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和鉴别诊断
鞍区病变影像诊断-(上)
空蝶鞍与年龄有关,可引起空蝶鞍综合症,主要是垂 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可能的机理:鞍隔孔生理缺陷-过大,鞍上脑脊液搏 动使鞍上池脑脊液从扩大的鞍隔孔下疝,压迫垂体至
萎缩、变薄。
CT:垂体窝内脑脊液密度,不能与垂体囊肿区分。 MRI:垂体窝内脑脊液信号,垂体组织受压位于垂体窝的周围,视交叉下移。
垂体受压的部位不同,空蝶鞍的表现各异:
水肿
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 壁
胶质瘤
错构瘤 生殖细胞瘤 嗜酸性肉芽肿
颈动脉:海绵窦侧壁通过, 流空 动脉瘤 闭锁或闭塞 发育异常 海绵窦:静脉复合体,外侧壁 颅N 神经鞘瘤 感染性病变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海绵窦动静脉瘘
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 侧厚 脑膜瘤 转移性肿瘤 感染性病变:TB 非感染性病变:结节病 蝶窦/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 壁 蝶窦粘膜来源的癌:鳞癌、粘液囊
性激素腺瘤--阳萎。
垂体无功能腺瘤--视力障碍(失 明)。
8-27%的垂体瘤不引起症状,不 发病,常为偶然发现。
2)垂体瘤大小区分: 微腺瘤:直径≤l0 mm 小腺瘤:20mm≥直径﹥l0mm 大腺瘤:50mm≥直径﹥20mm
巨大腺瘤:﹥50 mm。
内分泌评价
内分泌检查对判断肿瘤的激素分泌重要。可对有内分 泌功能的肿瘤起定性诊断。
口干、多饮多尿—确定为中枢性尿崩症
垂体病变----结合临床表现
“停经(月经不调)、溢乳”
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素瘤(PRL瘤)
▪ 垂体PRL瘤 ▪ 颅咽管瘤 ▪ 垂体Rathke裂囊肿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蝶鞍增大及肿块
女,32 闭经3个月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鞍区及鞍旁病变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病变的 性质、位置和范围。
02
CT诊断
CT扫描技术
01
02
03
多层螺旋CT
多层螺旋CT能够快速获取 高分辨率的图像,提高病 变检出率。
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病 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度, 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
病理学诊断
对于难以确诊的病变,可考虑 进行病理学诊断,通过组织活 检或手术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男,45岁,因视力下降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区占 位性病变,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病理学诊断确 诊为垂体腺瘤。
案例二
患者女,12岁,因头痛、呕吐就诊,CT和MRI检查显示鞍旁 占位性病变,考虑颅咽管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手术切除并 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
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 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 引言 • CT诊断 • MRI诊断 • 鉴别诊断 • 总结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研究鞍区及鞍旁病变的CT、MRI 表现,提高对该区域病变的诊断 准确率。
02
探讨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为 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鞍区及鞍旁病变概述
鞍区及鞍旁病变是指发生在蝶鞍及其周围结构的病变,包括鞍内、鞍上和 鞍旁肿瘤、囊肿、炎症等。
THANKS
感谢观看
MRI诊断
MRI扫描技术
常规MRI扫描
功能MRI技术
包括T1加权像、T2加权像、液体衰减 反转恢复序列(FLAIR)等,用于观 察鞍区及鞍旁的结构和信号变化。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空泡蝶鞍
95
结核病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 T1Sag+C垂体柄增厚 并强化
• 下丘脑内结节强化
9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lymphocytic hypophysitis)
• 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内分 泌疾病,以垂体淋巴细 胞浸润为特征,多见于 妊娠晚期和产后年轻女 性;尿崩为主要临床表 现
56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脊索瘤
57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 增殖症 男,22岁。 双眼视力下降2月
