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雨》读后感15篇《雷雨》读后感1我喜欢曹禺先生的《雷雨》,因为曹禺先生通过了一篇简短的戏剧,透露出当代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当时的人性家庭悲剧。
这篇话剧运用了通俗而又特别的语言营造出整个话剧的背景,同时也带动着情节的发展,我只需要通过文字,就能够想象到故事发生的情景。
诚然,《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通过血缘伦常与性-爱纠葛冲突,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欲人的悲剧。
戏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舞台背景,从周朴园的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故事被安放在长达三十年的背景下展开,悲剧的冲突建筑在历史的积累与酝酿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索人性的复杂性欲人的生存悲剧。
周朴园是《雷雨》的中心人物,周朴园的形象的复杂性在周朴园对妇女与家人的态度中被揭露的淋漓尽致,他年轻时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就三十年前的情况而言,侍萍的年轻美貌的确能牵动这位青年的心,但为了娶一位有门第的小姐,周家人就逼迫侍萍跳河自尽,尽管此事是封建家长做主,但周朴园默认了。
因此周朴园后来内疚、忏悔,但后来侍萍活着站在他面前时,他立即逼问“你来干什么”这就暴露了他的本性,通过它逼繁漪喝药就可看出他的封建家长统治本性,因此,它是整个戏剧矛盾的集中点。
周繁漪在剧中是一位善于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她在周家陷入了周朴园的精神折磨和压抑,同时,周萍的背弃使她追求爱情自由破灭,周朴园和周萍的双重打击使周繁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性格的女性,从而,使她那颗受尽蹂躏的心灵中,腾起了一个不可遏制的力量,是当时社会新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戏剧主要分为两条线索进行开展,第一条,是周朴园与妻子繁漪的冲突,通过这一冲突表现出家庭的内部矛盾。
从周朴园强行逼繁漪喝药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矛盾。
第二条,是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从而表现出他与工人的对抗。
这两条错综复杂的线索,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另外,加上周朴园和侍萍关系的这一条暗线,悲剧就因此而生了。
《雷雨》优秀读后感10篇最新
《雷雨》优秀读后感10篇最新《雷雨》优秀读后感篇1这声雷惊天动地,他展现出来旧社会对解放思想的不屈呐喊,这场雨弥漫世间,他用自己的血肉去证明新思想的顽强与不可抵抗,天地被雷雨覆盖,这场斗争注定要洗刷一切的旧事物,去让新鲜的阳光照耀大地,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去沐浴无数沉浸在黑暗中的人民,当真是雷霆撕天破乌云,暴雨喷洒浴众生啊!周朴园,他因为家族的压力而放弃了感情,伤害了一名纯洁女子的无瑕之心,他的一生不是自己在活着,即使娶妻生子也无法改变他那木偶一般的人生,一名没有思想,没有个人支配权利的生命,他定然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纵然他有华丽的外表,奢侈的家族。
所以,命运的到来是无可改变的,这场雷雨是他命中应有的,鲁大海的工人运动正像是一口警钟,他不光是敲开了无产主义的路途,更是狠狠地向资本主义发出了挑战,鲁大海尽管作为周朴园的儿子,不过自小受尽资本主义的压迫,那种生活是未经者不可接受的。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鲁大海的出世到改革的运行,给这名身在中老年的妈妈带来希望,那是雷霆撕裂乌云背后的光明,尽管很少,但足够她怀着这个希望活下去。
相比而言,周朴园一直站在家族的巅峰,那种荣耀足矣让他自吹自擂,可是事实呢,自己的老婆和亲生儿子居然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在面对侍萍的瞬间居然想到用金钱去弥补那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当真是悲天悯人自作多情,其后的那道雷声彻底的将他变成了活死人,而接下来的暴雨一直下到他发出绝望的同时。
雷雨,他不单单净化了这个世界,他最可贵的是将其升华!《雷雨》优秀读后感篇2最近比价流行的24小时,就是剧情紧凑著称。
但雷雨可以说是剧情更加紧凑,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在阅读时有一种很大的窒息感,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紧凑的发生,同时又是那么自然。
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最大的优点还不在于其作为戏剧的冲突感,而是把人性中一个很大问题暴露出来了,也许古人就已经说过了,那就是:叶公好龙!我们很多时候是十分愿意去回忆过去的美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甚至一直在幻想这种美好的重现。
最新《雷雨》读后感(精选55篇)
最新《雷雨》读后感(精选55篇)《雷雨》读后感一、内容简介《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
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
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
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
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
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
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
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
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
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
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
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
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
《雷雨》读后感(精选5篇)
《雷雨》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1悲吗?鲁侍萍的儿女之间产生了亲情之外的爱情,两个孩子,无知天真地以为爱情跨过阶级门第,可最终还是跨不过亲情的鸿沟,这恋情,能继续吗?不能。
那又该怎样结束?不能逃避,只能选择面对。
死不是终点,我想也不会是逃避,起码它需要勇气。
