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诗文特殊句式
古代诗词中的句式:
1.并列式诗句。

这种诗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构成,各个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轻重、主次之分。

2.主谓式诗句。

这种诗句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用来陈述、描写、说明前一部分。

3.动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动词,后一部分是宾语。

4.偏正式诗句。

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用来修饰、限制,后一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

5.补充式诗句。

此诗句也由两部分构成,前一个部分是诗句的中心语,后一部分是补语。

6.连谓式诗句。

又叫连动式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描述同一对象的连续的动词性词语构成。

7.意转式诗句。

又叫转折式诗句,也是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之间意义上有互相转折的关系。

8.因果式诗句。

是有着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构成。

9.假设式诗句。

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假设存在某种情况,后一部分是说明此种情况下会怎样。

10.复指式诗句。

又叫同位式诗句,这种诗句前后部分都是指同一事物。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代伟大的汉语结构深入到中国文学的根基,古诗词就是最常用的例证。

古诗词写作技巧和形式千变万化,犹如花园里的奇花异草,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古代文学以“押韵”为主,古诗词句式结构更是种类繁多,以下便是常见的几种:
一、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诗体,也是一种以“四句八言”,分为四句的句型。

其特点为每句都有五个字,句中字重要,押韵形式复杂,具有明显的客观结构特征。

二、七言律诗:七言律诗又称“康诗”或“古拙”,盛行于汉代至清初,是一种以“七句四用”居多的诗体,它有四句和以及三句、五句、六句、七句不等形式,强调诗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其中的核心是古拙的重韵律。

三、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句式,又叫做“歇后语”,它以一个短的提问,用三句或四句的话答永,并以一段歌颂为结尾,充满意象和韵律,展示诗人的直接观点和深情表达。

四、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比起五言绝句更加丰富而多彩,它包含了诗歌中行文结构、内容运用、声调节奏和华美韵律等方面的技巧。

七言绝句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七字行或四句正所陈述事物的关系,既善用直白,又在简洁中彰显诗人智慧与神韵。

总结而言,古诗词的句式结构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其中形制美术妙韵取之不尽,内容浪漫古今兼容。

慢慢分辨,感受古诗的风韵,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法结构,能够学会更多的文学修养。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doc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doc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

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 O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 O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而就省略了“如" > 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O一、省略现象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 “FT “月"后而常常省略“吹” “下” “晒” “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

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O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

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 O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O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O在意象并H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

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倒装”现象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

倒装的形式有: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O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O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特殊句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特殊句式

一、诗歌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绝句。

白居易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他的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充满了怀古怀旧之情的诗篇,描写了他在游览京口北固亭时对往事的追忆和心灵的感慨。

二、特殊句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特殊句式是其独特之处。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七绝的格律,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感叹。

诗句中的特殊句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倒装句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倒装句,突出了诗歌的叙事和抒情的效果。

例如:“年年喜见莺儿舞,万里春申与秋雨。

”这种句式的运用,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

2. 叠词、排比白居易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排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例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种反复叠加的词语,使诗句更加抑扬顿挫,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3. 对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对仗手法也非常巧妙。

白居易通过对仗,使诗句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商山翠黛绕空回,山北山南忽转颓。

”这种对仗的手法,使诗歌的音韵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感和雅致的享受。

4. 比喻、拟人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白居易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自然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例如:“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诗歌意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北固亭为背景,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之情。

诗中描述了北固亭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通过对北固亭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感伤之情。

诗人通过对北固亭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盼,诗歌意境优美、抒情,触动人心。

四、结尾总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白居易的经典之作,其特殊的句式运用、丰富的意境表达,使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位于宾语前面,由从句主
语和从宾语组成。

在宾语从句中,从宾语也可以用省略等形式表达。

2. 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比较普遍,可以通过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来表达。

3. 倒装句
古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有“句首发语词”、“语序倒装”、“强制倒装”等,其含义是通过强调句子开头的音节来突出句子的意义。

4. 关联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关联词包括“若、然、于、则、而、则、所以、因此、所以然”等,可以用于表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5. 押韵
古汉语中经常出现押韵的情况,如“平仄押韵”、“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等,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这些都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授人以渔——以渔授人 率马以骥——以骥率马 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 无动于衷——于衷无动 无济于事——于事无济 喜形于色——喜于色形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 晓之以理——以理晓之 重于泰山——于泰山重
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 辞不意逮——辞不逮意 莫予毒也——莫毒予也 情不自禁——情不禁自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何患无辞——患何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小心谨慎 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东西。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介 1、动词+以+宾语(名/代) 宾 短 语 后 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 置 小 结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练习

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练习介绍在古代的诗词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被广泛使用。

这些句式不仅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造诣,还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并提供练题供读者深入实践。