58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增强后有强化
59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60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 表皮样囊肿为非肿瘤性病变,约占 颅内肿瘤的0.2 ~1.8%
15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鞍上池层面(横轴位SET1)
16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蝶鞍层面(横轴位SET1)
17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颅底层面层面(横轴位SET1)
18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垂体冠状位SET1
19
正常鞍区影像学表现
腺垂体及神经垂体正中矢状位SET1WI、 SET2WI
20
正常影像学表现
脑MRA
• 鞍区表皮样囊肿是仅次于桥小脑角 的好发部位,约占7%
61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 男 23 右侧三叉神经痛8月余
表皮样囊肿
右侧CPA胆脂瘤累及鞍区
62
鞍区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表皮样囊肿
弥散成像呈高信号 增强未见明显强化
鞍区病变磁共振影像表现课件
03
病变类型:鞍 区病变包括垂 体腺瘤、颅咽 管瘤、脑膜瘤
等
04
影像表现:鞍 区病变在磁共 振影像上具有 不同的信号特 征,如T1加权 像、T2加权像、
增强扫描等
05
影像诊断:结 合临床资料和 影像表现,可 对鞍区病变进 行诊断和鉴别
诊断
诊断价值
01
鞍区病变磁共振影像表现具有 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帮助医
临床表现
1
头痛:持续性、 搏动性头痛, 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2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 视野缺损等
3
内分泌紊乱: 性功能减退、 肥胖、多毛等
4
神经功能障碍: 肢体麻木、无 力、共济失调
等
5
精神症状:情 绪波动、失眠、
焦虑等
2
磁共振影像表 现
影像技术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 共振现象,通过检测人体组织
诊断流程:首先进行 影像学检查,然后结 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 断,最后进行鉴别诊 断以明确诊断。
4
鞍区病变磁共振 影像表现总结
影像表现特点
01
鞍区病变磁共 振影像表现: 鞍区病变在磁 共振影像上具 有特征性表现
02
病变部位:鞍 区病变主要发 生在鞍区,包 括垂体、蝶鞍、
鞍上结构等
1
鞍区病变磁共振 影像表现总结有 助于医生更准确
地诊断疾病
3
磁共振影像表现 总结有助于医生 制定更合适的治
疗方案
2
磁共振影像表现 总结有助于医生 了解病变的性质
和程度
4
磁共振影像表现 总结有助于医生 评估治疗效果和
预后
THANKS
汇报人
鞍区病变鉴别
个别垂体腺瘤可因为肿瘤硬膜浸润或转移而表现 为硬膜增厚、强化
鞍区病变鉴别
Cattin F, Bonneville F, Andrea I, et al. Dural enhancement in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Neuroradiology ;42:505-508
Dietemann JL, Kehrli P, Maillot C, et al. Is there a dural wall between the cavernous sinus and the pituitary fossa? anatomical and MRI findings. Neuroradiology 1998 ;40:627-630
第27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28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29页
垂体腺瘤CT表现
微腺瘤:稍低密度灶,低强化;CT较难发觉
鞍区病变鉴别
第30页
鞍区病变鉴别
第31页
垂体腺瘤MRI表现
微腺瘤
1,鞍隔膨隆、鞍底下陷、鞍内结节影 2,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3,增强: 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等信号:扫描延迟 4,薄层动态增强:早期呈低信号 5,垂体柄偏移
– 位于鞍内,向鞍上发展
– 垂体高度:>10mm,到达15mm
– 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
– C+:多为弥漫均匀强化
可为局灶结节状强化
鞍区病变鉴别
第14页
垂体增生
• 生理性增生 • 继发增生
– 甲状腺功效低下 – 终器官功效低下 – 神经内分泌肿瘤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鞍区肿瘤是指位于鞍区的肿瘤,鞍区位于颅底的中央部位,是脑下垂体和松果体所在的区域。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放射性核医学方法等。
下面将对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详细描述。
1. MRI影像表现:(1) T1加权像: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CSF)呈明亮信号,正常垂体呈低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明亮信号。