两个孩子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不知者所犯下的错付出了代价,它,惨痛吗?这算不算悲剧,至于孩子的母亲鲁侍萍,她有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收拾子女的残尸?能不悔吗?悔不该当初……是无言,还是往事不堪回首?不管怎样,作为一个母亲,是她种下了今日的苦果两个孩子的命运,因自己而过早地折断,要她如何不后悔?这世界没有绝对的错误,只是太多的不该拼在一起,才会铸成大错。
在这出悲剧中,也许只要错开一个情节,它就不会发生。
只是悲剧上演过后,再假设也许不免有些荒诞,可若可以谁都愿意错开这悲剧。
它让所有的人都后悔不已:犯下了错,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
她不该悔吗?只是悔吗?还有太多的恨夹杂其中,对周朴园的,对命运的,对世道的……能不恨吗?若没有他的薄情寡义,若没有命运的捉弄,若没有所谓的门当户对,或许这出剧就会是另外的结局。
可恨人的贪欲让生命不会安于平淡,而是把本该幸福的变成了遗忘,变成了痛彻心扉,变成了肝肠寸断。
只是这遗恨该留给谁?往事已成过眼烟云,生活还得继续,悲情还会上演吗?雷雨夜崩溃了一个家庭,它会留给世人的是什么呢?《雷雨》读后感2和许多人一样,在曹先生的《雷雨》中,唯独偏爱繁漪,始终为她的不幸感到难以释怀。
喜欢她,是因为她的偏执与不幸,因为她的美丽与落寞,因为她的聪慧与无奈,总之她就是那么一个如精灵般美妙的女子,不幸的是却受到命运最无情的戏弄。
尽管她是一个那么值得同情的女人。
正像曹禺所说的,繁漪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只是上帝偏罚它生长在干枯的土地上。
《雷雨》读后感(精选16篇)
《雷雨》读后感(精选16篇)《雷雨》读后感篇1有什么可以和时间抗衡?又有什么可以与金钱匹敌?是啊,在一个以金钱、权势为主宰的没有人性的社会里,一切都会变得无足轻重,更何况几十年前那份本就不纯真的情感呢。
黑暗,无疑都是因为它没有光的照耀。
本可以光明的社会都被一个个小人物所催杀,一切都被虚伪。
势力与不平等着的社会又怎么会走向光明?对于一个充满理想正义与活力的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黑暗是不存在的,但是我错了,它会存在而且确实存在过。
书中的周朴园现在可以说是个企业家,多好听的名字啊。
但是他的出现,没有让人感到成功者的快乐,相反是是一个身上有无数伤疤的资本家,一个惟我独尊、自以为是的小人。
对于金钱,他认为倩倩就是一切。
它可以买来所有的东西,也可以填实所有的陷阱。
也许正因为遮掩,他才会成为外人眼里德高望重的,有才能的君子吧。
但当他遇到鲁大海,他错了。
钱没有办法去掩盖那些矿工的尸体,而且对于鲁侍萍。
他同样错了,对于一个不为钱动心的人来说,又怎能解决的聊呢?对于爱情,他自认为拥有着时尚最幸福富的婚姻,可笑的是仅仅因为他是个操控着,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需留给对方的就只有顺从。
同样,他还是失败了,给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不会了解,什么事真正的爱,她以为所有的人都会想周侍萍一样逆来顺受,以为只有自己会给别人幸福。
蛋这一切都在他万你啊得到了答案。
如果说周侍萍是个逆来顺受的女子,那么周繁漪对幸福的准寻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勇气。
即使那是一份违背道德的爱情。
但愚蠢的她勇气更让人佩服。
再说鲁大海。
他是争议的代表,他会不顾上层的压迫勇于反抗。
是啊,这就是那黑暗中的疑虑杨过。
中将照亮所有的路,而那一个个悲惨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这点。
所以,不管有多少河岸。
它也只能维持12个小时不是吗?黎明总会来临,阳光总会找到每个人的身上。
那缕阳光可能对于黑暗是刺眼的,但对于我们,对于每个坚守争议的人来说永远都是明亮而温暖的。
爱可以与时间抗衡,正义可以与金钱匹敌。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雷雨》读后感1读完《雷雨》,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带着吃惊与惋惜。
在我正以为周萍要带着鲁四凤逃跑时,他们却双双死去。
这个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但再读剧本情节,却又在情理之中。
剧本里人物的言语举动,一颦一笑都预示了风雷激荡,暴雨倾注的结局。
先看四风,这个在第一幕首先出场的丫鬟。
作者在描绘了她发育健康、举止活泼、红润美丽的形象之后,有这样的一个细节刻画:“她很爱笑,她知道自己是好看的,但是她现在皱着眉头”。
作者在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四风的“美好”形象之后,最后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就暗示了下文的戏剧性冲突。
正是四风眉间这一“皱”兆示了“风雨”的到来。
这一“皱”,既是四风与父亲鲁贵间生活现实种种矛盾的凝结,更是她与周萍爱情悲剧的征兆。
随着剧情展开,我们看到正值少女怀春的年华,四风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周家大少爷周萍,可是这种爱的“甜美”中却会有太多因身份地位的落差而带来的阴影与压力,更有来自周繁漪的嫉恨与破坏。
这样,正如四风对周萍说的“我——我怕得很”、“我怕万一老爷知道了,我怕!”。
周萍的软弱与犹豫,更强化了四风对爱情前途的担忧与恐惧。
这一切,正是四风出场“皱着眉头”的内涵。
作家正是通过四风这眉间一“皱”,概括了剧中人物的情感矛盾与戏剧冲突,孕育着戏剧发展的风雨。
同样,人物的语言也能推动着剧本的发展,兆示着雷雨的到来。
周繁漪,这个在《雷雨》剧本中起到线索作用的人物。
她与周萍的最后几场对话中的细节令人深思:“最后铁链子锁着我,那我真就成了疯子了”“那么,完了”。
作者在前几幕刻画完她比较沉稳的形象表现后,终于在最后一幕揭露了她的狠毒、阴鸷。
她最后疯狂形象是这样的——“周蘩漪(报复地):‘你现在也学会你的父亲了,你这虚伪的东西,你记着,是你才欺骗了你的弟弟,是你欺骗我,是你才欺骗了你的父亲!’”。
这一形象,就是她多年活在朴老爷的禁锢之下的压抑与遇见周萍个性得到解放后的矛盾冲突的体现。
《雷雨》心得体会(通用10篇)
《雷雨》心得体会(通用10篇)《雷雨》心得体会篇1读完《雷雨》,感受,这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是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复杂性与人的悲剧。
《雷雨》写的是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的封建家庭中人性的悲剧。
印象最深的是周朴园这个中心人物,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他年轻时爱上了年轻美丽的侍萍,但是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家人逼使侍萍投河自尽,其实侍萍的悲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是必然的。
但我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爱是真诚的,有他后来的内疚,忏悔,他的爱是真诚的。
