拿到冰箱中冷藏起来,防止麦芽糖、饴糖变质。
本实验中可降解口香糖与普通口香糖相比缺少颜色、嚼劲不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食用色素,用以改善口香糖外观,还可以提高口香糖的柔韧性。
这样做出来的口香糖口感会更好,而且具有一定的可欣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