句式一:平行句平行句是指句中的句子结构和词语的选择呈现出一种平衡的形式。

在平行句中,重复、反复以及对仗等手法被广泛运用。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与"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句就是一个经典的平行句。

练题::请用平行句的形式,描述一个你喜欢的风景。

句式二:夸张句夸张句是为了加强修辞效果而进行夸张和夸大的句式。

在古代诗词中,夸张句常常用来描绘景物的壮丽和人物的高贵。

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和"浪花淘尽英雄"就是夸张句的典型应用。

练题::请运用夸张句的技巧,形容一场你经历过的雨,提升词汇的力度和效果。

句式三:对仗句对仗句是指句子中的部分词语以对称、反衬的方式出现,使整句产生一种韵律感。

在古代的诗词中,对仗句常用来表达对立、对比、并列或对话的情感。

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问渠”和“活水来”就形成了一种对仗的结构。

练题::请创作一句对仗句,描述你心目中的理想与现实。

句式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的一种句式。

在古代诗词中,倒装句常用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的平衡。

例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明月出天山"就是一个倒装句。

练题::请用倒装句的形式,描述一个你经历过的充满惊喜的事情。

总结古代诗词中的特殊句式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研究和鉴赏的宝贵资源。

通过研究和练这些句式,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能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魅力。

希望读者在这些练题的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美好与魅力。

古诗词特殊句法

古诗词特殊句法

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中说:“在旧体诗里,有字数、声调、对偶等制限,有时便不得不铸造一些特别经济的组织来适应。

这种特殊的组织在文里往往没有,至少不常见。

初学者遇到这种地方也感到困难,或误解,或竟不懂,这得去看详细的注释。

”现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一题,难倒了许多考生。

究其原因,结合朱先生所说,我们推测该是不了解古诗的“特殊组织”,试卷中又没有详细的注释所致。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就这些“特殊的组织”——句法,做一解说。

一、特殊的语序古诗词中的特殊语序,好多人都视之为倒装,这是不够确切的。

因为虽然倒装是古诗特殊语序中重要的一种,但如果只说倒装,那是远远不能概括古诗特殊语序的种种特殊情况的。

1.主语后置。

这里的主语后置,还不仅仅指主谓倒装,还包括主语后置到状语与谓语之间等情况。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应是“浣女归”;“下渔舟”,应是“渔舟下”。

杨万里《夏日杂兴》:“九郡报来都雨足,插秧收麦喜村村。

”后句应该是“村村插秧收麦而喜”。

晁补之《金凤钩·送春》:“春回常恨寻无路,试向我、小园徐步。

”后两句应该是“我试向小园徐步”。

2.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一般来说都是有条件的,如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是”“之”做标志的宾语前置等。

但古诗中的宾语前置却往往无条件,这样也就为正确辨识宾语前置增加了难度。

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后三句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如果看不出宾语“渊明”前置,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风流呢?如此是怎么也读不懂这首词的。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应该为“空自许塞上长城”。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最后一句应为“绿水绕人家”。

3.主宾换位。

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这是一般顺序,现在二者竟然换了位,如果意识不到这点,并将其置换过来,那么这诗句就不好理解。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以下是一些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在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会使用“倒装句”,即将谓语提前。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 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主语、宾语、定语等情况非常普遍。

最著名的例子是“吾与点同舟过三峡,猿鸣三声泪沾巾”。

3. 对仗句:在古汉语中,句子的结构往往需要对仗,即主语和宾语、谓语和补语、定语和中心语等之间需要相对立。

最著名的例子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4. 比兴句: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思想。

在古汉语中,比兴句经常使用。

最著名的例子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 反复句:反复句是指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最著名的例子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词序不当句: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的词序可能是错误的,这也会导致句子的语法结构混乱。

最著名的例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特殊句式在古汉语写作中非常常见,可以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欢迎阅览。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2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

2古典诗词的特殊句法结构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法结构例析古典诗词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而著称并获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古典诗词语言的这些特点与其特殊的句法结构密不可分。

一、词语的省略诗词中省略一些词语是普遍现象。

经常省略的有介词、方位词、结构助词、关联词语、动词等。

说省略是与一般语句比较而言,也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诗词中的这些省略是不可以补出的。

这些省略形成的句法结构在诗词中是正常的语言现象。

(一)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是普遍现象,还未见到不省略介词的古典诗词诗句。

①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②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各例若补出介词,便不成为五言诗的诗句,省略了介词“于”,语言也较简洁明快。

(二)方位词的省略。

古典诗词也常出现方位词,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夜泊枫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②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两例省略了方位词,使诗句语言顿挫有力。

(三)介词、方位词同时省略。

介词与方位结构共同构成的介宾结构,前边的介词、后边的方位词可同时省略。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尚未见介词、方位词齐全的介宾结构。

①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②牛衣古柳卖黄瓜。

(苏轼《浣溪沙》)③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上三例,若补出介词、方位词,不合诗词格律的要求,而且句子不够凝练。