为她保留的旧家具,无论搬过多少次的家,也没有换过这些旧家具,当他向侍萍打听三十年前的事时,对侍萍的评价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以前的旧雨衣,旧衬衫,还有夏天为侍萍保留的关窗习惯,以及那张仅存的侍萍的照片……都深深的体现了他对侍萍真挚的感情。
但当活着的侍萍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他立即逼问:“你来干什么?”这又暴露了他的本性,他对蘩漪的态度,这就充分展现了他的形象的复杂性。
周朴园的复杂性形象时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征,他只不过是当时封建社会中普普通通悲剧中的一员,但他折射着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征。
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这个典型的令人厌恶的事情,让我们体会到的是当时封建家庭的统治,他自认为他维持着家庭的固有秩序,“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我认为周朴园的心灵深处是善良的,当他经历了一天人世沧桑后,以沉痛的口吻命令周萍去认生母,并向侍萍忏悔,这正是他心灵深处的真实性。
人在忏悔时往往是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这也能使我想到这是周朴园的三十年来所向往的吧!《雷雨》最让我感到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的就是周萍,蘩漪,四凤之间的关系了。
也正是因为蘩漪与周萍之间的爱恨冲突,她对周萍的死抓不放,才揭露了这场悲剧,促使这场悲剧真正的发生。
蘩漪是一位精神觉醒的女子,她所爆发出的力量使她不顾一切的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的反抗以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的热切渴望。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雷雨》读后感篇1在我看来,曹禺设置戏剧冲突的技巧是无与伦比的。
两代人,分别来自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多次命运的巧合纠缠在了一起,复杂感情的纠葛使他们那本已伤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运的无情摆布和感情的残酷玩弄下,他们已无还击之力,死的死,疯的疯,逃的逃,两个家庭在一天之内毁于一旦。
这就是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
读完之后,莫说剧中人物,连我都痛苦万分,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了。
雷雨,这个名字取得太妙了。
雷雨,贯穿于字里行间,贯穿于环境描写之中,贯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贯穿于故事情节之中,贯穿于结构形式之中。
《雷雨》故事情节的发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开始时乌云密布,空气闷热难当,随后,空气的气氛渐趋紧张,时不时伴随电闪雷鸣,随后,大雨骤至,雷电轰鸣,整个宇宙都发怒了。
再看繁漪那充满愤怒与压抑,最终走向变态极端的感情,周萍那极度悔恨、惧怕与希望并存,罪恶感与歉然同在的感情,鲁侍萍那饱受折磨仍逃脱不了命运残忍玩弄的内心,哪一样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写照。
对制度的批判,对罪恶的揭露,对人物的同情与无奈,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都化作了两个字:雷雨。
虽然四幕长剧的时间跨度仅仅是一天,但我却觉得像是过了一年还不止。
一天之内,人物的感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情节发生如此大的转折,实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们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实的。
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网、仇恨网,作者正是通过把各种复杂的矛盾糅合在一起,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周朴园被迫或自愿抛弃了已生下两个儿子的鲁侍萍,三十年后,周朴园偶遇鲁侍萍,矛盾一触即发。
工人鲁大海为争取工人的权益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亲生父亲发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与自己的后妈繁漪发生了不自然的关系而悔恨不已,决定痛改前非,却摆脱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纠缠、威胁,与此同时,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在周家当侍女的四凤,恰巧,繁漪的儿子周冲一个善良、真诚的少年也对四凤情有独钟。
《雷雨》读后感11篇
《雷雨》读后感11篇《雷雨》读后感1《雷雨》大家都不陌生,课本里有它的节选,主要说的就是旧社会周,鲁两个家庭前后30年的是是非非的因果循环,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但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撞击。
我看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任务再适合不过了,他们之间,你进我退,尔虞我诈的精彩争斗,带给我们以听觉与思想的冲击,把带来了一连串的疑问——周朴园他对鲁侍萍的虚伪的还是真情的?的确,周朴园这个人浑归浑,对昔日的的深爱着的和深爱他的人——侍萍,是虚情假意吗?以前,看《雷雨》,只把当作一则故事来读读,走马观花罢了,仅仅只为了消遣,再加上以前只是个小孩而已,对成人世界只是一知半解。
那么今天思想已接近成熟的我,看这《雷雨》会不会有什么新的进展呢?情感会不会得到升华?这迷惑人的问题:周朴园这个真情与虚伪的杂合体,他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我能否参透一点?好象看除了点苗头。
一句“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充分体现出了周朴园的害怕,毕竟是自己30年前犯下的罪错,又有多少人敢面对自己的曾经的过错,这本是人之常情。
可问题就在于“你来干什么?”还是严厉地,这也是因为害怕才会出现的,可这是因为害怕面对她?不是,他心中深深地认识到,此人来者不善,对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外界苦心建立起的声望与名誉有着极大的威胁,甚至对他的经济也会带来一连串不可避免的糟糕后果,起出一个撞击他社会地位的连锁反应。
因为他认为,他周朴园的家庭是一个完美的家庭,拥有高素质的家庭成员。
他更认为他就是社会的典范。
下文一句“谁指使你来的?”更体现出了他的害怕的真正缘由,他大概以为是商业对手之类的敌对分子,把鲁侍萍作为推倒自己的强大武器。
正是由于害怕,他就来硬的,可经历了30年的鲁侍萍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任人宰割羔羊了,现在的他语气中充分含有抗争精神,这也是周朴园所意想不到的,于是他就来软的,把自己这几年为纪念她所做的一切都搬出来,来体现他是心里惦记着她的,缓和了她当时悲愤的心情。
