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圈
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解释
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解释中华饮食文化圈是指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体系和食物传统的范围。
这个文化圈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饮食习惯、烹饪技巧、食材选择以及与饮食相关的仪式和习俗。
在这个文化圈内,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概念和名词,下面就来解释一些典型的中华饮食文化圈的名词。
传统饮食:传统饮食是指中国各地区长期形成并经过历史沉淀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巧。
这种饮食模式注重平衡、养生和营养价值。
例如,北方的传统饮食以大米和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口味偏咸,注重炖煮和烘焙;南方的传统饮食则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口味偏甜,喜欢蒸煮和炒炸。
五谷杂粮:五谷杂粮是指中国传统饮食中常见的主要粮食品种,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等。
这些粮食都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五谷杂粮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被广泛使用,多用于制作主食和各种面食。
八大菜系:中华饮食文化圈有着丰富多样的菜系,其中包括八大菜系,分别是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特点和口味风格。
鲁菜讲究色香味俱佳,川菜以辣味为特色,粤菜注重原汁原味,苏菜注重清爽鲜嫩,闽菜讲究鲜美可口,浙菜追求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闻名,徽菜着重独特创新。
宴席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宴席文化常常体现着人们对待客情谊和欢庆节日的态度。
宴席通常包括多道菜品的排列和搭配,以及讲究酒、礼仪和服饰等方面的规范。
宴席不仅代表着对宾客的尊重和好客之心,还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茶道被视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和修养。
茶具、茶艺和品茶技巧都是茶文化的重要方面。
品茶不仅是一种享受,还有助于健康和放松心情。
酒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圈中的酒文化也是非常独特和传统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著名的白酒、黄酒、红酒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酒的热爱和独特理解。
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庆祝和款待的必备,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
7.Chinese calligraphy中国传统文化
章法
• 将笔画组成单字叫结字。将若干单字串联 成行,再将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 章法主要研究分行布白、谋篇布局的规律, 是书法技法三要素之一。 • 汉字书写的基本章法有三种:齐整法、纵 列法、交错法。
齐整法 (neat style)
• 章法行列整齐, 横竖皆成行。 书写时常画出 大小一致的格 子,然后在格 子内书写。采 用这种方法写 出的字字距均 等,整齐美观。
启功行书五、七言联 启功行书五、
扇面 (fan style)
• 扇面的创作形式,自古有之,是传统书法创作形 式中常见的书写形式之一。扇面,尤其是对于古 代文人来讲,并非只是驱暑降温的身外之物,事 实上,持扇赏扇藏扇亦是古代文人的一大趣尚, 特别是对于喜欢舞文弄墨的书画才子来讲。 • 扇面因其小,便于放在手上把玩,故除了其幅式 章法要有新意外,笔墨技法也要精雅为上。 • 其创作形式主要有团扇与折扇两种,纵观古今各 类书扇作品,折扇上的字体选择似乎要更多样一 些,而团扇上的字体,很多人则喜欢用行草一类 的书体。
启功横幅
范曾横幅
北京老字号匾额
对联 (couplet)
• 对联是两张相对应的条幅,其文字内容讲求对仗, 对联是一种文化活动的产物。例如春联、挽联等, 一般是贴在门的两边或门柱的两边,有的则与中 堂一起悬挂在其两侧,还有的直接悬挂在房内, 以供欣赏装饰,体现主人的文化修养。今天我们 所说的对联,主要是指悬挂在屋内的“轴”系书 法作品。 • 对联分上联和下联,有时还会附上横批,对联对 文字的平仄等要求较高,好的对联作品其内容首 先要有一定的文学高度。在字数上,有四言、五 言、七言诗句,或八言,乃至几十言,上百言的 诗词组合联。
• 上款
指某人或某单位请你写 字。作品完成后,应题 上索书者的名字,并将 此名题在上款较高的位 置,以示尊敬之 意。 上款所包括的内 容:姓名+称呼+谦词
一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传统文化奠基,奠定了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建立阶段。
文化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现象。
主要表现有: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
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新时代。
创立太学和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创立了史学新体例。
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一方面借助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代表是佛教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文化方面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民族融合的文化现象。
农学著作《齐民要术》。
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的田园诗,北方的民歌。
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佛教盛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时期。
文化方面最主要特色是唐代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几乎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唐诗的繁荣,达到了古代诗歌的顶峰。
科技全面繁荣、领先世界。
"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在这一时期形成。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峰。
主要表现有:科技发明水平高、影响深远。
三大发明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熟与西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增多,如瓦肆;还有元代的杂剧等。
书院在北宋兴起,丰富了教育形式和内容。
6.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又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文化上最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逐步丧失了先进性,由发展转为停滞,进入到自我总结时期。
主要表现:八股取士和清代的文字狱,把对文化思想的摧残,发展到了极致。
反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
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总结性的科学著作大量出现。
百科全书式的《天工开物》,专业性的《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等。
小说、戏剧成了主流。
线索二古代科技进步的表现1.四大发明及外传(1)造纸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
“中华文化圈”的时空解读作者:李喜所南开大学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
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
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外国文化。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日本就不断从中国取经。
公元285年,《千字文》、《论语》等文化典籍的输入日本,使日本出现了文字。
此后,即通过多种渠道,输入儒学,请专家讲授中国文化。
至隋唐达到了高潮。