鞍区肿瘤的信号强度取决于其组织成分,如脑膜瘤和生殖细胞瘤通常表现为等或低信号,而垂体腺瘤多数呈高信号,并可呈包膜型、囊变型或实性型。
(2) T2加权像: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呈暗信号,正常垂体呈高信号,而肿瘤则表现为低到高不等的信号。
相对于T1加权像,T2加权像更有助于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包膜。
(3) 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加权成像利用水分子在组织内的自由扩散来产生图像,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几乎所有的鞍区肿瘤在DWI上呈高信号,而正常垂体则呈低信号。
(4) 造影增强:磁共振造影增强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包括肿瘤的包膜、囊变、坏死或出血等特征。
通常使用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可以使肿瘤的强化增加,从而使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对比更加明显。
2. CT影像表现:(1) 平扫CT:平扫CT主要用于显示骨骼结构,如蝶鞍的形态、大小和形变等。
由于鞍区肿瘤通常不发生骨质破坏,因此平扫CT对于鞍区肿瘤的检出率有限。
(2) CT增强:蝶鞍增强CT能够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包膜和囊变等特征。
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可呈现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分布特点。
3. 放射性核医学方法:(1) 甲氨蝶呤(99mTc-MIBI)显像:甲氨蝶呤显像能够显示垂体腺瘤和部分垂体腱膜瘤,但对于垂体室管膜的病变则无法显示。
(2) 白血病脑腰液显像:该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鞍区来源的脑脊液恶性肿瘤的转移情况。
综合上述,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在MRI上,脑脊液信号正常、垂体信号低、肿瘤信号高;在CT上,主要显示骨骼结构变化;在放射性核医学方法中,可观察到甲氨蝶呤显像和白血病脑腰液显像等特征。
简述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影像鉴别。
一、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鞍区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功能中枢所在地,因此鞍区肿瘤的发现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以及影像鉴别进行简要介绍。
二、鞍区肿瘤的常见类型1. 脑垂体腺瘤脑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鞍区肿瘤之一,占据所有颅内肿瘤的15至20。
垂体腺瘤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种类型,功能性腺瘤主要包括泌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和促甲状腺激素瘤,而非功能性腺瘤则不会分泌激素。
2. 鞍上垂体瘤鞍上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腺的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鞍垂体区上方的脑膜下间隙,易于误诊为脑膜瘤。
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通常需要进行放射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3. 鞍区神经胶质瘤鞍区神经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鞍区的神经胶质细胞,通常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和视力受损。
由于其症状不具特异性,往往在较晚期才被发现。
三、影像鉴别1.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在CT扫描中,脑垂体腺瘤通常呈现为鞍内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而鞍上垂体瘤则可能表现为鞍上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鞍区神经胶质瘤在CT扫描中常表现为鞍区肿块,边缘不规则,密度不均。
2. MRIMRI是对鞍区肿瘤进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良显示效果。
在MRI检查中,脑垂体腺瘤呈现为T1加权图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而鞍上垂体瘤通常呈现为强化明显的不规则肿块,边缘模糊,以及有囊性变化;鞍区神经胶质瘤在MRI检查中往往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实性肿块,易与周围正常组织相分离。
3. PET-CTPET-CT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提供生物学信息和代谢情况。