雷雨读后感(通用30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30篇)雷雨读后感(通用3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雷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篇1为了看《雷雨》的话剧,我这两天做足了功课,重新翻看了《雷雨》原著,这个全长4个多小时的剧目,无疑是中国话剧艺术史上的经典。
但是为了观众和演员着想,一般会删去剧中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情节,尽量压缩时间,本次整个剧目时间为3小时。
看完的时候,我们刚好赶上最后一班会学校的公车。
《雷雨》的故事我再多说无用,评论更是谈不上了,只是想说说我看完之后的些许遗憾。
首先,删掉了序幕和尾声。
如果加上这两幕的话,估计观众们就该在剧场里面打地铺了,所以也无可厚非。
不过,正如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中说的那样,这两幕,即使让观众入戏,也是送观众回家。
有了他们,观众可以更好的欣赏整个四幕戏,也可以更好的回家。
确实,在全局的最后一幕,当曹先生把全部的矛盾和波澜向观众展示之后,我们的心是不能平静的,如果没有尾声感觉就是如鲠在喉,不上不下。
不过,在戏院中,冗长的观众须知,代替了序幕,演员的谢幕代替了尾声,一部经典就这样去头去尾,让人不能尽兴,实在可惜得很。
如果说删掉序幕和尾声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对于作品主要内容的删减就让我十分失望。
雷雨读后感篇2如果周萍或者四凤有一个人知道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那么这场爱情是不是就不复存在?如果周繁漪不是周萍的后妈,那么是不是他们就可以爱在另一个场角,做着与周家无关的事?如果当初的周朴园娶了鲁侍凤,又或者这个周家的少爷没有看中这个丫鬟,那么这场伦理的悲剧是不是就不会产生了。
可是周朴园爱上了鲁侍凤,周萍爱过繁漪,然后又遇到四凤,他爱上了自己的妹妹,没有任何意料,爱情在他们面前,单纯得像张白纸。
只是这张纸,一开始就被涂上了白的颜料,粉饰着无谓的太平。
他们说,曹禺先生最爱的那个女人是繁漪,他把她刻画的深刻,虽然充满矛盾,但是她文弱、聪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她的骨子里有一股热情和力量,那是对那个社会的控诉。
《雷雨》的读后感(精选29篇)
《雷雨》的读后感《雷雨》的读后感(精选29篇)《雷雨》的读后感篇1“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
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
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
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
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
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
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
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
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
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
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
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优秀8篇
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曹禺著作话剧《雷雨》读后感优秀8篇《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精选2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雷雨》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雷雨》读后感篇1和许多人一样,在曹先生的《雷雨》中,唯独偏爱繁漪,始终为她的不幸感到难以释怀。
喜欢她,是因为她的偏执与不幸,因为她的美丽与落寞,因为她的聪慧与无奈,总之她就是那么一个如精灵般美妙的女子,不幸的是却受到命运最无情的戏弄。
尽管她是一个那么值得同情的女人。
正像曹禺所说的,繁漪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只是上帝偏罚它生长在干枯的土地上。
只要一点水它就能幸福地活下去,而周萍正是这水。
但水却不肯将它的希望维持的长久一些。
若说繁漪对周萍的爱出于本能的话,那她对他的恨则更是天经地义,起码繁漪的感情永远是鲜明的,永远有棱有角。
她不会虚构任何感情,更不会消亡任何一点憎恨去博取爱情和同情。
这一点比周朴园可爱一万倍,因为她敢爱敢恨;比周萍可敬一万倍,因为她敢作敢当。
繁漪因为爱而坚强,又因为爱而软弱,因为爱而痛苦,又因为爱而挣扎。
繁漪你是错的。
周萍理想中的妻子是四凤,具有良好的传统美德,天真善良,洋益着青春的活力,并且是服从的,拯救他脆弱的灵魂。
而不是具有独立反抗意识的你。
繁漪你又是对的。
你勇敢地追求自由与幸福,敢于呼吸自由的空气,舒展自己的灵魂,释放最真的你。
现实让一切变得渺远而感伤,爱已不复存在。
周萍近乎忍心的决绝将理想的晶球一次又一次地击碎。
洁白的希望变成哽咽的绝望。
可惜天意弄人是受了命运的摆布。
其实,繁漪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人,从爱上周萍的那一天起,就已经走上了绝路。
《雷雨》读后感篇2戏里面不被认同的反面人物,资产阶级剥削者周老爷,他在年轻时,心中也是充满了爱,他与丫鬟侍萍相爱,直到老了也还是对侍萍念念不忘,并保留下与侍萍有回忆的物件,这表示他并不是完全在玩弄侍萍。
他的下场是可悲的,两个儿子横死,妻子疯掉,唯一幸存的儿子并不认他,一个老人家孤零零的度过残生,多么可悲呀!剧里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周冲,演他的同学把这个人物演的淋漓尽致,周冲是那么善良天真,他喜欢四凤,但他知道四凤喜欢周萍时,他并没有生气不满憎恨,而是由衷的祝福,这一点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可惜他生在了那么黑暗的社会里,他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
雷雨读后感【优秀6篇】
雷雨读后感【优秀6篇】《雷雨》读后感篇一很多人看到繁漪会厌恶她,会可怜她,但是我却认为对她也应该仁爱。
繁漪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女性,虽然只有一点点。
繁漪是一个受过一点新的教育的旧式女性。
她是一个极端,她愤懑而又乖戾,热情而又冷漠,哀怨文弱而又阴鸷可怕。
她身上充斥着矛盾,是最雷雨的人物。
周繁漪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她身上透着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恨,她生活在压抑的周家,嫁给一个比她大二十多的男人,没有任何感情。