(四)关联词语的省略。

关联词语在古典诗词中,有时是出现的,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

由于关联词语出现,语句的明确,语气显豁。

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省关联词语的,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这两句应为“因草枯的缘故鹰眼敏锐,因雪尽的缘故马蹄轻快”。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近年来,随着古代汉语研究的逐渐深入,韩非子的五蠹句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

五蠹句式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在古代文献中广泛存在,为我们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线索。

本文将围绕韩非子的五蠹句式展开全面评估,以期对这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五蠹句式的定义和特点在古代汉语中,韩非子提出了五蠹句式的理论,即"无用之用、无事之事、无身之身、无用之用、无知之知",这种句式在形式和语法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常常采用反复排比的方式,强调了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蠹句式的特点在于其在表达思想、强调句意和传达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二、五蠹句式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在古代文献中,五蠹句式被广泛运用,不仅在古代哲学著作中频繁出现,也在诗词、文言文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充分体现。

例如在《庄子》、《论语》和《孙子兵法》等古典著作中,都可以找到五蠹句式的身影,它们在古代文献中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是古代汉语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韩非子五蠹句式的个人理解与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韩非子的五蠹句式不仅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五蠹句式的运用不仅凸显了古代文人的辩证思维和形式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五蠹句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风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四、总结与回顾韩非子的五蠹句式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而独特的句式表达方式,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广泛运用彰显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五蠹句式的评估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代汉语提供了重要线索。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五蠹句式的研究中,为我们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古代汉语语言风貌。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②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长于臣:《鸿门宴》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4、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6、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 2、代词分别是“自”“之”“余” ,它们分别 作“信”“有”“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
规律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3、无乃尔是过矣? 4、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5、唯余马首是瞻。
• 高中语文
文言文句式
常见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介宾)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初体验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 3、沛公安在? 宾语前置句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 5、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句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7、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四是方位名词作介词或动词的宾语,常常前置。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

例谈古诗词的特殊句法一、语言结构1.对仗句古诗词常用对仗句表达意境,这种句式通常由二句组成,前后句相对称,呼应和对比彰显出词人的运用的语言美学。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高》杜甫2.并列句多个句子并列使用可以表现复杂的情感,加强语言表达的力量。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3.排比句排比句通常用于修辞手法,利用相同的语法结构进行顺序排比,句与句之间具有等价关系。

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二、修辞手法1.比喻古诗词常常使用比喻来表达感情和意境,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和情感。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夸张夸张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的用意。

比如:楼船夜渡烽火远,江村月近海莲低。

——《赤壁怀古》苏轼3.借代借代是古诗词修辞手法之一,将一个词汇引申代替另一个意思,表达的意义常常比本意更为丰富和深邃。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滕王阁序》王勃三、表达技巧1.倒叙手法倒叙手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将本来的先后顺序颠倒过来,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比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长恨歌》白居易2.问答法问答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出答案,加深作品的思想表达。

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江山寸土雕。

——《凉州词》王之涣3.断句法断句法是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一种,通过断句可以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理解作者的意思。

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总之,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的独特性质在其特殊的句法、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中得到体现。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

古文特殊句式

古文特殊句式
风流总风流总被被雨打风吹去雨打风吹去戍卒叫函谷举戍卒叫函谷举屈原放逐乃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离骚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感谢下载2811行将为人所并行将为人所并2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33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9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010忠而被谤1111受制于人受制于人指出下列句子中哪几个不是被动句感谢下载29示例答案11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陋之有? 3、无乃尔是过欤? 4、唯利是图。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 是宾语前臵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何以战? “何以”
“谁与”
“以何”
“与谁”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 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介词“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指出下列句子中哪几个不是被动句
判断句
请判断下列哪些句子是判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9.刘备,天下枭雄。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11、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序倒置式 ”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 ” 中的 “ 故园东望 ” 正常的语序应是 “ 东望故园 ” ,诗句将 “ 故园 ” 和 “ 东望 ” 倒置,突出了作者对 “ 故园 ” (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应为 “ 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 。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 “ 多情 ” 而 “ 华发 ”“ 早生 ” 。
“ 互文见义式 ”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 文 ” 是修饰的意思,所谓 “ 互文 ” ,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 “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如果理解成 “ 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 ” 就错了,应当把 “ 主人 ” 和 “ 马 ” 结合起来理解, “ 下马 ”“ 在船 ” 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等。 “ 互文见义式 ” 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 “ 互文见义 ” 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满而富有亲和力。
因果倒装: 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 省略跳接式 ”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诗人从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跳到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又忽而跳到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 “ 省略跳跃式 ” 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 意象组合式 ” 。所谓 “ 意象组合 ” ,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一、省略现象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下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二、“倒装”现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
主谓倒装: 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 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 ,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还有定语后置: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语“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多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