脑垂体腺瘤在PET-CT中一般表现为代谢活跃的肿块,而鞍上垂体瘤和鞍区神经胶质瘤在PET-CT中表现不太典型,但通常会显示出局部代谢异常区域。
鞍内与鞍上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
•
③MRI平扫信号特点。一般为T1WI等信号 及T2WI稍高信号,T2WI上肿瘤信号常不均匀, 可见多个小泡状更高信号(图1C),有一定特 征性。④肿瘤内部改变。以出血最常见,20%〜 30%大腺瘤可发生出血 (图2A、B),其信号特点 与脑内血肿演变近似,并可见瘤体内液液平面。 不足1%病例瘤内可见坏死或囊变,呈CT低密度 及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⑤海绵窦 受侵的评价是影像学检查的重要目的,多达1/5 病例可见海绵窦侵犯,表现为海绵窦外侧壁与 颈内动脉之间的异常信号、颈内动脉管腔狭窄 及流空信号减弱、颈内动脉包绕达到1/2〜3/4周 (图2D〜F)。⑥MRA、CTA与DSA均可显示垂体 大腺瘤导致的动脉移位及包绕,甚至狭窄(图 2E、F)。
1. 垂体大腺瘤
• 垂体瘤是成人鞍区最常见的肿瘤,一 般人群尸解发现率高达20%,但并非所有病 例均有临床症状。超过10mm者为大腺瘤, 10mm及以下则为微腺瘤。也可按有无功能 分为功能性与无功能性腺瘤两类,其中功 能性者约占3/4。功能性垂体腺瘤常因激素 分泌异常而较早就诊,并根据所分泌的激 素命名如泌乳素(PRL)腺瘤、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ACTH)腺瘤等。非功能性垂体瘤则多 由于占位效应如视力障碍、海绵窦受侵、 脑神经症状等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偶因继 发出血(肿瘤卒中)就诊。
• E. MRA。两侧颈内动脉分离,左侧移位更明显。 左侧颈内动脉明显变细,C5〜7段及左侧大脑 前动脉A1段轮廓不规则,右侧A1段断续显影, 两侧大脑前动脉A2段以远及左侧大脑中动脉信 号减弱、分支显影减少。F. DSA,正位,左侧颈 总动脉造影,左颈内动脉C5〜7段及左大脑前 动脉A1段变细及走行僵直,远端显影较差
图3垂体假性增大
• 患者,女15岁,无内分泌异常。A. 冠状位 T2WI,垂体(黑箭)饱满,上缘膨隆,但信号 均匀。1. 左侧颈内动脉;2. 视交叉;B. 矢状位 T1WI增强扫描。垂体均匀强化
鞍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鞍区及鞍旁肿瘤
鞍上肿物: 1.先天性或后天发育性:
(3)胶样囊肿:主要部分在Monro氏孔区, CT显示为高密度影,不强化,可低或等密度 周边轻度强化影;MR显示T1高信号影,T2 高或等信号影; (4)三室内室管膜囊肿:CSF信号,不强化 可见梗阻性脑积水; (5)扩大的三脑室:导水管梗阻造成三室前 疝。
可见视束受累为胶质瘤特点。CT显示 等密度影或稍低密度影,可见钙化,等 密度强化明显。MR显示T1等信号影, T2高信号影,可见强化。
鞍区及鞍旁肿瘤
鞍上肿物: 4.肿瘤性: (5)皮样囊肿:典型病例位于中线部位,
其内含有脂肪或钙化,为外中胚层起源, CT显示鞍上不强化低密度及等密度影。 MR显示T1高信号影,T2低信号影, 当液态脂肪从囊肿中破裂出后可见蛛网 膜下腔或脑室内高信号。
谢谢
鞍区及鞍旁肿瘤
鞍上肿物: 4.肿瘤性: (1)垂体瘤:发病率高,儿童罕见,边
界清、分叶状、侵及鞍内及鞍上,CT 显示等密度影,可见伴有囊变坏死,钙 化罕见;MR显示T1低信号影,T2略 高信号影,可见出血、坏死或蛋白类液 体。
鞍区及鞍旁肿瘤
鞍上肿物: 4.肿瘤性: (2)颅咽管瘤:起源于Rathke’s隐窝的鳞
状上皮细胞残留,良性,生长缓慢。鞍上、 鞍内混合型占70%,鞍上型占20%,鞍内 型占10%。常见于儿童或青年,中年为第二 高峰期,表现为囊性、实性密度及信号表现 多样,实性部分可见强化。CT显示囊性、周 边可见钙化,可见边缘强化。MR显示T2高 信号,T1轻度或高信号,与胆固醇或亚铁血 红蛋白含量有关。
鞍区及鞍旁肿瘤
鞍旁肿瘤: 2.脑膜瘤:表现与其他部位相同。 3.脊索瘤:起源残存脊索,35%-40%于颅底,
鞍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
神经垂体
✓ 来源于下丘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多居后正中,亦 可发生偏位,前后叶间为中间部,可有裂隙
✓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神经部,垂体后叶包括中间部和神
经部。正中隆起冠状位呈“V”形
2021/5/20
12
✓ 正常垂体柄:视交叉后正中隆起向前下斜行连于垂体, 上端略粗, 边缘光滑, 呈 中等均匀信号。正常垂体柄直径均不超过4mm。垂体柄在冠状位上可发生倾斜 (21.4%),倾斜角度为16.5 °± 7.5°
位与垂体柄平行;斜轴位作为补充序列(Oaxial PDWI,评价经蝶手术 入路)。 ✓ 增强:疑为微腺瘤,作垂体动态增强,观察垂体局部有无异常强化。 须作时间强化曲线。垂体大腺瘤,作常规三平面增强,观察正常垂体 组织受压移位的方向;观察邻近结构的累及情况。
2021/5/20
5
2021/5/20
蝶鞍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序列及层面选择
2021/5/20
CT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Davis PC, et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85;6:711-6.
4
Saris SC et al. Radiology. 1987;162:775-7.
3、蝶鞍MRI扫描:最佳方法
✓ 扫描技术: ✓ 常规序列及显示平面: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SE T1WI及T2WI,冠状