后来与周萍相爱,又让她陷入了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境地,当她想摆脱这种境地时,周萍又弃她而去,与四凤相恋。
她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她要反抗,她敢于与周萍相爱,即使这种爱是违背礼教的,但她的反抗是局限的,她束缚在周家,而不敢到外面寻找自由与爱情,或者说她不愿意放弃周家那种安逸的生活。
当然她的反抗开始是软弱的,周朴园让她吃药,她从“把它拿走”到“我不想喝”到“留到晚上再喝不成么”到“我喝,我现在喝”,她还是选择了屈服,当她哭着跑开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压迫的女人,她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心酸,她在她丈夫心中只是一个物品。
后来的反抗充满了力量,当周朴园让她上楼去时,她轻蔑的说她不愿意,她敢于同周朴园正面交锋了。
周繁漪又是一个旧式女性,封建等级观念依然在她身上留下了烙印,在面对周冲爱上四凤时,她告诉周冲的是:四凤始终是个没有教育的下等人。
周繁漪是一个为了爱飞蛾扑火的女人,她施尽手段破坏周萍和四凤的爱情,一次次哀求周萍把她带走,甚至许诺即使把四凤一起带走也可以,在得不到周萍爱情时,她竟采取玉石俱焚的做法,她对周萍的爱是自私的,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儿子,当她对着周冲说:“我不是母亲”时,周冲的痛苦,她看到了,但她依然义无反顾。
或许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合格,但作为一个女人,我们不忍心去指责她,她只是卑微的去追寻一份属于她的爱情。
周繁漪是一个接近“雷雨”的女人,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她爱上了周萍,甚至愿意与她私奔,但当她的爱转化为恨时,她宁愿把自己所爱的人毁灭。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精选4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雷雨》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雷雨》读后感篇1近来读了曹禺的《雷雨》,也许是以我现在这个年龄还不足以了解吧,看完后只觉得一阵战栗、一阵心酸。
写《雷雨》时,曹禺还只有23岁。
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吧,所以才会如此彻底地披露出封建时代中国家庭内里的不堪,才会采用如此极端的结尾,短短一天之内,两个家庭,八个人里,一下子死了三个,疯了两个。
该赎罪的死了,可无辜地盼望着美好事物的人,也死了。
一切的源头,或者说,最该死的那一个,却健健康康地活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末。
这样的情节,恐怕也只有23岁的曹禺,才写的出了吧。
书的最前面,有学者写的序;最后,有曹禺自己写的后记。
这两篇小文章里都提到了书中的各个人物,无一例外的,周蘩漪最为他们所倾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看来,天真无辜的周冲才最令人感叹,他向往着美好,但在那样一个家庭里,他无法去追求美好,他不能像鲁大海一样,有那么激进的精神,他毕竟是周公馆的二少爷。
他也太天真,他想当然地幻化出一个美丽的、无瑕疵的世界,并认为这世界真实存在着,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在最后幻想破灭时,茫然不知所措其他的人物,例如周萍,几乎令人爱恨交加。
他犯下了错误,他也愿意去改正,可他又在不知不觉中犯下了更大的错误,在最后认清四凤是他的妹妹后,他该是恨透了自己吧,那一声枪响,也许是他赎罪后的叹息。
四凤,她同她的母亲一样,有着刚烈的性格,这种刚烈又不同于周蘩漪,蘩漪几乎是病态的,她爱就爱到骨子里,恨,也要恨得彻头彻尾,不留一丝喘息的机会。
四凤不同,她很年轻,她没有蘩漪那么疯狂,最后的死亡,也只好是她的归宿。
看完《雷雨》,不知该做什么评价,只好这样胡乱评了几句,抒发一下内心的不安吧。
《雷雨》读后感篇2在三十年时间长河的流逝中,新旧思想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一个新旧性质的家族在这炫丽的撞击中走向泯灭。
《雷雨》读后感(15篇)
《雷雨》读后感(15篇)《雷雨》读后感1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
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
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
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
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
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
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
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
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婚后的周朴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过往的种种温柔都在一瞬间荡然无存。
“丈夫”只成了一个能证明繁漪在周公馆里身份的标签。
偌大的周家大宅没有家的温暖,却成了困住心灵的牢笼。
寂寞的繁漪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等待死亡。
忽然一丝阳光透过层层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轻气盛的周家大少,周萍。
这个比繁漪小了少许年岁的男人,用他的叛逆与热情彻彻底底得唤醒了潜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爱的灵魂。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火热的地下情。
繁漪抛开“继母”这个称谓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地与周萍暗地来往,以为终于等到了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然而周萍在爱上女仆鲁四凤后,却开始躲避她,甚至要与繁漪撇清关系。
这让繁漪再一次地崩溃了。
谁都有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为什么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与抛弃!她开始紧逼周萍,低声下气地哀求,无计可施下的威胁也多次被搬上台面。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
《雷雨》读后感(通用15篇)《雷雨》读后感1我一口气读完《雷雨》后,剧情如电影一般在我脑海来来回回穿梭,心始终无法平静,我感叹命运如此残忍地将一个大家庭弄得支离破碎。