公元600年,日本首次派遣隋使到中国,实地考察研究中国文化。
接着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进行了“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了中华式的社会体制。
公元645年,日本又推出全面引进和效仿唐朝文物典章制度的“大化革新”,同时19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有的遣唐使为了深入研修中国典籍,可以留下来学习三五年不等,人们习惯上称他们是“留学生”。
中国的留学生一词即由此产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到了奈良时期,加大了引进中国文化的力度,中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建筑、医学、科技、生活习俗等都涌进了日本。
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也在日本植根,鉴真和尚的东渡,成为日本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公元9世纪左右,日本基本上具备了中国文化的雏形,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日本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
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虽然汉族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蔓延至东南亚诸国,与其他同样所持中华文化的相同地区民族共同发展。
所以虽然中华文化涵盖汉文化本身,且采用汉字记述发扬思想,但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亦涵盖满族、藏族、蒙古族等相同民族的文化。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本群岛形成的独特文化。
日本文化在历史上曾深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交战引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
一脉相承。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著紧密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颇受中国文
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较之,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有之处。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民族非常接近,亦是汉
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攻占并长期展开殖民统治,但
琉球文化亦属中华文化圈。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
中国古代外交史三种复习思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从中国古代外交史实与阶段特征角度复习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2)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3)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
)(3)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宋元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2)特征:(以海上贸易往来为主,交往范围更广,往来人员以商人和旅行家为主)(3)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民族政权并存)4、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1)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2)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
)(3)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二、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角度复习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东汉:(1)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未果。
(3)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唐朝:(1)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2)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
(3)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中国二十个文化区
中国二十四个文化区划分1、三秦文化区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
所谓三秦是指,秦朝灭亡后,项羽三分过去的秦国之地,故称三秦。
到了近代,三秦泛指陕西所辖的关中,陕北,陕南地区。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先后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包括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四个王朝。
2、齐鲁文化区以今山东省为核心,由于春秋时这里为齐国和鲁国所在地,故又称齐鲁大地。
本区位于黄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传统经济类型为农耕业,沿海有渔业。
此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从这里扩散到整个中国,乃至世界,被世人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在尊孔崇儒的上层文化影响下,形成了讲礼数、重义气的齐鲁之地民风特点。
山东大鼓、山东梆子、山东快书等是本区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3、中州文化区的核心地带是今河南省,因位于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称“中州”。
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横贯中原大地,历史上它与黄土高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继黄土高原之后的中国古代又一个政治、文化中心。
由于这里长期为帝都所在,因此历史上曾云集了许多天下有识之士。
本区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传统经济类型是农耕,民风淳厚豁达,少林武功、河南豫剧名扬华夏。
4、荆楚文化区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5、燕赵文化区是以今河北省为核心,北以燕山为界,西止太行山,东临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
此区民族以汉为主,传统经济类型以农耕为主。
这里的民风民俗粗犷豪放,尚武之风普遍,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豪侠之士。
燕赵地区的艺术形式多样,代表性的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吴桥杂技等。
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PPT课件
文化中心扩散论。 汉字文化圈更多表现为一个地理 学的概念,用以泛指过去与现在 使用汉字的人们居住的地区。
2
2、汉语汉字在全球走红(对外汉 语教学)
东汉明帝在永丰九年(66年)专 为外戚功臣樊氏、郭氏、阴氏、马 氏的子弟设立学校,称为“四姓侯 学”,其盛况竟至超过当时的太学。 遂有“匈奴遣子入学”之举。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6条: 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 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 学校、可以使用少数民族通用的 语言文字教学。
14
《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第14 条: 民族乡的中小学可以使用当地少 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同 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5
2、大陆语言文字使用情况 56个民族、汉:91.95%;少: 8.04% 广义的中国文字学应包括少数民族 文字。百万以上18个,壮族1千5百 万;珞巴族2300多人。 语言有80种以上 。20个民族有文 字、但总数在30种 。