✓海绵窦动静脉瘘 ✓海绵状血管瘤
21
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下侧厚
✓脑膜瘤
✓感染性病变:细菌、TB
✓转移性肿瘤
✓非感染性病变:结节病
2021/5/20
22
4、鞍下结构: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壁等
2021/5/20
鞍区占位病变鞍内
鞍内占位
血管性病变
动静脉血管畸形(AVMs ) • NECT:等/稍高密度,可见纡曲血管影,有血
栓形成时,可有钙化,或软化灶,局限性脑萎 缩
• CECT:明显强化,见纡曲血管影 • 有血肿时有水肿和占位 • MR:血管有流空效应 • 有出血时——出血改变 • MRA:示瘤巢,有血栓时呈混杂信号,占位轻
血时,灶周无水肿,有出血时,可有血 肿CT表现 • 有血栓时,密度可欠均
鞍内占位
血管性病变
鞍内动脉瘤 CT • 增强:无血栓时,全均匀一致强化,与
颈动脉强化曲线一致 • 有血栓时,可见强化部分与颈动脉强化
一致,周边有不强化的血栓 • 可见密度相反征象 • CTA可显示供血动脉及动脉瘤
鞍内占位
• 泌乳细胞腺瘤 •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 混合生长激素和泌乳细胞腺瘤 • 促皮质腺瘤 • 促睾丸激素腺瘤 • 促甲状腺素腺瘤---
鞍内占位
肿瘤
垂体微腺瘤 • 多激素腺瘤 • 无作用细胞腺瘤(含嗜酸粒细胞瘤)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 • 占鞍区肿瘤的1/3~1/2 • 年龄,多见于成人,10%见于儿童 • 临床:典型良性,生长慢肿瘤 • 大多无症状,偶被影像和尸检发现 • 内分泌症状,闭经,泌乳……
• 静脉丛移位
鞍内占位
肿瘤
垂体微腺瘤 MRI:薄层冠扫+C • T1——低信号,质子——等S1 • T2——信号不定,低信号--等S1(延迟) • +C——低信号灶 • 占位效应:柄和静脉丛移位,鞍底倾斜 • 垂体高度增加 • 外形改变 • 出血,囊变改变 • 垂体瘤假阴性,无位于异常及占位效应 • 极小——无位于异常及占位
DDX:胶样囊肿,非钙化的颅咽管瘤,
囊性垂体瘤,炎性囊肿,表皮样囊肿
鞍区影像诊断
鞍区解剖:蝶窦
•硬化型:2.5%,不适合经蝶窦做垂体 手术 •鞍前型:15%,经蝶窦做垂体手术困难 •鞍型:75~86%
鞍区解剖:垂体
•高度:女性变化大,大于9毫米可疑、10毫米异常; 男性变化小,大于6.5毫米可疑、7.7毫米异常 •上缘:下凹及平直83.6%上突型少见,见于40岁以下 女性 •垂体柄:位于中线,直径小于基底动脉 •垂体血供丰富,均匀强化 •CT前后叶密度均匀,MRI前叶等信号,后叶高信号
垂 体 微 腺 瘤 女
33 岁
女 65岁垂体微腺 瘤伴囊变或坏死
男
23 岁 垂 体 巨 大 腺 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女 75岁
垂体腺瘤复发 (经蝶窦手术)
女48岁 A:垂体急性卒中 B、C:一年后垂体 腺瘤(16%)
A
B
C
男
16 岁 颅 咽 管 瘤
男
42 岁 颅 咽 管 瘤
鞍 结 节 脑 膜 瘤
女
79 岁
鞍区病变的种类
•肿块: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胶质瘤、生殖细 胞瘤、畸胎瘤、转移瘤、脊索瘤、(表)皮样囊肿、神 经鞘瘤 •类肿瘤:错构瘤、Rathke囊肿、蛛网膜囊肿、胶样囊 肿 •感染:垂体脓肿、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节病、痛性眼 肌麻痹 •血管病变:动脉瘤、CCF、海绵窦血栓 •其它:空蝶鞍
垂体微腺瘤
女 35岁 脑膜动脉海绵窦漏
空蝶鞍
男 7岁 外伤性垂体柄横位
鞍内肿块的鉴别诊断
•常见:垂体腺瘤
空蝶鞍
•少见:垂体增大
颅咽管瘤 动脉瘤 Rathke囊肿 脑膜瘤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垂体脓肿
鞍上肿块鉴别诊断
•常见:垂体微腺瘤
颅咽管瘤 脑膜瘤 胶质瘤 转移瘤 动脉瘤
鞍区占位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鞍内占位
肿瘤
垂体微腺瘤 • 多激素腺瘤 • 无作用细胞腺瘤(含嗜酸粒细胞瘤) 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 • 占鞍区肿瘤的1/3~1/2 • 年龄,多见于成人,10%见于儿童 • 临床:典型良性,生长慢肿瘤 • 大多无症状,偶被影像和尸检发现 • 内分泌症状,闭经,泌乳……
漏斗部占位
• 临床表现:儿童中 颅骨缺损
• 头痛,局部肿块
低热
• 尿崩,突眼
贫血
• 肝,脾大
肺部浸润(间质)
漏斗部占位
X线:骨骼系统改变 • 肺部改变 • 肝脾改变 CT:颅骨改变 • 垂体柄增粗 • 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 柄增粗增强 • 下丘肿块 • 硬膜,脑实质肿块+强化
漏斗部占位
• MRI:颅骨改变 • 垂体炳粗→长T1等T1,长T2 • 均匀一致明显强化,少为环强化 • 硬膜结节,脑实质内结节+强化
鞍内占位
肿瘤 垂体微腺瘤
多小灶微腺瘤 • 微腺瘤呈偏平状 • 微腺瘤恰好在中间,鞍底之上
鞍内占位
垂体体积增大 • 不好与垂体肿瘤卒中相Dx • MRI:典型垂体内出血信号改变 • 垂体体积增大 • 复查垂体内出血吸收,消失或呈软化灶
改变
垂体内出血
鞍内占位
(部分)空蝶鞍
• 鞍内被脑脊液部分充填 • CT:CSF密度灶,垂体可见受压受扁 • MRI:各序列均呈CSF信号改变
鞍内占位
垂体生理性肥大 • 垂体高度8~13mm • 中央部实 • 密度均匀 • 多见于女性青春发育期,产后哺乳期 孕期,甲低等
鞍内占位
蝶鞍区域病变影像诊断与分析策略
下丘脑错构瘤(14-year-old female)
脑膜瘤