阴暗笼罩着这个大家族,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可以照射进来。
周朴园是封建大家庭的主人,三十年前和佣人侍萍相爱生下周萍和鲁大海。
之后周朴园却一心一意只为前途,抛弃侍萍而与周繁漪结婚。
繁漪对周萍的热情浇不灭,她曾发了疯地反抗现在阴霾的人生,却又被命运死死地关在黑暗中孤独。
孤苦伶仃的侍萍带着鲁大海,在最无助的时候遇到鲁贵并生下女儿鲁四凤。
原以为两家纠葛会就此结束,却仍躲不过命运的摆布。
四凤来到周家当佣人,做着同侍萍过去一样的事情,她和周萍不顾封建的限制彼此相爱。
不公平的命将侍萍再次带到周家遇见周朴园,说尽当年的委屈痛苦。
侍萍怕四凤重蹈覆辙,逼迫四凤离开周家,但四凤依旧坚持要和周萍在一起。
终于他们得到允许可以远走高飞时,却得知两人是同母异父的关系,深受打击。
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
我看到的是一个旧中国腐朽罪恶的社会,人们被封建的现实压得抬不起头,被逼到悬崖无路可退。
上层资本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冲突,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感情,充斥在周鲁两家。
侍萍和四凤是那个时代劳动妇女形象,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和命运的摧残,她们想要脱离困苦,却选择了软弱。
周繁漪是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她敢爱敢恨、刻薄、尖锐。
几乎终日在屋子里,落得一生精神空虚。
她多次恳求能得到周萍的关心,却被置之门外。
繁漪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人物,同时她诠释了“雷雨”这个词,她有着如电闪雷鸣般的性格,也正是读者爱她的理由。
周朴园表面善良真诚,面对侍萍三十年找到周家,嘴上说家里仍保留着侍萍的习惯,但他的真实反应只有一个:“是谁指示你来的?”周朴园的内心只有利益,当地位受到威胁时,他背叛至亲的人。
完全可以称他是位伪君子!可以说着三十年来的苦难完全浓缩在短短一天之内。
在那雷雨天,我仿佛听到四凤在暴风雨中哭泣,我仿佛看到周萍举着枪对着头一脸绝望的模样。
《雷雨》读后感11篇
《雷雨》读后感11篇《雷雨》读后感1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慢慢品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迫-害,资历本家血腥的积累以及“周馆”大家庭错中复杂的关系。
而其中也体现了人性的虚假和爱恨的冲突和悲剧。
作品当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神秘的又值得深思的感悟。
或许正如曹禺先生所说的:“《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可真谓是登峰造极,就说周朴园吧,在第四幕中,他独自坐在黑黑的屋子里,听着外面的雷声,略显孤独、寂寞,让我们似乎会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汉。
而一方面,自从他认为侍萍死后,直摆放着旧家具,坚持穿旧衬衣,让我们一开始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对侍萍的情深意浓,可当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却显露出他的冷酷无情,竟然用一张支票打发这个他“深爱”几十年的女子,这不禁让我怀疑,周朴园是真的爱她吗?或许,当周朴园两次经历了婚姻的不禁,身心俱疲。
当初的侍萍,给过他一丝的温暖所以才会如此追忆。
可是一旦侵犯到自己的根本利益便会原形毕露。
原来他的爱如此廉价。
另外,《雷雨》的成功这处还在于内容的巧合性和戏剧性。
周朴园对鲁侍萍“欠着一笔债”,周萍对蘩漪也有着类似的感觉;周萍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却被告知那是自己的亲妹妹。
这样的巧合是戏剧性的,也是毁灭性的。
而戏剧中的冲突、误会,也让其跌宕起伏、波澜不惊,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
重新品味《雷雨》中,我真正看到了人们对无常命运的恐惧、惶惑与呼号。
命运的极端恐惧折磨着每一个强烈欲望中的灵魂,使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然而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却不是宿命地等待最终的审判,顽强的生存意志与求生本能促使他们不断挣扎,就像蘩漪对于命运大胆无畏的挑战,正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仅管《雷雨》里人物的命运是黑暗的,但我们应该相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在黑暗中可以寻找到光明。
雷雨读后感13篇
雷雨读后感13篇雷雨读后感雷雨读后感篇1本故事的源头,周朴园,因为他的贪婪和无情而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
《雷雨》是以周朴园一家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人物之间的矛盾来展开的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曲折、矛盾冲突频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全剧的主人公有周朴园、侍萍、蘩漪、周萍、周冲、四凤、鲁贵、还有鲁大海,虽然只有八个角色,但全剧的剧情节奏感很强,故事情节环环紧扣。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也是导致自己最后的`下场的一个关键,而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蘩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周朴园是完好无缺的,但我们都知道他失去了一切。
《雷雨》中非常深刻地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资产家的丑陋、狡猾,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收场,这个故事的原型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雷雨读后感篇2我个人认为周是有“可爱”的地方,只是局限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年轻的时候英俊潇洒、才华出众,敢于爱上侍女侍萍并生下2个儿子,这个时候的他难道不可爱吗?用教案上的话说“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观念来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婚恋之事,他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和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异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
难道说这个时候的周朴园不“可爱”吗?可是在故事简介里加了“引诱”2字。