36
1968年成立简化汉字委员会,1969 年公布502字的简体字表,1974年 2248字的简体字总表。(主要受到 大陆2238字的简化字总表的影响) 特有的11字:刹、窗、答、覆、解、 留、貌、算、信、要、嘴。 2)马来西亚1973年公布820字的简 体字草案,有四个特殊:貌 、算 、 要、赛 。
19
拉丁文字体系: 传教士文字:云南许多少数民族 的老文字。 少数民族新文字15种:壮文、 布依文等。
20
其它音符文字: 彝文:500万人口。孤立语、无 形态变化,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与汉字有一定联系。 朝鲜文: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 19世纪中叶从半岛迁来的、属阿 尔泰语系,和满文相似。
21
三、汉字在域外(大陆之外) 1、(港澳)台 1)香港。人口近678万,家庭用 语粤语88.7%、英语2.2%、闽 语1.9%、客家语1.6%、国语 (普通话)1.1%、吴语0.7%、 日语0.2%、菲律宾语0.1%、其 他2.1%。
中国古代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h
10
• 特点:其一,在东亚文化圈内,中国文化是一种高 势能文化或优势文化,但中国文化与东亚国家文化 的交往,绝不仅仅是高位文化向低位文化的自然流 注。东亚国家对唐文化的主动摄取,鲜明地昭示了 东亚文化圈内诸文化丛的组合是有机的组合,而非 机械的拼凑。其二,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不仅是主 动摄取,而且还具有一种主体性的选择与受容,在 这种基础上构造起来的东亚文化圈不是一个单一的 文化体,而是一个多样统一的生气勃勃的文化有机 体。其三,东亚国家在受容唐文化的同时,还将经
• 李约瑟认为,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文明 最发达的国家。有资料显示,明朝以前世界上主 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 中国有170项。
• 李约瑟列举了公元后15世纪内中国完成的一百多 项重大发明和发现,大部分在文艺复兴前后接二 连三地传入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准备了重要物 质技术基础。
• 唐朝与新罗的交往:互遣使节;新罗派留学 生赴中国学习(途径)。创造拼音文字“吏 读”是用汉字与新罗语结合后形成的;以儒 家经典为教材;中央设立国学,地方设立乡 校和书堂;实行科举制;大批新罗学生来长 安;文庙祭祀活动。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 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 皆为新罗广泛吸收(内容)。
在1919世纪西方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之前东亚世世纪西方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之前东亚世界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界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为轴心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也称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东亚文化圈也称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化圈等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东方正教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为世界五大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并称为世界五大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基础1. 华夏文明的起源-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陶器制作、房屋建筑等。
例如河姆渡文化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反映了当时人们适应南方湿润环境的智慧;仰韶文化的彩陶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华夏族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融合,被视为华夏族形成的重要开端,经过长期的发展,华夏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汉字的产生与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如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法。
-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不断演变,经历了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
汉字的统一使用,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书面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3. 思想文化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倡导“仁”“礼”,孔子整理六经,其思想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等观点。
-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他的思想为秦国统一六国后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思想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对周边地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1. 政治统一与文化传播-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度量衡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消除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统一传播。
-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史前时期史前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华夏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盛产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
这个时期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农耕文明阶段,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圈的基础。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央政权的统一和中原文化的传播有关。
在封建社会中,中央政权通过统一整合各个地方的政权,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广大疆域内传播。
同时,中原文化作为中央政权的象征,逐渐成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文化标准,形成了中国文化圈的核心。
在这一时期,诗经、楚辞、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也对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文化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逐渐成形。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与近代统一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有关。
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外扩张,中国人民开始思考如何保卫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圈的概念也渐渐得到了认同。
同时,近代国家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思想的引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圈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制,推动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教育体制的建立,这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与国际接轨,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文化圈的凝聚力。