• 蝶鞍旁脑膜瘤(parasellar meningioma)又称鞍上脑膜瘤(suprasellar meningioma),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
• 临床表现:痴笑癫痫、性早熟
• 悬于三脑室底部
• CT:等密度
• MRI:T1WI与皮质信号相似;T2WI呈等信号
• 无强化
• 肿瘤多起自灰结节和乳头体,向后下方脚间池生 长,有时可突入三脑室底部。偶见肿瘤位于视交 叉前方。肿瘤广基或有一蒂与脑组织相连。下丘 脑神经元错构瘤可独立存在或同时伴有胼胝体缺 如、视-隔发育不良、灰质异位、微小脑回畸形 和大脑半球发育不良等。
• 因溴隐亭治疗无效,患者要求神经外科手 术治疗,神经外科医生建议MRI检查,肿块 部分位于海绵窦、部分位于鞍内,T1WI大 部分呈流空样信号。
•
• 血管造影显示巨大动脉瘤
有时脑膜瘤与垂体大腺瘤表现类似。图示为 脑膜瘤,无鞍膈受压“8”字征,均匀一致强 化。
• 有时脑膜瘤与垂体大腺瘤表现类似。
• 鉴别诊断: • 鞍区蛛网膜囊肿/空泡蝶鞍:孤立的鞍内囊肿;脑
池经未穿孑L的鞍隔疝入鞍内;第三脑室向下突至 垂体凹;漏斗终端扩大的多发性先天性囊肿。其 MR信号示囊液与脑脊液的信号基本一致壁薄无强 化;蝶鞍增大;垂体均呈不同程度受压变扁,高 度均< 3mm,紧贴于鞍底。垂体上缘凹陷,横断 面呈半环形,矢状面呈弧线状,冠状面垂体与垂 体柄共同构成“锚征”,但垂体信号无异常改变。 垂体柄矢状面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后偏移,冠 状位居中或稍偏位,横断呈点样或柄状,称之为 点样征或柄征。视神经上抬,垂体与视神经的距 离延长。
鞍区病变PPT课件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内窥 镜手术、放射外科手术等,具 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和禁忌症,确保手术安全和效 果。
手术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及 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 后遗症。
其他治疗方式
01
其他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可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有氧运动、 力量训练等,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物理治疗
如电刺激、温热疗法等,可以缓解 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康 复。
患者自我管理
病情监测
患者应定期监测病情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保持心情愉悦。
CT检查
总结词
快速、无创、易操作
详细描述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是鞍区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具有快速、无创、易操作的特点,能够提 供鞍区的横断面图像,有助于发现鞍区的占位性病变和骨质异常。CT检查对于颅骨病变和鞍区骨折的诊断具有重 要价值。
X线检查
总结词
简单易行、价格低廉
详细描述
X线检查是鞍区病变的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它具有简单易行、价格低廉的特点,能够提供鞍区 的骨骼影像,有助于发现颅骨病变和骨折。但由于分辨率较低,X线检查对于鞍区软组织的显示效果 不佳。
超声检查
总结词
实时动态、无创无辐射
VS
详细描述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影像学检 查方法,可用于鞍区病变的检查。它能够 提供实时动态的影像,有助于观察病变的 血流情况、形态特征和毗邻关系。超声检 查对于鞍区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但受限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病变的 性质。
鞍区
临床主要表现头痛伴视力障碍、中枢性尿崩症。
病理为鞍区的囊实性肿块,囊内有胆固醇结晶、角
蛋白脱屑及正铁血红蛋白。
颅咽管瘤
【影像学表现】颅骨平片常显示鞍区钙化、蝶鞍 异常和颅高压征。CT示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 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 肿物呈不均匀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囊壁的壳 形钙化和实性部分的不规则钙化呈高密度。囊 壁和实性部分呈环形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上 肿瘤信号依成分而不同,T1WI可为高、等、低 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MRA可显示肿瘤 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颅咽管瘤
常发生于鞍上, 向鞍内生长, 压迫邻近结构。 混杂密度或信 号囊实性肿块
为其影像学特
征,增强后不 均匀强化。
50%有钙化。
5-10%可发生 于鞍内。
鞍上及鞍内生长的颅咽管瘤
Rathke’S 裂囊肿