我觉得当时周朴园爱鲁侍萍应该是真心的,因为那个时候的侍萍也实在是太可爱了。
后来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阔小姐而赶出侍萍,周才变得”可恨“,30年后他才”可悲“。
恩格斯说了”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所以周和侍萍的爱情是真的,婚姻是不可能的。
只是说明侍萍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所以说爱情也需要理智。
雷雨读后感篇3大家好!在看完《雷雨》后,我有许多的话想对男同学们说。
缺少母爱的周萍们,你们是否无助过,绝望过?但母爱是伟大的,不平凡的,母亲把你们带到世界上,就已经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爱。
压抑的周萍们,你们是否想过释放?在家里严格,父母的压力,学习的压力之下,你们是否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了?内心的`委屈应当找人诉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读书笔记这是一出时代和命运在扭曲的人性中塑造的悲剧。
——前记之所以选择精读话剧《雷雨》这一部作品,是因为《雷雨》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一篇难得的力作。
而大凡杰出的作品,总是像一座蕴量丰富的矿,只要人们肯认真勘探,不懈挖掘,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巴金在回顾他读到《雷雨》原稿时的情景说:“我感动地一口气读完它,而且为它掉了眼泪。
不错,我是落了泪,但是流泪以后我却感到一阵舒畅,同时我觉得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我身内产生了。
”可见这样一部经过他数载艰辛酿造而成的作品是多么震撼人心。
再者,这部戏剧集结了那么多复杂而纠结的矛盾,更增加了我探索的兴趣。
首先,我想谈一谈《雷雨》的诞生。
曹禺的《雷雨》作于一九三三年,至今已近八十个年头,这是一个时代风云变幻、历史曲折发展的时期。
然而《雷雨》经受了时间的考验,随着年代的久远,愈发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只有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写出这样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这确是令人惊异的事情。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天才必须经过琢磨。
剧作家自己说:“我不是什么天才。
天才是肯勤奋、有耐性、用于苦思冥想、具有丰富的斗争生活和取之不尽的经历的人。
写《雷雨》我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思想和生活的积累,经过八年的学徒时期。
”曹禺写作《雷雨》,看来像是一举成功,而实际上却经历了一个琢磨的过程。
他不但经历了时代斗争风云的洗礼,也经受了他生活环境的试炼和陶冶。
“五四”的革命文学给他以丰富的营养,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使他得到了良好的文学造诣。
特别是他自己曾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准备。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
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
《雷雨》首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内心滚沸着巨大热情的作家曹禺,这种巨大热情的特色,不但决定着《雷雨》的创作风貌,而且使它产生一种格外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量。
他曾说:“(我)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在创作中“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
确实,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太黑暗了,“梦魇一般的可怖的人和事”,“化成了多少严重的问题,死命地突击着我。
这些问题灼热我的情绪,增强我的不平之感,有如一个热病患者”。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焦灼着一个年轻作家火热的心胸,按捺不住的愤懑不可遏止地迸涌而出。
他曾描绘过他在孕育着《雷雨》时的热情沸涌的情景:与《雷雨》中人物和情节与生俱来的“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围。
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
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天空郁结成了一块烧红了的铁,人们会时常不由自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烈烈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衷的路”。
正是这种热情的个性,它打印在《雷雨》的环境氛围、情节场面和人物性格当中。
曹禺不单是一位具有自己的巨大热情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对现实生活作着执着探求的作家,只要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他总是对现实作着严肃的思索。
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艺术家他总是“发现自己的对生活、对人们、对特定的事实的主观态度,并把这种态度用自己的形式和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在捶胸顿足地拷问着现实,拷问着自己,寻求着对现实课题的哲学的回答。
正是这种对现实生活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和对现实生活的自己的哲学见解,才有了如今不朽的巨作。
其次,我想谈谈话剧本身。
《雷雨》描写的是一个大家庭的崩溃。
僵死的封建的统治秩序,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里依然顽固地坚守着阵地,以致禁绝一切自由呼吸的封建势力窒息杀人。
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一个有可能转化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却扮演了专制暴君的角色。
其妻蘩漪是一个“有炽热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有着美丽心灵”的女性,十八年来,她看透了周朴园伪君子的道德面孔,她也深知“周家的空气满是罪恶”,然而正是周家这个环境的禁锢性,使得她不能逃出去,也逼得她变得乖戾、阴鸷和极端。
因此当周萍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就拼命抓住不放了,继而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