同时,中国文化圈还在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保持着共同的传统和特色。
汉字作为中国人的写作系统沿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圈构建的基础。
中国人也有着相似的饮食习惯,如米饭、面食等,这也是中国文化圈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史前时期、古代、近现代三个时期的变迁。
这一进程中,华夏文明的发展、中央政权的统一、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创作和传播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动等都为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中国人民继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讲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课程标准】在概括三国至隋唐的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概述和说明各文化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发展历程,探究这一时期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主要讲述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上承先秦秦汉,下启宋元,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儒释道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时期,是中国文化开放、包容而又自信的时期。
儒道的发展,使儒学受到了冲击,不断吸收佛道精华促进自身发展,体现着吸收外来的文化发展特质;书法、绘画、诗歌大放光彩,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注重对外交流、不断对外传播既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吸收外来和自信满满,又彰显着中国文化的世界眼光和世界价值。
【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归纳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的发展的表现及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理解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体会社会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原因。
时空观念:通过三国两晋至隋唐文化的发展脉络的了解,掌握思想、文学艺术、科技、中外交流演变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彼时的政治、经济、民族交融等现状理解其繁荣之因,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图片、历史实物等实证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体的认知以及理性客观的思考。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到魏晋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
就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看,高一的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对于三国至于隋唐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已有了全面的把握,同时也通过语文课堂、美术课堂、科学课堂对于隋唐时期的唐诗、书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缺乏系统的掌握;此外高一的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好奇心旺盛,但是其综合分析问题和对学术性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a
20
奇魅力的有力佐证吗?! 第二, 汉字的内涵极为丰富,所体现 的文化博大精深。 由于汉字是
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 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 而枯
a
21
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 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 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的经验总结。譬如,冬天的 “冬”字,本意是一
a
22
段绳子的两端打个结表示结 束,后来再引申为一年四季 的最后一个季节,这才有了 “冬季”和“冬天”的含义。 再如,力量的“力”,原本 是一种农具,上面有
a
23
一个便于着力的把手,是一 个象形字。如果把这个象形 字“力”与另一个象形字 “田”组合起来,便成为一 个新的会意字:“力着于田 是为男”。由此推衍,“
a
28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 曾有人断言:计算机是方块 汉字的掘墓人。然而事实粉 碎了对汉字持有偏见和悲观 论调的说法。据统计,现有1 千多种汉字输入
a
29
法,无论从速度还是准确率 上看,方块汉字的计算机输 入丝毫不逊色于其他拼音文 字。联合国现行的6种通用文 字,即英、法、俄、西班牙、 阿拉伯和中文,在
a
2
而神奇的方块汉字,不仅是 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东方 文明的象征。“汉字文化圈” 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历史过程。日本学者西嶋定 生认为“汉字文化圈
a
3
”的构成要素是:以汉字为 传意媒介,以儒家为思想伦 理基础,以律令制为法政体 制,以大乘佛教为宗教信仰 等等作为共同的价值标准。 这些看法大体是符合实
a
6
仿自唐代的长安城。 作为“汉
字文化圈”另外两个重要成员 的朝鲜(韩国)和越南,受中 华文化的影响更深。这两个国 家在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宗 教信仰、
最新中华文化圈
中华(儒家)文化圈一、概念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
又称为汉字文化圈,为文化圈的概念之一。
其指的是文化相近、历史上受中国政治及中华文化影响、过去或现在使用汉字、并曾共同使用文言文(日韩越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并不使用口头语言的汉语官话作为交流媒介)、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区域。
二、基本特征以人伦道德构建儒家社会。
注重家庭。
注重知识。
敬天、奉祖。
主要关心现世世界,而不是鬼神来世。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三、地区分布儒家文化圈是指中国以及受中国皇帝册封的周边国家或民族。
这些中国周边的国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为交流的媒体,从中国历代王朝引进国家制度、政治思想并发展出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国家或民族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汉字文化圈的覆盖地域与现代地域区分所指的的东亚地区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国(汉族)、越南(京族)、朝鲜半岛(朝鲜族)、日本(和族及琉球族)等。
日本的历史学者西嶋定生提出的“东亚世界论(册封体制论)”,成为了有关历史学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这些地域在古代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
须要注意的是,汉字文化圏并不使用白话(官话)作为媒体。
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
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这些地区主要为中国、日本、朝鲜、越南。
四、形成要素及共同文化特征1、形成要素根据日本学者西嶋定生的“东亚世界”的定义为指标,汉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5点:册封体制汉字儒学思想大乘佛教律令制2、共同文化特征汉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会上,历史上,或生活上曾经或现在依然拥有许多类同文化,大概可归类如下:政治意识华夷思想(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天下思想。
8000年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4000年前最早的中国形成!