• Rathke's 裂囊肿(Rathke's cleft cysts )表示位 于中间部的原囊病理性增大,可发生于腺垂体 生发通道的任一点。Rathke's裂囊肿可完全位 于鞍内或进入鞍上。囊壁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 成。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两倍,常见于40 ~ 60 岁之间。常无症状,偶见于尸检。占位效应可 引起症状。囊肿含有粘液或浆液,含有浆液成 分的囊肿在CT 上为低密度,在T1WI 上相对垂 体为低信号,而含有粘液成分的囊肿在CT 上 可为高密度,在T1WI 上为高信号。强化和钙 化少见。如有强化,则限于囊壁。
皮样囊肿
• 常见于儿童,男孩多见,常位于中线上,罕有 皮样囊肿发生于鞍旁或额叶下。这些肿瘤含有 皮附器、毛发、皮脂腺、汗腺和角化鳞状上皮 。在MRI 上呈混杂信号。在T1WI 上常可见肿 瘤内脂肪的高信号;偶见脂-液平面,钙化可为 无信号区,在CT 显示更佳。畸胎瘤可有类似 表现。皮样囊肿破裂时,由于内容物漏入蛛网 膜下腔和脑室而导致化学性脑膜炎,在脑脊液 内可见多个边界清楚的脂肪微粒,在CT 为低 脂肪密度,T1WI 上为高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thke囊肿
•在 CT 上,典型的 Rathke’s 囊肿为鞍内或鞍上低密度 灶,无强化。冠状面可见到正常的垂体组织。 •Rathke’s囊肿多数位于鞍内或伴鞍上延伸,可为低、 等、高或混杂密度,与囊液的成分有关:含脂质或清 亮液体时呈低密度,粘液或粘稠胶冻状物时呈等或略 高密度,伴出血时呈高密度,含多种成份时呈混杂密 度。 •部分病例的囊壁有强化,可能为周围受压垂体组织的 强化或伴有炎症反应所致
病理诊断
垂体囊肿
垂体囊肿
• • • • 垂体原发囊肿为良性 一般比较小 大的囊肿可以引起头痛和垂体功能障碍 巨大囊肿可以压迫视神经引起视野缺损
鉴别诊断
蛛网膜囊肿 Arachnoid Cyst
• 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为发生上的问题,后
者多因外伤、炎症等引起蛛网膜广泛粘连的结果。 • 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内所形成 的袋状结构。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 继发性者由于蛛网膜粘连,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 内含脑脊液。好发于小颅凹,也见于枕大池,四迭体周 围脑池和鞍上池等。 • 临床表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相似。部分患者可有轻瘫或 癫痫发作。还可有局部症状,如眼球突出和头部不称等。
影像学表现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基本情况
两侧基本对称、5%垂体柄可偏位
上缘: 平坦型 凹陷型 隆起型 (妊娠、月经期及青春期) 高度:2-8 mm 性别:差异不大 年龄:50岁后高度略减低
正常垂体影像学表现
CT:横断面:显示不清
冠状面:平扫与脑白质密度相似 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
MRI:矢状面、冠状面
MR表现
①鞍上池或桥小脑角池类圆形或不规则病变,边 缘锐利。 ②T1WI绝大部分为均匀的低信号,少数由于瘤 体内含液态胆固醇或出血而呈高信号影。T2WI呈 明显的、均匀一致的高信号影,高于脑脊液信号。 ③肿瘤包膜于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影。 ④增强检查无强化效应。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状或立方上皮构成,PAS染色阳性。 • 囊液中主要含蛋白质、粘多糖,可见陈旧出 血、胆固醇结晶或脱落皮屑。 • 囊液呈清亮、粘液样或粘稠胶冻状,从乳白 色、淡黄色、黄绿色、灰褐色或铁锈色、蓝色 到红色等。
Rathke囊肿
•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成人,发病年龄多在30 岁以上。 •临床症状主要是占位效应压迫周围组织结构产 生:有头痛、垂体功能障碍、视力下降或视野 缺损。 垂体功能障碍在男性主要表现为性欲降低、 性功能减退;在女性主要表现为泌乳、不育。 视野缺损主要是双颞偏盲,由鞍上病灶压迫 视交叉所致。
B冠状面 1.后叶 2.垂体前叶与漏斗 3.远侧部4.外侧部
• 在静脉注射对比增强剂后,增强顺序 垂体后叶 下丘脑漏斗部 垂 体前叶
• 前叶和后叶静脉直接流向硬脑膜静脉 窦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Rathke囊肿
CT:
• 典型的Rathke’s囊 肿为鞍内或鞍上低 密度灶,无强化。 • 冠状面可见到正常 的垂体组织。
Rathke囊肿
CT: • 鞍内或伴鞍上延伸 • 低、等、或混杂密 度
囊壁部分线样钙化
Rathke囊肿
CT平扫 CT增强
囊壁强化
垂体
Rathke囊肿
脂质/粘液
混杂
Rathke囊肿
• Rathke’s囊肿(Rathke’s Cleft Cyst,RCC)
是发生于Rathke’s囊袋残余组织的少见良性肿 瘤。尸检的发生率为11.3%。 • 绝大多数的Rathke’s囊肿位于鞍内,可向上 生长突破鞍隔达鞍上,少数可发生于鞍旁。 • 临床症状主要是由囊肿压迫周围组织结构所 引起。
Rathke囊肿 • 病理学上,镜检见囊壁由有纤毛的扁平、柱
鞍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 放射科
马春忠
鞍区解剖
垂体的解剖和功能
基本情 况
大小:0.5x1x1 cm 重 0. 5 g
分部:腺 垂 体 远侧部—垂体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 神经垂体 神经部 —垂体后叶 漏斗部
基本情况
组成:各种内分泌细胞(形态、 功能不同) 功能:分泌激素
WHO2000年垂体腺瘤按手术和影像表现分类
1 部位 1.1 1.2 1.3 鞍内 鞍外(鞍上、蝶窦、鼻咽、海绵窦等) 异位
2 大小
2.1 2.2 微腺瘤(φ≤10mm) 大腺瘤(φ>10mm)