周萍是这个畸形家庭的产儿,他是更加不幸的一代,在腐朽罪恶的土壤里是很难长出健壮的树木的。
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却缺乏反抗勇气的他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然而他对四凤的追求,与其说是对爱情的渴望,不如说是从绝望中挣扎出来填补空虚寻找刺激的行为。
他没有生的目标,也没有活的希望。
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蘩漪忌恨着她,破坏她和周萍的关系,还玩弄手腕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想要把她撵出周家大门。
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
她是一个有着纯朴而善良灵魂的劳苦妇女的形象,三十多年来,她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和痛苦,但是,她都顽强地活着受苦,而把一切屈辱和眼泪都深深埋在心底,她似乎是逆来顺受安与命运摆弄的了,但在她身上却揭示出一个被侮辱的普通妇女的无比坚韧的生活耐力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侍萍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
罪恶的家庭最终走向了崩溃。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
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
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地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
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
他想到的,是侍萍的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
他口口声声地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泯灭了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
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
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
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
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地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堂堂正正地对峙,随后潇潇洒洒地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蘩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
在一个受伤甚至近乎于变态的女人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她同年轻人一样对真挚爱情的强烈向往。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
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唯一的爱人;这是错误的爱,痛苦的爱,却也是深刻的爱。
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
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
或许这也是她对丈夫、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变态了的报复。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之中,折射出的是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
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
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
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水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
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
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
无疑地,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
但是这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
它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
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迫切的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
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他们的痛苦始终没有出路,只能反反复复地挣扎,直至最后,死亡甚至成为了他们唯一的解脱。
是的,在那个社会,那样的环境,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渴望的自由,所有的希望都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
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
最后,我想说说该剧作之所以吸引我的种种矛盾,因为在我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从对矛盾的分析中,更能得到事物更本真的特性。
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
他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主观上,作者“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而他犀利的现实主义笔触,又无情地揭穿了社会的罪恶。
这就是世界观与创作的矛盾。
作者对作品的态度与解释也是矛盾的。
他爱《雷雨》,“如欢喜在溶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的欣悦”。
可是,他又讨厌《雷雨》。
“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得有些‘太像戏’了。
”这好比父母对于孩子,爱与恨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再如,《雷雨》的一个要害是有没有宿命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