8000年前形成了早期中国文化圈,4000年前最早的中国形成!本文有2000字,阅读大致需要10分钟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植根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在旧石器时代分为南北两区和五六个小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五个文化系统。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期中国开始萌芽,公元前5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终于整合成了三大文化系统,雏形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继续发展,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庙底沟时代,早期中国最终形成。
自此,中国开始按照古国—王国—帝国的模式向前发展。
说到早期中国,我们必须厘清“中国”这个词的意义和出现的历史。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的文献中,周成王青铜器何尊上有这样的话:“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又民。
”此时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名,但是政治意义深刻,春秋至战国秦汉以后,中国与四夷相对,仍不是国名,至清朝统一天下,中国才基本确立近代中国的空间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才真正成为国名,现在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而“早期中国”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德伟(David N Keightley)于1975年创办《早期中国》刊物时提出,时间范围从史前到汉代。
早期中国以中原为核心,与陕西、山西、河南这三个地方密切相关,而中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则是讲述早期中国绕不开的四个主要文化。
公元前6200年以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各区文化交流频繁,中原裴李岗文化的强烈扩张和影响,使各文化区的边缘都开始互相接触融合,几个文化系统发生了联系。
临近裴李岗文化的边缘地区都开始出现较多泥质素面的壶,钵以及深腹罐等裴李岗文化因素,譬如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华北的磁山文化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样以来,几个文化系统就具有了一定的共性,从而形成所谓雏形圈层结构或是严老的“重瓣花朵式”结构的早期中国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名词解释
中华文化圈名词解释
中华文化圈是指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文化领域,包括华人聚居的地区以及其他与中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地域。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共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范围。
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地区是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为主,这些地区的人们使用中文,并且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同时,中华文化圈也延伸到东南亚、东北亚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
中华文化圈的成员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且共享相似的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和饮食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这种共同性有助于构建中华文化圈内部的认同和合作,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华文化圈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范畴,更是一个具有共同身份认同和文化精神的群体。
中华文化圈的存在有助于加强华人社群之间的联系,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的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中华文化圈概念的三个层次
中华文化圈概念的三个层次咱们今天来聊聊中华文化圈这个超有趣的概念。
啥是中华文化圈呢?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它有着三个层次呢。
先来说说第一个层次,那就是文化核心层。
这就像是一颗大树的树干,是整个中华文化圈最根本的部分。
这个核心层包括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经典思想。
比如说儒家思想,孔子、孟子他们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可不得了。
就像我有个朋友老张,他做生意那可真是讲究这个“信”字。
他说啊,要是没有信用,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早晚得塌。
这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
家庭里长辈受到尊敬,就像在我家,我爷爷那可是最受敬重的,他说话就跟圣旨似的,大家都听。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家庭里的体现。
还有道家思想呢,那“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理念,就像是给咱们现代人紧张生活的一剂清凉药。
我认识个画家,他就特喜欢道家思想。
他说他画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在追求一种自然的境界,不刻意去雕琢,就像大自然形成山水那样自然。
这些经典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国人,还传播到周边国家。
你想啊,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池塘,泛起的涟漪会扩散到很远的地方。
再说说佛教思想,它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也成了这文化核心层的一部分。
寺庙里香火缭绕,人们在那里祈求平安、寻求心灵的宁静。
我有次去寺庙,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佛像前虔诚地祈祷,他说最近工作压力大,在这儿能让他的心静下来。
这些思想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里就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存在,它们是智慧的结晶,就像宝藏一样,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接着就是第二个层次啦,文化表现层。