3 生长方式
3.1 3.2 3.3 膨胀性生长 侵润硬脑膜、骨骼、神经或脑组织 转移(沿脑脊液通路播散或全身转移),罕见 Solcia E, Kloppel G, Sobin LH. Histological Typing of Endocrine Tumors.ed2. Berlin: Springer, 2000:17
鞍区病变-鉴别诊断
• 血管性: 动脉瘤 血色病
鞍区病变-鉴别诊断
• 肿瘤性: 垂体瘤(微腺瘤、巨腺瘤) 颅咽管瘤 星形细胞瘤 脑膜瘤 转移瘤、淋巴瘤、白血病
病例简介
• • • • 男性,45岁 右侧眼睛发胀2年,加重伴头部沉重感3月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眼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胶样物
出血
Rathke囊肿
•在MRI上,Rathke’s囊肿的信号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典 型的Rathke’s囊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 号,没有强化。 •但实际上信号多变,取决于囊肿的成份,与囊液中蛋 白浓度的高低有关: 高蛋白浓度表现为短T1驰豫时间。 当蛋白浓度低时,Rathke’s囊肿在MRI上呈现T1WI低 信号、T2WI高信号。 随着蛋白浓度的增高,可出现T1WI、T2WI均为高信 号,直至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1,多数1 cm以内 2,T1WI、T2WI 等信号 3,垂体柄居中 4,强化均匀
鞍区常见病变-鞍内
• • • • • 垂体增生 垂体微腺瘤 囊肿(Rathke,胶样囊肿) 脑膜瘤 颅咽管瘤
成人鞍区常见病变-鞍上
• • • • • • 垂体巨腺瘤 脑膜瘤 动脉瘤 转移瘤 淋巴瘤 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囊壁强化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出血
Rathke囊肿
囊内结节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Rathke囊肿
异位神经垂体
• 神经垂体的异位,不位于蝶鞍内 • 伴有身材矮小和生长激素的缺乏 • MR表现为蝶鞍比正常小 • T1W垂体后部的高信号消失 • 近端垂体柄亦消失 • 漏斗近侧或灰结节部位高信号的神
鞍区病变-鉴别诊断
• 先天性: 蛛网膜囊肿-鞍内、鞍上 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 Rathke囊肿、中间部囊肿 异位神经垂体 重复畸形-垂体柄、垂体腺 灰结节错构瘤 脂肪瘤 脑膨出
鞍区病变-鉴别诊断
• 感染性/炎性: 脑膜炎-细菌性、真菌性、结核性 下垂体炎(淋巴细胞性) 肉状瘤病、组织细胞增生症 炎性假瘤 寄生虫囊肿
儿童鞍区常见病变-鞍上
• • • • • 颅咽管瘤 星形细胞瘤(视交叉、下视丘) 生殖细胞瘤 蛛网膜囊肿 灰结节错构瘤
鞍区常见囊性病变
• • • • • • 蛛网膜囊肿 表皮样囊肿 Rathke囊肿 颅咽管瘤 扩大三脑室 垂体脓肿
鞍区常见病变-漏斗
• • • • • • • • 下垂体炎(hypophysitis) 肉状瘤病(sarcoidosis) 转移瘤、淋巴瘤 垂体颗粒细胞瘤(pituicytoma) 垂体侏儒 组织细胞增生症 生殖细胞瘤 白血病
3,垂体腺瘤
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尿崩症
垂体性:垂体后叶分泌ADH减少 (MR-T1WI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 肾 性:肾小管反应性下降 继发性:肿瘤、外伤、感染 特发性:原因不明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低下 亢进:体腺由垂体上、下动脉供血 • 垂体上动脉源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大脑后动脉
• 垂体下动脉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并与对侧的垂体
下动脉形成吻合支,呈环状包绕神经垂体 • 垂体上动脉供应结节隆突和垂体柄 • 垂体腺前叶不直接接受动脉供血,而是由垂体的门脉 系统供血
垂体上动脉
垂体强化顺序 A矢状面
起源:垂体前叶、上皮细胞 性质:绝大部分为良性
侵袭性垂体腺瘤:侵及硬膜、颅骨、蝶窦 垂体腺癌:细胞浸润脑组织、远处转移
大小分类:微腺瘤(小于或等于1
大腺瘤(大于1 cm )
cm )
病理分类:
过去(HE染色) --嫌色、嗜酸、嗜碱、混合 现在(免疫组化) --7种
垂体腺瘤(2000年
WHO分类)
1,催乳素细胞腺瘤:30%---闭经-泌乳综合症
高泌乳素血症 柯兴 综合症 病因:垂 体: 肿瘤 下丘脑:促垂体激素增加 靶腺体:反馈抑制下降
低下:表现:Sheehan
综合症 Simoid 综合症 病因:75%以上垂体组织破坏 (肿瘤、外科手术、外伤、血运障碍)
垂体病变
1,下丘脑-垂体后叶病变 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或低下
3,垂体腺瘤
垂 体 腺 瘤
鞍区常见病变-T1WI高信号
• • • • 异位神经垂体 脂肪瘤 皮样囊肿 栓塞性动脉瘤
鞍区常见病变-海绵窦综合症
• • • • 感染-血栓性静脉炎、真菌感染 炎症-炎性假瘤 血管-动脉瘤、CCF 肿瘤-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转移瘤、 淋巴瘤、血管瘤 • 脓肿
鞍区病变-鉴别诊断
• 假性(非病变): 生理性肥大 靶器官衰竭-如甲状腺机能减退 静脉淤血所致垂体肿大 空蝶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