这就好比大树的树枝,是从核心层延伸出来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像咱们的传统节日。
春节多热闹啊,一到春节,到处张灯结彩的。
我邻居家的小孩,一到春节就兴奋得不行,穿着新衣服到处跑。
春节的时候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这些习俗背后其实都是咱们的文化内涵在支撑着。
像春联,那可都是很有讲究的文字艺术,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中华文化圈的看法作文
对中华文化圈的看法作文咱今天就来唠唠中华文化圈这档子事儿。
中华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而这中华文化圈呢,就像是这条大河溅起的层层浪花,波及到了周边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我就先从咱们周边国家那些熟悉的文化元素说起吧。
就拿日本来说,他们的文字里,那可是有不少咱们汉字的影子。
走在日本的街头,你能看到一些店铺的招牌上,明晃晃地写着汉字,虽然读音和咱不太一样,但意思大致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还有他们的传统服饰和服,仔细瞅瞅,那和咱古代的服饰是不是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那宽袍大袖的设计,还有精致的腰带,都能看出中华文化的影响。
再说说韩国,他们过春节的时候,也会贴春联、吃年糕。
虽说形式上可能和咱们稍有不同,但那种对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一模一样的。
还有他们的传统建筑,那飞檐斗拱的样子,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咱们国内的古建筑?咱们的中华文化,就像一个超级有魅力的大磁场,把周边这些国家都吸引了过来,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学习、借鉴、融合。
我记得有一年我去越南旅游,那经历可真是让我对中华文化圈有了更深的感触。
我走进一个古寺庙,一进去就感觉特别亲切。
为啥呢?因为那寺庙的布局、建筑风格,简直就是咱们国内寺庙的“翻版”。
红墙黄瓦、雕梁画栋,还有那供奉的神像,都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华味儿。
我在寺庙里溜达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当地的老大爷。
我就好奇地跟他聊起来,问他对这些中国元素的看法。
老大爷特别热情,操着不太标准的中文跟我说:“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我们一直珍惜着咧。
”他还跟我讲,他们家里过年的时候,也会包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
当时我就在想,这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可真是够大的。
它不仅仅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建筑、服饰、文字,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一点,在中华文化圈里那都是被高度重视的。
在咱们国家,孝顺长辈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到了周边这些国家,也差不了多少。
中华文化圈形成
成就最高 诗仙、诗圣 反映现实生活
小李杜
简述诗歌从先秦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战国:屈原创造出的“楚辞体”,代表作 《离骚》。 (3)两汉:乐府诗和赋流行。 (4)三国:“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 《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著名诗人陶潜,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归园田居》、 《归去来辞》等。《桃花园》和《桃花园记》,反映他对黑暗现实 不满。 (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采桑度》;北方 《敕勒歌》、《本兰辞》。 (7)唐朝:①初唐:王勃、陈子昂等,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②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 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成就最高。 ③中唐: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50首,是这类诗的代表。④晚 唐: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3、民族融合: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 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
4、对外关系:中国和亚、欧、非的频繁往来
5、前代基础:继承并发扬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思考:比较秦汉与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某 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某一历史阶段文化形成的一般原因: (1)政治因素(社会条件):
国家统一与分裂;社会动荡与安宁;政府重视与摧残; 统治者政治清明与否 (2)经济因素(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与停滞;发展的新突破与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拉萨寺庙建筑
(二)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哪几个时期?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 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化是指在日中华文化的影响。
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导致了南北朝鲜现代文化的差异,但双方传统文化却一脉相承。朝鲜半岛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传统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不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朝鲜半岛的传统文化略有不同和独特之处。
越南由于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其文化特征和中国民族非常接近,亦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琉球曾是中国的附属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占领并长期进行殖民统治,但琉球文化亦属于中华文化圈。
中华文化圈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外,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琉球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